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doc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doc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doc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doc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

如将环境侵权行为视为一般侵权行为,环境侵权会导致特定主体的特定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损害,具有典型的“私害”性质,但若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来看,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对其中的某个要素加以利用超过了其自身的恢复能力,势必导致其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人类生活于环境之中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意味着,一部分人的环境破坏行为可能牵涉到在此区域生活的大多数人甚至整个群体的利益,决定了环境侵权的“公害”性质。由于环境侵权行为兼具私害性与公害性,其造成的损害后果也可以区分为私益性损害与公益性损害,救济途径也会有所不同。在我国司法实务中,针对特定主体人身、财产及其他权益的损害,是可以通过私权救济实现的,但对于生态环境权益的损害,由于其存在利益主体、危害范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损害的往往不是特定几个人的利益,而是区域内较大范围群体的利益,损害范围深远,很难通过私法上进行救济。

一、环境损害的私法救济

2、国家或者国家有关单位作为民事主体的救济。首先国家或有关国家单位无疑是应该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3)从物权法上来讲,依据《物权法》第四十六条“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第四十五条“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显然,国务院不可能代为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国有财产的所有权,故而授予地方政府、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以职责,从而确保在其物权遭受侵害

时的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得以及时行使,进而保障国有财产的安全。也就是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和集体对自然资源享有所有权。因此当出现破坏自然资源行为时,国家或者集体组织可以作为所有权人对侵害人提起侵权之诉。

(4)从司法实践先例上来讲,无论是2002年“塔斯曼海”油轮海洋环境污染案天津市海事法院的判例,还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人民政府与鸡西市化工局、沈阳冶炼厂环境污染纠纷案的复函。涉及其当地行政主管单位的诉讼主体资格都无一例外的获得了有关法院的支持。

3、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赋予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环境侵权救济主体资格,以代表环境公共利益提起的民事诉讼。诉讼的发起者不一定与案件有直接的厉害关系,诉讼的发起者基于一种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环境私权提起诉讼。所谓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环境私权是指,权利的性质本身具有私权性质,为每个公民个人平等的享有,但权利牵涉到整个社会公民的利益。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损害事实的实际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出可能使社会公益受到侵害,即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体现了环境公益诉讼具有显著的预防性。

二、环境损害的行政救济

1、国家的环境管理职责。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享有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的同时,负责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因而国家可以通过行政职能制裁环境侵权行为。可以通过过罚款、税费的征收、行政强制等要求侵权人赔偿环境损害的损失,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要求侵权人采取措施恢复生态系统。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一般指公民、法人或

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环境行为违法,且有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重大环境损害后果,依法提起诉讼要求法院确认特定环境行政行为无效或相关行政机关怠于履行特定行政职责的诉讼形式。国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着,国家所享有的所有权实质上是全民的所有,因而当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受到损害,国家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利益或者制裁不法行为时,或者行政机关自身的行为构成环境侵权时,公民有权针对行政机关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对于公民监督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行政机关的环境执法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

从民事角度论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 摘要: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环境问题带来的各种危害严重影响了公民的生活乃至生存。公民更应学会保护自身的环境权益,本文将从民事角度来讨论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细论从民事角度公民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环境侵权救济。 Abstract: with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ing the dangers of the serious influence the citizens' life and even survival.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more should learn to protect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from the Angle of civil to environmental tort relief way, fin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 citizens should be how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ir own, get the environmental tort relief.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侵权、民事侵权、救济途径 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在这美好前景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环境问题。当代经济的发展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屡屡发生巨大环境公害,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生态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其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重点之一。 一、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更危害我们未来子孙的传承。环境污染对人的最大影响就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直接从各方各面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水污染导致人类饮用水质变差,土地污染致使种植的蔬菜含有毒素,大气污染导致人们呼吸杂志废气损害身体等;生态破坏则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家园,越来越多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减少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缩小了人类活动的地盘;资源枯竭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没有资源、何谈生存;全球变暖使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各个地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海平面的上升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doc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 -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了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几种方式。这些救济方式不仅规定了事后补救性质的损害赔偿(包括恢复原状),也规定了事前预防性质的侵害排除(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与消除危险),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或除去正在发生的侵害,且两者可以合并适用,很好地体现了预防和补偿并重的原则。而我国法律关于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法律制度一、排除侵害(一)我国排除侵害法律规定的不足目前我国的法律尚缺乏对排除侵害这一要件的进一步界定,而且没有规定“部分排除侵害”(包括限制作业时间)和“代替性赔偿”等救济方式。在我国的现实案例中,作为加害人的企业一旦被判决排除侵害,企业往往会面临减产、停业治理,甚至关闭,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法院不得不回避了受害人的排除侵害请求,其结果是令受害人完全承受污染危害,显失公平。(二)排除侵害与利益衡量原则在环境侵害的排除方面,利益衡量原则是其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所谓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环境侵害的排除上,综合考虑权利不可侵原则和原因行为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有用性、价值性等。其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维护产业活动、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安宁、生命健康乃至优适环境之间的平衡。利益衡量原则是否可以适用以及适用的程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权利类型分别加以考察。(三)环境侵害排除方式的完善在环境侵害的排除方式上,“中间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赔偿”即“代替性排除侵害的损害赔偿”等具灵活性的理论和制度应运而生,在环境侵害排除中

更好地兼顾产业利益和保护社会公众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的需要。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较广,中间排除侵害的制度是指国家采取立法或司法判例的方式,通过限制责任人的生产或营业时间或排污时间,或采取限制污染产生的措施,甚至禁止部分侵害行为。部分排除侵害是指法律规定环境行为责任人对其产生环境侵害的行为加以一定的限制(而不是全部排除),同时加大受害者的忍受义务。这项制度在美国、德国比较发达。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0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进行扰民的夜间建筑施工之前,必须要经过审批手续,如获批准,方可施工。二、赔偿损失(一)损害赔偿范围的拓宽1.非财产上损害之赔偿环境侵权非财产上的损害主要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环境权益的损害以及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破坏。环境权益的损害是指环境因素被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人们拥有健康、安全、舒适、宁静、优美的环境的权利。生态破坏是指环境要素被污染、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的难以恢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对这两种损害的救济方式目前仅限于排除侵害和恢复原状,只有在无法恢复的情况下才考虑金钱赔偿的问题。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应包括因严重污染造成受害者死亡而给其亲属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也包括环境危害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伤害甚至残疾,或是公民因环境权益受到损害引起的精神痛苦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立法上对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未作规定,实践中对因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一般也不认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环境侵权案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王明远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对法国环境民事侵权损失赔偿的法律依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环境民事侵权的侵害排除以及环境行政侵权的损害赔偿、侵害排除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环境侵权;环境民事侵权;环境行政侵权;救济法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0)01—0015-06 一、引 言 在法国法制上,通常以“生态损害”(Dom 2 mage Ecologique )或“近邻妨害”(Troubles de Voisinage )来表述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害即“环境侵权”。 此处所谓的“生态损害”,是“环境破坏”的代名词,意指污染所引起的特定或可认定之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的损害以及自然资源、环境要素的不良影响、生态失衡。而民法上的“近邻妨害”,则是指相邻土地的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意义的侵害状态,包括烟雾、音响、噪声、振动、声、光、电、热、辐射、粉尘等不可量物侵入邻地所造成的干扰性侵害,对邻地日照、通风、电波的干扰以及因挖掘、排水等导致的邻人侵害等,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侵权现象颇为相似。至于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近邻妨害”属于相邻关系范畴,系基于土地在空间的相毗邻,且当事人以物权受害为基础请求救济;而“环境侵权”则不以加害人与受害人的毗邻为必要,且受害对象和当事人请求救济的基础,除了物权外还有人格权以及环 境权益等。 以下就法国环境民事侵权的环境行政侵权的法律救济问题进行探讨。 二、环境民事侵权的损害赔偿 (一)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其 运用状况 在法国,环境民事侵权救济的重心乃是损害赔偿,而不是像环境行政法规那样侧重于预防损害的发生。虽然环境民事侵权救济中经常存在着诸如责任主体不明、因果关系判断困难等问题,但法国环境法并未发展一套专门的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制,而是以《法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某些特别法以及近邻妨害法理等作为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任由受害人根据环境损害的性质、形态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法律依据,请求赔偿,而法院也对这些法律依据加以混合、交错运用。 民法典第1382条和1383条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即“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 收稿日期:1999-12-15 作者简介:王明远(1969-  ),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1  2000年第1期第15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SIN GHUA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No.1 2000Vol.15

开题报告-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

一、研究背景 当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及其救济己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方面与传统侵权行为有明显的不同,其救济制度也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 就环境侵权的涵义而言,我国学者多从追究加害人民事责任的角度展开讨论。例如,有的学者指出:环境侵权是“公民或法人因过失或无过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为,而造成被害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失时,要承担的民事责任。”有的学者则认为:“危害环境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其侵犯的客体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还有学者提出:“环境侵权行为是在环境活动和生产、生活等其他活动中发生的,不法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并致他人以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损害的行为。”另一些学者则把环境侵权界定为:“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总的可以看出,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环境侵权的客体为人身权、财产权和公民环境权益。环境侵权从根本上有异于传统的民事侵害,尤其表现在其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要求对现有的以保护当世人为中心的侵害概念进行扩充。 环境侵权是一类特殊侵权,有关纠纷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学者也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展开了大量丰富而深入的研究,为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立法和理论方面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实践中大量涌现的环境侵权纠纷。讨论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时应牢牢把握其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从其特殊性出发把握民事救济的必要性与及时有效性。因环境侵权行为,公民的人身、财产、环境权益受损,从制裁加害人的角度而言是承担民事责任,而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来讲,则是权利救济问题。 二、研究意义 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难题,环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从单纯的、原始的防治污染到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直至环

德国环境损害救济制度及其启示_晋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文章编号:1005-0523(2014)05第31卷第5期2014年10月 Vol.31No.5Oct.,2014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德国环境损害救济制度及其启示 晋海,王颖芳 (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德国将不同类型的环境损害行为与不同的救济方式相对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实行不同的归责原则,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救济制度。而我国目前对环境损害行为并无分类,适用《侵权责任法》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等制度,这种笼统的法律适用对部分行为人并不公平。通过借鉴德国的制度并结合我国法律实践,可将环境损害行为类型化为生活性环境污染损害、生产经营性环境污染损害和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不同类型的环境损害行为在法律适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方面有所区别。 关键词:环境损害;侵害排除;损害赔偿;类型化;归责原则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志码:A 环境损害是指因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了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进而间接造成特定民事主体民事权益损害的行为①。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也包括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我国目前对环境损害的行为类型并无区分,而是笼统地定性为特殊侵权行为,由《侵权责任法》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调整,这一救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缺陷。在法律适用上,对于相邻关系中人们因日常生活中的排污、排放热气、烟尘等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若依据《物权法》第90条的规定按相邻关系纠纷处理,尽管物权请求权作为绝对权通常不以过错为要件,但第该条明显进行了限制,将其视为过错客观化在解释学上并无问题[1];而若根据《侵权责任法》中的有关规定,则这类行为属于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倒置等制度,对行为人过于严苛,且相同的行为可能会因为适用法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在归责原则上,我国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一元归责体系,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础在于加害人为企业,能通过价格和保险机制转嫁损失,或者加害人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利益,或者加害人的行为具有危险性,但当加害主体为自然人或者其他非营利性组织,或者加害行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不具有危险性等情况下,要求行为人承担无过错的赔偿责任就缺乏理论支撑。在救济方式上,我国主要有排除侵害和赔偿损失两种形式,而对于排除侵害,仅指完全停止相应行为,并未考虑到可以要求行为人采取适当防止措施,或者通过相互协商对受害人进行一定的金钱补偿,尤其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为,若要求其完全排除侵害,则有可能造成对公共利益的较大损失。 为解决我国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上述缺陷,下文将对德国的相关制度进行梳理,拟借鉴其中可取之处,结合我国实践,探析完善我国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合理思路。 1德国环境损害救济制度探析 德国通过《民法典》、《联邦公害防治法》和《环境责任法》等其他环境保护法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方式进行了分割[2],分为以物权法为基础的侵害排除与以侵权法为基础的损害赔偿,并通过法律将环境损害行为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的行为适用不同的救济方式。2013-12-10晋海(1968—),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122-06

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完善

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完善——民事 公力救济的完善 添加时间:2009-10-23作者:朱萌 摘要:在我国,境侵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其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何有效地防止环境侵权行为,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途径和方式,提出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得出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完善。 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方式完善 一、环境侵权救济概述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 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环境侵权的客体为人身权、财产权和公民环境权益。环境侵权从根本上有异于传统的民事侵害,尤其表现在其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要求对现有的以保护当世人为中心的侵害概念进行扩充。 (二)环境侵权救济的概念分析 环境侵权救济,指受害人在其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遭受侵害、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时,通过司法、行政乃至私力途径实现侵害的排除或损害的填补等,主要包括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个方面。就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而言,其方式以损害赔偿和侵害排除为支柱。前者重在填补已经造成的损害,即旨在救济已然,为事后补救性救济方式;后者重在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或除去正在发生的侵害,即旨在防范未然,为事前预防性救济方式。二者紧密配合,才能使私法上的权利受到妥善的保护。至于具体的救济途径,则以民事诉讼为主,也可通过协商处理有关纠纷,如通过签订民事合同保护环境,防止环境侵害的发生、扩大或消除环境侵害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有采取私力救济途径的,但于环境侵权救济而言仅发挥补充性作用。我们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公力救济应该发挥主要作用,但私力救济仍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是自己权利和利益的最佳监护人,当其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而公力救济不及时、不充分时,以私力救济应对之,纯属人之本能反应。法律制度的创设应对这种本能反应提供渠道。即使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亦不应忽视私力救济这一最基本的救济方式。 二、我国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途径和方式 (一)我国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途径

中国环境侵权的_救济_

分类号:B F86 中国环境报/2001年/02月/10日/第003版/ 法制 中国环境侵权的 救济 评王明远博士的近作!环境 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一书 王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而环境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国内尚未展开深入、系统研究的领域,有关立法也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势下,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王明远博士的著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一书,无疑具有鲜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该书对有关环境侵权救济的学说、判例和立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共5部分,约24万字。 前言 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范围、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 概述 澄清并界定了 环境侵权 的名称和概念,分析了其特征、发生机制、法律对策以及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第二章 环境侵权救济的法理学分析 ,从民法社会化、私法公法化、权利社会化、责任社会化等角度探讨了环境侵权救济的法理学基础。第三章 部分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理论、实践及其在比较法上的特色 ,结合第二章中的有关内容,以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法为重点,对日本、德国、法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第四章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在对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完善问题提出了基本思路。这种研究和写作布局,为读者全方位地理解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较为明晰而完整的思路框架。 该书的视角颇具独到之处。对环境侵权救济提出了诸如通过利益衡量原则调整相邻关系制度、通过以参与为本位的程序性环境权排除环境侵害、实行损害填补责任个别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环境损害公司人格否认和责任溯及力、环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应兼顾受害人保护的现实需要,以及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立的基本事实等独立见解。这些见解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如作者建议确立和完善 部分排除侵害 、 中间排除侵害 等更具调和性的救济方式,并在环境法中确认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支持公益性环保组织的发展;以立法形式明定环境侵权救济实行因果关系推定、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明确赋予环境侵权受害人请求当地环境行政机关鉴定其受害原因的权利,并针对某些较为特殊、严重或急需救助的环境污染侵权问题,尽快制定

美国妨害法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运用和发展

美国妨害法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运用和发展 王明远 1.概述 英美法中的“妨害”(Nuisance),乃泛指对他人土地利用或享有等权益的各种间接性、非排他性的干扰现象,包括煤烟、灰尘、臭气、噪声、高热、阻碍阳光、污水、电流以及对土地利用造成不便的其他类似侵扰等,至于其性质,总体上乃属于侵权行为之一种。 由于环境侵权的成立并不以土地及相关权益受害为要件,环境损害也不以干扰性的妨害为限,同时妨害并不限于环境侵权,其他如在道路旁边堆放石头致影响通行、开设赌场或妓院致影响邻居心理安宁等,也属于“妨害”,因此环境侵权和妨害并不能完全等同。但妨害概念所包涵的现象甚为广泛,现代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侵权,往往表现为扩大化、严重化的“妨害”1。这就使得“妨害”成了环境法领域中最为常见的侵权诉讼案型2。可以说,在“妨害”概念下,允许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以寻求救济的公共妨害部分以及私人妨害,与“环境侵权”大体相当。而以保持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冲突性利益之间的平衡为其意旨的妨害法,也被侵权法学家Fleming描述为“普通法对环境保护的贡献”3。 妨害可分为公共妨害(Public Nuisance)和私人妨害(Private Nuisance)两种。根据美国法律协会(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所编的1976年《侵权法(第二版)重述》,所谓公共妨害(第821B条),是指对一般大众公共权利的不合理干扰,所谓私人妨害(第821D 条),是指非以侵犯他人土地的方式而干扰他人私有土地的使用和享有的利益。此外,还有一些就其结果而言既是公共妨害又是私人妨害的侵权行为,称为“混合妨害”(Mixed Nuisance)。说它是公共妨害,是因为其损害多数人或社会的利益;说它是私人妨害,是因为其同时造成对私人权益的特别损害。而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往往同时影响所在地区的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而构成公共妨害,也可能会影响某些特定人的特别权益而构成私人妨害4。而公共妨害与私人妨害之间的区别依据,乃在于其所影响的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权益。如对一两个人乃至几个特定之人造成损害、干扰或不便的溪水污染被认为是私人妨害;而当因污染使公用水体中的鱼类死亡,使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干扰或不便时,其行为就构成了公共妨害5。 依据传统的侵权行为法理论,私人妨害所侵扰的是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和享用权,性质上属于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受害人或受害人的代表提起损害赔偿或侵害禁止之诉;而公共妨害所侵扰的是公众的共同权益或社会的普遍利益,性质上属于轻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消除公共妨害的诉讼须由公共官员或检察官代表政府提起;在且仅在原告能够证明其已经因公共妨害遭受了“特殊的”(Special)或“特定的”(Particlalar)损害,其所遭受的损害与公众所遭受的损害属于不同类型的损害时,公共妨害才可以同时构成侵权行为、私人妨害,即属于混合妨害,受害人才得针对该公共妨害提起损害赔偿或侵害排除之诉,此即所谓的“不同类型损害”原则。该法理和制度显然限制了公民个人在禁止或消除环境污染等公共妨害方面的资格和作用,由于地方公共官员和检察官往往怠于行使禁止或消除环境 1参见邱聪智:《公害法原理》,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5-16页,第150页。 2参见J.Gordon Arbuckle,etc:Environmental Law Handbook,Government Institutes,Inc. Rockville,MD,1985 eighth edition,p.10. 3参见Gerry Bates:Environmental Law in Australia,Butterworths,1992 third edition,p.37. 4参见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5参见J.Gordon Arbuckle,etc:Environmental Law Handbook,Government Institutes,Inc. Rockville,MD,1985 eighth edition,p.11.

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鼓励单位和环保组织对涉嫌危害环境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解决环境公益诉讼中调查取证、鉴定评估、诉讼费用、环境修复以及执行救济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根据《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整治违法排污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的决议》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救济资金)是指市人民政府建立的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调查取证、鉴定评估、诉讼费用、环境恢复和执行救济等合理费用进行救济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救济资金的来源: (一)财政拨款; (二)人民法院判决无特定受益人的环境损害赔偿金; (三)侵害环境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自愿捐赠的资金; (四)存款利息。 第四条救济资金的用途: (一)单位、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需支出的调查取证、评估鉴定等诉讼费用; (二)对因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侵权人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修复的费用; (三)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环境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进行救助的费用。 第五条市环保局开设救济资金专门账户,对救济资金统一核算和管理。 市审计局负责对救济资金管理使用进行监督。 第六条救济资金使用由市环保局提出意见,将使用意见及各项依据资料报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拨付。 第七条救济资金的救济对象: (一)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单位、环保组织; (二)经人民法院判决赔偿修复治理费用的受到污染损害的环境; (三)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环境侵权案件受害人。 第八条救济资金的申请: (一)申请人填写救济资金申请表; (二)申请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应当提交起诉状、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通知书、鉴定申请书、调查取证申请等相关材料; (三)申请执行救济的,申请人应当提交救济申请、生效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审核意见书等材料。 救济资金申请材料由市环保局负责受理。 第九条申请救济资金的限额: (一)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救济资金的申请额度在鉴定费、调查取证费等实际支出的限额内确定。但每案不超过20万元。 (二)环境侵权案件执行救济资金的申请额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给予一次性救助。但每案每人不超过2万元。 (三)修复因涉及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遭到破坏的环境所需费用,以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并执行到位的赔偿金额为限。 第十条本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doc

浅析环境损害救济的途径- 如将环境侵权行为视为一般侵权行为,环境侵权会导致特定主体的特定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损害,具有典型的“私害”性质,但若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来看,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对其中的某个要素加以利用超过了其自身的恢复能力,势必导致其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人类生活于环境之中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意味着,一部分人的环境破坏行为可能牵涉到在此区域生活的大多数人甚至整个群体的利益,决定了环境侵权的“公害”性质。由于环境侵权行为兼具私害性与公害性,其造成的损害后果也可以区分为私益性损害与公益性损害,救济途径也会有所不同。在我国司法实务中,针对特定主体人身、财产及其他权益的损害,是可以通过私权救济实现的,但对于生态环境权益的损害,由于其存在利益主体、危害范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损害的往往不是特定几个人的利益,而是区域内较大范围群体的利益,损害范围深远,很难通过私法上进行救济。 一、环境损害的私法救济 2、国家或者国家有关单位作为民事主体的救济。首先国家或有关国家单位无疑是应该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3)从物权法上来讲,依据《物权法》第四十六条“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第四十五条“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显然,国务院不可能代为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国有财产的所有权,故而授予地方政府、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以职责,从而确保在其物权遭受侵害

时的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得以及时行使,进而保障国有财产的安全。也就是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和集体对自然资源享有所有权。因此当出现破坏自然资源行为时,国家或者集体组织可以作为所有权人对侵害人提起侵权之诉。 (4)从司法实践先例上来讲,无论是2002年“塔斯曼海”油轮海洋环境污染案天津市海事法院的判例,还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人民政府与鸡西市化工局、沈阳冶炼厂环境污染纠纷案的复函。涉及其当地行政主管单位的诉讼主体资格都无一例外的获得了有关法院的支持。 3、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赋予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环境侵权救济主体资格,以代表环境公共利益提起的民事诉讼。诉讼的发起者不一定与案件有直接的厉害关系,诉讼的发起者基于一种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环境私权提起诉讼。所谓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环境私权是指,权利的性质本身具有私权性质,为每个公民个人平等的享有,但权利牵涉到整个社会公民的利益。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损害事实的实际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出可能使社会公益受到侵害,即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体现了环境公益诉讼具有显著的预防性。 二、环境损害的行政救济 1、国家的环境管理职责。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享有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的同时,负责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因而国家可以通过行政职能制裁环境侵权行为。可以通过过罚款、税费的征收、行政强制等要求侵权人赔偿环境损害的损失,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要求侵权人采取措施恢复生态系统。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一般指公民、法人或

论环境侵权之司法救济

论环境侵权之司法救济 作者:程慧芬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5期 【摘要】与环境有关的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环境侵权救济主要途径的司法救济对世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而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主要受到了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本文将从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概述、造成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困境的原因分析、对完善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建议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环境法制 一、环境侵权及其司法救济概述 环境侵权是因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生活、生产和一些深层次原因,导致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层次的破坏,也因此对其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以及其他重要权利造成损害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救济是指受害人在其人格权、财产权或环境权益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遭受危害时,通过司法、行政乃至私力救济途径实现危害的排除。基于环境侵权主体的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侵害时间的反复性等特点,致使私力救济常常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公力救济则起着重要作用。 二、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法治建设滞后阻碍了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关于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侵权救济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保护缺失的并不是只有制度,还有就是缺少环境法律制度发挥作用的环境,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落后已是严重阻碍了环境侵权案件的司法救济的运作。其中,公民环境权的缺失则是导致环境法治建设滞后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在环境立法方面,忽视公民的重要权利。这样一来,导致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成为了硬邦邦的条文。[2]在此基础上的环境司法救济也就缺乏了对社会的适应性,难以对环境侵权起到有效的作用。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重点强调的是公众的环保义务,公众没有要求建设美好环境的权利基础,导致了环境法实施的效果只是用来表达政府的主观意愿,公众不能根据环境法律法规赋予的合法环境权利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3] (二)环境侵权救济诉讼机制内在运作机理上的问题 1.环境侵权诉讼中对“受害人”认定的争议和起诉资格困境 在环境侵权纠纷案件中,原被告双方对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的争论是关键问题。这一争论根本上来源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及《民事诉讼法》对于原告主体资格给定的条件。我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