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Theoretical Retrospect for Landscape Urbanism Practice

发表于《时代建筑》2011年5月刊

摘要

文章试图追溯美国的建筑师斯坦?艾伦和景观建筑师詹姆士?康纳在景观和都市主义中的实践及

其理论叙述。通过对两位合作多年的实用主义建筑师的工作进行粗浅比对,回应为什么要研究景观并进行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问题,来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继续深入讨论景观都市主义及其实践法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建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图解成像术场域数字化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architect Stan Alle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 James Corner’s practice and theory, I try to mak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se two formerly cooperated pragmatism architects’ works. The essay tries to tell t he reason why those two were interested in landscape theory and practice so that Chinese architects and urbanists can discuss deeply in term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rather than just taking methodology for fun in practice.

KEY WORD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Practice, Diagram, Imaging, Field, Digital complex,

前言

我们如今看到的许多城市设计实践的提案,多在城市设计基础上融合了景观设计,甚至更多的会讨论农业、生态、可持续循环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设置。这其中,斯坦?艾伦和詹姆士?康纳的实践更具有系统性。斯坦?艾伦(Stan Allen)作为90年代到2000年后美国东部的一位重要建筑学学者,他的著作和实践为我们深入讨论建筑学的当代意义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而早年与他合作的景观设计师詹姆士?康纳(James Corner)也帮助艾伦从景观学层面撕开了新的建筑学讨论的口子。而当成都双年展邀请这位跨界的建筑学学者参与“田园城市”的景观学顾问时,我认为有必要从艾伦的景观实践出发,追溯一下他已经通过多年的文本和实践交替的工作,打通并铺设好的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理论联系。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下我无法从头到尾对艾伦的理论进行详尽的描述,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关注艾伦和康纳的文本的历史关系,以及对重要关键词的简单阐述,为中国同样做着“类景观”实践的建筑师和城市者们提供一个“为什么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当代语境的论据。

关注城市基建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

2011成都双年展的建筑展提出“物我之境”的主题概念。围绕着100年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理念,参与展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然而,仅仅为一个理论上的城市模型给出付诸实践的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无从知道这番从100年前的英国渡来、并且还是建立在用英国的浪漫主义方式调整、反思现代主义科学城市规划的模型是不是会在当下的中国水土不服。我们需要进一步向“田园城市”提问。

在这百余份“答卷”中,我找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斯坦?艾伦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他指出要回答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中反思都市主义的问题,需要把实践的着眼点落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中。他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筑师理解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以及设计自身意义的途径,基础设施建设比任何其他设计都有能力引发出乎意料的城市效应。而这个位于台北延平的水岸基础设施的设计【图1】,试图在淡水河边创造一个全新形态的公共空间。方案通过调整基础设施的形态,延长了河岸边界,增加湿地生态多样性,创造新的水岸公园,同时在道路的端头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地标性停车楼。

而在另两个城市项目中,艾伦也充分的表达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关注。在韩国光桥(Gwanggyo)的水岸公园设计中【图2】,艾伦通过对两个现存城市水库的重新设计,不仅恢复了水库的生态,也通过构筑新的公园连接人工与自然。而在更早完成的“台中之门”的规划项目中【图3】,艾伦通过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创造了属于这个城市的新形态的中心公园,以缝补原有机场搬离后留下的城市空隙。

景观都市主义

无独有偶,艾伦早年的合作伙伴,场域操作(Field Operations 景观设计事务所,简称FO)的合伙人兼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詹姆士?康纳从80年代起不断探索并讨论的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也乐忠于在实践中讨论相似的问题。

在最近落成的纽约Highline公园项目中【图4】,康纳和他的合作伙伴迪勒斯考费迪奥(Diller Scorfidio+Renfro建筑设计事务所)将一个废弃的城市高架轨道改建成了连通曼哈顿多个街区的空中公园。在这个特殊的公园中,当植物被设定为自然生长在混凝土预制铺地夹缝中而不需维护时,它便不仅仅成为了容纳城市公共活动的现场,同时也成为了调和城市街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由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而来的新城市基础设施。

2004年由景观都市主义的团队成员现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Mohsen Mostafavi)主编出版的名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一书,是伦敦AA学院开设景观都市主义学科的理论宣言。书中收录了同为团队成员詹姆士?康纳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在文中,康纳口号式的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科,不是一种单一的图像呈现,也不是某种风格的确立,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待都市主义的态度,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法的实践层面的回应。这种方法不再强调对设计的权威控制,而将设计和规划从实践中解脱出来。

康纳进而认为当代城市的无序不受控制不再是弱点而是优势,需要通过景观都市主义所设定的5个主题来挖掘这种优势在城市中的潜力,即设计问题的平铺性(Horizontality),城市基建的缝合功能(infrastructure),演进发展中的形态(form of process),应对复杂现场的设计技巧(technique),作为新型公共空间的生态系统(ecology)。

“景观都市主义”一文正如AA所出版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景观发生器的使用手册”一样,此文仍然更像是对工作对象的说明和阐述,这篇指导实践方向的“理论使用手册”般的文章,并未能直接针对艾伦和康纳的景观学背后的学理讨论进行回应。尽管我们已能从他们的实践中看到了他们所关注的对象,我们仍然需要再追溯两位学者早年讨论景观学和建筑学学理基础的文章并寻找答案。

图解、场域还有成像术

要了解艾伦所坚持的这种城市实践方式的缘由,我们需要回到他于99年出版的《点+线:关于城市的图解与设计》(Points+Line: Diagrams and Project for the city, 中文版于2007年出版)。

尽管这本关于图解的著作副标题为“城市”,但艾伦似乎并没有直面城市问题提出什么解决策略的意思。而他相反的从我们描绘城市的工具——图解出发,寻找缝合城市和建筑学的方法。

有趣的是整本书中除了介绍和后继部分的讨论外,在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分类展开分析的时候,艾伦采用了和康纳几乎一样的用词(这与两人96年起合作创办FO设计事务所以及在学术上的合作有关)。文脉策略(Contextual Tactics),基建城市主义(Infrastructure Urbanism),以及场域条件(Field Conditions),在这三个标题下,都配上了艾伦的若干个竞赛或设计项目。不过要注意的是,艾伦并非是将自己的项目进行严谨分类,而是通过给项目贴标签的方式指出项目在具体条件变化时的恰当性。

在发表于2010年9月刊的时代建筑中的书评“返向实践的图解”一文中,作者王家浩认为艾伦在书中透露出这样一个“时机”,一种并非历史发展必然的而是对历史发展的回溯,一次针对诸如“可塑性的和基础建设的、形式的和实践的、具象的和表现的”等等概念争议的重新启示,图解式的实践提醒人们认识到“现实就是一个虚幻的场地”。

如果说《点+线》是艾伦初次通过自己的实践项目来搭建理论框架的话,那么2000年出版的《实践:建筑,技巧及再现》(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一书是艾伦通过编织文本进行理论延续。书中文本既有关于建筑师的实践工具即绘图的历史讨论,也有艾伦对经典建筑的案例阅读,同时对建筑师的工具媒介的变化也进行了历史叙述。、

而2009年对该书的再版,艾伦新加入的几篇文章可以认为是对建筑学实践条件的再叙述。

其中“从物体到场域:建筑与城市中的场域条件”(From Object to Field: Field Conditions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一文中,他引用了山福?昆特的论述,场域(Field)是一种对于力的传播的描述。因此场域中不包含任何实或虚的材料与物质。场域是不可见的。就好比在军事行动中,图解和脉拼(笔者对Mapping在建筑学工具中的翻译,后文同)所描述的敌人可能的动向一样,全都属于场域(英文的战场Battlefield中的Field的概念与艾伦的Field概念完全一致)。我方应对的显然不能只是敌人的兵种、数量、军械等这些相对稳定的要素,而必须寻找方法应对敌人的动向。而这个不可见的部分,却决定了整个实践战略的调整和实施。这就是场域的力量。【图5】

于是对艾伦来说,基建和场域是他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中相辅相成的要素。在艾伦的实践方案的表达中,我们总能看到城市基建与场域叠合的图解,如在成双提案光桥(GwangGyo)水岸公园城市设计里,码头作为基建与场域叠合,以解释整个项目的重点。【图6】

同样的,康纳在景观学中也试图从再现的技巧中出发,讨论一个相似的话题,成像术(imaging)。在《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Recovering Landscape,中文版于2008年出版)一书的前言中,康纳首先反对布景化的景观。他认为这样的景观只是用以提供小资式的怀旧和伤感的物品,

这种与现实生活分离的景观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已死的事件、一个深度美化了的不包含意义的体验,一个没有许诺的未来。

因此,在随后的“逼真的操作及新的景观学”(Eidetic Operations and New Landscape)一文中,康纳提出如果要复兴景观学,将景观学作为社会实践的筹码,那么首先需要从景观学的再现手段去寻找新的实践策略。成像术(Imaging,《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中文版中的翻译)作为区别与取景(Picturing)的操作手段在这里被提出。成像术的手段需要不断的适应条件进行调整。如同蒙太奇式的拼贴是重塑场域并追问可能性的成像手段一样,成像术解释的是尚未到来的力的作用(这与艾伦的Battlefield的概念一致),这显然有别于仅仅通过取景,抒发对物的依恋的操作手段。因此,成像术指向了更深层次的超越技艺本身的功能,而避免了图像再现工具仅为炫技和恋物而服务。如同艾森斯坦的电影那样,在“战舰波将金号”中所采用的蒙太奇的技法是为意识形态服务,而不是为了炫耀电影的表现技术。

数字化焦虑和战略战术的提出

因此,从《实践:建筑,技巧及再现》一书开始,艾伦也从未间断过思考建筑学的实践工具的变化所带来的条件改变。05年发表在LOG杂志第5期上的文章“数字化复杂性”(Digital Complex)一文为我们指出了当下数字化的条件可以给建筑学所带来的焦虑和困惑。

我在2006年曾经撰文“数字综合战略”,除了简介艾伦对数字化的态度,也试图将他当时所提出的战略与战术的概念与数字化的现场做一个理论关系的整合。【图7】

战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于掌握并控制并完成目标,是一项关于如何计算结果,预知未来,建立系统结构等等的工作。建筑师自身必须尽可能的具备更多的工具,并且学会如何与不同知识领域进行合作。因战略的这种纵览全局的特殊性,它所要关注并再现的内容应包括距离,领域,地

图,视觉,符号等。而战术则更多针对具体问题。它可以更多的融入个人的判断与喜好,具有即兴性、不确定性,直觉性等特征。对于建筑师来说,没有战略的战术极容易陷入局部战争中的游戏般的快感中去,尤其是在建筑师能掌握的工具越来越丰富、表现力越来越强的当下。因此谨慎审视数字化为建筑师所带来的条件就变得相当重要。

正如艾伦所论述的那样,许多当代西方建筑师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建筑战略的建立对建筑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实验并完善自己的建筑战略,以从容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那么重要的是,建筑师所掌握的新工具即数字化,也理应面对这种场域的条件,如同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的电影而不是皮克斯(Pixar)的三维电影那样,去缝合虚拟与现实的裂缝。

小结

于是,我们可以绘制一个简单的关键词图表【图8】来观察艾伦和康纳两人之间历史上理论和实践的交集以及他们的态度。

艾伦从早年对建筑师的工具,即图的研究出发,通过对图解和脉拼以及建筑学的再现技巧的讨论,延伸出他对建筑学现场的认知。对场域条件的论述,是他对建筑师所面临的实践现场进行的理论定义。在这个定义下,他在实践中,试图通过针对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对象,如城市基建等,来讨论建筑师在建筑学的实践现场中可能采用的战略与战术。面向现实的数字化应用,以及由战略战术延伸出的投射理论是正在进行并尚未结束的话题。

而作为景观学背景的康纳从早年对景观都市主义的研究开始,试图确立新的、当代的景观学。他通过讨论景观学的逼真再现,试图揭开取景(picturing)与成像术(imaging)之间的理论差别,以用成像术来应对不同的实践现场。而后应对场域的条件进行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并开始在AA建筑学院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该学科的理论和教学尝试。

在梳理这复杂的理论关系后,我想起库哈斯于1994年成文并发表在《小中大超大》一书中的那篇檄文般的短文,“都市主义曾经的事儿”(What 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更确切的说库哈斯用了一个过去分词时态,向过去的都市主义说再见。在文章中,他认为从“六八年五月”那一代人对过去失败的都市主义所采取的两面派操作,仅仅停留在保护外加戏虐上,太过于圆滑和战术化而缺乏想象。库哈斯指出如果我们当下还认同一种新的都市主义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描述这当下难以描述的城市情境。他采用了一系列丢弃语境的文学化的叙述来确认这种新的都市主义可能应付的对象,如灌注可能性,建立场域适应变化,反对边界,对城市基建的操作。这些模棱两可的描述和艾伦及康纳的理论叙述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说来,艾伦的实践,尽管是根植于景观学的操作,但实际上仍然延续着库哈斯对都市主义的反思,而将这种反思置入全球化的实践现场中,滚动出适合当下语境的实践战略与战术。这绝不仅仅是在屋顶上种植菜园,或者创造富含农业娱乐的城市公共空间,又或者是逃离城市探索如何在乡村惬意生活那么简单。事实上,艾伦在库哈斯的宣言后编织起的这张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网,帮助我们不间断的反复审视建筑学那种过于恋物的操作。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各种趣味的时候,还能不忘记指着当下的鼻子质问我们为什么不得不这样做。

(感谢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研究中心的王家浩作出的部分文献阅读及讨论诠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Landscape Urbanism, James Corner, “Landscap e Urbanism: A Manual for Machinic Landscape”, 2004, AA Publication

[2] 2011成都双年展提案

[3]返向实践的图解-评《点+线——关于城市的图解与设计》,王家浩,时代建筑T+A,2010.9

[4]Field Conditions, Stan Allen, “Practice -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2009, Routledge

[5]Eidetic Operations and New Landscapes, James Corner,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9,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6]Digital Complex, Stan Allen, “Log 5”, 2005

[7]数字综合战略, 王衍,“城市建筑UA”,2006.4

[8]Wh at 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 Rem Koolhaas, “S M L XL”, 1998, MonacelliPress

图例

图1:斯坦?艾伦的提案台北延平水岸基础设施城市设计

1: Yanping waterfront urban design by Stan Allen Architect

图2:斯坦?艾伦的提案光桥(Gwanggyo)水岸公园城市设计

2: Gwanggyo lakeside park urban design by Stan Allen Architect

图3:斯坦?艾伦的提案“台中之门”城市规划设计

3: Taichung Gateway urban design proposal by Stan Allen Architect

图4:詹姆士?康纳与迪勒斯考费迪奥+雷弗洛建筑事务所合作的纽约HIGHLINE公园项目

4: Highline urban park by James Corner and Diller Scofidio+Renfro

图5:二战市场花园行动荷德边界的军事地图

5: A battle map of Market Garden operation in WWII at the border of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图6:光桥(Gwanggyo)水岸公园城市设计中码头作为城市基建叠合场域的图解

6: A Gwanggyo lakeside park diagram that shows how does infrastructure operate on field

图7:斯坦?艾伦关于战略与战术的关键词描述

7: Keywords that explain Stan Allen’s strategy and tactics

图8:斯坦?艾伦与詹姆士?康纳的理论发展的关键词图表

8: Roadmap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 Allen and James Corner’s theoretic keywords chronologically.

Synopsis

Nowadays, we frequently see so many urba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involved with landscape operation such as ecology, agriculture, roof garden etc. Especially in 2011 Chengdu Biennalle, we have seen so many proposals like that following the theme “garden city”. However, the question for us is never how many ways that we can do with landscape in design but always why we “have to”.

Stan Allen and his former colleague James Corner provided us a general history of landscape theory and practice as references. However, what they focus in practice like landscape urban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what they discussed in 1990s.

By comparing several texts from Stan Allen’s books “Points+Lines”, “Practice -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 and James Corner’s “Landscape Urbanism”, “Recovering Landscape”, I find it is pretty clear that they were all starting their idea of practice in landscape from the deep discussion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

Allen focused his practice mainly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years. He started his discussion with mapping, diagram and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tools, taking diagram as a practice tool with vector towards real against just picturing image instead. His diagrammatic practice defined the practical reality as explainable field in which allows possible operations. His idea of “field” which is as pretty same concept as “battlefield” led formal operations to the concept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Landscape urbanism for him is a certain practice that allows field operations instead of form operations. Also, it will be the practical test for projective theory.

While James Corner took the same idea of field and started his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s. He compared the concept of imaging and picturing in his essay trying to argue against romanticism and nostalgic landscape design. After he opened h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fice Field Operations with Stan Allen, his main practice tried a lot in dealing with social programs with landscape design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field, horizontality, ecology, etc. His research defined a new way of landscape practice.

However, this essay also digs a clue that Rem Koolhaas’s early essay “What happened to urbanism” in “SMLXL” did tell about field, infrastructure etc. Although he didn’t give any conceptual definition in this essay, he still tried to direct the urban practice towards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which influenced Allen and Corner in their practi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by钟惠城Dec 10, 2010译者按:“景观都市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很高兴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景观都市主义不是新鲜的产物,它更多地作用在大尺度上,也许更多地是一个宣传手段;我们也不能因为它的野心而遮蔽了自己的视线,景观都市主义应把设计的空间让出来,它可以很好地包含设计,并被设计表达。 声明:此翻译为正式授权文章,已征得作者同意在风景园林新青年(Youth La ndscape Architecture)上发表,严禁转载。 Notice: This article is a reprinted ver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official per mission of the author Thorbj?rn Andersson. Do not copy without permissi on. Article Source: Thorbj?rn Andersson.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TOPOS, VOL. 71., 2010. 于1748年雕刻的Nolli 地图(Nolli Map),展现了一个易达、清晰、开放而复杂的罗马公共空间网络,这套网络塑造了罗马城的形态。在这张网里,建筑被诠释为封闭、独立并且不可渗透的。与黑色的建筑实体形成对比,公共空间被渲染成光亮而透明的。城市生活是由公共空间界定的;同时,也是由它的对立面——私生活界定的。

规划还是设计? 十多年来,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一直被风景园林界讨论着。像许多兴起的思想一样,这个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学术界与从业界共同思考而产生的果实。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提出,他与他的同事Alex Krieger和Mohsen Mo stafavi,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Corner一同致力于该概念的成形。 与欧洲比较起来,在美国,一场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深刻辩论一直进行着,辩论中时不时还会划一条“谁同意谁反对”的界线。主要来说,争论基本聚焦于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_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2011.3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8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 —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陈洁萍 葛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 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2) 特定主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普通城市(Genric City)研究;屈米(Beonard Tschumi)的事件城市(Event City)研究;以及K ·福斯特(Kurt Foster)的变形(Metamorph)研究等。 3) 特定区域的针对性研究。如荷兰低地国家的数据景观、高密度景观、3D 城市(3D City)研究;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山地都市景观研究等(图2)。 4)特定技术的针对性研究。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开展的3DGIS 景观技术研究,F O A 事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结合场地处理与建筑表皮的技术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工作室等开展的一系列从环境出发的数字生成研究(图3)。 本文的关注点是探讨景观都市主义的操作性都市景观策略,思想基础为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重新界定—突出对“景观”的重新认识,突出对特定城市 问题的界定。因此,操作性策略研究首先需要研究景观进入城市与建筑领域的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008057)过程与技巧。 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 1)理论模型研究。具体而言是建立“景观模型”(Scape-model); 2)技术策略研究。“地图术”(Mapp-ing)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3)应对后工业时代以及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质(matrix)碎片化、流动化等现象,初步提出在局部地域的应用策略。 1 理论模型 景观模型(Scape-model)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策略的理论模型之一。 Scape-model 中的Scape 概念源于库哈斯。它一方面是对无边界、无图底城市的特殊表达,试图消除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二元关系,将城市理解为特殊的场域结构,以不断调整的表面覆盖广阔区域;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各种新的对立并置加剧而形成的差异[2]。它拓展了都市环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开放的地形学,流动的基础设施,连续性的表皮结构,多样化的信息社会场景。 景观模型Scape-model 试图成为反映scape 的秩序模型,这种秩序模型能摆脱景观的再现负担,突出景观的基本特性,如水平性、过程性、暂时性、功能不确定、操作性和开放性。景观原本在图像思维中柔弱不确定,易受影响,难以控制的缺点在此反而成为了优势,可以抽象成一种连续、渗透、强于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边界的流动,为当代后工业城市建立一种秩序。可以说,景观模型强调景观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过程、实效、可调节性。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_翟俊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建筑理论 ARCHITECTURAL THEORY 6 1 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 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由于城市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无论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生态规划原理之上,综合而统筹的新途径加以应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它是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是在对于城市的客观发展态势和现行城市设计的主观意识走向进行深入反思后,对 “千城一面”的建筑都市主义提出的挑战。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理论,它用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的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整合来综合而统筹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它是当今城市建设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新的世界观(Worldviews)和方法论(Methodoloies)。 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策略“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 城市的基本要素。”[1]这段由景观都市主义的创造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翟俊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美国伊思特(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收稿日期:2010-09-29 摘要/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在描述与解读城市化过程、构建城市结构方面的优势所在,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体系 过程 载体 加厚的地面 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城市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ity as an ecosystem, based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to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the advantage of landscape urbanism on representing, understanding u r b a n p r o c e s s ,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u r b a n structur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pose a more flexible and adaptive new model of urban development: Scapecity, which will adapt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needs both at present and eve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eco-s y s t e m , p r o c e s s , m e d i u m , t h i c k e n e d ground,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scape- city Waldheim)给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景观作为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当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的结构,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2.1 景观视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建筑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试图寻找建筑的动态特质。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建筑连续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甚至不惜将外在的“运动性”强加于建筑之上,以求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图1)。然而这些在建筑物静态载体之外的力量影响下所产生的“运动性”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毕竟不是建筑形体本身。此外建筑师还用图式化的横向规划和事件空间等手法,试图将不确定性和暂时性引入到建筑形体之中,同样这些只是建筑的使用特性而不是建筑本性1)。相反,景观却能为城市演变提供一个高度结构化且具有层叠性(多功能性)、无等级性(开放性、无中心、可蔓延)、弹性(可塑性)和不确定性(暂时性)的模式。 2.1.1 城市也是生态体系 “城市和基础设施正如森林和河流一样生态”[2]。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詹姆斯·康纳(James Corner) 指出:地球上的所有因子都存在于相互依存和互动的生态系统之中,它们瞬息万变且充满暂时性;同时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足以用线型、机械的等级式模型全面解释的;其次个体因

都市景观主义-俞孔坚

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 收藏| 分类: | 查看: 1437 | 评论(10)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urbanism)。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Architecture Urbanism)。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Charles Waldheim,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 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 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米丘和库哈斯的巴黎莱维莱特公园设计(前者的方案获得了实现,后者只是方案,但两者异曲同工),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未的美国,当时的 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城市中心大量工业废弃地(Brownfield)的产生,经济的不断衰退和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一个媒介”正如著名的美国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和斯坦·阿伦(Stan Allen)所描述的那样,“景观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景观设计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景观城市主义理论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证实对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改造、不断萎缩的城市再生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城开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1992)、加拿大多伦多的Downsview Park设计竞赛(1999),美国纽约的 Fresh Kills Land—fill Park(2004)设计竞赛、以及最近的中国深圳龙岗工业区的 景观规划竞赛(2008)等。本文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规划为例,重点阐述了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景观设计的运用。

1项目概况 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Massachusetts Military Reservation)位于波士顿(Boston)东南方向约100km处的海角区(Cape Cod),占地面积8502hm2,为整个海角区的十分之一(图1)。该保护区自1911年以来一直用作美军的新兵训练、军事器械的维修和保养基地使用着,目前整个保护区仍分属于6个不同的联邦及州立的军事部门。频繁的军事训练给场地的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该地区逐渐变成了一块工业废弃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马萨诸塞州当地的环境质量监督组织发现保护区内的污染水源已经超越了界限,开始威胁到附近集镇的饮用水安全。由此展开了对军事区内的种种污染源的大规模调查,到2004年底,基本摸清了基地内绝大多数污染源的位置,污染地块的面积大小及污染类型等,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调查污染源的同时,于1980年代中期在基地内建立污水处理设备,开始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污染土壤的清洗工作,主要采取相应的化学工程措施,如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等。总之,这些工作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图2)。 2006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宾西法里亚大学景观系兼职教授、波士顿Stoss Landscape Urbanism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的带领下,一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景观设计团队开进了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尝试着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及一系列的策略来指导未来基地的发展,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提出了本文的方寨构想。 2方案介绍 2.1设计理念 面对如此巨大面积的基地以及日益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师希望通过以对基地最小化的干预手段,使基地内的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由一个受限制的军事保护区改造成为开放的公众公园。 该项目在初期就决定放弃建造新的建筑,而是首先从处理污染的具体方法着手,挑选出一些与景观设计最相关的方法如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自然稀薄(monitered natural attenuation)、翻地更新(landfarming)、建造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固定封装(encapsulation)等,其中最经济、最易操作的方式无疑是植物修复法(phytoremediation)。即通过种植对基地内的土壤进行有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时期文学作品》结课考试 ————新历史主义小说 班级: 学号: 姓名: 新历史主义小说指出,历史充满断层,历史由论述构成。以福柯的

的概念,我们应透过各种论述去还原历史,而该种论述,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建构的。换句话说,历史并不是对史实单一的记载,亦并不是对于过去的事件的单纯的纪录。德里达也说:“没有文本之外的世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我们都透过这种结构再理解整个世界,新历史主义在1980年代萌芽,通过格林布兰特的作品发展,在1990年代得到更大的影响力。首先使用这个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英文系的教授史蒂芬·格雷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1982年的《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打出这个旗号。之后通常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文艺的动向。葛林伯雷使用的另一个词是“the poetics of culture”,即“文化诗学”。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驳,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解释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属于大的文化网络。它着重考察文学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有明显的跨学科特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 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

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绿地设计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绿地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30T10:47:27.1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陈帆 [导读] 摘要:城市商务空间因其独特的区域特点,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外环境更具地标性、开放性和高使用率。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城市商务空间因其独特的区域特点,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外环境更具地标性、开放性和高使用率。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商务空间绿地不仅是商务商业建筑的附属绿地,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承载了游览体验、文脉展现、区域地标等多种功能。本文首先对城市商业开发空间的定义及属性开始阐述,接着分析归纳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并以北京金融街绿地等景观设计为实践例证,探究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景观都市主义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集约化、功能复合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城市商务区的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同时,人们也不断渴求一处与自然亲密接触之地,因此,城市商业开发空间势必成为景观工作者重点研究探讨的设计类型。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探讨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更为合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为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建设提供一定指导。 1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概述 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是商务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结合体,兼具二者特性,本文也将从这两个层面对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 1.1城市开放空间概述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定义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更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房屋法》中,开放空间被定义为城市中未开发场所。高原容重从使用需求出发,认为开放空间是公众需求的进行游憩活动、城市生活、安全防护和整顿市容的非建筑永久空间。(刘佳雪,2010)C.亚历山大从视觉感受出发,认为开放空间是“那些让人感到舒适、目光能够触及更加开阔区域的空间。” 不同学者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狭义开放空间,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具有开放性、人工性、户外性、功能性、地域性等特点。本文中将城市开放空间定义为建筑体外部,向公众开放,容纳各种城市生活的空间场所及环境;是居民日常活动的载体,兼具展示城市形象、改善微气候环境等职责,承载了生态、人文、景观、防护等多种功能。 1.2商务空间概述 商务空间的用地性质决定了其定义和特性,商务区是以商务办公为主,并聚集商业活动、展现文化特性、兼具居住服务设施,包含大量商务办公建筑的城市局部核心区域。商务空间具有高聚集性、辐射性、标志性、高可达性等特点,从设计层面需要注重人群的复合需求、合理的交通流线、合宜的尺度设计、城市文脉的传承。 1.3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内涵和属性 在新的都市主义理念中,基于人性化考虑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设计为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顾名思义,城市商业开放空间兼具城市开放空间与商务空间双重特性,同时具有开放性、户外性、功能性、地域性、地标性、商业性、高聚集性等特点,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城市商务空间, 2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绿地设计 2.1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与缘起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人居理念的渗透,人们对栖息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热点,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景观都市主义反对将景观与城市剥离开,强调城市景观的肌理整合能力和尺度转化能力,将城市建设容纳在动态的环境进程中。与建筑相同,景观也将成为构建城市的最基本元素。 2.2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2.2.1城市的重要肌理 景观都市主义反对景观与城市间的对立,倡导将二者整合,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脉络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应加以考虑。景观以其融合不同空间尺度的物质过程的能力将破碎的城市环境拼接整合,使城市呈现各具特色且紧密联合的景观风貌。 传统的生态学科则往往将人工活动和自然活动剥离开,着重于生态效益的体现而忽视了美学的追求。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背景下,我们更希望将人工与生态结合,探索在不同尺度下创造既能满足城市生活需求又能适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力图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通过引入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达到保障生态效益和满足人们使用的双重目的。 2.2.2时间与空间的历时性 城市形态的生成往往和最根本的景观结构有关。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成为城市演变的底图,为土地的日后发展提供支撑。生态学强调物质处在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应具弹性,容纳事件景观。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一方面应从大尺度的区域气候和文化历史层面获取信息,成为社会和自然结合的纽带;另一方面景观也处在变化中并容纳变化,推动城市事件的发生。 2.2.3表述性 哈格里夫斯事务所的研究强调设计应注重体现场地的特质、基于场地特质的事件在当代景观中的意义和场地的生成潜力。并强调把小场地的特质置于复合规划策略、多维度生态要求、多角度设计动机等形成的大景观体系中。景观承载了大众记忆,引发社会和文化思考,并启发新的想象,好的设计可通过构建空间场所的实践引领创新生活模式。 2.2.4生态性 景观都市主义支持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生态人文的探索,譬如棕地修复,设计师往往尝试通过景观手法整合破碎的场地环境,唤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87 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景观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建筑的围合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在过去的20年内,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出现,并广泛被欧美的设计领域所接受。其中既有景观设计师的自我发现,也有哲学与技术领域研究的引导和建筑师的大力推动。 1 景观设计的两大阵营 “二战”以后的景观设计学大体沿着2条道路发展,一条是延续对景观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一阵营沉迷于对花园涵义的诠释、关注人性空间的营造,并且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过程、实施的新兴技术,从丹·克雷(Dan Kiley)、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彼德·沃克(Peter Walker)[1]以及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2](图1)等人的作品中可见端倪。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的催化下,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3](图2)和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4]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景观设计学的另一阵营——生态规划体系架构基本形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The Emergen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摘 要:过去20年内,在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推动下,源自建筑却在景观与城市设计学科开花结果的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并为欧美的大多数设计师所推崇。从传统景观设计学的困境出发,讨论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实践。城市都市主义是基于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它意味着城市设计的一种新范式,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从图像转向组织和策略的、具有文化、生态和经济可行性的新途径。关 键 词:风景园林;景观都市主义;涌现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087-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8-15 Abstract: Driven by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new technologies, landscape urbanism, originated from architecture but becoming mature in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discipline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designer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ast 20 yea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and its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It is the complex system about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a new urban design paradigm for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which is transforming from the image to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methods with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i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emergence 刘东云 / LIU Dong-yun 两大阵营试图以尺度来划分自己的领地:前者针对单一场地尺度的设计,以及消除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后者主要针对区域尺度,全面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这样的后果,必然使得艺术与设计成为一派,而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另一派。尽管整合两大阵营的呼吁层出不穷,但却因为在处理城市化研究和生态设计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而未能实现。 2 景观设计的觉醒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5]认为,3个方面的因素阻碍着景观设计学的再生和发展:一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惯性,表现为对大尺度的社会和文化演化的漠不关心;二是景观历史的建构维系相关利益集团的表现手法;三是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的形而上学的崇拜。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力图把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城市过程研究,如C.A.Smyser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设计(Nature's Design )》[6]、迈克尔·霍夫(Michael Hough)1984年出版的《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City Form and Nature Process )》[7](图3)以及安妮·斯波(Anne Spirn)的《花岗岩花园(Granite Garden )》[8]。 风景园林论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