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1

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1

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1
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1

第4课亚洲文明的发展(1课时)

张永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读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评价大化改新在日本、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本课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课:亚洲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历程。日本的含义是日出之国;阿拉伯则有新月之乡之称。这些称谓是怎样得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探究。

一、日本大化改新

师: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都分布在亚洲。除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或由于外族入侵,或由于环境灾难,文明都先后中断,只有中华文明远远流长。七世纪时,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国的唐文化代表了古代亚洲文明的最高峰,对亚洲文明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近邻日本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就其文明的渊源来讲应该属于古代中国文明的附生文明。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师:教师提出问题: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一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生:观察思考。

师:善于学习和模仿是日本民族的特点,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为什么日本民族会有这样特点呢?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匾乏,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造就日本人的这一特点。

师:利用多媒体边讲解,边演示日本国家诞生发展的历程,大化改新的内容,引导学生评价大化改新的影响。

生:观察分析。

师:日本国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

日本本州中部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大和不断扩张,5世纪统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最初称大王,后改称天皇。6-7世纪,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增强,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645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改革派发动政变,铲除守旧势力,拥立孝德天皇,并于次年起颁布一系列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二、穆罕默德与古代阿拉伯

师: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然而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穆罕默德对于阿拉伯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就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引导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即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生:理解思考回答。

师: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并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生:阅读理解归纳。

师: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大家还记得中国古代是如何称谓阿拉伯帝国的吗?对,大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一想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师: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地图,识记阿拉伯帝国扩张过程;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生:思考交流。

师: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时候,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低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最初的阿拉伯帝国也因此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伊斯兰教在今天的阿拉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依然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明。

师:简介阿拉伯为什么被称为新月之乡。

小结:

作业:

1.古代亚洲文明的最高峰是

A. 日本文化

B. 阿拉伯文化

C. 朝鲜文化

D. 中国唐朝文化

2. 日本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A. 大河国家兴起

B. 6—7世纪铁农具普遍使用

C. 大化改新

D. 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

3. 古代中国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是

A. 大食

B. 大秦

C. 大和

D. 天竺

4. 622年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点是

A. 麦加

B. 巴格达

C. 麦地那

D. 耶路撒冷

5.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1)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亚洲哪个国家的那次改革?

(2)这次改革仿效的是哪个国家的制度?

(3)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大化改新 原因 外因:受中国隋唐文化影响 内因 社会矛盾尖锐 政局混乱 作用:有利于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 标志: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阿拉伯国家 国家:分裂 统一 扩张

宗教:创立 传播

发展道路的选择教案

《发展道路的选择》教案 开场白:本门课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综合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那我们为什么要确定以及如何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新课导入}比赛尔的故事 【启示】当一个人树立了要想真正达到成功目标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去确定一个发展的目标,目标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目标,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立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向是人生的起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 【问题】你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了吗?请你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未来的职业目标。你们制定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制定目标时考虑了哪些因素?请你对照“将来的我”说说“现在的我”还有哪些差距?“现在的我”应采取哪些措施为“将来的我”做准备? 一、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性 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人生的目标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却是很现实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几乎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一模一样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不论性别、职位、贫富,我们度过的每一年都有365天,一天都有24小时,不会因为你的职位高、财富多而多分得一点时间。每个人在所拥有的时间里选择的“事件” 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活质量。比如,在上学的年龄,你既可以选择好好学习,也可以选择逃课。在工作的时候,你既可以选择认真工作,也可以选择消极怠工。但是,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这些被选择的事件都会影响和决定你今后生活的质量。 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垫成的,美好愿望只有转化成目标才能成为结果。职业生涯目标就是实现我们自身所期望到达的那一个个点。 【案例一】“美国生物学家克林莱斯有幸拍到了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刚刚停在沙地上准备觅食时,潜伏在沙子里的蛇猛地张开大口窜了出来,鸟儿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力量有限,蛇依然对鸟儿攻击不止,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拍击着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就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下时,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启示]这种鸟儿和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它甚至还没有一只麻雀飞得高,生物学家惟一能解释的答案就是,这种鸟儿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用爪子击打蛇的头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而成功者则瞄准了这个点,并坚持走到了最后这个点就是自己所定的目标,人生的理想,只要能瞄准一个点,哪怕力量微小,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目标的力量。 下面有几个小故事,大家听完一起总结目标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案例二]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3%——有着清晰且远大的理想目标。他们非常认真制订并写下自己的目标,一段时间以后再做一个反思与检讨,看有没有实现自己阶段性的目标和阶段性的工作计划。

02 第二章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1动态消息两篇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EnglishVersion/>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pdysh/> 语文 <../../../../../../xiaoyu/> 数学 <../../../../../../xxsx/> 英语 <../../../../../../xe/> 科学 <../../../../../../xxkx/>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品德 <../../../../../../sxpd/> 语文 <../../../../../../czyw/> 数学 <../../../../../../czsx/> 英语 <../../../../../../ce/> 历史 <../../../../../../czls/> 地理 <../../../../../../czdl/> 物理 <../../../../../../czwl/>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化学 <../../../../../../czhx/> 生物 <../../../../../../c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历史与社会 <../../../../../../lsysh/>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政治 <../../../../../../sxzz/> 语文 <../../../../../> 数学 <../../../../../../gzsx/> 英语 <../../../../../../ge/> 历史 <../../../../../../gzls/> 地理 <../../../../../../gzdl/> 物理 <../../../../../../gzwl/> 化学 <../../../../../../gzhx/> 生物 <../../../../../../g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数学B版 <../../../../../../gzsxb/> 信息技术 <../../../../../../xxjs/>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xszx/> 活动中心<../../../../../hdzx/> 中语网刊 <../../../../../wk/> 栏目地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发展的选择》习题

第4课发展的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长的劳动力,“农转非”形成的劳动力以及下岗待业职工约有5400万人需要就业,其余富余人员22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37亿左右。据 预测,今后20年成年人口会增加近2亿,这说明() 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②劳动者素质低,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③农业实现现代化,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④企业改革是造成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下列关于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A一个国家,人口越多,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越快 B一个国家,人口越多,国力越强 C人口过多,影响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口过快增长,有利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国情,概括地说()第4课发展的选择 A种类多,总量少,易开发 B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少 C种类少,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少 D种类多,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少 4、分析右边的漫画《奖品》,可以看出() ①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明星企业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③任何企业都必 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提高企业效益,必然造成环境污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5、目前,我国固体垃圾堆存量近80亿吨,占地200多万亩。全国年排放废水近600亿吨.近1/3的地表水为劣五类水,一些地区几乎到了“有水皆污”的地步。这表明() A、我国资源形势相当乐观B.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C.应该先治理后污染D.应该 先污染后治理 6、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A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 B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节约耕地 C积极开发旅游资 D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保护 7、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对穿过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采取绕道,在野生动物活动地段设置通道等措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 第二章 第二课 动态消息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第二课动态消息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动态新闻的特点 2.了解消息的标题的种类及其作用,并拟写标题。 3.探究“倒金字塔”式结构在消息中的体现。 [重点难点] 概括两则消息的新闻事实。 [天天预习] 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动态消息的写作特点是:(1)选择严谨,一事一报。让读者读过报道后,既能感受到每天都有值得关注的新鲜事,又能感觉到时代变化脉搏的跳动。(2)客观叙事、落笔于动。在简短的文字中舒展自如地叙述新闻事实,是动态消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3)统观全局,内涵深邃。一则优秀的动态消息,不仅要写出事物外在的形,还要让人领悟到内在的神。(4)抓住特点,不必求全。把笔墨集中落到写个性特点上,“以少许胜多许”,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基本技法。(5)一语定意,写好导语。导语总的要求是简短,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6)善用背景,灵活就位。在新闻写作中背景是消息结构的组织部分,主要作用是画龙点睛。(7)事实说话,疏于议论。以叙事为主,用事实说话,以新闻事实蕴含的意义潜移默化地感人,一般不必发议论。(8)交待来源,真实可靠。 2.新闻标题按其结构来分,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单一式标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主题可以是一行题或两行题(又称双主题)。复合式题有主题和辅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又名肩题、眉题、上辅题;副题又名子题、下辅题。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1)主题、辅题、引题、副题的含义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2)主题与辅题的关系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引出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等引出主题。 副题对主题起补充和解释的作用。分两类:第一类是主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个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内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一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做到读能读顺。把古诗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指导生采用多种方式书定。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在古诗中读出了什么滋味?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韵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到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二读精心品味: 1.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谈谈对你画出的诗句的理解。师可作适当点拨。(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谁也不愿意留下。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厌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呢?看来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3.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四、三读感受意境,学习写法 1.小组讨论:说说这首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诗意、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带及其划分依据;理解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图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东西部经济带存在的明显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图表探究东西部地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差异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发展观;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和祖国,建设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东西部经济带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因地制宜谋发展》 【导入新课】展示小林一家的微信聊天记录 师:你从小林一家的聊天记录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哈密瓜是瓜中之王,青蟹是中国最牛的蟹。 师: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的称号?学生茫然不知,或了解一些但不是很清楚。要想知道谜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因地制宜谋发展》 活动2【讲授】《因地制宜谋发展》 【新课教学】一、东西部经济带的差异 展示哈密哈密瓜图片和三门青蟹图片 师:同学们是否品尝过哈密瓜和青蟹,分别是啥味道? 生:哈密瓜香甜,青蟹鲜嫩。 师:哈密瓜之乡的哈密和青蟹之乡三门分别属于哪个省级行政区? 展示:图片8-43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生:哈密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门属于浙江省。 师:新疆和浙江分别属于四大地理分区的哪一区域?划分四大地理分区的依据是什么?生:新疆属于西北地区,浙江属于南方地区。 地理区域划分依据是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是气候和地形因素。 师:新疆和浙江又分别属于中国三大经济带的哪一带?划分三大经济带的依据又是什么?生:新疆属于西部经济带,浙江属于东部经济带。划分依据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发展程度。 展示:图8-4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展示表格东西部经济带的差异,让学生自主完成此表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1 动态消息两篇1-人教版

《动态消息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22页“小链接”,概括动态消息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对两则消息的对比分析,能够归纳、概括消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3.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分析,能够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比较分析两则动态消息,归纳、概括消息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对新闻体裁并不陌生,在高一时,学生就通过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等课文,对新闻报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却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对不同新闻媒介及新闻体裁的特点、新闻要素、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的理解仍停留在较浅层面上,他们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方法:诵读法、启发法 辅助工具:优教云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结合课本18—19页、22页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消息是什么? 消息与其它新闻体裁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消息的结构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 动态消息是什么? 动态消息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初读文本、梳理文意 (一)学习要求: 1.自主阅读课文,分别勾划出两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尾。 2.分析两则消息主体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3.思考两则消息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二)互联网助学 利用优教云平台,学生自主阅读课件,梳理两则消息的层次结构。 三、品读文本、思考探究 因该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对提炼、整合、概括信息和比较阅读、对比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完成文本解读、信息概括、要点整合、方法积累等学习任务。 【思考与探究】 两则消息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有何异同。 1.标题 形式不同——多行标题/单行标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央视直播观后感15篇 亚洲文化嘉年华观后感(2)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央视直播观后感15篇亚洲文化嘉 年华观后感(2)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5月15日在北京开幕。大会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立足亚洲、面向世界,覆盖了亚洲各个国家,又向世界各文明开放,充分展示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兼收并蓄、共同进步的文明理念。 初夏的北京,暖风习习。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又迎来了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盛会。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对传承弘扬文明的一种守望坚持,也是中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此时,亚洲各国汇聚一堂,就是要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推动亚洲文明的再发现、再创造、再繁荣,向世界描绘出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与共的美好图景。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的积淀,理应尊重与包容。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 ___主席在巴黎 ___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相处首先需要和而不同的包容之心,让各国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生、欣欣向荣。文明相处应多一份尊重,我国自古就有文明交融互鉴的真诚实践与历史智慧,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四海之内皆兄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

和下西洋已成世界文明交融的佳话,如今,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更演化为“一带一路”的文明合作诗篇,在古今文明交融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用尊重与包容赢得认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进一步展现我国对文明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沉智慧,必将为文明和谐相处、平等相待提供智慧启发。 文明因交流沟通而繁荣。交流带动和平,交流促进传承、交流碰撞智慧。在交流中守护和平,我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和平文化,在五千年的恢弘画卷中,和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国此次主导的亚洲文明对话,更是为文明交流注入和平理念,让文明在交流中促进世界和平。在交流中助力传承,“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各国文明亦是如此,不同文明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的对话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永葆文明生机的平台。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亚洲,是世界多彩文明的汇聚之地,这里饱含着文明的智慧与文化的底蕴,在交流中,各国必将不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碰撞出文化繁荣的智慧火花。 多元文明共筑起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中国既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先行践行者,本次亚洲文明对话,不仅贡献推动文明进步的中国智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新闻阅读与实践》第1章第1课动态消息两篇

1 .动态消息两篇 章节释要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就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它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其他新闻报道如通讯、广播稿、新闻评论等是它的发展和补充。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钥匙。本单元就通过对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外国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阅读来学习消息,并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写作的大门。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能够区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异同。 2.理清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的行文思路,明确标题和导语在消息中的独特地位。 3.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学会为消息拟定标题、概括导语、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4.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1.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来辨析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广播电视消息的差异。 2.通过讨论、分析,明确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合理性,掌握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及背景材料的作用,掌握写作消息的要领。 3.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时事,通过训练学会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拟定标题及概括导语。 足不出户知天下,想成“达人”看新闻。动态消息被称作新闻报道的“尖兵”。它特别注重时效性,是以报道单一事实为主,能够显示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消息类型。“单一”区别于综合消息;“最新”强调客观性,以区别于述评消息。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新闻的特征和优势。本课我们就借助两篇动态消息来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明确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结构要素。 1.通过这两则消息,说说消息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标题(引题、主标题、副题)、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背景(消息的辅助和衬托部分,一般穿插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出现在导语和结语部分)、结语(消息的尾巴,常常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前三者是主要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2.《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这则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消息的哪些内容?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提示:消息的标题包括引题、主标题、副题,其特点是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和多行标题。引题:放在主标题前,是为了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引出主标题等。主标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这则消息的题目包括引题、主标题、副题。引题是“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突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主标题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强调新闻事实。副题是“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一课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商业的发展》评测练习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张倩云 一、选择题 1、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张生非常勤奋,每天经营所开店铺到深夜 B.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官府监管的夜市 3、(201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4、(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当时扬州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6、(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7、 (2015年镇江模拟卷)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 D.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8、 (2015年南通模拟卷)《梦粱录》中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

实用类文本阅读:请结合材料,概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代意义。(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节选如下: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 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摘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