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流派讲座 第六讲 纯粹派摄影

摄影流派讲座 第六讲 纯粹派摄影

摄影流派讲座 第六讲 纯粹派摄影
摄影流派讲座 第六讲 纯粹派摄影

第六讲纯粹派摄影

(PURE PHOTOGRAPHY)

任一权

二十世纪初,摄影艺术的创作思想是活跃的。这一时期摄影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如本文第四讲中所说,是由‘ “造型性”向“纪实性”靠拢与融合’发展,使主宰初期摄影艺术的“高艺术”解体,代之以“画意摄影”的兴起。但由于本时期里印象派摄影的中后期内,使摄影艺术创作向“造型性”本体轴反弹和回复,于是又一次引起摄影介的震动和反对,发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呼声。1904年,美国一位名叫S . 哈特门(S .HARTMANN)的评论家对印象派过予模仿绘画作出严厉批评,他提出摄影艺术应该是“依靠你的照相机,你的眼睛,你的高度的鉴别能力,你的构图修养。你要重视色彩、光与影的变化;研究线条、影调轻重和物与物的空间关系;耐心等待到你所要拍摄对象最美的瞬间状态的出现”。他吁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大家囿于我上面的观点,也更不是不要大家象目前那样去刻意追求艺术。刚好相反,而是希望能比现在更艺术。……我深信只有如实摄影才能做到”。由此可见他的摄影艺术观的内核不是对画意摄影的叛逆,而只是希望摄影艺术发挥摄影的本体主轴特性——纪实性,充分发挥其照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的独特功能进行“纯粹摄影”的创作,去获得“比现在更艺术些”的效果。

上述新的摄影艺术理念在摄影界立刻获得被影评家H . 纽霍尔誉为“一生都在严格地研究和考察照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的基本性能”的著名摄影大师A . 斯蒂格里茨的响应与支持。他首先在自已于1902年发起建立的摄影组织“摄影分离派”里,与中坚分子E .J . 斯泰肯(E .J .STEICHEN)、F .H . 伊文思、和E .科伯恩(E .KOBERN)等人行动起来,吸收“自然主义摄影”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倡导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特质和性能,彻底抛弃绘画对摄影的影响,推广S . 哈特门的“纯粹”摄影理念,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和手段去求得摄影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效果——高度清晰的影象、丰富的明暗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细腻的纹理表现。由于他们的成就和在摄影界的地位,很快在他们周围凝聚了一批摄影家,推动人们对摄影本体和独特表现手段的重视、探索和研究。

摄影史家将他们和一批持上述摄影艺术理念创作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即在摄影艺术上刻意追求优良“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影、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其他造型技术手段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冠以“纯粹派”之称。

随着时代的变化,纯粹派摄影后来分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以特写表现物局部,以凸现“形”与“质”为已任的“新即物主义摄影”,另一分支则向线条、简约、歪曲和图案化发展而成为“抽象派摄影” 。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除文中已提及的以外,还有P . 斯特兰德(P .STRAND)、E . J. 韦斯顿(E .J .WESTON)、A . 亚当斯(A .ADAMS)、I . 坎宁安(I .CUNNINGHAN)、

┅┅。名作有A . 斯蒂格里茨的《日光与阴影》(1889)和《赛马场》(1904)P . 斯特兰德的《白色栏杆》(1916)、F .H . 伊文斯的《台阶》(1903)、E .J . 斯泰肯的《摩尔根肖像》(1903)和C . 希勒的《内部》(1917)……。

未来派摄影

(FUTURISM PHOTOG RAPHY)

“未来主义” 为一种近代的文艺思潮。

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意大利的文学界。1909年2月2日意大利诗人F .T . 马利奈蒂(F .T .MARINETTI)为反对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想,首次著文题为《未来主义宣言》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刊出。他在该文中说∶“我们宣布,世界的壮观因一种新的美而得到丰富——速度之美”。在他的鼓吹下,逐步扩至俄国、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后转入造型艺术领域。1910年U . 波丘尼(BOCCIONI)、G . 巴拉(G .BALLA)、C . 卡腊(C .CARRA)等艺术家联合签署一份宣言——《未来派绘画宣言》。《宣言》称∶“事实上,一切都在晃动,一切都在奔跑, 一切都在迅速转化。由于形象持续存在于视网膜上,运动中的物体便成倍增长,在接踵而至时产生了变形,就如同在空中的快速振动一般。于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就不是四条腿了,而是二十条腿,而且他们的运动呈现为三角形”。绘画中的未来主义高潮期是1912——1915年,淡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摄影艺术领域里的“未来派摄影” 出现于二十世纪的一十年代初,稍后于绘画。最先引入并倡导的摄影家是意大利人A .G . 布拉加利阿(A .G .BRAGAGLIA)。开初,他称自已的实验性创作为“动态摄影”;1913年,他出版了一本鼓吹自已摄影新观念的演讲集,其书名更改为《未来派摄影动态论》。在这本书中他才明确提出“未来派摄影” 这一概念。他认为这种摄影“艺术的独特和与众不同,存在于极富创新精神之中”。他说“动态的效果,这就是全部姿态的流动轨迹的综合,以及我们经历的时间含意”。

就其本质言,其摄影本体仍属纪实主轴,与纯粹派相通。

在这一时期,他确实创作了不少很有线条律动极富动感的摄影作品。遗撼的是,由于慢门拍摄这种摄影造型技巧有很大的表现上的局限,没有蔚然成风。但它对摄影中的动态描写——影象重叠、虚实相辅,动作线化都丰富了摄影艺术视觉造型技巧。

纯粹派摄影作品

日光与阴影[1889] A.斯蒂格里茨白色栏杆[1916] P.斯特兰德

台阶[1903] F.H.伊文斯摩尔根肖像[1903] E.J.斯坦肯

未来派摄影作品

A .G .布拉加利阿摄影作品

打耳括子 [1912] 欢迎 [1911]

未来派画家 [1912] 吸烟者 [1913]

世界摄影史复习提纲

世界摄影史 1、摄影诞生的条件:1)能够形成影像的暗箱2)能够保存影像的感光材料 2、摄影术的原理:小孔成像原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在《墨经》中提出。 3、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曝光实验”是有托马斯·韦奇伍德制作的阳光图片。 4、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拍摄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图片《窗里看到的风景》。 5、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在法国诞生发明人达盖尔 6、照片分析:《窗外里的风景》 答:本张照片拍摄时间于1826年,是摄影师尼埃普斯拍摄的,摄影师尼埃普斯是摄影术的奠基人;发明的摄影方式为“阳光摄影术”其拍摄的内容为他在家窗口所拍摄的景色但美中不足的是:1)曝光时间长。2)图像表面多颗粒以致无法辨认。3)直接在印刷版上无法复制。 7、世界上5种摄影术摄影术的名字、发明人、国籍 1)法国—尼埃普斯—阳光摄影术 2)英国—塔尔博特—碘化银纸照相法(卡罗氏摄影法) 3)英国—阿切尔—火棉胶摄影法 4)英国—马多克斯—干板法 5) 法国—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8、碘化银纸照相法的发明人?历史意义? 答:1)发明人:英国的塔尔博特 2)历史意义:卡罗氏摄影法是现代摄影的基础,是现代摄影术语“正片”或“负片”的第一次应用 9、从1844年~1846年塔尔博特制作名为《自然的铅笔》的摄影集这是摄影史上第一本以摄影方式做成的书,向后人提示了使用与传播照片的可能性。

10、火棉胶摄影法的历史意义 答:(1)对于摄影的普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使摄影负片到正片的工艺方法更加完善。(3)为负片制造与照相的冲洗产生奠定了基础(4)标志着 摄影真正的发明,并且更加使用普及。 11、立体照片实现了人类最早的一种对虚拟现实的视觉体验。 12、彩色摄影史上第一个值得铭记的先驱者是马克斯韦尔;1861年他制作出摄影史上第一张彩色幻灯片,奠定了彩色摄影的基础。 13、1869年,法国人杜豪隆出版名为《摄影的彩色》的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加色法和减色法彩色摄影原理。 14、1942年,柯达公司推出彩色负片,柯达彩色负片的诞生,使彩色摄影真正走向大众。 15、1855年罗杰·芬顿用影像记录克里米亚战争,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战争图片,此次活动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运用摄影手段记录重大历史活动。 16、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大地震,摄影师阿诺德·根舍对此次灾难进行了拍摄,这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用影像记录了灾难。 17、摄影术的诞生使照相馆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行业,在苏格兰出现了一家摄影术史上青史留名的照相馆,是由画家希尔和摄影家亚当逊合作开设的照相馆。 18、1851年法国国家政权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目的的使用摄影,也是摄影史上第一次出现官方摄影家。 19、英国人汤姆·约翰逊在1887年与新闻记者阿道夫·斯密斯合作的《伦敦街头的生活》被称为第一本社学意义上的观察现代城市生活的摄影图书, 请简述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答:目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是生活受到摄影的关注 意义:(1)是摄影史上的第一次现代都市生活的摄影图书(2)汤姆·约翰逊的摄影镜头直接对准城市中的贫困现象第一次主动赋予摄影以展示社会 问题的责任和权力(3)是摄影转向关心和关注底层大众生活的开端。 20、英国人麦布里奇所拍摄的连续动体照片精确地再现人与动物运动的全过程,他被因此获得“电影之父”的荣誉。 21、摄影史一般人认为,英国人爱默生在1886年发表的《摄影:一种绘画式艺术》一文标志着画意摄影的诞生。 22、画意摄影以1904年成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画意摄影协会,以及同年举办的第一届巴黎国际摄影沙龙展为标志达到高潮。 23、图片分析题:《人生的两条路》P25——雷兰德 答: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奥斯卡·雷兰德拍摄的。他是欧洲“艺术摄影”的重要人物。拍摄时间是在1857年拍摄的,他在这张以30张底版拼凑而成的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1、《受伤的女子》——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幺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智能: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朝改善人的形象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 2 、《枪》——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

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3、《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4、《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5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

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6 、《裸跑者》——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

最最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

[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撤退]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温斯顿.丘吉尔]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写实主义摄影流派

写实主义摄影流派 特点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

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摄影研修班心得体会

十月中旬我有幸代表公司参加了局党委组织的为期六天的宣传报道和新闻摄影培训班。在这期间真正体会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摄影魅力的所在,真正感觉到作为一名通讯员的责任与义务。 十月中旬我有幸代表公司参加了局党委组织的为期六天的宣传报道和新闻摄影培训班。在这期间真正体会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摄影魅力的所在,真正感觉到作为一名通讯员的责任与义务。这次培训的内容包括新闻写作、摄影常识与技巧两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培训及苏杭实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对我以后的通讯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在文字报道方面,新闻报道离不开文字说明,魏书记在讲座上告诉我们应多读书,多钻研,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储备,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才能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准确、生动。平时我在写作时总感觉没思路,刘书记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那就是报道重点的工作,抓住重要活动报道,关注身边的小事。而有了这些,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去收集、归纳、构思和修改,才能写出好的通讯报道。总结一句话就是,关注细节,做到用心去报道。 在新闻摄影方面,此次培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闻摄影,图文配合才能使我们的报道更加生动、自然。以前一直对摄影很感兴趣,但从没认真研究过,原来一直以为摄影是件很简单的工作,但听了汤老师和赵书记的讲解,明白了摄影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讲究采光、视角、线条等很多的要素。而要练就一手娴熟的摄影技术也不是一时之事,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多照、多想。我们此次安排的苏杭之行就是给我们通讯员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

江南水乡有着和我们北方城市截然不同的风景,特别是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一刻。而如今再拿起相机已不是单纯的记录者,我们更注重构图、采光等一系列专业的摄影技巧。这次的培训使我们学到很多,不虚此行。 这次培训除了业务技能得到了提升外,自己最大的收获还是来自心理层面的。参加培训班,除了在新闻宣传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外,更激发了自己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还让我认识到作为冶金地质行业的基层通讯员,不仅要具备新闻写作的基本素质,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更加准确无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还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对企业有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通过培训我对自己的通讯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全新的定位。今后我会把每一次通讯报道当做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提高。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个人能力。我真正感觉到自己比以前更加热爱工作和生活了,而现在自己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学习,更多的进步,更好的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都在这次培训中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通过相互的交流学到了好的经验。我还是通讯宣传工作中的新人,还需要向前辈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让自己能迅速进入到通讯员的角色,当好一名称职的通讯员。像我们这样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要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去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我将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所应有的责任,

世界摄影艺术流派简介

《世界摄影艺术流派简介》哪个适合你? < 楼主:观海听涛可以将本主题收录到自己的博客> 艺术上的流派,是指文艺领域内具有某种共同创作倾向和创作特色,并有一定约社会影响的集团和派别。但摄影艺术流派的形成和产生,除了与当时出现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有关外,它还和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摄影本身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技术在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利用日益提高的各种技术,进行种种探索与研究,使摄影器材不断地改进、丰富和提高。它为摄影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使摄影艺术语言不断丰富和造型手段、表现方法不断加强和提高。此外,加上摄影艺术家自身的不断成熟,这些都是摄影艺术流派产生的重要条件。 在摄影出现以来的一百多年内,世界上主要的摄影艺术流派有下列几种,这里我们分别对各种摄影艺术流派作筒略的介绍。 第一节、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它是盛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 “绘画派”摄影又称“画意”摄影.因为绘画摄影都是平面视觉艺术,加上早期的摄影艺术与绘画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那时许多摄影家本身就是画家,二者之间就像亲生兄弟一样。这一流派受当时被祟尚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绘画影响很深,他们认为只有借助于绘画的魅力,才能使摄影跨进真正的“艺术的行列”,所以许多摄影家热衷于拍摄和“制造”一幅幅类似油画效果的“艺术”照片。他们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一流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典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一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l860年一1890年“绘画派”摄影风靡世界各国,在世界摄影沙龙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1857年,雷兰德(1813一1875)创作了一幅作品:《两种生活方式》这是一幅以摆拍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它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的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作者预先有准备,然后以摆拍为主,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这种摄影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祟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没有脱离学院派的法则。当绘画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就注重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生活,加上创作上的被动,后来随着摄影器材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地变化,它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冲击,失去了它的绝对统治地位。但尽管如此,在当今的摄影领域里,仍有它的席位。 第二节、印象派摄影 这种流摄的作者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在照片上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正如画意摄影中的“模糊”照片一样,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所以,这类作品受到一些人的欢迎。 影像模糊朦胧的表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拍摄时柔化,另一种是在放大时柔化。随着新的拍摄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等工具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这些作品的主要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最早的印象派摄影展览是1889年在英国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摄影展。在摄影家罗宾的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这种流派的代表作有拉夫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G·德比逊(1889)创作的《葱田》、E·J·廉斯坦普约(1903)创作的《夏天》等。

摄影流派简介

新现实主义摄影 又称新即物主义摄影或支配摄影.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它的理论先驱是纯粹派摄影家斯特兰德,他称:“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它的实际创始者也是纯粹派摄影家帕丘,他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强调摄影艺术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才能创造出美,“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事物中去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这一流派的艺术功绩是促使人们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的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的虚幻世界中拉回现实生活中来.1925年前后,由于大口径的小型像机的出现,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表现领域又有所发展,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它的某些主张对后来出现的抽象主义摄影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帕丘、桑德、勒斯基、黑葛、希尔夏等. 抽象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该派摄影家受抽象绘画艺术的影响,否定造型艺术可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中解放出来”,他们力图使用“绝对抽象的语言”表现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使被摄物体变成不能辨认的线条、斑点、形状的结合体,原来的被摄体只不过是借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摄影家想象和个性的“旋律”音乐.抽象派摄影的创始人泰尔博初期的作品,尚有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1917年,摄影家科班用碎木片和玻璃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随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将显微摄影、X光摄影引进抽象派摄影,从而扩展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建立了抽象派摄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这一派的代表摄影家还有莫荷利纳基、史格特.芬宁格、夏德等. 达达派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个摄影流派,“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达达派摄影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出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在照片的画面中,直观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构成的元素.如用剪辑的手法,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由于达达派摄影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观,1924年以后就逐渐衰没,但在其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作品中仍可窥见其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哈尔斯曼、纳基、摩根等.

新闻摄影知识讲座

新闻摄影知识讲座 新闻摄影知识讲座 石河子日报社总编办张德智 新闻摄影讲座提纲 一.基本概念 二.相机知识简介 三.摄影中的几个曝光要素 四.摄影构图 五.报社对图片的要求,及对新闻图片的挑选 六.做精图片文字说明 念基本概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新闻摄影就是利用相机记录正在发生的具新闻价值的新闻 事实。除了具备一定摄影技巧外所拍出的图片还必须具备新闻性。 由于新闻的直观性和其独有的现场画面的记录性,使新闻摄影在报纸中的地位越 来越高,在报纸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过去一张报纸用文字记录新闻。如今对一张新闻纸提出的要求是图文并茂。更因为新闻图片的现场性直观性,引导报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时期——读图时代。 由于读图时代这一理论界定,同时对新闻纸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要求——五步三 秒读报纸。所谓的五步三秒就是在极短时间现在我们手中拿的都是数码相相机,几乎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摄影基础理论知识和摄影实践就可

拍照,只需略懂一此曝光原理和构图知识就可以拍出一张照片,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当场就可观察到拍摄的效果。 但再往后走10年在传统的胶片相机大行其道时这一切是无法想象的。 相机大体上走过了传统机械相机、电子式传统相机、数码相机的过程。 机械相机大体分为四种形号: 1.大型座机(胶片)大多用于相馆 2.110小型相机(小型胶卷)。 3.120相机(6×7厘米宽幅胶卷)。 4.135机机(36×24毫米窄幅胶卷)方便灵巧,使用最广泛、普及。 以上四种相机中135相机由于方便灵巧,目前仍然有许多专业的摄影者还在使用,其主要原因主 要是受相素的影响,胶片的相素远远高于一台中档数相机的相素。 现在数码相机普及但其外形基本上和现在135相机相同,在其功能上也都尽量追随着135相机的功 能而设定。 常见的几款数码相机 佳能G9 (Canon G9) 参考价格:,3430 [北京]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 机身类型:消费 手动操作:全手动支持感光元件: CCD 有效像素:1210万光学变焦:6倍 佳能A710 IS 商家报价,2130 至 ,2340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 机身类型:消费 手动操作:全手动支持感光元件:CCD 总像素数:740万光学变焦:6倍 尼康P80 (Nikon P80) 参考价格:,2700 [北京]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 机身类型:消费

摄影流派

摄影流派 概念: 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1.写实主义摄影 特点: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2.绘画主义摄影 特点: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1、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绘画主义摄影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得艺术流派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就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得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得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得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得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得不断发展,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今天得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得席位。 这一流派得主要摄影家与作品有:普莱期(?1896)得《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得《当一天工作完了得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得朱丽叶》、《黎明与落日》;雷兰德得《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伦夫人《无题》等等。 二、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得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得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就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得反映。 开始,她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得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与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得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得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她们提出“要使作品瞧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得摄影”。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康定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和自我,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

摄影史和表现手法的研究(杜塞尔多夫学派)

1.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摄影系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摄影系之一,这个于1976年由贝歇夫妇(伯得·贝歇,希拉·贝歇Bernd & Hilla Becher)创建的摄影系培养了目前国际摄影界最为著名的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等人。 80年代,德国的艺术家带领了回归具像以及表现绘画的画风,如艺术家Anseim Kiefer热衷于专注地挖掘德国历史,另一端则出现了新野兽派充满强烈色彩以及极度主观的创作。下一个时代则倾向较少的情感以及更客观的方向,而摄影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主要媒介。此时,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成为了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学院内的两位老师Bernd与Hilla Becher灌输给他们的学生系统化以及规则的创作方式,学生们如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坎迪德·霍夫(Candida Höfer )等人共同组成了杜塞尔多夫学派。 我们在研究当代德国摄影时,无处不为德国当代摄影中的实验性所赞服,凶悍的德国摄影是当代摄影新思想的温床,我们也看到以冷静、客观为特性的日耳曼摄影体系甚至在奥古斯特·桑德时代就已逐渐延续了。 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摄影系(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可以说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摄影系了,这个于1976年由贝歇夫妇(伯得·贝歇,希拉·贝歇Bernd & Hilla Becher)创建摄影系培养了目前国际摄影界鼎鼎大名的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等。应该说明的是,本节所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纪实摄影,在根本上它并未背负什么社会道义的重担,艺术家们早已将拍摄新闻和报道的任务交还给了记者。在当代摄影范畴中,摄影师之所以要去拍摄某样题材,更多的不是因为题材的表象或故事本身,而是表述自己在题材之上的发现,展示自己对题材的理解,目的也不是为了在媒介上发表照片、传递和讲述事件,更多的地为了进行艺术创作,只是这种创作拍摄的还是人或事物这样的”纪实”罢了。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摄影 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摄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写实派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

学习摄影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摄影心得体会范文 范文一 学习摄影必须理解和把握的问题 今年以来有比较多的时间去拍摄,也看了一些摄影方面的书籍。感觉作为把摄影当作消遣和 增加户外活动的动力为目的的业余爱好者,应该思考、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机不是个冰冷的机器,它像笔一样, 使用它的人有多出色,它就有多出色,它可以成为头脑和心灵的展现。 二、更重要的是思想,是镜头后面的头。决定照片好坏的是摄影师的头脑,摄影艺术作品优劣的决定因素不是器材的贵贱和大小,而是摄影者的素质和修养。摄影者的创作观念比器材本身更重要。摄影器材都是有灵性的,关键看用在谁的手里。其实在各种不同的的档次都可以找到符合你使用的相机和器材,在花钱购买摄影器材以前,应该想想你是否已经将你现有的相机和器材发挥到淋漓尽致,是否物尽其用,然后再考虑应该如何去升级。 三、初级摄友比相机,中级摄友比构图,高级摄友比思想。 四、摄影难就难在太容易,所谓“易学难精”。好的照片是不要重复别人而别人也无法重复你的照片。摄影是集一生经验于瞬间爆发的艺术,是综合素质在平面选型中的一种经验。 五、摄影的魅力和特点在于其不可预见性,“拍摄照片要像鱼下籽一样”。“先取有,后取好”,量中求质。 六、好照片是走出来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总之,要想拍好照片必须做到;善于学习(好书籍好照片)、勤于思考、多走多拍。 范文二 通过对对纪实摄影的学习,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实摄影用影像抓住了“平淡的瞬间”。路易斯·海因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而纪实摄影的人文价值就在于它决定着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时空进入历史”。提到纪实摄影要抓深住“平淡的瞬间”,给我印象最深的纪实摄影作品就是焦波的《俺爹俺娘》,这组作品记录了广大农民中极普的一个家庭中最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其中无处不流露出父母对儿女的关怀,即使儿女已成家立业,甚至事业有成,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父母心里放最不下的永远是自己的儿女;另一方面,从作品中也能切实感到作者对父母深深的爱。这一系列作品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尽管作品中没有刻意的拍摄某些镜头或表达某种情感,也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但浓浓的人情味无形的充满于这一系列纪实摄影作品的每幅作品中,令人颇为感动,也深有共鸣。纪实摄影的魅力应该是能从一个片段折射出一个社会深层次的东西,它往往是无数微小细节的组合,看似平淡,却极具宏观性。往往平淡的才是最真的,最能反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状况。任何人都需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要了解环境的变迁,要了解这个环境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既具体又形象、既真实又可靠的摄影无疑是一个最好途径,“以小见大,从点滴中发掘深意,以平淡的瞬间见证历史。”这就是纪实摄影能长盛不衰地发展到了今天的主因。可以说,尽管摄影圈内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纪实摄影却始终是主角。 其次纪实也需要光影的表现。“纪实摄影不需要光影”这个论调在民间摄影圈内似乎相当的流行,这个观点在讲座上被提出并遭到了这四位大家的一致否定。艺术摄影也好,纪实摄影也罢,同属摄影的范畴,光影和构图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说没有光影就没有摄影,当然也就不会有纪实摄影。因此有部分题材尤其需要光影的衬托。 总之,通过对纪实摄影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纪实摄影也一门表达美的学科。我从另一个角度受到了美的熏陶,这种美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想象,所认为的。我感到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正如一位大家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另外,更重要的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