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打算用学生过生日分吃蛋糕的情景引入新课,因为学生过生日的情感体验大都是愉悦的,采用这一情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教材第99页例1从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一个男孩吃了2块,一个女孩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教材通过小精灵提示思路和答案。

教材第99页例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一个女孩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接着让学生通过填空,来呈现思考的过程。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材第100页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1可以改写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减法就不会有困难了。不过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仍然安排了直观图。

三、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过“过生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会,利用这一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成知识、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成功体验。

五、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各种可用分数表示的图片(如)

学生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各一张、彩色笔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

师分别拿出有颜色的夹子(5个)、6本本子、一捆小棒(10根)请学生找出分数。(学生自由说说每种物品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1/5、3/6、4/10……)

2.根据板书,用“()/()里面有()个1/()”的话说一说。(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出示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导入: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师:从上面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1/8,妈妈吃了蛋糕的2/8)

2.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还剩下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要求回答的学生把自己说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 在创设的分吃生日蛋糕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例1)

(1)生猜一猜:1/8+2/8等于多少?

学生最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3/8,一种是3/16,这里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2)证明自己的方法

若出现3/16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吗?

若出现3/8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个正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若学生找不出方法,教师可建议学生在一张圆形纸上折出8等份,找出1/8和2/8,看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3)集体操作验证

①生动手折出1/8和2/8,并涂上颜色。

②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

③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时用自己的教具进行示范解说)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

[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如何让用第一种方法思考问题的学生实现向第二种方法的飞跃呢?一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借鉴。]

④引导辨析:1/8+2/8的结果为什么不是3/16?

围绕问题:“蛋糕分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蛋糕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在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教学分数减法(例2):

(1)观察:这个蛋糕现在还剩几分之几?(5/8)

(2)思考:爸爸回来后从剩下的这5/8中又吃了2块,最后还剩几分之几?怎样列式?(5/8-2/8)

(3)生小组讨论:5/8-2/8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a、从5份中吃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8;

b、5个1/8减掉2个1/8还剩3个1/8,也就是3/8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

3.讨论:(妈妈又吃了1/8,剩下的2/8留给爸爸吃。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8/8)

[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4.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5.解决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可让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4.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

(1)生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九、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 2/6 3/6 4/6 5/6 6/6

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1/8+2/8=3/8

蛋糕还剩下多少?

5/8-2/8=3/8

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1-4/5=1/5 1-2/6=4/6 1-7/9=2/9

十、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三第1、2题。

2.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

卷心菜5/7千克辣椒2/7千克萝卜3/7千克白菜4/7千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第2课时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的例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 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

《分数的简单计算》导学案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6-99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课前 一、自主学习 1、我会填。 (1)3/4里有()1/4 (2) 3/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 (4)5/9里有()个1/9 2、观察课本99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我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每块西瓜就是它的—— (2)哥哥吃了2块,就是2个——,妹妹吃了1块,就是1个——

(3)根据以上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 课中 二、小组合作学习例1、例2、例3 1、2/8+1/8该怎么计算呢? 想:2/8是2个——,1/8是1个——,2个1/8加1个1/8是——个——,就是——,所以2/8+1/8=——。 2、我会算5/6-2/6。 想:5/6是5个——,2/6是2个——,5个1/6减去2个——,剩——个——,就是——,所以5/6-2/6=——。 3、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1-1/4=() 1可以看作——个1/4,就是4/4. 1-1/4=——-1/4=() 4.我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 三、班级展示 班内展示合作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四、质疑探究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 五、达标测试。(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他补充,评价) 1、计算: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

课题:第十三讲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理解算法。 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法及运用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图片 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本周通知事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喜欢) 云云和朵朵也非常喜欢吃西瓜,妈妈就给他们买了又大又圆的大西瓜(出示图片),全家人要一起吃西瓜,你们说怎样分才比较公平(平均分),妈妈就采用了你们的方法,把西瓜品均分成了8块。 课前复习:(1)复习1和几分之几的关系 看着又大又红的西瓜,老师忍不住想拿走一块,占西瓜的几分之几?(1/8)你还能找到1/8吗?(找一个同学用手指指在哪)你们能找到几个1/8?(8个)八个1/8是几分之几?(8/8)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 (2)复习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 那你想吃几块,占它的几分之几?(如:3/8)那3/8里有几个1/8?(3个) 云云吃了1块,朵朵吃了2块,那你能看着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云云和朵朵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等等)选择这个问题来提问,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授: 【师】:云云吃了蛋糕的81,朵朵吃了蛋糕的8 2 ,云云和朵朵一共吃了3块,吃了蛋糕 的8 3, 我们发现81+82=8 3 ,同学们发现了这个算式是怎么样的计算方法的? 【师】:正如有些同学发现的一样,老师总结下: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板书)。我们来看下例1 例1、计算下面各题。 (1)72+73= 75 (2)32-31=3 1 (3) 1-83=8 5 【师】:(1)大家先观察下两个相加的分数的共同点是什么?生:分母相同。那么我 们就可以利用刚才的口诀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72+7 3 = 7 5 732=+ 。 (2)这两个分数是相减的,他们的分母也是一样的,那么同分母的分数的减法应该怎么做呢?聪明的同学估计也能总结了。找同学说说他的看法。老师总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的差作分子。32-31=3 1 (3)1减去一个分数怎么做呢?我们之前做过比较大小的题目如1=3 3 ,那么这题中我们 需要将1换成8 8 ,就变成了同分母的分数相减1-83=88-83=85。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 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的差作分子。 练习:巩固练习2 【师】:同学们要牢记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大家做计算时候,经常会用到验算,利用加减法的验算来完成分数的加减法验算。接着我们看例2. 例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分数,使等式成立。 (1)41+(43 )=1 (2)87-( 85 )=82 (3)51+(53 )=54 (4)(109 )-102=107 (5)1-(62 )=64 (6)( 95 )+93=9 8 【师】:(1)题中41加上一个数能够得到一个整体“1”,将1看成4 4 ,利用和-一个加数

第3课时简单的计算(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5、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2.通过购物等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 1.解决简单的有关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2.运用元、角之间的换算,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对人民币有了哪些认识? 生1: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生2: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生3: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新课讲授】 1.教学例5。 (1)摆一摆。 师:老师板书1元2角=()角 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

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 学生3:2个5角和2个1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板书:1元2角=12角。 操练两个类似的题。 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 让学生理解10角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 板书:18角=1元8角。 同样完成两个类似的题。 2.教学例6。 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 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 师:根据这些气球的价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买1号气球和2号气球,一共要多少钱? 生2:买1号气球和3号气球,一共要多少钱? 生3: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 生4:4号气球比5号气球便宜多少钱? 生5:买4号气球和5号气球,要多少钱?……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下面3个问题。 出示例6的3个问题。

第三课时 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桐淮小学 贺娟娟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页情境图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课安排在例3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的基础之上,在列式和计算中发现算式中数据的特点,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的优越性和简洁性,提高运算技巧。也为例5学习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计算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算式中数据的特点,能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运算技巧。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 (四)学习重点 能快速正确地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五)学习难点 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分数乘法——解决问题》PPT 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算一算。 53×30= 12×32= 3152?= 4 387?= (2)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10 9千米/分。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454。 ①上面信息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②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二)课堂设计 1. 交流课前任务,导入新课 师:谁来汇报一下,上面这句话中,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交流课前学习。 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师:要求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发现:要求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就是求“ 10 9的454是多少?” 454109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习,导入直接交流来理解题意,做到去情景化,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习分数乘法的简便方法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尝试解决,感悟多种算法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计算。(师巡视收集资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1: 预设2: (2)交流讨论,优化算法。 师:认真观察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观察思考,汇报。 小结:一种是计算完后,再化成最简分数,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引导小结:分数乘分数,计算前可以先观察数据,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是否可以先约分,如果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模板四篇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在教学中让学生充 分理解分数组成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重点是理解算理,同时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 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 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 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图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 )个1/9。 (2)5/6是5个( )/6。 (3)7/8里面有7个( )/( )。 (4)2个1/9是( )。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 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等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提高学生用人民币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橡皮、直尺等物品及价格卡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百货商场情境图。 师:小朋友,今天明明想到超市买东西,大家一起陪他逛逛?(点击课件,呈现情境图)咱们一起先到文具橱窗看看。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一个文具盒6元,一支钢笔3元,一把小刀6角,一盒彩笔9元,一块橡皮8角,一把尺子9角,一支铅笔5角。(点击课件呈现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 ②买一把小刀和一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买这些商品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明明拿2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和一袋水彩笔,钱够吗?(课件呈现问题)咱们先帮明明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谈话导课,由学生熟悉的面孔——明明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到具体生活问题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你说我讲 1.教学相同单位的人民币的简单加法计算。 (1)整理信息,大胆估计。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与反思《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背景: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以及回顾了整数、小数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学生在了解整数凑整、小数凑整的基础上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中来,根据相关的运算定律及分数特点凑整简算。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发现分数加减法也可以应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来简算。 2、学生能够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自己设计练习题并解答。 3、学生能够根据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分数加减法也可以应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来简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自己设计练习题并解答。四、理论依据。 1、自主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教学实施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不困难,在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收集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并发现巧算的规律,体会巧算的好处。 2、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感悟解题策略。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学生自主出题的环节中感悟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的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出示蛋糕图片)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蛋糕。 师:对,元旦那天是小红她爷爷的生日,小红家为了庆祝爷爷的生日,买了一个大蛋糕,他们吃蛋糕的情况如下: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1/8,爷爷吃了这个蛋糕的1/9,小红吃了这个蛋糕的2/9;看到这些信息你想了解些什么, 生:提问题(三个人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没有吃,……) 师:根据学生说的提炼出列式:1/8+1/9+2/9= 1-1/8-1/9-2/9= (二)、新授。 师:你们能帮助小红算算他们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蛋糕的几分 之几, 生:一二组做加法;三四组做减法。 师:巡视。 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生:分母相同结合起来算比较简便。

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玩具的价钱。 学生汇报。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抛出例1的问题。 同学们,1元2角是多少角呢? 大家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角,再想一想1元2角=()角。 大家不难知道1元2角=12角,那么18角等于多少元多少角呢? 大家讨论一下。

2、同学们都喜欢买玩具,现在这儿有一些玩具,我们帮叮当来算一算他们的价格好吗? 大家一起算一算,看谁答的又快又好。 (1)学生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3)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买什么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学生汇报) 3、同学们喜欢看杂志吗?我们用13元钱刚好买下面哪两种杂志呢? (教师出示书本例7ppt) 大家互相讨论并得出答案。 4、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简单的总结,让他们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姓名:班级组别: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涵义;2.能进行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初步掌握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及相关计算。 重点难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和有关计算。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及相关计算。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先通读教材P42-44,知道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涵义;能进行质 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初步掌握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及相关计算。背着书完成自主学习,运用知识完成预习检测。 【知识回顾】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下,一定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2.20℃,NaCl的溶解度为36g,是指,此时,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自主学习】1.基本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与之比。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3.公式变形:(1)溶质质量= 。 (2)溶液质量= ÷(或= 质量+ 质量)。 【特别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表示,且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 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与有关,而与无关。 ③溶质质量是指的那部分溶质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预习检测】1.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溶液可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 2.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下列质量比关系不正确的是()A.溶质:溶剂=1:4 B.溶质:溶液=1:5 C.溶剂:溶液=4:5 D.溶质:溶剂=1:5 3.填写下面的表格:Array 4.在20℃时,将40g硝酸钾 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 硝酸钾固体 白:(1)未溶解。请填写下列空 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所得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合作探究】探究一: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1.填写书P42表格(答案写在教材上) 2.如何区分溶液的浓稀?溶液的浓稀和溶液的饱和与否的关系? 3.从100g20%的某溶液中取出l0g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4.10%的氯化钠溶液表示什么意义? 探究二: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1.填写书P43表格(答案写在教材上)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基于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分数同分母、同分子分母大小比较的学习基础以及生活经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9—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明白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PPT课件、彩色笔 【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大胆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以及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轻松轻松,好吗?(课件播放音乐:生日快乐歌) 师:这首歌你们熟悉吗?今天是喜羊羊的生日,我们一起去给喜羊羊过生日好吗? 生:好! 师:看!懒羊羊为喜羊羊准备了好多食物呢!有西瓜、巧克力、蛋糕……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听一听,以及为动画人物喜羊羊过生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执教:尚晓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间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及气球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答 1、我们买东西要用( ),人民币的单位有( )。 2、1元=()角 1角=()分10角=()元10分=()角 80分=()角50角=()元 3、课件出示指名认钱 二、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聪聪是一个可爱懂事的好孩子,这周星期天。他在家里吃过饭,看妈妈忙着接电话,就主动帮妈妈收拾好碗筷,还帮妈妈泡了一杯茶,妈妈高兴的奖励他一些钱,你能帮他算算吗? 1、教学例5 如果他想把这些钱都换成一角的,好分几次花,你能帮他换成多少个1角的?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例5的课件,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练习 出示18个一角的让学生换成()元()角,重点说清怎么换的 课件出示3元8角学生认后换成一角的并说出想法 3.教学例6 (1)同学们喜欢玩气球,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气球,你想玩吗?想玩就要用钱来买哟,要会计算,你会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人名币的计算,(揭示课题) (2)出示两种不同颜色,大小不同的气球,让学生看每种的价钱,指名说每个多少钱?小结:告诉学生在商场和超市常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钱,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数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3)让学生用模拟人民币买气球,并说说怎么列式,怎么计算,重点说算法, 三.小结:计算人民币时要列算式时一定要写上单位,在计算时元和元加,角和角加,计算时还要细心。 四、巩固练习:1、填空(抽生口答,课件出示题目) 2、做一做,全班齐练,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分数的简便运算 兰阳第三小学——肖慧平 付峥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经历有关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进行有关分数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运算定律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会进行乘加、乘减运算,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请在下面>”、“<”或“=”。 ① 3625?2536? ②() 42517??()42517?? ③13281372?+?()132872?+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吗? 乘法交换律:a b b a ?=? 乘法结合律:()()c b a c b a ??=?? 乘法分配律:()c b c a c b a ?+?=?+ 师:请同学们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41725?? ()8725?+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订正并说明分别运用了什么定律。 二、探索新知

1、质疑猜测。 你这组算式有什么关系吗? ①()25.18.03.0??()25.18.03.0?? ②22154??? ? ???221254?+? 师:观察上面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那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呢?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验证归纳 出示教例:打字员打一本240页的书稿。第一天打了这本书稿页数的 41,第二天打了这本书稿页数的 61。两天一共打了多少页呢?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打字员打了一本240页的书稿。 生2:第一天打了这本书稿页数的4 1。 生3:第二天打了这本书稿页数的 61。 生4:让我们算一算两天一共打了多少页。 师:打字员两天到底打了多少页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请同学 们试着列综合算式自主讨论并解答。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并怎样计算出的结果。 方法一:先算出两天一共打了这本书稿的几分之几,然后再乘总数240页, 得出两天一共打了多少页。 () 页10012 52406141240=?=?? ? ??+?

一年级数学教案:简单的计算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

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五年级数学科《分数乘法(一)》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节次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预测】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进行计算。 【学法指导】请独立自主学习P2-P4页中的例题和所有练习题,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预习自测】 一、回忆自己预习的课本第2-4页的内容。 二、我来显身手! 1.把9+9+9+9+9+9+9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2.把0.2+0.2+0.2+0.2+0.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3.列式计算。9×3 4×6 12×10 5个12是多少? 12个1.5是多少? 3个5 1是多少? 4、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5、试着把61+61+61+61+6 1改写成乘法算式 再试着写几个分数乘法算式 我的发现(疑惑):通过对新课知识的预习及预习自测的完成,我收获了 但是 不明白。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 要用一张彩纸的51,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1、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并试着说说分数乘法的意义 2、如何来计算呢? 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探究活动二:练兵场大挑战: 1、3×72表示的意义 5×132表示的意义 2、我来展示 【当堂检测】1、涂一涂,算一算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5个4 3的和是多少? 83×3=( + + ) 61+61+61+61=6 1×( )表示 43+43+43+43+43+43+=4 3×( )表示 252+252+=25 2×( )表示 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分子( ),分母( )。 【课后作业】——拓展运用 3、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时滴水 101 桶,5时滴水多少桶? 4、一个长方形长2米,宽 3 2米,这个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5、王叔叔骑摩托车,每分钟行驶252米,14分钟行驶多少千米?42分钟呢?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3课时简单的计算 ◎教学笔记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7例5、例6,完成P57“做一做”,P59“练习十三”第1、3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 的换算和加、减法计算,能运用简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购物活动加深学生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 是最常见的人民币单位。 ?教学重点 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有关复名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妈妈给了玲玲1元钱,玲玲来到文具店,看看可以买到什么。(课件 出示)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选出1元钱可以买到的文具,再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

◎教学笔记买。如果学生只买一种文具或一件文具,教师可以追问需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也可能会组合买几种不同的文具,或同一种文具买几件,只要正确即可。 师:1元等于多少角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说出1元=10角。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 二、操作交流,探究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 1.复名数换单名数。 (1)师:豆豆来到文具店,他想买一把尺子,尺子的售价是1元2角,如果要把1元2角换成单位是“角”的零钱,怎么换?请你拿出学具袋,尝试摆一摆。 师:谁来展示一下是怎么摆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2张5角和2枚1角,也可能会说用1张5角和7枚1角,还可能会说用12枚1角,只要合起来总钱数是1元2角都可以。 师:虽然换法不同,但你们都是将1元换成了多少角? 【学情预设】都是将1元换成了10角。 师:1元换成10角,再加剩下的2角,一共是12角,所以1元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直接得出结果,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设计意图】复名数化为单名数,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以直观形式呈现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转化方法,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算的过渡。 2.单名数换复名数。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2、通过交流,总结,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 3、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4、使学生能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分数加减法中,分母相同时,分子相加或相减; 2、在加法中,和的分子和分母相同时,可以写成1; 3、在减法中当被减数为1时,可以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减。 教学准备: 打开电脑,播放PPT 教学过程: . (—)课前复习: 打开PTT,让同学们回答屏幕上的问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 (1)4/9里面有()个1/9,5/6里面有()个1/6. (2)3个()是3/7,5个()是5/9. (3)()个1/3是2/3,()个1/7是3/7. (4)5/8里有()个(),4个1/4是()。 (5)1=4/4=()/8=3/()=6/()=()/5. (二)情境引入: ; 师:同学们好,老师买了个大西瓜,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那么每份是这西瓜的多少了 学:八分之一。 师:真不错,小红说她吃了这西瓜的八分之二,小丽说她吃了这西瓜的八分之一,问:

他们一共吃了这西瓜的几分之几了你能否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大家试着写一写、做一做。 师:先提问一些学生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2/8+1/8=3/8”可分解成2个1/8加上1个1/8等于3个1/8。然后板书,让同学们齐读。 师:屏幕展示:长方形的六分之一与长方形的六分之五刚好凑成这个这个长方形。问:谁能用数学算式表式出来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板书“1/6+5/6=6/6=1”问同学们你们重这两个式子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下。 学生:分母相同,只要把分子相加,和的分子分母相同时可看做是一。(引导学生得出概念) 师:让学生齐读并抄写在课本例题1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做练习,巩固知识,讲评。 师:刚才我们学了分数的加法,现在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减法。屏幕展示:解释长方形的六分之五去掉六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老师板书“5/6-2/6=3/6”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式子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下。 ~ 学:分母相同,可以把分子相减。(引导学生得出概念) 师:让同学们齐读,并抄写在课本例题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做练习,巩固知识,讲评。(练习最后一题是1-1/4=这道题可能同学们都不太懂得,那么现在老师来帮大家解决好吗) 师:屏幕展示:解释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分每一分视这个圆的4/1,拿走一份剩下3/4。板书:“1-1/4=4/4-1/4=3/4”问1还可以看做几分之几呢 学:积极回答。 师:同学们学得好快呀,你们真聪明,在减法中当被减数为1时,可以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减。要求同学们抄写在例题3,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同学们做练习,反馈。 师: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 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 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