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汉乐府中的诗,描写的是丈夫远行劳苦、奔波碾转。妻子持家,日暮挂念、明月相思。全诗语言平淡感人、自然流畅,处处透露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关心甚至幽怨。让读者览之如亲临其境亲感情其情。从中可以很清楚的体会到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领略出古人的爱情是多么纯洁。

丈夫远行,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转眼之间,天涯万里天各一方。丈夫天之涯,妻子地之角,中间隔着滚滚长江、滔滔黄河千丈巨川、万仞高峰。其间黄鹤怯行,鲲鹏难度!夫妇凡人,又何时才能相见呢?前六句,主要运用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离别之苦的。但也不只是单调的运用描写的手法,如中间两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便是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离别的遥远的。这期间我们也可以看出《诗经》的影响,如“道路阻且长”便是化用《诗经.

蒹葭》中的“道阻且长”一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是运用“兴”的手法表现游子思乡的。北方的马睡觉时头朝着北,南方的鸟筑择巢是一定选南面的枝。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它们故乡的方向啊!这里没有直接写游子的感受,但可以想象,鸟兽尚且思乡若此,更何况人呢!这种造虚的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妻子的思念随着距离的变远而遍身,自己的红颜随着衣带的变宽而变憔悴。浮云悠悠,隐天蔽日,远行的丈夫还没有走向回家的路。这四句诗写妻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言约义丰,情景交融。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便是化用“衣带日已缓”,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便是从“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

返”中得到的灵感。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我认为这是本诗最催人泪下的地方。也是让这首诗流传千年,至今读之,仍旧情动心荡的原因所在。西风起,黄叶飞,夕阳落,明月坠。岁月在等待中悄然流逝,青春在等待中不复存在。说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为什么到头来却是天各一方,各自终老呢,唉……事到如今,放下那些是非得失吧,惟愿你好好吃饭,保重身体要紧呵……女子总是很容易满足,她们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女子的心,总是很善良,只要彼此相爱,再多的错她都会原谅。

《行行重行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本诗出自汉乐府,具有汉乐

府诗的典型特征,抒情色彩浓厚。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的来表现。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不直言游子思乡,而实用“兴”的手法,写鸟兽思乡,于中暗示人的思乡之情。

本诗的是一首叙事诗,长于记叙,叙述明了。本诗用短短几行文字详细的描绘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言约义丰。例如开头一句“行行重行行”,走啊走啊……走啊……走……只说走,便把丈夫远行所经过的路途之长、奔波之艰难,描绘的清楚明白。

本诗还注重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本事是叙事诗,叙述成分多,但也不乏一些景物描写,而且描写得非常出色。如诗中的“浮云蔽白日”一句,写天上的云遮住了太阳,既是写天变得阴沉,也可以表现

妻子的心情变得忧愁,一举两得。

本诗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首诗用最明了晓畅的语言,阐释最质朴古老的真理,表达最真挚诚恳的情意,叙述出最催人泪下的故事。

就像清新的大自然,置身其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净化。

本诗借鉴了《诗经》的优秀创作技巧,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便是借鉴《诗经》,还有的是直接化用其中的诗句。很明显有《诗经》遗风。历代以来,人们不断从中汲取精华、获得灵感。唐有李白,宋有刘永,今日,我们还可以从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看到它的影子。

《行行重行行》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不朽的杰作。

2011年·邵传营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 [原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名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汇评〕 此思妇之诗。首二,追叙初别,即为通章总提。语古而韵。“相去”六句,申言路远会难,忽用马、鸟两喻,醒出莫往莫来之形,最为奇宕。“日远”六句,承上转落念远相思、蹉跎岁月之苦。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返,点出负心,略露怨意。末二,掣笔兜转,以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之强饭收住,何等忠厚。(〔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四)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思念离家远出的游子。 开头两句,追叙初别,引出下文的远离、忆念。“相去”六句,交代路远难会;尽管路远难会,但相信游子仍然依念故乡。“胡马”、“越鸟”两个比喻最为生动,动物尚且知情,何况是人呢!初看这两句像是出自民间俗语,其实这两个比喻又都出自古语。《韩诗外传》:“诗云:…代马依北风,越鸟翔南巢'。皆不忘本之谓也。”(《文选》李善注引)这六句,前面四句写双方因路远、山川阻隔无法会面;“胡马”两句,以比喻设想游子也一定留恋着故乡,留恋着家中的亲人。“相去”六句,承接“胡马”两句,落到抒情女主人公(即思妇)身上。自从游子离家,她衣带渐宽,日见消瘦,想到对方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客观原因而不能回家,再加上一年又已到了尽头,怎不因思念远人而使自己衰老呢!最后两句,先说丢开这事不想了吧,

行行重行行 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 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如吴淇《古诗十

古诗湖上晚归翻译赏析

古诗湖上晚归翻译赏析 《湖上晚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蒋士铨。其古诗全文如下: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前言】《湖上晚归》是蒋士铨的一首诗,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翻译】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鉴赏】“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这一“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出”, 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出”。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

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 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 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 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换形”而暗写了人的“移步”。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 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西 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 写出了“人”。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景”, 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人”的感受、人的行动、人的心情, 所谓“景中有人”。这正是此诗佳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

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木兰花》 年代:宋作者:张先 【原文】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①。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作品简介】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由张先创作,也题作《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首送别词是以谙熟别离况味的体验,突出自己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点明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写出不忍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那样望行人远去的心情。“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 【注释】 ①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成凤头状。槽:即将弦柱之槽口,在凤头下方。

【赏析】 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着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天圣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的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歌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欣赏提示 第一部分(前六句),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后十句),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2.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评析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 2015-12-23 12:47 600次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醉花阴》。 教学设想:学生简介李清照前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声声慢》。 教学设想:检查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学生简介词作的写作背景;诵读第二首词,听录音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提示,再朗读全词,背诵全词;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引导学生选取词作中的某些语言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两首词的MP3朗读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1、学生对李清照词人生平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早期及中晚期词作的风格不清楚; 2、学生欠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 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2.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 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简介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 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创作《醉花阴》一词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她本人仍独居青州。重阳佳节,为一抒思夫之苦,李清照作了这首词。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古籍原载如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 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 世珍·琅嬛记》)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行行重行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行行重行行》原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行行重行行》鉴赏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行行重行行》原文翻译及鉴赏》,对于高考语文知识点了解是否更加加深了一点呢?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古诗野田黄雀行翻译赏析

古诗野田黄雀行翻译赏析 《野田黄雀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曹植。其古诗全文如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前言】 《野田黄雀行》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诗作。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注释】 ⑴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⑵悲风:凄厉的寒风。 ⑶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⑷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⑸结友:交朋友。何须:何必,何用。 ⑹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⑺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⑻捎(xiāo):挥击;削破;除去。 ⑼飞飞:自由飞行貌。 ⑽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翻译】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orG 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赏析】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古诗十如吴淇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赏析《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⑴,与君生别离⑵。 相去万余里⑶,各在天一涯⑷; 道路阻且长⑸,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⑹,越鸟巢南枝⑺。 相去日已远⑻,衣带日已缓⑼;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⑽。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⑾,努力加餐饭⑿。 【注释】 ⑴重(chóng崇):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⑵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⑶相去:相距,相离。 ⑷涯:方。 ⑸阻:艰险。 ⑹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⑺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家乡的意思。 ⑻已:同“以”。

⑼远:久。 ⑽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⑾顾返: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 ⑿“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 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 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⒀弃捐:抛弃。 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一说是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 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 呼唤所感动。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准确填写名句。 2、找出比喻句,赏析表达效果。 3、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导学过程】 由歌词《千里之外》导入: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通过歌曲为学生创设离别、别后思念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直观地把握古代离别后相见之难、相思之苦。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相关知识】《古诗十九首》 特点:1、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 2、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多为无名氏。 地位: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内容: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士人宦途的失意悲叹 艺术手法:善于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运用比兴,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 叙事委婉,抒情真挚,语言自然浅近而凝炼和谐。 【预习指导】 1、学生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全诗内容。 2、口述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介绍思妇诗(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诗歌内容(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当堂达标】 一、反复读《行行重行行》,完成1-4题。 1、首句连叠四个“行”字,有何意义?(提示:可扩展鉴赏《声声慢》)

教案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理论(联结学习理论) 教学重难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比较 教学时数 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一)介绍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是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注意问题: (1)间隔时间: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 (2)呈现顺序: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刺激分化: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给予一个实例 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 4、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学校恐惧症 (2)众人前不敢说话 5、例题巩固 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一)介绍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学习的实质:建立操作与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1、强化 正强化: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愉快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操作行为出现后,撤销厌恶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举例说明正强化和负强化 2、惩罚 惩罚是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不愉快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降低举例说明惩罚 3、消退 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是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中会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程序教学 2、机器教学 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之间的对比 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行为无意的(人不能控制的)、情绪的、 有意的(人能控制的) 生理的 行为顺序行为发生刺激之后行为发生刺激(后果)之前学习的发生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匹配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强化、惩罚、消退、逃避条 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 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两节教案

教师节的由来: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古尔邦节的由来:又称“大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历每年的12月10日,麦加朝圣过后。据古兰经记载,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伊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让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伊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所有信伊斯兰教(安拉)的人们的传统节日之一。 各族习俗 维吾尔族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 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分解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 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 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 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 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 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 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 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 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 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 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 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 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 人悠然自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古诗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

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行行重行行》出自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其全文如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乐府诗《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其一 【原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大都作于东汉末至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多属于地主阶段中下阶层。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这些作品多为抒情短篇,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彷徨失意,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艺术形式上作者善于用浅近、平淡的语言表达委婉、深挚的感情;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了水乳交融、自然和谐的境地,给五言抒情诗奠定了基础。《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高度评价,南朝梁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重行行:走个不停。 阻:险阻。 胡马: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马。依:依恋。越鸟:指我国南方的鸟。巢南枝:在南枝筑巢。胡马、越鸟都是比喻留恋故土。 缓:宽松。 浮云蔽白日:两种解释。一说指政治险恶(奸邪谗害忠良),游子不想回家;一说游子为别的女子迷惑,不想回家。 岁月忽已晚:这句是说时光流逝,岁月已经不多。 弃捐:抛开。 【赏析】 这首诗写思妇思念久在异乡不得相会的丈夫的痛苦。作品以第一人称先追叙悲别;继而写路远艰险相会无期;进而以胡马、越鸟作譬,写游子应归;接着倾诉使人消瘦的相思苦,并微怨丈夫为他人所惑,不思回家;感叹时光流逝,青春已过,相思苦衷,溢于言表。最后,以努力加餐饭自慰作结,实则相思痛苦更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