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448.00 KB
- 文档页数:73
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细则(2010-2030) 目录
第1章总则
第2章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第3章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第4章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第5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第6章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7章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规划
第8章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第9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10章总体风貌特色规划
第11章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二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12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
第二节城市交通
第13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第14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二节供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污水工程规划
第四节雨水工程规划
第五节再生水工程规划
第六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八节通信工程规划
第九节环境卫生工程
第15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16章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第一节防灾体系规划
第二节避灾体系规划
第17章分期建设规划
第18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第19章附则
附表一: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表
附表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前言
2010年9月1日,在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刘奇葆书记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微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2010年11月,《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获批,规划提出建设天府新区,使其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核心区和现代产业重要集聚区。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以蒋巨峰省长为组长的天府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规划委员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天府新区规划工作。2010年11月18日,黄彦蓉副省长主持召开天府新区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部署天府新区规划工作方案。2011年1月,天府新区总体规划正式启动。
2011年4月11日,蒋巨峰省长主持召开省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规划初步方案汇报。会后规划组充分吸纳省领导、各省级部门及成眉资三市的建议,进行方案优化和调整,并于5月16日再次向蒋省长主持召开的专题审查会做了汇报。规划初步成果通过审查后,黄彦蓉副省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并组织发改委、国土厅、交通厅、水利厅、环保厅、旅游局、成都市等省市部门与编制单位联合工作、共同研究,形成了本次规划的纲要成果。
2011年7月12-13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包括两院院士周干峙等在内共16位中外著名专家参加的总体规划纲要成果专家论证会。根据会议意见,规划组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送审稿。于8月3日和4日分别向省政协、省人大征求意见,8月5日和8日向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汇报,9月26日向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汇报。根据几次会议的要求,项目组对规划送审稿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本次规划成果。
本次总体规划是一个战略、综合、前瞻性的规划,需要通过各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来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并指导下层次规划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由四
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联合规划组,共同承担编制任务。
第1章总则
第1条为进一步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贯彻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四川天府新区的战略决策,实现培育新的增长极、带动全省和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
4.《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10)
5.《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
7.《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3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4条规划范围
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微博)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及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简称“两湖一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的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规划面积为1578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的主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再造产业成都的核心目标,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引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形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新格局。
2.坚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
依托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与现有成都中心城区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3.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区规划建设理念
借鉴国内外城市和新区的先进理念,从产业集聚、内陆开放、城乡统筹、区域合作、新区建设等领域探索具有推广和示范意义的新路径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