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隋炀帝) - 副本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隋炀帝) - 副本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隋炀帝) - 副本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隋炀帝) - 副本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隋炀帝杨广之浅探)

学校:青岛第四十四中学

年级:2013级6班

姓名:杨帆

指导老师:于谊

时间:2014年3月

隋炀帝杨广之浅探

【摘要】

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开通了大运河、创建了科举制度等,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最后却横死江都,隋朝灭亡。被谥“炀”,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诟病,与秦二世胡亥并列为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还原历史真相,将隋炀帝放在历史中去看待,隋炀帝不失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作为亡国之君,被诟病千年成为必然。

【关键词】

隋炀帝:千古一帝,开凿大运河,确定科举制;谥号“炀”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之一。

【正文】

一、研究背景:

在《历史》学习到《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史时,我被很多问题所困扰,公元589年杨广二十岁指挥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五代十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群雄混战的局面。随后荡平南方叛乱,北征突厥,并于公元604年继位,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短短14年时间,开通大运河、确立科举制、开疆辟土、经营西域、畅通丝绸之路等等,做出了影响中国后世数千年的历史贡献,并且积聚了大量的财富,隋亡时达到了“天下储积,可支五十年”的局面,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杨广却被谥为“炀”,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诟病,与秦二世胡亥并列为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提起他的形容词就是好战、暴政、荒淫、横征暴敛等等。试问一个这样的皇帝是否可以在生产力落后的一千多年前,在短短14年时间内,领导一个国家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

二、研究目的:

带着这些疑惑,我愿拂开千年历史的些许尘埃,去还原一个真实一些的历史人物隋亡国皇帝杨广。

三、研究方法:

信息搜集和调查法:第一,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对隋炀帝杨广的不同评

价;

第二,通过查阅史料,了解杨广的事迹和历史背景。

归纳类比法:将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李世民进行对比,还原历史中真实的杨

广。

四、研究成果:

1、隋炀帝杨广的主要事迹:

1-1完成国家的统一:20岁指挥灭陈,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纷争,并且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

泛的赞扬,“时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公元589年江南爆发大规模的叛乱,杨广改任扬州总管,“前后七百余战,转战千余里”,终于平定了叛乱。随后杨广经略扬州十年,采用了宽松的民族政策,与民休养生息,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使得与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重新归顺中央。公元600年,突厥犯边,杨广任行军元帅,率军北上击破突厥,消除了隋朝北方最大的隐患。同年11月,因为卓越的功勋和朝中多数重臣的拥戴,隋文帝改立杨广为太子,并于公元604年,杨广即位,虽然他在位只有十四年,但是却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1-2修通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大运河贯穿南北,使中国摆脱了南北朝长期分离的局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北方是军事和政治中心,南方是经济中心,杨广开凿运河将这两个中心连通,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也实现了南北物资的顺畅转运,从此开始了中国兴旺发达的漕运。

1-3开创科举、培养人才:

隋炀帝杨广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重才学重品质而不重门第,使下层地主阶级能够通过科举选拔参与国家管理,扩大了统治阶级的范围,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并且将官员的选拔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一直被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

1-4兴办学校,重视教育:

杨广恢复了被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派人搜集散佚图书经典,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区宇图志》、《诸郡物产土俗记》等。隋炀帝下令编撰的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国家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可惜大部份图书毁于战火。

1-5开疆拓土、经营西域,畅通丝绸之路,促进南北融合:

隋军大败契丹,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直至张掖,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使得现在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杨广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使隋朝成为更加开放的国度。

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

经过隋炀帝的努力,隋朝成为空前强盛的帝国,疆域甚至超过了后世的唐朝,就连唐太宗也曾感叹说“大业之初,隋主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1-6营建东都洛阳:

在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东移,并且在荡平汉王杨淳的叛乱过程中,炀帝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必须“因机顺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因而营建东都洛阳。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确有营建东

都的必要。其次,营建洛阳还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有关:洛阳地理位置适中,便于转运南北固定物资,取得充足供应,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1-7四处巡游:

隋炀帝高调、奢侈浪费的四处巡游,三次巡游江都,北上到突厥可汗驻地,向西到达张掖,还到达过四千米的高原。

1-8三次亲征高句丽,而不克。

“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也是他心中大国强国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统江山、开凿运河、营建东都、开疆拓土、经营西域、畅通丝绸之路、促进南北方融合、开创科举、发展教育、三征高句丽,短短十四年间光芒四射,也许就是以上这些措施,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后世兴旺繁荣的基础。

2、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

隋炀帝的失败在于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并且用今天的话来说NO ZUO NO DIE。短短十四年时间,修建大型工程、不断征战、不断巡游,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这些都是隋朝灭亡的原因。没有给民休养生息的机会,沉重的劳役、兵役使民怨沸腾。建立含嘉仓等,储存粮食和财富,以至隋亡后“天下储积,可支五十年”,极端的国富民穷,与民争利,最起码是没有与民同享财富。三次亲征高句丽而不克,使国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了兵变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极大损伤了国体,为大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隋炀帝在做晋王和太子时,素有贤名,并为大臣所拥护,做了皇帝就成为名声最差的皇帝,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皇上无人可以约束,没有约束的权利是非常可怕的。特别是向杨广这样聪明的帝王。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其实这也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并且因为他最贬义的谥号“炀”。所以,后人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一千多年前,用十四年的时间,做出如此辉煌灿烂的业绩,并且几乎没有一个面子工程或豆腐渣工程,每一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现在的南水北调部分利用其河道,就可以说明隋炀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

隋史是在唐代编制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第一位篡改历史的帝王,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实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李世民具有很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1)隋炀帝的弑兄杀父尚属历史疑云,而唐太宗的弑兄杀弟,逼迫父亲让位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历史事实。(2)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不断征伐高句丽、突厥等,两人同工异曲。(3)杨广性情暴虐,杀人如麻,李世民也弑兄杀弟,而后将兄弟两家及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且垂涎李建成一妃的美色而霸占了她。(4)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唐太宗在魏征去世之后,发现魏征存在子虚乌有的结党营私等行为,就追回赐谥,并砸了魏征墓碑。

追根究源历史上的帝王大都如此。为什么偏偏隋炀帝杨广名声最差,那就是因为他做了亡国之君,还有一点依仗隋朝灭亡时积聚的财富,“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反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课题体会】

历史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摆脱不了主观性和当时统治者的要求,拂去千年历史的尘埃,我们必然可以窥探到一点真相,将杨广放在千年之前的帝王的位置上去看,杨广确实可以堪称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和文才,确实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

【参考书目】:

1.《隋史》,2012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2008,人民出版社。

3.《新唐书》,2000年,中华书局。

老师评价:

评价等级: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 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 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 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自己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 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 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步骤:事前的学习、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与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 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构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参与。导入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4、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 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类型:讲解法、讲读法、讲述法。 5、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 6、板书技能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贯行为。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板书种类:正版书(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对比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 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整;用词准确;问题集中;探查、诱导;面向全体;停顿;反应。类型: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分析、评价、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诱导、疏导、阶梯式、对比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教学活动变化的 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他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移动、教学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强化技能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鼓励的方式,是教学材 料的刺激与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 10、演示技能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列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运用精读素材找出疑问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借鉴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素材中查找有效信息,便于他们产生疑问。比如在人教 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围绕“鸦片战争产生的原 因及国际背景”阅读课本,带着问题查找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利用导学案,给学生提 供了鸦片战争前清朝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材料,让学生知道尤其是清朝的外贸一直处于 贸易顺差地位。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通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事 件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军民的反抗情况。学生带着“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的中国为什么却被 打败?”“《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从历史教材中探寻答案。初 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一定的导学方案,围绕课程知识要点特别是其中的重 点和难点等来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有整体理解。选择富有情趣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从趣 闻轶事的阅读中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多鼓励学生朗读、默读、角色扮演等,引导他们在 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笔记形式找出学习难点,引导他们 有效探讨这些难点并加以理解消化。 二、任务协作破解难题法,增强互动与丰富体验 为学生组建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小组,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模式,使学生在主动 参与中有效破解难题,将识记转化为主动探索。创设可探究任务,帮助学生在群体合作过 程中相互讨论学习,能有效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历史课堂更加富有情境与趣味。 三、任务协作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线,突出合作探讨 比如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口号为切入点,要求学生与同桌从“洋务运动的概述”中找出运动实施的时间、做法、目的等,让他 们能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19世纪60~90年代,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和曾国藩、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的 自救运动。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改革思想?”“透过‘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你能读出什么?”“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有哪些 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但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很大,为什么?”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在探讨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过程、结 局及其影响的过程中全面深化理解掌握知识。笔者还要求学生以穿越时空的办法采访曾国藩、李鸿章、奕?等人,活化历史。任务协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明确学习思考的方 向和目标,帮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有效深化感知。教师设计的历史导学任务应该突出多样 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机会。多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间辩论等, 让他们在交流中产生学习动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总结追问反思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温故而知新。运用总结反思法引导学生 回顾历史学习过程,使得他们的认知思维更加丰富,认知视野更加宽阔。总结能培养学生 有效的归纳概括能力,反思使得学生有不断修正的时间和空间。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 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刘东伟 XX年4月我们课题组向甘肃省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的课题。XX年5月,该课题获准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XX年度规划课题,批准号为【XX】GSG320。2年来,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现汇报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历史、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人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

临其境”,可以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器官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因此,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效整合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1.信息技术 我们现在常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2.整合 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浅谈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浅谈 德阳五中历史组唐永富 著乞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而对当前历史教学的状况曾尖锐地指出:“当前课改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可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宗旨。而要提髙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深化历史教学改革,针对当前课改的实际、学情的实际、高考改革的实际,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笔者不揣浅薄,就十余年一线历史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几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注迂“本”与“纲”、“题”的结合教学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课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高考试题”作细致、深入研究,把“本”与“纲”、“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凭借。充分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材,巧妙运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是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逐步掌握教材。教师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懂”、“透”、“化”。“懂”就是认真弄淸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领会编辑意图,熟悉知识范帀: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淸主次,做出课时划分。“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化”就是把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达到精通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课本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从而提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泄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泄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只有钻研教学大纲,才能了弄淸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才能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才能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被框过在考试的范围之内,髙考仍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体系。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仍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考试大纲"是髙考出题的最重要依据,权威的高考研究专家不会不研读历年“考纲”,资深的一线髙三教师也不会不反复咀嚼“考纲“,优秀的应届髙三考生更不会不磨习当年“考纲“。教师要对近三年考试大纲作一对比、总结,明确近三年考试大纲的变与不变及变化的趋势与特点:同时应将考试大纲划左的知识点如实地落实到教材中去,并在备课时将课本与考纲进行有效地结合。 高考试题是对“考试大纲"最直接最充分的诠释。教师应对近五年高考试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明确髙考命题的题型、重点、趋势、难易度,并总结出英变与不变的规律:如有必要可以把近五年高考涉及到的考点一一落实到课本相应的位置,以利于备课、授课时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时创设高考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髙考试题的特点,消除对高考的畏难情绪,增貝自信心。 二、注重“总I—分一总2”的教学模式 “总1——分一一总2”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仍然是知识结构的建立。此种模式以先入为主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及英内在联系,再以此为基础学习、理解具体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学习的实践,上升为概括性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构建起系统、严密的、层次不同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总I一一分一一总2”的教学模式首先适用一本书的开始。“总I”是指学习一本书,我们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如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我们首先应让学生明确以下四点:(一)时限:远古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 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 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 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 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 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 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 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 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 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 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 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 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 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 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 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 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 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 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 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⑤ 促进学生认识历史 3、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P30 (1)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科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是以学科作为编制的基本依据。 (2)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取向,以学习者的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 (三)问题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作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 4、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的主要类型P32 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设计方案类型:通史式、主题式、课题式的历史课程 5、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P34 ①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②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③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6、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P46 ①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史料的运用还是在授课当中,历史知识呈现 出了一种更加通俗化的转向。除了历史教学中的视觉化转向,课程当中还探寻把 历史通俗读物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策略。历史通俗读物是实现历史 知识走向社会普及化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中学历史教学是历史知识由普及性走向 专业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微观历史既作为一 种历史研究视角和方法,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在当代历史教学中,多种方式的转化和运用成为授课的新模式。 关键词:视觉文化;通俗化;微观化;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中的通俗化转向 历史通俗读物,是史学家们把某些复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以及用 其他撰写形式来传播给社会民众的普及读物。它不同于专门的研究性史学著作,更注重语言 表达上简洁、朴实,易于理解;侧重内容简短,故事味浓,又富有趣味性。 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绝大多数自古至今,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历史 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历史学家撰写大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和内容丰富的历 史通俗读物。无论是人物故事和通俗演义,还是史话和小丛书,其写作内容都适应了一般读 者的文化阅读水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由于历史通俗读物具有浅显易懂、真实有趣的特点,是激发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普及性读物,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可用的、补充性历史资源,还是实现历史教育普及与专业发展齐头并进的纽带。因此,将历史通俗读物运用到中学 历史教学是可行的。 (一)借鉴与学习:将历史教学内容通俗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倡导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积极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历史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和课时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干扰,造成绝大多数的历史教师仍挣扎在完成教学任务 的边缘线上,还不能做到时时刻刻地动员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 式也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那要如何协调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二者之间的关 系呢?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的 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学习 动机、认知水平等特点,恰当地运用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力图把历史“讲活”]历史 通俗读物是通俗类的历史普及读物,其内容真实有趣、语言通俗幽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它正好弥补了历史教科书理论性强、文字枯燥的弊端,历史教师可以借鉴与学习历史通俗读 物通俗幽默的语言表达技巧,将历史思想与精髓融会贯通到对历史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把历 史通俗读物作为历史教学内容通俗化的辅助性课程资源。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往往离不开教 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在富有逻辑、饶有趣味的讲述基础上配合优美、风趣的语言, 再结合收放自如的表达方式,会让教师把模糊的事理讲生动,把深奥的学理讲通俗。 (二)理解与超越:灵活运用历史通俗读物 如今,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教学理念。但是,创造性的前提是 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历史教科书,并超越历史教科书。除了历史教科书之外,历史教学资源 应包括历史学专著、历史学刊物、历史文献、历史地图、历史记录片和历史通俗读物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