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一)

汉字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由于其起源于象形,有一种天然的妙趣横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部类――书法艺术,并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代钱币深深地印证着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是一部独特的书法艺术殿堂。本文重点赏析篆书及其在钱币上的艺术表现。

一、篆书源流

“篆书”是先秦文字的通称。从远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开始刻画符号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目前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应当是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由于书写工具的特点,形成“甲骨文”特有的风格: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甲骨文之后,是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亦称“金文”的文字。我们现在所称“青铜器”是由于时间的久远铜制品外表产生铜锈后的一般称谓,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谓。由于铜的冶炼的复杂和产量的稀少,以及铜制品的外形特殊质感,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西周早期青铜伯矩盘铭文和大孟鼎铭、西周后期的毛公鼎铭(部分拓片)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书写凿刻在石鼓上文字,称之为“石鼓文”。文字风格质朴,雄浑,富于变化。

秦《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华文化滥觞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氛围。表现在文字书写上,也是形体各异,百花争艳。人们一般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或“籀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小篆”的基本特征是: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也有较自由的文体,如《秦诏版》刻画折多转少,结字错落参差,每多奇趣;亦称之为“草篆”的。

秦篆代表作:峄山碑、瑯琊石刻、秦诏版局部

在汉字演进中,“篆字”对钱币的影响最大,虽然其它字体随着时代也曾灿烂一时,但“篆字”是钱币书法的主角是毋庸置疑的。

1、先秦布币(铲币):布币的产生应当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最早的布币――空首布没有

文字,而且布首中空,应该是插入手柄的地方,上有小孔,用于固定,最具生产工具的特色。之后衍生出尖足、方足、圆足;耸肩、削肩、方肩、圆肩等各种形状。

早期布币上的文字简单,往往是一到两个字,如“商”、“鬲”、“安阳”、“东周”、“离石”等地域名,文字一般多直笔少圆笔,质朴雄浑。之后文字逐渐增多五六个字,如“梁正尚金尚爰”,圆笔增加增添了文字和构图的生气,意趣昂然,让人看后更加爱不释手。特别是下面几种铲币,已经是书法艺术的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结构更加完美,具有结字构架之美;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的错落有致,具有空间章法之美。表明古人不仅有平面构图的扩张力,而且上升到空间的想象力,已经有了整体审美意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离石、安阳、訚易一釿、梁正尚金尚爰

铲币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货币之一,继之而滥觞是形形色色的刀币。

2、先秦刀币。刀币应当与先民狩猎文明相关,在割食猎物时须用小型刀具,逐渐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子使楚,楚王进橘,置削(削即刀)。当然这是用于剖割橘子的真刀,正因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才能成为人们交易认可的信用物品,之后逐渐统一型制,成为交易的货币。

刀币文字最多的当属齐莒刀,如“齐造邦?法化”刀署六字,化是货的本字,法化即法定货币的古代称谓。?和造邦为地名(?属造邦管辖),齐为国名。其它还有“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等刀币。从书法角度看,齐莒刀币的文字特征是字体开张,笔画瘦硬,结字质朴明快雄浑,特别是它的横画平直的近乎夸张,细细品味,有大气、大度韵味。俗话说字如其人,从这个角度看,齐刀币上的文字风格应当是展示了其当时领导者的风格。其它如尖首刀、明字刀、钝首刀的文字都较少,从书法角度看特色较少。从总体上说,由于刀币的型制的制约,空间想象力受阻,因此刀币文字书法表现较后期铲币稍逊一筹。

3、王莽刀币。王莽在历史上被称为阴谋家,但是王莽是一个很能创新的人物,因此在他篡夺皇权后给自己建立的政权命名为“新”朝。他在制币上将圜币和刀币结合,制作出了新型刀币--金错刀币。而且币值十分富有想象力,大钱面值“一刀平五千”,还有一种面值为“契刀五百”,分别相当于五千和五百个五铢钱的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敛财工具。

王莽虽然声名狼藉,但是却给后代的钱币收藏家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有人称王莽为钱圣),不仅采取最先进的制币技术,其“一刀”二字为镏金镶嵌,成为古往今来的绝品,而且文字古朴、厚重。但是王莽刀币也成为刀币型制的绝响,自此以后,刀币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从型制上讲,王莽刀币(包括布币)是钱币发展史上的一种型制反动,因此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自然选择。

4、先秦圜币。圜币出于饰品。我国古代是一个崇尚玉的国度,古人认为玉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玉是人类与上天沟通的器物,因此用玉做成各种型制的礼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人用玉做成各种型制的饰品,其中環型的玉佩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饰品。

共、垣、黍垣一釿(魏)、賹化(齐)、重一十二两(秦)

圜币的文字分四类,一是地名,如“共”、“垣”表示共邑、垣邑;二是地名之外兼署钱名,如賹化(化通货),賹为賹邑,化为钱名;三是钱名之外兼署币值,如黍垣一釿;四是只署钱重,如重一两十二珠。从书法角度看,圜币的单个文字特征是结构趋于规范,多个文字的特征是围绕圆心,随范变化,表现了古人图形分布上的智慧。

5、秦半两。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

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成为划时代的钱币型制,至此秦“半两”奠定“圆型方孔”钱币造型。

篆书发展到汉朝中晚期以后出现了诸多变体,为篆字书法增添了新的品种。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篆书变体钱币。

①.悬针篆是小篆的第一种变体,也叫垂针篆。南朝宋王惜音的《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如王莽新朝的货泉、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均属悬针篆。

布泉、货布和大布黄千

王莽新朝时期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非常精良、造型别致,字体采用极为秀丽的垂针篆体,在工艺上达到了中国古代铸币技术的巅峰,被后人誉为“古今铸钱第一绝”。清代泉学家翁树培在《古泉汇考》中说:“货布二字细瘦如针,莽钱中之最精者”。

②.薤(xie)叶篆。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铸造的货币,采用韭叶篆,笔画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像自然界中的植物薤叶一样而得名。如“永光”、“孝建”等币。

永光、孝建

比较珍贵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465年)铸造一种二铢类小钱,“永光”年号仅行用七个月便改元“景和”,故铸期短,铸量少,加上轻薄易损,留传至今已罕之又罕,故向为泉家珍视。

③.玉筯篆是小篆的一种。亦称“玉箸篆”。篆书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后人论书,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筯篆”(筯字后人有误写为筋字)。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即为玉筯篆。从北周布泉和金代泰和重宝看玉箸篆,呈现出丰满圆润,端庄匀称,住笔如柱,其形如筋,笔法华美,篆法绝工,为钱币书法独树一帜。

“布泉”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始铸。一以当五、与五铢钱并行。布泉铸工精致,内外廓齐整;“布泉”二字作玉筯篆横书穿孔两侧,古朴端庄。“泉”字中竖不断,一线贯底,是与新莽“布泉”除篆法不同外又一显著区别。钱径2.5厘米,重4.3克;肉实铜好,系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泰和重宝”为金代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铸造,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面文“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直读,由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书,字体精纯典雅,美不胜收。有大小样及阔缘窄缘等版式多种,径4.5~5.2厘米,重20克,光背无文,但有合背钱。篆书泰和重宝传世较丰,然因其属大美泉,仍深得藏钱家之喜爱。

④.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北宋的皇宋通宝钱币及泉福元神和清朝的龟灵鹤寿(花钱)

皇宋通宝,是我国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开始铸行的钱币。钱的重量3.7克。直径24mm,字厚1.5mm,郭厚1.4mm。

从九叠篆皇宋通宝观察,不难发现其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给人第一的直观感觉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这个钱面。每一字每一笔划的折叠处都是九十度角。为了修平一些突出的笔划,对其进行平缩修饰。为使钱面中的四字外缘达到齐平的效果,做了收平笔划的处理。由于书写钱文的人深知汉字的笔划布局特点,构思时注重折叠笔划恰到好处,保持笔划间距的相等,灵活地对笔划简略的字适度变形,修平不规则笔划的走势,强调整体效果的和谐。这枚钱币具有鲜明的九叠篆的书法特色,笔划经过折拐后,弯曲却不失流畅,给人以整体上的韵律美。

九叠篆增添了书法品种,极具文人的书生气息,尽管九叠篆书体增加线条的变化美,但是失去了文字的流畅美。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第一章 中国古钱币 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古钱币论文——从中国钱币上解读中国书法艺术

2009 -2010 学年第XX 学期 上海大学 本科生课程(选修)论文论文题目:从中国钱币上解读中国书法艺术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20010年X月X日

从中国钱币上解读中国书法艺术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留给了我们后人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钱币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其中的书法艺术可算是一绝,中国钱币,尤其是古钱币,是我们巨大的书法艺术宝库,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通过研究中国古钱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中国,古钱币,书法 钱币,被古人戏称为孔方兄,无翼而飞,无足而走①,天天跟人们见面,人们没有一天离得开它。因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不亚于任何一门其他艺术。我国不同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沉淀,已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由于朝代更替、地区差异和材质上的差别,再加上品种众多、形状各异,创造了许许多多世界之最。光就材质来看,就有金、银、铜、铁、锡、铅、铝、锌、镍、木、玉、石、陶、竹等多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 早在夏商时期,以贝壳为材质的钱币就已经出现了,那是的钱币还比较简陋,也没有很规范的文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钱币上已经出现了规范的文字。由于受当时文字书体的影响,钱币上的文字主要是以金文为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篆,书体古朴苍劲。到了战国中期,圆钱开始铸造发行,到战国末期,方孔圆钱已经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它的结构形态象征着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天圆地方。但这时钱体文字依然以大篆为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推“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开始整合统一天下货币。钱币上的小篆钱文由当时的承相李斯根据古书籍上的大篆字体所创,篆体粗犷豪放、朴拙自然。 秦朝文字一直被使用到汉代才出现改变,钱文书体逐渐由小篆向隶书过渡。时间主要集中在新莽时期②,经过四次币制改革,书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天凤元年③,朝廷废除大、小钱,铸造发行货布、货泉,在铸币风格上改变前期丰满笃实的特点,创造出端庄秀美的“铁线篆”。书体直笔出锋、纤长挺拔、法度严谨,加上铸工精湛,更显钱文清晰俊秀、舒展雅致。其中尤其以货布钱最精致。凡竖画下端纤长,出锋处如针之倒悬者谓之悬针,不出锋如露珠之垂下欲滴者谓之垂露,被后人誉称为“悬针篆”。“悬针篆”的出现,标志着书体由应用走向艺术的升华。这种书体的出现是人为文字修饰美的一种尝试,也是在书法艺术上刻意追求美的一种表现。 国家的动荡并不能阻止文化艺术不断发生新的变革。在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以后到三国这六十年间断断续续的纷争中,书法艺术也并不寂寞。钱币上的书体势态出现了纵横自然、变化多姿的面貌,如刘骏的“孝建四铢”,用婀娜多姿的“韭叶篆”,流畅秀美,别具一格。之后,小篆五铢继续流通于处在割据状态的五代十国之中,一直到南北朝末期北齐宣帝高洋立国后,社会文化较为昌明,书法艺术在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574年当时的政府铸造发行五行大布钱,篆体驻笔如柞,圆足有力,其形如筋,自古有玉箸之美誉,被称为“玉箸篆”。对后来的钱文影响很大,备受人们的推崇和欣赏。 ①鲁褒《钱神论》“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②公元9~23年 ③公元14年

中国古代钱币五十珍加图片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钱币五十珍宝 1、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 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 “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 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 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 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 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 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 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 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 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 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 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 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 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 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

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 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 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 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 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 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 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 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 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 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 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 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 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

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易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货币的出现。“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钱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在观看了中国钱币史话和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货币的世界里,在方圆的乾坤中,我们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迭,可以看出文化的不断传承,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通过视频观看和实地参观我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时期 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贝壳充当货币,称为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等。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形成所谓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四大铸币体系,事实上这是当时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影响下的产物。处在中央地区的周、晋,是使用的布币;东方的燕、齐使用刀币;西方的秦国使用布帛和圜钱;南方的楚国铸行金币和蚁鼻钱。用青铜铸造的蚁鼻钱形状像海贝,上面刻有特殊的铭文,看上去很像一张面容怪异的尖长的人脸,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楚人尚巫,或许,正是这一张张的“鬼脸”,寄寓了楚国人崇尚巫道灵异的浪漫奇想。中国钱币史话中 秦汉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对文字保护甚佳,因而王莽被称为“古今铸币第一人”。王莽还铸造了许多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虽然是一种敛财手段,但也为以后货币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魏得五铢;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xx古代货币历史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 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偶而我们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

中国钱币论文

中国钱币论文 “独怕点写钱文”——小议北宋钱文 关键词:北宋钱币书法发展原因瘦金体 内容提要:钱文书法魅力无穷,流派纷呈,可谓是一部书法简史。本文没有就其历史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一点,通过解析北宋时期钱文高度发展的原因、书体齐全的铸币以及书法艺术的典型等,多方位展示钱文无与伦比的魅力。 引言 有人说书法简议中国古钱币文化艺术之美“独怕点写钱文”,官炉铸钱钱文非名家莫书。 ①纵观我国历代钱币书法,最值得称道的是北宋。这一时期年号钱开始盛行,铸币数量巨大,品种版别繁多,书体不仅限于篆、隶,而且还有行、草、楷书,不少钱文为名家所书,更有的是出自皇帝的御笔。因此,北宋的货币文字空前活跃,堪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展示,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正文 一、北宋钱币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 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特定的历史环境。 (一)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宋代钱文走向书法艺术的高峰做了历史铺垫。② 1、唐代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名称的钱文结构,且钱文皆用篆体书写。唐初,高祖李渊废隋五铢,开铸新钱,更名为“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之钱文乃欧阳询制词并书,其书写的隶书钱文布局严整,笔力外柔而内刚,质朴端庄,开一代书风。 2、初唐已开始出现正式的年号钱,为北宋年号钱的盛行打下了牢固根基。唐代乃至五代十国虽然是以“开元通宝”为主要货币,但间或亦出现过于“通宝”、“元宝”等宝文之前冠以皇帝年号的钱币。如高宗的“乾封泉宝”,肃宗的“乾元重宝”,代宗的“大历通宝”等,至于五代十国期间所铸的年号钱,更是屡见不鲜。 3、唐朝书法家辈出,书写“开元通宝”钱文的欧阳询即是唐初的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后有草书大师张旭与怀素,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还有小篆名家李冰阳等。这些书法名家之佳品给北宋多种钱文的书写以新的启迪与借鉴。 (二)北宋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钱文书法艺术的辉煌。 1、北宋历经九帝,改元35次,共铸行了27种年号钱,3种国号钱,其铸币品类版别极为繁多复杂,凡此种种,皆为钱文书写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北宋自太宗以来极力推崇“文治”,大兴士文翰墨之风,这种风尚被其子孙奉为“祖宗成规”而世代传承。尤为重要的是,北宋的历代皇帝不仅是钱文书法艺术的极力倡导者,而且有的还是钱文书法的亲笔挥写者。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因之亦为士大夫、文人风靡而影从。 3、北宋尚意多变的书体,在雅俗间广泛通用,无论陶瓷、绘画以及工艺品制造等,用不同书体装饰,能呈现别开生面、各有千秋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在钱文书法上亦充分反映出来。 二、北宋钱文书法艺术介绍 (一)各种书体齐全的北宋铸币③

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与赵佶瘦金体钱文刍议

【关键词】北宋;钱币书法;赵佶;瘦金体 【摘要】北宋钱币的品种版别繁多,钱文书法艺术空前发展,其原因首先是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其做了历史铺垫,其次是北宋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其钱文书法艺术的辉煌,出现了御书钱,同时还开创了以各种不同书体做钱文的先河,其中尤以赵佶御书瘦金体“崇宁通宝”等大字版别最具特色,独树一帜。 货币伴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出现,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就我国文化范畴的汉字书法而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最初甲骨文的简单记事发展到具有观赏价值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作为物物交易媒介物的古钱币,则是我国书法演变的实物见证。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部铸金史书,那于方寸之地书写的钱文时,从中可以领略我国书法艺术的源流以及古人在以文字服从于货币的实用需要中所追寻的美学观和艺术格局。 纵观我国历代钱币书法,最值得称道的是北宋。这一时期年号钱开始盛行,铸币数量巨大,品种版别繁多,书体不仅限于篆、隶,而且还有行、草、楷书,不少钱文为名家所书,更有的是出自皇帝的御笔。因此,北宋的货币文字空前活跃,堪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展示,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一、北宋钱币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 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寻根探源,广而化之地看,我们不妨将目光追溯至唐代。 首先,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宋代钱文走向书法艺术的高峰做了历史铺垫。 1、唐代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名称的钱文结构,如秦之“半两”,汉之“五铢”,且钱文皆用 篆体书写。唐初,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始废隋五铢,开铸新钱,更名为“开元通宝”。“开元”二字乃开新朝之元,“通宝”意为通行之宝货,如《通典·食货》所言“钱者通宝”也。“开元通宝”之钱文命给事中兼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其书写的隶书钱文布局严整,笔力外柔而内刚,质朴端庄,开一代崭新的书风,后人称之谓八分书(图一)。是为钱文用隶书之开端,亦是史书对钱文书写者姓名的第一次记载。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铸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名为通宝、元宝、重宝和泉宝等。这种吉语加宝文结构的“开元通宝”在重量、尺寸、形制、成色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币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1、隋朝钱币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 【隋文帝开皇五铢】 2、唐朝钱币 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自此以后,方孔圆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某某(多为铸币年号或国号)通宝、元宝、重宝等。

浅谈中国纸币

浅谈中国纸币 ——纸币的发行和使用的历史过程,分 析中国历史上屡次出现的纸币严重贬值的根源 一、纸币的发展 1、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1023年,政府发行交子。 2、民国时期纸币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前已在国外发行“铸饷券”,为了军事开支的需要,又发行了“军事用票”等纸币。辛亥革命胜利后,于民国初年,原“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1924年,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履行国家银行职能,发行货币。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 3、关金券 关金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 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解放前夕,上海银元一元可换金元券16亿,各地纷纷拒用,逐以银元代替流通。银元券东北九省流通券 大陆解放前夕,金圆券已形同废纸,民间多已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党政府乃恢复银本位币制,在重庆、广州一带发行银元券。 4、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货币 1924年至1927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国出现了国共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官僚的革命热潮。"浏东平民银行常洋券"、"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的期票以及"黄冈县信用合作社流通券",是中国工农革命政权早期的货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货币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各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为了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行了一百五十余种纸币和十余种布钞。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统一,苏区的货币经历了由区、县银行货币到特区和省银行货币,最后统一为中华苏维埃共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我国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指退出流通领域的历史货币,我国历史上用作交换的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时期,上下四千年;包括贝、玉、石、金、银、铜、铁、铅、锡以及麻布、棉纸等不同质材,从贝币到银圆铜圆,以方孔圆钱为主要货币形态 “演变过程”:指从萌芽--形成--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 “钱币文化”:指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精神在钱币上的体现,包括钱币本身的形制、制作、文字书法、图案设计等。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 “贝币与商代铜贝”海贝原为装饰品,因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计数单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充当货币,以至于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有关的,大都以“贝”为偏旁, 如寶、貢、財、貧、賞、賜、貪、貫、貭、貴、買、賣、貶、貸、費、貿、賀、賃、賄、賂、貨、販、資、賊、賍、

賎、賑、賒、賠、賤、賦、賭、贏、贖、賽、購、賺、贈等等, 甚而出现"以贝为宝"的日常用语。后来天然海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玉贝、骨贝及铜贝等仿贝辅其不足。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时期铸造的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国家公认的最早金属铸币--吕底亚王国铸币(公元前640年)要早近千年。铜贝的形状完全仿效天然海贝,椭圆形,腹内铸成空洞,面中间有一道从上到下的槽沟,两边铸有数量相同的短齿纹. 还有一种"包金铜贝"和"贴金铜贝", 贝面上包一层薄薄的金皮或涂一层金粉,专供王侯贵戚们朝聘或赏赐之用. “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孔方兄”成为钱之谑称. 阿堵物《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阿堵物!”自此,阿堵物遂为钱之别称。 邓通是西汉文帝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自由铸钱,故而邓通私铸的半两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币的别称. 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 战国时期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货币制度。货币币材丰富多样,有珠玉龟贝、金银铜锡.甚至包括牲畜、皮革、齿角、粮食、布帛。而金有金块、金贝,贝又有包金、贴金;银有银贝、银布;铜有铜块,铜铸币等。《管子?国蓄》有“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的记述。《汉书?食货志》也说“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至秦代则统一规定为: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用宝藏,不为币。而货币形制,精彩纷呈,叹为现止。仅就铜质铸币而言,因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就流通不同形制的铸币,总体上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此外,还出土有戈形币、鱼形币、桥形币等。楚国的爰金,实际上已进入黄金铸币的初级阶段,其版金和饼金,虽然都属称量货币,但与当时其他国家使用的黄金有明显区别,即有比较固定的形制和重量(包括其计量单位)。再就货币的计量单位而言,同样精彩纷呈,如布币有釿、斤、金、寽、朱、两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硬通货的黄金,与其他实物货币之间,已经规定有严格的比价。《管子?乘马》:“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邑.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两当一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单旗就提出了金属铸币的子母相权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发行和流通的理论。

中国书法艺术金银纪念币赏析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将于2018年6月28日发行,该项目包括1枚金币、4枚银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5枚币正面图案均为金文“中国”字样衬以青铜器装饰纹样,并刊国名、年号。 8克金币背面图案为商代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及其“协田”字样与“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商·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字样及面额。众人协田卜骨刻辞是商朝时期王令民众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的政令。“协田”二字是刻辞中的关键词,意为“共同在田间耕作”,阐明了这条政令的主要用意。币面以“协田”二字为主要元素,突出字体笔画的质感,笔触刚劲有力,并突出甲骨斑驳的质感肌理,表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古朴之美。 150克银币背面图案为西周大盂鼎铭文及“匍有四方”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西周·大盂鼎铭文”字样及面额。大盂鼎是西周礼器,其铭文共计291字,大意是周王告诫盂,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尽力辅佐他,以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币面以“匍有四方”四字作为核心元素,“匍有四方”意为“敷佑四方、佑助四方”,是全篇铭文的主旨。同时,币面展现了全篇铭文,文字方整端正,结构宽博宏阔,气势雄浑威严,章法布局疏密有致、气韵流贯。 30克银币之一背面图案为西周虢季子白盘局部铭文及其“万年无疆”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

刊“中国书法艺术·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字样及面额。虢季子白盘铭文是西周金文的代表作品。周宣王十二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犬戎,宣王举行庆典以表彰其功绩,虢季子白专门铸造此盘来纪念此事。币面以铭文最后一句“万年无疆”为主体元素,并选取铭文局部作为背景,辅以器形轮廓、纹饰,展现了铭文书法结构严谨、布局和谐、用笔谨饬的特征。 30克银币之二背面图案为先秦石鼓局部文字及其“吾车既好”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先秦·石鼓文”字样及面额。石鼓形状上细下粗顶微圆,似鼓,故称石鼓。石鼓文即刻在石鼓上的文字,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是历代书法家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吾车既好”四字取自石鼓文语句“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景象。币面以“吾车既好”为核心元素,左侧以大篇幅展现石鼓文,结构方正匀称,字体舒展大方,币面风格优雅端庄、自然古朴。 30克银币之三背面图案为秦代泰山刻石局部文字及“金石”字样、“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秦·李斯·泰山刻石”字样及面额。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在先秦大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小篆成为秦代的通行书体。“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刻辞颂扬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德,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之一,书法结构整齐,线条圆畅,字形纵长,庄严典雅。币面从《秦泰山刻石》中选取“金石”二字作为主要元素,背景嵌入刻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一) 张观计汉字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由于其起源于象形,有一种天然的妙趣横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部类――书法艺术,并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代钱币深深地印证着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是一部独特的书法艺术殿堂。本文重点赏析篆书及其在钱币上的艺术表现。 一、篆书源流 “篆书”是先秦文字的通称。从远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开始刻画符号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目前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应当是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由于书写工具的特点,形成“甲骨文”特有的风格: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甲骨文之后,是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亦称“金文”的文字。我们现在所称“青铜器”是由于时间的久远铜制品外表

产生铜锈后的一般称谓,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谓。由于铜的冶炼的复杂和产量的稀少,以及铜制品的外形特殊质感,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西周早期青铜伯矩盘铭文和大孟鼎铭、西周后期的毛公鼎铭(部分拓片)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书写凿刻在石鼓上文字,称之为“石鼓文”。文字风格质朴,雄浑,富于变化。 秦《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华文化滥觞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氛围。表现在文字书写上,也是形体各异,百花争艳。人们一般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或“籀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

钱文书法、钱币与民俗

中国古代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 座恢宏的、古老而又现实的书法艺术殿堂。 (一)、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演变 中国文化是从写字开始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使用比较 广泛的文字系统。从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刻符、结绳记事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汉字系统,因刻于龟甲兽骨而 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 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 有的书法意趣。 "金文"指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殷商,兴盛于西周,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 的装饰性。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齐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石鼓文"传为周秦石刻文字,自唐初发现以来为书坛所称道。据 考证为秦献公时期刻在10个鼓形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 朝君王的渔猎情况。"石鼓文"是后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材料。 李斯"小篆":秦始皇时代的标准字体。秦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李斯的书法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唐人张怀瑾评价"画如铁石,字如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小篆"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秦简"、"汉简":是保留秦汉时期文字的主要出土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从"小篆"演变到"隶书"的发展脉络。在汉代造纸术 发明之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批秦简,毛笔墨书,震惊世界。 "隶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相传由狱吏程邈 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 现波、磔,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 的《熹平石经》。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草书":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文字,将隶书 结体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的现象,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 并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这就是中国草书的最初形态,被称为"章草"。"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 书简化变易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 字之间笔势相连。草书始终只是一种辅助书体,在书法史上并未形成 一个独立的阶段。"草书"的代表人物有"颠张狂素"即张旭和怀素,开 尚意书风之先河。 "楷书":由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剔而成,因其形体方正, 笔画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而得名。一般认为开创于三国至魏晋 时期,魏太傅钟繇被尊为开派宗师。到隋唐时期,"楷书"鼎盛,有"初 唐四杰"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以及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 柳公权,使"楷书"发展到极致。 "行书":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相对于正体(篆、隶、楷)的草率化写法,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中介字体。书 时无规定标准,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张观计 一、隶书 我国书法历史的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体艺术演变,在篆书艺术昌盛的战国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这种书体相传是由狱吏程邈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隶书的最大特点是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这是汉字向左右拓展空间迈出的革命性一步,同时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现波、磔(读音zhe),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为汉字向楷书迈进奠定了基础。“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东汉熹平石经拓片 我们通常将隶书与汉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汉隶”,就象我们将小篆与秦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秦篆”一样。但从钱币实物上的书体看,汉代的钱币早期的铜币,无论是荚钱、八铢钱、五分钱、四铢钱,还是后期的五铢钱,并没有出现隶书,而是继续使用“篆书”,这让我们看出,汉代在钱币文化传承上仍然遵循着“汉承秦制”的规则。这个“规则”一直延续至两晋时代才打破。因为两晋时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不仅诞生了后人景仰的“书圣”王羲之和一大批书法家,而且开创了书法“尚韵”的时代。纯欣赏的态度、强调审美的表现、对主体的尊重、对艺术技巧的理性把握,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正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影响到钱文的应用。根据钱币实物呈现,钱币上最早出现“隶书”的是《汉兴》小钱。 十六国时期-汉竖读、横读“汉兴”钱币图片 东晋末期的十六时期,盘踞成都的李寿(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公元338—343年)并铸“汉兴”小钱,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之年号钱(以年号注钱文),开创年号钱之先河,是中国古代钱币从重量记名到年号记名的转折点。过去很多学者认为“汉兴”是汉代初期的荚钱,这是读史有误所致,以为“汉兴”就是汉代兴起的意思。“汉兴”二字隶书,文字风格淳朴,结构开张。钱文有竖读、横读二种,俗称“直汉兴”和“横汉兴”。径约1.2厘米,重1克上下。汉兴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见。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隶书的特征是扁平,由于竖读的钱文左右不受限制,较之横读的钱文更适合展示隶书的特征,给人条达舒展的感觉。 另一枚早期隶书钱币是《天兴七年》,是传世的北魏铸币。天兴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年号(公元398年),天兴七年即公元404年。“天兴七年”材质采用黄金,是名副其实的金币,于1925年出土于洛阳北邙北魏陵寝之中。钱型仿照五铢钱,钱质厚重达16.8759克,形大如折二。铭文“天兴七年”,对读隶书的近楷,文字细劲、挺拔、秀气,结构开张,特别是“天”字的撇捺近乎夸张。 天兴七年金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纪年年号钱金币,金币公然铭有年号,一般人家似乎难有这个财力鼓铸金币,有这个财力的贵戚们,似乎也犯不着冒这个政治风险。根据《中国货币史》的作者彭信威先生的推测,倾向于接近这是国家或皇室铸造来赏赐用的金币。如果真如此,则此钱又开创了宫廷铸造金银币用来赏赐的先例。天兴七年金币这类赏赐用金币,在北朝很可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很可能受到外国(古罗马)金银铸币的影响。 另有研究者认为是银匠所为,属个别行为。因为北魏在建国初期包括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和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期间,一直没有铸币,直到迁都洛阳的太和年间(公元495年)才实行铸币,而钱文使用的仍是篆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