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高考殿堂的研究性学习

走进高考殿堂的研究性学习

走进高考殿堂的研究性学习
走进高考殿堂的研究性学习

走进高考殿堂的研究性学习

(本文曾在《中小学生创新》杂志2010年第五期上发表)

施永忠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已从最初的兴趣小组、活动课、专门必修课,发展到越来越广泛地向学科教学渗透。作为“指挥棒”的高考,近几年在一些试题中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

2010年浙江的高考试卷中,也很自然的引进了研究性试题。比如在文科综合测试卷的第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依次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名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以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为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即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民间没有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的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其实这就是一道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信息处理题,参考答案是 C.。只要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历或思路的学生,都能很快得出结论。但没有这样经历的人恐怕就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同样,今年的高考试题,还有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关的一些试题:如语文的第7题,数学理科试卷的第17、19、22题和文科的21题,理综的25题第5小题,还有自选模块的第8、9题,也都需要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知识基础来进行解读和回答。特别是近几年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试题中更是凸显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二十几所名校在近几年的自主招生试题中,以下几类试题最为突出:

1、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1)一分钟内说出橡皮有几种用途、一个没有底的空杯子可以干什么用?(2007复旦大学);

(2)赛马比赛,如果比两匹马哪匹马走得慢,要如何比(2010厦门大学)。

如果以上题目,我们不标注出处的话,相信老师和家长都很难想象这是高校自主招生的测试题目。以此说明什么?自主招生测试所注重的是一种能力,测试题目表面上可以与课本内容毫不相干,然而回答的内容却可涉及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这理所应当就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当学生将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又能彰显出发散的创新思维时,考生自然能脱颖而出。

2、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1)杯子和下水道的盖子为何多为圆形(2010年厦门大学);

(2)任选古代和当代人物各一位做对比阐释(2010清华大学)。

两道题目都是以很直接的方式考查学生课内外知识的涉猎面,考查学生对科技和人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一般说来,合乎规律性的知识是最容易被人接受但往往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这里提醒学生要注意思考那些生活中习见为常的食物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3、考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力:

(1)你怎么看待开心农场的“偷菜”行为(2010中山大学);

(2)《阿凡达》很火,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2010清华大学)。

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一个先决条件,而观察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用心度,其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问题,还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所以,高校和重点中学将此考验列为所测试的内容中,应说明其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理解之深、之透。

4、考查学生面对一些情况下的心理素质:

(1)法律有情还是无情(2007浙江大学)

(2)你做了一件好事,但老师表扬的是另一位同学,你作何感想?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2008武汉大学)

为什么学校招生会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商的因素外,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商,而心理素质是情商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选拔的学生均为情商较高的学生,只是如此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的折射出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什么现在学生的犯罪率增高?这最终是由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的,通俗点说,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考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烧菜和物理实验有什么共同点(2009复旦大学);

(2)你眼中的“90后”是什么样的(2009上海交大);

(3)谈谈你对正说历史和戏说历史的看法(2010浙江大学)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现象,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终究是会独立思考的人。唯有能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之中的人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素养的最直接表现。除了以上几类较为典型的试题,这几年的自主招生在面试中还出现了一些考查考生价值观的问题。比如: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你怎么看?(2010北京大学);

(2)谈谈对孔子“给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理解(2010中山大学)。

另外,还有一些考查计算能力的题目。如:

(1)用3、4、5、6算24点(2006复旦大学);

(2)三角函数有什么应用(2008兰州大学)。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着种种问题,一考定高低的方式终究受到了种种质疑。且不说一考定高低的方式到底可取不可取,只是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越发感觉到,应试教育正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虽然,这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然而,在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中,各类考试、各类选拔也都在朝着适应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种改革发展中,综合素质测试中将称为学校招生录取形式的一种趋势。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负责人说清华大学不欣赏死读书的学生。清华的自主招生实行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多元化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元指导思想在面试题中表现更明显:杭州到上海,光速需要多少时间?如果你家里连续几天没人,怎样才能让花盆里的花不被干死?父亲和母亲哪一个对你影响比较大?这些面试问题似乎都不难,但却着实考住了一批书呆子学生。而前边我们提到过,书呆子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名校自主招生自然不能再沿袭以前的招生录取模式,否则自主招生将没有存在的任何意义。

综合素质测试,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及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方位、深层次考查,这些是平时锻炼积累出来的,要潜移默化而非一时之功。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名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测试是对倡导素质教育、改革考试模式做出的最实际,同时也是最有益的尝试,而从各地应对课改的考试改革方案中,我们也会发现,综合素质测试正逐渐成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

自主招生和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启发:

1、必须放眼世界,关注生活现实。

2、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跨学科综合的能力,文理综合的能力,特别是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

3、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不能只会回答问题。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

4、融入多种考试方法,如笔试、辩论、口试、现场提问、写报告等。

5、培养善于表达、交流、沟通,善于倾听和吸纳别人想法的能力和意识。

6、多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

7、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给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科学思维,开始日益渗透到高考试卷中。其实,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试题进入高考最早的是高考改革的先锋上海市。2001年,上海第一次引入“3+X”高考形式,其中的“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再也不能靠死记硬背、复原课本知

识来应付考试,取得高分。高考的题目正在向能力型、综合性、开放型等各个方向扩展,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能力。

2001年上海高考试卷中的这道研究性课题如下:

上海市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下面列出了学生的三个研究课题名称:文史综合测试卷

课题一: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

课题二:近代文化名人云集多伦路原因考;

课题三:上海市中学生自行车牌照税交纳现状调查。

理化综合测试卷

课题一:上海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心态的剖析;

课题二: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课题三:上海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述选题理由;

2.简述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3.该课题最终的成果是_________。

2002年上海高考“文、理综合测试”继续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试题,且分值由4分增至6分,可见研究性学习活动对高考的介入程度正在逐年增加,其试题如下: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M3型电池和普通性碱性电池性价比的研究”是某校学生摄影协会提出的一个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为摄影协会选择性价比(可拍摄照片张数与所用电池费用之比)较高的电池提供依据。他们分成A、B两组开展了调查和实验,A小组利用两台相同型号的照相机,分别装上两种电池各4节在暗室中连续拍照,每次都使用闪光灯,直到两种电池都不能使相机闪光为止。B小组用同样装置,在校外不同地方拍摄,有时用闪光灯,有时不用。结果A小组用M3电池拍了293张照片;用普通碱性电池拍了184张照片。B小组用M3碱性电池拍了583张照片;用普通碱性电池拍了364张照片。

1.你认为_____小组实验结果更可靠,原因是他们控制______了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果M3型电池每4节36元,普通碱性电池每4节28元,试参照左下直方图,画出该组的性价比直方图。(略)

2.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还存在的问题是(举出一例)_____,请提出一个与M3型电池有关的新的、有价值的课题名称:_________。

2001年度,由于当时上海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学校还不普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此有陌生感,不少学生应变能力不够,能够拿满4分者寥寥。2002年度,上海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已全面铺开,学生对提出选题、了解背景、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法和

计划、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议论文都受过相当训练,反映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

与此同时,作为新课程实验区的山西和吉林,分别在高考和会考试卷中也出现了重要的改革。老师们反映:“学校实验教学状况如何,会在试卷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做与不做效果不一样,开放做与封闭做效果也不一样,保守做与创新做效果更不一样。”他们认识到:教学中不重视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在考试中就不能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甚至不知道怎么表述。

最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和2003年全国高考卷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的出现。数学建模、物理建模、化学建模、生物建模等等都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08年全国理综卷中的好几道题或建立“生命运动过程模型”,或建立“化学过程模型”,或建立“物理理想模型或过程模型”都可以迎刃而解,有的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但是没有掌握建模方法的学生就会感到很难,而且错误率很高。

高考全国卷的这一变化说明:高考命题已经进一步从考查知识为主转变为考查能力为主,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不再是对部分地区、对重点校的要求,而是成为对全国基础教育的要求。显然,这一转变对不少在传统教育轨道上轻车熟路的学校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在现代教育的更高层次上重新崛起的机遇。

大家都知道,研究性学习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老师或学科老师指导下,个人或小组通过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等方式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2009年的高考题?其中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就有不少涉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题目考查目标完整,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运用现实生活情景追溯历史发展,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的思维习惯。

例1、(2009浙江20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道题目的答案是A。例1用电影为情景考查1977年历史的特点,把历史考查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试题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考查知识变成考查研究性学习,培养一种追溯历史渊源的探究思维习惯。

直接运用现实社会生活的信息,能检验我们是否有研究性学习的思维习惯。因为现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都是由历史传承演变而来,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历史学习中汲取智慧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第二,直接运用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创设试题情景,判断辨别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

例2、(2009广东26题)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

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

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

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

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

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

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

家鼐认为中学比西

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例2以探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案例为情景,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相关知识。第一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了解三个时期思想史的相关史实。第二三问考查材料与结论间的关系。先要理解辨别相关“结论”,判断以“史”证“论”的正误,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再重构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传统主流思想在三个时期的变化。后面两问具有探究性。提出修改意见有开放性、延展性,可以改材料,也可改结论,但要围绕“主流思想”变化这个核心展开。

以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为考查情景的题目,一般提供的结论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论证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关键是读懂材料,判断相关“结论”。

第三,运用历史原始材料创设情景,考查信息解读、分析解释历史事物等基本探究能力,揭示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例3、(2009宁夏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

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例3以菲律宾一座纪念亭中关于麦哲伦和拉普拉普的记载为情景,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意义建构时的价值取向等,也是全面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全球化过程中,从人类文明进程和从本民族利益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结论常常会有较大差异。价值取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出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重要办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相关能力,不能离开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概括起来是“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由证据而来,证据既可以是文献资料,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遗址);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音像、图片资料。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图表材料比例加大。至于根据史实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则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证史一致”,解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这类题目,要从提出问题、材料解读、信息处理、结论比较、解决问题等方面加强训练。只有平时学习中这样做过,才不会惧怕这样的题目。

此外,2009福建第39题、山东第30题则要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政治、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

历史高考重视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考查,突出“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认识升华”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学习历史的核心意义——“证据意识”和“发展意识”。这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是一致。因此,从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老师的角度来指导复习备考时,就会提出以下几点复习意见:

第一,确立学习的主体意识,以积极的思维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认真思考并观察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展开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如何解释历史?以问激学,培养问题意识,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逻辑方法,收集、处理和利用历史材料。考试时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解答,要经历“阅读——思考——解答”的思维过程,阅读和思考尤其为重要。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

第二,积累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提高研究性能力。通过已知来探求未知并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要建构历史知识的体系,理解并掌握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脱离特定的历史时代,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要了解历史重大事件的事实,牢记重要历史时间,要准确运用历史概念,学会变换观察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用世界视野分析中

国,立足中国分析世界,揭示历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自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和使命,这样才能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考查中正确立论。如,学习中国古代文字变化时,除了解字体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掌握汉字演变在巩固中国大一统、形成民族文化特色中的作用。

第三,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写历史小论文,如“评拿破仑”、“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发展”等。参与辩论会——围绕某一问题把自己当成正方和反方,收集佐证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辩论,如“秦始皇修长城的功与过”、“《史记》与网络跟帖”等。开展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围绕某一历史问题,通过走访、实地考察,广泛搜集材料,写作调查报告,如“票证消失与商品广告风行”、“抗日英雄谱”等。客观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占有材料是研究的起点。平日学习中,认真分析应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文字、图像、图表、地图等),了解历史事实,与历史阶段特点、重大事件建立联系,掌握信息提取、合理处理材料的技巧。只有亲身参与研究探索,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和利用历史材料的能力,才能得高分。

其实,大家如果去回顾一下其他试题,你就会发现高考卷中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性试题,而且指向也更明确。下面我们以高考卷中政治方面研究性试题为例,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所讲授的研究方法来分类,看看会有哪些高考政治试题。

一、会进行课题研究

1、要求拟订确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并明确研究目的,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例4[2005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5题]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3)班专门召开了“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主题班会。

(2)针对本班同学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2、要求根据所给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补充完整选题,明确选题的理由或研究的理由。

例5[2003的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1题]右图(图略)是产于美洲的“食人鱼”。有专家认为,食人鱼一旦流入我国自然水域,可能给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危害。去年,我国发现部分商家为了牟利而非法引进、销售食人鱼,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有力措施予以清剿。请简要回答:

(2)食人鱼事件可以折射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假定你以这一事件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食人鱼事件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3、要求基本确定和拟出研究的课题名称。

例6[2003年春季高考文科综合(上海卷)第38题]卫星航天遥感技术几乎应用到地理学的所有研究领域。请拟出下列三个应用领域相关的课题名称。例:

应用领域课题名称

防灾减灾长江流域洪水动态分析

(1)国土资源勘查

(2)城市规划

(3)环境监测与保护

4、要求从所提供的几个课题中选取一个研究,明确选题的理由,拟出合理的研究计划,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学会研究成果的恰当表达。如开头所举的上海01年高考例题。

二、会提出问题:要求围绕报告的主题(或某一个问题),向做报告者提出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

例7 [2004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1题]“身价不是从学历中来,而是从学问中来;不是从资历中来,而是从能力中来;不是从索取中来,而是从奉献中来。”这是全国劳模、上海“智慧工人”李斌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工人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于各类人才的渴求。

(2)李斌事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反响。假设你所在学校邀请李斌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题举行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请你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李斌提一个问题。

三、会陈述见解:要求针对他人的观点认真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例8[2005年上海文科综合高考试卷42题]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折磨,没受过正规教育,做过学徒,曾被解雇,而后开始写作。有人从安徒生一生的经历得出“成就源于贫困”的观点。针对这一观点,请你作为反方,陈述自己的见解(不得对正方语句简单否定)。

正方:贫困能让人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意愿,激励他获得成就。

反方:

正方:艰辛的生活经历可以锻炼人坚忍不拔的毅力,有助于获得成就。

反方:

四、会准备材料:要求针对参与解决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必要的材料准备。

例9[2002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2题]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上取得显著进展。市人大规定,凡是与市民关系密切、涉及面广的立法,都应公开征集市民参加立法听证,对立法议案进行审议,接受市民和专家学者到会发表意见。今年4月,《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还首次通过媒体公开征集参加者和旁听者,引起广泛反响。立法越来越走近市民了。

(2)假设你要参加《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就其中关于优秀历史建筑的维护整修义务完全由该建筑所有者承担这一规定发表意见,你应该准备哪些方面的资料?

五、会提出建议:要求面对存在的问题,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例10[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天津卷)38题第(3)问]在我国煤炭生产中,每年产生的有毒废料——煤矸石高达1亿多吨,严重危害环境。为此,利用煤矸石制砖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某煤矿利用该项科研成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两条生产线,年产1亿块标准砖,可消耗煤矸石40万吨。由于煤矸石成本较高,销路不畅,致使一条生产线闲置。而当地生产的粘土砖,虽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却因价格低廉,产销两旺。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请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上述材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这几年在不少学校试行的情况看,确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首先,出现在上海以及各地高考卷中的这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其次,这类试题对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考生。凭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考生一般都能够回答一二。这其实也在考核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它为今后这类题目在试题中的再次出现和扩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目前露面的主要在文综、理综高考卷子中,对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还只是初步涉及,许多问题尚未深入,许多学科还未涉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些议题还未展开。但它毕竟在全国开了个好头,考生普遍反映能够接受这类试题。而作为2007届才涉足新课程高考的浙江,更是仅仅开了一个头。但是,它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活动将越来越深入的渗透到作为朝着能力型命题转向的高考试卷中,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所可以遏制的大趋势。

比如2009年上海文综49题是这样的:

例11:在查阅资料时,小红又发现,儿童从空气中吸入的铅量约是成人吸入量的1.6~1.7倍。为了探讨这个现象,她展开了如下研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填空。

(1)课题名称为:

(2)通过取样分析,得到了以下实验数据:

离地面高度(m)0.8 1.0 1.2 1.4 1.6 1.8 2.0 铅的浓度( g/m2 1.10 0.98 0.91 0.72 0.66 0.54 0.50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果是

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一般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都很快能解决这个问题。结合这个问题,我们综合各省

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的各种高考试题,它们在形式上的基本特点是:

1、围绕主题命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总是围绕一个个主题进行的,同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也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设计出一个个问题考查学生探索研究能力。

2、提供必要的材料。了解事实,占有材料是研究的起点。在平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材料主要由学生搜集。现阶段高考是闭卷考试,材料由命题者提供。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包括史料、语录、诗词等)、图象、图表、地图等,材料既可以是显形的,也可以是隐形的。通过历史文献、历史文物以及其他资料间接地具体地去重构和反复消逝了的过去是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无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都不能离开材料,历史考试也是如此。

3、重视思维的逻辑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提高了对考生能力,尤其是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它要求考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逻辑方法。在高考试卷上,每一道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的解答往往都要运用多种逻辑方法,这是试题综合化的一个表现,其实质是考查综合能力。

4、让解题过程成为浓缩的研究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重过程,重体验。考生解答此类题目的过程是一个浓缩了的研究过程,而不是背诵、默写教材上某一段文字和再现某一现存结论的过程。从考试的角度看,可分为如下三步:阅读—→思考—→解答。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要求考生在阅读和思考两个环节,尤其是在思考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书写答案上费尽全部或大部分力气。

5、明显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具有开放性,既表现在问题的选择和对思维的要求上,又表现在答案上。从答案看,研究性学习活动试题原则上拒绝“惟一正确的答案”,不仅允许而且提倡答案的多样性,包括观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①答案观点的多样性。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考生发表什么看法,只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方针政策,凡言之有理的都应肯定或部分肯定,不以中学教材的观点判断是非。

②答案内容的多样性。一些较大的问题,考生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层次回答,答案不是惟一的。

③答案形式的多样化。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文、图、表均可,白话、韵文不限。

我们可以这样说,高考命题的这一改革,将对我国中学基础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和重大的影响。同样,担心“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否会变成新的应试模式”是没有必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与高考的相关性研究完全有必要进行研究,也完全可以大胆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因为这种“应试”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倒是我想借此机会,送给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不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学校和老师一句话:不重视研究性学习,高考吃亏在眼前。

附录:所引用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

例4

(2)课题:中学生消费面面观或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等。

研究目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引导消费行为。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等。

例5

(2)经济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等。

政治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法制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等。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选题本身的重要性,酌情给分。例如:选题为“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理由是食人鱼事件的发生与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有着密切关系(即选题的相关性),而如何提高商业经营者以至公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即选题的重要性)。

例6

(1)上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2)上海城市绿地调查与规划

(3)黄浦江水体污染监测(所列课题名称只要与应用领域对应且合理,即可得分)例7

(2)一般性提问给2分,问题有一定深度给3分。

一般性提问如: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有一定深度的提问如:德与才孰重孰轻?如何看待全才与专才?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例8

(1)获得成就的基础并不是贫困,而是人的主观努力,只要愿意奋斗,贫困与否并不重要。

(2)生活贫困会带来物质匮乏,让人失去获得成就的物质条件。

例9

(1)材料准备:优秀历史建筑的现状及其维修的费用;该建筑所有者的收入状况;相关法律的规定;外省市及国外的有关经验;专家学者的观点,等等。

例10

(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支持。

(2)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能,依法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3)企业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4)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 例11

(1)近地面不同高度空气含铅量的研究;

(2)离地面越低(高)含铅量越高(低);铅和铅的化合物密度大。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睢县白庙乡单庄小学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金色的秋天是农村田野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周围有大片田地,很多学生家中就种着各种果树,有的学生家中还有菜园。这些特点,便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直观地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有利于本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一系列走进秋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感受秋天。 教学建议分析: 本次活动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大纲》要求和本校学生实际学情,我决定采取带领学生走近田野,走进大自然。亲生体验秋天的天空是碧蓝碧蓝的,秋天的田野是金黄金黄的,秋天的枫叶是火红火红的,秋天的大雁是一排一排的。并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秋天资料,整理并创作出表现秋天特色的作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搜集处理信息,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创新创造的特点。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观察认识秋天的特征,体验、发现、感受大自然的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搜集资料、上网,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观察、体验、制作,提高创新创作动手操作技能。 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更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更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在实施新课程的几年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走向深化,迅速成长。我们深深感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于是如何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策略,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发展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更离不开教师。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而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教育改革给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逐渐地形成了。其中教师发展观,成为了所有教师发展理论的支点。 (一)提升教师自身需要和意识 教师的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一个教师如果具备强烈的自我专业需要和意识,就不难形成教师发展的终身教育思想。教师只要形成了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就会主动的、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进而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会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学习的强者。可是,如何才能不断推动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常新呢,除了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信念、追求外,还需要学校等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推动。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 长久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广大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使得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考试方法僵死,更为甚者,统考的指挥棒指到哪里,教师就教到哪里,学生就埋头学到哪里。真可谓是教得尽心,学得认真,教师却变成了课本,变成了机器。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教师喊着创新教育的口号,课堂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的讨论、学习开展的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却也是落实的扎扎实实。因此,当前教育形式下的教师发展观,就要立足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投身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二、教育研究能力 (一)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迫使我们只有去不断“充电”才能游刃有余。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越来越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那么,随着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很快我们就会感到不能得心应手。所以,想要在教师专业上有所发展,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得教师迅速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力图通过不断地“内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思想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追求学习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同时,学校也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中各样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是校本研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围绕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实践新课标为主题,利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的方法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一、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离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应是一名积极的“旁观者”,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二、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所以必须改变彼此孤立封闭、单兵作战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在未来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的基本条件,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 三、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为适应新课程需要,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另外,新教材提供许多新的教学形式,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四、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方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自我评估,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保持开放心态。

在研究性学习教师培训会上发言稿【精品】

在研究性学习教师培训会上发言稿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发言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言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你知道发言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在研究性学习教师培训会上发言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师们: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从xxxx年开始已被列入高中课程计划,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认为,我们的力度还不够。不少老师在观念上还没有完全接纳它,在行动上也缺乏应有的重视。 这个学期,我们要加大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力度。除了学科课堂教学要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的探索和实践,在非学科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方面,也要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首先以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从观念上理解接纳这门课程,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成为新时代的落伍者。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在此,我希望老师们加强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使自己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所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些学习资料:一本是《研究性学习百法》(讲组织管理);一本是《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介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情况)。还有就是我们去年发的教师培训教材《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简明读本》、《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师》(新教师可向老教师借阅)。这些书对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操作方法都作了介绍,对我们的指导工作很有借鉴价值。 作为指导教师,我们应该在哪些环节上对学生进重点指导呢?下面我提出一些意见和要求。 1、在学生“选题”上给予指导 选择课题很关键,过大的课题完成不了,太小的课题也达不到我们的课程目标,所以我们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课题,选择适合我们的学生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经努力可以完成的课题,而且最好是有一定创新价值或实用价值的课题。 2、在研究思路上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学生选定了课题,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脑子没有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对课题进行分解,把大题目分成几个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子课题),然后再指导学生拟出一个计划。 3、在研究方法上予以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秋天》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秋天》活动反思 天气渐渐凉了,秋天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秋天是美丽的季节,那飘飘洒洒的落叶,鲜活绚丽的色彩,是大自然为秋天勾画的一幅美丽图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挂满枝头的果实,还有那满满的粮仓,是秋天为人类呈献的丰收的喜悦。有的人爱秋天,是因为它的美丽;有的人爱秋天,是因为它承载着希望。有关秋的讯息很多。 因此我们决定,利用《走进秋天》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本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找秋、说秋、唱秋、写秋、颂秋的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了解秋的美丽,培养对秋的感情。 本次活动历经了一学期的时间,但是同学们在活动中始终热情高涨,不管是课题的确立、资料的收集还是成果的展示,同学们个个开动脑筋,遇到问题,自己寻找方法来解决,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多方面、多渠道获取自己想知道的资料,有的上网、有的查阅书刊、有的问科学老师、家长,有的到果园、田野参观……只要他们想到的方法都用上去了,在活动时,同学

们互帮互助,互相学习,遇到问题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同学们在学习时还享受了资源共享的快乐,形成了一种积极参与向上的学习氛围。 《走进秋天》这节课,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在准备阶段,他们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在交流成果阶段,各小组同学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学会配合,最后在师生的努力下孩子们都尝试了合作的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总结阶段,我们采用的是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式。学生既要对自己的前期工作做一个自我评价,也要接受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乎最后的作品和成果,而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种种体验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是重要的。 在引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时,从学生们的各种意见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亲近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的确,金秋十月,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孩子们更想走进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秋天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天高云淡、大雁南飞、金色的田野、蟋蟀呢喃、绽放的菊花、飞舞的落叶……这一切,都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两篇

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两篇 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两篇篇一通过10天的培训学习,使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市内的一些一线教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掌握的教学技能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将影响深远。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触动着每位新教师的心灵,作为一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所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我认为,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我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下面就以我的培训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

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多媒体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而现在的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历史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历史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

对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对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赵峰(无锡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部分在学校开展实施也已有一段时间。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特别是今年暑假,为响应无锡市教育局关于暑期开展“龙之志”网上读书活动的号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通过这些实践,使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所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部分而设立,虽然其本意是希望专门为研究性学习开设一个窗口进行教学研究,而实际上却是造成了广大教师在认识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是活动课的内容,与我这门学科无关。 这一认识上的偏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研究性学习本身的认识不足有关。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又被称为是项目学习,其英文就是(project learning)。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重点是“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 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或某几位教师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教学工作。 在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从已发表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来看,它对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存在学生因为研究性学习而耽误其它学业的情况。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级中学开展的实践 以上只是高级中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况,那么在初级中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可行呢? 借着暑期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的机会,我在部分初二学生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为了与网上读书活动相配合,我事先拟定了几个研究专题,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寻找合作伙伴组成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对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我特意安排学生去图书馆作访问调查,写调查报告、活动日记,最后还以板报的形式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对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实施过程一般为: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小组开展研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总结、展示成果、教师评定几个部分。 其中,学生提出课题可以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启发引导而形成课题;在确定研究方案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便于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在暑假期间,我指导学生作了几十篇访问调查,采访了很多人士,取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课题的有关报告,并展示了部分成果。在研究日记中,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愿望,认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初级中学的学生一样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那么,初级中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以下几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秋天》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秋天》教学设计 一、活动的主题背景 农村小学的孩子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田野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季节的变幻,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绚丽多彩、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银装素裹。四季的特点是那样的鲜明,但孩子们沉浸其中,却很少睁开眼睛去欣赏,用心去感受,为此,我们开展了以“走进秋天的田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秋天的田野,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丰收的喜悦,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观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观察中适时发挥想象力,并能用语言记录美的景物,进而有效地提高写景的写作水平。 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到付出、坚持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并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真真正正走进自然,做到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三、活动涉及学科 科学:秋天的由来。 实践:观察秋天的变化(景物特征、人们生活的变化、周边植物的生长情况

等),采集植物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书签。 美术:细心观察后,用画笔记录下美丽的景色。 品德:走进自然,感悟秋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语文:收集关于秋天的优美诗、词、句,并用文字记录下这美丽的风光。四、教学方法 运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步骤中,重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观察,用眼观察,用耳朵聆听,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用心体会。 2、记录法:对自己看到、听到、摸到、尝到、感受到的现象和结论进行归纳统计。 3、分析法:认真分析统计好的资料,并得出结论。 4、联想法:从看到、听到、摸到、尝到的现象中大胆展开想象。 5、拓展法:从学习和观察的对象入手,关联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拓展补充。 五、活动优势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周围有大片田地,大部分学生家中种着各种农作物、果树。这些特点,便于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直观地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有利于本实践活动的开展。 六、活动阶段 共六个阶段:观秋天、说秋天、绘秋天、品秋天、留秋天、成果展示 第一阶段观秋天(重在观察) 一、活动要求 观察秋天里的农作物、植物、蔬菜、水果等自然景象。

走进新课改教师演讲稿

走进新课改教师演讲稿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

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完美版

走进秋天活动方案 留楚中心校四年级孙香茹 一、主题活动背景 家乡的秋天,瓜果遍地,金风送爽;家乡的秋天,传送丰收的喜讯,流溢五谷的清香;家乡的秋天,记载孩子们童年的欢笑,留着孩子们深深的真爱。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孩子们可以看到、吃到许多秋天的水果,享受着秋天的美丽景色,品尝着秋天的味道。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进自然,走进秋天,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由衷的喜悦。在“拥抱大自然”的大主题背景下,通过“走进秋天”的主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来临和季节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全方位的感知秋天。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秋天”,敢于用多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注意发现生活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观察调查的互动中,学会动脑、动手,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调查,让他们体验当作品成功时的那种自信与喜悦。学生也能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秋天独有的韵味。本次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设计和组织活动,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二、主题活动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 2、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手段初步探究秋天天气与植物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自然常识,加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3、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主探究,通过对比等方式,了解番禺四季不分明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情感。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体验、感受秋天的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活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2017年9月13日至9月25日) 在孩子们确立了“走进秋天”的主题活动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确立子课题: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专题辅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当今的时代,是走向信息化、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对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着新时代、新方针下的中学语文新教学该如何找到一条更好的实践之路。我认为:作为新时期下的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个性发展的乐园;是探究知识的平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第二、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将尊重植入的课堂,将真情注入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必须具备开放的思想,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变革。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在学法上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 第一、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2篇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2篇Reading the document of entering the new curriculum 编订:JinTai College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 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 2、篇章2:读《走进新课程》有感:理想与现实文档 篇章1: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 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 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

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 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中学教师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中学教师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篇一:中学教师个人读书计划范文为了推动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展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增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水平,特拟定学校教师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读书是教师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更应该不断学习新形势下的教育新思路。 二、活动对象:全校教师 三、活动口号:让读书写作成为生活的自然 四、读书目标 1、对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而言: 知识提高: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 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技能提高:把知识学习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运用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 幸福感提升:丰富自己的人生,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 2、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树立起榜样的效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3、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学校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学校教育教学绩效稳步前进。 五、教师个人读书的建议和具体要求: 读书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要多方涉猎,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文史哲方面要多下点功夫。经典的名著要读,现当代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值得玩味。当然最好还要读孩子们爱读的书,比如经典的儿童文学,便于与学生交流与推荐。在个人进行读书活动的同时,要制订读书计划,确定读书范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忌半途而废和急功近利、结合工作实践。 1、坚持做到每周读书学习不少于一小时,以书为友,充实思想。 2、读书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坚持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读书心得,可以以教学案例分析或者教育教学叙事的方式呈现。 3、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教育教学信息,以新的教

小学生《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小学生《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 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大自然的美。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拓展学生知识。 活动重点:让学生体会、发现大自然的美。 活动难点:学生创作是本课难点 活动课时:一课时(活动准备:老师准备课件、录音机。学生准备画笔、各种叶子白纸、胶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无电化教学条件可选择一副关于秋天的画代替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显示屏上的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秋季),你们喜欢秋天吗?你喜欢秋天的什么? 生:我喜欢秋天的碧空。 生:我喜欢秋天的阳光。 生:我喜欢秋天的果园。……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板书课题)(此环节大约1——2分钟) 主持人台前开始组织各小组汇报

主持人:秋天的云、天空、树木、果园、山岗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的美,同学们你们要怎样来表达你对秋天的喜爱呢?下面就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秋天的美吧! 一、朗诵组:同学们,我们组想朗诵一首诗来赞美秋天。 秋,是一个深沉的名字件夹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秋,是一个黄色的梦想因为秋,落叶而变的伟大 因为秋,一切而变的现实因为秋,激情起现实梦想 因为秋,所以秋是红色的所以秋,是热情的 所以秋,是客观的所以秋,是宏伟的 所以秋,是友谊的朋友,让我们携起青春,歌唱秋天吧 1、赞美秋天 秋天是甘美的酒、壮丽的诗、动人的歌; 秋天是绚丽的彩云、美的画意、情的诉说; 有人爱春天,那是因为她花如海、柳如烟; 有人爱夏天,那是因为她生机勃勃、绿如墨染; 有人爱冬天,那是因为她冰封雪漫、气象万千; 而我对秋天独有钟情,衷心赞美。 我爱秋天,是因为秋天的色彩丰富,让人向往,令人陶醉。她没有春的绚丽,给人的却是那份满天落叶的浪漫和几分收获的喜悦;她没有夏的火热,却有夏的热烈;她没有冬的冷酷,却有冬的坦荡。 我爱秋天,是因为秋天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冬春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靳寨中心校 邹亮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靳寨中心校邹亮 内容摘要: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关键词: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观念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

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走进秋天)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研究课题:走进秋天指导老师:三年级全体班主任老师一、选题背景 天气渐渐凉了,秋天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学校一长溜的菊花、串红、鸡冠花等都开了,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开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包括动植物变化、天气变化等)。 2、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手段初步探究秋天天气与动植物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自然常识,加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体验、感受秋天的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活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阳光生态农林,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秋天树叶的颜色变化,到海澜农庄去了解秋天收获的庄稼和水果,到阳光生态园,可以引领学生观赏美丽的菊花。 四、活动步骤、时间、形式及措施: 一、探寻研究主题,制订完善活动方案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主题研究兴趣。 1、各自说说:秋天到了,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2、对于秋天,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可以是以前的思考,也可以是观察中的发现或疑问)。 (二)、问题归类,确定主题 1、将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2、确定研究的主题。 (1)秋天的知识 秋天有哪些节日?描写秋天的成语有哪些?为什么“秋高气爽”?雾、霜是怎样形成的? (2)秋天的植物 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哪些庄稼在秋季成熟?秋天有的树叶为什么变黄?为什么秋天的枫叶那么红? (3)秋天的诗歌 (4)秋天的文章 (5)秋天的景色 (6)秋天的果实 3、看来关于秋天可研究的内容还真不少!那你们小组决定选择哪个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研究呢?小组内快商量商量。 4 、每一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并说说选择这个研究内容的原因。 (三)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

1、每位老师写一篇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论文(时间2013.1 ) 2、看完下面的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写心得体会 下面是两篇学习内容 以上的过完2013年10月8日交到教务处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时间定于2013年.1月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应成为一个多面手。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有系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广博的学识是培养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拉近师生之间感情距离的桥梁。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从网络上随时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将使学生对教师很失望,所以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多注意学习,多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动态。现在

暑假的时间很长,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黄金时节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多方涉猎,积极探索,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观念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学生的活动潜能和生命价值上来。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积极主动的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疏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的首席”。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 ①前瞻性。②全面性。③层次性。 ④创新性。 四、教师应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