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 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 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 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 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 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 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 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 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从什

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_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 (1)

第30卷第3期2012年5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l.30 No.3 May 2012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 ———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 戴冠青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闽南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故事讲述的内容不同,角色任务也不同,但这些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不管是友情助人的,还是报恩救人的动物意象;不管是行善的好人化身而成的,还是挺身而出帮助人类的植物意象;抑或是舍身忘我为民造福的山、石意象———共同指向了一个母题,那就是从善助人。这不仅鲜明地传达出闽南先民渴求从善向往从善弘扬从善的心理经验,而且也透露了闽南先民善恶分明从善为乐的生命追求和生活理念。把握这一点,也就把握了闽南文化的优秀质素的核心。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这一优秀质素,对促进海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闽南民间故事;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山石意象;从善母题;生命追求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2)03-0019-04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戴冠青(1951—),女,福建莆田人,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A09225S);泉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Z06) 闽南民间故事是闽南文化的独特载体,并因其独特的审美想象,使闽南文化精神传播久远。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事实上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它可以追溯到一些原始意象,即在它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原型[1]84。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同样可以追溯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并由此考察远古时期闽南先民的某种心理经验和文化发展轨迹。 一、富有韵味的文化意象 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意象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捕捉到闽南先民的某种独特的心理体验。 (一)动物意象 闽南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动物意象,如老虎、猪、猴子、山獐、狐狸、鸡、蛇、鲤鱼、大雁、小鳜鱼、老鼠、蚂蚁、黄蜂、蜈蚣等。在民间想象中,这些动物有的是感恩人类的帮助或者感动人类的善心而帮助人类,尤以老虎居多。如《虎仔装新娘》故事中,一对兄妹从一只中箭死去的老虎肚中救出两只小老虎,感恩的小老虎在土匪头子抢亲时挺身而出,扮成新娘咬死土匪头子,救了妹妹;《义虎亭》中,阿乌母子救了小老虎,感恩的老虎经常给阿乌家送山兽,还帮他娶了个老婆;《孝子感动虎》说的是,一只老虎被一个为母亲买药治病的孝子周徐所感动,不但不吃他,还和他成为朋友;《吴夲虎口拔银钗》说的是,神医吴夲救了被银钗卡喉的老虎而得到老虎的保护。除此之外,这类动物还有山獐、蜈蚣等。如《报恩楼》讲述的是一只被老人救过的山獐回来报恩时设法让众人逃离了山崩的故事;而《蜈蚣报恩》说的是,一个姓张的小孩在玩耍时救了一只蜈蚣,当他长大后进京赶考途中遇上一只大蛇袭击时,蜈蚣就跳出来和大蛇搏斗并且同归于尽,死后化成明珠,帮助孩子成了进宝状元。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从特征上说,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从地域范围说,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逐步向漳州地区、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台湾地区及海南地区扩展;并且随着闽南人的足迹,沿着江河海岸延伸至广西平南玉林地区、浙江平阳地区、东南亚港澳地区,以及内陆的江西上饶周边地区、江苏宜兴以及本省的闽北、闽东和闽中个别地方。从数量上说,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从历史角度说,闽南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一、闽南文化的历史来源 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是文化的基本要素。闽南文化是闽南人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经济要求而产生的具有高度共识的意识和行为。研究闽南文化,首先就得探索闽南社会的形成。 闽南是福建南部泉州、漳州和厦门的总称。福建上古时代就被称为“闽”,当时土著叫闽人。战国时期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著经历了古闽人和古越人融合以及闽越人整体北迁的历史大动荡。汉武帝平闽(前110年)之后,闽地空虚,给汉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从西汉设冶县(前85年),到东汉末贺齐入闽(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汉人入闽并融合闽越遗民的关键时期。据朱维幹《福建史稿》,这个时期福建的经济、社会已具备一定规模。永安三年(260年)东吴即建东安县于现在的泉州西门外的丰州,属建安郡。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又置绥安县于漳浦。晋太康三年(283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又从晋安县中分出同安县。此后,汉人超大规模入闽大约还有五次,包括史书未曾记载只在民间流传家谱出现的东晋初的“八姓”入闽,史书记载的梁朝侯景之乱的大批难民入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唐末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率兵平闽,南宋末期两个短命皇帝赵罡(端宗)、赵昺(帝昺)在福建就位引来北方保驾抗元的众多忠义之士入闽。 有人曾经提出汉人入闽不早于东晋之初,其实不然。因为移民社会往往人语相随、语比血浓。从语言现象分析,今天的闽南方言继承了上古汉语的主要特征,被学术界公认为“活化石”。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胡汉交杂,人口结构明显变化,当时汉语出现的许多新特征,却没在闽南语中体现。而且,永嘉之乱前闽南地区就有了汉人的墓冢和寺庙道观 。可见入闽汉人早于东晋。到了宋元时 期,借助于当时城市的开放,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逐步走向鼎盛,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性大港。这个时期闽南人开始大量向外扩展,最终形成了今天闽南人的分布格局。 通过上述简单的追溯,我们基本可以厘清闽南文化的渊源。闽南民系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从中原带来的黄土文化,与闽越人“善舟船”的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闽南文化的基础。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交流,使闽南文化又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南洋文化。近代以来,闽南文化继续接纳西方异质文化,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从特征上说,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从地域范围说,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逐步向漳州地区、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台湾地区及海南地区扩展;并且随着闽南人的足迹,沿着江河海岸延伸至广西平南玉林地区、浙江平阳地区、东南亚港澳地区,以及内陆的江西上饶周边地区、江苏宜兴以及本省的闽北、闽东和闽中个别地方。从数量上说,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从历史角度说,闽南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一、闽南文化的历史来源 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是文化的基本要素。闽南文化是闽南人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经济要求而产生的具有高度共识的意识和行为。研究闽南文化,首先就得探索闽南社会的形成。 闽南是福建南部泉州、漳州和厦门的总称。福建上古时代就被称为“闽”,当时土着叫闽人。战国时期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着经历了古闽人和古越人融合以及闽越人整体北迁的历史大动荡。汉武帝平闽(前110年)之后,闽地空虚,给汉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从西汉设冶县(前85年),到东汉末贺齐入闽(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汉人入闽并融合闽越遗民的关键时期。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这个时期福建的经济、社会已具备一定规模。永安三年(260年)东吴即建东安县于现在的泉州西门外的丰州,属建安郡。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又置绥安县于漳浦。晋太康三年(283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又从晋安县中分出同安县。此后,汉人超大规模入闽大约还有五次,包括史书未曾记载只在民间流传家谱出现的东晋初的“八姓”入闽,史书记载的梁朝侯景之乱的大批难民入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唐末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率兵平闽,南宋末期两个短命皇帝赵罡(端宗)、赵昺(帝昺)在福建就位引来北方保驾抗元的众多忠义之士入闽。 有人曾经提出汉人入闽不早于东晋之初,其实不然。因为移民社会往往人语相随、语比血浓。从语言现象分析,今天的闽南方言继承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11旅游管理符汉超1112000641 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换句话说,台湾同胞所讲的所谓的“台湾话”,就是闽南地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尽管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相比,除了在特殊词汇上有一些细小的差异和语调上不象厦漳泉闽南话那么纯正外,其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是一脉相承的。⑦这就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 (二)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这种需求更为迫切。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繁多,主要有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帝信仰、城隍信仰、陈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这些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而带到了台湾予以传播,也就形成了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台湾同胞信仰、奉祀妈祖也最为虔诚。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台湾建起了台南天妃宫。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认为“泉州神女天妃显灵,协助平台有功”。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为“天后”;施琅在台湾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宫;随后,又在台湾的台中、嘉义、

(完整word版)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

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 ——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 刘登翰 一、作为讨论前提的几点认识 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闽南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下位文化,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其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 因此,在进一步探讨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之前,有必要就闽南文化的形成提出几点认识,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和基础。鉴于这些认识大都已为学界所多次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而不作展开。 1.闽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代福建是南方百越族之一支——闽越的活动地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福建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在把闽越族及其文化融入其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随同移民携带而来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成为福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随着中原移民由闽北逐渐进入闽南,也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闽南社会和文化,还是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社会和文化。对闽南和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这一性质的认定,是我们认识和分析闽南文化的历史出发点。 2.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中原移民入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达到饱和。800年间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隋、唐和两宋,出现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代初期的陈元光入闽,唐末五代的王审之治闽和靖康之难的宋室南渡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地沉积在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文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 课题组:高一(7)班 组长:王清霞 成员:黄燕朱丽燕刘雅君康雅玲李小伟郭慧明 指导老师:黄共川 研究目的(指导思想) 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厝,让人们意识到古厝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自觉起来保护古厝。 摘要 现在人的眼中,房子就是居住的意思。但,闽南古厝并不能 这样简单定义。她,从居所到家的延续,建筑到精神的升华。闽 南一带先人用文化内涵和生活精神实质建起来的大厝,这样的建 筑超出了居所的概念。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 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 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 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 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 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 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

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这里并不是要让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现代的居所,而是要唤起大家对自己的反思。 一.闽南古厝的命名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二.闽南古厝的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

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李佳怡)

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听周长辑教授关于传统节有感年级:高一班级:10班姓名:李佳怡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文明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优秀的“基因库”,也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厦门作为闽南传统的发源地、保存地之一,做好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繁荣发展我市文化、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天下午我们学校邀请了厦门大学中文系周长辑教授到我校开展了一场盛大的讲演,讲座十分精彩,我听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内容为关于我们闽南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所具特色的民俗。另外还分享了独具特色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闽南话。如闽南话中发“ch”的音。韵母的独具风格不觉让人耳目一新。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我们闽南语也在逐渐迷失,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习俗更具令我们去讨论与学习。 每年的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特色的节日。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在坟上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放上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早已蔚为习俗。闽南人在这一天也会早早的送上祝福,用闽南语与先人交流,保佑后代子孙快乐安康,事业繁荣昌

盛。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元月视察福建时指出,80%以上的台湾居民祖籍福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重要方言,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厦门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闽南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闽南传统文化如此被视为重头戏,如何弘扬呢?我们可以在我们中小学推进童谣、推近闽南童谣进军课程,可推动精心打造海峡两岸文博化、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手大赛的交流平台。厦门文化交流以厦门地方戏曲为代表,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艺术团体增强民间的文化交流,真正打造闽南人的心声,也可开展闽南文化博物展,让学生更多切实了解,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开拓学生的视野,用活生生的教材让学生走进闽南民间传统文化。 弘扬闽南传统文化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可以起到教化人们道法自然,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的作用。其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寻找人们精神上的富足如“德行本也,财者末也。”告诫大家不应过于追求追求物质,应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犹如传统文化儒学经典《大学》里讲道:“古之圣

传承闽南优秀文化 开发特色德育课程

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开发特色德育课程 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杨倩倩 【摘要】: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闽南地区的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活跃着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通过闽南文化进校园,能够进一步了解闽南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的事实,在文化传承上很好地“把根联结”有利于祖国统一。从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德育工作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闽南文化、传承、特色德育课程 中华民族在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艺术,而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同时,闽南文化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湾和东南亚等华族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可以说,闽南文化是一个极为广阔、深邃的空间,是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极好题材。巧妙、灵活的加以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我校决定把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现代的行为养成教育链接起来,决心探索出一条特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的就是我校一些初步尝试。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泉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繁育了丰富多彩的闽南特色文化艺术;如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舞狮、拍胸舞等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学生从小就在泉州生长,对泉州的风土人情较熟悉,在学习、了解闽南文化的同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尤其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就是——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课程。“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植根于本土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着眼于构建开发而又活力的课程。 一、营造闽南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传承闽南文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校精心营造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1、建设“闽南文化长廊”:结合学校实际,突出特点,集闽南特色、艺术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既有整体统筹安排,又注意局部精雕细琢,具体表现在:突出地方特色。设立民俗文化展板(海丝文化、地方文艺、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名胜古迹、历史名人)。通过图文说明,让学生对闽南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更主动地深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基于两岸关系地域发展的需要 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凝聚着地域人民精神,更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质,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厦门背倚漳州、泉州内陆,面对台湾、南洋,是祖国东南之良港。以厦门为交汇点的闽南这个

“扇面”里分布着数千万说闽南话的炎黄子孙,他们承袭了古老、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文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地区特有的文化。 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也普遍使用闽南语,将闽南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它应让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文化知识财富;另一方面,它还应扎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统,使学生融入民族地域独特的文化之中,才能维系世界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 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行国家、

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文化

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文化 在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当我们探寻闽商足迹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而这种闽商精神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影响。 闽南文化毫无疑问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特点,融合了多种文化要素于一体。 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如今,中国经济的快熟发展,更让闽商有了大展身手的好时机和宽阔的发展平台。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通俗朴实话语深藏于闽商的内心之中,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海内外,从历史繁盛到现代,表达了闽商对经商创业的信念与追求、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悟、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在闽商的身上有一种崇尚力量的品格和崇尚自由的天性,有一种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有一种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也正是从闽商身上,我们看到了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文化。

闽南方言与文化1

闽南方言与文化1-1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活 1 课堂时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或描写的意境,接触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感受闽南的传统文化精神、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以及奇异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书本封面导入,认识新的课程 1.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穿着? 2.弄清楚《目录》,对书籍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联系生活,了解学生情况 1.我们班谁是福建闽南人?有谁会说闽南话?平时和谁说最多? 2.你在老家又听到有趣的闽南话俗语吗? 3.把你认为有趣的一句话用闽南语说给同桌听。 4.生活中说闽南语给你什么感觉? (三)学习课内知识 1.听老师用闽南话读课本对话P10-11 2.跟老师说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两个闽南词语的意思。 3.用闽南语认识“功课表” 师:功课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时不一样? 跟着老师试读。

4.学习俗语“日时走抛抛,暝时守灯骹” “骹”jiao,字音的认识; “走抛抛”意为“四处游荡,玩耍”,“守灯骹”到了晚上挑灯夜战。理解句子意思: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 5.读“规礼拜” 6.看图听故事《偶成》: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四)作业布置:把今天学的闽南话跟家长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