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

曲红梅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政治哲学界出版了大量关于“世界公民主义”(Cosmopolitanism)的著作和研究论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需要依据一定的线索。已经有的做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根据哲学史的脉络,按照思想家们提出观点的先后进行整理。对于启蒙运动以前的哲学史来说,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晰的。但启蒙运动以后,尤其是近代对世界公民主义的观点众多,分歧很大,仍旧按照编年史来进行梳理就有些困难了。

第二,Pauline Kleingeld与Eric Brown对当代世界公民主义思想从伦理、政治、文化和经济四个方面做了划分并相应提出了各种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反对观点。这样一种划分能够让我们对当代思想有全面而清晰的把握,但某些思想家的观点却往往因为特定领域的划分而无法呈现出丰富性,也无法展现其独特性。第三,对世界公民主义思想做严格的世界公民主义与温和的世界公民主义的区分。在古希腊,系统地阐述“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是斯多葛学派的克里希波斯。他认为,世界城邦中的公民在为别人提供帮助时不会因为那些人与他们的亲疏远近而有差别,他们不会对自己的同胞有特殊的照顾。这是一种没有等级划分的严格世界主义思想(strict cosmopolitanism)。与此相对应,很多人持一种温和的世界公民主义思想(moderate cosmopolitanism),承认世界公民既有实现普遍正义的完全责任又有实现特殊正义的不完全责任。通过严格抑或温和来划分世界公民主义似乎过于松散,无法参透当代西方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精细与微妙。但这种划分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参照,让我们可以把握世界公民主义思想在实践事务中的不同程度。

在具体研究当代西方世界公民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是不可回避的理论资源和前提。因此,以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为出发点,结合上述三种划分,可以更加真实地把握当代西方世界公民主义的脉络。

二、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

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康德关于世界国家(世界共和国)的理想。对康德的世界公民理想在理解上有一种标准看法,即成熟的康德著作中(《永久和平论》)倡导一个自愿结成的国家联盟(a voluntary league of states),反对世界国家(a state of states or a world republic)的理想。但将康德的著作的思想连贯起来看的话,康德的立场是:他将对国家联盟的辩护(即罗尔斯的看法)和对具有强制力的世界国家理想(哈贝马斯的看法)的论证是结合在一起的。康德想要通过非强制的国家联合体实现一个理想的世界国家。在自然状态下的国家没有权利强迫其他国家违背自己的意愿加入联合政府。而自愿的国家联合体有助于我们接近世界国家的实现。康德并非反对世界国家。只是如果有人不愿意摆脱自然状态,又不可以以强力让他们服从,自愿的国家联盟就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可以促进这些人摆脱自然状态。在世界国家的理想与国际权利的基本预设之间存在着矛盾,国家联合体有助于调停、联接和协商。永久和平的完全实现需要一个由个体的道德修养支撑的世界共和国。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直接地(immediately)而是间接地

(mediately)。达到世界国家的正确道路是首先发展自愿的国家联盟。

第二,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的爱国主义(Cosmopolitan Patriotism)。学界通常的看法是爱国主义(或曰地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与世界公民主义(普世主义)是冲突的。通常来讲,爱国主义主要有三种:公民爱国主义(Civic Patriotism)、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Nationalist Patriotism)和基于特质的爱国主义(Trait-Based Patriotism)。在康德看来,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表明某些人需要一种民族联系以体现他们的身份和所属的幸福,这不是对所有人利益的谋求,因而与世界主义思想冲突;基于特性的爱国主义表达的是人根据偶然的心理因素和感觉所具有的爱国主义,亦不能发展成为世界公民主义。只有起源与共和主义的公民爱国主义可以弥合推进普遍正义的一般责任与为祖国谋求正义的特殊责任之间的对立,因而可以发展成一种世界公民主义。

第三,康德的世界公民权利思想。康德的公共权利体系包括国家权利、国际权利和世界公民权利。世界公民权利表达的是全球秩序中的世界公民身份,体现的是自愿的国家联盟中个人的状态。它不关注政权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关注不同国家的公民之间发生关系时的状态。它的出发点是作为世界公民而存在的个体,而不是作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而存在的个体。其核心是友好(Hospitality)。康德强调个人有权与其他国家的公民建立联系,但没有权利进入他人领地。这确保了一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制约和为避难者提供安全保护的义务。

在近代世界公民思想的发展中,康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在他的思想中可以发现当代政治哲学中争论的各种话题。也可以说,大部分当代学者的争论都是围绕康德展开的。因此,以康德思想为出发点理解或分析当代世界公民主义思想,有助于理清其中的线索和思路,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康德自身的思想。

三、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当代论争

由于康德政治哲学的影响深远和重大意义,从他的思想出发,引申出了多条关于世界公民思想的道路。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对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争论除了围绕对康德思想的理解、发展、继承和修订而展开讨论,还有以康德或康德谱系的思想为理论支撑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有移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种族歧视、恐怖主义、对他国援助、女性解放等)。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西方世界公民主义思潮进行综述。

第一,在道德层面,学者们针对康德义务论在世界公民思想中的体现提出了不同看法。Onora O’nell把康德的义务论作为方法,去评价饥荒中施救者和被拯救者的行为,倡导一种严格的世界主义;Peter Singer却从康德所反对的功利主义立场出发阐述一种严格的世界主义,倡导当有人因生活必需品缺乏而受煎熬或死亡威胁时,我们不应因他人与我们关系的远近和我们自身能力的大小而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在政治理想层面,人们对康德“自由国家的自愿联盟”理论有不同理解,因而产生了不同看法。Jürgen Habermas认为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康德世界联邦的形成也指日可待,但康德的关于世界公民秩序的看法需要重建。他认为人们要求人权和世界和平共识的达成,像联合国这样的世界组织应该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制力的世界公民政体,转变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超国家组织。但John Rawls则恰恰相反:他利用康德的政治理论去证明联盟政府的理想,认为自由民族的联合体就是一个服从“万民法”的、非强制结合的、可以实现的社会形式。Thomas Pogge试图修订罗尔斯的看法。他认为世界国家的理想并不可以一蹴而

就,当下的任务是将民族国家的权力垂直分散出去,形成比罗尔斯的万民法更能体现平等主义的万民法,从而扩展全球正义的范围,减少贫穷、战争和压迫。而James Bohman赞同康德的看法,认为消极的国家联盟比积极的世界共和国更具有现实性,也更能够通过世界公民所产生的舆论力量避免集权和专政,为世界公民领域的形成创造制度条件。

第三,在对爱国主义与世界公民主义的关系上,人们对康德“世界公民的爱国主义”同样产生不同意见。Martha C. Nussbaum从斯多葛世界公民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看法。并且她认为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也深受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斯多葛主义的影响。根据斯多葛的世界公民思想和教育思想,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世界公民,并强调教育可以促进人们从爱国主义向世界主义转变的进程。但她并不要求人们放弃爱国主义,她认为我们可以热爱我们的国家,但我们也应热爱世界。Paul Gomberg强调世界主义同爱国主义的不相容性。他认为只存在两种极端,一是沙文主义的爱国主义,另一个是无爱国情绪的普世主义,没有中间状态。因此,为了实现普世主义,我们要放弃爱国主义,否则爱国主义就会转变为种族主义。Alasdair MacIntyre则是一位世界公民主义的反对者。他强调爱国主义具有道德特殊性,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不仅是美德,而且是主要的美德。道德义务的主要内容和本性就是体现在我们从何处、从谁人那里学习道德。对于特定社会共同体身份的肯定是麦金太尔反对世界公民主义的主要原因。

第四,在全球正义方面,Chares R. Beiz认为在世界正义面前应人人平等,没有同胞和陌生人之分。他提出无论是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正式条款”还是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表达的关于国际正义的理想,都不足以满足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意愿。他提出了新的原则:每个人应该平等的拥有可利用资源(available resources),罗尔斯在民主国家内部实行的差别原则(the difference principle)在国际社会也应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一种无同胞优先性的全球正义。Joseph H. Carens针对移民问题倡导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平等和自由。他的理论前提是康德式的: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应该把所有人都看作是有道德的人而加以尊重。这种尊重包含着对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的认知。在同样吸收了诺奇克和罗尔斯思想的合理因素后,Carens相信公民和移民之间没有差别,在世界范围内,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对待。

第五,在文化认同的层面上,Jeremy Waldron强调文化作为个体的存在方式在世界公民社会中仍旧可以保持其异质性。他认为我们需要文化意义,但不需要同质的文化结构,我们需要文化但不需要文化整合。世界公民权利只是与禁锢于特定文化规范、拒绝交流的行为相冲突。Will Kymlicka则因为个体自由与其文化根源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反对世界公民主义思想。在他看来,我们需要保护特殊文化,因为文化不仅自身具有价值,它更是人们进行选择的载体,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背景。

四、问题与前瞻

国外对世界公民主义的研究述评主要针对世界公民主义思想发展史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当代各种纷繁复杂的世界公民主义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不多见,尤其以康德为出发点展开对当代“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系统理解更为少见。国内对于这个话题的研究也并不多,能够查阅到的资料大多是针对某些个别观点和个别人物思想的分析。因此,从康德思想出发理解当代各种形式的“世界公民主义思

想”不仅是对这一领域当代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是对康德思想的一个深入理解,也是对整个“世界公民主义”思想发展史的一个整体把握。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研究将会提升国内学者对世界公民主义思想的关注程度,促进相关问题的比较式和专门化研究。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国内外学界通常都把世界公民主义和普世主义(Universalism)在同样的意义上加以使用。两者在含义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不可同日而语。对两者的区分是研究世界公民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学界对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争论仍未停止,我们可以通过对康德文本的研究深入挖掘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从康德的道德哲学中领会其世界公民精神。再次,众多反对者对世界公民主义的现实性提出质疑,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主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东方思想尤其是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世界公民思想的比较,丰富世界公民主义的内涵,尝试提出新的看法。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 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康德所考 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每个时期人们所追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001班学号:201002010108 姜雪超 摘要: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直到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本文首先对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康德进行了介绍,接着概括了康德哲学的主要内容,最后重点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三大批判;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批判的时代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nghu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0grade 1class, Student ID: 201002010108,Jiang Xuechao ) Abstract: It is said that Kant is a reservoir, the past, the philosophy goes to him here, all subsequent philosophy from his stream. Guidance toda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cognized Kan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very noble.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o Kant,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final focus o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main emphasis on Kant's dialectical theo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alectic, Kant's philosophy of human thought entered a "critical age", Kant's spirit is still dominated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era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Key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ree Critiques;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critical times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 思想与生命体现为一种高贵 康德的哲学思想 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

西方政治思想期末大作业及答案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及答案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次作业(0—3章) 一、填空题 1、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在20世纪前半期主要是战争与革命后半期的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深化、多样化和相互交融趋势。 3、20世纪的自由主义仍然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强调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生活的主旨。 4、社群主义的“社群”也可译为“社区”“共同体,是指家庭、邻里、 社团,也指国家。 5、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有我自己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6、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作为独立观点的政治正义观念。 7、保守主义的思想师祖是埃的们德蒙、柏克。 8、萨托利认为至善论一般强调自由和平等反对精英统治或能人统治,忽视专家的作用。 9、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70年代后随着能源危机引发震撼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达到紧张状态。 二、选择题 1、当今世界主题是(B ) A.危机与动荡 B.和平与发展 C.革命与战争 D.繁荣与发展 2、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 )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3、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ABCD)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A ) A.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先于政府,也大于政府 B.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小于政府 C.社会在理论逻辑与政府平行

康德实践哲学研究_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康德的实践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实践哲学 [摘要]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这也就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形而上学至善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5-02 一、康德的伦理学 康德伦理学的出发概念就是自律的善良意志,人们常说,通向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向铺砌的,但康德的善良意志并不是消极的,这位思想家向善良意志的体现者所要求的是活动和行为。人们或许会批判康德对事情的形式主义的看法,他暂时谈到的只是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海洋中找到确定方向的指南针,道德方向的丧失不会是长久的,道德境界迟早会在人的面前清楚地显示出来,并且人们将看到他们的行为会把他们引向的方向——引向善或恶。善就是善,其准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的宗旨就是用之指导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如果人们拥有了一个对实践生活很合理的理性却不用于人类实践生活,不能普及开来,那么原理描绘得再美轮美奂,事实上它是没意义的。想要指导人类的实践道德生活,就必须将理论带回到现实的大千世界中。 《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的实践理性进行批判,一般的实践理性包括我们日常的实践活动。“这个批判为什么不提名为纯粹理性批判,而是简单地提名为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如果它在这一方面成功了,就无需批判纯粹能力本身,以发现理性是否以这样一个过分僭越的要求,超越了自己……”[1]康德在导言中,强调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理论理性是处理认识的问题,实践理性是处理欲望和意志的问题,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能力。 那么什么是意志呢?在康德看来,就是自己实现自己的对象的能力。 纵观《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康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研究到达最高之处了。实践理性批判事实上是对人类道德法则的元伦理分析。对道德法则的表达是形式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或定言命令法则。康德对道德法则是这么评价的“以上所列举的观察道德原则的三种方式,归根到底,是同一规律的不同公式,其中每一个又包含着其他两者。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与其说是客观实践的,还不如说是主观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类比使观念与直观相接近,并由此与情感相接近。”[2]而随后的两种表述只是为了能更接近情感。

康德的哲学思想内容介绍

康德的哲学思想内容介绍 哲学家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那么康德的哲学是怎样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康德的哲学是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他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是无法理解世界的。康德的这个理论是结合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陆的理性主义的成果,对度过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在框架上的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语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好扩谓语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大多都是后验命题,但是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也就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些事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的领域的,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是存在这样的调和性的概念的,所谓调和性的概念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就是实践理性,若是将它类推在审美中,就变为了批判力。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这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领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无解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而判断力批判主要回答的是我们可以抱有怎样

的希望。 康德的著作康德著作主要分为9卷,不同时期内容各不相同。第一卷康德写于1747-1956年间,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的方向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其中涉及了“活力测定”、“地球的自转”、“地震”、“火”等内容。第二卷主要是康德1957-1977年间的著作,这个时期的著作属于前批判时期,研究的方向比较杂,其中共收录了康德的17篇著作。第三卷名为《纯粹理性批判》,在其刚出版时,康德因其内容而被人们误解,称他的思想为“贝克莱主义”,使得他非常烦恼。 6年后,康德进行了修改,补增了对唯心论的偏斥,减缩了再生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章节。第四卷主要内容来自于第三卷第一版和其他的一些著作,主要包含了4篇著作。第五卷主要囊括了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和1790年发表《判断力批判》,后者的发表,代表着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第六卷主要包含《纯天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和《道德形而上学》两部分,前者的出版颇为曲折,曾受到普鲁士政权与宗教政权的反对。第七卷包括了《学科之争》、《实用人类学》,通俗易懂,主要表达了康德对人生的思考。第八卷主要由部分论文和部分著作组成。第九卷主要囊括了《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及《教育学》,而这一卷的这三部分内容主要是由两位学者依据康德发表的论文编辑而成的。 康德启蒙运动有什么作用在这次启蒙运动中,康德率先提出了给活动的核心的,也是最本质的就是人应当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从而进行立项的判断,而不是受外界的影响,被外界干预。当然他还注重

西方政治思潮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潮复习资料 绪论 1.政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或公共事务的名义或形式下,通过公共权力的争取、分配和运用,在协调和服务社会的同时,谋求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的过程。 2.政治思想:就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立场上,对政治的本质与过程、政治形势的可能性、政治实践或行动的目的、实现目的的手段以及政治宗旨所赋予的义务等问题提出的看法。 3.政治理论或学说:是人们以合乎逻辑的方法提出的关于政治的系统理论陈述,它历史影响久远,相对稳定持久,可能一时不为更广泛的民众所知。 4. 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现象的反映,是一定阶级、阶层理论化的政治倾向。 5.政治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它具有(历史性)、(流变性)、(多样性)和(延续性)。 6.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与学说,它是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 7.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 (1)国家主权(2)公民社会(3)治理。(4)善治(5)全球治理(6)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7)远程民主与协商民主(8)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9)政治评价。 8.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思潮、法西斯主义、多元主义、精英主义、社团主义以及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潮等 9.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1)、研究的重点由一般性的政治理论问题(如国家、政体、主权、公民等)转向了对现实的、具体的、微观的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和政策的研究。 (2)、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观的深化:自由、平等、正义、民主、主权等观念,在延续传统基础上有了新含义。 (3)、流派纷呈,具体问题上的具体主张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 前批判时期 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 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形而上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呢? 看看数学和物理学是如何走上康庄大道的吧 数学 以前人们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在数学中产生的那场变革中却要人们把自己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通过这个东西必然地推出事物的特性。对几何图形有这样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结合图形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几何图形是按照先天构想出来的,事物的具体形状被那些构想出来的图形所规定。真是后面这种解释,才造就了数学的科学性。 在物理学中那些有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做出的,这就说明一个道理: 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头,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 全名伊曼努尔·康德 出生 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 显示▼受影响于 显示▼施影响于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哲学思想综述 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 2.1.1 先验感性论 ? 2.1.2 先验逻辑论 ? 2.1.3 先验分析论 ? 2.1.4 先验辩证论 ? 2.1.5 先验方法论 ?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 3 名言 ?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 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编辑]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19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家综述

19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家综述 1、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思想背景:18世纪末进步哲学特别是杜尔哥与孔多塞的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亚当.斯密和萨伊等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圣西门、康德、笛卡儿、孟德斯鸠、休谟的思想;孔狄亚克和“观念学派”以及牛顿自然科学的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人道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 2、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年) 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资本论》(三卷,1867,1885,1894年) 思想背景:德国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法国的传统社会主义特别是圣西门派的思想;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莱布尼茨的发展思想和康德的冲突中心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等著作;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类学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阶级利益和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历史既是人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是经济异化的典型形式和高级阶段;法律、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还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思想的根源在于倡导者的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每一种方式都是它先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对抗的产物,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后建立的共产主义。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和秘密,提出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是人的劳动。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 代表作:《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思想背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汉密尔顿关于哲学方法的思想;莱尔的《地质学原理》中发展假想的思想,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赫胥黎的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西方哲学概览之一)① 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2) 二、前批判时期 (3) 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4) 四、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6) 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 ①提到的章节号码和页码是赵敦华的书中的章节号码和页码

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945年后成为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地处波罗地海之滨,普瑞格河流经市区入海,它是海岸贸易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父亲是一位马鞍匠。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心地善良,信虔诚派基督教,她对康德影响很大。八岁至十六岁在教会办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成绩优异。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学习,1745年毕业。这时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困难,他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他在给学生上课之余,还抓紧时间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获得担任大学教师的资格。在1755年以前匿名发表了《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著作和几篇论文。1755年开始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担任了多年的编外讲师。有时每周上课多达二十课时,他曾讲过自然观、人类学、自然地理、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神学、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课程,据说还讲过建筑学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课程。1770年晋升为教授。在康德的一生中,除了有一次暂短的外出旅行以外,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他没有结婚成家,生活极其有规律。早五点准时起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或搞研究和会见朋友等,下午五点准时散步,晚上读书或写作,晚十点准时就寝。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著作着迷而没有去散步。正如教材第259页的引文中说的那样,是卢梭告诉了他,凡是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有才能,而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是卢梭教给了他要学会尊重人,特别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因此他与卢梭一样,可以说都是平民哲学家。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但是他的性格外圆内方,有调和折中的特点。他的宗教观是理性的宗教观,因此受到政府和宗教界的批判和限制,不让他发表有关宗教方面的言论和著作,他不得不违心的服从。但是等到他退休,前德国国王死了以后,他照样坚持发表自己的见解。1804年病故。 康德熟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典籍和哲学,也非常了解英法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除了卢梭以外,就是牛顿和休谟了。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进行教学和哲学与科学的研究上。因此有人说,康德没有生平,他的工作和著作就是他的生平,他是典型的学院派的书斋哲学家,这种评价是世界公认的。他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简介]王志义(1956-),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4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2004 第33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33 No.2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王志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 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关键词] 古代人性论;西方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新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4)02-0038-03 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伦理学即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人性概念很复杂,几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外哲学史上形成很多理论观点。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0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0、/羞恶0、/辞让0、/是非0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0。肯定/四德0之善是/四端0之心的扩充和发展。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0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战国荀子首先提出。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 伪之分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荀子#性恶6)。/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0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0的自然本性。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0(同上)。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0(同上)。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又为/化性起伪0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0的影响不及/性善论0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 # 38#

康德的哲学思想是怎样的

康德的哲学思想是怎样的 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 发点是他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 是无法理解世界的。康德的这个理论是结合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陆的理性主义的成果, 对度过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在框架上的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语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好扩谓语的 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大多都是后验命题,但是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也 就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些事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的领域的,即在物自体和现象 界是存在这样的调和性的概念的,所谓调和性的概念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 践中就是实践理性,若是将它类推在审美中,就变为了批判力。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这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领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无解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而判断力批判主要回答的是我们可以抱有 怎样的希望。 康德哲学贡献最大的就是他提出的三大批判,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中的体系,分别回答了哲学上不同方面的不同为题。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回答的主要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有哪些懂事我们是能够知道,能够了解,并通过自身弄清楚他的原理。关于这个问题,康德给出的解答是,我们所 能了解的东西就是自然科学能够让我们认识的东西,当人哲学只能作为帮助我们学习知识,并使之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实践理性批判》则是《纯粹理性批判》所阐述的哲学的结果及目的。通常所说的 “实践理性”,也就是认为实践主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对于其理性的“批判”,简单来说 就是我们所遵循的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以及所遵循的原则。这本书分为“纯粹实践理 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个部分。其存在的最主要异议就是它突出了 人的主体性问题,同时还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达出了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所在。 《判断力批判》则回答了我们最想要了解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是我们可以抱有希望的?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道德如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需要假定上帝的真实存在,同时认为 生命结束并不是一切事物的终结。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 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 在于心灵。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