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标准

卫医政发〔2009〕50号

(2009年5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特点,提供适合患儿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功能。

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对接。

第三章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医护人员。

第十六条急诊科应当有固定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

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七条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担任。二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急诊科应当有固定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九条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护士担任。二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护士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条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急诊患者较多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急诊工作。

第二十一条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

第四章科室管理

第二十二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第二十四条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第二十五条急诊科要设立针对不同病情急诊病人停留区域,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使其保持足够空间便于应对突来其他危重病人急救。

第二十六条急诊科内常备抢救药品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药品在使用有效期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七条急诊科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合理摆放,有序管理。

第二十八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急诊病历,要记录诊疗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九条急诊科应当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隔离。

第三十条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急诊科管理,帮助协调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协作,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

第三十三条医院应当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第三十五条医院应当建立急诊病人优先住院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病房。

第三十六条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七条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第五章检查评估

第三十八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急诊科进行检查指导与质量评估。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对急诊科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地区,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一条承担核辐射及化学中毒等患者救治任务急诊科,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防护设备和物品。

第四十二条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急诊科,还应按规定配备相应人员、车辆、设备和装置,按院前急救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十三条设置急诊科专科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2.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一、仪器设备

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仪、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线机。有需求医院还可以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二、急救器械

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各种基本手术器械。

三、抢救室急救药品

心脏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痛、解热药;止血药;常见中毒解毒药、平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物等。

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急诊医师应掌握技术和技能

(二)掌握下列心脏病和心率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等;

(三)掌握创伤初步诊断、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

(四)掌握急性中毒诊断和救治原则;

(五)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抢救治疗技能;

(六)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溶栓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置术等;

(七)熟练使用呼吸机,多种生理监护仪,快速床旁检验(POCT)技术、血糖、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二)掌握急诊科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三)掌握常见危重症急救护理;

(四)掌握创伤患者急救护理;

(五)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六)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应用和管理;

(七)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八)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卫医政发〔2009〕90号

(2009年9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手术安全管理,指导并规范医院手术部(室)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设置手术部(室)医疗机构,参照本规范进行管理。

第三条医院应当根据本规范,完善医院手术部(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加强手术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院手术安全管理工作,对辖区内医院手术部(室)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五条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六条手术部(室)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接送手术患者区域,宜临近重症医学科、临床手术科室、病理科、输血科(血库)、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周围环境安静、清洁。

医院应当设立急诊手术患者绿色通道。

第七条手术部(室)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基本原则。

手术部(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第八条手术间数量应当根据医院手术科室床位数及手术量进行设置,满足医院日常手术工作需要。

第九条手术间内应配备常规用药,基本设施、仪器、设备、器械等物品配备齐全,功能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手术间内部设施、温控、湿控要求应当符合环境卫生学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手术部(室)应当根据手术量配备足够数量手术室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三级医院手术部(室)护士长应当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5年及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二级医院手术部(室)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3年及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手术室护士应当接受岗位培训并定期接受手术室护理知识与技术再培训。

根据工作需要,手术室应当配备适当数量辅助工作人员和设备技术人员。

第十一条洁净手术部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标准,辅助用房应当按规定分洁净和非洁净辅助用房,并设置在洁净和非洁净手术部不同区域内。

第三章手术安全管理

第十二条手术部(室)应当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十三条手术部(室)应当建立手术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标本保存、登记、送检等流程,有效防止标本差错。

第十四条手术部(室)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确保手术患者、部位、术式和用物正确。

第十五条手术部(室)应当加强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安置合适体位,防止因体位不当造成手术患者皮肤、神经、肢体等损伤。

第十六条手术部(室)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中安全用药制度,加强特殊药品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防止用药差错。

第十七条手术部(室)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意外伤害,保证患者安全。

第十八条手术部(室)应当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妥善保管和安全使用易燃易爆设备、设施及气体等,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意外灼伤。

第十九条手术部(室)应当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第二十条手术部(室)应当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安排手术及工作人员。

第二十一条手术部(室)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第四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手术部(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风险。

第二十三条手术部(室)应当通过有效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危险。

手术部(室)应当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入。

第二十四条手术部(室)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要求,使用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保证医疗安全。

第二十五条手术部(室)工作区域,应当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实施感染手术手术间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第二十六条手术部(室)应当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

第二十七条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

第二十八条手术部(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制订具体措施,提供必要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第二十九条手术部(室)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第五章质量管理

第三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手术部(室)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强质量管理和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报告、调查和分析,定期实施考核。

第三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手术部(室)质量管理档案追溯制度,加强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域医院手术部(室)工作检查与指导,促进手术部(室)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规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手术室基本设备:

多功能麻醉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手术无影灯、手术监护仪、负压吸引器、输液泵\注射泵、抢救车、器械柜、药品柜、麻醉柜、看片灯(3联)、各类手术器械包。

手术室与急诊室要密切配合,24小时值班。

一级医院急诊室建设标准

一级医院急诊室建设标准 一、任务和范围 1、任务:治疗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根据不同病情诊治后对病人作出回家、留院观察或转送上级医院决定。经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承担院前急救职能。 2、范围: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心脏疾患、严重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剧烈者,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昏迷、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血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休克、急性外伤,烧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临产、流产等。 二、人员配备 由一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担任急诊组长,由固定门诊或轮转出门诊的医师担任急诊诊室工作。配备2-3名护士,成立相对固定的急诊护理组。 急诊室医生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临床工作2年以上,同时接受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急诊室医护人员应掌握: 1、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包括正确使用呼吸球囊)、徒手紧急排除异物技能、人工气胸腔排气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其它常规急救技术及常见、危重病处理原则。 2、掌握急、危重病转院指标。 三、急诊室设置 急诊室应设置于门诊一楼,大门旁侧诊室,为综合性急诊诊室,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有群体识别性标志,便于患者识别。 急诊诊室旁设有综合抢救室,与急诊诊室有侧门相通,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四、急救设备和药品 急诊抢救室必须配备下列设备和药品: 五、规章制度 (1)急诊抢救流程张贴于抢救室墙面; (2)制定急诊室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3)完善值班人员工作制度,急、危重病人会诊及转院制度,门急诊人员培训制度。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一、急诊科的任务和范围。 1、任务:治疗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根据不同病情诊治后对病人作出回家、留院观察、收入急 诊病房、ICU或转送上级医院决定。经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承担院前急救职能。 2、范围: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心脏疾患、严重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剧烈者,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昏迷、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血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休克、急性外伤,烧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临产、流产等。 二、人员配备。

皮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登记和考核手册 (皮肤专业) 培训基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院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年度:______年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_月

填写和使用说明 一、本手册供参加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使用,使用期限为三年。 二、使用者应认真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手册内所规定的内容,不得涂改或缺项、缺页。 三、使用者必须及时、客观、详细填写培训内容,严禁弄虚作假,检验或抽查中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将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四、每一轮转科室结束时,学员先进行个人小结,再由指导医师和科室负责人按培训细则要求的内容进行检查并签字。 五、出科技能考核,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中基本技能要求,由专业基地组织考核,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 六、出科考核意见由专业基地填写,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 七、医疗差错、事故、奖励情况由培训基地认定填写。 八、本手册在培训期间由使用者妥善保存,作为接受培训经历的原始数据资料。 九、培训结束时,应将此手册交至医院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登记存档。

目录 一、皮肤科必须轮转科室和时间-----------------------------------------------------------5 二、第一阶段各专业病种和例数要求------------------------------------------------------6 (一)心血管内科-----------------------------------------------------------------------------------6 (二)呼吸内科--------------------------------------------------------------------------------10 (三)急诊科 ----------------------------------------------------------------------------------14 (四)风湿免疫科---------------------------------------------------------------------------18 (五)消化内科------------------------------------------------------------------------------22 (六)肾脏内科-------------------------------------------------------------------------------26 (七)血液科---------------------------------------------------------------------------------30 (八)内分泌科-------------------------------------------------------------------------------34 (九)感染科---------------------------------------------------------------------------------37 (十)泌尿外科------------------------------------------------------------------------------40 (十一)妇科---------------------------------------------------------------------------------44 (十二)普通外科----------------------------------------------------------------------------48 (十三)整形外科----------------------------------------------------------------------------51 三、第二阶段: (一)肤性病科门诊------------------------------------------------------------------------54 (二)皮肤性病科病房---------------------------------------------------------------------55 四、第三阶段:

皮肤科规范化培训要求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标准 皮肤性病科细则 皮肤性病科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广泛的临床学科。专业内容包括皮肤病学、性病学、麻风病学、皮肤外科学、皮肤美容学等。近年来,一些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如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的飞速发展,对皮肤性病科临床医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皮肤性病科与其它临床各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自身特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既可以有皮肤表现,又常伴有多脏器、多系统的受累,几乎与临床各科相关;性病的诊治则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一定的妇科与泌尿外科的专业知识。皮肤性病科专科医师培养阶段为三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培养,使受训者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临床实践中训练思维分析能力,熟练专业临床技能,达到具有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第一年为综合临床能力的培养 在与皮肤性病科相关的临床专科轮转,要求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脏内科或免疫内科各科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妇科和泌尿科门诊各轮转1个月。此外在其它相关科室如血液科、消化内科、基本内科、急诊科、基本外科、整形外科等选择两个专业科室各轮转2个月,总轮转时间为12个月。 (二)第二年为皮肤病与性病知识的基础培养 1.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巩固在校期间已学过的理论基础,熟读国内外出版的有关皮肤病及性病学专著1至2本。认真参加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与讲座。

2.临床技能训练:在皮肤性病科的门诊、病房及急诊轮转,培训皮肤性病专业临床医疗基本技术和知识,为后期培养奠定基础。 (三)第三年为加强皮肤病与性病知识的培养 1.医学理论: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关本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包括皮肤病理、皮肤免疫及医学真菌等,参加科室组织的有关业务学习及专题讲座。 2.临床技能:继续参加皮肤病与性病的门、急诊及病房工作。在此期间轮转皮肤性病常规临检实验室、治疗(室)及皮肤病理(室)各1个月 三年期间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表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为指导和加强本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 有关单位和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上海市急诊、ICU 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 一、职责与范围 (一)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二)急诊科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的连贯性一体化救治,普通急诊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为等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的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ICU和急诊病房救治的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淹溺等。 二、床位与人员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 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配备固定的急诊医师与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与护士的75%;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 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留观室)、急诊监护室(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 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一)日均急诊量>800例次的医院 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5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 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60张。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24张。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4、抢救室床位≥10张。按≥5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医院急诊科设置和管理规范

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急诊科负责24小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畅通。 第九条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条急诊科抢救室应临近急诊入口,设置一定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占地面积以14-16平方米为宜。抢救室内应备有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及处于备用状态的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根据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数2-3%为宜。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第十二条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 第三章人员配备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医师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间期以2年为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一、急诊科的任务和范围。 1、任务:治疗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根据不同病情诊治后对病人作出 回家、留院观察、收入急诊病房、ICU或转送上级医院决定。经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承担院前急救职能。 2、范围: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心脏疾患、严重高 血压或血压波动剧烈者,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昏迷、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血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休克、急性外伤,烧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临产、流产等。 二、人员配备。 根据科室规模,工作量决定医护及辅助人员数量。一般不少于20人。包括内儿科医师各3人,外科医师3人,护士不少于12人,担架工2人。 有固定门诊或轮转出门诊的医师担任急诊诊室工作。 设立相对固定的急诊抢救组,当值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在急诊培训基地(三级医院设立)接受2个月以上的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三、急诊室设置。 1、急诊科设置于门诊相对独立的区域。位置要方便病人就诊,便于救护车停靠 及运送病人的车辆直接到达;有条件的急诊科设立双入口,包括急诊病人出入通道和救护车通道。 2、急诊科要光亮、通风,大门开阔、通道宽敞,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阻。急诊布 局合理,大厅有足够面积,设有宽敞的病人候诊空间。就诊路线清晰通畅。 3、急诊科标志鲜明清楚,科内各种指引牌要准确清晰。 四、急诊科功能设置: 按功能分为:急诊服务台、急诊诊室、抢救室、临时输液室、急诊观察室,外科清创室。24小时应诊服务(医生护士24小时应急、候诊)。 1、急诊诊室:包括内、儿科、外科急诊室,各科配有相应诊疗器械。 2、抢救室:不少于40㎡,设抢救监护床2张。 3、临时输液室:60-100㎡,可同时容纳10人以上输液。设置有隔离输液室。 4、急诊观察室:100-150㎡,设观察床8-10张。 5、属于急救分站应配有固定“120”专线联络电话。 五、组织管理。 急诊科由主管医疗副院长分工负责,领导急诊工作,并设立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科主任一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主任负责急诊临床医疗和行政管理各项工作。包括疾病诊治,抢救、护理,技术培训。设副主任一名,协助科主任工作。设护士长一到二名,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急诊临床护理工作。 六、抢救室必须配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级医院急诊科在配备下列必须设备和药品外,可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更多、更高级的医疗器械,进一步提升开展新技术和科研能力。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为指导与加强本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与《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 有关单位与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与《上海市急诊、ICU 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 一、职责与范围 (一)急诊科就是医院急症诊疗得首诊场所,也就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得管理体制。 (二)急诊科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得连贯性一体化救治,普通急诊与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得急诊处理,为等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得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得专科 诊疗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ICU与急诊病房救治得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淹溺等。 二、床位与人员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与任务相适应得场所、设施、设备、药 品与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配备固定得急诊医师与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与护士得75%;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 迅速到达得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得部门;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与支持区。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留观室)、急诊监护室(急诊ICU)与急诊手术室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 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一)日均急诊量>800例次得医院 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得急诊医师≥15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 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60张。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24张。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4、抢救室床位≥10张.按≥5名急诊科医师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 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皮肤科基本标准(试行)

三级综合医院皮肤科基本标准(试行) 一、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设有独立的皮肤科门诊,至少设2间诊室、1间治疗室和1间皮肤科检查室。 (二)床位:皮肤科床位至少10张。 二、人员 (一)至少有5名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二)每增加10张床位,至少增加4名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科室主任应当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每床至少名护士,其中至少有1名护士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10张床至少有1名护士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设备 (一)专科设备。 必备设备:伍德灯、紫外线治疗仪、CO2激光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包括氦氖激光或半导体激光)、手术床、无影灯、显微镜、洁净台、真菌培养箱等设备。 (二)基本设备。 1.门诊:消毒设备,抢救车或抢救柜等。 2.病房:氧气、吸引器、监护仪等。 3.手术室:手术床、急救设备、皮肤外科手术器械、紫外线消毒灯、无影灯、必备的消毒设施。 4.开展诊疗项目所需的其他设备。 四、疑难重症诊治 1、(1)必须能够诊治的疑难重症

病名称诊断手段确诊天数治疗手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常规+免疫学指标1-3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重症多形红斑血常规+血清离子1-3天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天疱疮天疱疮抗体滴度+病理检 查 4-6天糖皮质激素 皮肌炎血清学检查+病理检查1-3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重症药疹血清学检查1-3天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大疱性类天疱疮类天疱疮抗体滴度+病理 检查 1-3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带状疱疹血常规+血清学检查1-3天抗病毒治疗+维生素营养 神经 银屑病血常规+皮肤病理检查1-3天维甲酸+免疫抑制剂+糖皮 质激素 急性荨麻疹血常规+血清过敏原1-3天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2)还可以诊治以下疑难重症,如: 疾病名称诊断手段确诊天数治疗手段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血常规+皮疹特点+细菌 培养 1-3天 抗感染治疗+支持对症治 疗 神经梅毒血清学病毒抗体检查1-3天大剂量水剂药物治疗大疱表皮松解症型药疹血常规+血清离子1-3天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血常规+血清离子1-3天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疱疹样脓包病血清学检查+细菌培养+ 病理检查 4-6天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硬皮病抗核抗体谱+病理检查4-6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蕈样肉芽肿血清学检查+病理检查4-6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对症治疗 皮肤肿瘤病例检测1-3天对症治疗+手术治疗2、关键医疗技术 (1)必须开展的关键技术 技术名称应用范围 真菌镜检真菌性皮肤病 二氧化碳激光 尖锐湿疣 色素痣 化脓性肉芽肿 液氮冷冻 跖疣 寻常疣 化脓性肉芽肿 皮肤病理疑难皮肤病 短波紫外线银屑病白癜风

2014年急诊科建设方案

2014年关于组建急诊科方案组建急诊科的意义:1、急诊科是我院实行院前救治及负责急危重病人的首诊治疗的第一站,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儿科急诊科主要面向需要住院治疗的儿科急诊病人、危急重症病人的诊治。尤其在重症肺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中毒性脑病、高热惊厥、败血症等病的救治。医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对各种急救技术熟练、反应迅速,配备有齐全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心电图机、中心吸氧装置,急救箱等。2、目前我县县城内开展急诊科的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历史悠久,在广大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去年刚成立,运转一年,业务开展情况比较好,声望逐渐扩大。我院在2013年的二甲评审中存在着学科的缺陷,在按照二甲运转的妇幼保健院应该成立急诊科,科室应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候诊、待命。不断提高我院在群众中声望,提高我院儿科技术水平,增加我院的业务收入。 目前我院的保健科室、妇产科、儿科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下一步应着力建设急诊科,使之成为独立设置的科室。 一、工作范围目前暂定位为: 中午、晚上期间的内科、外科、儿科诊疗工作,以儿科为主。白天上、下午急诊科暂时不开放,只做好儿科的院外接诊工作,产科的接诊由妇产科完成。白天上、下午的儿科门诊的诊疗按目前体制运转。 二、基本人员配备:设有医生4人,护士4人(不包括现门诊注射室人员)。目前儿科一线医生8人,拟再新招聘4人,保持儿科病房7人,急诊科医生4人、护士4人(新招聘)。护士4人与原门诊注射室护士合并。 药剂科、检验、影像科以及收费人员在原编制基础上相应增减,这些科室是否执行24小时运转,等运转一段时间后再决定。 三、新建的急诊科的成本核算问题:可考虑把急诊科与儿科门诊、内外科门诊合并成立门急诊科,作为独立设置科室核算。科室主任暂

【标准】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卫医政发〔2009〕50号 (2009年5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最新急诊科建设与发展之我见(郭强)

急诊科建设与发展思路之我见 肥城市中医院急诊科郭强王晓舟 近年来,急危重症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几乎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医院的发展理念、重视程度、地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使得各地区同级别医院的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近几年,通过不断地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同时结合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急诊科要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适合医学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学科,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条件。 1、专业定位准确,发展重点突出 无论是从急诊医学包含的心肺脑复苏学、急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急性中毒急救医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学等实际出发, 或是从当前国际与国内高信息、强竞争的世纪氛围而言,急诊科已不再是过去的分诊科和中转站,而是一门以急危重症抢救为主的、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其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重要性应该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对急诊医学定义应该明确为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 以临床医学救治措施为手段, 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诊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为本的综合性临床学科[2]。病种和稳定的技术平台是成就某一专科成熟与发展的两大要素, 急诊专业也不例外, 确定其专科病种,明确其运作模式以便为急诊专业打造稳定的技术平台同样是成就急诊专科的两要素,这两要素就是急诊专业技术平台的内涵。急诊医学的发展,如果没有建立急诊专业自己的专科平台, 没有为急诊人才提供稳定可靠的学术成长环境, 急诊人才的专业特征就不鲜明, 急诊的专科特色就成为一句空话[3]。目前多数人一直误认为急诊医师应该是流动的传统医学专业医师或全科医师。如何改变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认为危重症的诊治是改变这一错误认识的突破口,危重症医学应该是急诊科的立科之本,也就是说在急诊医学大的学科框架的基础上突出对危重症的诊疗优势,是目前急诊科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急诊监护室作为急诊专科的技术平台地位不容置疑。为此2012年1月我院领导积极筹建急诊ICU病房,通过近两年运行,急科室的管理与运营上升了一个台阶,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院前急救、急门诊、以及急诊病房的良性发展,逐渐改变了患者及同行以往对急诊科中转站、搬运工的错误认识, 3、专业队伍稳定,重视人员培训 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致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年轻医师“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繁杂、辛苦、压力大等特点,没有人心甘情愿来急诊科工作,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因此,要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如果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谈不上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这种使命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对来我院急

急诊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9

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制定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急诊科。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

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江苏急诊科建设规范

附件2 江苏省“十二五”医院急诊科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恐怖事件的不断发生,以及自然灾害和全球性传染病对公众的严重危害,EMSS建设更加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将EMSS列入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之中,成为体现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另一个引起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即患者或伤者的诊治时间不仅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时效性),而且明显影响总体治疗费用和社会效益。故此,EMSS的建设又成为优化医疗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工作安排,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中心的“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江苏医院急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我省的急诊医学发展主要是指城市急诊体系的建设,经过十一五规划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急诊ICU)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和急诊ICU已较为完善的

建立,硬件设备能够达到江苏省急诊科建设规范的要求,初步建立了一支急诊专科医师的队伍。且在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省各县二级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已独立建科,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急诊专科医师,同时在硬件设施和急救设备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急诊科的建设仍然存在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的急诊主要是城市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 就我省目前城市急诊而言的情况而言,地级市的急救能力主要集中2-3家综合性的医院,而县的急诊医疗资源和能力集中在1-2家主要的综合医院,而其他医院的急救能力与之相差很大。此外,农村或社区等一线医疗单位急诊救治水平低下,甚或无急诊救治人员;乡镇卫生院等二线医疗单位缺乏符合基本急诊急救要求的医疗人员,即基本为各专科医师轮流担任诊治急症患者的工作;县和市级二级医疗单位缺乏合格的急诊人员,且急诊队伍稳定性较差影响医疗技术的提高; 三级医院:18家所三级医院,急诊科平均年接诊99215例,抢救病人3879例。抢救床位2~10张,监护仪2~30台(平均16.6台),呼吸机1~19台,有除颤仪2~6台,12所医院急诊科有床边摄片机,8所医院急诊科有血液净化设备。 二级医院:89所二级医院,年急诊量33731,抢救数1880

皮肤科医师培养标准及皮肤性病科细则

皮肤科医师培养标准及皮肤性病科细则 皮肤性病科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广泛的临床学科。专业内容包括皮肤病学、性病学、麻风病学、皮肤外科学、皮肤美容学等。近年来,一些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如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的飞速发展,对皮肤性病科临床医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皮肤性病科与其它临床各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自身特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既可以有皮肤表现,又常伴有多脏器、多系统的受累,几乎与临床各科相关;性病的诊治则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一定的妇科与泌尿外科的专业知识。皮肤性病科专科医师培养阶段为三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培养,使受训者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临床实践中训练思维分析能力,熟练专业临床技能,达到具有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第一年为综合临床能力的培养 在与皮肤性病科相关的临床专科轮转,要求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脏内科或免疫内科各科轮转时间不少于2个月,

妇科和泌尿科门诊各轮转1个月。此外在其它相关科室如血液科、消化内科、基本内科、急诊科、基本外科、整形外科等选择两个专业科室各轮转2个月,总轮转时间为12个月。(二)第二年为皮肤病与性病知识的基础培养 1.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巩固在校期间已学过的理论基础,熟读国内外出版的有关皮肤病及性病学专著1至2本。认真参加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与讲座。 2.临床技能训练:在皮肤性病科的门诊、病房及急诊轮转,培训皮肤性病专业临床医疗基本技术和知识,为后期培养奠定基础。 (三)第三年为加强皮肤病与性病知识的培养 1.医学理论: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关本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包括皮肤病理、皮肤免疫及医学真菌等,参加科室组织的有关业务学习及专题讲座。 2.临床技能:继续参加皮肤病与性病的门、急诊及病房工作。在此期间轮转皮肤性病常规临检实验室、治疗(室)及皮肤病理(室)各1个月 三年期间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表 轮转科室名称时间 第1年规定轮转科室: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WORD格式 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一、急诊科的任务和范围。 1、任务:治疗各类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根据不同病情诊治后对病人作出 回家、留院观察、收入急诊病房、ICU或转送上级医院决定。经市、县卫生 行政部门批准可承担院前急救职能。 2、范围: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心脏疾患、严重高 血压或血压波动剧烈者,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各种急性出血、各种急性炎症, 昏迷、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血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腹症、休克、急 性外伤,烧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临产、流产等。 二、人员配备。 根据科室规模,工作量决定医护及辅助人员数量。一般不少于20人。包括内儿 科医师各3人,外科医师3人,护士不少于12人,担架工2人。 有固定门诊或轮转出门诊的医师担任急诊诊室工作。 设立相对固定的急诊抢救组,当值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同时在急诊培训基地(三级医院设立)接受2个月以上的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三、急诊室设置。 1、急诊科设置于门诊相对独立的区域。位置要方便病人就诊,便于救护车停靠 及运送病人的车辆直接到达;有条件的急诊科设立双入口,包括急诊病人出 入通道和救护车通道。 2、急诊科要光亮、通风,大门开阔、通道宽敞,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阻。急诊布 局合理,大厅有足够面积,设有宽敞的病人候诊空间。就诊路线清晰通畅。 3、急诊科标志鲜明清楚,科内各种指引牌要准确清晰。 四、急诊科功能设置: 按功能分为:急诊服务台、急诊诊室、抢救室、临时输液室、急诊观察室,外科 清创室。24小时应诊服务(医生护士24小时应急、候诊)。 1、急诊诊室:包括内、儿科、外科急诊室,各科配有相应诊疗器械。 2、抢救室:不少于40㎡,设抢救监护床2张。 3、临时输液室:60-100㎡,可同时容纳10人以上输液。设置有隔离输液室。 4、急诊观察室:100-150㎡,设观察床8-10张。 5、属于急救分站应配有固定“120”专线联络电话。 五、组织管理。 急诊科由主管医疗副院长分工负责,领导急诊工作,并设立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 的科主任一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主任负责急诊临床医疗和行政管理各项工 作。包括疾病诊治,抢救、护理,技术培训。设副主任一名,协助科主任工作。 设护士长一到二名,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急诊临床护理工作。 六、抢救室必须配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级医院急诊科在配备下列必须设备和药品外,可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更多、更高 级的医疗器械,进一步提升开展新技术和科研能力。 Z专业资料整理

皮肤科基本标准

皮肤科基本标准(试行) 二级综合医院(含县区级及部分地市级综合医院) 一、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设有独立的皮肤科门诊,至少设2间诊室、1间治疗室和1间皮肤科检查室。 (二)床位:皮肤科病床至少3张。 二、人员 (一)至少有3名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增加床位后,每床至少有0.5名医师。每10张床至少有1名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20张床至少有1名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门诊至少有1名护士。病房护士可与其他专科护士共用,每床至少有0.5名护士。 三、设备 (一)专科设备。 紫外线治疗仪、CO2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高频电刀、液氮储存罐、真菌镜检设备等。

(二)基本设备。 1.门诊:消毒设备,抢救车或抢救柜等。 2.病房:氧气、吸引器、监护仪及消毒设备。 四、规章制度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规定或认可的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工作规范、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 三级综合医院 一、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设有独立的皮肤科门诊,至少设2间诊室、1间治疗室和1间皮肤科检查室。 (二)床位:皮肤科床位至少10张。 二、人员 (一)至少有5名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二)每增加10张床位,至少增加4名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科室主任应当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急诊科建设指南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 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