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椭圆教学设计

椭圆教学设计

椭圆教学设计
椭圆教学设计

2.2 椭 圆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 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 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 ,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 )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椭圆即为点集P ={}

12|2M MF MF a +=.

(ii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

2210y x a b a b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2??

- ???

,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 ???

在椭圆上,

则222225

91444a a b

b a b ??+==?????=???-=?

. 例2 如图,在圆22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点P 在圆224x y +=上运动,由点P 移动引起点M 的运动,则称点M 是点P 的伴随点,因点M 为线段PD 的中点,则点M 的坐标可由点P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 的轨迹方

程.

引申:设定点()6,2A ,P 是椭圆

22

1259

x y +=上动点,求线段AP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 x y ,()11,P x y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

M 为线段AP 的中点,∴11

2622x x y y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

22

111259x y +=,∴点M 的轨迹方程为

()

()

2

2

311

25

9

4

x y --+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例3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

9

-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

9

-,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M x

y ,

则()55

AM y

k x x =

≠-+,()55

BM y

k x x =

≠-; 代入点M 的集合有

4559y y x x ?=-+-,化简即可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ABC 的两个顶点(),0A a -,(),0B a ,顶点C 在移动,且AC BC k k k ?=,

且0k <,试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 值在变化时,线段AB 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圆锥

曲线,是因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曲面相截而得其名;必须让学生认同与体会:椭圆的定义及特殊情形当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时,轨迹是线段;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

坐标系的两个原则,及引入参量b =

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

和谐美;让学生认同与领悟:例1使用定义解题是首选的,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培养学生从定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例2是典型的用代入法求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会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通过例3培养学生的对问题引申、分段讨论的思维品质.

◆能力目标

(1) 想象与归纳能力:能根据课程的内容能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

线的实际例子,能用数学符号或自然语言的描述椭圆的定义,能正确且直观地绘作图形,反过来根据图形能用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表示.

(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

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 数学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

(5)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

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练习:第45页1、2、3、4、 作业:第53页2、3、

2.1.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用方程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对称性;理解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及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的概念;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例题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准线及焦半径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初步了解椭圆的第二定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习与引入过程

引导学生复习由函数的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或其图像的特点,在本节中不仅要注意通过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讨论,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注意对这种研究方法的培养.①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和非负实数的概念能得到椭圆的范围;②由方程的性质得到椭圆的对称性;③先定义圆锥曲线顶点的概念,容易得出椭圆的顶点的坐标及长轴、短轴的概念;④通过P 48的思考问题,探究椭圆的扁平程度量椭圆的离心率.〖板书〗§2.1.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2)新课讲授过程

(i )通过复习和预习,知道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讨论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 提问:研究曲线的几何特征有什么意义?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通过对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特殊点的讨论,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曲线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要从范围、对称性、顶点及其他特征性质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ii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范围: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22

2210y x b a =-≥,进一步得:a x a -≤≤,同理可得:

b y b -≤≤,即椭圆位于直线x a =±和y b =±所围成的矩形框图里;

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圆的标

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

④离心率: 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a

c

e =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10<

?→→→椭圆图形越扁时当01a ,,b ,c e ;???→→→椭圆越接近于圆

时当a

,b ,c e 00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

例4 求椭圆2

2

1625400x y +=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

分析:由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椭圆的长轴、短轴、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定义即可求相关量.

扩展:已知椭圆()22550mx y m m +=>的离心率为5

e =

m 的值. 解法剖析:依题意,0,5m m >≠,但椭圆的焦点位置没有确定,应分类讨论:①当焦点在x

轴上,即05m <<时,有a b c ====

3m =;②当焦

点在y 轴上,即5m >时,有a b c ===25

3

m =

?=

. 例5 如图,一种电影放映灯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的一部分.过对对称的截口BAC 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1F 上,片门位于另一个焦点2F 上,由椭圆一个焦点1F 发出的光线,经过旋转椭圆面反射后集中到另一个焦点2F .已知12BC F F ⊥,1 2.8F B cm =,

12 4.5F F cm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截口BAC 所在椭圆的方程.

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

221x y a b

+=,算出,,a b c 的值;

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

引申:如图所示, “神舟”截人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巡天飞行,其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2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A 距地面200km ,远地点B 距地面350km ,已知地球的半径6371R km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椭圆的轨迹方程.

例6如图,设(),M x y 与定点()4,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254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45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MF =

直线

l :254x =

的距离25

4

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若点(),M x y 与定点()

,0F c 的距

离和它到定直线l :2

a x c

=的距离比是常数c e a =()0a c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椭圆.其

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2

a x c

=相应于F 的准线;由椭圆的对称性,另一焦点

(),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2

a x c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励学生创新.必须让学生认同和掌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能由椭圆的标准方程能直接得到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和离心率;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①充分利用图形对称性,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熟悉:取近似值的两个原则:①实际问题可以近似计算,也可以不近似计算,②要求近似计算的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按精确度要求进行,没有作说明的按给定的有关量的有效数字处理;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技能.

◆能力目标

(1)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

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

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练习:第52页1、2、3、4、5、6、7 作业:第53页4、5

补充: 1.课题:双曲线第二定义

学法指导:以问题为诱导,结合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联想、类比、化归、转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椭圆第二定义、准线方程;

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椭圆第二定义给出的背景; 2了解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3使学生理解椭圆第二定义、椭圆的准线定义; 4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准线方程以及准线方程的应用; 5使学生掌握椭圆第二定义的简单应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的引入和变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椭圆第二定义、焦半径公式、准线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的第二定义的运用;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

神.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复习回顾

1.椭圆81922=+y x 的长轴长为 18 ,短轴长为 6 ,半焦距为26,离心率为

3

2

2,焦点坐标为)26,0(±,顶点坐标为)9,0(±)0,3(±,(准线方程为4

2

27±

=y ). 2.短轴长为8,离心率为

5

3

的椭圆两焦点分别为1F 、2F ,过点1F 作直线l 交椭圆于A 、B 两点,则2ABF ?的周长为 20 . 引入课题

【习题4(教材P50例6)】椭圆的方程为

116

252

2=+y x ,M 1,M 2为椭圆上的点 ① 求点M 1(4,2.4)到焦点F (3,0)的距离 2.6 .

② 若点M 2为(4,y 0)不求出点M 2的纵坐标,你能求出这点到焦点F (3,0)的距离吗?

解:2

2

)34(||y MF +-=且1162542

02=+y 代入消去2

0y 得5

1325169||==MF

【推广】你能否将椭圆122

22=+b

y a x 上任一点),(y x M 到焦点)0)(0,(>c c F 的距离表示成点M

横坐标x 的函数吗?

解:

???

??=++-=1

)(||22

222

2b y a

x y c x MF 代入消去

2

y 得

22222

2

2

)(2||a x a c

x a

b b

c cx x MF -=-++-=

||||||2

2c

a x e c a x a c a x a c -=-=-= 问题1:你能将所得函数关系叙述成命题吗?(用文字语言表述)

椭圆上的点M 到右焦点)0,(c F 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c

a x 2=的距离的比等于离心率a c

问题2:你能写出所得命题的逆命题吗?并判断真假?(逆命题中不能出现焦点与离心率)

动点M 到定点)0,(c F 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c

a x 2

=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c a a c >的点的轨迹是

椭圆.

【引出课题】椭圆的第二定义

当点M 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10(<<=

e a

c

e 时,这个点的轨迹是椭圆.定点是椭圆的焦点,定直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 是椭圆的离心率.

对于椭圆122

22=+b

y a x ,相应于焦点)0,(c F 的准线方程是c a x 2=.根据对称性,相应于焦点

)0,(c F -'的准线方程是c a x 2-=.对于椭圆12222=+b

x a y 的准线方程是c a y 2

±=.

可见椭圆的离心率就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距离的比,这就是离心率的几何意

义.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e d MF =∴||可得:右焦半径公式为ex a c

a x e ed MF -=-==||||2

右;

左焦半径公式为ex a c

a x e ed MF +=--==|)(|||2

典型例题

例1、求椭圆

116

252

2=+y x 的右焦点和右准线;左焦点和左准线; 解:由题意可知右焦点)0,(c F 右准线c a x 2=;左焦点)0,(c F -和左准线c

a x 2

-=

变式:求椭圆81922=+y x 方程的准线方程;

解:椭圆可化为标准方程为:198122=+x y ,故其准线方程为4

2

272±=±=c a y 小结:求椭圆的准线方程一定要化成标准形式,然后利用准线公式即可求出

例2、椭圆

116

252

2=+y x 上的点M 到左准线的距离是5.2,求M 到左焦点的距离为 . 变式:求M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

解:记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21,F F 到左右准线的距离分别为21,d d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知:

e d MF =||5

3||11===a c e d MF 5.15.253||11=?==∴ed MF 5.1||1=∴MF 又由椭的第一定义可知:5.8||102||||221=∴==+MF a MF MF

另解:点M 到左准线的距离是2.5,所以点M 到右准线的距离为6

85

253505.222=-=-c a 5.86

85

53||||2222=?==∴=ed MF e d MF

小结:椭圆第二定义的应用和第一定义的应用

例1、 点P 与定点A (2,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8=x 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 的轨迹;

解法一:设),(y x P 为所求轨迹上的任一点,则2

1|8|)2(22=-+-x y x 由化简得112162

2=+

y x ,故所的轨迹是椭圆。

解法二:因为定点A (2,0)所以2=c ,定直线8=x 所以82

==c

a x 解得4=a ,又因为

21==a c e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112

1622=+y x

变式:点P 与定点A (2,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5=x 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 的轨迹; 分析:这道题目与刚才的哪道题目可以说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那么能否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来解呢?

解法一:设),(y x P 为所求轨迹上的任一点,则

2

1

|5|)2(22=-+-x y x 由化简得

094632

2

=-+-y x x 配方得

13

4)1(2

2=+-y x ,故所的轨迹是椭圆,其中心在(1,0) 解法二:因为定点A (2,0)所以2=c ,定直线8=x 所以52

==c

a x 解得102=a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

16

102

2=+y x 问题1:求出椭圆方程

13

422=+y x 和134)1(2

2=+-y x 的长半轴长、短半轴长、半焦距、离心率;

问题2:求出椭圆方程

13422=+y x 和134)1(2

2=+-y x 长轴顶点、焦点、准线方程; 解:因为把椭圆

13

422=+y x 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即可以得到椭圆134)1(2

2=+-y x 所以问题1中的所有问题均不变,均为2

1

,1,3,3==

==

=a c e c b a 13

42

2=+y x 长轴顶点、焦点、准线方程分别为:)0,2(±,)0,1(±4±=x ; 13

4)1(2

2=+-y x 长轴顶点、焦点、准线方程分别为:)0,12(+±,)0,11(+±14+±=x ; 反思:由于是标准方程,故只要有两上独立的条件就可以确定一个椭圆,而题目中有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检验,又因为10

2

==

a c e 另一方面离心率就等于21这是两上矛盾的结果,所

以所求方程是错误的。又由解法一可知,所求得的椭圆不是标准方程。

小结:以后有涉及到“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

求轨迹方程的思路,但是这种方法计算量比较大;

解法二运算量比较小,但应注意到会不会是标准方程,即如果三个数据可以符合课本例4的关系的话,那么其方程就是标准方程,否则非标准方程,则只能用解法一的思维来解。

例4、设AB 是过椭圆右焦点的弦,那么以AB 为直径的圆必与椭圆的右准线( ) A.相切 B.相离 C.相交 D.相交或相切 分析: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

解:设AB 的中点为M ,则M 即为圆心,直径是|AB|;记椭圆的右焦点为F ,右准线为l ; 过点A 、B 、M 分别作出准线l 的垂线,分别记为d d d ,,21由梯形的中位线可知2

2

1d d d +=

又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知

e d AF =1||e d BF =2

|

|即)(||||21d d e BF AF +=+ 又2

2|

|||2||21d d e BF AF AB +?=+=

且10<∴故直线与圆相离

例5、已知点M 为椭圆

116252

2=+y x 的上任意一点,1F 、2F 分别为左右焦点;且)2,1(A 求||3

5

||1MF MA +的最小值

分析:应如何把||3

5

1MF 表示出来

解:左准线1l :3

25

2-=-=c a x ,作1l MD ⊥于点D ,记||MD d = 由第二定义可知:

5

3

||1===a c e d MF ? d MF 53||1= ? ||351MF d =

故有||||||||3

5

||1MD MA d MA MF MA +=+=+

所以有当A 、M 、D 三点共线时,|MA|+|MD|有最小值:3

251+ 即||3

5||1MF MA +

的最小值是328

变式1:||5||31MF MA +的最小值; 解:283

283)||35||(3||5||311=?=+=+MF MA MF MA

变式2:||||53

1MF MA +的最小值; 解:5

28

32853|)|35|(|53||||5311=?=+=+MF MA MF MA

巩固练习

1.已知

是椭圆

上一点,若

到椭圆右准线的距离是

,则

到左焦点的距

离为_____________.

2.若椭圆

的离心率为

,则它的长半轴长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2.1或2

教学反思

1.椭圆第二定义、焦半径公式、准线方程; 2.椭圆定义的简单运用;

3.离心率的求法以及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课后作业

1.例题5的两个变式;

2. 已知

为椭圆

上的两点,

是椭圆的右焦点.若

的中点到椭圆左准线的距离是

,试确定椭圆的方程.

解:由椭圆方程可知

、两准线间距离为

.设

到右准线距离分别为

由椭圆定义有

,所以

,则

中点

到右准线距离为 ,于是

到左准线距离为

,所求椭

圆方程为

思考:

1.方程|2|)1()1(22

2++=-+-y x y x 表示什么曲线?

解:2

22

|2|)1()1(22=++-+-y x y x 122

< ;即方程表示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常数

(且该常数小于1)∴方程表示椭圆 例Ⅱ、(06四川高考15)如图把椭圆的长轴AB 分成8等分,过每个等分点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的上半部分于721,P P P 七个点,F 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721F P F P F P +++ = 解法一:53==

a c e ,设i P 的横坐标为i x ,则i x i 4

5

5+-=不妨设其焦点为左焦点 由53||===a c e d F P i 得i i ex a c a x e F P i i i 432)455(535)(||2+=+-?+=+=+= 35)721(4

3

72||||||721=++++

?=+++ F P F P F P 解法二:由题意可知1P 和7P 关于y 轴对称,又由椭圆的对称性及其第一定义可知

a F P F P 2||||71=+,同理可知a F P F P 2||||62=+,a F P F P 2||||53=+,a F P =||4

故357||||||721==+++a F P F P F P 板书设计:

2. 椭圆中焦点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定义:椭圆上任意一点与两焦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焦点三角形。

性质一: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21F PF 中

,21θ=∠PF F 则2

tan

221θ

b S PF F =?。

θ

cos 2)2(212

22

12

2

12PF PF PF PF F F c -+== )cos 1(2)(212

21θ+-+=PF PF PF PF

θ

θθcos 12)cos 1(244)

cos 1(24)(2

222

22121+=

+-=+-+=

∴b c a c PF PF PF PF 12

22121sin sin tan 21cos 2

F PF b S PF PF b θθθθ?∴===+ 性质二: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左右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

21F PF ,若21PF F ∠最大,则点P 为椭圆短轴的端点。

证明:设),(o o y x P ,由焦半径公式可知:o ex a PF +=1,o ex a PF -=1 在21PF F ?中,2

12

2

121212cos PF PF F F PF PF -+=

θ2

12

21221242)(PF PF c PF PF PF PF --+=

1))((2412442

2122--+=--=o o ex a ex a b PF PF c a =122

22

2--o

x e a b a x a ≤≤-0 22

a x o ≤∴

性质三: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21F PF 中

,21θ=∠PF F 则.21cos 2e -≥θ

证明:设,,2211r PF r PF ==则在21PF F ?中,由余弦定理得:

1222242)(2cos 2

12221221221212

212221--=--+=-+=r r c a r r c r r r r r r F F r r θ

.2112221)

2

(2222

2

2222122e a c a r r c a -=--=-+-≥ 命题得证。 (2000年高考题)已知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的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若椭圆上存在一点

,P 使得,120021=∠PF F 求椭圆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

简解:由椭圆焦点三角形性质可知.21120cos 2

e -≥即2212

1

e -≥-

, 于是得到e 的取值范围是.1,23???

?

??? 性质四: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21F PF ,

,,1221βα=∠=∠F PF F PF 则椭圆的离心率β

αβαsin sin )

sin(++=

e 。

,,1221βα=∠=∠F PF F PF

由正弦定理得:

β

α

βαsin sin )

180sin(122

1PF PF F F o =

=

--

由等比定理得:

β

αβαsin sin )

sin(2121++=

+PF PF F F

而)sin(2)sin(2

1βαβα+=+c F F ,β

αβαsin sin 2sin sin 21+=

++a

PF PF ∴βαβαsin sin )sin(++==a c e 。 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1,0)、F 2(1,0),P 为椭圆上一点,且|F 1F 2|是|PF 1|和|PF 2|

的等差中项.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 在第三象限,且∠PF 1F 2=120°,求tan F 1PF 2.

解:(1)由题设2|F 1F 2|=|PF 1|+|PF 2|

∴2a =4,又2c =2,∴b =3 ∴椭圆的方程为3

42

2y x +=1. (2)设∠F 1PF 2=θ,则∠PF 2F 1=60°-θ

椭圆的离心率21=e 则)60sin(2

3

sin )

60sin(120sin )

180sin(21θθθθ-+=-+-=

o o o o ,

整理得:5sin θ=3(1+cos θ)

∴53cos 1sin =+θθ故532tan =θ,tan F 1PF 2=tan θ=

113525

3153

2=-?

《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4山水画的意境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高中数学椭圆的教学设计

选修1-1《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让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引入与推导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应用反思等过程,让学生逐步将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努力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平面解析几何问题,就是借助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科学合理地把几何问题代数化,运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1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本章所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都是重要的曲线,因为对这几种曲线研究的问题基本一致,方法相同,所以教材对这三种圆锥曲线的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椭圆上,通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学生掌握推导出这一类轨迹方程的一般规律和化简的常用方法。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1)在必修2第二章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并初步熟悉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具备主动探究椭圆知识的基础; (2)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将会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 (3)在初中阶段没有涉及过含两个字母、两个根式的方程化简问题; 自身特征方面 (1)我所教授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普遍对数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是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

椭圆第二定义教学活动设计

椭圆第二定义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了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椭圆性质(离心率)在应用上的进一步认识;着重引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准线方程,掌握椭圆定义的应用。教学中力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形”为诱导,以椭圆的二个定义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等价转化思想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而椭圆又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能否学好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是学生能否比较系统地学好另外两种圆锥曲线的基础,甚至是学生能否学好解析几何的关键。而椭圆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图形和第一定义来看椭圆与圆比较接近,从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完圆后再学习椭圆比较容易接受;而椭圆的第二定义即“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正好可以把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这三种圆锥曲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对圆锥曲线有个整体知识体系,所以说这个定义在整章起到了一种“纽带”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以问题为诱导,结合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联想、类比、化归、转化.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椭圆第二定义、准线方程; 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椭圆第二定义给出的背景; 2、了解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3、使学生理解椭圆第二定义、椭圆的准线定义; 4、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准线方程以及准线方程的应用; 5、使学生掌握椭圆第二定义的简单应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的引入和变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 五、教学重点:椭圆第二定义、准线方程; 六、教学难点:椭圆的第二定义的简单运用; 七、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启发引导、探究活动、归纳总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上一节的例题得出的结果) 例、椭圆的方程为 116 252 2=+y x ,M 1为椭圆上的点,若点M 1为(4,y 0)不求出点M 2的纵坐标,你能求出这点到焦点F (3,0)的距离吗? 解:2 2 )34(||y MF +-=且 116 2542 02=+y 代入消去2 0y 得51325169||==MF 【推广】根据上面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你能否将椭圆122 22=+b y a x 上任一点),(y x M 到焦点 )0)(0,(>c c F 的距离表示成点M 横坐标x 的函数吗?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椭圆的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数学与统计学院2013012333 付佳慧 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 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数学教 学中的探究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 会创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高中教材第二册上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本节研究椭圆的定义、图形及标准方程的推 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椭 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教学地位:本节是第八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 3、教学重点:①重点:椭圆定义、标准方程 ②解决策略:用模型演示椭圆,在给出椭圆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 较。 4、教学难点:①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②解决策略:推导分4步,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加以补充说明。 5、教学疑点①疑点:椭圆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②解决策略:分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二、学习者分析: 1 、年龄、认知特特点: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对几何图形的一定水平层次的想象能力,已具备一定 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 展趋势,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 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2、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应熟练掌握曲线和方程的关系,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本课应获得能力训练: 通过本节的学习强化探索能力、几何图形构造能力的训练,了解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椭圆定义。 ②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 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②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识。 ③通过神州五号的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相互动的言语活动。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教学中既要重视“交际”,又不能忽视“口语”基础。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有的学生不能运用较为通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同学不会倾听与欣赏,还有的同学不太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基础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欣赏。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得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

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的资料,课中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处理垃圾,让学生设计未来的垃圾处理场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完整word版,椭圆(高三复习课教案)

椭圆(高三复习课) 恩平市第一中学张雪梅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主体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而椭圆是圆锥曲线的起始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对椭圆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而且在处理问题时,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定义,正确选用标准方程,恰当利用几何性质,合理的分析,准确的计算,并且为复习双曲线和抛物线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是普通文科班,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学习过相关内容。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来讲,由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分析问题不透彻,知识体系不完整,使得学生在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及其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遵循“练习探索——自主复习——课堂研究——巩固运用”的四个要素,侧重学生的“练”、“思”、“究”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练”、“思”、“究”,再到教师的“讲”,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探索有所得,研究获本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椭圆的定义;准确地写出椭圆两种形式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画出椭圆的几何图形;并概括出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理 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椭圆的有关性质,解决椭圆的简单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合作与探究,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基本性质的探索,体会椭圆的几何图形与方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逐步形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的几何性质。 2、了解椭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椭圆的定义和简单几何性质的应用,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

河北阜城中学--高二数学组 组题人:高泽宁 审核人:沈志华 日期:2019年 月 日 …………○…………内…………○…………装…………○…………订…………○ 学校: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 第 1 页 共 3 页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椭圆的定义。 2:熟练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椭圆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习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学习难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1:动画演示:(1)天体行星和卫星运行的轨道。 (2)立体几何中作圆的一种直观图。 2: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 1,F 2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答:两个定点,绳长。 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 3:由此总结椭圆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熟(大于)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说明 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两处地方: (1)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 (2) 绳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 思考: 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绳长能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 二: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1:复习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2:推导:取过焦点21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 设P (x,y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2c ( c>0). 则:)0,()0,(21c F c F -,又设M 与F 1,F 2距离之和等于2a (常数) {}a PF PF P P 221=+=∴ 221)(y c x PF ++= 又, a y c x y c x 2)()(2222=+-+++∴,化简,得: )()(22222222c a a y a x c a -=+-,由定义c a 22> 022>-∴c a 令222b c a =-∴代入,得: 222222b a y a x b =+,两边同除22b a 得: 选修2-1 第一章 2.2.2 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案 试卷类型 学案 ※ 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柏拉图 条件 结论 2a>|F1F2| 动点的轨迹是椭圆 2a =|F1F2| 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 2a<|F1F2| 动点不存在,因此轨迹不存在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小学语文_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3.《花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 【教材分析】 《花钟》一文主要写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现象。本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以及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最后还谈到了植物学家修建“花钟”这一做法的奇妙。全文体现了作者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选编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一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及原因,激发起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准确的语言,并借鉴课文的语言表达仿写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积累文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花钟》第1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4.了解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5.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花钟》第1自然段。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这么多花真可谓是——用书中的话进行概括(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过渡语:同学们闻到花朵的香味了吗?你们喜欢这些花吗?让我们带着花朵娇艳,花的芬芳,走进今天的课文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成果展示 1.词语 2.会认字(去拼音) 3.会写字 (1)按结构分类识记 (2)指导书写:醒、修 (3)学生练写,展评 4.找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花钟”是什么?在文中找一找,并用“____”画出来。 三、品读课文,精读悟法 1.同学们,花钟上花儿朵朵,课文中花仙子们更是争齐斗艳,热闹非凡。你们想不想赶快去看一看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学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认真体会体会,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呢? (1)出示阅读提示: 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呢?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在文中用直线划出花的名称和花开放的时间的词语。(课件出示表格) (2)对比品读:(课件出示句子) (3)对比发现:读完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1)刚才我们看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就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课文中的这种写法。要想把文章写得美,积累很重要。同学们可以将这些好词妙句抄到积累本上,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4)作者把这些花描写得那么美,说明作者对这些花充满了—— 他非常热爱大自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让我们一起带着喜爱、赞赏之情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5)我们也来赞美大自然中的花。(课件出示) 金秋十月,菊花在秋风里昂首怒放。 ,花。 ,花。 3.自学第二自然段,找出花开时间与什么有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自然真奇妙, 4.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5.过渡语:同学们已经探寻了花的奥妙,想不想看看植物学家修建的花钟? 欣赏世界各国的花钟。花钟上的这些花会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多么有趣啊!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刚才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小松鼠

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着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生读课文。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椭圆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教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龙城高级中学胡宇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 学的过程中始终本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交流、合作、反思等过程建构新知识,并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引入与推导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实 验——猜想——推导——应用”的思想方法,逐步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定理,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遵循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 3、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针对这节课的内 容:教师提问;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再演示、点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重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必要的可进行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汇集思想。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辅垫。 (二)教学背景分析 A、学情分析 1、能力分析 ①学生已初步掌握用坐标法研究直线和圆的方程; ②对含有两个根式方程的化简能力薄弱。 2、认知分析 ①学生已初步熟悉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共 8 页第1页

椭圆的教学设计

选修1-1《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念一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高 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让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的引入与推导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应用反思等过程,让学生逐步将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 性,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努力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一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 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 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 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 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 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 间的联系。平面解析几何问题,就是借助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科学合理地把几何问题代数化,运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 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1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 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本章所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都是重要的曲线,因为对这几种曲 线研究的问题基本一致,方法相同,所以教材对这三种圆锥曲线的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椭圆上,通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学生掌握推导出这一类轨迹方程的一般规律和化简的常用方法。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1)在必修2第二章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并初步熟悉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具备主动探究椭圆知识的基础; (2)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 的水平,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将会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 (3)在初中阶段没有涉及过含两个字母、两个根式的方程化简问题; 自身特征方面 (1)我所教授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普遍对数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是他们思维比较 活跃,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 (2 )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概念的形成过程不重视,所以无法深刻理解;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鹿城中学田光海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2. 学科:数学 3. 课时:2课时 4.教学内容: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1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1. 教法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究合作。在学生的生活体验、直观感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打下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 精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 想象, 思考, 实践, 从而发现规律、突破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 体验成功。主要采用探究实践、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2. 学法分析从知识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 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

的水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 “定量”地描述椭圆是学 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他们渴望将感性认识理性化,渴望通过自己动手作图、观察来辨析和完善概念,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椭圆标准 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坐标法,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教学方法 5.教学准备 通过百度搜索与椭圆有关的图片资料,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 三、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_13《花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13《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斗、芬、芳”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4.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阅读展示 2.出示花的图片 用一个词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 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百花争艳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3.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 4.板书课题:13、花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苏醒 苏:上下结构,草字头的横要长,办字横折钩的下边稍向左拉,左右两边的点不同、要外展。醒:左右都要窄,酉字里边是撇和竖弯、不要写成两竖,生字稍宽、下横有力。 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②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③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用“———”画出来,文中围绕中心句介绍了哪几种花?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3.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 与反思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

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鹿城中学田光海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时:2课时 4.教学内容: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1. 教法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究合作。在学生的生活体验、直观感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打下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实践,从而发现规律、突破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主要采用探究实践、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2. 学法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 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椭圆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他们渴望将感性认识理性化,渴望通过自己动手作图、观察来辨析和完善概念,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坐标法,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年级语文《花钟》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花钟》 【设计者】_____小学--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第52-54 页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学习本组的课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内容分析】 《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表达方式丰富,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年级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能科学客观地去评价,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又非常喜欢的植物,但是学生们仅仅是喜欢看、喜欢养,很少甚至于没有学生去真正地观察过花,观察过花的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需要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来认识文中提到的各种花,了解花的开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求达到更为直观形象的效果。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花钟》课件。 【评价设计】 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说说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比赛有感情地朗读。 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 引导学生尝试写一写“夜来香”和“午时花”的开放。如此这般,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 【教学过程】 (一)欣赏鲜花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花)2.直观感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鲜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