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摘要:通过协同创新内涵和要素等的综合分析,探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中在思想、利益分配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协同创新内部跨学科研究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几种具体运行方式的优缺点、特点及适用范围等;提出了完善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高校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对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区间的协同创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等相关问题,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促进协同创新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推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化、常态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协同学理论。协同学作为自组织领域的一个理论分支,发源于自组织又不同于自组织。自组织理论是探讨系统演化中协同过程和机理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是研究自组织过程的系统科

学理论。这些理论以自组织系统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决系统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条件与机制等普遍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创新研究领域相继出现的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创新理论、创新集群及创新环境理论等流派,均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联结和集体创新等,这些理论为协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1.协同创新的概念、特点与类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1]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除组织设计和提供的制度支持外,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既与其创新实力有关,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考虑和预期有关[2]。此外,协同各方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共同目标是实现共赢,各主体之间是一种互补性联盟,各主体之间可以是契约关系也可以是产权关系等。

协同创新按实现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3]。显然,这是对产业组织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的分类。外部协同创新分为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其中,横向协同创新主要研究同一大类产业或项目中细分产业主体

或项目主体间的协同,如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纵向协同创新主要研究同一功能链不同环节上的主体间的协同等。

2.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为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重大问题,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4]。

高校协同创新类型多样,可利用其优势与多主体在多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按照合作主体分,可分为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类型。按照协同领域分,可分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科技研发的协同创新、学科交融研究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按实现途径不同,可分为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主要是与其相关的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如学科、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等)的协同创新。同时,高校对外还可与科研院所、企业、国外高校及组织等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1.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载体应具有结构性,即协同创新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其内核应具有运动性,是在一定结构中诸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表现应具有功能性,即在特定结构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特定结果。因此,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相关要素实现相互联系的动力、规则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若干内部子机制,如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决策机制、选择机制、投入机制、利

益分配机制等。

2.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即相关主体(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对象和要素(如科研力量、市场、技术、经费等)等在协同创新中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方式、功能、程序及运行原理等,包括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高校在其主导的协同创新中主要承担事件的发起、制定协作流程和规章、分配和调控协同资源、协调冲突等责任。高校发挥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等优势开展内外部协同创新,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一)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1.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基本内涵。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是指促使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源。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高校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其动力既可来自正向激励,也可来自逆向激励。大体上讲,动力机制分为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是指存在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对合作产生的内驱力,主要包括自我发展需求、利益驱动、外部诱发转化成内驱力等三方面因素。而外部动力机制是指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合作主体之外的,能对协同创新起推动作用的外部动力因素。这些外部动力因素能驱动或转化为合作主体的内在因素,推动协同合作。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推动、社会心理、市场拉动。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应对所涉及的动力因素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内外部各动力因素实现优化组合,发挥动力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以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系统健康运行的合力。

2.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问题分析。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中,一方面,各学科间存在学术语言、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各主体处于不同的领域,存在观念、价值观、制度及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使得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主体间存在着互补与互斥、竞争与合作,客观上造成协同创新的困难重重。但在实践中体制机制有效调节的缺乏,更使协同创新各方动力不足、活力不强。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缺乏坚实的协同创新思想认识基础。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看重学者在本领域中学术造诣的精深,对一些实际应用价值很强的跨学科研究往往持“不务正业”、“不入主流”的成见,导致学者们热衷于局限于本学科一味地深挖猛掘,不愿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另一方面,为响应国家有关协同创新的倡导和争取重大项目,各院系或学者间虽然也制订协同创新计划,但实施中仍存在各自为政、貌合神离,缺乏实质性的多学科融合,使协同创新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第二,缺乏合理的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者一向重视研究成果的归属性,在尊重知识产权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一方面,由于以往情况特殊,对于某些重大攻关项目的成果总是功归集体,因参与单位和个人多,分工协作完成,不太好肯定个人的贡献;另一方面,在评定学者学术成就时,成果署名通常只有排名第一或靠前者才有效。这种简单化的管理政策,不仅不科学,且挫伤了科研人员从事合作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联合攻关。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本身就是高风险,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每个协同主体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应适当增加承担风险大的一方在利益分配中的比重,但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各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中,要么简单化地平均分配,要么功归负责组织协调的最高领导,要么仅按投入比例分配,而忽略了创造性贡献等重要因素。这些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严重挫伤了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

第三,缺乏科学的协同创新评价标准。首先,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职称评定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主要依据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的级别与数量,不太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只顾埋头于自身专长的领域做研究、写论文,很少主动进行跨学科研究或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其次,高校对学术评价往往过于“学院派”,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上的精深严谨(学科本位),轻跨学科实际应用,这种评价导向挫伤了许多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热情、激情和创造性,使执意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从事协同创新者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再次,一些高校及科研骨干因科研经费充足,在本学科领域项目多,不必自找麻烦开展协同创新,对主动服务企业和市场并不感兴趣。因此,无论高校内部学科和院系之间,还是产学研之间都缺乏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机制。

(二)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实现形式分析

1.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是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理论、技能、方法等进行融合,以拓展知识领域,或解决那些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①组建跨学科团队。其特点是拥有来自不同院系的教师,承担着不同的学术使命,各学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相互融合。②设立跨学科研究新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寻找交叉点,部署和建设大规模科学工程,以高校的优势学科或事关重大的学科为试点,或优先发展其科学基础前沿的相关学科等。③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院等。具体形式可根据跨学科研究任务的内容、时限等灵活选择,以此促进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的交流。跨学科研究是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前提之一,目前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已把跨学科交融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渗透到大学全部活动当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云集、学科齐全、基础厚实等优势,找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协同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2.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主要实现形式。高校不仅要自身内部合作,而且要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外部合作,瞄准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协同创新需求,启

动从资源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或联合建立引导行业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的研究院[5]。

在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中高校既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又是科技成果转化给产业、转化为商品并实现产业化的创新者;既是研发主体,也参与产销。具体表现在:以高校为主体,以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为主导,参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成果产品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从产品设计到中试、投产,直到形成产业并占有市场的全过程。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典型实现形式有大学创办经济实体、共建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人才等。

高校主导的外部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应满足如下4个条件:①不仅具备很强的基础研究实力,而且具有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技术实力;

②不仅具备科学技术研究实力,而且具有新技术产品化、新工艺制造等生产实力;

③不仅具备科研和生产实力,而且具有市场预测、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营销实力;

④不仅具备科研、生产、营销等实力,而且具有协调科研、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控制实力等。

三、完善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要求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高校要根据自己优势和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协同创新战略规划,妥善处理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人才培养特区,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环境氛围。

1.树立协同创新新理念。高校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内容,依托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及国际社会等深度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主

动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贡献。

2.构建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建立协同创新的风险互担机制。参与各方应在合作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各方责任与义务,制定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其次,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在衡量风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的投入强度与实际创新贡献,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要做到鼓励合作、支持创新,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效益的延迟性,要大胆承认学者的个人贡献。协同创新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主要依靠参与各方协商和订立协议解决,但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也应积极为各方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和政策支持。

3.完善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在考核评价上,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第二,在规划和科研管理上,要提前谋划、精心设计协同创新项目并随时准备申报工作。第三,在资源共享平台上,搭建高校各院系、各学科享有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分享共同的教育资源,形成良性竞争。第四,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快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以任务为驱动的人员聘用和分配制度,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五,在学科建设上,要强化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努力形成协同创新与学科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4.优化协同创新实现形式。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协同创新管理机构等,使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有一个正式的、专业的管理组织模式。其次,要完善协同创新的选择机制。具体表现在:①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坚持共同目标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和优良信誉原则等。②合作模式的选择上,参考以往成功的案例或根据项目和合作对象的不同采取所需要的合作模式。③合作组织结构的选择上,根据合作性质、各方力量对比及合作模式来确定合作组织结构,采用协议、合同方式组建规范化的合作组织,以形成自愿合作、目标统一、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公平分配、产权明晰、共同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EB/O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ee3980626.html,/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2]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07).

[3] 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4] 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5] 王树国.乘势聚力协同创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李祖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梁春晓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2

年第07期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宁夏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信息来源:时间:2016-06-22 宁夏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管理,依据国家和省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纳入本暂行办法的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孵化园;具体分为:国家级、部委级、省部共建和自治区级、校级四个层次。 第三条创新平台建设的原则:坚持资源优化整合、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地方特色。 第四条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获取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汇聚、培养、吸引杰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培育重点优势学科;探索高校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与社会经济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申报条件与审批程序 第五条申请创新平台的必备条件: (一)创新平台建设必须根据国家及地方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学科前沿和现代化建设,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符合国家、部门和地方的总体布局和学校发展规划。 (二)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具备承担国家、自治区等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且较稳定的创新团队;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具有重点学科支撑,或产学研合作基础良好、具有较好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六条凡符合以上条件,由依托单位提出可行性报告,由科技处组织专家论证,报创新平台领导小组审核、校长办公会审批后上报。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七条凡经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学校审批的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学校根据相关的计划任务书内容进行建设。 第八条学校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软件以及开放课题、图书资料、科研奖励等。 第九条创新平台建设期间,负责人在依托单位领导下,根据《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积极组织建设;依托单位必须保证建设期限内建设项目负责人、研究骨干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条创新平台要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第十一条根据研究方向,创新平台设置开放研究基金(或主任基金),用于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十二条创新平台建设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开放”的建设原则。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各创新平台制定详尽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对外开放管理办法,重视和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标注本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 行机制研究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体及分工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加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内部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作为联盟的参与方,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让与机制,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与“承诺”。“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承诺”意味着联盟成员愿意在联盟内部实现某种程度的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共享,愿意让度部分利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分工可以用下图说明。 1.政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推动者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在产业层面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举措。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主要有三:(1)遴选产业与技术,即选择在那些产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一般而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聚焦于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战略产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协调推动,即国家运用计划资源调控产学研等技术创新要素按市场规则组合;同时,调解联盟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3)政策支持,即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规范产业联盟的运行;(4)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提供必要的联盟运行资金。

2.行业内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导性力量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得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团体优势;二是来自于企业特定能力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业内龙头企业处于联盟的“盟主”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1)提供创新资源。这里的创新资源包括创新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员、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2)参与研究开发。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起成立项目攻关组织,进行重大原创性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3)进行技术推广,实施创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3.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异质性创新资源 组建联盟网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实现资源共享、资源转移,即以联盟网络进行合作渗透,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必不可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盟友,应当以自己异质性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参与联盟运行。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妥善解决成员间的摩擦,建立起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这要求:(1)建立联盟信息交流机制。其内容包括资料交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管理中创新团队的建设

企业管理中创新团队的建设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一直是团队管理者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创新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团队的观念。无论是经验论、学历论、形象论的管理者,都希望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业务骨干,拿过来都能独挡一面,这样创新成果就会蒸蒸日上。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或多么优秀的管理者,都没有这样的创新团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原则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我们注意到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3、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

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用开展试点、摸石头过河逐步总结推广等方式,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方法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人际交往法、角色界定法、价值观法、任务导向法和社会认同法。 人际交往法强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交往的方式,目的是确保创新团队成员以真诚的方式交往;角色界定法勾勒出了多种角色模式和群体过程,目的是使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员工个人所做贡献的类型;价值观法强调创新团队拥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拥有这些价值观,在工作中,着力于培养共同的创新团队价值观,这样,就能以一贯的相同的方式指导每个创新团队成员的行为;社会认同法是通过有效的交流来提高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展示团队业绩和职业化鼓励来培养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的自豪感。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五要素 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可以归纳为五点要素: 1、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根据管理学中的层幅理论,管

企业运行机制基本知识

企业运行机制基本知识高级讲师杨国庆

一、机制的内涵与外延 1、机制(Mechanism)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机制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人们后来将机制一词引入经济学的研究,用经济机制一词来表示一定经济肌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 2、经济机制 经济机制是表示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由于机制是在经济肌体运行中发挥功能,所以又称为运行机制。一个经济肌体在整体运行中包含着它的各构成要素的局部运行。各构成要素都自成系统,各自都有特定的运行机制。 3、市场机制 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是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力的成长过程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经济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市场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所构成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关键机制,风险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机制,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保证机制。 4、企业运行机制 企业运行机制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的经营系统、技术创新系统、财务系统等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 5、企业经营机制,就是企业经营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机制,即企业各经营环节内部以及各经营环节之间内在本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 企业经营机制又包括投入机制、转换机制、产出机制和反馈机制。 6、企业创新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动,保证企业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企业创新机制制约因素有利润分配机制、销售机制、价格机制和供给机制。 7、财务机制,它主要是由奖金、成本和利润等相互联结的价值范畴所构成的财务活动体系。它主要包括资金的运动机制、消耗的核算机制和财务成果的分配机制。 8、企业的经营机制、创新机制、财务机制三者相互制约,每一机制功能作用不足或扭曲都会对其他有关机制产生消极影响。 9、企业的经营机制、创新机制、财务机制是从企业硬件的运行机制来考察的,此外还有企业软件的运行机制,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的要素渗透到企业硬件运行机制的每个环节,并制约和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行机制。 10、企业运行机制构成图 二、企业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现该机制所涉及的机制 企业战略机制,就是指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的方略和策略,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的总称。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 团队建设》试题及答案 2013.1整理 一、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 1.培养创新团队文化,首先要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2.为了保障有效沟通,对于失言后的处理,不应包括(想办法掩饰问题)。 3.提倡雁阵文化的团队,是(是团结友好,凝聚力强的团队)。 4.以下哪项不属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策略(强调激烈竞争,形成高效合作)。 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团队沟通的内容(设立合理的目标)。 6.(团队精神)是保证团队三个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的态度条件。 7.一个组织,无论制定了多么美好的战略,如果缺乏(组织执行力),都会变成美丽的泡沫。 8.联想总裁柳传志,将执行力定义为(选拔合适的人,让他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的能力)。 9.建立完善的沟通程序,应注意(对计划进行有效监督、评价沟通方式、现场协调、制定和执行沟通计划)。 10.渐进性决策模式,就是(稳中求变、积小变为大变、用渐进分析代替周全分析)。 11.团队文化的要素包括(民主、信息、平等、知识)。 12.掌握沟通要领时,要注意做到(沟通时,要平心静气;言语沟通中,不要随意插话;沟通中,要学会变通;学会适时赞美)。13.提升创新团队领导

力,体现在平衡关系方面时,主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对下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部门利益处理、对上级关系处理)。 14.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强化组织执行力的秘诀(组织文化先进、运行机制高效、人员配置科学)。 15.团队合作的主要作用包括(有利于个人行为规范和决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工作创新;有利于促成个人与团队的双赢)。 16.团队成长阶段目标的实现形式有(发展团队规范、发展团队信任气氛、发展团队工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17.虚拟团队与传统的组织形式相比较的优势有(信息优势、效率优势、竞争优势、人才优势)。 18.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19.对组织执行力模型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实际上,个人执行力是基础,组织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力的相加)。 20.小赵在团队中总是能够创新,时常产生各种新的想法,他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是(谋士)。 21.跟进是执行的核心所在,跟进有哪些主要功能(确保执行人员及时得到指令,采取相应行动;确保人们执行自己的预定任务;情况有变时,迫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来协调整个组织的工作进展)。 22.以下领导者的个性中,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士气的是(使团队成员愿意从事正在进行的事情;面临特别困难时及时打气;工作进程要稳定;尊重团队成员的个人生活空间)。23.对组织执行力模型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实际上,个人执行力是基础,组织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力的相加)。

创新市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市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的思考 又好又快地推进**新跨越,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 在于选人用人,根本在于管人励人。 针对我市机关运行机制的现状,我们深入市级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 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市机关运行机制的基本估价 作风有明显转变。 多数政府部门在转变作风,简化办事手续,开展便民服务等方面下功 夫,得到了群众的认同。 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各部门普遍推行政务公开、首问责 任制、限时办结制、座牌上岗制等,减化了办事程序,缩短了办事时限, 提高了效率。 市民对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意度有所提高,普遍认为机关作风和 效率有了较大改进。 问卷调查表明,选择机关干部情况较好的占 50,选择一般的占 41, 选择不在状态的仅占 85。 办事效率有明显提高。 去年上半年,市委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各级干部的全

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巩固,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进一 步树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勇 气进一步坚定。 尤其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在改进服务态度、 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功夫,依法依纪办事,杜绝吃拿卡要, 有效的改变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 有力的改善了机关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政务公开有明显推进。 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成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超过 90 的党政部门建成了内部局域网,并通过多种接入方式实现数据交换,5 个 县区政府,44 个市级政府部门已建成政府公众网站,为大力推进电子政务 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特别是市政务服务中心启动运行以来,努力打造阳光政务,建设服务 型政府,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 15958 件,限时办结 14788 件,限时办结率达 100,减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 事效率,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好评。 全市推行政务公开的县区,推行政务公开的市级行政机关和履行行政 职能的事业单位,推行政务公开的乡镇、县级行政机关均达到 100。 **市机关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待遇偏低,缺乏动力。 由于**经济落后,机关干部的福利待遇与其他地市相比有一些差距, 导致他们积极性不高。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 目录 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 (3) (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 (4) (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 (4) 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4) (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 (4) 1.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4) 2.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 (5) (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 (5) 1.建立学术信用档案 (5) 2.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 (6) (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6) 1.树立学术权威 (6) 2.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7) 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 (8) (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 (8) 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 (9) (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 (9) (二)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的平台模式 (10) (三)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平台模式 (10) (四)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的平台模式 (10) 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11)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1) (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11) (三)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 (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12) (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12) (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12) (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13) (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13) 六、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 (14) (一)确立创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14) (二)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14) (三)规范创新文化建设原则 (15) (四)明确创新文化的内容 (15) 1、精神层面 (15) 2、制度层面 (15) 3、可视层面 (16) (五)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体系 (16) 七、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构成要素所构 成的稳定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转方式和工作机理。它 包括八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目的、动力、环境、 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这八个构成要素的功能的耦合形成了一 个整体上的综合效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这种综合效应的重要体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 理论。”①这一番变化,是通过某种机制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机理 及其运行过程所形成的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 机系统,这种自组织能力是通过它的机制的运行来体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过程,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组 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 密联系,既各成体系,又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如何以及这些要素是 按照何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整体功能。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总是在整体的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系统运行中与通过其它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构成要素解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由哪一个阶级, 哪一个政党来承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它从不回避自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公开声明自己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 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 产党。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表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 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任务。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1919年五 四运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革命也由 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目的 任何机制都不是盲目运行的,而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目的运作的。无产阶级 的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具有顽强的生命 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它一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就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并 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不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 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的是实现 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复兴的两大任务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没有别的目的可言。只有在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 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进一步地加快工业化步伐,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体系构建编辑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动力机制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李娟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现状和体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并给出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平台机制 引言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行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2002年,国家科技部就长期困扰科技界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问题提出了“科技大平台”的设想;2004年出台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再次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国家部分平台已进入建设阶段,各省市、相关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启动科技创新平台的规划工作。 1、创新平台组成 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总体架构中,创新平台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头,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平台是成果扩散的关键,包括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提供服务支撑,由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检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交易机构等组成,主要由政府发挥管理调控及环境营造的作用,由中介机构发挥中介服务的作用。此外,这三大子平台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进行自身创新活动的同时,也支撑着平台整体层次的创新。 1.1创新平台的主体 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构成要素为四大主体,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这四者之间通过相互结网而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即构成了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 企业: 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创新力量。企业是实施创新的主体,企业能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成败的关键。要集成

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浅析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浅析作者姓名:x x x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年月日

【内容提要】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一是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不断。二是公共基 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地区差异巨 大。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城乡差别日益突出。四 是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健全,法制不够健全,信用缺失,各 种市场很不规范。新形势下的矛盾冲突和现实需要,要求 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出发,分 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 了相关的构建策略。 【关键字】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问题构建策略

目录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述 (3)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3) (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3)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4) (一)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偏差 (4) (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 (三)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 (4) (四)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 (5)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一)理念上“官本位”“政府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5) (二)制度上缺乏法律规范体系和制度保障 (5) (三)经济上政府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所占比例较高 (6) (四)文化上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强烈 (7) (五)技术上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8) 四、完善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策略 (8) (一)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8)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9)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大部制改革 (9) (四)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10) (五)推行公民广泛参与、“决策与共”的施政程序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 洪晓军,肖刚,周国君 (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近几年,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推动、管理创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以“学校—学系—教研室”为特征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已被逐渐摒弃,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学术组织模式正被有效推行;师资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部分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了教学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然而,现行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难以产生相应的大的科研成果的矛盾,暴露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学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进行审视,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学术组织再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创新团队,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2004年教育部推行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兴起了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热潮,国内很多提出“争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进行了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然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不尽相同。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与其行为价值取向相吻合,必须与其人才组织模式改进和水平提升的要求相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多数为地方高校的领头羊,具备区域领先性和部分学科优势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水平地位,决定了其教育任务的战略选择:在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同时,保持和发展其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职能,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并为当地政府、企业决策提供科研依据。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为取向可归结为:(1)藕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需求基础上寻求部分研究方向国内领先的突破, (2)服务于教育大众化基础上担负精英人才培养的重任, (3)归趋于综合全面发展下的特色学科的提炼。特色学科的提炼取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取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传承。按照马陆亭提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边界条件[1],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校规模、博硕士学位的

科技创新平台精选版

科技创新平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加强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 于2004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2.6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14800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54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工、机电一体化、网络与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

幼儿园管理-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

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部分都市居民率先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科教兴国”的战略和科学普及措施的实施,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优质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家长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选择让孩子进入名园、特色园,造成了这些幼儿园教育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生存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幼儿园自身管理运行机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通过集团化的自主经营管理,运用品牌效应,扩大优质幼儿园教育的规模,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园体制改革的趋势。 1994年9月,上海科技幼教集团的前身——上海徐汇区科技幼儿园成立,这是上海徐汇区第一家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2001年9月组建上海科技幼教集团以后,为了尽快提高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了“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以建立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幼儿园发展目标,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学前教育特点的幼儿园集团管理体制。 在我国,教育集团迄今仍是一种新生事物,关于教育集团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教育集团成因的探讨”和“国内外教育集团成功因素的分析”等方面;绝大多数只是对现有的综合性的教育集团的运营状况、发展模式等进行描述,而对学前教育这一相对特殊领域的幼儿园教育集团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至于对其内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及理论成因等进行综合性研究更是付之阙如。 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以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为经营管理路径,合理配置幼儿教育优质资源,大规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国际都市开放式的学前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幼儿园集团管理模式,以促进幼儿园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纵向:组建集团的思路、组建集团的原则、集团管理的调控和对于集团管理模式的评价等方面;横向:在集团化模式管理下的各所幼儿园的内部运行体制,包括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上海海事大学行动方案(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创新平台”)是学校的特区,改革优先发展的试验区。上海海事大学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平台协同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地方、高校配套政策优先支持的前提下,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扶优扶强。鼓励协同创新平台依据国家政策创新学生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深化高校办学模式改革,使之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集聚区。基于此,我校在推进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有效地保障计划的实施[1]。 一、完善组织机构 (一)平台层面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作为依托上海海事大学管理,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实体机构,采用“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协同创新子平台→创新团队”的四级组织管理体制,同时成立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 1.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牵头高校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担任,成员由协同单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同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审定、配套政策与经费保障,明晰各协同单位责权,统筹协调各方人力资源、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大事宜,领导小组一般每年召开2次会议。 2.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成员包括各协同单位派驻人员、专职行政人员、各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管理小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业绩奖励措施等。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通过竞争上岗,负责团队组建、人员聘任、目标管理、团队绩效

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对策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迎接新的挑战,公安工作应如何革旧鼎新、与时俱进、开创新的辉煌呢只有克服旧的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谋划构建现代公安工作新机制。 主要问题: 一、在公安管理中,树立“稳定压到一切”的政治观念不太强。在日常公安管理工作中,有些基层派出所只顾做好手头工作,搞好学习教育整顿,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在工作起来目的性、针对性不强,一旦忙起来,有时有些手忙脚乱,手头工作似每项都重要,没有中心工作,这样以来,也没少出力,但是仍不见成效。 二、在基层的管理工作,有些基层派出所没有以“发展”为中心,没有从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现象。 三、派出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派出所硬件装备不够强,警力不够下移,科技强警还没有真正在基层派出所得到充分体现,另外有得建立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从基层派出所听中逐级产生的制度。 主要对策: 一、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观,坚持把维护稳定摆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全力维护稳定是职能所在,所以要坚定不移地稳定的各项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公安工作实线中,重点做到四个始终。一是始终保持对国际国内形势清醒的头脑。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和制胜权。要坚持信息先行,建立起国保、治安、文保、户政、出入境、技侦、网监等部门组成的信息会商机制,强化对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研判和跟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