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德国的国家主义

19世纪德国的国家主义

19世纪德国的国家主义
19世纪德国的国家主义

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作业

(学年第学期)

2011~2012 二

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性质平时作业任课教师张强

学生姓名朱祺琦学号2009052546 成绩

19世纪德国的国家主义

18世纪末,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德国思想界产生了以历史法学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为代表的两种相悖的政治思想。历史法学派的主张反映了封建贵族势力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G.胡果和F.K.von 萨维尼。

他们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历史习俗的积聚,是自发的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法的历史是某些原则自动地、缓慢演进的过程,这些原则潜在于民族精神之中。据此他们反对自然法学说和理性主义,认为它们是超经验的假设。他们试图用法律是“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的观点掩饰封建法律制度的本质。在实践上,历史法学派主张尊重以往的一切政治法律制度,反对改革,断言时代没有提出重新立法的使命,反对德国人民希望统一和制定统一法典的要求。与此同时,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也塑造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J.G.费希特和G.W.F.黑格尔。康德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并把法国革命的理论变成德国的伦理道德学说。他赞美自由、平等、人权的原则,崇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又把它们推到“彼岸世界”,认为实现它们的唯一道路是用“善良意志”、“道德律令”劝人为善。他继承了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费希特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他深受J.-J.卢梭学说的影响,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民主的强烈要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他阐发了反抗侵略战争、统一和复兴德意志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晚年,他热衷于国家主义,强调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黑格尔是近代德国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表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他通过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运用抽象思辨的方法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竭力抬高国家的地位,表现了国家主义倾向。在国家制度上,他主张君主立宪制,寄希望于普鲁士王国来实现德国的统一和改革。19世纪30年代,

代表德国自由资产阶级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和唯物主义哲学家L.A.费尔巴哈,虽然对普鲁士王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不满,但却把批判的理论局限在宗教领域和伦理道德的范围内。

德国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新兴资产阶级探索自身解放道路为主流的,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00页)。尽管这种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保守主义色彩,但在思想方法上却摆脱了17~18世纪政治思想中机械、孤立、静止地看待国家问题的倾向,开始用历史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探索国家问题,使人类对政治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在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学校作息时间分成三个部分:上午主要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则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1893年,英国教师巴德利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创造者;更关心教学过程;学校管理亦更加民主,因此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3)1898年德国教育家利茨在哈尔茨山区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 (4)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18~19世纪的德国建筑

18~19世纪的德国建筑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读书报告摘要:18世纪到19世纪的德国建筑经历了从哥特到巴洛克建筑的转变,但是由于文化的 差异,德国在这一时期的哥特建筑和巴洛克建筑也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建筑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演变,发展,而德国也在自己的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关键词:德国建筑哥特巴洛克 读了这本书,确确实实了解到建筑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这本书只是讲了十九世纪末之前的,部分区域的建筑史。而正是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演化,发展,建筑才能释放出其独有的魅力,使几十世纪的人们钟爱于建筑,而我也能通过这本书领略到十九世纪之前的建筑散发出的熠熠光辉。 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讲到的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当时的建筑风格逐渐演变逐渐成熟,并且因为爸爸曾经到德国出差,看到他拍的德国的建筑我很感兴趣。我也对德国有一些了解,所以就想更深入得了解一下德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左右的建筑风格。 其实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都有些相近, 只是民族传统的差异和设计师的主观思想上的差异 致使建筑的设计上有些不同。 欧洲各国在这一时期德国兴起了古典复兴的建 筑潮流。德国的古典复兴主要是希腊复兴。它的主要 特点是使用希腊式的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并且 追求体形的单纯。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 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柏林的勃兰登 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还有辛克尔设计的旧博物馆大厦,罗马万神庙是 他的蓝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两个典型。希腊 复兴最重要的作品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在我看来,就使用功能方面来说,希腊复兴的建筑在这一时期大多都用于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因为这些巨大的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很壮观但是不实用。用于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1、早期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

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 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tiudiskaz(大众的),tiudiskaz又来自于teudō,t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

德国最佳化工大学之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专业选择攻略

德国最佳化工大学之一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专业选择攻略 在2015年QS的30个专业排名中,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英文: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KIT)共有11个专业进入世界前200名,分别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物理与天文、化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数学、经济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其中土木工程位居德国第1,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均位居德国第2,除机械工程、数学、经济学和地球与海洋科学外都进入了世界前50名。 在2015年QS的专业排名中,尽管卡尔斯鲁厄是土木工程位居的德国第1,但如从世界排名来讲,却是物理与天文专业的排名最高,为世界第24位,但只屈居德国第3,位于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设有以下11个院系,分别是:数学系、物理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人文与社会学系、建筑学系、土木工程、地质与环境科学系、机械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系、经济工程系。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展的大型科研项目有:可再生能源、核子融合/核聚变、核能安全、技术革新与社会能源系统分析、大气与气候研究、科学计算与网格计算、纳米及微系统技术、生物界面、天体粒子物理学、同步加速器。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专业设置及其评分: 专业名称 专业英文名 对应阶段 评分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本硕连读 5.5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本科 4.0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硕士 3.7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本科 3.5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本科 3.5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本硕连读 3.5 建筑学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 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德意志(Deutsch)又做何解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些称谓的起源,以便从历史的演进中更好的了解现代德国的产生。 “日耳曼尼亚”是一个拉丁语词汇,很有可能起源于凯尔特语,是罗马和高卢人对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部落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称谓。而这些部落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这只是外界对他们的一种称谓。 “德意志”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Diutisc”(由theoda,即民众一词而来),这个称谓的第一次在公元800年左右的法兰克人的教会文献中,指的是莱茵河对岸的部落所讲的方言。慢慢的这些生活在现在德国版图上的居民由于共同的语言产生认同感,这个古日耳曼语的称谓最终演化为现代德语中的“Deutsch”。 无论是“日耳曼尼亚”还是“德意志”最初的起源都是其它民族对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的德国人的称谓。德意志民族构成复杂,在现代德国人既有古日耳曼人的血统,也保有斯拉夫民族的特征,在漫长历史的演变中,德意志民族融合了来自不同种族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 现代德国的发展过程不同于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后者由一个核心向外发展,如意大利由罗马发展而来,法国由法兰西岛发展而来。相反德国是由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人民聚合法发展而来。 简单的把现代的德国人称为古代日耳曼人的后裔是不恰当的,他们实际上是多种民族的聚合体。 日耳曼与罗马 已知的最早的日耳曼部落居住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之后日耳曼人不断向南迁徙,其中的一支,条顿人逐渐定居于德意志地区。不断扩大的部落同时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匈奴人入侵西欧,他们只得不断向南迁徙,并最终与当时的“文明世界”罗马发生了接触。 公元84年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类似中国古代长城的“界墙”,以抵御日耳曼人的不断南迁。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界墙”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日耳曼部落迁徙浪潮,越发显得无能为力;而来自蛮荒之地的部落民面对罗马高度发达的文化倾慕不已。多番博弈后,日耳曼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臣服于罗马。 臣服罗马之前,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可以用“不毛之地”来形容,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评论到“这是一片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地理上毫无吸引力的土地,一个不会使非当地土著者向往的鬼地方。”欧洲南部充沛的阳光、丰富的物产吸引着他们向南迁徙,而罗马的灿烂的文明又让他们自惭形秽。 日耳曼人陷入矛盾,一方面他们要忠实于他们的日耳曼人出身,但同时又要效忠于罗马。他们既是部落民,同时又是罗马战士,时而为罗马与自己的亲族作战,时而又倒戈相向。较量与妥协中,德意志的先民逐渐接受了罗马的文明,包括基督教、行政体制和部分生活方式。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鲁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法兰克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众多的日耳曼王国之中,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他们的首领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承认了拜占庭皇帝的权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成了西罗马帝国实质上的皇位继承者。 尽管建立起了国家的形式,但法兰克人却没能继承罗马的政治体系,社会动荡不安,家族内部也充斥着政变、阴谋和父子相残。 混乱中,一个凭借担任墨洛温家族的宫相职务而发迹的家族崛起,加洛林家族篡位夺权。在治理国家上他们比墨洛温家族有了很大进步,加洛林王朝摒弃了许多日耳曼人的野蛮习惯,养成了温文尔雅的举止,形成了初步的政治思想,对文明产生了兴趣。如果说墨洛温王朝对基督教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加洛林家族则是基督教的积极卫道者和传播者。 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教皇失去了世俗力量的保护,与远在拜占庭的皇帝,同时也是拜占庭基督教的领袖发生了矛盾,不得不转向寻求法兰克人的保护。法兰克的领袖查理来到罗马调停矛盾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圣诞节弥撒上加冕他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德语为卡尔大帝Karl der Gro?e)。 卡尔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分裂。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Vertrag von Verdun)和870年的“墨尔森条约”(Vertrag von Mersen)使帝国分裂成三部分:莱茵河左岸操罗马语(拉丁语)的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中部地区。这三个地区日后发展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驾崩,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推选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为国王。德国史学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当选国王视为法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和德意志史的开端。从此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国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国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安全借鉴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

【安全借鉴】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 2016-08-04 1、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现状 (1)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形成的化工园区发展模式。 德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拜尔公司等大型化学公司的对外开发。大型化学公司为了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将一部分业务进行分离,开始在周边规划出一小块用地,吸引企业进入园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德国现今的主要化工园区。 目前,全德国境内大约有60个左右的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在德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如下的优势:一是多个企业组成有效的生产链,使其处于共同的产业链上;二是生产环节之间距离短,既节约运输成本又降低了运输安全风险;三是共同存储(物流),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成立专门负责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公司,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五是灵活和优化的商务模式,使企业享受在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把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六是通过专业技术的联盟,使企业获得新的技术能力;七是企业是上下游关系,相互了解,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安全理念。 总之,德国的化工园区是在老化工基地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合理、物流便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德国化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构成德国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 《联邦污染防比法》是德国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大法,与《联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联邦污染防护条例》《处理有害物质的特殊规定》以及欧盟《塞维索II准则》等共同构成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体系。《联邦污染防止法》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法律,同时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由36个附属法规或细则构成,内容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与其他一些法规如《建设工地条例》《生产安全条例》《施工现场条例》等共同涵盖了化工企业从规划、建设、运行直至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环保问题,是德国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石。 统一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可有效避免法规不一、标准不一、政令不一的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协调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安全、健康、环保、消防、设备等工作的监管,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3)严格的企业入园审批程序,将化工园区的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德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并没有明确的企业安全准入制度,企业进入园区主要是以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各个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利益要求,采取灵活的、适合自身的方式,做法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根据《联邦污染防止法》《塞维索II准则》的要求,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在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时,也应遵守严格的审

德国历史发展

德国历史发展 一、德国的地理位置和早期历史 变动的疆域 民族,日耳曼人和德意志人 早期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公元843年),东法兰克王国 亨利一世:德意志王国(920年) 奥托一世:“罗马皇帝”(962年) 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 14世纪“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二、中世纪的分裂 皇权与教权 亨利四世,卡诺莎事件(1077) 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诺莎,红胡子),兵败意大利(1177)皇权与贵族 五大公国: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图林根,士瓦本,巴伐利亚(9世纪)教皇也是领主:教皇国 皇权的流落:为反对教皇向贵族示好,关税、铸币、集市等 “邦君”的出现(1232见于帝国文件) 七“选侯”选举国王(1257) “黄金诏书”(1356),选侯的权利: 选举国王/ 皇帝 邦国内的完整君主权:立法、司法、行政、抽税、铸币、签约、开战皇权与城市 皇权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皇权的衰落与城市同盟的出现

三、宗教改革与德意志的破碎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因信称义” 九十五条论纲(1517) 反宗教改革 德意志分裂 战争与德意志解体 士马尔卡登战争(1546—1555)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教随国定” 诸侯的胜利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掷出窗外事件”(1618)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8) 帝国宪法:各等级的完整主权 皇帝:奥地利与世袭领地 德意志彻底衰落 四、奥地利与普鲁士 哈布斯堡君主国 哈布斯堡家族:1273年第一个皇帝(鲁道夫),1452年以后的皇位 查理五世(1519—1556) 奥地利分支 君主国领地:布于中欧、南欧 强国地位,帝国中心 专制王权的决定性作用 费迪南一世(1556—1564) 从落伍到解体 君主国的非民族性质 专制制度的长期延续

2011德国化工工业园与生物技术孵化器

2011德国化工工业园与生物技术孵化器 来自莱茵-长江-商务的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https://www.doczj.com/doc/ef12918979.html,

白林博士,营养学硕士,与霍尔格?班格斯博士,化学硕士,2009年起成立莱茵-长江-商务,为中国和德国企业提供服务。 我们的服务包括: ?中国产品进入德国市场的咨询。 ?组织与德国工业界相关联的合作洽谈活动。 ?组织和陪同与工业界专家的商业活动。 ?为中国市场寻求产品与合作提供服务。 ?市场分析,经济预算和企业合并与收购。 莱茵-长江-商务是位于尼德奥姆的长江生物技术咨询公司,与位于法兰克福的BCNP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拥有的品牌,两家公司都位于德国:https://www.doczj.com/doc/ef12918979.html, 白林博士 霍尔格 ? 班格斯博士

版权声明 本研究报告是2011年3月到5月由德国莱茵-长江-商务完成。研究报告对其内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不負法律責任。调研和数据分析是用最佳和最负责任的方法进行的。所有引用文献都是来自于相关公开的网站信息。公开研究报告的内容与商业行为无相关性。 数据来源: Verband der Chemischen Industrie (www.vci.de), BASF SE (www.basf.de) und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 www.bmbf.de).

内容 序言-德国化工和生物技术工业 5 杜仁-尼得豪阿克绸诺贝尔工业园 6 拜耳先灵化工园7 首瓦贝恩伯格工业园8 拜耳彼得菲尔德有限公司工业园 9 布伦斯比特尔拜耳工业园 10 多尔马根化工园 11 弗莱堡厚地亚工业园 12 跟道夫工业园 13 格斯特霍夫服务有限公司工业园 14 格里斯海姆工业园 15 法兰克福赫斯特工业园 16 卡勒-阿尔伯特工业园 17 克纳泊扎克化工园 18 雷欧钠化工园 19 勒沃库森化工园 20 玛尔化工园 21 马尔堡泊灵根维格园 22 尼恩伯格工业园 23 欧泊布鲁赫工业园 24 奥本伯格美茵塞得工业中心 25 首瓦莱茵贝格工业园 26 瓦鲁园 27 瓦尔斯罗得工业园 28 沃尔夫冈工业园 29 采茨化工工业园 30

19世纪以前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9世纪以前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日语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刘正 【按语】:本文初稿于1996年,定稿写成于2003年,作为北外汉学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德国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言后颇受好评。但不想该会议论文集至今未出,而《国际汉学》也一直未曾公开发表此文,致使此文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发表和出版的机会。但是,北京大学儒藏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国内外一切汉学研究专业学术网站,认识到此文的学术价值,曾经全文转载此文。但是,网络版论文出现不少外文字母拼写错误,如将“Orientalische Bibliographie”写成了“Orientalische Bibhgraphie”等。有些错误源于拙著《图说汉学史》一书。现在经重新修订的两卷本《东西方汉学思想史》一书中的德国汉学19实际以前部分章节内容,发表如下: 引子 德国对日本的了解开始于十六、十七世纪。1649年,德国传教士Varenius Bernhardus 用拉丁文出版了研究日本的专著《日本王国志》(Descriptio Regni Japoniae)一书。而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学术交流很长一段时期要通过荷兰来实现。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当时这两国之间的学术交往涉及到汉学。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所谓的西学最初主要是指兰学,即来自荷兰的思想和科学技术。那时,日本在学术上和德国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联系的。不过,就算是有点通商和外交联系也谈不到汉学研究的层面上。更何况那个时代德国的汉学研究是以实用语言方面的传授为主,若想作真正的汉学研究就得先去法国,儒莲(Stanislas Julien)是那个时代西方汉学研究的真正领袖。但是到了明治维新时代,日、德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改善。正处于大力发展新式教育事业的日本,通过德国驻日使馆的特别推荐,高薪聘请德国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史学大师兰克教授的著名弟子瑞斯(Ludwig Riess)出任新设立的东京帝国大学史学科(即历史系)主任教授,把德国当时历史学界飞速发展的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学术理论和西方史学传统带到了日本。后来成为日本汉学界顶尖人物的东洋史学祖师爷白鸟库吉等人,成了瑞斯的第一批日本弟子。从此,德国汉学开始凭借着德国历史学在日本的传入而日益流传开来。 汉学,即英语中的“Sinology”,又被称为传统汉学、古典派汉学,一般认为是指对中国古代语言、思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汉学的概念在19世纪才正式形成。而以“Sinology”这一术语来指代汉学,德国著名汉学家福赫伯(Gauting Herbert Franke)曾在《对欧洲汉学史的一些看法》一文中对西文中的“Sinology”概念进行了语源学上的考察,他提出“Sinology”这一概念是“在1882年才正式出炉。”①在此之前,1838年开始产生以“Sinology”一词用来说明“汉学家”这一概念。這裡的“Sino”二字,日文中一般写成“支那”二字,有时也以假名方式写成“しな”。 “支那”这一概念,从语源学上讲,来自梵语佛教典籍中的“Ch’in”一词。其本意是“秦”,它是古代印度用来指代中国古代秦王朝的专门术语。在古代印度的史诗《摩诃波罗多》(Mahabharata)一书中已有“支那”一词出现。这就是今天英语世界中“China”一词的直接来源。在西方汉学史上,德国著名汉学家李施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在他的专著《中国地理历史研究》(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德国化工行业报告

德国化工行业报告 1960年至2010年50年间化工行业平均收入增长率为5.4%。 1990年至2010年间能耗减少20%,同期产量增加60% 德国制造的所有加工化学品中有2/3出口 2017年德国化工公司创新支出42亿欧元 在欧洲专利局注册的化学专利中有1/6是由德国公司制造的 德国的化工行业是欧洲第一,雇佣了约34万训练有素的员工。参与该行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大量投资于研发活动。这使得该行业成为创新的推动力。

通过开发新材料和高性能化学品和塑料,化工行业为先进技术设定了基准。这也为许多不同的领域带来了好处,如能源效率、存储和移动性。 许多国际领先的化工公司选择在德国落户。他们之所以被吸引到德国,是因为德国拥有一流的研究环境、一流的物流和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是一项进一步的决定性优势,使其能够进入欧盟超过5亿客户的市场。 德国化工行业数据 全球化学品市场 全球化学品市场状况良好。这主要反映在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全球收入从19090亿欧元大幅增长至34750亿欧元(接近13%的平均年增长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工行业似乎没有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化工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水平都在不断增长,而且大多是两位数的营业利润率。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央行的低利率政

策加强了这一发展。良好的信用评级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更容易获得新贷款。这一策略已被许多化工公司用来通过并购交易和股权投资来强化其投资组合。 德国:世界第三 全球工业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化工行业是2017年最大的市场,收入12930亿欧元,全球份额约为40%,其次是美国(4660亿欧元)、德国(1550亿欧元)和日本(1540亿欧元)。中国化工市场的规模超过了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总和(几乎占国际市场的16%),这是由于2007年至2017年间每年平均销售增长率惊人地达到16%。

德国大众发展史

德国大众 第一章:大众汽车总览 大众汽车,在德语里是VOLKSWAGEN。这个词语,别想去英文字典里查了,其实它是2个单词的组合,VOLKS,还有WAGEN,所以简称VW。VOLKS,就是相当于英语里的FOLKS,连读音也一样,就是平民的意思。WAGEN,读音因该是英语里的VAGEN,这个词语金山词霸里也没有,我记得在哪个大字典里看到过是4轮马车的意思,姑且就是当汽车的意思吧。这里插一句,我们叫宝马BMW,德国人就叫BMV(都是指读音哦)。 大众的标志,是VW两个字母竖排的意思,据说有另一个意思,说这个标志看起来是3个V,代表他们胜利、胜利、胜利。 其实大众有两个含义。一个代表大众汽车集团,另一个代表大众汽车这个品牌。大众汽车集团的概念大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大众集团下属宾利(BENTLEY)、奥迪(AUDI)、蓝博基尼(LAMBORGHINI)、布加迪(BUGATTI)、大众(VW)、斯柯达(SKODA)、西亚特(SEAT)这七个品牌。 在这些品牌中,最高档的绝对属于宾利这个品牌了。本来,大众是买下了英国的劳斯莱斯(ROLLSROYS,简称RR),而RR拥有RR和BENTLEY两个商标。然而,不知道属于疏忽还是本来的策略问题,RR公司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被BMW集团购买。插一句,RR 的发动机至今还在很多飞机服役。而RR该商标的所有权是其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大众确掌握有RR的整个制造厂,

而生产的汽车都只能标宾利的商标。虽然没什么不好,而且近期宾利一举推出包括大陆在内的几款热销车型,品牌效应大涨。但大众没有RR的商标始终让我觉得是个遗憾,并让英国这原属一家豪门品牌开始分家。BMW集团拥有了RR的商标,并另建工厂,出品了新的幻影(PHANTOM)系列的RR。 我GF以前就不知道,AUDI其实也是大众的。其实AUDI系列有很多技术是和VW品牌的汽车共用的,这可能会让多掏不少钱买AUDI汽车的车主不悦,确让很多买VW的车主津津乐道。AUDI公司前身叫汽车联盟(或联合汽车公司),由四家公司组成,所以标志为四环。绝对不是因为奥迪是奥运的弟弟,所以少个环。AUDI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和BENZ/BMW这2B公司一样的德国豪华车制造商。这里再插点小知识,BENZ我们称做奔驰,而香港人叫平治,是属于戴母勒-克来斯勒公司的一个以创始人命名的品牌。这个品牌在国外多用于指商用车(比如卡车面包车)而不是小轿车,用三叉星标志的小轿车一般国外人都叫它‘MERCEDES(梅赛德斯)’,大概因为奔驰这个翻译太成功了,所以中国这里就一直这样叫。以后和外国人交流就知道他们说的是啥了。回来讲奥迪,它目前的市场定位是,以比2B公司低10%左右的价格,提供同样优质的车辆,兼顾驾驶乐趣和豪华舒适性。 由于本人知识所限制,比较了解VW和AUDI两品牌,其余品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化学工业的起源

1.化学工业的起源 尽管化学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代,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却是非常近代(才开始的)。可以认为它起源于工业革命其间,大约在1800年,并发展成为为其它工业部门提供化学原料的产业。比如制肥皂所用的碱,棉布生产所用的漂白粉,玻璃制造业所用的硅及Na2CO3. 我们会注意到所有这些都是无机物。有机化学工业的开始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William Henry Perkin 发现第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并加以开发利用为标志的。20世纪初,德国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实用化学方面的重点研究,到1914年,德国的化学工业在世界化学产品市场上占有75%的份额。这要归因于新染料的发现以及硫酸的接触法生产和氨的哈伯生产工艺的发展。而后者需要较大的技术突破使得化学反应第一次可以在非常高的压力条件下进行。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德国很有帮助。特别是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仗的爆发,对以氮为基础的化合物的需求飞速增长。这种深刻的改变一直持续到战后(1918-1939)。 date bake to/from: 回溯到 dated: 过时的,陈旧的 stand sb. in good stead: 对。。。很有帮助 1940年以来,化学工业一直以引人注目的速度飞速发展。尽管这种发展的速度近年来已大大减慢。化学工业的发展由于1950年以来石油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大部分在有机化学方面取得。石油化工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迅猛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合成高聚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脂和环氧树脂的需求巨大增加。 1940年以来,化学工业一直以引人注目的速度飞速发展。尽管这种发展的速度近年来已大大减慢。化学工业的发展由于1950年以来石油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大部分在有机化学方面取得。石油化工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迅猛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合成高聚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脂和环氧树脂的需求巨大增加。 2.化学工业的定义 在本世纪初,要定义什么是化学工业是不太困难的,因为那时所生产的化学品是很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清楚的化学品,例如,烧碱,硫酸。然而现在有数千种化学产品被生产,从一些原料物质像用于制备许多的半成品的石油,到可以直接作为消费品或很容易转化为消费品的商品。困难在于如何决定在一些特殊的生产过程中哪一个环节不再属于化学工业的活动范畴。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来描述一下这种困境。乳剂漆含有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显然,氯乙烯(或醋酸乙烯)的合成以及聚合是化学活动。然而,如果这种漆,包括高聚物,它的配制和混合是由一家制造配料的跨国化学公司完成的话,那它仍然是属于化学工业呢还是应当归属于装饰工业中去呢? 因此,很明显,由于化学工业经营的种类很多并在很多领域与其它工业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不能对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相反的每一个收集和出版制造工业统计数据的官方机构都会对如何届定哪一类操作为化学工业有自己的定义。当比较来自不同途径的统计资料时,记住这点是很重要的。 3.对化学工业的需要 化学工业涉及到原材料的转化,如石油首先转化为化学中间体,然后转化为数量众多的其它化学产品。这些产品再被用来生产消费品,这些消费品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为舒适或者作药物维持人类的健康或生命。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价值加到产品上面,只要这些附加的价值超过原材料和加工成本之和,这个加工就产生了利润。而这正是化学工业要达到的目的。 在这样的一本教科书中提出:“我们需要化学工业吗?”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奇怪

德国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教育发展历史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在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德国曾作出重要贡献。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影响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代西方的教育视导、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双规学制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等,也大多起源于德国,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17~18世纪德国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德语学校的发展,世俗政权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强迫义务教育的提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主要训练德意志各封建公国的管理,以及预备担任学术职业,如法官、医生的人升入大学,训练未来牧师的任务降到了次要地位。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拉丁文和希腊文。17世纪后半期的哈勒学园成为教育革新的旗帜,除教授古典语文之外,增加了德文、法文以及数学和科学课程。高等教育以哈勒大学的改革中心,导致了一场新的大学运动,推动了德国大学都按照哈勒大学以及哥廷根大学的模式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的所有教学领域;研究自由、教学自由成为政府认可的大学的基本法权;学术报告替代了传统的依据标准材料照本宣科的教授方法,各种形式的课题讨论替代了传统的辩论方式;除哲学和天主教大学的神学院仍用拉丁语之外,在大学中一般都用德语作报告等。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充满了活力,在德国的学术研究和国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大学效法的典范。 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