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返混实验装置是测定带搅拌器的釜式液相反应器中物料返混情况的一种设备,它对加深了解釜式反应器的特性是最好的实验手段之一。通常是在固定搅拌马达转数和液体流量的条件下,加入示踪剂,由各级反应釜流出口测定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再通过数据处理得以证明返混对釜式反应器的影响,并能通过计算机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及多釜串联流动模型的关系。此外,也可通过其它种类反应器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各种反应器的特性。本实验通过管式反应器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 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N dN 为f(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Q dt t C V dt t f ?= (1)

()?∞=0dt t VC Q (2)

所以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

==00 (3) 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NO 3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NO 3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f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t 和方差2t σ。-

t 的表达式为: ()()()???∞

∞-==000dt t C dt t tC dt t tf t (4)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

()()()()t L t L t t t C t t tC t ∑?∑=?∑?∑=

- (5)

2t σ的表达式为: ()()()202022

t dt t f t dt t f t t t -=-=??∞∞σ (6)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t ?,则:

()()()()()22222t t L t L t t t C t C t t

-∑∑=-∑∑=σ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θ

来表示,即t t

=θ,

无因次方差222t t σσθ=。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采用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

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2θσ与模型参数n 存在关系为

21

θσ=n (8)

当 1=n ,12=θσ,为全混釜特征;当∞→n ,

02→θσ,为平推流特征;这里n 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二个系统组成。实验时,水分别从二个转子流量计流入二个系统,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反应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录下来。

1.技术指标

(1)釜式反应器1L , 3个。(2)管式反应器,,1个。

(3)液体(水)流量6—60升/时。(4)数字电导率仪3套。

(5)不锈钢离心泵一台,功率370W ,SZD-37型。

2.装置流程图

多釜串联实验流程图

85

9

141-清洗水储罐;2-三通阀;3-KNO 3溶液储罐;4-水槽;5-浮球阀;6-水泵;7-流量计; 8-电磁阀;9-电导电极;10-釜;11-螺旋桨搅拌器;

12-排放阀;13-搅拌马达; 14-管式反应器;15-电导率仪;16-排液管;17-液位调节器;18-联轴器;19-调速器;20-微机系统

302B 302B 302B M M M T T T

16

20

19

18

17

天大北洋

2011.1.1115水

H 2O KNO 3

123

4

76910111213

四、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1) 将饱和KNO 3 液体注入标有KNO 3的储瓶内,将水注入标有

H 2O 的储瓶内。

(2) 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3) 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2. 操作

(1) 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水,将回流阀开到最大,启

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

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通过三通阀选择做多釜串联返混或是管式反应器实验,调节水流量维持在20-30升每小时之间的某值,直至各釜或直管反应器充满水,并能正常地从最后一级流出。

(2) 分别开启釜1、釜2、釜3搅拌马达开关,后再调节马达转速的旋钮,使

三釜搅拌速度一致(如选做直管反应器实验,以上步骤略去)。开启电磁阀开关和电导仪总开关,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零”、调温度和电极常数等。调整完毕,备用。( 电导仪的使用方法见该仪器使用说明书)

(3) 开启计算机电源,在桌面上双击“多釜返混实验”图标,在主画面上按下

“实时采集”按钮,调好坐标数值,点击“开始实验”,调节电磁阀开合时间,一般为3-9秒,输入操作员编号,点击“确定”,开始采集数据。

(4) 待测试结束,按下“结束实验”按钮后,按下“保存数据”按钮保存数据

文件。

3.停车

(1) 实验完毕,将实验柜上三通阀转至“H 2O ”位置,将程序中“阀开时

间”调到20秒左右,按“开始”按钮,冲洗电磁阀及管路。反复三、

四次。否则KNO 3会在电磁阀管路内结晶造成堵塞。

(2) 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多釜底或管式反应器底部排水阀,

将水排空。

(3) 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

五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单管与三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这里的物理量 - 电导值L 对应了示踪剂浓度的变化;用离散化方法,在曲线上相同时间间隔取点,一般可取20个数据点左右,再由公式(5),(7)分别计算出各自的2

t t σ和-,及无因次方差2

22-=t t σσθ。通过多釜串联模型,利用公式(8)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n ,随后根据n 的数值大小,就可确定单管和三釜系统的两种返混程度大小。

若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则可直接由电导率仪输出信号至计算

机,由计算机负责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显示器上画出停留时间分布动态曲线图,并在实验结束后自动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和模型参数。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图与相应数据均可方便地保存或打印输出,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

六结果与讨论

(1)计算出单管与三釜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

t,并与理论值比较,分析偏差

原因;

(2)计算模型参数n,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3)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七、维护及故障处理

1.长时间不用该仪器应放置干燥的地方,还应定期进行仪器的开启并维持

一定时间操作,以防止仪器受潮。

2.开启总电源开关,指示灯不亮或分电源开关无电,保险坏或有断路现象

应查之。

3.搅拌马达有异常声音,应检查搅拌轴是否处于合适位置,重新调整后可

以达到正常。

4.开启电磁阀开关,指示灯亮,单从计算机内控制电磁阀不启动,电磁阀

坏或控制电路或软件出现问题。

5.

实验一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 +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 (t )dt =VC (t )/Q (1) ?∞ =0)(dt t VC Q (2) 所以 ? ? ∞ ∞ = =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E (3)

3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30分钟

实验二 单釜与多釜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 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 ()t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N dN 为f ()t 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Q dt t C V dt t f ?= (1) ()? ∞ = dt t VC Q (2)

多相流模拟知识讲解

多相流模拟

多相流模拟介绍 自然界和工程问题中会遇到大量的多相流动。物质一般具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相,但是多相流系统中相的概念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多项流动中,所谓的“相”可以定义为具有相同类别的物质,该类物质在所处的流动中具有特定的惯性响应并与流场相互作用。比如说,相同材料的固体物质颗粒如果具有不同尺寸,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不同的相,因为相同尺寸粒子的集合对流场有相似的动力学响应。本章大致介绍一下Fluent中的多相流建模。 多相流动模式 我们可以根据下面的原则对多相流分成四类: ?气-液或者液-液两相流: o气泡流动:连续流体中的气泡或者液泡。 o液滴流动:连续气体中的离散流体液滴。 o活塞流动:在连续流体中的大的气泡 o分层自由面流动:由明显的分界面隔开的非混合流体流动。 ?气-固两相流: o充满粒子的流动:连续气体流动中有离散的固体粒子。 o气动输运:流动模式依赖诸如固体载荷、雷诺数和粒子属性等因素。最典型的模式有沙子的流动,泥浆流,填充床,以及各向同性流。 o流化床:由一个盛有粒子的竖直圆筒构成,气体从一个分散器导入筒内。从床底不断充入的气体使得颗粒得以悬浮。改变气体的流量,就会有气泡不断的出 现并穿过整个容器,从而使得颗粒在床内得到充分混合。 ?液-固两相流

o泥浆流:流体中的颗粒输运。液-固两相流的基本特征不同于液体中固体颗粒的流动。在泥浆流中,Stokes数通常小于1。当Stokes数大于1时,流动成为 流化(fluidization)了的液-固流动。 o水力运输:在连续流体中密布着固体颗粒 o沉降运动:在有一定高度的成有液体的容器内,初始时刻均匀散布着颗粒物质。随后,流体将会分层,在容器底部因为颗粒的不断沉降并堆积形成了淤积 层,在顶部出现了澄清层,里面没有颗粒物质,在中间则是沉降层,那里的粒 子仍然在沉降。在澄清层和沉降层中间,是一个清晰可辨的交界面。 三相流 (上面各种情况的组合) 多相系统的例子 ?气泡流例子:抽吸,通风,空气泵,气穴,蒸发,浮选,洗刷 ?液滴流例子:抽吸,喷雾,燃烧室,低温泵,干燥机,蒸发,气冷,刷洗 ?活塞流例子:管道或容器内有大尺度气泡的流动 ?分层自由面流动例子:分离器中的晃动,核反应装置中的沸腾和冷凝 ?粒子负载流动例子:旋风分离器,空气分类器,洗尘器,环境尘埃流动 ?风力输运例子:水泥、谷粒和金属粉末的输运 ?流化床例子:流化床反应器,循环流化床 ?泥浆流例子: 泥浆输运,矿物处理 ?水力输运例子:矿物处理,生物医学及物理化学中的流体系统 ?沉降例子:矿物处理 多相建模方法 计算流体力学的进展为深入了解多相流动提供了基础。目前有两种数值计算的方法处理多相流: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欧拉方法。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多釜串联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化工专业实验1 指导老师: 黄灵仙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多釜串联流动特性的测定 实验类型: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了解多釜串联的流动特性,并与理想流型特性曲线作比较。 2.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3.根据单个釜的流动特性推测四釜串联的理论流动特性,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对于等容积理想全混式多釜串联的流动,如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其出口浓度变化曲线,经过换算,可得到停留时间分布的密度函数E ( t ),即 1 ()(1)!N Nt N t N t E t e N t t -- ?? = ? -?? (1) 令-=t t /θ,代入上式 θ θθN N N e N N E ---=1)()!1()( (2) 式中 N —釜数 t — 整个装置的平均停留时间,(= N(V R )i / v) (V R )i — 每一小釜的体积 v — 流体流量 据式(1),(2)可计算一组理想全混式的流动曲线,如图一(a )所示,由于实验测定的是出口浓度变化曲线C ( t ) ~ t ,如图一(b )所示,经下列关系换算,可得E ( t ) ()()()C t C t E t Co Cdt ∞ = = ? 或写成离散型函数1 () ()n C t E t C t =- ?∑

反应工程实验讲义

单釜和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掌握控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与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通常用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来测定。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时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相关的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需用概率分布的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E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t F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E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dt 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N dN /为dt t F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t F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在出口液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 2()()1(/)()(0?∞ ==dt t Vc Q Q dt t Vc dt t E 所以 ) 3()() ()() ()(0 ? ? ∞ ∞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E 由此可见, )(t E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 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

实验8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实验8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1.目的及任务 1.1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4.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1.2实验任务 1.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单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 2.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三反应釜串联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 2.基本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激烈的搅拌使得反应器内物料发生混合,反应器出口处的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处物料混合,形成空间上的返混;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通常从几何空间上将一个反应釜分成多个反应釜,可以使返混程度降低。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形成时间上的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及物料衡算,可知 QftdtVCtdt,,, ,,,,(1) 示踪剂加入量符合 , ,,Q,VCtdt(2) ,0 由(1)与(2)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VCtCt,,,,,,ft,, ,,(3) ,,,,VCtdtCtdt,,00 由此可见与示踪剂浓度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ftCt 以饱和KCl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L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这里,,,,ft,Lt,,,为t时刻的电导值,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Lt,L,LLLt,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ft ,22t和方差。与的表达式为: ,,ttt ,tCtdt,,,,,0ttf,,tdt,, (4) ,,0,,Ctdt,0 ,,2222,,,,,,,,t,tftdt,tftdt,t (5) t,,00 ,t,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则: ,,tCt,t,t,Lt,,,,t,, (6) ,,,,,Ct,t,Lt 22,,,,,tCt,tLt222,,,,,t,,t (7) t,,,,,Ct,Lt 222,,,,t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无因次方差。 ,,tt,t在测定了 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计算机控制釜式反应器返混性能测定实验说明书

计算机控制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棍。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f(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f t dt V c t dt Q =? ()0Q Vc t dt ∞ =? ()() () () ()0 Vc t c t f t Vc tdt c t dt ∞ ∞ = = ? ? 由此可见f(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

全混流釜式反应器控制策略和最优操作方案.

·8·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0年第 21卷第 1期全混流釜式反应器控制策略和最优操作方案王国军熊洁羽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化学工程系常州 213001 全混流釜式反应器是广泛用于化工、制药生产的流动反应器。对于此类反应器中所进行的反应过程开发 ,其主要问题是确定优选的操作方案 ,这将取决于开发方法和控制策略。通常采用逐级经验放大法进行反应过程的开发 ,由于逐级经验放大法放大效应欠佳 (放大过程中反应结果与小试指标之间出现未 曾预期的差异 ,或虽可预期但却无从控制的差异,且开发周期长 ,耗资大。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方法 ,以不同控制策略对全混流釜式反应器的最优操作方案进行了研究。2未反应物不回收循环的单级全混流釜式反应器的最优反应率摘要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方法 TQ053. 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7906 (2000 01 -0008 -04 ,以不同控制策略提出了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进行不同类型反应的最优操作方案 ,可用于指导反应过程的开发设计。关键词化学反应器全混流控制策略最优化中图分类号 1引言正确选择最终反应率是单级全混流釜式 反应器开发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可以操作费用为控制目标确定其最优反应率。此系权衡在较大的反应器中 (高设备费用实现较高反应率 (低反应物成本,与 在较小的反应器中 (低设备费用的低反应率 (高反应物成本的问题。 2. 1简单反应在单级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简单反应A+ B →R, rA= kv CA n ,则反应器小时操作总费用为 [1] : $t= V R$m+ FA0$A = kv Cn FR-xA n ·$m+ xFAR ·$A (1 A0 (1 【作者简介】王国军 (1956- ,男 (满族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1982年大学毕业 ,副教授。现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和化工设计工作 , 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开发和工业催化。【收稿日期】 1999-10-21 据此得到反应器小时操作总费用最低的条件为 : kv Cn n -xA n+1 ·$m = 1A2 ·$A (2 A0 (1 x 由此条件即可求取最优反应率 ,进而确定反应器最优操作方案 : 进料速率 : FA0 = FR/ xAopt 反应器尺寸 : V R= kv CnFA0 xAopt A0 (1 -xAopt 单位产品成本 :$t/ FR= V R$m F+ RFA0$A 对于其它类型的简单反应 ,可据此法确定其相应的最优操作方案。 2. 2竞争反应在单级全混流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竞争反应 1Q, rQ= k1 CA A,反应器小时操作总费用为 : 2 S, rs= k2 CA $t= V R$m+ FA0$A FQ( k1 +k2

第18章 多相流模拟

王巍雄——2003-6-19 18.多相流模拟介绍 自然界和工程问题中会遇到大量的多相流动。物质一般具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相,但是多相流系统中相的概念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多项流动中,所谓的“相”可以定义为具有相同类别的物质,该类物质在所处的流动中具有特定的惯性响应并与流场相互作用。比如说,相同材料的固体物质颗粒如果具有不同尺寸,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不同的相,因为相同尺寸粒子的集合对流场有相似的动力学响应。本章大致介绍一下Fluent中的多相流建模。第19章和第20章将会详细介绍本章所提到的内容。第20章会介绍一下融化和固化方面的内容 ?18.1多相流动模式 ?18.2多相系统的例子 ?18.3多相建模方法 ?18.4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18.1多相流动模式 我们可以根据下面的原则对多相流分成四类: ?气-液或者液-液两相流: o气泡流动:连续流体中的气泡或者液泡。 o液滴流动:连续气体中的离散流体液滴。 o活塞流动:在连续流体中的大的气泡 o分层自由面流动:由明显的分界面隔开的非混合流体流动。 ?气-固两相流: o充满粒子的流动:连续气体流动中有离散的固体粒子。 o气动输运:流动模式依赖诸如固体载荷、雷诺数和粒子属性等因素。最典型的模式有沙子的流动,泥浆流,填充床,以及各向同性流。 o流化床:由一个盛有粒子的竖直圆筒构成,气体从一个分散器导入筒内。从床底不断充入的气体使得颗粒得以悬浮。改变气体的流量,就会有气泡不断 的出现并穿过整个容器,从而使得颗粒在床内得到充分混合。 ?液-固两相流 o泥浆流:流体中的颗粒输运。液-固两相流的基本特征不同于液体中固体颗粒的流动。在泥浆流中,Stokes数(见方程18.4-4)通常小于1。当Stokes 数大于1时,流动成为流化(fluidization)了的液-固流动。 o水力运输:在连续流体中密布着固体颗粒 o沉降运动:在有一定高度的成有液体的容器内,初始时刻均匀散布着颗粒物质。随后,流体将会分层,在容器底部因为颗粒的不断沉降并堆积形成了淤 积层,在顶部出现了澄清层,里面没有颗粒物质,在中间则是沉降层,那里 的粒子仍然在沉降。在澄清层和沉降层中间,是一个清晰可辨的交界面。 ?三相流(上面各种情况的组合)

多釜串并联返混实验装置

计算机控制多釜串并联 返混实验装置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2012.02

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完全。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时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象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着一个停留时间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动过程的其它领域。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一、实验装置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装置简介: 1.实验装置流程图: 图一实验设备流程示意图 1-水箱;2-水泵:3-转子流量计;4,5-KCL的进样口;6、7-进水阀; 8-搅拌电机;9-釜式反应器;10-溢流口;11-电导电极;12-回流阀;

2.实验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多釜式反应器直径11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3个。 单釜式反应器直径16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1个。 搅拌马达25W,转数90-1400转/分,无级变速调节 液体(水)流量计 4---40 L/h 3.实验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注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整个过程可以用图1形象地描述。 由概率论知识可知,概率分布密度函数E(t)就是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因此,E(t)dt就代表了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之间的概率。 在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叫响应曲线。由响应曲线就可以计算出E(t)与时间t的关系,并绘出E(t)~t关系曲线。计算方法是对反应器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 Qc(t)dt=mE(t)dt (1)式中Q表示主流体的流量,m为示踪剂的加入量。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

两相流、多相流

两相流的概念及类型两相物质(至少一相为流体)所组成的流动系统。若流动系统中物质的相态多于两个,则称为多相流,两相或多相流是化工生产中为完成相际传质和反应过程所涉及的最普遍的粘性流体流动。通常根据构成系统的相态分为气液系、液液系、液固系、气固系等。气相和液相可以以连续相形式出现,如气体-液膜系统;也可以以离散的形式出现,如气泡-液体系统,液滴-液体系统。固相通常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处于两相流中。 两相流的流动形态有多种。除了同单相流动那样区分为层流和湍流外,还可以依据两相相对含量(常称为相比)、相界面的分布特性、运动速度、流场几何条件(管内、多孔板上、沿壁面等)划分流动形态。对于管内气液系统,随两相速度的变化,可产生气泡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冲击流、环状流、雾状流等形态;对于多孔板上气液系可以产生自由分散的气泡、蜂窝状泡沫、活动泡沫、喷雾等形态。 两相流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判断流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变。流动形态不同,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也不同。例如多孔板上气液两相处于鼓泡状态时,正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减低)的板效率(见级效率)高于负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增加);而喷射状态下恰好相反。两相流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课题,是关于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影响。当分散相液滴或气泡时,有很多特点。例如液滴和气泡在运动中会变形,在液滴或气泡内出现环流,界面

上有波动,表面张力梯度会造成复杂的表面运动等。这些都会影响传质通量,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两相流研究的课题,还有两相流系统的摩擦阻力,系统的振荡和稳定性等。 两相流研究模型两相流的理论分析比单相流困难得多,描述两相流的通用微分方程组至今尚未建立。大量理论工作采用的是两类简化模型:①均相模型。将两相介质看成是一种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混合物,假定处理单相流动的概念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两相流,但须对它的物理性质及传递性质作合理的假定;②分相模型。认为单相流的概念和方法可分别用于两相系统的各个相,同时考虑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种模型的应用都还存在不少困难,但在计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颇有进展。 气体和液体混合物的两相流动体系。通常分为单成分两相流和双成分两相流。前者是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同质异态两相流,如水和蒸汽两相流;后者是具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异质异态两相流,如水和空气两相流。气-液流动包括掺有气泡的液体流动和带有液滴的气体流动,如掺气水流和含雾滴的大气流动等。气-液流动因管道压力、流量、热负荷、流向、工质物性等的不同,可形成各种不同流型。竖管中最常见的流型(见图)有:细小气泡散布于液相中的气泡状流型;管中心为气弹、壁附近为连续液膜的气弹状流型;管中心为夹带细小液滴的气核和壁附近为连续液膜的环状流型;气相中含细小液滴和壁附近无连续液膜的雾状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为E(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t)dt=VC(t)/Q (1) ?∞= )(dt t VC Q (2)

所以 ? ? ∞ ∞ = =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E (3) 由此可见E (t )与示踪剂浓度C (t )成正比。 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的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E (t )∝L (t ),这里L(t)=L t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t 和方差σt 2。 t 的表达式为: ???∞∞ ∞ = =00 )()()(dt t C dt t tC dt t tE t (4)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Δt ,则: )() ()()(t L t tL t t C t t tC t ∑∑=?∑?∑= (5) σt 2的表达式为: ??∞ ∞ -=-=0 220 22)()()(t dt t E t dt t E t t t σ (6) 也可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Δt ,则: 222 22 ) ()()()(t t L t L t t t C t C t t -∑∑=-∑∑=σ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θ来表示,即:t t /=θ, 无因次方差:222 t t σσθ=。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

FLUENT多相流模型

FLUENT多相流模型 分类 1、气液或液液流动 气泡流动:连续流体中存在离散的气泡或液泡 液滴流动:连续相为气相,其它相为液滴 栓塞(泡状)流动:在连续流体中存在尺寸较大的气泡 分层自由流动:由明显的分界面隔开的非混合流体流动。 2、气固两相流动 粒子负载流动:连续气体流动中有离散的固体粒子 气力输运:流动模式依赖,如固体载荷、雷诺数和例子属性等。最典型的模式有沙子的流动,泥浆流,填充床以及各相同性流 流化床:有一个盛有粒子的竖直圆筒构成,气体从一个分散器进入筒内,从床底不断冲入的气体使得颗粒得以悬浮。 3、液固两相流动 泥浆流:流体中的大量颗粒流动。颗粒的stokes数通常小于1。大于1是成为流化了的液固流动。 水力运输:在连续流体中密布着固体颗粒 沉降运动:在有一定高度的盛有液体的容器内,初始时刻均匀散布着颗粒物质,随后,流体会出现分层。 4、三相流 以上各种情况的组合 多相流动系统的实例 气泡流:抽吸、通风、空气泵、气穴、蒸发、浮选、洗刷。 液滴流:抽吸、喷雾、燃烧室、低温泵、干燥机、蒸发、气冷、洗刷。 栓塞流:管道或容器中有大尺度气泡的流动 分层流:分离器中的晃动、核反应装置沸腾和冷凝 粒子负载流:旋风分离器、空气分类器、洗尘器、环境尘埃流动 气力输运:水泥、谷粒和金属粉末的输运 流化床:流化床反应器、循环流化床 泥浆流:泥浆输运、矿物处理 水力输运:矿物处理、生物医学、物理化学中的流体系统 沉降流动:矿物处理。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原则

1、基本原则 1)对于体积分数小于10%的气泡、液滴和粒子负载流动,采用离散相模型。 2)对于离散相混合物或者单独的离散相体积率超出10%的气泡、液滴和粒子负载流动,采用混合模型 或欧拉模型。 3)对于栓塞流、泡状流,采用VOF模型 4)对于分层/自由面流动,采用VOF模型 5)对于气动输运,均匀流动采用混合模型,粒子流采用欧拉模型。 6)对于流化床,采用欧拉模型 7)泥浆和水力输运,采用混合模型或欧拉模型。 8)沉降采用欧拉模型 9)对于更一般的,同时包含多种多相流模式的情况,应根据最感兴趣的流动特性,选择合适的流动模 型。此时由于模型只是对部分流动特征采用了较好的模拟,其精度必然低于只包含单个模式的 流动。 2、混合模型和欧拉模型的选择原则 VOF模型适合于分层的或自由表面流,而混合模型和欧拉模型适合于流动中有相混合或分离,或者分散相的体积分数超过10%的情况(小于10%可使用离散相模型)。 1)如果分散相有宽广的分布(如颗粒的尺寸分布很宽),最好采用混合模型,反之使用欧拉模型。 2)如果相间曳力规律已知,欧拉模型通常比混合模型更精确;若相间曳力规律不明确,最好选用混合 模型。 3)如果希望减小计算量了,最好选用混合模型,它比欧拉模型少解一部分方程;如果要求精度而不在 意计算量,欧拉模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是要注意,复杂的欧拉模型比混合模型的稳定性差, 可能会遇到收敛困难。

7 多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

7多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 7.1若气体通过固定床的线速度按空床计算为0.2m/s,则真正的线速度为多少?已知所填充的固体颗粒的堆密度为1.2g/cm 3,颗粒密度为1.8g/cm 3 解: 1.2110.33331.80.20.6/0.3333 =? =?====空床真正b p u u m s ρερε7.2为了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合成氨用铁催化剂的形状系数,将其填充在内径为98mm 的容器中,填充高度为1m,然后边续地以流量为1m 3/h 的空气通过床层,相应测得床层的压力降为101.3Pa,实验操作温度为298K,试计算该催化剂颗粒的形状系数.已知催化剂颗粒的等体积相当直径为4mm,堆密度为1.45g/cm 3,颗粒密度为 2.6g/cm 3. 解: ()23 553023 101.3101.3/,1, 1.185/1.8710 1.8710/,41010.03685/36000.785(0.098) 1.45110.4423 2.60 1???==?===×?=×?=×==×=?=?=?2r 0L u 由(7.1)式p=f v b p p p Pa kg m s Lr m kg m Pa s kg m s d m u m s d ρμρερρεεΔΔ根据(6.4)式可推导出ψa=dp/dv,式中dp 为等比外表面积相当直径,dv 为等体积相当直径.

()() 330331(1)1150(1)(7.2) 1.75150 1.75(2)Re 101.3(410)(0.4423)/1 1.185(0.03685)?? ∴ = ?? =+=×+ =××2r 02r 0L u p f p=f 即L u 由式将有关数值代入(1)和(2)式得: f v a v a a v a d d f d u ρεεψεψρεμεψρ ψΔΔ233(10.4423)39.07(3) 1.8310(10.4423)8.778150 1.75 1.75(4)(410)0.03685 1.185???= ×?=×+=+ ×××a a f ψψ(3),(4):8.778/ 1.7539.07,1.758.7780 0.4969 += ??= =2a 式联立将此式变为: 39.07解此方程得:a a a a ψψψψψ7.3由直径为3mm 的多孔球形催化剂组成的等温固定床,在其中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基于催化剂颗粒体积计算的反应速率常数为0.8s -1,有效扩散系数为0.013cm 2/s,当床层高度为2m 时,可达到所要求的转化率.为了减小床层的压力降,改用直径为6mm 的球形催化剂,其余条件均不变,,流体在床层中流动均为层流,试计算: (1)催化剂床层高度; (2)床层压力降减小的百分率. 解:(1)求dp 为6mm 的床层高度L 2,已知数据:dp 1=3mm=0.3cm,dp 2=0.6cm,L 1=2m,kp=0.8s -1,De=0.013cm 2 /s 1220.92 0.78450.756 =====求得求得Af x η?η1212 0.922 2.430.756∴==×=L L m ηη

多釜串联实验讲义(1)

实验十四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A 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 (1)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 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B 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 ()t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N dN 为f ()t 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Q dt t C V dt t f ?= (1) ()? ∞ = dt t VC Q (2)

T型微通道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及气液固多相流模拟研究

2019年第19卷第2期 编辑俛桂才 试验研究T型微通道反应器内气 相流及气 研究# 孙冰 (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 摘要:I通道内流体流动及标量传递信息 的获取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基于CFD模拟技 术,研究了微通道中气液两相及气液固三相的流 动过程。开发了颗粒孔隙尺度网格处理方法,获 得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随气液流速及气相入 口尺寸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催化剂颗粒缝隙 气泡的变形、破碎等情况,为微反应器的合理设计 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微通道两相流网格气泡 0 前言 微 控制技术 微米或纳 的 通道结构中,控制 或纳升的液体进行并 热的技术。微 应器的反应尺 ,比表面积大,,热 ,可以精确控制反应过 件,在 合成、生物检测领域 的应用。微 应器(或微通道反应器,简称微反应器)中物料能够 合、反应,应产生的热量能够 被 。反应器 ,比表面积大,反应生成的自由基在与管壁的不 断碰撞中被 ,火焰难以 。氢 合发生了爆炸,由于 物料量少,爆炸 的能量少,对周围环 员造成的损伤也较小,能够极大地降低危险工艺过程的风险。因此,微反应 技术 安 的新 技术。 热或吸热多相 应 应器传热性 能 较高, 用较细的反应管。而管 内的高 又 不能过小,一般为2~10mm[1],管径与颗粒直径的比在4

实验四:单釜与三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

实验四:单釜与三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 三釜实验数据处理表(釜一) T(s) V1(mv) L(t i) L(t i)·△t t i·L(t i)·△t i t i2·L(t i)·△t i 0 1.507 0 0 0 0 34 10.395 8.888 302.192 10274.528 349333.952 68 9.032 7.525 255.85 17397.8 1183050.4 102 7.895 6.388 217.192 22153.584 2259665.568 137 6.939 5.432 190.12 26046.44 3568362.28 171 6.104 4.597 156.298 26726.958 4570309.818 205 5.418 3.911 132.974 27259.67 5588232.35 239 4.821 3.314 112.676 26929.564 6436165.796 273 4.312 2.805 95.37 26036.01 7107830.73 307 3.893 2.386 81.124 24905.068 7645855.876 342 3.519 2.012 70.42 24083.64 8236604.88 376 3.197 1.69 57.46 21604.96 8123464.96 410 2.963 1.456 49.504 20296.64 8321622.4 444 2.717 1.21 41.14 18266.16 8110175.04 478 2.556 1.049 35.666 17048.348 8149110.344 512 2.361 0.854 29.036 14866.432 7611613.184 616 2.001 0.494 51.376 31647.616 19494931.46 719 1.807 0.3 30.9 22217.1 15974094.9 822 1.657 0.15 15.45 12699.9 10439317.8 926 1.578 0.071 7.384 6837.584 6331602.784 1029 1.536 0.029 2.987 3073.623 3162758.067 1132 1.503 -0.004 1236 1.484 -0.023 1339 1.473 -0.034 1442 1.465 -0.042 1546 1.453 -0.054 1649 1.453 -0.054 1752 1.454 -0.053 1857 1.445 -0.062 1961 1.444 -0.063 2064 1.445 -0.062 计算基准: 1.507 Σ1935.119 400371.625 142664102.6 t平均206.8976766 方差σt230917.03591 无因次方差σθ20.722248458 模型参数N 1.384565089

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实验名称:实验三连续循环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模 块名称预习考查 题目权重 1、理想的连续循环反应器在循环比 R=0和R=∞时,将成为哪两种理想的 反应器?() A、R=0时为全混流反应器;R=∞时为 平推流反应器 B、R=0时为平推流反应器;R=∞时为 全混流反应器 C、R=0时为无梯流反应器;R=∞时为 微分流反应器 D、R=0时为平推流反应器;R=∞时为 微分流反应器 2、以下对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循环比的 定义,正确的说法是?() A、循环体积流量与反应器入口体积流 量之比 B、反应器入口体积流量与循环体积流 量之比 C、循环体积流量与最终离开反应器物 料的体积流量之比 D、最终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与 循环体积流量之比 3、描述返混程度的多釜串联模型参数 n,与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循环比R的关 系式?() A、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增大 B、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出现 极值 C、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不变 D、增大循环比R,模型参数n将减小 4、在连续循环反应器中,限制返混的 措施有?多选() A、填充固体填料 B、增大循环比R C、增大管径 D、提高高径比 5、实验采用饱和KCL水溶液作为示踪 剂的理由是?多选() A、无毒无害,价廉易得 B、强电解质,电导率响应灵敏 20

C、易于溶解在测定体系中 D、不与体系发生化学反应 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 B|C|D|A,B,C,D|A,B,C,D 93 模 块名称仪器选择 题目权重 选错一次扣5分10 你的回答 本模块得分[满 分100] 正确答案:记录仪、微机、循环泵、 排液阀、填料塔 (红色圈所指示部 分)、电导仪、进水阀、循环流量计、 电极、注射器、流量计 做错次数:0 100 模 块名称操作步骤 题目权重 选错一次扣5分10 你的回答 本模块得分[满 分100] 正确答案: 做错次数:0 100 模 块名称实验报告--实 验目的 题目权重 请单击本次实验目的前的复选框作出 选择,答案不止一项。 A、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 混特性。 B、掌握电导仪表的通讯原理。 C、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 算模型参数n。 D、学习连续循环反应器的安装方法。 E、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的流 动特征。 5 你的回答 本模块得分[满 分100] A,C,E 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