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工发展现状的概况

生物化工发展现状的概况

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生物化工现状的概况

作者:黄定富

指导老师:蒋老师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2015年2月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这些都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老师始终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同时,我也要向身边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论文中某些观点提出和他们的讨论是分不开的。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再从写稿到反复修改,这期间经历了烦躁、纠结、坚持等不同的心境。如今,这篇论文最终完成,这些复杂的心情也都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留下的感悟与体会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这里,我要感谢导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各科老师的谆谆教诲,正是因为他们的严格要求,才使得我在学习上更加的严谨对待,从他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工作,更学会了如何做人。论文中的有些观点阐述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指正。

我还要谢谢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和同学,你们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你们都给了我最多的帮助和支持,谢谢你们,有了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理解,才使得我走的更远、更有信心,我的生活因你们而更加精彩。

谢谢!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现在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形成成本低、时间短、产品质量高的竞争模式,生物高技术产品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用高效的加工技术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所以近年来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我国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所具备的便利条件,提出加快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1)

1.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1)

2.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2.1. 缺乏健全的国家统筹规划管理 (2)

2.2.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

2.3. 创新能力不足 (3)

3. 加快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4)

3.1. 强化宏观管理与行业指导 (4)

3.2. 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科学制定产业规划 (5)

3.3.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风险融资体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1 (8)

前言

生物化工正是这样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新的产业形态,它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它将生物技术与化工技术结合在一起,将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生物化工产业的急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据专家估测,生物技术过程将替代化工领域的20%到30%的化学工艺过程,21世纪的主导产业必有生物技术产业。化学工业作为传统基础工业,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环境下,受到了生物新技术的挑战。伴随着酶的固定化、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等技术的演进,生物技术不但可以生产出非常多的化工原料和产品,还可以改造一些化工产品的传统方法,生成一些污染少,能耗小的新工艺方法,还可能合成一些现无人所知的品质优良的化合物。生物技术和化工生产技术将会因生物化工的发展而发生变革和进步,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现在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形成成本低、时间短、产品质量高的竞争模式,生物高技术产品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用高效的加工技术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所以近年来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1.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国真正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研发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不过在80年代前,我国在传统的发酵工业方面是有基础的,比如,在制造丙酮、丁醇、酒精,传统的酱油、醋醜造工业中均涉及了微生物发酵法。我国的生物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了 20多年。国内的研究单位相继开始研发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发酵工程,这些研宄奠定了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石。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的特点是全面学习,跟踪国外;发展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例,处于“国外元件,国内组装”的水平。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始于1986。从“七五”开始到“十五”连续4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生物技术均被列明;1986年以后生物技术始终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研宄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助;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又建立了一批生物技术工程研宄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以后,国家计委连续3年将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农业、化工、轻工、卫生、医药、中科院等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行业科技发展计划中列明生物技

1

术。生物化工专业以及生物化工研宄所也陆续在国内的大学建立起来。目前的国内三大生物技术下游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室、山东大学发酵工程室、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实验室都是在国家计委的赞助下建立的。此外,还有三个国家生物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反应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物化工装备和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工程,这三所研发中心均由国家科委设立。以上这些为我国的生物化工产业的成长铺设了地基。

2.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健全的国家统筹规划管理

目前,我国的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尚属于初级阶段,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并未像己经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产业一般,缺乏专门组织机构进行统筹与规划。正因为如此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出现长远打算缺失,各部门协调配合不畅等问题。当前,我国涉及生物化工技术方面的国家科技计划共有七项,其中包括:重大科学工程,转基因专项研宄,自然科学基金等。同时,各地方设置的专项基金也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统筹管理的不足,整个研究管理中经常出现基础研究和应用课题研究安排不合理现象。比如,基础性的研宄混杂在应用推广中,而个别应用性课题却出现在基础研究中。同时,上下游的计划分别属于不同的单位,而各相关管理单位之间缺乏协调,缺乏沟通,相互之间计划不衔接,计划不配合,单方面追求本单位的高效益。使整体产业链条出现脱节,造成资源的低效率,国家经费低水平重复。

2.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2.1.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物化工技术研发的投资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但国家投资的力度并不足够强大。据调查,国家在“九五“期间投入在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的年经费,尚不如国外一家大公司的研发投入费用。资金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致使很多项目无法顺利完成,进行到一半无法完成的项目不在少数,项目无法应用到产业之中。同时,相比于海外先进国家,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基金。美国1994年生物技术科技开发投入就达100

亿美元,当年产出仅60亿美元,到1995年美国生物技术才开始盈利。我国“九五”期间全国的生物技术科研开发投入仅4亿元。

2.2.2.生物产业较难得到银行贷款支持

由于目前自身经营策略影响,银行会偏向于选择较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而不侧重于风险较高,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合作。而我国的生物化工产业属于初级阶段,不满足银行贷款要求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有形资产的要求。而生物化工产业具有的无形资产:信誉,商标等,还无法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由于有效抵押物的缺失,使得生物化工企业较难获得银行贷款。同时,我国中小企业银行等非国有的金融部门,与非国有产业部门并不协调。另外,我国各地虽然在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但是银行信用贷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效果并不明显。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信用保证基金和担保公司的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缺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2.2.

3.风险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企业的风险资本来源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公司企业和政府部门,从而,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大多部分都属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性质。并没有充分利用在发达国家作为主要来源的富人,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

2.3.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目前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主要研发部门并非是企业,而是政府部门担任主要的研发部门。由政府部门统一计划、调控、部署、实施研发方案,政府部门统一调配研发经费。从而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目前,虽然国有企业己经取得了部分研发自主权利,但是由于产权仍不明晰,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所以技术创新的主体仍非企业,仍集中在政府部门中。同时,我国生物化工产业中的投资中有一大部分投入不合理,偏重于对厂房仪器等的硬件技术的研发,忽略了前期的研发投入。另外,由于在研发阶段的投入较多,风险较大,同时见效较慢,企业的领导在所在任期内,较难看到代表政绩的研发效果,这导致投资主体投资热情降低,影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创新能力。况且多年来,我国在生物技术创新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太弱,同时对外来技术过于依赖。

3.加快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宏观管理与行业指导

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其技术方面仍偏重于前期研发,在投产方面力度不足。缺乏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大企业,各中小企业鱼龙混杂,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调节。

3.1.1.重视上下游的结合,构筑技术支撑体系

作为把生物技术和化工技术相结合的生物化工产业,它具有两个学科的交叉特点,它不仅包含了生物学科,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还融合了医学的其他学科的技术,所以生物化工产业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的产业,其技术主要包含上游和下游两部分。作为基础的上游技术主要是基础性的菌种和细胞的培养和开发。下游的主要是生物学反应,产物分离等问题。目前,针对我国生物化工产业上下游技术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扭转上游技术发展过快,而下游技术却始终停滞不前的局面,提高生物化工产业的整体水平。

我国应在上游反应器方面加大研宄力度,在已有的自动化,大型化设备的基础上,重点研宄具有新功能,新结构的反应器:同时生物传感器方面,要逐步摆脱己有的固化传感器和酶传感器,像新一代的生物传感器过度:同时应加大研制分离提存技术,向国外先进水平看齐。

3.1.2.把握市场导向,调整生产方向

目前,针对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盲目发展的状况,生产的产品有时偏离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调整生产方向,逐步向市场靠拢,要切合实际,逐步选择基础条件和技术条件具有前景的市场,满足市场要求,抓紧市场的主线。首先应制定中长期的科学产业规划,同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确定技术和产品的主攻方向,在主攻方向上应在各产品之间重新部署,以促进竞争力的增强。某产业的竞争力决定了这项产业的发展程度。竞争力越强,该产业就越兴盛,反之,产业就会衰落。同时在制定政策时,应偏重于中长期的战略与规划。

3.2.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科学制定产业规划

目前,根据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急需制定完善的政策,促进环境与机制的相互协调。对重点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国家要坚定的给予财政、税收、金融上的支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生物化工生产体系。

3.2.1.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企业中产学研脱节严重,很多己经研制开发的技术不能投入使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也打击了我国研宄人员的研宄热情。国家应该制定相应配套调节机制,使脱节的产学研系统结合起来。大公司,大企业,和各大研所应该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积极协调,相互沟通。应指定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协调生物化工产业的产学研的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计划,使整体的产学研的链条协调,顺畅。提高生物化工产业的整体效率,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3.2.2.营造和谐税收环境

当前,我国生物化工企业所要承担的税负过高,税收的优惠主要是集中在所得税和增值税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所得税来说,目前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主要是集中在所得税上面,而目前的所得税率属于偏高水平,可以减低一些。在所得税上的优惠主要是针对高新发区以内的企业,高新开发区以外的企业不享受优惠,这样就挫伤了区外企业的开发热情。可以考虑对区外企业同样给予税收优惠,促进区内区外企业的共同发展。其次: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我实行17%的税率。相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所享受的优惠待遇,我国生物产业没有真正得到优惠,目前生物化工企业大多也属于研发阶段,不但可以适当降低六七个百分点,同时国家可借鉴对软件开发企业多给的优惠,鼓励企业的的扩大再生产,超过3%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原则。

3.3.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风险融资体系

在投资方面,针对资金来源不足,重新部署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改变国家投资为主的局面,政府投资进行引导,企业投资作为主体,同时并重金融机构投资,风险投资和社会融资。

3.3.1.加大国家投资

国家应加大对生物化工技术项目的投入,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的年经费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相近国家。国家应致力于成立专项的生物化工基金,吸收资金,促进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选择合理的投资阶段。目前,我国生物化工按照一比十比一百的比率在生物化工的三个阶段进行投资。在第一阶段实验室研发阶段中,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主要会向研究机构和企业发放研究经费。第二个阶段也是主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是实验室中研究成果投入待时机生产中的阶段,这一阶段同时伴随着很高的风险,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投入,为了保证这一最重要阶段的顺利进行,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改变其原有的投资不足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产品产业化阶段,产品已经投入研发,进行生产,这一阶段中主要是企业进行投资。

3.3.2.鼓励金融机构对其贷款

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较少。国家应制定专门的优惠措施,鼓励国有银行对生物化工企业的支持,减弱对生物化工企业在固定资产和存货上的要求限制,选择一些无形资产丰富,具有发展潜力的客户作为合作对象。鼓励各金融机构对生物化工企业进行信用贷款,为生物化工企业奠定良好资金的发展基础。

结论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生物化工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化工技术正在逐步取代原始的化学工艺逐步应用到化工产业中,生物化工产品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我国应当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加大技术投入和新产品的开发,支持生物化工企业发展,推进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娄选东.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2]谭天伟,鹿长荣. 生物化工现状与展望[J]. 现代化工,2000,12:10-14.

[3]林强,张睿. 生物化工领域研究进展[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58-60.

[4]杨秀芬. 未来生物化工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150-151.

[5]欧晓明. 生物化工概述[J]. 泸天化科技,2006,01:69-72.

[6]戎志梅. 21世纪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热点(下)[J]. 上海化工,2007,03:26-30.

[7]杜风光,张龙. 生物化工基产品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J]. 新材料产业,2007,04:37-41.

[8]王新广,罗先群,杨东生. 对21世纪我国生物化工发展的展望[J]. 河北化工,2004,04:1-5.

[9]欧阳平凯,韦萍,姚忠. 生物化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化工进展,2003,01:1-7.

[10]谭天伟. 生物化工现状与展望[J]. 化工中间体,2003,01:6-10.

[11]房存金. 我国生物化工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39.

[12]郑建东,马君昌. 生物化工及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12:8-10.

[13]董树清. 生物化工的发展和创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7:160-161.

[14]吴晓滨. 二十一世纪生物化工发展综述[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01:43-44.

[15]谭天伟. 生物化工现状与展望[J]. 化工中间体网刊,2003,01:11-15.

[16]库都斯·阿西登. 世界生物化工行业的现状分析[J]. 魅力中国,2009,01:130-131.

[17]王冠. SketchUp在生物化工工艺流程设计方面的运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0.

[18]戎志梅.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化工产业[J]. 化工科技市场,2001,02:7-11.

[19]姚耀富. 生物化工:绿色低碳的希望[J]. 中国石油石化,2012,22:48-49.

[20]苏淑彦. 生物化工的发展及其应用分析[J]. 化工管理,2014,11:51.

附录1

导师评语:

导师签字:

年月日毕业考核委员会评语: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土壤、空气和粮食中的残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微生物农药是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传统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比较 1.1传统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 1.1.1对土壤的影响 传统化学农药施用以后,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农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触,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土壤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1.1.2破坏生态平衡 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种群急剧上升。有些次要的害虫,由于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发展为主要害虫。 1.1.3产生抗药性 针对一种害虫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往往会使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浓度及用药频率增加,使农药残留更高。 1.1.4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农药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1.2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良好。病原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趋势综述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数控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开发具有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的高新技术设备,在现有加工设备中,只有数控机床才有可能担当其重任。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切削加工,数控机床还需向高速、高精度、柔性化、控制系统开放性、控制系统支撑软件和工厂生产数据管理方向迈进,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关键:高速化 / 高精度化 / 复合化 / 智能化 / 开放化 / 网络化 / 多轴化 / 绿色化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机床制造业既面临着机械制造业需求水平提升而引发的制造装备发展的良机,也遭遇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加速推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是解决机床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数控机床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网络化、多轴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数控机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机械加工装备对促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紧密关系和以数字化为特征数控机床是柔性化制造系统和敏捷化制造系统的基础装备。其总的发展趋势是:高精化、高速化、高效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并注重工艺实用性和经济性。 (一)高速化 随着汽车、国防、航空、航天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对数控机床加工的高速化要求越来越高。 (1)主轴转速:机床采用电主轴(内装式主轴电机),主轴最高转速达 200000r/min;

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历史回顾:我国数控系统研究起步于1958年,5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79),封闭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研制了晶体管数控系统与集成电路数控系统。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外技术封锁与我国的基本条件限制,数控系统发展较慢。 第二阶段(1980-1989)就是国家“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前期,这一阶段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数控系统体系。 第三阶段(1990-至今)主要就是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设备的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步,已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数控系统研发基地建立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 我国数控系统发展现状: 第一数控化改造的基本完成,为节约成本,进一步发挥老式传统机床的功效与潜在价值,将大批传统老式机床改造为数控机床就是一种必然性与趋势。现在的工厂基本以实现数控化。老式机床基本淘汰,只有小部分用于但见生产,或者用于教学。 第二高级数控技术的缺失,我国企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数控技术就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它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与综合国力的强弱,

具有超越其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地位。由于我国企业大部分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依赖进口,企业承受不了巨额购置费,且易受国外的控制,另外数控机床维修力量薄弱,进口的备件维修成本高,设备完好率低,大部分进口机床数控系统已经崩溃,有的甚至在进口后还没使用就已因为各方面原因不能使用等等。 第三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开发与生产取得明显进展,1)研制出了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与软硬件平台。2)研制出了高档交流伺服驱动系统与主轴交流伺服控制系统。3)开发了数控机床集群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高速度高精度化,速度与精度就是数控系统的二个重要技术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与产品质量。对于数控系统,高速度化,首先就是要求计算机数控系统在读入加工指令数据后,可以高速度处理技术伺服电动机的位移量,并要求伺服电动机高速度作出反映。此外,要实现生产系统高速化,还必须谋求主轴转速,进给率,刀具交换,托盘交换等各种关键部件实现高速化。搞精度化,一般就是通过减少数控系统的控制误差与采用补偿技术来达到。 与日本三菱数控系统的对比,所有三菱系列控制器都标准配备了RISC 64位CPU,具备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准的硬件性能。(与M64相比,整体性能提高了1、5倍) 2 体系开放化,传统的数控系统就是一种封闭专用封闭式系统,各个厂家的产品之间以及与通用计算机之间不兼容,维修,升级困难。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对数控系统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提出了开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电子化的声音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但尚缺乏对电子音乐实质的理解,还没有形成以声音元素构建作品的概念。不过,在几位中国作曲家留学西方对电子音乐做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之后,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几部成熟的且独具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例如《吟》、《太一》等。另外,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刘健⑧、吴粤北⑨创办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3年,旅法的张小夫回国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电

食品行业的现状与分析

食品行业的现状与分析 1. 概述 ①食品行业定义和分类: a)食品加工与制造业 ●粮食加工业 ●植物油加工业 ●糕点 ●糖果制造业 ●制糖业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蛋品加工业 ●乳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 ●罐头食品制造业 ●加工盐业 ●食品添加制造业 ●调味品制造业及其他食品制造业 b)饮料制造业 ●饮料酒制造业 ●酒精制造 ●无酒精饮料制造业 ●制茶业及其他饮料制造业 c)烟草加工业 ●烟草烘烤业 ●卷烟制造业及其他烟草加工业 d)采盐业 ●盐加工业

②发展主要成就与问题: a)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010年粮食产量:中国以5.01亿吨据世界之首,美国为3.63亿吨排名第2 2010年啤酒产量为4483.04吨,连续9年维持全球最大的产量规模 b)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发展 c)企业结构改善,涌现出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d)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较好应用,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食品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分离新技术(超临界,膜分离,分子蒸馏,色谱分离等) ●现代高新灭菌技术(超高压,辐照,高压脉冲电场,磁场等) ●超微粉碎技术 ●挤压与膨化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 ●食品纳米加工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 ●基因技术(DNA重组,分子克隆,分子杂交) ●气调保鲜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 e)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发展 f)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扎 g)品牌培育问题 中国仍旧缺少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与国际品牌相比则还相去甚远,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整合资源,组建跨国集团。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一、国外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早在四十年代后期便出现了电子音乐这种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讲,电子音乐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演奏上、创作上均可以采用这种手段。电子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新势头,在欧洲的音乐创作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音乐艺术工作者们也受到了其影响纷纷开始投身于电子音乐创作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国外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磁带录音机的问世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音响进行快放、慢放、回放、重放等特点,美国的音乐工作者将其运用到了音乐领域。具体音乐①这一新名词是由先锋派作曲家皮埃?舍费尔提出的。具体音乐是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其它音响采集后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播放的磁带录音。他在巴黎广播电台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地铁练习曲》便是他将车轮声、喷气声、汽笛声等音响拼接、剪接、录音而成。1951年至1957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建立电子音乐中心,米兰意大利广播电台音位学实验室宣布成立。日本广播电台成立电子音乐实验室,慕尼黑西门子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随后华沙的波兰广播电台实验室也相继成立。世界各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电子音乐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给电子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第一台电子合成器是由美国rca唱片公司生产并尝试将其运用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计算机音乐之父马克思?马修斯在1957年发明数字音频技术,哥伦比亚大学两位工程师赫伯特·贝勒(bert baylor)和哈利·奥尔森(harry olson)在此基础上改良,研制出一台名为马克二号的电子合成器。后来电平控制合成器的问世,使得合成器被广泛的运用到了音乐创作中。1982年midi 制定方案的通过,为紧接而来的计算机音乐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既为那些不仅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而且其主要音响素材均来源于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随后,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从1955年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与音乐创作相结合。这套供音乐创作使用的能够产生音高和节奏的软件的出现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用快捷的便利条件。这些技术成果为后来发展计算机音乐的高科技手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电子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虽然至今不过几十年,但其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领域,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内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米歇尔·雅尔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让电子音乐活动开始进入中国。电子音乐在中国也就仅仅数十载,但取得的成绩却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由于电子音乐创作在国内刚刚起步,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创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探索的方式在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的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此时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正经历着从未知到知晓的一个过程。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的中国第一场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会,演出了谭盾的、陈怡、陈远林等人的音乐作品。这次电子音乐会表明了作曲家们开始涉足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对于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通过萌芽阶段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这个阶段主要是明确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及创作理念,从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经过萌芽阶段的作曲家们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带动作用,指导和帮助青年作曲家在创

生物农药的发展与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_刘保民

2011.01B 总第206期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农业病虫害所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每年达到15%~25%.大规模地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控制害虫的主要策略。这一措施虽然对于稳定农业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杀虫谱广,田间残效期较长,容易诱发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导致妇女流产、婴儿畸变以及诱发人类癌症等各种疾病。因此,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物农药发展概况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的发展方向。生物农药是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除草能力的,并可以制成具有农药功效和商品价值的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相对于常规的化学农药而言,生物农药具有作用方式独特,防治对象专一,对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用量小,降解快,对人、畜、环境风险性低,适用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特点。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曾明确指出,到200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生物农药的用量达到60%,然而,目前生物农药在全球农药销售总量中仅占2%的市场份额,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到2015年,要求生物农药的使用占农药总量的30%~50%,按此比例计算,当前我国农药耗用量每年达120万t,年需生物农药量至少在60万t以上。至2002年底,包括转基因棉花,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仅占到农药总产量的10%左右,推广应用面积占到农药总应用面积的12%左右。可见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农药生产企业近2000家,品种约250种,年产量近40万t,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其中,化学农药占农药总量的90%以上,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不足10%,我国农药品种结构老化,高毒品种仍在继续使用,集中表现为“3个70%”,即杀虫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农药约占杀虫剂的70%,几个高毒老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敌敌畏等约占有机磷农药的70%,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有两个高潮,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前一个高潮阶段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和运输要求的条件,除井冈霉素外,未形成有影响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形成了第二个高潮。据《农药登记公告》统计,我国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农用抗生素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各有特点,病毒类生物农药由于病毒无法离体培养,生产中需要大量养殖昆虫,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真菌类生物农药,由于大量培养抗逆孢子技术没有突破,致使产品的保存期和稳定性达不到农药登记的要求,造成规模化生产存在一定的难度;植物源农药由于需要种植大量植物,工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土地、植被和生态保护等限制;动物源农药主要是被开发成仿生合成农药,直接开发成生物农药难度很大;转基因植物,由于安全性评价问题也影响其推广应用。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类杀虫剂,由于 山西省芮城县生物农药厂刘保民 与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 27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QUIPMENT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数控机床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可极大地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介绍了数控机床的组成,还就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数控机床;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数控(NC)是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用数字化信息进行自动控制的一种方法。装备了数控技术的机床,称为数控机床,也简称为NC机床。 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52年首先研制出来的;日本于1958年研制出首台数控机床。我国数控机床的研制是从1958年起步的,由清华大学研制出了最早的样机。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2010年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在2012年5月27日,在湖北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启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强调:“全世界的机械工业正处于产品数字化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在10年内实现机械产品总体升级为‘数控一代’,使我国机械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1 数控机床的组成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是集机床、计算机、电动机及拖动、动控制、检测等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包括控制介质、数控装置、伺服系统、反馈装置及机床本体,如图1所示。 1.1 控制介质 控制介质是储存数控加工所需要的全部动作和刀具相对于工件位置信息的媒介物,它记载着零件的加工程序,因此,控制介质就是指将零件加工信息传送到数控装置去的信息载体。控制介质有多种形式,它随着数控装置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穿孔带、穿孔卡、磁带、磁盘等。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穿孔带、穿孔卡趋于淘汰,而利用CAD/CAM软件在计算机编程,然后通过计算机与数控系统通信,将程序和数据直接传送给数控装置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数控装置 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人们喻为“中枢系统”。现代数控机床都采用计算机数控装置,即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数控装置包括输入装置及中央处理器(CPU)和输出装置等构成数控装置能完成信息的输入、存储、变换、插补运算以及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1.3 伺服系统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doc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 1.引言 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适用于加工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需要频繁改型的零件、价格昂贵不允许报废的关键零件、要求精密复制的零件、需要缩短生产周期的急需零件以及要求100%检验的零件。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装备。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机床制造业既面临着机械制造业需求水平提升而引发的制造装备发展的良机,也遭遇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加速推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是解决机床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数控机床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网络化、多轴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数控机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2.1 高速化

随着汽车、国防、航空、航天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对数控机床加工的高速化要求越来越高。 (1)主轴转速:机床采用电主轴(内装式主轴电机),主轴最高转速达200000r/min; (2)进给率:在分辨率为0.01μm时,最大进给率达到240m/min且可获得复杂型面的精确加工; (3)运算速度:微处理器的迅速发展为数控系统向高速、高精度方向发展提供了保障,开发出CPU已发展到32位以及64位的数控系统,频率提高到几百兆赫、上千兆赫。由于运算速度的极大提高,使得当分辨率为0.1μm、0.01μm时仍能获得高达24~240m/min的进给速度; (4)换刀速度:目前国外先进加工中心的刀具交换时间普遍已在1s左右,高的已达0. 5s。德国Chiron公司将刀库设计成篮子样式,以主轴为轴心,刀具在圆周布置,其刀到刀的换刀时间仅0.9s。 2.2 高精度化 数控机床精度的要求现在已经不局限于静态的几何精度,机床的运动精度、热变形以及对振动的监测和补偿越来越获得重视。 (1)提高CNC系统控制精度:采用高速插补技术,以微小程序段实现连续进给,使C NC控制单位精细化,并采用高分辨率位置检测装置,提高位置检测精度(日本已开发装有106脉冲/转的内藏位置检测器的交流伺服电机,其位置检测精度可达到0.01μm/脉冲),位置伺服系统采用前馈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等方法; (2)采用误差补偿技术:采用反向间隙补偿、丝杆螺距误差补偿和刀具误差补偿等技术,对设备的热变形误差和空间误差进行综合补偿。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的应用可将加工误差减少60%~80%;

烘焙行业现状与趋势

烘焙行业现状与趋势 作为烘焙行业的一份子,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具有远见和先见的人才能在当今社会占得一席之地。 1烘焙行业简介 烘焙食品是以面粉和酵母为基本原料,添加盐、糖、油脂、乳品、鸡蛋、水和添加剂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手段烘焙而成的方便食品。烘焙食品包括:面包、蛋糕、饼干月饼、烙饼、锅盔、点心、馅饼等。 2烘焙未来增长率 据预测未来30年烘焙市场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二三级城市的烘焙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可接近30%,2017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700亿元。 3烘焙市场不断拓宽挖深 中国的烘焙食品从一、二线城市居民逐渐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渗透,受西方文化影响,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早餐主食。而从年龄层来看,烘焙食品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从小孩到老年人都有覆盖。 4不同层次的市场 品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竞争等层面,真正靠品牌拉动销售的很

少,致使烘焙市场还停留在一个初级、低层次竞争时代。 国内烘焙行业的集中度依然较低,产品竞争激烈且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烘焙食品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食品安全、质量、营销、服务和管理等非价格因素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将逐步体现。 5国际烘焙行业发展概况 烘焙食品在欧美国家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主食,面包和饼干等烘焙产品在西方家庭的三餐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食品的质量和口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烘焙食品的品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烘焙行业在各国快速发展,在数量、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等方面均不断提高,市场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 在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烘焙行业发展时间虽短,但是近年来消费者对烘焙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烘焙食品以其品种丰富、口味大众、用途多样、携带方便的众多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6我国烘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将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也将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

微生物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发展历程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公元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制醋方法。我国古代人民也发现豆类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 十一世纪时。北宋未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意大利学者Fracastoro 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对病人穿过的衣服应该进行消毒的记载。 我国古代人民,创用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大量古书证明,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国家,人痘接种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微生物的发现 首先看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于1676年创制了一架原始显微镜,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样等,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巴斯德的研究开始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自此,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巴斯德创造了巴氏消毒法。随后,英国外科医师李斯德创用石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外科手术的继发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他创用固体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出成为纯培养,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具体研究。后又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有利条件。 2.免疫学的兴起 十八世纪末,英国医师Jenner创制牛痘苗来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数控机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数控机床的概念 数控机床就是在数字控制下,能在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方面完成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 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一、国产数控机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经历{HotTag}了30年跌宕起伏,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可提供市场1,500种数控机床,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产品种类可与日、德、意、美等国并驾齐驱。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五轴(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 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是发电、船舶、航天航空、模具、高精密仪器等民用工业和军工部门迫切需要的关键加工设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应用,其加工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机床,甚至可以完全省去某些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资,大大节约了占地空间和工作在不同制造单元之间的周转运输时间及费用。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国际强手对中国限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 二、国产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数控机床的性能、水平和可*性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可*性还较差,数控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加速进行数控系统的工程化、商品化攻关,尽快建成与完善数控机床和数控产业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目前主要问题有: 三、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统计数据表明,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90%需要国外进口。如在上海设厂的德国吉特迈集团和意大利利雅路机床集团,在烟台建厂的韩国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所有的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掌握。国内能做的中、高端数控机床,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国产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真正大而强的企业并不多。目前世界最大的3家厂商是:日

论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论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数控技术; 趋势; 智能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是近年来应用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技术,文章结合国内外情况,分析了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引言 数控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测量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技术,是近年来应用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它是为适应高精度、高速度、复杂零件的加工而出现的,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柔性化、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基础,是现代机床装备的灵魂和核心,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国内外数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己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们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3.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高精度、高速度的发展趋势

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66768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ef1305419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67683←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uangHe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食品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食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食品购买能力及支出逐年提高,中国食品市场的需求量实现了快速增长,食品制造工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档次也更加丰富。 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139.9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531.0亿元,税金总额8 649.76亿元。2013年进出口食品总额达到1531.6亿美元,同比增长8.1%。2014年1-1 2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530亿元,同比增长9.9%。 2010-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食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认为,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中小食品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良性发展,继续淘汰一批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形成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食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是对食品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

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用数字代码形式的信息(程序指令),控制刀具按给定的工作程序、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自动加工的机床,简称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因而了解和提升数控机床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数控机床的发展 (1)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 我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建国初期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改革开放,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家(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多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2)国外数控技术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起源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1949年,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开始数控机床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 数控机床的兴起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吉丁斯·路易斯公司首先联合研制出世界上第 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随后德国、日本、苏联等国于1956年分别研制出本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60年代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相继进入商品化试生产,由于当时数控系统处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初期,设备体积大、线路复杂、价格昂贵、可靠性差,数控机床大多是控制简单的数控钻床,数控技术没有普及推广,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整体进展缓慢。 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微处理器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数控系统体积小、运算速度快、可靠性提高、价格下降,使数控系统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日期: 2009-11-27 6:13:15 浏览: 32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作者: 未知 数控技术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使能技术。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大力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因此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 年,在近50 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 年到1979 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国家的重视、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的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1.取得的成绩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 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四个五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和产业化。——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2.存在的差距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与国外水平相比时,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大致估计如下: 1)技术水平比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2)产业化水平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面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较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

中国重型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重型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中国机械资讯网发布时间:2008-4-3 10:30:15 重型数控机床主要用于大型、特大型零件的加工,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冶金、机械等国家重点企业的当家把关装备。 一、中国重型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我国机床行业已连续7年以20%以上的增速发展,2006年我国机床总产值为7 0.6亿美元,同比增长27%;进口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消费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2%。2 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的产值再创新高同比增幅达36.9%,数控机床产量将超过11万台,同比增幅达33%。2007年中国将继续保持机床生产世界第三、进口世界第一、消费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已成为世界机床产 业的发动机。 我国重型机床行业的8家重点企业,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3亿元,同比增长36.2%,增长幅度高于全行业27%的平均水平。从2000年以来,国内重型机床制造厂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开发高档类新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市场满足度越来越高。如齐二机床可提供镗轴直径∮130~260毫米多种规格,包括方滑枕移动及主轴箱移动结构,刨台式、对置式、车铣镗复合型以及可实现3~5轴联动和加工中心型产品,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为国防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的急需提供了大量的关键重大装备,2007年产成重型落地铣镗床153台,其中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达94台, 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我国数控机床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低档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实现自给,但中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不高,高档重型数控机床大部分仍然依靠进口。多年来我国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一直不足50%,2006年进口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仍达55.18%,而数控机床高达70%,特别是高档数控机床高达约90%,这也说明我国机床产业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机床产业的发展步伐滞后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步伐。重型数控机床产品与发达国家著名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产品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主轴转速,国外先进水平已发展到最高达3000~4000r/min,而国内主要徘徊在800~1500r/ min。 ·快速进给,国外先进水平达20000~30000mm/min,而国内主要在6000~10000mm/min。 ·精度,国外先进水平定位精度0.015/1000mm,重复定位精度0.003~0.007mm;国内产品水平,定位精度0.025/1000mm,重复定位精度0.01~0.015mm。 ·机床的可靠性、精度的稳定性、复合多功能、柔化性、智能化方面不如国外厂家,外观质量也 有明显的差距。 2、造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