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正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3.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经常保持的相对恒定状态。

4. 绝对不应期: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的某一段时间内,(在这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能使之再兴奋。

5. 主动转运: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电位差的转运方式叫做主动转运。

6.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7.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产生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一个中介机制或过程。

8. 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0.血沉:指单位时间内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11.贫血:红细胞数量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12.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这一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

1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4.期前收缩: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生理学基础与之一。

15.微循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16.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7.吸收:指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18. 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

19. 蒸发散热: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去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它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20.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21.渗透性滤尿:指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引起尿液增多的现象。

22.管——球反馈:指肾小管液流量的变化通过致密斑反馈至肾小球而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23.近点:晶状体作最大调节时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

24.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5.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最易感受且阈值最低的那种形式的刺激。

26.传入侧枝性抑制:一根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它的冲动一方面直接兴

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经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这种抑制叫做传入侧枝性抑制。

2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28.第二信使:将信息从细胞膜传到细胞内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物质,称为第二信使。

29.应激反应:指机体遇到有害刺激时,如感染,疼痛,创伤,失血,寒冷,饥饿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急剧增加,使机体防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增强的现象。

30.月经周期: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形成月经的周期性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二、简答题:

1.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此外,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2.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常用的等渗参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因为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

3.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外部表现: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依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改变区分为:1等张收缩,2,等长收缩;(二)依肌肉受到的刺激频率不同而分为:1单收缩,2强直收缩。

4.何谓Starling机制?Starling机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英国生理学家Starling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室收缩力也增强。他称之为“心的定律”,即Starling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对搏出量作精细调节,主要在体位改变左右室搏出量不平衡时发挥作用。

5.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①肌肉活动: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基础代谢率;②精神活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机体产热量增加;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环境温度20~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如20℃或高于30摄氏度时,基础代谢率均会增高。

6.何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和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生理意义是:(1)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②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

7.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胃液的主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其生理作用为(1)盐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成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3.盐酸进入小肠,促进促胰液素释吸放,进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4.胃酸造成的酸

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5盐酸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2)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成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为?和胨。(3)粘液具有润滑和保护胃粘膜作用。并与HCO3-构成“粘膜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8.何为体温?测量部位及正常值是多少?: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临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值分别为: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6-37.6℃、腋窝温度36.0-37.4℃。引起体温的生理变动的因素有:①昼夜变化;②性别;③年龄;④肌肉活动;⑤其他因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麻醉药,环境温度等对体温都会有影响。

9.简述肾小管H+的分泌有何生理意义?(1)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一个H+入小管液,可从小管液中重吸收一个钠离子和一个碳酸根离子入血;(2)H+使小管液的pH值降低有利于NH3的分泌。NH3与H+结合成NH4+,再形成铵盐随尿排出,又促进了H+的分泌。因此H+ 的分泌起到了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10.正常人尿液中为什么没有氨基酸和葡萄糖?: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和血浆浓度相等。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在肾阈值以下,当流经近端小管时,全部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重吸收。所以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和氨基酸。

11.抗利尿激素对肾脏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它的合成和释放受哪些因素影响?: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导致膜上的水通道开放,从而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小管液中的水被大量重吸收。此外,抗利尿激素还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并使直小血管收缩,减少髓质血流量,这些都有利于尿液的浓缩,最终使尿量减少。调节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的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此外,也受其他因素如疼痛和情绪紧张等的影响

12.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有哪些?:(一)单向传布;(二)突触延搁;仨)总和;四)兴奋节律改变;伍)后发放;(六)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13.简述听觉的行波学说的内容:行波学说认为,声波到达卵圆窗后,基底膜的振动先从蜗底开始,再以行波的方式逐渐向蜗顶推进,频率越高的声波,基底膜最大振幅的位置越靠近蜗底;反之,频率越低的声波,基底膜最大振幅的位置越靠近蜗顶。基底膜最大振幅位置的毛细胞受到的刺激最强,其冲动沿听神经传导达听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相应的音调感觉。当耳蜗底部受损,主要影响高频声波的听力,耳蜗顶部的受损,主要影响低频声波的听力。

14. 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呼吸,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功能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5. 小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小脑有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功能部分。(一)前庭小脑:它参与身体浓姿势平衡的调节。(二)脊髓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该小脑功能障碍时,可出现/小脑性共济总失调和意向性震

颤;仨)皮层小脑:它对大脑皮内层发动的精巧运动完成至关重要。

16.试述机体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机制: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作用于腺垂体,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17. 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1)促生长作用:生长素在生长素介质的介导下通过促进骨、软骨、肌肉及其它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发挥其促进生长的作用(2)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钠钾磷、硫等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的消耗,加速脂肪分解,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三、论述题:

1. 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后者又分为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锋电位的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当膜受到阈上刺激时,首先引起局部电紧张电位和部分Na+通道被激活而产生的主动去极化电位,两者叠加起来形成局部反应。由于Na+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 Na+通道开放概率和Na+内流量也就越大,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Na+内流足以超过K +外流,形成膜去极化的正反馈,此时膜外的Na+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大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化学驱动力时,即№+的内向驱动力和夕驱动力相等时,Na+内流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达到的膜电位相当于№+的平衡电位,即锋电位的超射值。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膜内K+在电一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迅速变负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K+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可见,锋电位上升支是由Na+内流形成的№+电一化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一化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M泵活动增强造成的。

2没有标准血清,已知某医生为A型血,怎样鉴定病人的ABO血型?:将医生血和病人血经抗凝处理后放入试管中用离心机分别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医生的A型红细胞与病人的血浆混合为主侧,病人的红细胞与医生的A型血浆混合为次侧。由此根据配血结果可进行如下推断:(1)如主侧凝集,根据免疫反应特性,病人血浆中含有抗A凝集素。含有抗A凝集素的血型可能为B型或O型。而次侧不凝集说明病人红细胞膜上不含B抗原。不含B抗原的血型可能为A型或O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O型(2)如主侧不凝集,说明病人血浆中不含抗A凝集素,不含抗A凝集素的血型可能为A理!或AB型。次侧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说明病人红细胞含有B抗原,含有B

抗原的血型可能为B型或烟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AB型(3)同理,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发生凝集,说明病人血型可能为B型或O型;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发生凝集,说明病人可能为B型或服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应为B型。4同理A型红细胞与病人血浆以及A型血浆与病人红细胞均不发生凝集,说明病人可能为A型或烟型及A型或O型,综合分析病人血型为A型

3.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动脉血压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每

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增大;当搏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明显降低,舒张压降低不多,因此脉压减小。②心率:当心率加快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升高不多,因而脉压减小;反之则出现相反变化。③外周阻力:当外周阻力加大而其他因素变化不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但以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因此脉压减小;反之则出现相反变化。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变小(如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改变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故脉压增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相互关系:当循环血量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将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心输出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当循环血量增多和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时则发生相反变化。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生理情况下发生的动脉血压变化,往往是上述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4. 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是什么:肾素本身对组织器官没有直接作用,它主要作为一种蛋白水解酶,使血浆中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1进而相继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和Ⅲ。血管紧张素1对大多数血管没有直接作用,只是作为血管紧张素Ⅱ的前体。

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是:(一)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二)促使醛固酮释放,保钠保水,增加血容量;(三)促使血管升压素、ACm的释放,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使血压升高所引起的心率减慢效应明显减弱;(四)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动增加,并可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五)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增多。总之,上述作用最终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效应虽比血管紧张素Ⅱ小,但促使醛固酮分泌、保钠贮水和增加血容量的作用比血管紧张素Ⅱ强,因此也有一定升压效应。其在血压远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兴奋性: 2、动作电位: 3、血浆渗透压: 4、能量代谢: 5、主动转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谓() A、血浆渗透压 B、晶体渗透压 C、胶体渗透压 D、渗透压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出胞 3、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呼气量 B、潮气量+补吸气量 C、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D、潮气量+余气量 4、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肌肉活动 C、环境温度 D、精神活动 5、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错误的是() A、清醒 B、静卧 C、餐后6小时 D、室温25℃ 6、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是() A、皮层小脑 B、前庭小脑 C、脊髓小脑 D、脊髓 7、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 A、腱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肌紧张 8、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9、小管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主要发生于() A、集合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10、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 B、只有近球小管可以吸收 C、是主动转运过程 D、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个空,20分) 1、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由参与性止血、、 三部分。 3、心脏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谓心动周期。 4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是 mmHg,脉压是 mmHg。 5、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6、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 7、血液对机体内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血液的功能主要由缓冲功 能;;;; 。 8、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来实现的。 9、成人每日吸收的铁约为 mg,食物中的三价只有还原成才可被 吸收。铁主要在被吸收。 10、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呼吸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胆汁的主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 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C ATP CP ADP lsjm +??→?+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体生理学补充资料(20120401)

人体生理学补充资料(20120401) 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新生儿溶血病) 安静时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是通过(通道作用) 不能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是(醛固酮) 不引起胰液分泌的是(胃酸分泌减少) 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支配内脏的所有传出神经) 不属于牵张反射的是(条件反射)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不包括(改变血液阻力) 大失血时尿量显著减少的原因不包括(容量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胆盐的作用不包括(凝乳作用)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有(甲状旁腺激素) 动作电位表现,错误的是(衰减性扩布).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是因为(自律性高) 对非特异投射系统叙述,错误的是(在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 对收缩压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每搏输出量) 对心力衰竭病人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增加后负荷)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不能引起(糖原分解增加) 肝素广泛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其抗凝的主要机制是(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感染发热的病人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其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高)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肾血流量减少)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20%葡萄糖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 关于甲状腺激素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使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关于输血错误的是(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会出现血型不合的表现) 关于突触传递过程,错误的叙述是(突触前膜去极化,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减少)关于胃的蠕动,正确的是(空腹时基本不发生) 关于育龄期女性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一般比同龄男性略低)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双向传递)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常用于诊断(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 基础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体表面积) 激素的作用特点不包括(提供能量)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脊休克的表现不包括(动物失去一切感觉)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粪尿积聚) 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的疾病是(呆小症)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代;(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 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部代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和能量代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 2、基础代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单位时间的基础代称为基础代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3)急性运动中能代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 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和生理特征。

体育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考试资料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 过程。 2.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3.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电位差 存在细胞膜两侧。 5.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7.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变化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8.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 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10.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1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2.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细胞外液。 1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和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 大致一致,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16.动脉脉搏: 17.心力储备: 18.基础心率: 19.收缩压: 20.舒张压: 21.潮气量: 22.肺活量: 23.肺泡通气量: 24.氧扩散容量: 25.体液调节: 26.感受器: 27.运动神经元池: 28.本体感受器: 29.牵张反射: 30.状态反射: 31.姿势反射: 32.翻正反射: 33.运动技能: 34.需氧量: 35.摄氧量: 36.身体素质: 37.赛前状态: 38.准备活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生理学》复习资料2

《生理学》复习资料(2) 一、名词解释 呼吸、肺通气、肺换气、肺活量、氧离曲线、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能量代谢、体温、排泄、渗透性利尿、神经递质、牵涉痛、瞳孔对光反射、暗适应、激素、月经。 呼吸:有机体利用氧气通过代谢分解有机化合物释放化学能的过程。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验通气的动力。 肺换气: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肺中的循环叫做肺换气,将所谓肺的每分钟容量,即在一分钟内经过的空气量,作为肺换气的指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称为氧解离曲线或简称氧离曲线。 消化:.消化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吸收: 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 机械性消化: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

物排入消化管内。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主要依靠消化酶(参考消化酶药物:慷彼申,多酶片,酵母等)来完成。 能量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体温、 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渗透性利尿:近端小管液中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导致小管液渗透浓度升高可保留一部分水在小管内,使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因此,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的Na+的浓度梯度减小,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或停止,Na+的重吸收减少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加、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神经递质:神经末梢分泌的化学组分。如乙酰胆碱等,可使神经脉冲越过突触而传导。 牵涉痛、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为牵涉痛。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又称为光反射通路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为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瞳孔扩约肌。 暗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月经:月经,又称作月经周期,是生理上的循环周期,发生在一些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人类与其他人科动物之间。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兴奋: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将具有抗凝血的血沉管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相对稳定是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的这一特性成为悬浮稳定性。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的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体核温度: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6.9-37.9℃。 肾糖阈: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100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 肺通气量:亦称为每分种通气量,是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静息时每分钟通气量是6~8L,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达100L。 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比。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排泄:指体内新陈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遗物和药物等,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代谢的最后一个环节。 心输出量:即心每分输出量,指心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于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瞳孔随光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大小,吃东西时分泌唾液。 心率:是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内分泌: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二:问答题 1、血型系统分类依据及其鉴定方法。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 (1)生理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②试管法(2)凝胶微柱法,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 2、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 ①凝血因子X激活成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2分) 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2分) ③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3、什么是吸收?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历年3个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意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被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新陈代谢——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能够感受体内或外界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产生能量过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内环境——细胞外液: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它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的基本过程:反射;调节特点:快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人体血液或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等进行的生理调节。基本过程:内分泌腺、组织等——血液——靶器官或细胞;调节特点:缓慢、广泛、准确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旁分泌调节—— 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 正反馈—— 前馈—— 慢性动物实验—— 急性动物实验—— 在体实验—— 离体实验—— 简答题——历年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应激性3.兴奋性4.适应性5.生殖 二、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四、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论述题——历年2个 1.用实验的方法具体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生理学资料重点内容

生理 名词解释: 1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成为动作电位。 2阈强度: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阈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4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血液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6直接动力:由肺内压的变化建立的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7血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气量;血氧含量:Hb实际结合氧气量;8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积的比值。 9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10慢波: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的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负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基本电节律:慢波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11食物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食物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产生的热量;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量与吸入O2的比值 12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13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14.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15.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滤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6.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为肾糖阈 17.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临床上以使用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以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 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18.球-管平衡: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 19.清除率:两肾在1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完全清除了这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其清除率 20.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慢慢增高,能渐渐看见暗处的物体;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视野: 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使,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21..牵涉性痛: 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22.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或脑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23.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4.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5.去大脑僵直: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

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兴奋性: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能够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常用指标。 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在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某个最小值(阈值) 反应:细胞、组织或机体受到有效刺激后所出现的部代过程或外部活动的改变。反应有两种类型:兴奋和抑制。 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神经调节 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二.体液调节 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实现的调节功能活动的方式。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三.自身调节 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意义:对机体功能活动及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对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 特点:①顺浓度差转运;②不耗能 1.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转运物质:O2 ,CO2 单纯扩散的影响因素: ① 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② 两侧分子的浓度差 2. 易化扩散: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脂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1)载体运输:转运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运输的特点: ① 较高的结构特异性② 饱和现象③ 竞争性抑制 (2)通道运输转运Na+、K+等离子。 通道运输的特点: ① 通道开闭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② 结构特异性③无饱和现象

运动生理学下学期资料

动作自动化: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过程以后,动作既可以出现自动化现象,就是在练习某一动作时,可以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其处于高水平代谢额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 高原训练法: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跳高训练难度,给予机体更强烈刺激,以调动 人体的最大潜能,因为这种设想,人们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的两种负荷,给身体造成的缺氧比平原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体技能的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 RM: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出现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超负荷原则: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的增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来负荷,运动能力才能迅速增长。 热服习:在高温和热辐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 运动处方: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即根据对锻炼者所测试的实验数据,按照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类型、强度、时间及频度,是锻炼者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运动的指导性方案。 生理负荷: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所作的生理功。 选择题: 1、动机与运动技能额心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表现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之间是呈(倒U 型) 2、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3、乳酸阈反映了集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 点 4、在极限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s)就几乎耗尽 5、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动作速度) 6、影响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关节活动范围) 7、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8、第二拐点出现意味着集体开始进入(疲劳状态) 9、不同超负荷安排时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变化,在负荷较小时,运动员的耐受期相对(较长),疲劳程度(较浅),回复速率(较快) 10、在周期性训练安排上,之所以在小周期、中周期极大周期都要安排减荷期,其目的在于消除前面可能形成的疲劳积累 11、在离原初期,每分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心率的增加,来补偿运输氧能力下降 12、对寒冷环境以适应的恶人其寒颤阈值较低 13、儿童少年肌肉中水分多,有机物少,无机物少 14、女子约从30岁开始,骨骼中矿物质逐步丢失 15、对于以减肥为目的的健身跑,一般不少于40分钟 16、按一定程序周而复始的重复相同的动作的于东是同周期运动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 TP。 ADP+CP——磷酸激酶A 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 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人体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状态,将内环境这种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内环境 反馈:效应器回输过程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 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 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兴奋性: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能力 反应:当机体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 动作单位:肌肉中的每一束肌纤维都接受来自脊髓的ɑ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运动性心动徐缓: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使心脏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心博量增大、最大心输出量增大等,其中最明显的是安静时和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减慢,称之为运动性心动徐缓。 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 呼吸商: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即食物热力作用,是指人体的代谢因进食而稍有增加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能量连续统一体:指人体在运动中利用A TP的产生途径与完成体育活动类型的关系。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允许作用:某种激素本身对某器官或细胞不发生直接作用,单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产生生物效应或作用加强的必要条件。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 应急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纤维之间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识别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并能与之结合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做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40%——50% 女:37%——48%)、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与人体直接生活的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的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