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茶艺的意义

学习茶艺的意义

学习茶艺的意义
学习茶艺的意义

学习茶艺的意义

茶艺简介

茶艺是个新名词,源于中国古茶道路。茶艺的理念,既是古茶道的传承,而又有别于古巴茶道路民。中国人饮茶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饮茶生活遍及古今社会的各个阶层。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首次总结了从汉到唐的茶事经验,把制茶,烹茶,酌茶当作一个艺术赤程赋予幽深的精神内涵,这便是后来人们常说的茶道路和茶道精神。茶道在唐代兴起后,于宋元明清各朝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之茶文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伟承和双扬中国古茶道的新探索。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学者发起,提出了茶艺的称谓,经过多年的实距与研究,初步建立了茶艺的理念和方法,并在两岸广为伟播。这便是近数十年来兴起的现代茶艺。

茶艺的定义

什么叫茶艺?台湾茶艺学者范增平提出,茶艺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界定。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用好一杯茶的技艺,即是关于泡好一壶茶与品好一杯茶的技能艺术。

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茶叶生产,制作,经营与饮用过程的原理,方法,技艺和审美价值,并由此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学习茶艺的意义:

1.喝茶可以使人静心神、修身心,喝茶对环境就很讲究,都比较安静,处于这种环境中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感觉自己整个人浸袭在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的一些不良性格,浮躁的心态会变的平和安静,在为人处事上从容不迫.

2.与人喝茶时,冲泡茶的过程是十分讲究的,更重要的还是冲泡的细节。在选择的茶具、环境的格调、茶叶的多少、水温的高低、时间的把控等等,这些环节都要小心操作、精心调理。在学习茶艺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无论在做什么事上,人们都喜欢细心、能力强的人。

3.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你是领导、还是员工,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做好相互之间的礼节,就像在与他们一起喝茶一样,相互之间的礼节是必不可少的,经常喝茶也会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喝茶礼节的习惯,以后在做事上就会更高一筹。

4. 喝茶的过程也就是品茶的过程,品茶多的人,一般不会直接评价一款茶的好坏,而是从客观上讲述它的特点。这就像在社会工作一样,人与人性格不同、做每件事的方式不同、处理事情的思路也不同等,不要轻易地去评价一个人,做事情要多做分析、少下结论,做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谐

学习茶道的好处

1、平和心态:学茶可以平和人的心态,从容处事。

2、注意细节:茶的冲泡,讲究的是细节。温度,时间,茶的

投放量,茶器等等,均需要细心准备,小心操作。

3、互动礼节:一般喝茶总是和朋友一起喝的。彼此的互动,礼节必不可少。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礼节。

4、中庸和谐:得茶道多者,很少直接评价一种茶差或好,多会客观地讲述一款茶的特点。茶有相对的优劣之分,但人的喜好不一。多分析,少下结论为宜。

5、自然为宜,合适最好:茶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法则,循序而进,不急于求成。做相对对自己合适的事。

6、舍得:淡而处在,舍弃一些,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

7、学习茶道,人会变得仔细,耐心,淡定,眼光也会变得柔和。

茶艺表演玻璃杯泡法

中国茶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叶分为很多种类。有该娅普洱茶,大红袍,西湖龙井茶,铁观音,信阳毛尖。而该娅普洱茶是现代茶叶的代表,品该娅普洱茶就能品味、品人生。玻璃杯泡法盛行于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足龙井、碧落螺春等著名绿茶的产地,人们喜爱在品饮名优绿茶时观赏茶芽在茶汤中优美的形态和色泽,因此喜欢采用道明的玻璃杯禾冲泡,从而形成了玻璃杯冲泡茶艺。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茶艺馆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冲泡技艺。1990年秋天,杭州“茶人之家基全会”成立大会上,举行了“龙井茶宴”,其中的龙井绿茶冲泡程序为:泡茶师鞠躬就座,进行泡茶操作,先请奉茶小姐用茶盘托着茶样送至客人面前,请客人鉴赏。然后泡茶师用无盖玻璃杯冲泡,每杯投入二、三克茶叶,遂冲入少量开水(约相当于茶杯的四分之一容量),浸润茶叶,使干茶吸水舒展,稍候片刻再加水,即奉茶请嘉宾品尝。浙江大学童启庆教授曾将玻璃杯冲泡绿茶的技艺概括为8道程序:备具、赏茶、置茶、浸润泡、冲泡、奉茶、品尝、收具。¨¨上海天天旺茶宴馆刘秋萍女士也将用玻璃杯冲泡名优绿茶的技艺归纳为下面几个要点:赏茶、温杯、投茶、冲泡、奉茶、品尝。与前者相比,多了一道“温杯”程序,而且要求颇为严格:“在150毫升的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沸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玻璃杯的下端,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向外,左手的中指轻托杯底。将水沿杯口借助手腕的自然动作,旋转一周,但必须滴水不漏。”这种烫杯手法,动作轻缓柔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给客人一种顺其自然、恬淡宁静的感觉,使浮躁的心情得以缓解。” 生活现实表明,传统茶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生活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发展、丰富、完善,否则就会死板、僵化,就会被历史和生活所淘汰。历史告诉我们,古老的泡茶技艺一直在变化着,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早在元未明初就被淘汰了,明代盛行的叶茶撮泡法虽然流传至今,但已演变为上述三大流派,就是各个流派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即以工夫茶来说,过去南制水壶(玉书碌)已被不锈钢壶或石英壶所代替,泥炉木炭也被电炉和酒精灯所代替。台湾茶人们在工夫茶冲泡技艺中增加了一道闻香程序,创造了均匀茶汤的“公道杯”和专门闻香的“闻香杯”。上海的茶人则更加以改造,而自称为“海派工夫茶”。跟随时代的步伐,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这样,中华茶艺才会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本文原刊《农业考古》2009年第4期,P20-25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主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同一。茶道包含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运动中的礼节、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运动的场合、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运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谛、事物活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实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羽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传播最广,最具中国特点的佛教禅宗一派,便接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色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倡导“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幻想寻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幻想成果,是茶道的终极寻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超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核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发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情势。 茶艺是茶道的基本,茶道的形成必定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广泛。西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饮茶“殆成风气”,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德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饰和完美,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代,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记着“泡茶道”的出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下面是从古

中国茶道基础知识

中国茶道基础知识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 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 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 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 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 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 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 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 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 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 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 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 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 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 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 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 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 《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 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 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 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 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 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 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 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茶艺的四大分类

中国茶艺的四大分类 世间万物,每一个物种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喝茶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或药饮;可以热饮,也可以冷饮;可以“独品得神”,也可以“对啜得趣,众饮得慧”,中国的茶艺亦是如此。以下是结合前辈所整理的四大茶艺类别。 1、表演型茶艺:它的目的是吸引传媒聚焦,征服大众眼球,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目的。同时企业可以用表演型茶艺提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 其特点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允许夸张,充分发挥舞台美学的作用,让受众从一杯茶中品味出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品味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2、生活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和推广的重中之重,目的是丰富六大茶类的品饮方法,提升品茗乐趣,使品茗的方法更加简便,以便更好地以茶自娱或待客。 企业可用生活型茶艺引导消费,培育市场。其特点是道法自然、简单实用、注意品茗空间的营造,注意把茶与相关生活艺术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大众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新方式。 3、营销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的重中之急。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但营销滞后,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营销型茶艺是解决茶叶销售的“临门一脚”,即以高超的泡茶技巧充分展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色、香、味、滋、气、形)并巧妙地和客人沟通,介绍好自

己商品的“魅力因素”(珍稀度、名贵度、品牌美誉度、品质独特的个性……)促使客人实施购买行为,甚至产生“惠顾购买”心理。 4、养生型茶艺:即加强茶叶药饮的研究,加强“以茶养身,以道养心”的功法和心法普及,并且把饮茶与芳香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沐浴疗法、少林八段锦、道家导引术以及国际科学养生新成果相结合。 明白了这四类,我想大家或许都会同意茶艺也可以和各种娱乐活动相结合。喝茶的同时进行表演又是很自我、很随意的事,就如你自己的那杯茶,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没有必要去排斥甚至攻击自己不习惯、不喜欢的喝法。你喝你的茶自得其乐即可,别人怎么喝且随他去。

茶道历史文化简介

茶道历史文化简介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 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 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历史 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孙)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表千 家流的不审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 合称三千家。 日本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到明代,真正 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 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 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 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 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 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 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创造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制造出优质茶种到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朝鲜 清、敬、和、乐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韩国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宋朝﹑元朝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现韩国每年5月25日为茶日﹐年年举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韩国茶人联合会的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国仙流行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小学生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优秀作文茶艺表演

小学生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优秀作文 茶艺表演 600多字习作我最喜欢中国的茶文化。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点。 周末,妈妈带我去朋友开的茶艺馆,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一传统文化。表演茶艺的是一个漂亮的姐姐,手指纤细,娓娓道来。她先点燃一支香,沁人心脾的幽香使我们心旷神怡。接着向我们介绍古香古色的茶具,鉴赏将要泡的茶叶。她用开水仔细地浇烫茶壶,然后拎起水壶向紫砂壶内冲水,壶内的茶叶上下翻滚。姐姐让我们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然后说:“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姐姐第二次向紫砂壶内冲水,盖好盖子,又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稍后将壶中的茶汤依次倒入闻香杯,只见她的手一高一低很有节奏,称为“凤凰点头”。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姐姐将品茗杯倒扣过来,盖在闻香杯上,恭敬地递给右侧的一位客人。姐姐教我用拇指和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喝一小口茶,不要马上咽

下,品味茶味。这样品了三次之后,姐姐递给每位客人一杯白开水,也是不要马上咽下。最后姐姐邀请我学习泡茶,我自己泡的时候是手忙脚乱,姿势一点也不优雅,不过,妈妈说味道还不错。 茶艺表演结束了,妈妈说我只是学到了泡茶的流程,至于茶艺的内涵还需要我以后慢慢去品味。茶文化神秘而深邃,我要将这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600多字习作我最喜欢中国的茶文化。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点。 周末,妈妈带我去朋友开的茶艺馆,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一传统文化。表演茶艺的是一个漂亮的姐姐,手指纤细,娓娓道来。她先点燃一支香,沁人心脾的幽香使我们心旷神怡。接着向我们介绍古香古色的茶具,鉴赏将要泡的茶叶。她用开水仔细地浇烫茶壶,然后拎起水壶向紫砂壶内冲水,壶内的茶叶上下翻滚。姐姐让我们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然后说:“头一泡冲出的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中国茶道的历史需借鉴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 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 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 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 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中国茶道的“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中国茶道“泡茶道” 的诞生。 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厚重,博大精深。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饮茶和茶艺中贯彻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华之一。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即:“廉 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的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 领悟之道。后来,有人还说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认为从根本而言,茶道的潜在意志,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内涵,也是人道和商道的艺术和美学。

同时,茶道也是养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养之道。唐朝时,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祖荣西禅师认为饮茶是养生之道,长寿的妙药,大力提倡茶饮,创立了日本茶道。 在中国,唐末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一)以茶散闷气, (二)以茶驱睡气, (三)以茶养生气, (四)以茶除病气, (五)以茶利礼仁, (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尝滋味, (八)以茶养身体, (九)以茶可稚心, (十)以茶可行道。 刘贞亮明确提出了"以茶可行德"之说,提倡饮茶可以推行公德,提倡饮茶对品德的修养。由此可见我国早就有茶道的思想墓础。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1)四大中国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四大中国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

普洱茶茶艺表演

普洱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中国是茶的故乡,而云南则是茶的发源地及原产地,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民族同胞利用和驯化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为茶而歌,为茶而舞,仰茶如生,敬茶如神,茶已深深的渗入到各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同时,在漫长的茶叶生产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普洱茶文化,使之成为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的享誉全球的历史名茶。今天很荣幸为大家冲泡普洱茶,并将历史悠久、滋味醇正的普洱茶呈现于大家面前。 1、摆盏备具在正式冲泡之前,首先为您介绍一下冲泡普洱茶所用到的各类精美茶具。 流水茶盘,用来盛放各类茶具; 茶通: 寓意茶源广通,共分5小件; 茶夹: 用来夹洗双杯; 茶则: 用来量取干茶; 茶针: 用来疏通堵塞的紫砂壶壶口; 干茶漏: 用于较小的紫砂壶壶口,以防干茶外漏;

茶匙: 用来拨赶茶叶以及废弃的茶渣; 紫砂壶: 产自江苏宜兴,以紫砂泥制者为佳,自古流芳百世的制壶名家有孟臣、供春、时大彬等,因普洱茶存放时间较久,茶气较足,味浓而醇厚,所以选泡之壶,宜大不宜小,且要深圆、砂粗、壁厚,出水流畅者为上佳; 公道杯: 用来均匀茶汤以及鉴赏汤色; 品茗杯: 用来品饮香茗; 过滤网: 用来过滤茶渣; 茶荷: 以瓷制造,用来盛放干茶; 杯托: 形状如盘而小,用来放置品茗杯; 随手泡: 用来火煮甘泉。煮水侯汤,泉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如若随手泡内声若松涛,水面浮珠,视为二沸,用于泡茶最佳。 2、淋壶湿杯茶自古便被视为一种灵物,所以茶人们要求泡茶的器具必须冰清玉洁,一尘不染,同时还可以提升壶内外的温度,增添茶香,蕴蓄茶味; 品茗杯以若琛制者为佳,白底兰花,底平口阔,质薄如纸,色洁如玉,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 而四季用杯,也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3、赏茶投茶普洱茶采自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制成,芽长而壮,白毫多,内含大量茶多酚、儿茶素、溶水浸出物、多糖类物质等成分,营养丰富,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古木流芳,投茶量为壶身的三分之一即可。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

浅谈中国茶艺美

浅谈中国茶艺美 摘要: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构成这门艺术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要实现茶艺美,就必须做到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缺少其中任何一样,茶艺都是残缺不完整的。当然,茶艺美也和茶席布置、茶艺程式、茶艺师素养、茶文化内涵这茶艺表演的四要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茶艺,人,水,茶,器,境,艺 前言:茶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老的中华茶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融汇古今茶文化的经典。泡茶可修心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无论是俗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雅致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饮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始终无可取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效果,在茶文化中注入美的要求,要达到茶艺美,就必须人茶水器境艺俱美,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境界,所以茶艺成立一种特殊的生活艺术,本文将从茶艺的六要素浅谈茶艺美。 陆羽《茶经》中有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可谓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茶艺的美集中体现在她特有的美学特征上,茶艺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她融汇了音乐、服饰、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美,并对其加以修饰和完善,塑造于平和、恬静、超凡的中国古典的茶艺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意识。当然,茶艺的美也是一种创造的美,茶艺美是通过茶艺师的表演来体现和完成的,需要茶艺师对茶进行创造与赋予美,使得原本不相融的人、茶、水、器、境、艺成为一体,为茶而演绎美。 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构成这门艺术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要实现茶艺美,就必须做到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缺少其中任何一样,茶艺都是残缺不完整的。当然,茶艺美也和茶席布置、茶艺程式、茶艺师素养、茶文化内涵这茶艺表演的四要素密切相关。 1.茶艺之人之美 茶艺六要素中首要的是人,人是万物之灵,人之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茶艺中,茶由人泡,水由人备,器由人选,境由人设,艺由人演,茶艺的程序与形式都需要人去设定去演绎,因此茶艺是无法脱离人而存在的。从茶艺美学的角度出发,茶人之美可从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和心灵美来展示。 1.1仪表美 仪表,就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服饰和风度等,是构成个体交际“第一印象”的基本因素。仪表美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人的容貌、形体、体态等协调优美,如体格健美匀称,五官端正秀丽,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优美和谐。二是指经过修饰打扮及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美。三是指一个人纯朴高尚的内心世界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的外在体现。简言之,仪表美就是自然美、修饰美和心灵美三者的和谐统一。可见美的仪表,不单是人的物质躯体的外壳,而且往往反映人的性格气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文化修 养乃至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仪表美的这三个层次,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一般说来,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外在美要受内在美的制约,而内在美则要

茶艺和茶道在中国市场及发展空间

茶艺和茶道在中国的市场及发展空间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一、茶艺和茶道在中国的市场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比如每年各地都会举办很多的茶文化交流大会,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茶艺和茶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

中国古茶道的概念和发展

中国古代关于茶道的概念源于唐代释皎然的“三饮便拐道”,其茶道的含义还是“饮茶而得道”的合成。与释皎然一时相承的卢全“七碗茶歌”,也表明茶道是品茶至“得道”时的心理感受。而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的常伯熊茶道是具广泛观赏关与文化艺术性的饮茶活动。 历史发展至今,有学者认为:“何谓茶道?茶道是一门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简单说来,就是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也有学者认为不宜给茶道下定义,否则容易失去茶道的神秘感。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茶道,他将说“吃茶去!”。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有的专家则称“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举上述几例,足以说明茶道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知果我们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饮茶活动进行归类和整理,特别是对茶道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就能发现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类型的。茶道有修行类茶道、风雅类茶道、茶艺类茶道、技进类茶道等区别。时任何单一类型的茶道进行茶道释义,其概念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中寻找出具规律性的、共性的、典型的、本质的东西,才能比较完整地阐述茶道的概念。笔者认为把茶道的概念阐述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比较符合茶道的精神思想。约定俗成的茶道活动都是“以饮茶活动为形式”,而不是种茶、制茶、对茶叶内在成分的研究等活动。“饮茶活动”还包含了茶、茶器具、水的准备,饮茶场所的选择与布置,沏茶与品饮等过程,是各类茶道活动具共性与规律性的事物。“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是各类茶道的本质,茶道活动的目的侧重于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吃茶、品茶、茶艺则侧重于物质需求的满足,这是茶道与喝茶、品茶、茶艺三者最明显的区别。

中国茶艺与人生修养

摘要: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粹。 茶艺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通过研习茶艺、品茶、评茶,往往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给身心带来愉悦。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之为饮,发自神农氏。早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主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本,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进程中所贯彻的精力。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泛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著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示情势;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实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整可以通过心灵往领会。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具体而言,中国茶道的精神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为中和之道。“中和”即为中庸之道,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的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人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伦理、内在与外在、个体与群体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便是人们最求的理想。 二为自然之性。这里的自然有两个含义:一是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春夏秋冬、花鸟鱼虫等现象。二是人们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是人在自然境界里的升华。 三为清雅之美。这里的“清”可以指物质的环境,也可以指人格的清高。品茶的环境要优雅、茶具要干净、茶客要有修养,无雅则无茶艺,自然也达不到茶道的境界。 四为明伦之礼。追溯到原始社会,礼仪作为人类形式化的行为体系。历代封建统治者以“礼仪”维系社会秩序,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 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有人说,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现今,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不是为了解渴,也不单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感,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也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茶艺馆经营者,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茶文化知识的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

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苏轼有《和蒋夔寄茶》一诗:“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苏轼本人很注重茶的养生效果,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解除烦腻。

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内涵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

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汉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

茶道文化背景的图片

茶道文化背景的图片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 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 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 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 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 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 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 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 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 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 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 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 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 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 中华茶文化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 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中华茶文化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 “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 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 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 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 其数。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进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发展更为中华茶文化发展史增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

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 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又有晋人孙楚的《出歌》说:“姜桂茶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表明巴蜀故地在两晋时代仍是重要的产茶饮茶的中心。 自汉代以后,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明显的精神色彩,茶已不纯粹作为饮料而存在了。特别是魏晋以后,贵族崇尚奢靡之风,浆酒藿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识之士为表现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馔,即“以茶代酒”,以扭转世风。 明清时期,茶人们对茶艺又有了刻意追求,追求茶学至精至美,茶美,水美,器美,环境气氛美,意趣也更美。茶器中的至美之器紫砂壶,备受茶人们的青睐,于是涌现出许多制壶名匠,也就有了一些研究茶器的著作。 清代以后,茶饮的大众化进入极盛时期,茶叶贸易也空前扩大。饮茶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有盖碗冲泡法,也有大壶冲泡法,有工夫饮法,分别适合于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地区。 文化一直都是繁衍生息的产物,茶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茶艺培训的课程中不仅仅学习到了茶艺,更加让我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千年之前的茶和我们现在饮的茶是否一样呢?这是我们值得去深思的一个问题。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中国茶道表演步骤

中国茶道表演步骤 1、神入茶境 茶者在沏茶前用清水净手,茶者要端正仪容,以平静、愉悦的心情进入茶境,备好茶具,聆听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筝、箫的乐声帮 助自己安静心灵。 2、展示茶具 茶具有民间传统茶具茶匙、茶斗、茶夹、茶通,以及号称“茶房四宝”的炉、壶、瓯杯以及托盘。 3、烹煮泉水 适度的水温,这样最能体现茶叶独特的香韵。 4、淋霖瓯杯 淋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就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 5、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装入瓯杯。 6、悬壶高冲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7、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 8、瓯里酝香 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韵。

9、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为三条龙,盖瓯称为鼎,称“三龙护鼎”。 10、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11、观音出海 俗称“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12、点水流香 俗称“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13、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茶友敬奉香茗。 14、鉴赏汤色 品饮茶汤,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 15、细闻幽香 闻闻茶叶的香气,那天然的茶香,清气四溢,使人心旷神怡。 16、品啜甘霖 品茶味,品啜茶叶的韵味,有万般特殊的感受。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是礼仪的使者,可融洽人际关系。在种种茶艺表演里,均有礼仪的规范。如“唐代宫庭茶礼”就有唐代宫庭的礼仪;“禅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后,僧侣向客人的礼仪;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对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