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2021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2021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2.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

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

提示属于石质荒漠化。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要说明。

提示不相同。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

3.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提示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动,树木种植后很难成活,且成活后维护管理成本极高。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沙漠的重要一环。

[预习效果自测]

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

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

解析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其荒漠化类型为风力作用形成的风蚀荒漠化。

答案 A

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荒漠化类型为流水侵蚀形成的“石漠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该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3.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河西走廊—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解析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土壤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

答案 D

4.“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

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

解析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A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5~6题。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6.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解析第5题,由“大风、黄沙,穷荒绝漠”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6题,人为原因是现代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5.A 6.B

探究点一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活动】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概括我国A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2)简要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3)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特大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并说明其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1)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地表径流少。

(2)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盛行西北风。

(3)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

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垦、过牧;不合理灌溉;工矿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反思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

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

的潜在威胁。如下图所示:

3.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它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即时巩固】

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解析第(1)题,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第(2)题,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的降水由东向西递减,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答案(1)B (2)A

2.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包括( )

A.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

B.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大

C.外流河为主,河网密集

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全球荒漠主要分两种类型: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热带荒漠和分布于大陆内部地区的温带荒漠。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因距海远,降水少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且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受高原山地的阻挡,加剧了干旱,风力强劲,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沙漠、戈壁广布。

答案(1)B (2)C

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活动】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1)~(3)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主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

(3)分析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的大体流向。该地区河流大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向东、向南。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

(3)自南向北。原因: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反思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樵采

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2.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3.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规律方法在不同地区判断荒漠化人为原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即时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蒙古商都县位于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集中的锡林郭勒草原西部。下图为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

材料二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沙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 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年均净减少1 717平方千米。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和潜在的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________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________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类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内蒙古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在荒漠化的进程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但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并非起决定作用。 (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经济活动 自然因素 荒漠扩张 退化

(2)人口数量增多,耕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增加 人类活动 (3)降水量 气候(自然)

(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探究点三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7日是第22个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主题为“干旱与

水资源短缺”。

材料二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答案(1)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3)恢复自然植被。

(4)图中植被多为灌木丛林。高大乔木生长需水量大,根系不够发达,耐旱性差。所以固沙植被多为根系发达且耐旱的灌木丛林。

【反思归纳】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位置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规律方法

1.“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区域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具体图解如下: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回答第1题。

1.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解析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由于人们破坏植被,荒漠化土地蔓延;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答案 C

2.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宣传办公室关于做好“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紧紧围绕“防沙治沙惠及民生”这一主题,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沙治沙的舆论氛围。据此完成(1)~(3)题。

(1)下面不属于防治荒漠化内容的是( )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的地段

D.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来看,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A.生态效益为核心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D.政治效益为核心

(3)下面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

A.育草封沙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解析第(1)题,荒漠化的防治内容包括: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第(2)题,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了过度的经济活动,故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第(3)题,A、B、C三项都属于生物措施。

答案(1)C (2)B (3)D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土地退化、荒漠化的区别;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的差异。

2.西北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范围。

3.荒漠化主要的人为因素。

4.荒漠化防治的五条对策和措施。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第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结合地带,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现象。第2题,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主要是由于当地人民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治理措施和相应建设的结果。

答案 1.B 2.A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甲地水井周边沙地范围扩大

B.乙地区草地正在萎缩可能是由于流水侵蚀造成的

C.生物多样性增加导致乙地草原面积缩小

D.甲地水井周边形成沙地可能是农牧业活动较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4.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 ( )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C.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

解析第3题,甲地现象又叫斑点状荒漠化,是由于动物踩踏导致甲地水井周边植被破坏,沙地范围扩大。乙地区草地正在萎缩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乙地位于沙漠区,生物多样性增加不是导致乙地草原面积缩小的原因。甲地水井周边形成沙地可能是农牧业活动较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第4题,治沙战略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答案 3.D 4.C

5.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治日渐

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1)题,图中坐标图为玫瑰坐标图,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六个因素对应六个坐标轴,其中,过度放牧代表的数值离原点最远,数值最大,所占比重最大,同理,城市交通建设比重最小。第(2)题,新疆处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位置、地形决定了本区气候干旱,以及气候影响下相应的植被、河流等特征。因为缺水,在荒漠的绿洲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第(3)题,一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在一些地区退耕还牧;另一方面,对牧区进行相应的管理和建设,保护草场。

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蚀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区域沙漠广布,随着森林的减少,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答案 1.B 2.A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3~4题。

3.1937~2008年,该区域( )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4.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人口数量的变化

解析第3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5倍左右,故A错误、C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第4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答案 3.C 4.D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

D.沙丘移向绿洲

6.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A.禁止游牧活动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D.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第5题,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根据因果关系图:水源减少、垦荒扩大耕地用水量加大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第6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 5.C 6.D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

7.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增加旅游景观

C.防治土地盐碱化

D.提高粮食产量

8.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③沙区粮食产业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7题,构筑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起到削减风力作用,沙障由草扎制而成,所以能截留水分。第8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耗水量大的粮食生产,可以发展耐旱的沙生中药材产业,发展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及沙漠旅游休闲业。

答案7.A 8.B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0.“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9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10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

答案9.C 10.D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结合下列材料回答11~13题。

11.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足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A.全球变暖使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上游用水量增加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13.下列防治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植被自然恢复②工程固沙,如设置草方格沙障

③化学固沙,如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胶结物质

④旱地节水,如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1题,民勤绿洲水资源主要来自祁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水资源充足。第12题,民勤绿洲主要是在河流下游地区有水的地方形成的,绿洲减少,说明水资源不足;图示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流域内上游用水量增加,使流向下游水量减少,导致绿洲减少。第13题,防治荒漠化需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自然恢复速度慢,难度大,①不可行;工程固沙,如设置草方格沙障,可有效防沙,②可行;化学固沙,如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胶结物质,容易引起其他环境问题,③不可行;旱地节水,如渠道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相关材料,锻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归纳总结荒漠化的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自主学习1】 1.荒漠化的3个防治内容: 预防: ... 扭转: ... 恢复: ... 2.荒漠化的2个防治原则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选育、.、.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3.1个治理重点: 4.5项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 ①农作区: ②牧区草原: ③干旱的内陆地区: ⑵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 ①绿洲地区: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 绿洲前沿地带: 在绿洲内部: ②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案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目的、作用: ⑶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⑸控制。 5.我国治理措施和前景 【问题探究1】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释疑解惑】(针对问题,教师点拨) 【巩固训练】 1.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比重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叙述正确的是() A.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4.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5.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 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整理提高】(学生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森林与湿地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

第29讲森林与湿地 间:45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019·河北高考模拟)在森林群落中,由于某一上层林冠树木死亡而在林地上形成不连续的林中空地,称为林隙。研究人员发现,与周边林冠下相比,林隙下草本植物的种类较多。下图为某红松阔叶混交林生长季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地面最高温和最低温对比图。据此完成1~ 3题。 .图例a、b、c分别表示( ) .林隙、空旷地、郁闭林B.郁闭林、空旷地、林隙 .空旷地、林隙、郁闭林D.空旷地、郁闭林、林隙 案 C 析空旷地无树木的遮挡作用,空气流通最好,因此高温最高,低温最低;郁闭林树木密度大,太阳辐射对林间影响小,空气流通性差,高温最低,低温最高;故空旷地、林隙和郁闭林对应的曲线分别为a、b、c。 .林隙下草本植物种类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林下温差增大B.空气流动性增强

.林地蒸发量增大D.林下光照增强 案 D 析林冠下草本植物受到上层树木遮挡作用,获得光照较差,而林隙中由于太阳辐射进入增多,则获得光照增强,种类增多,D项正确;林内空气流动性和温差对其植物种类没有影响,A、B两项错误;林地蒸发增大,则水分减少,不利于草类生长,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林地内林隙产生会( ) .促进林木更新B.降低土壤肥力 .促进生物进化D.增加林地降水 案 A 析林隙产生会导致林地内的光照、水分等条件变化,使林地内植被种类发生变化,林木更新,A项正确;林隙产生不会直接改变土壤的肥力状况,B项错误;生物的进化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林隙变化没关系,C项错误;林隙产生改变林内光照条件,不会影响林地降水,D 项错误。 门答腊岛上分布着大片雨林,岛上存在烧荒现象(垦荒前烧掉荒地上野草、灌木等植被的行为)。据此回答4~5题。 .苏门答腊岛上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气温 B.降水 C.风向 D.光照 案 B 析苏门答腊岛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岛上全年高温多雨。岛上农民只有在降水相对较少的时段才能进行烧荒,故选B项。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单元测试(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十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吉林实验中学月考)“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1.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C ) A.遮挡风沙B.遮阳挡雨 C.防外人跌入D.美化建筑 解析: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树冠冒出地面,可防外人跌入,C项正确;地坑是人们在平地上挖出的深坑,在“地坑院”中种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A、B两项错误;大树是种在地坑中的,对美化建筑作用不大,D项错误。 2.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B ) 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解析:“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故“地坑院”应建在土层深厚,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地下水深、不易出水,降水较少的地区,故B项正确。 (2019·扬州质检)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在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影响下逐步地改变、影响或适应特定的生态因子后形成的。下图为我国和西欧两处典型传统村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造成两幅景观图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D ) A.地形差异B.气候差异 C.交通运输方式不同D.农业生产方式不同 解析:图a为一个紧凑的村庄平面,只有很窄的街巷,这是因为这里没有大型动物和动物拉的车。由于很少有谷仓或马厩,造就了一种大体上统一的村庄外观,主要包括农舍,为我国的村落,该地以种植业为主;而图b展示的是稀疏的房屋,为西欧的村落,与该地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有关。所以造成两幅景观图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故选D。 4.20世纪中期,图a地区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明显增加,主要得益于( C ) A.规模扩大B.机械化 C.增加劳动力D.资金投入 解析: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国家稳定,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加强了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了单产;规模扩大与增加单产无关;机械化只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会增加单产;当时经济较为落后,资金不足,投入资金少。故选C。 5.图b中大面积的植被最有可能是( C ) A.小麦B.水稻 C.牧草D.落叶阔叶林 解析:图b位于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湿润,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畜牧业发达,因此图b中大面积的植被最有可能是牧草。故选C。 (2019·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读2013年我国三个临近省级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单元检测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暗管排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实现“旱可灌、涝能排、土壤盐分可调、地下水位可控”的目标。暗管排碱工程的实施首先要对盐碱地进行土壤钻孔调查和地表勘察,以掌握土层构造、渗透性、地下水位等,然后设计暗管埋设的方向、间距、管径选择和埋深。暗管埋藏于1.5~2 m的位置,寿命可达50年之久。表土下渗减弱会影响排碱。下图为“暗管排碱原理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采用暗管排碱的主要缺点是() A.阻碍农业机械化B.表层土壤损失大 C.管理维护费用高D.暗管设计要求高 2.大规模铺设暗管的地区() A.地下水位抬升明显B.暗管排列很有规律 C.深耕提升排碱效果D.表土变干蒸发减少 3.最适宜开展暗管排碱的地区及土壤是() A.南方地区水稻土B.华北平原沙质土 C.高原山区沼泽土D.东北平原黑土 答案 1.D 2.C 3.B 解析第1题,据材料描述,暗管铺设前需要进行大量调研再设计,为达到排碱效果,对暗管设计要求高;暗管深埋地下1.5 m以下,机械化不会影响到此深度;并不会造成表土水土流失等;寿命长达50年,说明其管理维护难度不大,维护成本不会很高。故选D。第2题,

表土下渗减弱会影响排碱,深耕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渗透性,提升排碱效果;暗管排碱导致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暗管铺设需要根据土层构造、渗透性、地下水位设计,并非很有规律;暗管排碱技术改良土壤盐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良灌溉条件,节约水资源,并不会导致表土变干,蒸发减少。故选C。第3题,华北地区盐碱化严重,沙质土空隙大,易下渗,最适宜开展灌溉排碱。故选B。 (2019·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模拟)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及面积与人口的关系”。据此完成4~5题。 4.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发生在() A.热带荒漠区 B.热带雨林区 C.热带草原区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区 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②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4.C 5.B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荒漠边缘的热带草原带,故答案选

【名师推荐资料】新2020-2021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2.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 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 提示属于石质荒漠化。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要说明。

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2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2 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2 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2 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2。2 水土流失 【学习目标】 1。结合图示,能够记住黄土高原的范围;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危害。 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3。描述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二、深入学习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4.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三、迁移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黄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45.3平方千米,陕北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绿色向北挺进了400千米。 (1)把下列选项填到图中对应空格中。 ①平整土地;②修水平梯田;③蓄水保土;④发展多种经营;⑤贮水拦沙;⑥改善生产条件. (2)图中所列内容是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综合治理的目的主要是,治理重点是。 (3)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B。调整产业结构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C。建设分洪、蓄洪区③便利航运和防洪 D。建设水利枢纽④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E.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⑤减轻河水污染 四、探究未知 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请写在下面,至少一点。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20·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 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①过程可能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生物种群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 D.海平面下降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断A圈属于水圈;B圈含有CO2,且 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所以B圈属于大气圈;C圈存在火山喷发,可判断C圈属于岩石 圈;D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D圈属于生物圈。第2题,①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 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补偿训练】 (2020·淄博高二检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 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海底石油也是来自岩石圈的,但对水圈有影响;②排放的 是CO2气体,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从而降 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需要经地壳变动后经长时间变质形成煤炭和石油,而非在 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太阳活动对地 球的影响增强;大气中CO2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气候变暖会加快石灰岩地貌的侵蚀 作用和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 家极有可能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因素中将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 ) ①大量砍伐森林 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③海水体积膨胀 ④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 A.① B.①②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 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 4.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北温带,大河 中下游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 热量、水源 充足,土层 深厚、肥沃, 便于农耕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其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地势平坦、水热充足地区对人类居住来说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 (2)日本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 (3)古代农业社会,耕地资源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 ) (4)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而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 (5)下列国家主要是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成为富裕的国家的是( ) A.塞舌尔B.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C.瑞士D.日本 提示:(1)×有些热带的平原地区水热充足,但因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如亚马孙平原地区。 (2)×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自然条件较差。 (3)√农业社会,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明显。 (4)×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而成为富裕国家,但不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5)B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属于中东国家,石油资源丰富,因油气资源的开发而成为富裕国家。]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这里

2021高考地理 名师指导专题冲破提能专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1)

提能专训(十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 一、选择题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域等高线示用意,回答1~2题。 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 A.a地B.b地C.c地D.d地 2.以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大力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确保水土不出高原②选育良种属于生物方法③轮作套种属于农业技术方法④塬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田林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第1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维持水土,要保塬、护坡、固沟。“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固沟”,即在要紧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因此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沟谷发育最为完整的a地。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主若是为了维持水土,通过改变沟壑纵横的地表,来实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平梯田应在缓坡修建,考虑现有经济进展水平、人口条件、水分条件和地貌条件,梯田不该作为黄土高原以后农业进展的要紧方向;选育良种属于农业技术方法。 依照《新疆哈密地域煤炭工业“十二五”-2020年区域进展计划》,哈密地域将围绕“疆电东送”“疆煤东运”战略,计划到2021年末煤炭产能超过亿吨,到2020年煤炭产能超过3亿吨。据此回答3~4题。 3.哈密地域提出“疆电东送”“疆煤东运”战略的要紧优势条件是( ) A.交通便利 B.接近消费市场 C.丰硕的煤炭资源 D.国家政策扶持

4.目前,制约该战略实施的条件有( ) ①交通运力不足,且运输距离远②输电线路少,电网建设滞后③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地域的能源需求量急剧减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1·南宁三模)读东北三省煤炭资源供需转变图,回答3~4题。 3.引发东北三省煤炭供需矛盾的要紧缘故是( ) ①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②煤炭运力不足③环境污染严峻④区域煤炭资源趋于枯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解决该矛盾的全然方法是( ) A.加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B.重化工企业向内地迁移 C.增强节能改造,实现清洁生产 D.合作开发临近地域的煤炭资源并调配 答案: 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煤炭能源消费量增加较快,而生产量增加较慢,这要紧源于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而许多生产基地面临资源枯竭,整体产量增加缓慢的问题。第4题,在一按时期内,东北地域煤炭能源需求还要持续增加,解决问题的方式无非是开源和节流,目前主若是调配资源,以解燃眉之急,而全然方法是加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减少对煤炭的需求量。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极为紧密,在交通、水源、能源等方面对人类意义重大。以下图为某国水系示用意及部份农业用地示用意。据此回答5~7题。 5.乙河流进展航运的条件优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①经济发达②地形平坦③水能丰硕④河流流量大且稳固⑤河流无结冰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练习含解析鲁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2020·某某联考)图中P处为我国建立的重要自然保护区,读图完成1~3题。 1.在区域开发过程中,造成图中P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C.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 2.目前,国家在P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3.图中P处自然保护区的沼泽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为( ) C.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图示为三江平原地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图中P处平原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所以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乱捕滥猎珍稀动物不是该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P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目前,国家在P 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第3题,根据湿地的主要功能,图中P处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为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沼泽是地表及地表下层土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的土地。不能提供灌溉水源、多种水产品。环境危险,不能发展生态旅游。 (2020·某某高二检测)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某某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如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回答4~6题。 4.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5.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6.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 【解析】4选D,5选B,6选C。第4题,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某某处,长江流经该处,水流速度减慢,加某某水的顶托作用,使得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逐步形成了滩地,故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沉积。第5题,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入侵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第6题,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某某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 【补偿训练】 (2020·某某高二检测)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某某省政府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列为全省重点的保护对象。读下图,回答(1)~(3)题。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含解析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学习难点】 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学习过程】 【思考引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请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思考: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包括_______和_______,是以______________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_______,往往会形成不同的_______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镇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_______区、_______区、旅游休闲区、_______区等。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 探索问题一: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认识城镇功能区。 列举你所认识的城镇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 探索问题二:城镇功能区的特点和类型。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有关的问题。 1.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说说我们所在的城镇的商业区的分布。 2.随着城镇的发展,居住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居住区有什么差异?

【高中地理试卷】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分层练习 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单选题 基础演练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自然区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下图为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图。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在图示各自然区修建公路,对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匹配最可能的是() A.a-冻土B.b-梅雨C.f-扬尘D.g-伏旱 2.关于图示各区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b、c区气候均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B.d区典型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 C.e区地形以山地、山间盆地为主,沟壑纵横 D.g区海拔高,距离太阳近,因此太阳辐射强

【答案】1.A2.A 【解析】1.a区域纬度高,冬季温低,有冻土层,季节性冻融会影响公路修建,故A正确;b位于东北,没有梅雨,故B错误;f位于西南地区,降水多,植被覆盖率高,扬尘少,故C错误;g位于青藏高原没有伏旱天气,故D错误。所以选A。 2.b、c区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故A 正确;d区典型植被自东向西随着降水的减少,依次是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故B错误;e区地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故C错误;g区为青藏高原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太阳辐射强,故D错误。所以选A。 【点拨】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条件对于交通线路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东西相距5000千米,跨经度60多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丰富多彩,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读图回答3-4下题。 3.我国东西相距5000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 A.同一时期全国各地所处的季节不同B.同一季节海南和黑龙江的穿着不同

【2021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题训练含答案

荒漠化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 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 的意义。 1.通过材料、图像,认知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别、主要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在认识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自然保护 区与生态安全。(综合思维) 3.能够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理解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 境的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 4.通过实地考察或上网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自然环境受到工业革命和资源开发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强烈要求保护自然环境。 [选一选] 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① ④ ①美国石山国家公园 ②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 ③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④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保护 措施 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只准进入从事 科学研究观测 活动 可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 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二、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生态 安全是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基本安全需要,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 2.就生态安全保护而言,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保护自然本底。 (2)贮备物种。 (3)保护生物多样性。 (4)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对本区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还可以通 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以保护为主。(√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以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夏季风 D.海陆位置 2.以下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问题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 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地次生盐渍化 1题,结合图示分析,纬度越高,热量条件越差,林线越低。第2题,丙地位于黄土高原, 主要 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C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开展情况表,据此完成第3~4题。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被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以下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 埋复植④西北地区大力开展灌溉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C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 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据此完成第5~6题。 5.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6.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5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引水过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 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第6题,树木大量死亡,使绿洲北部的生态平安屏障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向南扩大,区域土 壤肥力降低。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3

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完成1~2题. 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C) 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解析】第1题,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C对。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不是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功效,A、B、D错。第2题,在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主要生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对。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作用,B错。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是雨林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主要作用,不是防护林

的主要作用,C错。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是城市绿地的作用,D 错。 3.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类型多属于(B) A.地形雨B.对流雨 C.锋面雨D.台风雨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一般分布在赤道地区,所以多对流雨。 4.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B) A.美国B.俄罗斯 C.加拿大D.中国 【解析】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B)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 A.①③ B.②③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练习含解析2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基础巩固 读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危险度评价图,完成1~2题。 1.关于贵州省石漠化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 B。石漠化的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C。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越严重 D.石漠化的成因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 2.有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漠化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B.东部地区石漠化危险程度最低,因该地降水量小 C。中度危险以上石漠化面积占绝大部分 D.石漠化地区分布主要呈东南—西北走向 1题,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起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A项对;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B项错;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程度越轻,C项错;

石漠化的成因与流水作用、植被生长状况有关,因此与气候有关,D项错。第2题,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分布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 2。C 3。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 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 所以被称为红漠化。我国南方红漠化的成因有() ①水蚀严重②滥伐森林③风力侵蚀④开山取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③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 成荒漠,说明红漠化的成因有流水侵蚀和植被的破坏,故A项正确。 土壤中的CO2溶于水后溶蚀石灰岩,是形成喀斯特地上和地下 景观的原始动力,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CO2浓度有较大 差异.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植被条件下土壤中CO2体积分数的 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5题。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回归教材重难点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河北高考的第1-2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10-11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等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 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易错0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易错03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易错04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一、选择题 (2022·天津·高考真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 回答下列1-2小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