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导语:肝炎病毒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病毒性肝炎分布广泛,对人类有着相当大的危害。了解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肝炎病毒有着积极地作用。那么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1)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其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2)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血液传播;胎源性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北京二六一医院专家提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

(3)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类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经皮肤暴露感染(如:静脉吸毒、使用非一次性的玻璃注射器和针头,纹身、针刺等职业性暴露。也共用剃须刀、牙刷等)、母婴传播、性传播。

(4)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不会单独存在,其外壳为HBsAg。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推荐)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及分型检测

乙型肝炎现状如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球约有3.6亿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属于感染的高发区,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HBV根据DNA差异可分为A、B、C、D、E、F、G、H八种类型,不同型别在流行特征,致病性,对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感染HBV基因型B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的平均年龄要比感染HBV基因型C的患者的年龄大。 通过分型检测,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及突变发生率情况。研究表明,与HBV-B型相比,C型复制较活跃,不易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B型易产生前C区突变,C型核心启动子区变异发生率更高,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高危指标之一。同时,HBV-B、C型患者易产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通过分型检测,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乙肝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HBV感染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由于干扰素需要反复注射,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NA)已成为抗HBV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NA因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耐受性好且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同阶段的肝病患者,是长期治疗的合理选择。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病毒耐药株,从而需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指导临床用药。 乙肝病毒产生耐药的机理是什么? HBV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一般是指由HBV基因组上某些位点的变异导致这种药物对HBV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无作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原发性耐药变异:指药物作用靶位的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导致变异病毒株对治疗药物的敏感度下降; (2)继发性耐药变异(又称补偿性耐药变异):指由于原发性耐药变异病毒株复制能力下降,在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基础上,病毒株也可在其他位点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部分恢复变异病毒的复制能力或可导致变异病毒对药物敏感度的进一步下降; (3)基因型耐药:指检测到已在体外的表型分析研究中被证实与抗病毒药物耐药相关的HBV变异; (4)表型耐药:通过体外复制系统证实检测到的HBV变异会降低其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度。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是部分双链环状DNA结构。HBV基因组含有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产物为含末端蛋白、间隔区、逆转录酶区和RNA酶H区4部分的HBV聚合酶。 HBV虽然属于DNA病毒,但其复制过程并非DNA—DNA的直接复制过程,而是经过前基因组RNA的中间过程,即DNA—RNA—DNA的复制过程。在前基因组RNA逆转录为负链DNA的过程中,HBV逆转录酶由于缺乏严格的校正机制,导致HBV复制过程中核苷酸错配率较高,发生变异的频率为每年(1.4~3.2)X105核苷酸替换/位点。HBV复制的这种过程和特点,决定了同一患者体内不同的HBV株基因序列之间也存在差别。 核苷(酸)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区活性,阻止HBV复制过程中以HBV的前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新的病毒DNA,从而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HBV前基因组RNA是以HBV的cccDNA 为模板合成的,即NA的药效靶点在cccDNA的下游,所以NA不能直接清除已经存在的cccDNA。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是一个转录激活子

原 文:The 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 (LHBs) I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作 者:EBERHARD HILDT, GESINE SAHER, VOLKER BRUSS, and PETER HANS HOFSCHNEIDER 作者单位:1 Department of Virus Research, Max-Planck-Institut fur Biochemie, Am Klopferspitz 18a, D-82152 Martinsried, Germany; 2 Depart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Gottingen, Kreuzbergring 57, D-37075 Gottingen, Germany 发表刊物:VIROLOGY 225, 235–239 (1996) ARTICLE NO. 0594 以下为中文翻译稿: 乙型肝炎病毒大表面蛋白是一个转录激活子 摘要:已有报道称C端截短的乙型肝炎病毒中表面蛋白(MHBs t)能作为转录激活子起作用,该功能依赖于MHBs t N端PreS2结构域的胞质定位。在野生型MHBs中,PreS2结构域翻译时转移至内质网(ER)腔。最近有报道显示,HBV大表面蛋白(LHBs)的PreS2结构域在翻译完成后先停留在ER膜的胞质面。LHBs是否与MHBs t 具一样的转录激活功能?我们发现,与MHBs t相似,LHBs也确实能激活一系列启动子元件。有证据表明LHBs能PKC-依赖地活化AP-1和NF-κB。PKC下游的c-Raf-1激酶的功能是AP-1和NF-κB依赖LHBs活化的先决条件,因为对c-Raf-1激酶的抑制能消除AP-1和NF-κB的LHBs-依赖的转录水平的活化。 HBV表面抗原基因由一个单独的ORF组成。该ORF被分割成三个分别起始于三个同框ATG密码子的编码区preS1、preS2、s,相应的蛋白结构域为PreS1、PreS2、S。第一个ATG翻译起始合成大的肝炎表面抗原(LHBs),包括PreS1、PreS2和S;第二个ATG起始合成中表面蛋白(MHBs,包括PreS2和S);第三个ATG起始合成小表面蛋白(SHBs,包括S)。三个HBV表面蛋白都是组成膜蛋白。MHBs具单糖基化和双糖基化两种形式,糖基化发生在PreS2的第4个氨基酸和S 的第146个氨基酸;LHBs和SHBs都是单糖基化,糖基化发生在S的第146个氨基酸。令人惊讶的是,LHBs也是单糖基化,尽管它也含有第二个糖基化位点(PreS2的aa4)。最近的研究工作显示,LHBs的PreS1- PreS2定位于细胞质而不在翻译时转移跨过内质网膜(1-3)。该定位使得PreS2 aa4的糖基化位点不能与糖基转移酶靠近。只有一部分的LHBs的PreS1- PreS2在病毒组装时通过分泌途径在翻译后转移跨膜。在病毒颗粒中,有一部分的LHBs的PreS1- PreS2出现在病毒表面。 MHBs和SHBs以亚病毒颗粒的形式被分泌,而LHBs的分泌则需要MHBs和SHBs 的共表达。由MHBs和SHBs引发的LHBs的超过量生产导致所有蛋白质滞留在细

病毒性肝炎复习题 (2)

选择题(病毒性肝炎)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 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 2. 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A·谷丙转氨 酶B·谷草转氨酶C·白蛋白D·球蛋白E·凝血酶原活动度 3. 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B·粪口途径C·注射途径D·母婴传播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 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A·丙种球蛋白B·乙肝疫苗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 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A·立即酒精消毒B·接种乙肝疫苗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 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A·急性乙型肝炎B·慢性乙型肝炎C·重型肝炎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 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A·谷丙转氨酶>10OOU/LB·肝性脑病C·深度黄疸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10. 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A·HBsAg B·HBcAg C·HBeAg D·HBV-DNAE·HBV-DNAp 12. HBV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是: A·HBsAg B·抗-HB C·HBeAg D·抗-HBeE·抗-HBc 13. 针对HBV的特异性抗体申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抗体是: A·抗HBs B·抗HBc C·抗HBe D·抗HBx E·抗PreS1 14. 代表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是: A·抗HBs B·抗HBe C·HBeAg D·HBsAg E·抗PreS2 15. HBeAg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是因 为:A·HBeAg是HBV的核心成分B·它与DNAp和HBVDNA密切相关C·仅见于HBsAg时阳性血清中D·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HBsAg为E·HBeAg阳性者容易转为慢性 16. 下述抗HBe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描述错误的是: A·急性自限性肝炎时,与抗HBs同时出现,表现HBV复制减少B·说明HBV前C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 C·抗HBe长期存在时,提示HBV-DNA己和宿主DNA整合D·表示HBV复制程度低于HBeAg阳性时E·代表对HBV感染有免疫保护力 17. 有关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A·抗 HAV-IgM可长期存在B·抗HAV-IgM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C·HBsAg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D·抗HCV阳性为既往感染 E·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 1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用药分析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发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约9300万人)。[1]其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而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基于其免疫状态的改变,最终诱发HBV再激活。临床药师参与1例HBV再激活患者的诊疗过程,并通过文献回顾性学习,对抗病毒药物的选择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男,41岁,因“发现HBsAg阳性10年,蛋白尿1年余,转氨酶升高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在10年前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之后多次复查HBV-DNA、肝功能均正常,考虑“HBV携带者”,未治疗。1年余前患者出现蛋白尿,不伴血尿,入院查尿蛋白定量1.67,2.68/24h;肾穿刺提示为IgA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HBV DNA小于10^2copy/ml,肝功能正常;给予甲泼尼龙片(美卓乐)40mg qd po,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赛可平)0.5g bid po治疗,未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定期复查,尿常规提示白蛋白+~++,定量在2g/24g左右,红细胞阴性;肝功能提示ALT、AST逐渐升高(具体数值不详),胆红素及白蛋白正常;4个月前患者曾测HBV DNA超过10^4copy/ml,服用拉米夫定2周后因HBV-DNA转阴自行停药。3个月前患者因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停用赛可平,美卓乐减量至16mg qd po维持治疗。6天前患者自觉乏力、纳差、右协不适,查肝功能ALT/AST 239/162U/L,HBV DNA 3.47*10^4拷贝/ml。 1.2入院后诊治经过 入院后查尿常规蛋白++,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 DNA 7*10^5拷贝/ml,肝功能示ALT/AST 233/193U/L,ALP/γ-GT 102/195U/L。综合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炎,乙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CKD1期)”。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易善复)保肝治疗,恩替卡韦片(博路定)抗病毒治疗,继续服用美卓乐16mg qd po维持治疗。治疗8天后复查ALT/AST 142/64U/L后出院。嘱患者出院后按时按量服药,2周复查HBV-DNA,肝功能,尿常规等。 2 分析 2.1 HBV再激活的定义及诊断 HBV再激活是指慢性HBV感染患者合并肿瘤或其他疾病时,因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大量复制,反跳增殖,肝细胞感染,停药后局部免疫恢复,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死亡。[2]因此,HBV 再激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免疫抑制剂应用期间或之后出现HBV-DNA浓度上升为使用前的10倍以上,或HBV-DNA由使用前的阴性转变 1

医学检验-微生物-肝炎病毒测试题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 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 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 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 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 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 区,C区, 和 .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 HBV,HCV,HDV, HBV, HDV, HAV,HBV, 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 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乙型肝炎病毒分型(B型、C型、D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doc

乙型肝炎病毒分型(B型、C型、D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 一.检验项目:乙型肝炎病毒分型(B型、C型、D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 二.检验目的: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和抗病毒治疗中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能够:1). 区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常见的HBV-B、C、D基因型; 2). 检测HBV抗病毒药物5个热点突变位点的6种突变类型; 3). 对HBV实行动态监控,辅助确定个性化的临床诊疗方案,进行HBV流 行病学研究。 三.临床意义: HBV基因型分为9种(A-I),其分布具有地域性,中国乃至亚洲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几乎都是B、C型,此外还有少量D型,不同的基因型易发生的突变类型不同,与病情转归也密切相关,如基因型C较B更容易引起严重的肝炎或肝癌,对干扰素的应答率A型高于D型,B型高于C型,C型高于D型。与C型患者相比,B型患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和恩替卡韦(Enticavir,ETV)等是抗HBV常见药物。但这些药物都无法彻底清除大多数乙肝病人体内的HBV,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HBV在宿主体内感染以及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变异,并在宿主体内免疫系统的压力下和在治疗干预过程中进行变异的优势选择,以达到逃逸免疫、对抗药物、实现物种生存的目的,进而发生耐药。乙肝病人一旦出现耐药突变,其肝功能恶化的比例将显著增高,甚至快速进展至肝衰竭。 四.标本送检要求:4ml黄色帽血清管,空腹采集后立即送检,室温放置不宜超过2小时,如不能立即送检可于4℃保存一周,如需长期保存请放入-20℃冻存,运输过程中请注意保持低温。 五.开单名称:乙型肝炎病毒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 进入本科室“医生工作站”→选择开单病人“姓名”→选择“项目类别”→选择“检验” →选择“乙型肝炎病毒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确定 或进入本科室“医生工作站”→选择开单病人“姓名”→选择“项目类别”→选择“检验”→选择“实验室”→选择“乙型肝炎病毒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确定六.收费:570元/例 七.送检时间:周一至周日8:00am-12:00am 八.送检地点:检验科三楼服务台 九.报告时间:抽血后,7个工作日后进入我院计算机检查报告系统,查看检测结果。 联系电话:84206146 检验科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简述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简述 邵 玲 张 男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可按两种方法分型:血清型和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深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法已不能适应对该病毒感染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基因分型法则引起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 H epatitis B virus gene minute method summ ary S HA O L in Z HA N G N an 【Abstract】The hepatitis B virus is one kind is addicted to the liver deoxyribonucleic acid virus,belongs to one kind of complex DNA virus.The hepatitis B virus may according to two method minutes:Blood serum and genotype.Along with molecular biology’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hepatitis B virus research’s thorough,a hepatitis B virus blood serum minute law has not been able to adapt to this virus infection research need,but appears a gene minute principle brings to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K ey w ords】Hepatitis B virus;Gene minute method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可按两种方法分型:血清型和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深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法已不能适应对该病毒感染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基因分型法则引起广泛的重视。1988年Ok2 mamoto[1]对18株不同亚型的HBV基因序列两两进行比较后,根据核苷酸序列异源性>8%的原则,将18株HBV DNA序列分为A~D4个基因型,提出了HBV基因型的概念。1992年Norder[2]发现ayw4和adw4q-两旧亚型之间及基因型A~D 之间S基因差异>4%,提出了两种新的基因型E,F,1994年Norder通过全基因序列P3测定加以证实。2000年Stuyver[3],在研究来自法国和美国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样本时,发现有13株病毒无法归入A~F型,命名为G型。随后,日本和德国也相继发现了G基因型。2002年Arauz~Ruiz[4]对10株HBV进行基因型研究,发现其中3株虽与F型相近,但与F型又有明显的不同,进而命名为H型。截止现今,HBV基因型可分为A~H八型。 目前,国内外对HBV进行基因分型主要有“基因序列测定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单克隆抗体的EL ISA、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和基因芯片技术”。 1 基因分型原理 1.1 全基因序列测定。全基因序列测定是根据HBV所有病毒核苷酸异源性>8%进行分型的。Okamoto对从日本及印度尼西亚adw2慢性携带者中分离出的3株HBV进行全序列测序及比较,其核苷酸的异质性为3.9%~5.6%,而与美国2株相同血清亚型HBV序列比较,异质性达8.3%~9.3%,达到甚至超过不同血清亚型HBV的异质性,从而说明血清学分型不能真正反映HBV基因变异。再经对18株HBV DNA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根据同源性<92%、异质性>8%,将其分为A, B,C及D4个基因型,初步建立了基因分型体系。12年后Stuyver使用该方法,发现了一种新的3248bp的HBV基因型G 。 1.2 S基因序列测定。由于乙型肝 炎病毒基因可分为p基因、前s基因、编 码HBs4的s基因、C基因及X基因(如 图),可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各 个基因型在各个基因之间的差异。Nor2 der[5]对32例HBV患者s基因测序结果 进行分析,并建立进化树,基因型间异质 性>4%。除证实了Okamoto的A~D分型外,还发现了2个新的基因型E和F,使HBV基因型达到6个(A~F)。在其后对28例HBV全基因组、p基因、前s基因、编码HBs4的s基因、C 基因及X基因分别比较并建立进化树,进一步证实根据s基因序列分型最接近全基因组,从而证明了单独使用S基因进行分型的可靠性。目前,此法尚在使用,主要有SSP和SSO[6],即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和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 2 基因分型方法 2.1 序列测定法。即直接测定核苷酸序列,根据差异分型。自Okamoto据HBV基因型之间的全序列异质性8%进行分型以来,测序由于方法直接、可靠而成为主要鉴定HBV基因型的方法。同全序列进化树图比较,发现S基因的序列变化同全基因序列的变化一致,可用S基因序列代替全基因序列进行分型,界限为核昔酸序列的异质性4.0%。该法虽较为可靠但操作繁琐、费用昂贵,不适于临床大量标本检测。 2.2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 P)。目前常用的基因分型方法,通过PCR扩增出目标基因片段(通常为S基因或Pres/s基因),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根据酶切图谱进行基因分型。Mizokami[7]通过分子进化方法对已知基因型的68例HBV患者全基因、106例HBV患者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并确认基因型特异性酶切位点区域。Lindh[8]对不同基因型S基因的特异酶切位点进行分析,设计使用限制性内切酶Trp509I和Hinf I使S基因PCR产物产生不同长度的酶切片段,成功地将166/180例患者HBV实现A-F基因分型。RFL P敏感性高,但酶切位点易受基因变异影响,且遇混合感染或酶切不完全,会出现复杂条带,影响分型结果判断。 2.3 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PreS2多肽有多组抗原表位。基因型不同抗原表位也不同,从而可以鉴定不同基因型。Usuda[9]等用此法制备前S2区域基因型特异性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并用辣根过氧化酶进行标记,对68例HBV阳性患者血清检测,分型结果与S基因测序分型完全一致。在后期实验中发现,适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使较大范围的HBV的研究成为可能。 2.4 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该方法是设计型特异的探针,检测HBV扩增产物,以产物的不同长度或与探针的反应性来区分不同型别。Kato[10]利用G基因型的病毒在核心区有36个核苷酸的插入,设计引物用PCR的方法可以对G基因型进行特异的筛查。早在1983年Wu用酶切的方法研究血清型的酶切图谱,来区分不同的血清型。王虹[11]等采用PCR2核酸杂交/EL ISA检测,主要是联合利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免疫技术,设计前C和C区的探针,可以快速准确的区分HBV的基因型。另外Van G eyt[12]根据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 (下转12页)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民和对HBV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HBV基因分型及其临床的相关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HBV基因分型比血清亚型更能反映原型病毒株之间的自然异质性.HBV基因分型方法有多种,以全基因测序为HBV基因分型的金标准,基于全基因核甘酸序列比较,HBV可分为A、B、C、D、E、F、G、H8个基因型。HBV基因型呈地理区域性分布,且不则基因型致病性不同,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HBV基因分布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HBV基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A型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北美洲及非洲地区,B型和C型是亚洲和大洋洲的特征性基因型,B型主要见于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巴西,D型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和南欧,也是地中海地区HBV的主要基因型,还发现于亚洲少数地区;E型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带;F型主要分布于美国、南美洲和土著居民;G型在法国、美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被发现;H 型已在尼加拉瓜、墨西哥及美国加利氟尼亚地区被发现。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HBV基因型南方以B型为主,北方以C型为主,D

型仅见于西部及少数民簇地区,A,F型偶有发现,还未发现其它性别。也有学者研究表明D基因型在我国宁夏地区,广东地区和香港地区约占感染者15%,因而HBV基因型在我国的确切分布状况仍不十分清楚。 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1)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及变异的关系 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及病毒标志物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Watanabe等研究报道,基因C型的HBeAg阳性率高于B型和A型,而B型HBeAg阴性率高于C型,同时B型血清HBeAg清除率较C型显著常见且较早发现;基因C型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A型的HBV DNA自然清除率高于D型和F型,同时A型的HBsAg自然清除率也比D型高;以上均提示C型HBV复制较活跃,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不易发生e系统血清转换发生快,免疫清除HBV较C型早。 (2)HBV基因型临床疾病谱及疾病预后的关系 HVB感染不仅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C)和干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一方面决定于患者的年龄和免疫能力,另一方面也与感染病毒株的基因型种类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HBV基因型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转归的主要决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T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 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及HBV-DNA,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12例,发生率为33.33%(12/36)。对照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0例,发生率为55.56%(20/36)。经统计学处理,P <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on of thymosin-α1 in preventing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in the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HBV infection after accepting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Methods Seventy tw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6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being in hospital.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thymosin-α1 1.6 mg through subcutaneous injection, 2 times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limited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1 month, 2 month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every case tested liver function and HBV-DNA quantitative to observe the reactivate HBV happened number in each group. Results Twelve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ate of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P <0.05). Conclusion Thymosin-α1 treatment can prevent HBV to reactivate in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in the period of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preventing HBV to reactivate. [Key words] Thymos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to reactivate; HBV infectio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结核病与乙型肝炎均为我国常见传染病,临床上,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容易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了结核病的治疗。预防HBV再激活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仍没有既经济又实用的治疗措施。2009年开始笔者对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观察胸腺肽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肝炎病毒测试题

冷市镇2014年肝炎病毒培训测试题村名姓名计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 肠道病毒70型 B. 肠道病毒72型 C. 腺病毒8型 D. 疱疹病毒6型 E. ECHO病毒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 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 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 形态 B. 大小 C. 结构 D. 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 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 感染后1周内 B. 发病2周后 C. 发病前后2周内 D. 恢复期 E. 发病后1个月 5.Dane颗粒是指 A.HA 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 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 HBV的核酸类型为 A. 单正链RNA B. 单负链RNA C. 双链分节段DNA D. 双链环状DNA E. 双链RNA 7.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9. 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血中测出HBsAg B. 血中测出抗-HBs C. 血中测出HBcAg 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 血中测出抗-HBe 11. 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 Ⅲ、Ⅳ型超敏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2.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 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C区中有2个启动子,分别编码HBeAg和PreC蛋白和含HBcAg的C蛋白(衣壳蛋白)。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的75%以上(与其他区重叠),编码DNA多聚酶(含反转录酶和RNA酶H 活性)。X区编码含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RreS2和PreS1为病毒的主要吸附蛋白,可与肝细胞病毒受体结合。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长链的裂口亦位于此区。 3.培养特性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是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使这些细胞株可分泌HBsAg、HBcAg、HBeAg和Dane颗粒。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研究。 4.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常用于HBV的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其血清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H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中: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极微量带HBV大球型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②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③性传播及亲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