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作者:————————————————————————————————日期: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中学数学论文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张桂峰

(睢宁县新世纪中学,江苏徐州221200)

摘要:初中数学探究意识作为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创设问题的思考,是学生对需要解决的疑难、矛盾出现的焦虑、质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同时这种状态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初中数学,从培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参与进程等方面对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意识;自主思考;参与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8-0157-01 增强学生数学素养作为初中数学的课堂本质,它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数学结论,还要学习数学思维模式,保障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新的教学理念,保持独立的探究兴趣

(一)打造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

由于环境、空间的影响,学生心理成熟的越来越早,尤其在初中、高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师生交流,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造成的束缚。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人文环境,让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设计的方案、办法,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都必须加以肯定,它可能就是创新的萌芽。如:在一元二次解法中,x2-2x=3,多数学生会先移项,一个学生由x(x-2)=3×1或者x(x-2)=(-3)×(-1),从第一个式子中可以得到x=3,从第二个式子可以得到x=-1,从而得到两个式子的正解,虽然不移项就进行因式分解是解方程的大忌,但是这

种方法恰是学生探究意识的体现。

(二)保持持续、独立的探究兴趣

1、激发情感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活动,通过双边式情感交流,对学生思维模式进行热情评价和肯定。方便在触及学生精神需求、意志领域、思想情绪的过程中,得到更加高效的教学质量。所以积极的情感教学也是促进学和教共振,产生情感共鸣,在怡情教学的空间,生成探索的重要方法。

2、激发情境和评价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会在努力被认可后,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把握好时机,打造良好的情境。为了让评价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必须在语速、语言、语气、语调中幽默一些,对学生作业、答案给出动力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学和教的激情,在创设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二、创设探究情境,重视谈论实践

(一)因地制宜,创设探究情境

问题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力度,很大程度和老师在课堂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合情性、科学性,以及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大关系。认识性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得到某种知识结构时,一定会将知识同化到已有结构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特征,再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搭建富有生趣的活动,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机,熟悉学习过程,进而掌握知识真谛。在这过程中,老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原型中,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诱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中,可

以开展学生和老师多项式乘法竞赛,由于老师运用了平方差公式,所以比学生的速度会快很多,也就激发了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好奇。这种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和需求,进而调动和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启发性,于是也就有了探究过程。在这过程中,为了保障引导效率,老师的问题必须拥有一定的艺术性,每个问题都能启迪智慧,在确切、明了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规律、知识。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法转换成长方形,让学生查找割补后的长方形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发下,主动参与问题。再如:在设计问题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和AC交于O点,请添加一个条件,让四边形ABCD逐渐成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假设成添加一个条件后,通过两组对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进而达到教学要求。

(二)强化小组讨论交流的,引导学生操作

在初中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差异,还表现在思维空间和认知方式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差异,搭建能满足多样化学习的空间领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很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心理学习状态,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平台,更培养了合作能力。除去师生讨论、学生交往外,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区域,帮助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领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过程中。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小组合作,转变学生传统、独学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和人分享、交流合作、独立思考中质疑、倾听、推广、说服,进而树立自信、认识自我,提高参与热情;在和他人研讨、切磋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中进行讲台操作,让学生在概念中进行形象感知。在自主试验中,让学生积极操作。在自主活动中,通过观察、组织小组,明确直角三角形股、勾、弦关系,让学生能够有畅谈和发挥的空间。在自推公式中,通过信息传递,让学生明确定理关系,在引导式教学中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确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显示出各自的才华和特长。结果则是心理素质能力的增强,让优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训练,进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

三、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很多教学仍然停留在“放”的少的空间,所以必须让学生跨越自主研究学习的局限,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创设恰当、合理的情境,在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金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育界,2011,(7):109. [2]孟伟.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神州(下旬刊),2012,(2):211.

[3]杨春仕.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如何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8):62.

[4]何建国.探究性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24):202.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12-26T17:02:07.98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作者:刘洪芬[导读] 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刘洪芬(广西省岑溪市第六小学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要利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它没有速成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95-01 (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辅助工具。在鼓励学生多思多问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教学过程中加强用词的丰富形象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逻辑推理、辩证等方法,使学生学会想象的同时合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利用思维的发散性加强所思考问题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科学地分析、奇妙地组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向思路,大胆尝试得到与他人不同的成果,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几何图形的教学。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被彻底激活了,课堂气氛日常活跃,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b)h。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 ah, S=12 bh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12 ah+12 bh=12 (a +b)h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思维得到发展,由实践到理论学生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探究新知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思维才能极大的被调动起来。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更足了。 (三)结合课堂练习,激发创造性趣 为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我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题说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学生们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这节练习课,虽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但它的练习强度和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因此,每一节课,我都能在新课开始前,巧妙地设置练习,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再造出来,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触类旁通、具一反三的,学生的再创造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析[J].教育:文摘版,2016(9):00120. [2]李明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24):00214.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呢?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1.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我们的教材却是让孩子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找数学,在上学路上找数字,理解数学,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不陌生,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快乐家园”中,让孩子在塘栖家中找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1可以表示1只小狗1间房子等。又如在学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这块内容的时候,教材安排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乘车”场景,根据乘客上车和下车来来进行列式计算。这种情景的安排是

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了。孩子很容易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所学得数学是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之后,孩子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

培养探究意识 提高探究能力

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13-04-02T09:15:29.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4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李宗明张征[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李宗明张征湖北省房县上龛乡九年一贯制学校442100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应试教育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将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当前我们数学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大情境引入数学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5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12年)他能否过生日?”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我则适当予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同学是1996年2月29日出生的,因为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所以除了1996年以外,只有2000年、2004年、2008和2012年才能过生日。今年2012年是闰年,因此他今年能过生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座位号是质数与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倡导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倡导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质疑问难,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站起来提问”的机会。尤其要关注“差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闪光点,不断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其次要把握时机,可以放在新授结束后的巩固,也可以在课堂预习时进行。通过学生质疑,教师就能多方面地捕获到反馈信息,据此调控、优化教学过程,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表达形式提出不同问题。最后还要控制范围。学生质疑会离题太远,“放出去”后“收不回”,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实行有效的范围控制,使学生明确质疑方向,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了29.9÷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2,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2。这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2?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验证。通过讨论,同学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余数应该是0.2,并说明了理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2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2。又如,在上《比的意义》一节时,学习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后,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比较‘比与除法的关系’时只说‘相当于’而不说‘是’呢?”“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针对这些问题,我大加赞扬,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倡导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鼓励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就要打破传统,鼓励学生多发问。一旦学生提问,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时,有个学生这样提问:“在商场,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的呢?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样意外的提问,我并没有批评,而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及时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这样就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没有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更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观察与思考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探究性教学与其他新事物一样,它的发展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质疑,探究性教学就会达到一个高度,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人才。

数学(心得)之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喜欢数学,使学生有创新的情感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两千多年后,爱因斯坦也提出了几乎与孔子相同的看法:“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研究表明,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是紧密结合的。“知识和情感”的结合是良好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认知投入和感情投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在一年级“动手做”实践课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看看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当学生把一个三角形折成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后,老师进行了一个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一样的小三角形可以变成什么图形,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可以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当学生把几个图形都折一折、剪一剪后,老师组织学生用这些图形拼成一个新的、美丽的图形。几分钟后,学生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有房子、树、太阳、人……听了学生的介绍,我们纷纷感叹学生的智慧。要知道,这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作品啊!他们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认识了几何图形,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建立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二)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创新和想象的气氛,使学生有创新的欲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和老师不同的见解,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敢于创新。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廖春艳广西百色平果县第七小学(53140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前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罗曼·罗兰曾说:“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想让学生产生“怀疑”的思想,得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抓起,只有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题。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馅饼”,想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教育学生虚心好学,长期积累知识,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教师的长期重要任务。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在《语录》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治学最担忧的是提不出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进步的基础。小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3提倡研究讨论,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开发学生的研究讨论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学生往往把教师和学习好的同学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同学说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时,同学们对“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

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个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合,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个章节时,教师能够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能够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体现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理解左右、上下、前后”这个内容时,教师能够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实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理解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理解,这样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动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能够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实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能够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

培养学生的生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活探究意识 【摘要】培养具有“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从中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生活探究活动的进行者。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生活探究的过程是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探究意识是重点。这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生活探究兴趣体验实践 小学品德教学担负着培养儿童的思想道德启蒙教育的重任,它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生活行为为宗旨的课程,以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为目的的学科。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学到这些知识,领悟并升华这些知识,达到这些学习目的呢?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培养具有“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生活探究的过程,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知识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好的生活探究意识的萌生与增强。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生活探究的意识: 一、突出一个“趣”字——创设探究情境 1.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善于设疑置难,引导学生求解求知,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讲《孝敬父母》这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很爱自己的父母,你们知道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吗?”同学们发言热烈,说出许多事例。我进一步诱导:“既然你们的父母都很关心、爱护你们,那么你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畅所欲言,兴趣很浓,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问题,可问到学生的心中,问到点子上,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2.营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成功的教育信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信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就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体验、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成为课程动态生成的实践主体。如:在《有秩序地生活》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走出课堂活动,针对我校课间学生冲跑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比一比谁的意见有创意。学生兴趣浓厚地认真地参与,在调查中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方面的。有的同学认为要重新设计醒目的、具有动感的提示牌并把他们布置到相应的位置;有的同学认为要对学校所有的空地重新规划;有的……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在班级里营造了一种活跃、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探究。 二、突出一个“探”字——转变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的创新意识 哈市太星小学校李继梅 紧张而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对我校科研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我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的基础上对创新型教学法的认识和理解又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将本学期科工作进行研阶段性总结如下: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进发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如"谁来帮帮他"、"讲得好、说得不错、棒极了"等语言来调动情感,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主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相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几个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不迷信书本,敢于自己创新的精神,同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泼,积极讨论、纷纷举手,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殊途同归:圆柱的侧面积都等都等于底面周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

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护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图,森林中举办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创设疑惑情境,让学生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进一切领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学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向关注数学工具性、数学方法的应用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1]。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界定基础上,本文提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并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原则;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涵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明确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资讯,应用广泛。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数学方法、培养的数学思维才有使真正解决问题于现实生活成为可能。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找到线索,深入其中,真正体验,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必须重视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还应该海纳百川,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究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2、探究性原则 现实世界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坚持探究性原则,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对生活图景的数学理解.可以说,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3、适切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