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汕头市商业银行破产启示录

1997年7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汕头市13家城市信用社合并为汕头商业银行,其高达80亿余元的资产、多达50多个营业网点、特殊的政府背景让汕头商业银行在汕头金融行业令人侧目。但现在已被中国人民银行勒令全面停业整顿,因为其无法向私人储户偿付约1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目前汕头市商业银行无法回收的资金已高达40多亿元,由80亿的总资产到严重资不抵债,汕头商业银行仅仅走了四年。是继海南省的城市信用社挤兑风潮、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浙江城乡信用社被并购等事实之后我国金融决策层的明智之举、一记重击。汕头市商业银行事件也许应该是国内银行破产的真正开始。关于这一点应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为什么汕头商业银行在短短的时间里会从早日的辉煌沦落为资不抵债?这里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一般原因也有特殊原因。外部的原因是指政策、体制、结算渠道等造成风险的原因。内部原因是内部管理机制等形成风险的原因。一般原因是国内所有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风险的形成原因。而特殊原因是汕头商业银行破产的自身原因。

1、政策性原因。(1)经济政策原因。首先、汕头市商业银行是城市信用社合并起来的,而原来的城市信用社主要是为城市居民和城市小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前几年由于国家过于强调发展速度,造成经济过热。各地纷纷争资金项目,城镇企业遍地开花。这些城镇企业是适应形势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创办的。成立的时候就先天不足。到目前这些企业大多数经营不景气。有的已关停倒闭,造成大量贷款死、呆。其次、合并的硬伤还没愈合,在迅速膨胀的同时,汕头商业银行却并没有完成整合,13家信用社的固有弊端没来得及消除,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2)利率政策因素。首先、城市信用社长期以来一直按照国家专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应作。承担着不少政策性的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在国家的开办保值储蓄以来,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承担了对居民储蓄保值的重任,支付了大量贴补利息,但国家没有专项资金给予划拨,由此产生了贷款利率倒挂,保值利息补贴大量增加难以消化的政策亏损问题。利率的连续下降,竞争的加剧,使其包袱加重。(3)管理政策因素。首先、根据对城乡信用社管理的有关规定,信用社资产业务除了转存款与经人民银行认定后可在8%比例内调剂拆出资金外,其余清一色的都是存款.资产结构单一,致使经营“三性”原则无法有机结合,导致效益大幅度下降. 其次、城市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新生产物,它最初的功能定位是祢补国家银行为“二小”经济服务的不足,发挥“拾微补漏”的作用,是合作制的金融性质。但自其诞生以来就弱化了合作性质,把自己定位于商业银行,按市场模式来运行。于是产生了体制管理与实际运行之间的摩擦。再次、面对部分城信社的金融风险,决策层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向来举棋不定,人为确定类型,“拉配郎”合并,勉强搞大、做大,致使经营风险加大。其实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就是一个先例。最后、现行考核体制不健全,很多银行以存款总量作为主要业绩考核指标,从而引发只看存款总量而忽略结构、质量管理的短视行为,为争夺存款有时会变相提高利息。广州商业银行去年违纪提高利率吸收3000亿存款就是一例。

2、业务经营方面的原因。首先、汕头商业银行是金融改革政策的产物,法人资格不明显,政企不分,管理混乱,所有的资产都属于当地政府,再加之当时银行还没有股份制操作先例,汕头商业银行整个就像是个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也把其理所当然当为自家钱袋,随时支取。对这个属于汕头地方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寄予厚望,据汕头商业银行老员工回忆,当时流行的观点是汕头商业银行就是“汕头的一个小金库。”同城其他银行透露,为增加这个小金库的含金量,汕头地方政府颇费苦心,曾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动用行政手段让当地所有的机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的钱都必须存进汕头商业银行。像汕头财政收支、工资代办、企业流动资金等业务自然都落在汕头商业银行的头上。许多大型基建资金往来也是通过汕头商业银行周转,甚至汕头商业银行的员工也动员亲戚朋友存钱进商行,使得当时其它各家银行的业务开展得异常艰难,可见,汕头商业银行自其产生就是一个被政府变相宠着的孩子,业务经营自立性弱,抵抗风险能力差,一遇到风险就坐以待毙。其次、经营的业务单一,是纯一色的存款,金融资产风险积聚、最大10户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以及资产流动性差、盈利能力弱风险集中,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再次、95年城信社向商业银行转轨以来,由于竞争的加剧,其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抗衡,变相提高利率,增加了利息负担。而储户存进的钱不问用途以贷款方式抽逃出去。谁给的回扣多就贷给谁,回扣越高贷款越快。一笔笔

贷款在缺乏担保和抵押情况下流出了银行,甚至沦为“金钱交易”,资金不断的流出,到2000年12月,汕头商业银行的现金流链条断裂,再也贷不出一分钱。信用危机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

3、内部管理机制的原因。首先、缺乏一个有效、科学的用人制度,在潮汕这个特别重情谊的地区,“关系经济”表现特别明显,员工中干部家属、子弟占多数,进入完全凭关系,完全从社会上招考分配进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很少。其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依法经营、风险经营意识薄弱。1999年女出纳员杨玉如利用工作之便挪用240万公款进行非法赌博。这一例子恰恰又是管理混乱的另一佐证。当家人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日常疏虞监督检查,思想上重视不够,也助长了重放轻收、重放轻管、责任心不强、盲目追求资产数量、忽视抓资产质量的情况。再次、内部职责不清、对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执行制度不严格,帐表资料缺乏严肃性,内部稽查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最后、没有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财务制度办事,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以股东贷款的方式抽逃资金。

4、其他的一些原因。其实上面提到的隐患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同样存在,那为什么受伤的会是汕头商业银行呢?这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首先、汕头经济出现倒退。“作为汕头经济血液的汕头商业银行,走向停业,这不是偶然事件。”汕头的一位学者认为,“除自身原因外,背后是整个汕头经济肌体的病变。” 2000年汕头全市的GDP为477亿元,比1999年增长7.2%;人均GDP为1.529万元。同年,广东全省GDP为9506亿元,比1999年增长10.%,人均GDP为1.973万元。不难看出,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去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8%的水平。其次、汕头出现信用危机、外资投资严重萎缩。“但汕头的确正陷于一场经济雪崩和信任危机”该学者指出,“汕头商业银行仅是其中之一。” 1走私、骗税和造假贩假,整个粤东早已名声在外,汕头是其中的重点地区。伴随调查的同时,汕头正面临海关、税收、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有数据显示,1998年、1999年、2000年,汕头利用外资数据分别是10.39亿美元、6.69亿美元、1.71亿美元,下降幅度之大让人震惊。利用外资的减少意味着企业资金不足,本地资金有限,主要来自居民的储蓄,加上这几年“潮汕出假货”的舆论一经传播,产品积压,资金耗尽,出现挤兑风潮。这已经不单是金融信用透支的问题,不断爆出的问题已影响到汕头地方政府做为经济管理者的信用问题。再次、由于汕头早期没利用好政策搞好实业,只是停留于进口转卖赚取差价的经营,其一开始就在经营策略上先天不足。加上潮汕人勤劳精明但又短视的行为,现在潮汕地区只能默默品尝过去种下的苦果:外地商场以不卖潮货为荣、为信誉保证;外地投资望而止步。由于信用的散失,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过去的借款无法偿还,银行资金回收无门,而储户的取款期限刚性,于是发生支付危机。再次、汕头由于缺少外资投资,企业效益不高,财政收入减少,而基础建设这几年增加,特别是磊石大桥的建设资金,有一大部分由其提供,而这笔资金回收期长,产生了资金短缺。

我们在思考汕头商业银行破产这棵歪脖子树倒下的原因同时,也要注意中国金融系统这个大森林。其实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很多是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存在的隐患,只是没明显表现出来而已。如果我们没重视这问题,将会继续出现这种悲剧。基于此,我有几点认识:

思考一、汕头商业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不良贷款比例太高。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原因是信用风险。目前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突出地表现在信用风险上,特别是城乡信用社资产质量问题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省市城市信用社的调查,其不良贷款为21.6%。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严重程度,则超过城市信用社。从发展趋势看,对于城乡信用社来说,解决他们目前的困难难度颇大,城乡信用社的风险格局将有新变化,将面临新的风险。在“九五”期间,一批城市信用社将在整顿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这样,其原来已暴露而未处理的风险将转入城市合作银行。而由于城市合作银行有地方财政入股,地方对其不当的行政干预可能会增强,这将使其增加不良资产的比重。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来自资产方,如呆帐、坏帐;可以表现在负债方,如活期存款比重过大、过度依赖同业拆借等等;可以是资本充足率低于8%,也可由表外业务引起,如巴林银行的倒闭。风险的积累引起银行流动性的下降,最终影响支付能力。现代银行都是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存款合约对银行而言是“硬约束”,银行出于信誉考虑,对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总是给予满足;贷款合同对借款人而言则是“软约束”,银行一般不可能提前收回贷款。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只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否则一旦存款人普遍失去信心,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应付挤兑风潮,再高的资本充足率也无济于事。如果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形成金融风险的根源并不在于

美国银行破产制度值得借鉴

美国银行破产制度值得借鉴 摘要:美国银行破产立法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与普通公司破产法显著的差异。研究美国银行破产法的特殊制度设计可为加快我国银行破产的立法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银行;破产法;比较研究;启示 银行业是具有公共性、外部性、风险性特征的特殊行业,需要建立安全、有效的专门市场退出机制――破产法律制度。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企业,该机制必须反映银行主体的特殊性。为此,美国在破产立法上建立了两套截然不同的法律程序,分别处理商业银行和一般公司的破产问题。 一、美国银行破产法的特殊制度设计 (一)早期介入破产启动的程序。在美国,普通公司的破产受破产法的规制。启动破产程序的权利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分享。其中,非自愿破产由债权人提出,自愿破产由破产公司提出。所有的破产申请均需向地方联邦破产法院提出,法院一旦受理,破产程序正式启动。与债权人或破产公司启动普通公司破产程序不同,美国银行破产程序的启动权排他性

地给予了银行主管当局,即银行破产由银行许可机构、监管机构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依据法典列举的破产原因来提出。 美国银行破产并不是简单适用普通公司破产所通用的“资不抵债”标准。1933年《联邦存款保险法》开始强调无须具备资不抵债的明显证据,只要有为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而保护银行资产的必要就可启动破产程序。例如银行没有按照安全稳健的方式运营,银行没有履行提存存款保证金义务时就可启动破产程序。1991年美国通过《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FDICIA)将银行资本严重不足作为银行破产的最重要原因。该法案规定,“资本严重不足银行”(资本充足率在2%以下)时,不必等到资本耗尽,在进入资本严重不足状态90天内就可而且必须采取接管措施,提前将其关闭。根据这一规定,即使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其所有者权益为正数和尚未出现资不抵债的流动性危机,但只要资本充足率在2%以下,达不到银行资本的监管要求,银行的财务状况就可被视为不再符合“安全和稳健”的运营要求,监管当局就必须采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将启动破产程序既作为监管当局的一项权利又将其确认为一项不可推卸的义务。这可减少监管当局早期介入的随意性,防止其因拥有自由裁量权而迟延启动破产程序导致银行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给债权人、存款保险机构带来损失。银行破产标准的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全集

目录 总论 1、日本三家大银行合并 ——又一艘“金融超级航空母舰”诞生了 2、欧洲银行业的重组浪潮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 4、新英格兰银行倒闭纪事 银行资本金管理 5、日本幸福银行破产案 6、增加资本金,化解银行风险 7、东南银行的资本计划 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 8、被取消的存款品种 9、教育储蓄怎成了“花架子” 信贷业务经营与管理 10、铁本事件 11、企业财务分析 12、抵押物变卖资不抵债 13、贷款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管理 14、农行G分行和光大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 15、花旗带来的挑战 16、南京爱立信投奔外资银行 17、巴林银行的倒闭 电子银行业务与经营 18、网络银行的崛起 19、第一美国银行的贴身信用卡服务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管理 20、“贵族”:摩根银行的客户定位

21、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实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2、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案 23、11亿美元买来的教训 24、特大金融案内鬼当托骗走银行巨款 25、予其惩而毖后患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 26、信用遭受质疑实达被银行提前“索债” 27、科龙陷入信用危机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28、中国工商银行签约用友金融,共创盈利新未来 29、银行小额账户收费问题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30、建行薪酬改革,突破平均分配 31、技术+智力型人才受青睐

日本三家大银行合并 ——又一艘“金融超级航空母舰”诞生了 1999年8月20日下午,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在东京正式宣布,三家银行已就全面合作达成共识。这表明,一个总资产规模超过150万亿日元的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将在日本诞生。 根据三家银行达成的共识,三方的合作将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相同比例共同出资,在2000年秋天设立共同的控股金融公司,三家银行则分别成为该控股公司的完全子公司;第二步是在2002年春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合并,三家银行的人员、机构和经营业务将按“个人交易业务”、“法人交易业务”和投资银行三大块进行彻底重组。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将由目前的日本兴业银行行长西村正雄和富士银行行长山本惠朗共同担任,公司总经理则由现任第一劝业银行行长衫田力之担任。 截至1999年3月末,日本兴业银行总资产约为42.09万亿日元,从业人员4752人;第一劝业银行总资产约为54.89万亿日元,从业人员16090人;富士银行总资产约为57.933万亿日元,从业人员13976人。三家银行的合作消息被透露出来后,20日上午,东京股票市场上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金融股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热点。东京股市受此消息影响,日经平均股价从一开盘就开始劲升,以18098.11点报收,较19日上涨了218.27点。迄今为止,由大型银行共同出资设立超级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在日本金融界尚属首次。三行合计的总资产将达159万亿日元,是目前日本国内最大的东京三菱银行(约78万亿日元)的两倍多,并超过先前合并诞生的德意志银行等特大型金融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同时,20日的发布会上,三家银行还宣布为谋求在证券批发业务方面的优势,除了将目前三家银行下属的各证券公司进行合并外,还将与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谋求合作。 导致三方走向合并之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三者都认识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单凭各自力量难以获得竞争中的主动。美国穆迪公司给三者的评级都是“BAA”,与目前处于A级的东京三菱银行、三和银行和住友银行及相当一部分优秀地方银行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去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权信用银行相继破产之后,日本兴业银行作为日本目前仅存的一家长期信用银行,其走向一直受到多方关注。过去,长期信用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责向企业提供设备投资等长期信用,但随着企业融资手段和选择的增加,长期信用银行的经营环境每况愈下。日本兴业银行在1998年度虽然处理了高达9244亿日元的不良债权,但由于日本整体的土地价格下跌和企业破产并未停止,新的不良债权增加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尤其是1999年10月份,日本彻底解除了不许普通银行发行公司债券的禁令,因而必将使日本兴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虽然也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但在收益性方面不仅与欧美金融机构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日本金融市场上也难以凭自身实力独立谋求优势地位。三者希望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在确保巨额资金量的同时,共同开发和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商品服务,从而在系统投资和新金融商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

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一,公司内部原因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银行若倒闭最高赔你50万

银行若倒闭最高赔你50万三种情况保不了

银行股前日涨太猛昨天齐变绿。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摄 存款保险条例“五一”正式施行出险后需7个工作日内赔付存款人 名词 解释 存款保险制度 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文/广州日报记者李婧暄 昨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酝酿了21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根据条例,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且明确7个工作日足额偿付。央行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分析认为,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速,随着隐性担保的国家信用逐步让位于银行信用,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更多地取决于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流动性等自身因素。 根据条例,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央行根据2013年年底的存款情况进行测算,50万元的偿付上限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1 存款超50万怎么办? 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强调,实行限额偿付,并不意味着限额以上存款就没有安全保障了。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也可以用于支持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有问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收购或者风险处置。 从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经验看,多数情况下先使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问题机构“接盘”,收购或承接其业务、资产、负债,使存款人存款转移到其他合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得到全面保障。确实无法由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收购、承接的,才按照最高偿付限额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此外,超过最高偿付限额的存款,还可以依法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2 怎样存钱最安全? 专家为公众如何用存款保险保障存款安全“支招”。 中国银行[-1.79%资金研报]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介绍,可以采用分散存款的办法。比如300万元的存款,如果分在6家不同的银行每家存50万元,那么按照条例规定,就都能够享受全额保护。(新华) 3 其他国家赔多少? 国际上,最高偿付限额一般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至5倍。以日本为例,2005年4月1日开始,日本全面恢复“存款限额保护制度”。如果储户的开户银行倒闭,无论储户存款金额高低,最多能从存款保险机构连本带息得到1000万日元的赔偿(约为51万元人民币)。 50万元最高偿付限额,是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方面根据我国的存款规模、结构等因素,并考虑我国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储蓄存款承担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实际情况,经反复测算后提出的,这一数字约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时,这个限额将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后适时调整。 4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

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

最新建立商业银行破产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

建立商业银行破产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机制

建立商业银行破产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 调机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商业银行破 产制度,对有问题银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破产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银行体系的特殊性以及脆弱性又要求在引进破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建立两者间合理的协调机制,通过内外约束机 制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效率,为银行机构创造一个公 平竞争的市场。 关键词:商业银行;破产制度;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一、建立商业银行破产制度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1.建立商业银行破产制度的必要性:效率。 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传统上是国有银行垄断,一方面银行的经 营活动受行政干预明显,另一方面银行的经营亏损也主要由国家来承担。国有银行一直未能实现真正的市场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起银行的破产机制。但随着商业银行业的市场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信

用合作社,外资银行等各种投资形式的商业银行机构不断出现和发展。在各种商业银行林立的竞争局面下,已经有并将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机构会由于经营不力而出现资不抵债,甚至出现挤兑银行的现象。因此,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建立规范的市场退出制度,尤其是破产制度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虽然银行破产制度的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但也会增加银行体系的整体效率。 2.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必要性:稳定。 首先,银行业是一个具有较大脆弱性和很强负外部性效应的行业。著名的“DD”模型(Diamond and Dybvigr,1983)说明,银行的基本功能是将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但是正是这种功能本身使银行容易遭受挤兑。而且一家银行的破产倒闭可能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出现银行恐慌。另外一方面,银行体系还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支付结算体系。如果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就可能会破坏了整个支付结算体系,并通过货币信用紧缩影响经济增长。 其次,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而一旦进入运行,又会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的进入障碍就会加大,竞争就会减少,这意味着银行市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为了避免出现强大的金融寡头,需要金融管制(Meltzer,1967)。 最后,银行业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体现为贷款,而商业银行的负债则体现为银行存款。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1. 融资计划年内完成,支撑未来各项业务拓展 工商银行2010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4%和9.41%,资本充足率略低于11.50%的监管要求。公司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450亿元,并已发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补充资本。管理层表示工商银行的配股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希望能够在年内完成。融资完成后资本实力将大为加强,可满足未来三年业务拓展需求。工商银行也会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全面加强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推进和内生利润留存等方式,在三年之内不再需要股权融资。公司2006-2009年平均信贷增长在16%,带来了37%的利润增长。2007-2009三年内,公司共给股东分红1561亿元。此外投资者还有1640多亿的股东权益,合计是3206亿元。 公司确定未来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战略,盈利格局趋于多元化 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发展带来的两个挑战。在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公司预期要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占比。现在工商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60%,以后要降到50%以内,这意味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等收入要超过50%。公司未来要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盈利格局。(1)去年省级分行盈利超过100亿的有6家,判断以后不会少于15家行进入百亿人民币分行。盈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此起彼伏的盈利格局。(2)同时形成纵向的盈利格局,信用卡、金融市场部、票据业务部、资金托管部、私人银行、金融租赁,未来还有保险、年金投行来强化工商银行产品供应能力。(3)来自国内盈利和来自于境外盈利更加均衡。去年来自境外的盈利只占全行盈利的2.7%,今后预期将在10%左右,使整个工商银行盈利结构更加均衡、可持续。资料来源:“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未来息差回升”2010年10月25日 思考:银行的资本扩充方式有哪些?各优缺点? 如何理解低资本消耗战略?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2.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省为了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l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荷兰银行被并购案例分析

荷兰银行被并购案 一、背景介绍 <1>被收购方荷兰银行 2000年以来,荷兰银行表现稳定,截至2006年底股东回报率约为55%(含股息)。自2002年以来,在全球投资银行、北美商业银行和亚太地区商业银行方面稳步扩张。2006年公布业绩显示:销售额增长20%,利润增长7%,经营利润增长4.5%。 尽管业绩综合水平数据不错,但远低于销售额增长的利润增长还是让其自身运营效率缺失、业绩增长缓慢的弊病暴露无疑,股东们显示出对投资回报率的极大不满,要求以股息或股票回购的形式尽快获得应有的回报。 <2>第一竞标方英国巴克莱银行 巴克莱银行是位列汇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之后的英国第三大银行。与荷兰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也是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银行,在其2006公布的业绩报告中,商业银行业务占据了一半以上税前利润。 虽然其投资银行部门巴克莱资本近年来表现出色,盈利节节上升,但前些年收购的按揭贷款银行伍利奇却表现不佳,几经整合也不见效,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巴克莱银行的整体业绩。同时,相比多年来荷兰银行致力在美国、意大利、巴西以及亚洲开拓新市场,巴克莱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表现出严重不足,从花旗银行挖来资深银行家西格斯负责国际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仅仅是加快国际化要迈出的的第一步而已。 <3>第二竞标方三国银行财团 1.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成立于1727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总部设在英国的爱丁堡,是欧洲领先的创新型金融服务集团。 2000年2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一举成功收购了比自己资本规模大3倍的国民西敏寺银行,跃进为英国第二大、世界第五大商业银行,完成了跨入世界著名商业银行的关键一步。该项收购涉及金额达210亿英镑,创下了当时英国历史上银行业收购的最高金额记录。

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银行破产制度正是基于这一大环境而生的特殊机制。 本论文首先对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进行了阐述,进而表明银行破产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引出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开展实地实践调查,在地区差异,年龄差异下得到了多样的破产态度和理财选择。最后总结,银行破产制度冲击了市场经济的现有格局,并且对今后的商业银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银行破产制度;商业银行;影响 一、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并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既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又有作为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基于市场变化和管理团队经营能力的差异,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并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只能以破产方式退出市场,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传导性,商业银行破产的很多环节同一般企业的破产环节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从而决定了商业银行破产的特殊性,鉴于商业银行对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待商业银行的破产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破产法中的重要一环就是银行破产法,银行破产法是私法的本质是由破产法的私法属性所决定的,针对于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银行破产法被认为具有社会属性,强调用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因而,商业银行在破产制度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的国家往往并不会让商业银行轻易进入破产程序,这恰恰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破产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并且商业银行的破产制度会对公众利益产生相当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破产乘数所具有的放大效应决定了其破产制度比起一般企业要更为严苛,例如存款人的优先保护等,这类制度就是防范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带来的危害性。因而,商业银行的价值目标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主,来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性,阻止系统性危机的发生。 商业银行破产是一把双刃剑,其制度不但会带来正面效应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一)商业银行破产的正面效应

“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解析(doc 8页)完美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案例“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分析 一、案例介绍 时间:2008年1月24日 地点:巴黎,银行总部 背景:①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稳。 ②法国兴业银行,作为法国第二大银行,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的领导者,已 在次贷危机中亏损20.5亿欧元(包括11亿欧元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资产、5.5亿欧元与美国债券保险商相关的资产以及4亿欧元的其他损失)。 事件回放:一心想成为明星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负责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利用银行漏洞,通过侵入数据信息系统、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等多种欺诈手段,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560亿人民币)。该行股票当天下跌4.1%。这次案件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引发暴跌。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更致命的是,该名员工利用其在兴业银行工作的经验,轻而易举骗过了该行的安保系统。涉案的交易员已经承认了自己的不当行为,而相关的解聘程序“已经启动”,兴业还对其提出了法律诉讼,相关部门的直接负责人也将离职。欺诈事件曝光后,兴业董事长兼总裁溥敦(Daniel Bouton )曾提出辞职,但董事会拒绝了他的请求。该行已就此次事件向全体股东公开致歉。此次兴业银行的欺诈案可能也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就是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该事件发生之后,兴业董事长兼总裁溥敦(Daniel Bouton )提出辞职。该行已就此次事件向全体股东公开致歉。 法国银行业监察委员会对法国兴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失职处以400万欧元罚款。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倒闭案

BCCI洗钱案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洗钱案在20世纪90年代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一桩洗钱案",也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实际上,鼎鼎大名的巴拿马诺列加将军、美国总统布什家族、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甚至英国中央银行等国际知名人士和机构都与BCC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于20世纪60年代由巴基斯坦的银行家阿迦·哈桑·阿贝迪创立。注册地在卢森堡和开曼群岛,经营总部在伦敦,并在香港拥有大量业务。BCCI的主要股东包括阿布扎比的王室家族和美洲银行。在BCCI 20多年的发展中,其业务扩张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银行。到1990年,它已经在全球拥有100万客户,报表显示的资产约200亿美元。它的许多客户都是在国外工作或已经移民的亚洲人。BCCI似乎比竞争对手们更了解客户向家乡的亲人们汇款和持有多种货币的需求,同时提供诱人的利率。BCCI一度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BCCI在那些具有宽松的银行监管规则和税制自由、尤其是制定有严格银行保密法和严格公司保密法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弥天大网,几乎成了国际贩毒走私及黑社会组织的洗钱天堂。BCCI的高级主管为哥伦比亚犯罪集团洗钱,金额高达3400万美元,发现后被罚款1 500万美元,该银行因此得名"可卡因银行"。

1991年,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突然宣布关闭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其它69个国家的银行监管者紧随其后。发狂的储户们涌向BCCI,徒劳地尝试取出存款,BCCI的官司如潮而至。在香港,BCCI的小储户们很快就得到了全额偿付,因为BCCI的香港分行拥有充足的资产和很好的流动性。在孟加拉和其他一些国家,由政府介入来补偿小储户。然而,到了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官司仍未了结,一些国家的储户仍在等待赔偿。事情的真相是,BCCI隐瞒了巨额亏损,并且早就开始用新储户的钱归还旧储户的存款。BCCI几十年从事犯罪活动,倒闭时亏欠8万名储户约100多亿美元,有些储户甚至损失了终生的积蓄,血本无归。由此,BCCI便成了"骗子和罪犯银行"的代称。 1988年,美国司法部在美国海关、国税局、毒品管制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合作之下开展了现金追踪行动(Operation C Chase)。美国海关总署的一名秘密特工罗伯特·马祖尔,伪装成一名富有的商人进行卧底,精心布下重重诱饵,暗中调查麦德林贩毒卡特尔洗钱案,并与参与洗钱的BCCI的银行家们密切往来。他们的整个行动共获得了1200多盘秘密录制的谈话录音带和将近400个小时的录像带。通过这些确凿的证据,司法部得以对几名BCCI的银行家和其他数十人起诉,并于1991年将其定罪。

论英国巴黎银行事件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百年老店毁于一 旦 将股指期货网加入收藏夹文章修改时间:2010-12-17 15:50:07 1995 年2 月,具有230 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 89 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 行1763 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巴林银行的倒 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事件起因 1995 年2 月,具有230 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 89 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 行1763 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5 个爵位。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 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 账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 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 年头7 个月获利3000 万美元。 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上的亏损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 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 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金融保险)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破产重整:银行债权的无奈与对策知识交流

企业破产重整:银行债权的无奈与对策

企业破产重整:银行债权的无奈与对策 破产重整制度主要是对一些陷入财务困境、出现经营危机的企业实施预防性保护,实现企业重生,避免企业破产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以及债权人利益遭受更大损失的问题。这是我国《企业破产法》(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以下简称新《破产法》)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引进。破产重整制度在促使企业重生的同时也成为了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一个新途径。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实施中,由于存在现有法律对债权人保护不够,地方政府干预法律程序等问题,很多企业破产重整方案表面上依法合规,但实际上却是银行不得不吞下的苦果。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银行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 破产重整:银行债权的无奈与损失 2009年以来,某金融机构不良信贷客户中涉及破产重整的项目有28个,不良贷款余额28.78亿元,项目平均余额达到了10279万元,金额很大。从实施结果看有以下特点: 破产重整一般涉及多家债权银行且银行债权占大头从这些破产重整项目看,企业借款涉及银行多则20家以上,少则也有3~4家,而且金融债权占企业债务的大头,最多占至86%以上。 破产重整程序操作时间长,银行受偿结果不确定调查结果显示,从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至重整方案通过的时间,一般在60~90天之间,最长者达到一年以上。重整计划执行时间一般也均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8年之久。按照重整计划方案,银行虽获得了比企业破产清算高的受偿,但若考虑延期支付的时间成本,银行实际受偿率并不比破产清算受偿率高多少,银行反而还要继续投入人力物力管理,并且承受以后很长时间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破产重整的结果大多是银行债权损失巨大从这些经历的破产重整项目受偿情况看,普通债权受偿率大都在15%以下,有的甚至更低。担保债权因抵押物价值被有意压低,也未获得足额的保护,银行资产损失巨大。 破产重整:银行债权损失的原因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论文作业

被金融风暴刮倒的“玩具大王” ——合俊集团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摘要:本案例介绍了合俊集团公司在金融风暴前期是如何在企业风险管理上疏忽大意,并最终在金融风暴遭受破产命运的。正如欧洲历史学家奥古斯特所言:“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所有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重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前人失误的痕迹。 对于近日的企业家而言,过去那些人们的历史恰好可能就是他们的今天,所以,希望能从案例中有所学习总结,能以败为鉴,知兴旺,正衣冠,明得失。 关键字:合俊集团;风险管理;资金链; 目录 1.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2.案例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原因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资金链的断裂..................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风险管理评估应对机制落后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案例启示:........................ 错误!未指定书签。

1.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于5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管理科学。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先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步普及到许多的企业,如企业增设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配备风险管理经理、风险管理顾问,有他们负责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测定和风险处理等工作。 现在几乎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很好地管理企业各个层次的风险。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能够对企业所有的预期情况进行风险的评估和处理,能够突破模糊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组织之间的界限,能够对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进行预计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按照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定期的评估企业风险及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断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多风险管理顾问和风险管理专家都对这种“竖井”式的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严重质疑。进入21世纪,企业风险管理(,简称)已形成了特定的概念,它来自于美国全美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人机构(简称委员会)于2004年9月发布的《企业风险整合框架》,它系统地为现代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管理层、执行部门和其他员工)提供了一个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逻辑框架,运用于企业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一、基本案情 谁也不曾料到,中国首例银行被关闭事件,会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发生。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资公司而设立的海南股份制银行,注册资金16.7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折合人民币3000万元)。股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政府控股。 一开始,海发行的发展势头的确让人称羡。据1997年《海南年鉴》称,该银行收息率为90%,未发生一笔呆滞贷款,与境外36家银行及共403家分支行建立了代理关系,外汇资产规模1.7亿美元……应该说,在海南整个金融界连续30多个月存款下降的情况下,海发行的成绩的确引人注目。 不久,一项赋予海南发展银行历史重任的大事发生了。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公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发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发行。 次日,海发行即向全社会发出公告,宣布兼并和托管的有关事宜。 此事是1997年全国金融改革会议召开后出现的第一桩大事。有消息称,兼并之后,海发行的股本金已由最初的16.77亿元增长为106亿元,存款余额为40亿元,债务为50亿元,实力大为增强。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担心:海发行能不能把城市信用社这个沉重的包袱背起来,会不会救人不成反被所救的人拖下深渊。别的不说,光是兼并后银行职员就成倍增长,达3000多人。事实证明,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起初,仿佛一切都照常进行着,但1998年春节过后,不稳定的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