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

10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

10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
10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

——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

田家兴

【摘要】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一直将已评选的各级历史文化名村放在首位,对没有任何称号的传统村落,国家也并未在资金等方面予以保护支持,而村落自身在保护和发展上也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以昆明市域内传统村落普查为基础,深入剖析此类村落的分布特征及发展困境,并以此为例,对类似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区域保护体系;保护策略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如何通过有效地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将这些正在逐步消失的村落保存下来,延续其历史的文脉,并让其长远、有序的发展是传统村落的一项长期课题。

本文以《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的实际研究为基础。通过前期大量的筛选工作,以实际普查调研的方式,深入走访了昆明市域中的113个传统村落。并且又从中筛选出25个历史风貌整体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新的思考。

1.昆明传统村落的现状概况

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省会,是首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域总面积约21011平方公里。市域下辖6区、4县、3自治县、1市,50个镇,1072个行政村,6000多个自然村。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域内古商道、驿站众多。但是长期以来,云南省各级的

1

来源于《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集中在大理,而昆明市对于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相对而言就比较滞后。(见图1)。

本文以昆明全市域范围对113个传统村落的普查为基础,筛选出25个整体风貌完整的村落为研究对象(见图2、表1),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通过普查发现昆明市域内的传统村落整体普

遍存在风貌“原真性”破坏严重;新建、拆毁现象较多;旅游业过度开发;历史建筑修缮不及时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昆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滞后,对于村落的文化价值挖掘与认识不足,使得在村落建设中往往“重发展,轻保护”,将经济建设作为第一目标,导致整体建设无序;另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因此,导致大部分村落遭到破坏,如今仅有少数村落依旧保持着较好的历史风貌。

表1 昆明现状保存完好传统村落统计表

图1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图

图2 昆明现状保存完好传统村落分

2.昆明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

2.1区域离心性

根据普查后筛选的25个村落的分布来看,体现出明显的“离心性”,即远离市、县中心(如图3,距昆明市40公里,各县20公里)。这与历史上村镇的“向心性”(即靠近县、镇

区),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过去,村子需要依托县、镇的经济带动性,聚集人口,形成聚落。

而在今天,在市、县的经济辐射下,靠近的村子城镇化速度较快,经济水平远高于偏远地区,因此建设性破坏也较为严重。相反,目前村貌整体保存较好的,都是远离市、县中心或旅游风景区中心,受其经济辐射较小的偏远山区。

2.2民族地域性

其另一个特征就是民族地域性较强,昆明市域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如图4),各民族文化差异大,集聚性强,加之他们对家族血缘观念极强,不愿受到外界打扰。因此,在村镇选址时,都会选择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山区。而且,他们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至今都没有改变。因此,村子受外界影响就非常有限,村子的整体历史风貌也可以较好的保存下来。

图3 离心性示意图

图4 昆明市少数民族分布图

3.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3.1地理区位

由于昆明是域内高原山地众多,陆路交通闭塞,山路崎岖,与外界联系不便,单边路程最少40公里,最多80多公里。以致旅游业发展受阻,村镇长期处于缓慢稳定的自然状况。另外,这些村镇远离县城、市中心,城镇化进程较慢,经济水平低,村民自发的“破坏性建设”少。这是其能完整保存的主要原因。

3.2区域旅游发展

昆明拥有滇池、石林、宜良九乡等三个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和禄劝轿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见图5)。勿庸置

疑,昆明市域的4大风景区为众多村镇的旅游开发提供

了很好的契机。而且从目前来看,虽然依托这些旅游区

和风景区的村镇开发对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区域

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对于

传统村镇的保护也是一种伤害。不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去

发展,而是以适度的发展来促进全面保护。很多村镇将

图5 昆明市景区分布图

发展和保护本末倒置,忽视了传统村落真正的价值所在,破坏了其整体风貌格局。因此在近旅游区和风景区的村镇,破坏情况均较为严重。相反,村镇的历史风貌可以很好地保存。3.3经济产业条件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经济水平长期处于全省的较高水平。其农民人均收入更是长年呈逐年增加趋势。到2012年昆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69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977元多了8元,首超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各区、县、市农民人均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从本次普查的113个村镇来看,农民人均收入0.9%高于全国水平,99.1%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38.9%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2600元)。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村镇目前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见图6

嬲一。

宾啡弊

宾恻蝉宾雠嚣宾野田宾啡亲宾辱稷宾野犟宾嚣÷宾L椰宾题

宾憾蜒宾捌}宾帐卅宾盛口宾趟术宾Ⅱ淝宾螋群

在产业发展方面,虽然从图7中可以看出,昆明已逐步实现了服务业从起步到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如今的昆明已经形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的良好趋势。但是目前绝大部分村寨的主导产业仍然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见图8)。其生产类型处于粗放型,经济回报低。加之,昆明地势波状起伏,建设和耕地用地有限,这在农业发展中本身就处于不利状态。因此,这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村寨的经济水平低,又无特色支柱产业带动,才致使其受城镇化影响小,建设性破坏程度低,风貌原真性保存较为完整。

4.传统村落问题分析

4.1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

昆明市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不强,这都不利于保护工作的逐级开展。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仍缺乏保护意识。由于昆明的传统村镇多处于山区深处,

绝大部分村民思想僵化,不能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常常发生一些不自觉的破坏传统建筑或对传统风貌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如拆除传统民居、新建现代住房等。

图7 各县产业结构分析 图8 昆明市农村产业配比

图6 农民人均收入统计表

4.2保护规划滞后

保护规划是一类新型的专项规划,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其编制的重点在于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从而对未来村落建设加以规范和引导。

但是由于地方领导对于保护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保护与发展两者之间,往往选择将村子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建设目标。这使得传统村落历史风貌的原真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其整体的保护价值大打折扣。一些现代洋楼在古民居边拔地而起,道路和景观的建设城市化痕迹较重,缺乏乡土气息,给景观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3村落特色不突出,历史文化遗存有限

昆明传统村落的主要特色有三点:

1.选址特色。很多村镇依据山区和半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根据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经济适用的原则,建造的民居,集聚成村落。村镇布局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同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群体空间肌理。

2.街巷格局特色。街巷利用了山地本身的层次性和立体性,与山体、江河浑然一体,同时也构成了垂直特殊的节约用地状况,随着地形的起伏,街巷空间层次也随之丰富,这是一种三维的运动,是一种从“四向”(东西南北)转向“五向”(东西南北俯瞰)的空间形态。见图9

图9 街巷照片

3.建筑特色。昆明各族民居形式多样,地方特征突出。其中以汉族的“一颗印”、彝族的“土掌房”为昆明市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饱含了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艺术内涵的精髓。

虽然昆明市的传统村落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性。但是,整体情况千篇一律,又加之这些村落中历史文化遗存有限,因此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利用的选择上,大部分村落陷入两难的境地。

4.4保护资金不足

昆明市域中,绝大部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较差,居民整体经济水平低,人均年收入低于国家平均值,而且还有相当部分地处偏远山区的村落尚未脱离贫困。

因此,对于这些不仅没有国家专项资金扶持,而且村内的财长收入又极为有限的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就成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最大问题。所有与保护相关的措施,在具体落实与实施方面,大都受到保护资金短缺的制约与影响,单靠地方财政实在难以解决。

5.对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1构建宏观层面的村落保护体系

目前我国的村落保护规划,往往是针对单个村子独立编制的。同时,这些村子往往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历史格局、风貌也保存的较为完整。而对于那些历史资源有限,特色不突出,经济水平低,但是整风貌有较好的村落,在保护、延续其历史格局、风貌就显得尤为困难了。

通过本次对昆明市域内传统村落的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现存的风貌较好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不多,分布零散,且特点不一。针对这种自身文化资源有限,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存在困难的村落,不能只运用单独保护的模式,应构建一种新的、以宏观区域层面为主导的保护发展模式,形成一种区域村落体系。以昆明为例,因此应在市域的宏观层面将现在的村落之间的交通路线与昆明历史的古驿道相联系,构建一个古今交融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从而将昆明的传统村落与古商道这两大历史文化要素相互最大程度整合,彼此依托,点、线成面的区域体系,形成整体保护,互补发展的区域保护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村落各自的文化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村落整体的保护与发展,使其在宏观上成为未来的区域文化名片。

5.2资源互补,形成区域经济相互带动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保护的前提下,将村落内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成未来发展的机遇,并根据自身现状优势来合理发展、准确定位、再现村镇活力,这才是现代传统村落未来建设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像昆明市域的传统村落,吸引力来自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其魅力源于深

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山水格局、完整的历史村镇风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闭塞的交通条件、微薄的财政收入和自身旅游资源有限的影响,每个村子独立发展旅游业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发展应充分结合各个传统村落自身的资源与区域资源,明确定位,将市域内传统村落的特色资源相互整合利用,有序的开发旅游业,将优势最大化。这样,可以在区域中,通过整体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各个村落经济相互带动,有效地改善自身无支柱产业,年经济收入低的现状。

5.3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

为了长远、持续的传承保护传统村落,各个村落应建立历史环境保护的专项基金。对于传统村镇的保护资金来源,应该充分利用各当地财政收入,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款、资助这三个方面。一、各村落财政收入,每年应根据自身现存的文化遗存情况,每年从村落的财政收入中抽取相应的款项,用于对乡土建筑的修缮、维护等日常保护内容。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款、资助,各村应积极吸纳社会中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对乡村保护的资金支持,从而利用到未来村落的建设或旅游业的开发。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保护基金的建立,可以长远、有效地保障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未来的旅游开发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明,薛玉峰,熊燕.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2.

[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

[5]石克辉,胡雪松. 云南乡土建筑文化[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2003.

作者简介:田家兴(1988—),男,学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镇所。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 摘要:城镇化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倡导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城镇化能够有效解决部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生态人文景观被破坏等,传统村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也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本文就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进行探讨,并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规划引领分类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规范化管理监督等策略来有效保护规划传统村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珍贵的历史产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席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社会民众缺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再加上缺乏有序规划,导致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与传统村落文化一定程度受到破坏[1]。城镇化与保护传统村落并不相悖,城镇化的建设也不意味着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消失,两者应实现相辅相成的关系,故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进行反思,研究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均衡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解决农业、农村、村民问题的同时,也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会影响到传统村落的生存、生活与生产。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迁徙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必然受到冲击,并且村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都缺乏管理与修补,从而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影响[2]。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也会对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带来冲击,甚至会导致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人文与生态环境被破坏,地域特色文化也逐渐消失,一定程度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尽管城镇化建设会影响到传统村落,但两者并非处于对立面,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规划传统村落,比如针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古村镇,针对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可进行保护规划以建设成旅游村镇,一方面能够保护村落,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存在问题 2.1缺乏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越发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并发布与实施相关政策,促进部分具有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村落得到保护,但从整体而言,还有不少传统村落因认知不足、规划无序等因素面临着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7-12-25T15:52:35.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周长娟董飞范梦琦[导读]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以及对既有的保护机制的反思,,进 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完善传统村落价值认定评估体系,健全保护与监管机制,实行精准保护与分类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价值评估;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和文明大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对其保护体现了一个具有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的东方文化大国对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 9%提高到 2015年的 56. 1% 的同时,村庄的数量平均每年以接近3000 个的数量递减,大批传统村落正在或面临消亡。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下发。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并进行专家审定工作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 基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既有的理论研究,进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对策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一)概况 从传统村落的现实处境来看,传统村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进入21世纪(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而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这样的消失速度和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申报了11567个传统村落信息,但政府对这些上报的村落在政策上如何处理尚无具体方案。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外在数量的减少,也表现在其内在文化传统的消散。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处在自然变迁中,实践中尚未出现实际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但所采取的方式与政策仍较为粗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传统村落损毁现象严重截止到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而且还在逐步较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仍难逃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是指由于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的损毁,这属于传统村落损毁的不可控因素。更为严重的则是社会性损毁,相对于自然性损毁来说,社会性损毁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 城镇化建设和自然村落的合并使得村落数量和面积减少。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设面积仅有1.22万平方千米,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4.05万平方千米,面积扩张了约4倍。大致上,这些新增的城镇面积几乎就是消失的传统村落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同时节省管理成本,村落的合并成为主要的方式。几个较小的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几个较小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这导致自然村落数量减少,许多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况。 2.村落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农耕后续力量,这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原住民迫于生计迁出的问题,迁出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原有的生活样态却无法保持,导致传统村落的“空壳”化甚至是消失。如何保持传统村落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传统村落文化流失 如果说村落的损毁是不可控客观因素,那么保护不当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流失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种保护不当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都缺乏科学的判断,搞大拆大建,一昧地追求现代化,将古建筑拆除,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的多层楼房,失掉了乡村特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则是盲目的仿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实则是违规开发村落,将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不顾南北地域差异,建起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将村落一律打造成江南白墙黛瓦的花园庭院,变成“千村一面”旅游景点。 这是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极易采取的建设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搞旅游开发、观光采摘等就是在留住乡愁,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的文化积淀和特色。 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家风传承、家族荣誉等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悉数散尽。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那么,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生命也要留住灵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留住美丽乡愁。 三、传统村落保护对策探究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农村的凋敝没落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生产技术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吸收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交通、通讯、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的内容和需求更加复杂化;而且乡土建筑等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势必逐渐老化和减弱,实用功能层面的淘汰在所难免;由此导致农村人口萎缩、传统的农渔林业和工艺产业日趋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村落中包含着历史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传统价值和记忆秩序,如果简单地以新代旧、寻求物质利益和功能的满足,消解的将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主体性、认同感、凝聚力和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由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文化具有丰富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象,内部交织的是制度、礼俗、农业生产以及乡土社会里人才不脱离草根、精英力量始终参与乡土建设等内在机制,在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难孤立地保留建筑遗迹等物质外壳,必须深入文化的血脉肌理,考虑其根本性的生成和发展。特别是结合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禀赋的传统村落,是以文化驱动经济生产,还是用经济市场来肢解文化?是实行相对静态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展动态的乡村与社区营造?是自上而下的、外力干预为主的消极保护,还是多方参与、村民为主的主动保护?就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对象、机制和目标。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再造魅力故乡”实践,以及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社区营造”实践可以看到,初衷都在于拯救社会转型冲击过程中凋敝的乡村,出发点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展的是具有主动性的“营造”、“再造”,主体是地方居民。如日本“再造魅力故乡”运动提出,“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地方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匀勒出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因为这样,我们就能使都市的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使人们和工作机会又再度回流到地方上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出,“其目的不是只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社会和社会人,以实质环境的改善作为短期目标的社区总体营造才有可能成功”,实际也是“整合运用地方固有的特色资源,以振兴地区产业发展及生活品质,朝向突显出该地存在与价值的定位前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台湾“彩虹眷村”一景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社会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并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因而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产业,具有契合度和可行性,关键在于,是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文化的生态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增加产业附加值,还是以短期的市场收益、逐利需求来开发、肢解、改造原本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涉及深层次的认同、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主动营造和发展的共识。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缺少认同和尊重,甚至将农村、乡土作为鄙夷嘲谑的对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016153688.html,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作者:沙晨迪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如今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深入,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河南省内也存有大量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且与山势地貌结合的十分珍贵的传统村落。文章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的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从环境规划、绿色有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寻求出有力的保护途径和转型方式。为杜绝一些由于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看似保护实则破坏的传统村落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希望对今后河南省传统村落具体保护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发展模式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内不仅古都密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也有许多富有中原特点的传统村落如明珠般散落其中,迄今河南省已有9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风俗都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传承数千年中原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然而不应该让这些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湮没在发展进程中。我们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物质文化遗产等理论学说出发,将“有机理念”“绿色设计”“低碳设计”等理念运用其中,根据原有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性保护,让这些古村落的物质文化精神被世人所熟知运用,并代代相传。 一、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河南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地域性特点 源于中原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传统村落及当地民居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自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有些地区犹如皖南民居般山清水秀、细致静雅,有些又如黄土高原地区地坑窑洞般粗犷雄浑的气势。河南传统村落根据具体地貌和方位分布特点可以将其具有典型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区划分:即豫北山地地区、豫西塬上地区、豫南山地地区、豫中及豫东平原地区、豫东南及豫西南盆地地区。 在豫北山地地区坐落着以林县高家台村为代表的石板房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乡、安阳、焦作、济源等地区。受太行山、王屋山及中部丘陵的影响,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豫北山地聚落选址多遵循生态法则,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及自然环境,石板房民居也成为这个地区较为独特的民居形式。在豫西塬上地区分布着窑洞型聚落,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内,以三门峡市、洛阳市、巩义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根据豫西黄土高原的多种地貌特征,高原在沿河谷、沿沟壑的地区的沟皇地区和河沟台地许多窑洞村落聚集其中,形成最佳的生态聚落环境。豫南山地地区有大量类徽派村落位于大别山北麓,多为山地、丘陵地形,主要包括信阳市新县、光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文章从“中国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的实际工作出发,对东阳市古村落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上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发掘我市的传统村落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根据国家有关部局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通知要求,金华市从去年四月份开始组织传统村落的调查登记和申报工作。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东阳市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协助各乡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此次的申报工作。申报初期共提交了15个村落的申报材料。 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传统村落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大要素是传统村落申报的重要标准。 通过前期的调研及对各古村落资料的整理,在这整个参与过程中发现各乡镇在申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申报工作及未来古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 (一)申报资料的完整性 此次“中国传统村落”项目申报需要“传统村落调查表”和“汇报ppt”两份材料,为建立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档案,获取最新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各乡镇对本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但从各乡镇提交的材料来看,发现其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参差不齐。一类是村落资源丰富,资料度的完整性和详细度上都较好;第二类是村落资源相对匮乏,资料不完整且阐述略为简单,例如,缺少地形图及相关照片的辅助说明;第三类是村落资源丰富,但相对应的资料却不完整,体现不出本村落的独特性,例如在建筑类型、非物质文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由此反映出各村落的现状发展不均衡,乡镇对各自村落档案的记录水平参差不齐,也间接反映出项目申报小组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村落的调查表是每个村落的身份证明,档案填写的完整程度、详细度以及真实度都会对此次申报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古村落保护角度出发,古村落基本情况内容填写的越完整、越详实,对下一步的保护发展规划就越有利,越能发现村落自身的价值特色和保护重点。 (二)申报材料的规范性 通过对各乡镇上交材料的梳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村落的选址特征、结构肌理、建筑类型、传统文化等内容表述不清、不全,未按规定要求制作申报材料,未能充分展现村落的传统资源。尤其在ppt的制作上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展示照片的处理方式上。 “选址特征”可以从村落风水、故事介绍入手阐明祖先选在此地的理由,建议放置村落古地图加以补充说明;“结构机理”:若有故事则应放置能表现故事的图纸。例如河流贯穿全村,在图上就应表现河流,形似七星拱月的造型,使大家通过图片就能一目了然,若没有类似的图纸,则可以直接放总图;另在旁边附上主要景观照片,并附上文字说明;“建筑类型”应注意类型的丰富性,可以将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建筑都予以展示。例如:庙宇、祠堂、民居、戏台、书院、村民公社、手工作坊、六畜舍等。 入选申报材料之用的图片每一张都应添加标题,并附上说明,不能采用拉伸、渲染等手段使图片失真;在文字陈述部分,要突出重点,可以使用特殊字体、色彩进行格式处理;基本信息里,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传统建筑占村庄总面积的比,要合乎比例,若被判定为空心村或传统建筑占比少于30%,将不列入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古村落的损坏消失,意味着时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更意味着大批具有旅游潜在价值的资源的消失,是区域人民精神、文化、经济的多重损失。在申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 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 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 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 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计划方案

某某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使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市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传统标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

突出重点,分布实施。重点做好现状受到破坏或严重威胁、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齐抓共管,形成全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除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外,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规划确定的保护任务。 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市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同,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积极倡导公共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通过3年左右时间,着力提高全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从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最终从文物保护等级、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村域整体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传统格局;整体风貌特征;红色文化旅游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1 竹沟村概况及村落特征分析 1.1.1 村落选址和自然景观环境特征 竹沟又称沟竹,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大沙河由北而南绕镇而去,把它分为南北两处。竹沟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河岸上竹林、芦苇郁郁葱葱,枫杨亭亭玉立,草木如遮如盖。2013年8月26日,经过国家住建部专家进一步挖掘,以其悠久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村落资源,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1.1.2 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 竹沟自然村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建筑风格浓郁。为明清时期山西、陕西来此经商所建,为山西、陕西民居风格,青砖灰色小瓦,重梁起架,八砖扣顶,硬山屋脊,木门木窗,房屋有雕刻的盘头修饰,现大都保存良好。 明末修筑了竹沟寨墙,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定型,四周垛口接连,延安街为正街,连接东西寨门。延安街两侧商铺林立,南北纵深方面以住宅为主。传统街巷格局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1.1.3 传统建筑特征 中原局旧址群附近、延安街东段两侧,明清建筑风格浓郁。陕西民居风格,青砖灰色小瓦,重梁起架,八砖扣顶,硬山屋脊,木门木窗,房屋有雕刻的盘头修饰,现大都保存良好。一家一户院落式传统村落肌理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其他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本文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通过例证让传统村落真正从美丽乡村的精彩出发,以保定大激店古村落文化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调性提升到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内容的阐述,力促我省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业在全省各项建设中得到新的引领,让老百姓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让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法可循,有据的可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 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

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 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 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 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 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

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合理的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文本以保护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不改变村落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情况下,探讨传统村落适度的旅游开发,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标签: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分区保护 1、旅游开发阶段传统村落形态的变化的特点 1.1变化速度快 在过去,村落形态变化都是十分缓慢的,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很小的变化。随着旅游业发展的热度持续升温,与村庄结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由于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的快速建设,使得村落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这一变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工程期间,为了符合施工方案的要求,可能会对原有的村落形态进行扩张、延伸,从而扩大增设旅游设施的空间,接纳更多的游客。 1.2村内外建筑风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对于传统村落的开发,一般是基于其建筑、文化的历史性与原真性。为了保留这些传统的特色,在对村落加以开发时,首先会保留村内建筑的原貌,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观赏游览的需求。而在村外,为了安置乔迁的村落居民,旅游开发商一般会修建大量的安置房来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村内、村外建筑风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1.3类型多样 由于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开发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村落形态的变化趋势也存在着不同,主要有稳定型、渐变型、恢复型、突变型等。其中,稳定型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村落的基本要素不作改变,更多的是对房屋进行维修,新建少量房屋。渐变型是指村落新建房屋的速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同时对村子周边逐年进行拓展。突变型则是指在2-3年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入村口修建众多的新建筑,同时村子的周边拓展范围较大,原有的标志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2、多学科角度研究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 从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民间文化学等角度出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建筑学者着重于探讨在获得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_周乾松

中国建设报/2013年/1月/29日/第003版 专家谈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周乾松 我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目前,“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不少传统村落正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概念价值与保护现状 (一)传统村落的概念范围与认定标准 1.传统村落是我国最近提出、尚无明确定义的新概念。 我国传统村落一般俗称古村落,在学术上可称为历史文化村落或历史村落。传统村落应是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较大聚落或多个聚落群体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区域等。传统村落范围既包括已申报命名国家、省、市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申报名村的古村落,还包括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自然村落。需要明确的是,历史文化名村是优秀的传统村落,但传统村落不一定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包括大量的历史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的复杂性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2.传统村落的认定标准较难统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古村落。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既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优美生态的自然景观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二)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与保护现状 1.我国传统村落具有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多元价值。我国传统村落是各民族千百年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华民族的历史便是从村庄聚落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态,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深远绵长的根脉就在传统村落,大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跟传统村落有密切关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每一个传统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都是活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信息量最大的最后一块阵地,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具有科学“史考”的见证价值、研究价值,具有“史鉴”的学术价值、教育价值,具有“史貌”的审美价值、欣赏价值,具有发展旅游的经济价值,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价值。可以说,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共同作品”、“东方文化的精神家园”。 2.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现状。我国传统村落是6000年农耕文明的结晶,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传统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其具有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想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想 发表时间:2015-11-17T16:46:49.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作者:陆芳芳 [导读] 临安博驰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近期的两会会议上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 临安博驰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陆芳芳,3210000; 自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后,“传统村落”这四字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眼,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期的两会会议上传统村落保护话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习主席也提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传统村落的保护如此迫不可待,但如何保护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硬伤,保护与村庄自身的发展存在众多的矛盾。1、从交通区位上来讲,传统村落大都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古老建筑、自然风光、传统习俗才得以留存和传承。那么保护的人力物力上的费用必定会很高。2、传统村落由于交通因素,通常会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农业劳作与街巷保护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以福建建瓯市郑魏村为例,村落为上千年的古村,周边群山环绕,十分优美,村庄产业以毛竹、杉木为主。村内传统街巷路面以卵石块石铺地为主,十分具有历史沧桑感,但几年前,村内道路全部替换为水泥路面。因为对于村民来讲,卵石路面不适宜农业劳作,在卵石的路面上运输农作物及杉木毛竹等十分不便。同时卵石路面不适宜穿高跟鞋的女子行走,在一次传统村落规划调研中,村中的老人曾开玩笑的说,就因为村里都是卵石路,女子穿着高跟鞋都不愿进村,导致村中都是光棍。3、传统村落建筑内部通常基础设施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传统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基本采用原有天井、沟渠自然渗水,经常会造成排水不畅、污水横流等现象。厨房设施,基本沿用传统建筑内原先的厨房、灶台设置,存在火灾隐患。现传统建筑内最为突出的基础设施问题为卫生设施。传统建筑内电力管线现也是随意拉接,存在火灾隐患。建筑内居住人口普遍感觉到居住舒适度低,生活质量差。社会发展过程中,村民需要舒适的人居环境,良好的通风采光,合理的居住空间,那么势必会拆除老房建新房,传统村落风貌会受到很大的破坏4、传统村落人口流失与传统建筑保护的矛盾。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对居住舒适性的要求,大量人口搬出传统建筑,建筑日常无人照看,破损速度惊人。由于经济条件与维修技术上的限制,历史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屋面瓦件破损、渗漏严重,建筑梁架虫蛀、歪闪、霉烂,地面泛潮破损,墙体酥碱、歪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建筑更是存在随时倒塌的危险。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人口流失的矛盾。保护发展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人及人气作为支撑,而传统村落中人口流失严重,由于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村落年轻人口大都以外出打工为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无传承人而消失。而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娱乐活动及审美角度也存在一定的转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与青睐。6、此外还有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从何而来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 针对上述传统村落保护的众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传统村落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等,他们的又该如何保护与发展?首先我们来看看欧洲各国是如何保护古建筑的。1、法国:保护面广,国家财政负担不轻。1984年开始发起文化遗产日活动,1913年实施《历史古迹法》,至1964之间颁布了多部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同时又对文化遗产进行总量调查,如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则国家提供修缮费的50%。如果在建筑遗产清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则国家提供15%的修缮费。国家每年平均用于历史古迹修缮的预算达到3.05亿欧元。2、荷兰:志愿参与,虔心守护国家文化之根。荷兰地区风车众多,由个人成立保护基金会,政府拨一部分的预算用于风车的保养、维护。3、西班牙:商业开发,促进旅游也引争议。将古建筑与酒店开发,商业设施结合起来,改建古建筑各部结构,成立皇家驿站,寄希望于企业把古建筑重新利用起来。4、波兰:珍爱文物,宪法中有专门条款。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条款中。 作为参考,针对国情的不同,在此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几点看法:1、传统村落立法的必要性,将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公布施行。明确提出了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同时国家也颁布了多个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条例与办法。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层面来看,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2、转变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方式,将现有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在规划中要高瞻远瞩,做到远近结合,长短兼顾,在安排当前开发项目的同时作长远考虑,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地方利益,做到多层次、多方位的有序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通过提升农民组织化和经营集约化水平,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选择与保护相协调的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对旅游容量、开发强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得保护和利用两者能够相辅相成,互为促进。3、人居环境改善是重点。要使传统村落原住民“留得住”,就要有效提升和改善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生活质量。整治重点是处理好村庄协调发展的问题,既要对村落建筑进行维护与改造,维护好文化遗产,又要重视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把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村落的文化、人、自然环境都“活”起来的全新保护格局,让传统村落文化以鲜活的形式重返广大农村舞台。4、转变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要使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得到村民的重视,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成为演变态势。要正确引导原住民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帮助农民建立并强化留守和保护意识。5、国家政策补助与私人投资保护相结合。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同时鼓励私人投资保护古建筑,形成自发性的保护意识。传统村落内古建筑部分为村民自有住宅,古建筑的保护与他们的生活栖息相关,保护古建筑一方面是保护国家财产,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自身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