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试论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试论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试论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 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 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3003584.html,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作者:力一轩 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举例分析了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的使用,主要着重于由于文化不同和语言差异而导致的表达不同。通过分析,指出归化、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文化冲突;语言差异;归化;直译;意译 本文选自《华尔街时报》,题目为“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发表于《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这篇文章就中西方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然后发表评论。原文中,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国博主回忆自己童年被爸爸打的评论。热议中,有网友认为中国式爸爸打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严苛的爱。 认真对比原文与译文之后,本论文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举例分析译文。文化层面上,分析归化策略的使用;语言层面上,分析直译与意译的使用。强调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归化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杨文峰,2010)译者运用归化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译文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运用了归化策略。 (1)原文:To beat is to care,to scold is to love. 译文:打是亲,骂是爱。 分析:译者没有直接去解释原文,而是运用了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2)原文:A girl said her father beat her only because he was worried when she returned home late.Another wrote her father would buy her delicacies to eat the day after beating her,and apply ointment to her bruises.At the time I was thinking,why not just not beat me in the first place? She says.“I don’t know where he is now,but if it were possible,I would actually like him to beat me again. 译文:一个女孩说:“小的时候有一天晚回家,爸爸刚找到我什么也没说,打了我一巴掌。就那一次。另一个女孩写道:”从小到大父亲最疼我,小时候不听话也打过我不少次,但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 echnology2001No.3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 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 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 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 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 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其中 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 兴未艾。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 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 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 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 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 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 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 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 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 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 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 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环境和客 观因素,然后再叙述具体事务和中心事件。英语句式则与之相反,除了个别的做定语的单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英语翻译中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隐喻翻译

研究报告 佛罗里达能像下一个佛罗里达吗? 当隐喻比较无法使用 Sam Glucksberg 和Catrinel Haught 普林斯顿大学 --------------------------------------------------------------------- 摘要:我们往往会通过两种方法来理解隐喻:一个是通过比较的加工过程,另一个是通过分类的加工方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使用哪个加工过程呢?根据最近的一个比较理论的变体,新奇隐喻必然是以比较的形式加工的;只有规约隐喻能够以归类的方式加工。 我们认为,加工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惯例来决定的,而是隐喻本身的语义及指示道具来决定的,比起分类过程,实际上有一种能以比较的方式加工更快的隐喻,我们就将之定义为新奇隐喻。然后我们会形成这类隐喻的变体来加大比较的难度,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的新奇隐喻更如果以分类的方式加工,将会更快被理解,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所以我们便得出结论:隐喻从一开始可能以分类的方式加工,这取决于他们语义及指示道具。 隐喻在谈话中无处不在。Pollio,Barlow,Fine,和Pollio (1977)估计,每周演讲者会创造出3,000个新奇隐喻。而Den Boer (1998)发现,在

内容从诗歌至科普的样本文章中,有19%的单词是隐喻。而在他的科普类文章样本中,整整有25%的单词是带隐喻性的。明显地,对于任何一个语言理解的理论以及来说,明白“隐喻如何被理解”非常重要,当然,对计算模型和机器语言处理系统的发展来说同样如此(cf. Kintsch, 2000)。那么哪种理论是最有用的呢? 隐喻理解的理论分为两大类:比较理论和分类理论。从比较理论来看, 我们是根据他们相应的明喻来理解隐喻的。因此,诸如“我的律师是一个鲨鱼”的隐喻是依照“我的律师像一个鲨鱼”而来的。从分类理论来看,隐喻和明喻都是独立被理解的(“understood in their own right”原文第935页右半,第五行)。隐喻是作为分类的断言(assertion),明喻是作为比拟的断言(Glucksberg, 2001; Glucksberg & Keysar, 1990)。比如说,根据分类理论的观点,在“律师鲨鱼”的隐喻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包括在鲨鱼,即邪恶的攻击性食肉生物的范畴中的。“我的律师”就这样获得了鲨鱼的隐喻性范畴的特点。在明喻的形式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比作字面上的海洋生物——鲨鱼。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与这个差异一致的。他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比明喻来得更快,并且对这两者会生成不同的解释,然后会用隐喻生产出比明喻更多的突发特征(emergent feature),比如“残酷”(Bowdle & Gentner, 2005; Glucksberg & Haught, 2006; Utsumi, 2005)。 最近,Bowdle 和Gentner (2005) 综合了这两个观点,在这个框架中,新奇隐喻总是以比较的方式加工,然而久而久之,当隐喻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他们规范化时就会有一个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不理解有问题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汉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第24卷第3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VOL.24NO.3 2012年 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 2012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隐喻 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修辞现象。直至最近数十年来,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诸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等学科研究。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的问题从传统的修辞观提高到认知高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的手段和结果。隐喻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的对象)、喻体(用来类比的对象)以及联系本体和喻体的最突出的共同特征。Lakoff 和Johnson 指出隐喻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刘法公,2007:47、48)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隐喻作为一种极为活跃的语言现象,反映了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1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传统的翻译理论受修辞学、文体学 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的翻译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问 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离不开人类的体验,语言能力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Lakoff&Johnson,1999)。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作为中心的,其核心观点是语义是人们对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概括和总结,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所以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现象都是在现实中能找到依据的,可以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这个角度看,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手段。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是用翻译的形式重构源语言文化模式,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形式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语言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活和民族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表达方式,所以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性质相同的一面,同时又有着不同的一面,因此隐喻的翻译实践在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如何把源语中的隐喻成功地翻译成目的语呢?笔者认为,深刻理解英语隐喻是准确翻译英语隐喻的前提。英语隐喻理 基金课题: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科研课题,项目编号:H11S01。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3.5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汉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孙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30)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研究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隐喻词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必须立足于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其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进而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传达原作中的形象意义,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关键词:认知;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3-0089-0389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摘要:概念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图将该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导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汉英翻译;教学 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能力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补全句子形式出现的汉译英试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这仅占卷面总成绩5%的5个汉译英句子却成为众多考生的薄弱环节,甚至攸关整场考试的成败。学生之所以在翻译题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题被安排在整套试题的最后,学生对考试时间统筹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勉强作答,多数学生的“汉语式英语”现象过于严重,译文很难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析指导翻译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中

国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一、语法隐喻概述 1985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概念,这一提法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研究。具体来讲,“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随后,halliday又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强调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词化把小句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原本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们的传统表述经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行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性质等。这种方式贴近我们的直觉感应,多用于日常英语表达。而在隐喻式表述概念中,人们通常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变化原有的语法关系,即动词、形容词常被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等。这种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用动词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通过大量的语料比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语里,人们通常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在书面英语或比较正式的文体中,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英语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隐喻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从语义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两个语义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域(始源语义域)应用到另一个语义域(目标语义域)”。因而,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语言之中,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中西方各自的隐喻有其特殊的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隐喻的翻译。 我国已经出版的上百种莎剧译本,每一版本对隐喻的翻译都有其特别侧重的因素。莎剧在中国的读者群起码可以分成四大组:无英文基础、借助译本阅读莎剧的一般读者,借助中译本了解外国文学或借助中译本学习英语的学生、评论家,用中文演出莎剧时的编剧,用原文进行学术研究但借助中译本撰写和发表论著的学者。莎剧中有许多隐喻,因而对莎剧中隐喻翻译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其他方面隐喻的研究。 汉译莎士比亚成就较大的有朱生豪、曹未风、梁实秋和方平等。他们都为莎剧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朱生豪自20世纪30年代起,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以毕生精力完成了31部莎剧的翻译;曹未风于1946年出版36卷本《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于1947年出版了40集的《莎士比亚全集》,在汉译莎剧中自成一体。最近一项重要成就就是方平主编的12卷《新莎士比亚全集》。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在莎剧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对隐喻词理解的不同,及要注重文章的文学性等在翻译隐喻时,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各译本隐喻的翻译的对比,探索出更好的翻译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隐喻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中西方隐喻有其各自的特色,会产生一些误解,因而在翻译时,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本文将通

英语论文-隐喻与翻译

隐喻与翻译-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Translation, as a tool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transfers the cogni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has became a controversy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metaphor in details. In the beginning,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English metaphor are quoted from authorities.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metaphor and three basic components, the tenor, the vehic le and the ground, are introduced, followed by the four basic structure pattern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metaphor are appreciated and studied at the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angle of rhetoric effect, the live metaphor and the dead metaphor are cla ssified in the first type, and from Newmark?s view, four categories are classified, and finally four categories can be sor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metaphor?s three components. At the level of cognition three categories are introduced form Lako ff?s classification. Then Chinese metaphor is analyzed in the same way, so the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are apparently made. Based on that, the obstacles which may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re probed into, that is,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the obstacles----culture clash,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tradition and custom, classical tales and literary works, religion and so on. At last, the standard and the skills of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etaphor; translation; the source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clash 【摘要】: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里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详细介绍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首先在概念上引用权威的定义和诠释,接着从结构特征上下手分析英语隐喻的基本构成成分,即:本体、喻体、喻底。由此引出英语隐喻的三大基本句型。在分类上, 首先从修辞效果的角度进行论证,①将其分成活隐喻和死隐喻两大类;②引用Mark的观点分成四类进行分析特点;③根据隐喻的三大成分之间的关系,隐喻又可分成四种情况。接着,从认知层面上,总结分析Lakoff的观点中有利于理解隐喻特点的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接着本文对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形作一比较,指出在语言上的目标和功能作用成为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最大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会遇上的…拦路虎?,并深入到产生翻译障碍的根本原因----文化差异,包括地理和历史,传统习俗因,宗教信仰,经典传说和文学作品等其它因素。最后,探述了隐喻翻译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综合英、汉隐喻的特点和文化因素,讨论了几种隐喻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隐喻;翻译;原语;目的语;文化冲突 1. Introduction Metaphor, mentioned by Lakoff G & Johnson in Metaphors We Live By, is pervasive in our daily life, happens not only in human?s language but also in human?s thinking and behavior.[1]P1 The utilization of metaphors is very frequent, and practically it is highly valuable to study linguistic metaphor. In resent years, metaphors in translation are studied mostly in the field of poetry, literature and rhetoric.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contextu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