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3崔鸿侠(1) 唐万鹏(1) 胡兴宜(1) 彭 婵(1) 谯四红(2) 陈 华(3)

(1.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9;2.湖北省林科院石首杨树研究所 荆州 434400;

3.湖北省沙洋县林业局 荆门 448200)

摘 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笔者通过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34138%、14138%、56163%,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105%。连栽导致土壤磷酸酶活性下降20100%,脲酶活性下降11154%,蔗糖酶活性下降29139%,蛋白酶活性下降50100%,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192%,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10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总量、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连栽;土壤生物学性质

Effects of Continuously Pla nting on Soil Biological Cha racteristics

of Pop ul us L.Pla nt a tion

Cui Hongxia(1) Tang Wa np e ng(1) Hu Xingyi(1) Peng Cha n(1) Qiao Sihong(2) Che n Hua(3)

(1.Hubei Acade my of Forest ry Wuhan 430079;

2.Shis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plar f or Hubei Acade my of Forest ry J ingzhou 434400;

3.Shayang County Forest ry Bureau in Hubei Province J ingmen 448200)

Abstract:The eff ects of continuously pla nting on soi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 ul us L.plantation were studied in J ia ngha n plain by using sp ace f or time met https://www.doczj.com/doc/f6413254.html,p aring t o first ge neration f orest,The result showed t hat t he second ge neration f orest qua ntities of f ungi,actinomycial,bacteria and t he t otal microbe numbers decreased by34138%,14138%56163%a nd56105%respectively;a nd t he activities of soil p hos2 p hataese,urease,sucrase,p rotease,catalase decreased by20100%,11154%,29139%,50100%,1192%re2 sp ectivly,w hile t he activity of soil p olyp he nol oxidase increased by100100%by aut hors.The results of vari2 a nce a nalysis showed t hat soil bacteria numbers,t otal microbe numbers,p roteinase activity indicated signifi2

ca nt diff erence between diff ere nt rotations.

Key words:Pop ul us L.plantation;continuously pla nting;soil biology characteristics

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转化的重要枢纽[1]。土壤生物学性质主要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来源的巨大原动力,通过分解动植物残体而参与土壤植被

3收稿日期:2009-07-15

项 目: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5),湖北省重点项目(2006AA201B02),湖北省林业局重大项目(HL K J2008-001)。

作者简介:崔鸿侠(1979~),男,湖北天门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研究。

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残体,促进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和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并且其代谢产物以及真菌的菌丝等可以黏结土体,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土壤酶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活动,它参与土壤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其活性的高低不仅可以反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和方向,而且还能客观地反映土壤碳、氮、磷等的动态变化,对土壤健康变化十分敏感。本研究选取与土壤碳水化合物、氮素、磷素和物质转换最相关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作为研究内容,研究不同代数杨树Pop ul us.L 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分析连栽后土壤肥力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点选在属于江汉平原的石首市、松滋市和江陵县,地处长江中游(东经108°30′~116°10′、北纬29°05′~33°30′),是由长江、汉水及湖泊泛滥淤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低于100m,大部分40m以下,平原边缘的蚀余丘陵海拔高度也多为200~300m。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2000h左右,年均气温15~17℃≥10℃年积温5000~5400℃,无霜期240~270d,年降雨量1100~1300mm。区域内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堤垸纵横,大小湖泊约300多个。水、热、光、温等资源丰富,且土壤质地好,水热同季,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

 研究方法

2.1 标准地设置与土样采集

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于2008年6月在杨树林区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不同栽植代数(1,2代)杨树人工林。其中1代林和2代林各设置标准地30个,面积为20m×20m,共计60个标准地。人工林主要为中嘉8号和中潜3号的混系造林,造林密度均为3m×4m,林龄全为中龄林(6~8a),林地经营措施主要是在前3年进行农作物间作,间作物主要是棉花Goss y pi un hi rs ut um L.、小麦T riticum aestiv um Linn.、蔬菜等。

分别在每个标准地按S形布点作3个土壤剖面,并沿土壤剖面取混合土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文中数据均为0~40cm层土壤多点多次取样分析结果的平均值。

2.2 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采用稀释平板法;细菌采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2]。

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脲酶活性采用苯酚钠1次氯酸钠比色法;脱氢酶采用T TC比色法;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蛋白酶采用茚三酮比色法;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KM n O4滴定法[3]。

2.3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EXCEL和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结果与分析

3.1 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真菌是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并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又同化土壤碳素和固定无机营养,形成真菌生物量。由表1可知,1,2代杨树人工林土壤真菌数量平均分别为0132×104个/g干土、0121×104个/g干土。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真菌数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真菌数量降低34138%,土壤真菌数量的降低,将降低养分转化率,不利于杨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放线菌是1类有着广泛实际用途的微生物资源,土壤放线菌的分布与土壤肥力因素成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放线菌的分布有影响。由表1可知,1,2代杨树人工林土壤放线菌数量平均分别为4180×104个/g干土、4111×104个/g干土。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放线菌数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放线菌数量降低14138%。

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类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100%~

90100%,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如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等,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表1可知,1,2代杨树人工林土壤细菌数量平均分别为359136×104个/g干土、155185×104个/g干土。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细菌数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10473),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细菌数量降低56163%。

1,2代杨树人工林微生物总量平均分别为364140×104个/g干土、160114×104个/g干土,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微生物总量降低561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细菌数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10427)。长期的连栽经营,极大影响根际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和活动,造成土壤地力衰竭,影响林木生长。

表1 不同连栽代数杨树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方差分析

代数真菌数/[104个?(g-1干土)]放线菌数/[104个?(g-1干土)]细菌数/[104个?(g-1干土)]总数/[104个?(g-1干土)] 10.32±0.03 4.80±0.91359.36±6.32364.40±3.27

20.21±0.02 4.11±0.30155.85±5.76160.14±4.71

F值 1.390.25 4.34 4.45

p0.24880.62350.04730.0427

3.2 连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磷酸酶是1种能促进磷酸酯水解,释放出正磷酸的酶,为林木生长提供所需的速效P。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磷酸酶活性降低20100%,由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降低,影响了土壤中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这也是土壤养分中有效磷降低的1个重要原因。

脲酶和蛋白酶直接参与土壤中含N有机化合物的转化,能促进尿素水解生成氨,是林木氮素营养的直接来源。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脲酶活性降低11154%,蛋白酶活性降低5010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蛋白酶活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10468)。由于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氮素的循环,是造成土壤速效氮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造成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重要因素。

蔗糖酶的活性可以反映土壤中C的转化和呼吸强度。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29139%,土壤蔗糖酶活性的降低,直接影响着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

过氧化氢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是由生物呼吸过程和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反应的结果产生的,这些过氧化氢对土壤和生物都有毒害作用。与此同时,在土壤中存在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能促进过氧化氢对各种化合物的氧化,催化对生物体有毒的过氧化氢的分解,同时可反映土壤中总的呼吸强度,并与微生物数量有关,是表征土壤微生物活性强度的重要酶类。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192%,由于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得不到及时分解,积累在土壤中可能引起土壤毒性产生,影响林木生长。

多酚氧化酶参与腐殖质组分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的转化,有空气存在时,它能促进酚氧化成醌。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了1倍,这可能是由于凋落物中含有的单宁等物质微生物难以利用,土壤腐质化程度降低,这导致连裁后代腐殖质形成量少,结构简化,有机—无机复合度降低,土壤供保水能力下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连栽后代林木的生长。

表2 不同连栽代数杨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

代数磷酸酶/

(mg?g-1)

脲酶/

(N H3-Nmg?g-1)

蔗糖酶/

(mg?g-1)

蛋白酶/

(N H2-N mg?g-1)

H2O2酶/

(0?1N KM n O4mL?g-1)

多酚氧化酶/

(0?01N I2mL?g-1)

10.0005±0.00000.26±0.078.54±0.590.02±0.00 1.04±0.020.08±0.00 20.0004±0.00000.23±0.06 6.03±0.510.01±0.00 1.02±0.040.16±0.02 F值 1.20 2.230.95 4.19 1.99 3.05

p0.28220.14680.33910.04680.16970.0918

表3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之间的相关性

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真菌0.3631330.6325330.4594330.3318330.23653-0.396533放线菌0.4766330.4993330.4524330.21480.527733-0.2170细菌0.21740.5346330.20030.22460.379633-0.419933 注:r0.05=0.2549 r0.01=0.3308

3.3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相关性

林地土壤酶来源于植物根系及其残体、土壤动物及其遗骸和各种微生物的分泌活动,其中微生物的分泌活动是酶的主要来源。所以,林地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之间,是应该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的,各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相关性矩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杨树人工林地土壤中的微生物与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真菌与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放线菌与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细菌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杨树人工林地土壤中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微生物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分别与某1类或几类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把微生物数量与这几种酶结合起来表征连栽杨树后的林地土壤状况,是较为可靠的。多酚氧化酶与微生物数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壤中不同微生物会分泌不同的酶类,在酶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上,可能仅限于某种微生物与其分泌的酶有相关性,而不可能与各种土壤酶活性都相关。因此,从具体微生物的种属水平上阐述二者的关系,会更准确、更客观,但是这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小结

杨树连载导致土壤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减少14138%~56163%,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192%~50100%,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100%,且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可能是随着杨树人工林连载,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透气性变差,同时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降低,提供给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减少,导致2代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并进一步导致土壤酶活性降低。因此说明连载会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从而降低林分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熊毅,李庆逵主编.中国土壤(第2版).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0.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

究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

(下接第25页)

表4 不同插穗扦插季节的生根率

插穗季节秋季春季

生根率/%95.268.9

 讨论

木瓜是1种扦插较易生根树种,对1a生枝条、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及多年生枝干进行超浓缩生长剂不同浓度处理,结果表明:1a生枝条和半木质化枝条的生根率有显著差异,以1a生枝条为好。采用100mg/L的超浓缩生长剂处理效果最佳,木瓜秋插效果优于春插。生产上推广应用选择秋季扦插,1a生枝和100mg/L的超浓缩生长剂比较适宜。

参考文献

[1]刘文和.AB T生根粉与NAA,IAA,IBA在扦插育苗中

的效果比较.江苏林业科技,2001,28(1):22~24. [2]彭锦莲,陈继成,王海燕.径切扦插在林木、木本花卉繁

殖上的应用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湖北林业科技,1991, 75(1):18~21.

水生生物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水生生物学课后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题型:名词解释、写出各名词的英文或汉语名称、单项选择、是非题、简答题、问答题、绘图题 第一、二次绪论 解释: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 湖沼学 Limnology 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浮游生物(plankton):为悬浮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 不能长距离的游动,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其个体微小。包括细菌、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Nekton):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具有快的游泳能力。如各种鱼、虾。 漂浮生物(Neuston):生活在水表面。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于水面上,一般生活在水面静止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如槐叶萍、船卵溞等。 底栖生物(benthos):包括底栖动物和水生锥管束植物(Large aquatic plants) 栖息在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生物,如着生生物、沉水植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 2.简述我国在水生生物学研究上的一些成就。 3.如何划分湖泊的生物区? 1.水底区:沿岸带, 亚沿岸带, 深沿岸带 沿岸带(littoral zone):从水面开始,延伸到沉水植物的部分。 亚沿岸带(sublittoral zone) :沿岸带与深底带的过渡带. 深底带(profoundal zone):深底带部分,无植物生长,只有少数底栖动物。 2.水层区: 沿岸区(littoral zone):沿岸带以上的浅水部分。 湖心区(limnetic zone):沿岸区以外的开阔部分。 生物圈(biosphere): 4.简述水生生物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次藻类摡述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1)水华(water bloom) 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2)赤潮(red tide):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3)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4)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 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2、何谓藻类,藻类包括哪些类群?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3.1水稻品种的感光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湖南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学2015—2018年考研真题试题

2015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水生生物学 814 适用专业:水产、水生生物学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小题3分) 1.原核生物 2.桡足幼体 3.混交雌体 4.半变态 5. 咀嚼器 6.卵鞍 7.接合生殖 8.色素体 9.物种多样性 10.次级生产者 二、简答题(共计80分,每小题10分) 1、列举几种藻类中运动种类的运动及其运动辅助器官。 2、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3、简述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的一般规律。 4、比较枝角类与轮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5、淡水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由那几类构成?其经济意义如何? 6、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7、简述对虾类和真虾类的繁殖方式的不同。 8、什么是光补偿强度?简述其主要的生态意义。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目前,各地政府开始控制发展内陆水库、湖泊养鱼,请结合渔业环境、水生生物及渔业发展的关系分析其合理性。 2、论述水域环境生物修复的主要途径和原理。

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水生生物学 814 适用专业:水产、水生生物学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解释下列名词(共计30分,每小题3分) 1.Plankton https://www.doczj.com/doc/f6413254.html,munity 3.蛋白核 4.固着生物 5.水华 6.不混交雌体 7.休眠卵 8.伪足 9.壳缝 10.季节变异 二、简答题(共计80分,每小题10分) 1.蓝藻和细菌在细胞结构、功能上有哪些异同点? 2.简述轮虫分类依据及世代交替特征。 3.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哪几种方式适应浮游生活?其适应机制是什么? 4.简述裸藻的特征、分布特点及经济意义。 5.高等水生植物可分为哪几种生态类群?每个类群有哪些常见种类?(各举1例) 6.简述双壳类特征及其经济意义。 7.水生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具有什么意义? 8.什么叫变态?水生昆虫的变态有何特点?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论述淡水藻类各门类的特征及其在渔业上的经济意义。 2.试述水生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 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 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主要有: 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 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岩:斜长石,辉石 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 正长斑岩:正长石 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 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 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 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 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

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 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为三种: 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 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3)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③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④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可分为: 1)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 2)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脂肪光泽,如石英; 3)玻璃光泽:如方解石、正长石 4)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 ⑤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⑥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石英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

水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二、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三、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 四、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五、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六、两系杂交稻:一种命名为光温敏不育系的水稻,其育性转换与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它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平温条件下,恢复雄性可育。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在夏季长日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叫做两系杂交稻。 七、超级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日本率先于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为,第一期(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2005年)亩产800公斤。 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3、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

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试题库完整版含整理答案

水生生物试题库·枝角类的游泳器官是第二触角桡足类是第一触角。 ·桡足幼体:亦称剑水蚤型幼虫期。系继后无节幼体之后的挠足类幼虫的一个发育阶段。身体较无节幼体长,前体部和后体部之区分明显。口器之 构造接近于成体,尾叉已形成。可进一步分为第一至第六桡足幼体期, 第二桡足幼体期后,每期增加1个体节,最后完成10个活动体节。尾 鳃蚓属(鲺属Argulus)孵化时亦为桡足幼体,但可发生变态,而具有 与桡足亚纲完全不同的外观。 ·无节幼体: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一种枝角类的刚毛式为0-0-1-3/1-1-3,请解释其含义,图示之并标注各部分名称。(6分) 答:此刚毛式的含义为:此种枝角类第二触角外肢4节, 第1、2节无刚毛,第3节具1根刚毛,第4节具3根刚毛; 内肢3节,第1、2节分别具有1根刚毛,第3节具3根刚毛。

(解释含义3分;图示3分) ·垂直移动:为了捕食或繁殖活动,鱼类等水生动物从水面到水底或从水底到水面的往还迁移。昼夜和季节 ·桡足类雌雄区别:雄的多一节腹节。雌性,腹面膨大,叫生殖突起。雄性第一触角有较多的感觉毛或感觉棒,特化成执握器,。 ·中华哲水蚤的特征:身体呈长筒形,体长仅2~3毫米。该种最显着的特征是:雌雄的第5胸足第1基节的内缘都具齿列(雌性齿数一般为18~22,雄性一般为11~21)。齿的基部彼此连接,齿列的近中央部分有明显凹陷,齿边较小。雄性第5胸足左足外枝较右足的长得多。左足外枝第1、2节较狭长,第3节短小,呈锥状;但右足的外枝较短,第3节末端没有达到左足外枝第2节的中央。左足内枝第3节的末端一般不超过外枝第1节的末端。 ·虾的鳃在甲壳动物中是种类最多的,构造也最复杂,在分类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鳃腔中通常有侧鳃,关节鳃,足鳃,肢鳃( 4)种。 ·所有藻类都具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胡萝卜素。 ·藻类大多数都具有细胞壁,但裸藻门、隠藻门少数甲藻和金藻不具有细胞壁。

(完整word版)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水生生物学试卷07-08A.B及答案

水生生物学A 一、名词解释(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 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隔片:硅藻门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 成片状的结构,称隔片。 3、围口节:环节动物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是 由担轮幼虫的前纤毛轮演化而来的。 4、伪足:肉足纲的运动胞器,为细胞质向体表伸出的 突起,没有固定形状,可随时形成或消失。 5、帽状环纹:鞘藻目种类的营养繁殖是由营养细胞顶 端发生环状裂纹,自此逐渐延伸出新生的子细胞,并 留下一个帽状环纹。 6、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 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7、拟亲孢子:似不动孢子,当它形成后还在母细胞壁 内,有与母细胞相同的形态,而大小不同。 8、卵鞍:受精卵外包有一层壳瓣似“马鞍”状,卵鞍 的作用是抵抗寒冷与干旱的不良环境。 9、植被:在一定范围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 称。 10、包囊:某些原生动物为抵御不良环境以求生存而 形成的一种结构。 二、写出下列各名词的拉丁学名或汉语名称(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每空1分,共10分。) 1、Neuston(漂浮生物) 2、原生动物(Protozoa) 3、轮虫(Rotifera)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5、甲藻门(Pyrrophyta) 6、Euglenophyta(裸藻门) 7、Copepoda(桡足类)8、Chlorophyta(绿藻门) 9、Cyanophyta(隐藻门) 10、Higher plants(高等植物)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具有伪空泡。 A A、微囊藻属 B、平裂藻属 C、空星藻属 D、转板藻属 2、蓝藻喜欢生长在环境中。 A A、有机质丰富的碱性水体 B、有机质不丰富的酸性水体 C、有机质不丰富的碱性水体 D、有机质丰富的酸性水体 3、复大孢子生殖是的特殊生殖方法。 D A、蓝藻门 B、金藻门 C、绿藻门 D、硅藻门 5、黄丝藻的细胞壁由。 A A、“H”形的2个节片合成 B、“U”形的2个节片合成 C、上下两个半壳套合而成 D、“W”形的2个节片合成 6、苦草隶属于水生维管束植物的。 C A、浮叶植物 B、挺水植物 C、沉水植物 D、漂浮植物 7、壳面上具有壳缝可以运动。 D A、针杆藻属 B、直链藻属 C、小环藻属 D、舟形藻属 8、砂壳虫属的运动器官是。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水产养殖专业《水产饵料生物学》试题标准答案 (考试时间 100分钟成绩 10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每个2分) 1.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圆形色淡,成熟时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细胞相接处有钮状增厚部(极节球)。 2.副淀粉:是裸藻门藻类特有的同化产物,遇碘不变色,其形状、数目和在细胞中的位置常是分类的依据。 3.龙骨点: 是硅藻门管壳缝目管壳缝通向细胞内的横向小管在龙骨突上的体现,呈点状称为龙骨点。 4.蛋白核:是许多藻类(绿藻、裸藻、隐藻)细胞中的一种结构,通常其中心部分是蛋白质体,周围一般有淀粉鞘。蛋白核常与淀粉形成有关,故又称造粉核。 5.段殖体:是丝状蓝类两个异形胞或凹面体之间的一段藻丝,具繁殖能力。 6.甲片式:表示甲藻门细胞壁上下甲甲片数目和排列的式子,如多甲藻的甲片式为4-3-7/5-2。 7.小盾片:水生昆虫两翅基部之间中胸背板特化,呈三角形,称为小盾片,为鉴别种类的依据之一。 8.壳腺:是枝角类的一种排泄器官,与保持体内渗透压稳定有关。 9.鞭毛藻类:具有鞭毛的藻类统称为鞭毛藻类,如金藻、甲藻、隐藻、裸藻和绿藻门团藻目的种类。 10.后腹部:枝角类的腹部自尾刚毛着生的小节突起到尾爪之间的部分称为后腹部。后腹部是躯体最后一个体节变成的,其形状多种多样,是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 二、填空(20分,每空0 .5分) 1.Rotifer的含义是轮虫__,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____具有纤毛环的头冠______ ,___具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________和____具有末_。(轮虫;具有纤毛环的头冠;具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具有末端有焰茎球的原肾管。)2.藻类所共有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______和______胡萝卜素。叶绿素b只存在于____门、轮藻门和______门藻类中。a; β;裸藻;绿藻。 3.轮藻是多细胞体,有假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束,雌雄生殖器官分别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常见的种类有____________属和___________属。3.藏卵器;藏精器;轮藻;丽藻。 4.水生维管束植物按生态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如芦苇,___________如菹草,_________如睡莲,___________如水浮莲。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 5.蓝藻门的主要特征是无__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和无____________________。鞭毛;细胞核;有性生殖;色素体。 6.蓝藻门的特征色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藻胆素;蓝藻藻蓝素;蓝藻藻红素;别藻蓝素。 7.水生大型植物主要包括丝状绿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轮藻;红藻;褐藻;水生维管束植物。 8.桡足类无节幼体的附肢一般是3对,第一对为__________,第二对为__________,第三对为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为单肢型。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触角。 9.湖泊调查时浮游植物样一般多采水__________L,加__________ml鲁哥低液固定。而浮游动物一般采水10-20L 用__________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滤液用4-5%的__________固定。1;10~15mL;25#;甲醛(或福尔马林)。 10.轮虫的咀嚼器一般分为砧板和槌板两部分,前者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后者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砧基;砧枝;槌柄;槌钩。 三、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Navicula是( D )。 A. 盐卤虫 B. 丰年虫 C. 中华鲎虫 D. 舟形藻 2.下列轮虫中没有被甲的是( C );有被甲的轮虫中有4个前棘刺的是( B )。 A. 褶皱臂尾轮虫 B. 萼花臂尾轮虫 C. 长三肢轮虫 D. 螺型龟甲轮虫 3.下面藻类中没有色素体的是( A ),色素体呈杯状的藻类是( B )。 A. Spirulina platensis B. Dunaliella salina C. Cryptomonas erosa D. Cyclotella striata 4.拟长腹剑水蚤雌性成体腹部有( B )个体节:而卤虫胸部体节是( C )个。 A. 4 B. 5 C. 11 D. 13 5.糠虾区别于鳞虾最显著的特征是( A )。 A. 糠虾第7、8胸节暴露于头胸甲之外,发育无变态; B. 糠虾第6、7胸节暴露于头胸甲之外,发育无变态; C. 糠虾第7、8胸节暴露于头胸甲之外,发育有变态; D. 糠虾第6、7胸节暴露于头胸甲之外,发育无变态。

土壤学

自然肥力:指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肥力 人为肥力:指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一起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而产生的土壤肥力 潜在肥力:指当季不能供给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有效肥力:指当季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岩石??风化作用??母质??成土作用??土壤??成岩作用??岩石 一,岩石 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矿物分化释放 石英:Si 正长石:K 斜长石:Ca 角长石,辉石:Fe,Ca,Mg 方解石:Ca 磷灰石:P,Ca,Cl 赤铁砂:Fe 云母:K 粘土矿物:K 岩石: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按集合方式可分为(由单种矿物组成的)单层岩和(多种矿物组成的)复成岩; 按生成方式可分为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三种 按岩石含SiO2含量分成酸性岩(含量65%以上,如花岗岩),中性岩(50%~65%,如安山岩),基性岩(45%~50%,如玄武岩),超基性岩(<45%,如橄榄岩) 二,成土母质的形成 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改变的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而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机械破碎过程。 影响因素:温度变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表里受热不同,胀缩不一致,岩石表面层状剥落; 岩石矿物组成不同,胀缩系数不一样,使岩石崩解; 水的结冰:水流入岩石节理缝隙,结冰膨胀挤压缝隙,长期以往使缝隙越来越大;

冰川,流水,风的运动:一方面带走岩石表面碎屑,促进风化; 一方面有磨蚀和破碎作用; 化学风化:使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发生深度变化的作用过程。 影响因素:水,二氧化碳,氧气。 作用方式:水的溶解作用:岩石矿物直接溶解于水中 水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结合成矿物·结晶水模式 氧的氧化作用: 碳酸化作用:CO2溶解于水产生碳酸对岩石矿物产生作用 作用结果:使岩石产生碎屑并进一步分解转化为相当于0.01mm的粘粒; 使岩石矿物改变成分,生成新的物质; 产生可溶性盐类。 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作用。 直接作用:微生物直接分解岩石矿物质; 高等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 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直接挖掘破碎作用; 人类的生产活动。 溶解于水成碳酸和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对岩石产生化学风化间接作用:生命活动产生CO 2 成土母质的特性(与岩石和土壤的对比)

水生生物学试题附答案

《水生生物学》试卷(考试)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1、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包括 __、__、__、__、__、__、__、 2、藻类是一群具有__,营__生活,没有真正的_、_、_分化,以 ______或___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3、藻类的体制有 __、__、 __和___ 4、硅藻的繁殖方式有___、___、___和____ 5、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___、___和___ 6、腔肠动物门可分为___纲和___纲 7、头足类的身体可分为____ __和______三部分。 8、藻类植物中最大的门是 ___ 门。 得分 评卷人 9、Blue-green algae 与green algae 是同义词,均指绿 藻..................................................( 一、填空(本题共48分,每空1.5分) 三、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本题共15分,每小题1.5分)

) 10、Brachionus plicatilis 是壶状臂尾轮虫的拉丁学名...................................................( ) 11、Calanus 的活动关节在胸腹之间,而Cyclops 的活动关节在第 四、五胸节之间...................................( ) 12、隐藻、衣藻、盐藻、雨生红球藻均为绿藻门团藻目的种类..( ) 13、具有异形胞的蓝藻通常均具有固氮作用...............( ) 14、目前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藻类是螺旋藻,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的是球等鞭金藻,虾青素含量较高的是雨生红球藻。耐盐性最强的绿藻是盐藻....................................................( ) 15、Moina mongolica 与Daphnia pulex 的第二触角刚毛式均为0-0-1-3/1-1-3......................................( ) 16、Artemia salina 属于鳃足亚纲无甲目..............( ) 17、小球藻是行似亲孢子繁殖的......................( ) 18.、轮虫的休眠卵的染色体倍性是2n ,而夏卵为n .....( ) 得分 评卷人 19、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但这三者均有的且区别于其他门类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A 、体腔庞大,体不分节 B 、 营固着生活 C 、具有触手冠 D 、发育过程有类似担轮幼体期 四、单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本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高级水生生物学题库

一、概念与术语 1. 河流连续体 RCC:预测随河流的理化性质和河边环境改变,生物群落改变的模型在河流的纵轴方向上,随着饵料基础的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类发生依次递变化的现象。 2. 洪水(河流)脉动概念 FPC:是一个强调洪水在低地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模型。与河流连续体强调纵向作用不同的是,FPC强调河流和河漫滩之间侧向传输的作用。 3. r-K连续谱 r-K 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 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 r-K continuum。 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指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及其与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地球上或某一地域内所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5. 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 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组合,群落类型不断更新,可分为三个阶段:先锋阶段,系列阶段,顶极。 6. 功能摄食类群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行的 一项生态分类,它包括撕食者、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过滤收集者和直接收集者。这

水稻-玉米112的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

水稻-玉米112是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朱培坤采用水稻R998的染色体及其片段作为供体,用一个地方玉米品种百绿马齿Mf1的细胞作为受体,进行染色体杂交而获得的,是具有新核型的水稻-玉米杂交染色体的新类型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的杂交植株[1],其后代出现了巨大的变异和分离现象,获得了多种多样的变异材料。后来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常规遗传选育与细胞核型分析,进一步获得了具备特异性,同时一致性、稳定性均符合农业部新品种确定的相关技术要求的新类型玉米自交系--百绿珍宝112,并获得农业部授予的新品种权号“CNA20060829.0”。 1水稻-玉米112的品种来源 水稻(Oryza sativa ,Oryza glaberrima.),一年生草 本,高30~150cm ,栽培历史悠久,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广泛栽培。水稻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也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本试验所采用的供体水稻R998是广东省选育的一个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好的恢复系。受体玉米百绿马齿Mf 是从广东省的一个农家地方品种通过自交繁殖出的自交系,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好、配合力高的特点。科学家 发现,当人体同时食用水稻和玉米的时候,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质的吸收率,于是采用水稻染色体与玉米染色体杂交,改良玉米品种的营养品质,培育出具有水稻蛋白的玉米高产品种,使得人们在食用玉米的时候,也能获得在水稻上所具有的营养,造福全人类。将制备好的水稻染色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导入到玉米细胞中,使两者发生染色体杂交,形成新核型的水稻-玉米杂交染色体,再培育成植株,就获得了具有水稻染色体和玉米染色体杂交的新类型粮食作物———“水稻-玉米”。 通过染色体杂交获得的“水稻-玉米”植株,和对照玉米相比,叶片、株型、雄穗等性状均发生较大的变异。另外,果穗及其种子也有明显变化。此外,经过核型分析,其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杂交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玉米Mf 的染色体核型有明显的差别,核型的不对称性有了一定的增加[2]。由于是采用普通玉米品种Mf 作为受体,通过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获得的杂交植物,因此该植物所结种子在外观上保持了对照玉米Mf 的大部分性状,同时也表达了供体水稻的很多性状。而后经过多年的遗传育种,采用分离、筛选、自交等手段,最终达到性状基本纯合,选育出一个富含稻谷类蛋白的新型自交系, 水稻-玉米112的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简介:朱培坤,男,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发明人和植物染色体杂交理论奠基人,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百绿生物染色体杂交研究所所长。 朱培坤1,2 张洪胜1 党高兵3 张亚建4 方 雷5 张 越1 (1.广东省深圳市百绿生物染色体杂交研究所,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518172;2.四川省成都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都江堰611835;3.陕西省蒲城县农业局 蒲城715500;4.陕西省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铜川727031;5.江苏省宿迁市农业委员会 宿迁223800) 摘要:将水稻的染色体及其片段作为供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导入到受体玉米的细胞中,和受体细胞的玉米染色体进行染色体杂交,形成新型的水稻-玉米杂交染色体,从而获得该杂交染色体表达的水稻-玉米染色体杂交植株。与未经杂交的对照玉米比较,其植株、叶片、果穗、籽粒等生物学性状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文章对该水稻-玉米112杂交品种的创制和生物学性状作一简要的分析报道。关键词:水稻;玉米;染色体;水稻-玉米;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2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