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

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

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
英文抒情诗中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

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及其文体功能探究

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功能文体学的一大核心概念,其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已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语法隐喻的名词化、形容词化和过程转化等方面,阐释了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对语法隐喻在英文抒情诗中所具有的凝聚功能、扩充功能和衔接功能这三大文体功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文抒情诗语法隐喻文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抒情诗不仅是诗歌的精华,更是文学的精髓。它是一种蕴含丰富隐喻的独特文体,兼具自然和哲学意义之美。顺应当今隐喻研究的热潮,文体学就诗歌中的词汇隐喻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研究,但其中较少涉及语法隐喻;而系统功能学派大多专注于语法隐喻理论模式与理据的研究,探讨其文体功能的可谓是凤毛麟角。鉴于此,笔者认为融合功能文体学与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因此,本文尝试分析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对语法隐喻在英文抒情诗中的的文体功能做深入探讨。

一语法隐喻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局限于词义转换的讨论,系统功能学派的开山鼻祖韩礼德另辟蹊径,从语义表达角度出发,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法隐喻产生于不同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3-06-14T08:42:16.56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韩春晖 [导读]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韩春晖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 [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 一、诗歌隐喻的概述 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第二,构建功能,诗歌隐喻的构建功能主要是根据诗歌隐喻的连贯性特点所提出的,诗人通过将主题隐喻进行扩展,紧紧围绕诗歌的主题来展开隐喻,促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构建语篇。第三,审美功能,诗歌隐喻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事物的表述,同时还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审美体验,通过诗歌丰富的言语,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模糊美,体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第四,社会功能,在诗歌言语上通过委婉和礼貌的表达方式,揭示出诗歌的隐喻意义,起到一种暗示效果。 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在非传统应用中采用常规隐喻,这些应用主要包括:第一,常规隐喻的扩大使用:第二,在扩大意象图式时常采用特殊的例子;第三,对常规隐喻的局限质疑;第四,通过非常规的隐喻合成手段,将一些常规的隐喻合成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复杂隐喻。通过对这些隐喻的解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其中在生成的过程中,概念整合理论是对诗歌隐喻认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这一概念是由Fauconier为代表的一群学者所发起的,Fauconier认为,概念整合其实就是一种基础的心理运作,而这种心理运作会产生一种抽象概念和新的思维,有利于记忆,同时还能对松散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控制。在概念整合理论中,隐喻现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概念整合中就包含了对隐喻的理解和生成,由此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优于传统理论。 三、在诗歌隐喻的翻译中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将语言能力看作是人认知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认知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隐喻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本人不仅是诗歌隐喻的解读者,同时也是隐喻的建构者,简而言之,就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诗歌的隐喻进行再现,其翻译过程也是诗歌再创造的过程。但是要注意在翻译中,是不能随意进行创作的,必须要促使原文与译文的隐喻意义一致。 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整合过程(拆解和整合),其中这两个整合过程都是独立的,译者根据原文本解读和整合,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原文本的概念意义。例如译者在翻译诗歌中的句子时,首先译者得先读完全文,根据诗歌全文的意义由译者自己用语言整合,将原文的句子拆解并解释原句,努力对原文进行重构,力图表现出作者的原文意义。由于诗歌的隐喻概念具备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的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文相似或者对等的语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其中第一个输入空间中就包括了第一次整合中所产生的语言表述,在第二个输入空间中也包含了目标语的相关语言隐喻概念,从而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形成最后的语言隐喻表达。 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歌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本文以《浮雕宝石》中一小节诗歌为例进行阐述,当译者在翻译这首诗歌隐喻时,首先得明确这篇诗歌讲述的是什么,诗歌中的浮雕宝石属于隐喻性还是文学性,诗人通过浮雕宝石隐喻出情人之间各自的记忆,利用一件艺术品来体现诗人的情感,而这种体现主要来自于mind is entity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一种意象图式。诗人通过悬崖、灯塔、船以及海湾等具体的事物来构建离别的场景,从而隐喻出情人分别后各自的怀念。对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概念进行整合,其诗歌隐喻的翻译过程主要如下:第一,拓展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在诗歌隐喻翻译过程中,构建一个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对应表,根据这些对应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义。第二,加强细节的描述,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思维,比如mind is entity,在诗歌隐喻中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在运用mind is entity这一思维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歌。诗人通过对海边场景的详细、独特和具体的描述,根据这些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第三,将多个隐喻整合,

如何分析英语诗歌

How to Analyze a Poem Going through each poem ask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an order something like this: 1.Who is the speaker? Is the speaker a male or female? Where is he or she? When does this poem take place? What are the circumstances? Sometimes you'll be able to answer all of these questions: For example, the speaker is a Duke, (eg My last Duchess). Sometimes you'll be able to answer only a few, and sometimes only vaguely: The speaker is unnamed, unplaced, and is addressing an audience that's unknown. No matter. You'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poem. 2.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That is, what are the parts of the poem and how are they related to each other? What gives the poem its coherence? What are the structural divisions of the poem? Think about the logic of the poem. Does it ask questions, then answer them? Or develop an argument? Or use a series of analogies to prove a point?

海涅

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画像 海因里希·海涅,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 目录[隐藏] 简介 文学生涯 诗歌创作的阶段及特色 中文翻译 影响 [编辑本段] 简介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

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编辑本段] 文学生涯

(完整版)英语诗歌鉴赏及名词解释(英文版)

The Basic Elements of Appreciating English Poetry 1.What is poetry? ?Poetry is the expression of Impassioned feeling in language.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Poetry, in a general sense, may be defined to be the expression of the imagination.” ?Poetry i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Poetry is the image of man and nature. ?“诗言志,歌咏言。” ---《虞书》 ?“诗言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大序》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艾青:《诗论》 2.The Sound System of English Poetry a. The prosodic features ?Prosody (韵律)---the study of the rhythm, pause, tempo, stress and pitch features of a language. ?Chinese poetry is syllable-timed, English poetry is stress-timed. ?Stress: The prosody of English poetry is realized by stress. One stressed syllable always comes together with one or more unstressed syllables. eg.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W. Blake Length: it can produce some rhetorical and artistic effect. eg.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Thomas Gray Long vowels and diphthongs make the poem slow, emotional and solemn; short vowels quick, passionate, tense and exciting. Pause: it serves for the rhythm and musicality of poetry. b. Meter or measure (格律) poem---stanza/strophe---line/verse---foot---arsis + thesis; Meter or measure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way of stressed and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人和本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最紧密,诗人帮助本民族完善它的语言,使之更准确,更淳美。诗人比小说家对本民族语言建设的贡献更大一些,但诗人却不能使自己像小说家一样流通出去,因为诗歌属于感觉和情绪,对语言的依赖感极强,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必然丧失掉它的部分微妙和韵味,而这些却关系着诗歌是否成立的根本。艾略特既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素质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的社会性》一文中写道:“诗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于和诗人同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一种价值,而对其他种族的人们则没有这一价值。”艾略特在表述上也许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诗歌的实质。艾略特还举例说明道:“散文作品也确实具有只存在于原先语言中而一经翻译便会失去的意义;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读一部翻译小说要比读一首译诗损失小得多;而读翻译过来的某种科学著作,也许实际上就没有损失。”艾略特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对于叙事性和那些具有扎实内容的文体,是可以转述而不至于损害原意的,但诗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属于民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拒绝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因为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而冷落了诗人。翻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纪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199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为什么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身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判断力如此坚决? 让我们看一看颁奖词中的一段:“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是完美的言语客体,是精雕细刻的思想形象。”我们注意到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思想形象”。“思想形象”是希姆博尔斯卡作为诗人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重希姆博尔斯卡,因为她是一个思想和诗意二者结合得非常好的诗人。在《任何情况》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写道:“你得救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你是独自一人,/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因为向左,因为向右,/下雨,因为有阴影,/因为天气好,阳光普照。……”她把一个人在困境中得救,归功于偶然的力量和细节的存在,最初和最后,独自和许多,一左一右,一阴一阳———相反的描述,既体现出思想的深邃,又形成了诗意的张力。 我们不知道,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转换成汉语的时候,它的原始诗意丢失了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诗歌的基本内容得以保留了下来。她的诗中形象与思想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效果,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快意。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它的诗意没有消减多少,这和单纯“着迷于词汇”的语言天才狄兰·托马斯的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英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充分调动、发挥语言的各种潜能,使之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读来隽永,富有音韵美。下面是是由带来的关于经典英文诗歌,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I Started Early - Took My Dog Emily Dickinson (1830-86) I started Early - Took my Dog And visited the Sea The Mermaids in the Basement Came out to look at me And Frigates - in the Upper Floor Extended Hempen Hands Presuming Me to be a Mouse Aground - upon the Sands But no Man moved Me - till the Tide Went past my simple Shoe And past my Apron - and my Belt And past my Bodice - too And made as He would eat me up As wholly as a Dew Upon a Dandelion's Sleeve And then - I started - too And He - He followed - close behind I felt His Silver Heel Upon my Ankle - Then my Shoes

Would overflow with Pearl Until We met the Solid Town No One He seemed to know And bowing - with a Mighty look At me - The Sea withdrew 【篇二】关于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The Wild Swans At Coole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The trees are in their autumn beauty, The woodland paths are dry, Under the October twilight the water Mirror a still sky; Upon the brimming water among the stones Are nine-and-fifty swans. The nineteenth autumn has come upon me Since I first made my count; I saw, before I had well finished, All suddenly mount And scatter wheeling in great broken rings Upon their clamorous wings. I have looked upon those brilliant creatures, And now my heart is sore. All's changed since I, hearing at twilight, The first time on this shore,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doczj.com/doc/f016470225.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历史悠久,古代文体中常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以表现作者意图,表现诗歌美感。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审美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为隐喻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忠实原文”与“再创造”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争论的热点话题。在诗歌、散文翻译中,“忠实原文”就有可能会产生“诗不可译”的现象。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偏离(Leech, 1969),因此,如果与日常言语的使用原则而对比,隐喻则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Halliday 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曾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功能。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形地传达这些功能。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隐喻性。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种概念的表达相关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有十一个名词意象。许渊冲引用了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诗赏析)(外国语,1993:2)的三种译文。其中有一篇是许先生最为推荐的: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over rugged old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许渊冲先生指出,本首诗中,前三句所陈列的三种事物“并不是并列,而是有主次轻重的”,从该诗的前三句,可以看到作者描述了九个意象,但实际上,该诗的“第一句主要写昏鸦,第二句主要写人家,第三句写瘦马。”而原作中将描写的重心“昏鸦”、“人家”“瘦马”都排列在每一句的句末,体现出了语言结构的“句末重心”原则(end-focus principle)以及信息传播的尾焦原则(end-focus principle)。(Leech, 1983)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来源:DJ嗨嗨网https://www.doczj.com/doc/f016470225.html, 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等作品的屠岸先生说:“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深刻掌握两种语言的精髓,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好的文学翻译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体会原作作者的创作情绪,最终用母语再表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必须打下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中才行。” 在中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翻译的乱七八糟。既然用汉语无法保持原作中的面貌,比如格式,韵律和字数,最起码要换成另外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比如按照整齐的格律诗的要求或自由一点的拟古体诗来翻译,一方面可以使整首诗整齐有韵律,便与记忆和背诵,另外又可以保持原诗的风味,古色古香,可以在汉语里保持它原来的韵味。译诗重译味。这个“味”不仅仅是指原诗当中的境界和词语间要表达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同时还有原诗形式上的韵味,那就是诗句内的抑扬韵律和句末的韵脚规律,即诗歌的外在节奏,同时还有原诗所富含的“古味”。把英语古体诗译成汉语古体诗,正可以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韵味进行满足,在展示英语诗歌内外韵味的同时,展示汉语古诗的独特魅力。下边举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例子: William Shakespear Sonnets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原来的翻译: 我怎么能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十二篇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十二篇经典英文诗歌赏析 大家都来看一下,学习一下吧。 【1】Rain雨 Rain is falling all around, 雨儿在到处降落,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它落在田野和树梢,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 here, 它落在这边的雨伞上,And on the ships at sea. 又落在航行海上的船只。 by R. L. Stevenson, 1850-1894 【2】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蜜蜂做些什么? Bring home honey. 把蜂蜜带回家。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父亲做些什么? Bring home money. 把钱带回家。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母亲做些什么? Lay out the money. 把钱用光。 And what does baby do?婴儿做些什么? Eat up the honey. 把蜜吃光。 by C. G. Rossetti, 1830-1894 【3】O Sailor, Come Ashore啊!水手,上岸吧 (Part I) O sailor, come ashore 啊!水手,上岸吧 What have you brought for me? 你给我带来什么? Red coral , white coral, 海里的珊瑚, Coral from the sea. 红的,白的。 (Part II) I did not dig it from the ground 它不是我从地下挖的,Nor pluck it from a tree; 也不是从树上摘的; Feeble insects made it 它是暴风雨的海裹 In the stormy sea. 弱小昆虫做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