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an-Stone Technique 2010-12-23发布

2011-01-1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前言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砭术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

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标准化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标准化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标准化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

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包括以下8个分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审定组成员: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沈同、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引言砭术是指使用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进行按摩、温熨等操作的养生保健技术,其中的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称为砭具,适合制作砭具的特定石头称为砭石,砭石在古代的文献中同时具有砭具和砭术的含义,砭术用于医疗机构,以治疗为目的,则称为砭石疗法。砭石(具)曾是古

代的一种针灸器具,砭术是一种古针灸术,在《黄帝内经》中被列为古代五大医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砭具佳石的匮乏等原因,砭术自东汉以后逐渐失传。20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古泗水流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头,称为泗滨浮石,原用于制磬,后发现制成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具有良好的效果,砭术被重新挖掘出来,并诞生了新砭具和新砭石疗法。新砭具和砭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了制作砭具石材(砭石)的物理特性和医学安全性,按照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学等原理,使用具有优良物理特性、安全、易加工和保存的石材,按照适合在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操作的原则,制作成一定形状或与其它材料组合形成的器械,针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施行器械按摩、刮痧和理疗,通过穴位刺激、理筋通脉和温养筋脉等原理,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保健作用。砭术具有五大特点:无损伤、无传染、安全的中医外治法;不刺入皮肤、痛苦小;作用范围广,可对经筋、皮部甚至多条经脉同时作用;作用方式多,有机械按摩、超声波和远红外等多种作用;简便易学,无需专业解剖知识,老百姓可在家中自行操作。主要适应症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肌肉痉挛、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五个方面;对于头痛、头晕、感冒、

近视眼、皮肤病、糖尿病、腹泻、腹胀、便秘、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美容和减肥等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砭术和砭石的概念及其操作规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砭术和刮痧从业人员使用。

本分册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本分册主要起草人:张维波,谷世喆,耿引循,田宇瑛,谢衡辉,买文军,付小苏,李小军,侯中伟,衣华强,胡剑波,陆宙雄,黄涛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砭术的术语和定义、对砭具的要求、砭具的分类、砭术的应用范围、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施术时间与疗程、禁忌症与注意事项、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本《规范》适用于指导和规范砭术刮痧保健服务行业传统中医砭石疗法临床操作,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砭具制作加工机构的生产,指导砭术刮痧(医)师以及个人合理使用砭术。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2.1 砭术Bian-stone technique 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砭具进行的医疗保健技术。2.2砭具Bian-stone tool 用适合于医疗保健的石料经打磨成特定形状,或以石料为主并与其它材料相组合,形成的医疗保健工具。2.3砭石Bian-stone

具有生物安全性和良好生物物理学特性、适合于医疗保健为目的的特殊石头。2.4砭石疗法Bian-stone therapy 使

用砭具进行的医疗方法。2.5砭石物性physical features of Bian-stone 指具有一定生物物理学效应的砭石物理特性,是保证砭石发挥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微晶结构、超声波和远红外三种特性。

3 砭具的要求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砭具作为人体医

疗保健的工具,首先要保证制作材料——砭石的安全性。根据使用范围,可将其安全性分为医疗级和保健级两个等级。

3.1.1 医疗级标准医疗级砭石可用于包括医疗机构在内

的所有场合,其产销和使用范围不受限制。其安全性标准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Ⅰ类医疗器械管理的统一安全

标准《GB/T16886.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16886.10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进行检测,与皮肤接触的体外细胞毒性应不超过I级,与皮肤接触的刺激性应不超过I级,

与皮肤接触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应不超过I级。4 保健级标准保健级砭石可用于保健美容场所和家庭个人使用,其安全性标准参照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

布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A类装修材料标准的半量进行检测,其内照射指数IRa ≤ 0.5,外照射指数Ir ≤ 0.65。4.2 砭石的物性标准

砭石物性是保证砭具发挥功效的重要方面。砭石物性按

照结晶颗粒度、超声波成分和红外波谱带宽三个方面分为5个等级。砭石的结晶颗粒度:C级≤0.5mm; B级≤ 0.1mm; A级≤ 0.05mm。红外波谱带宽的最大波长:C级≥ 13μm; B级≥ 14μm; A级≥ 15μm。超声波成分:敲击标准大砭板,将声波进行频谱分析,应在20KHz以上频率区域(超声波区域)存在一定的超声波成分(若干个波),以幅度达到最大声频幅度10%以上的波计算:C级1个波,B级2个波,A级3个波。在以上分级的基础上,结晶颗粒度≤0.04mm,红外波谱最大波长≥ 16μm者为2A级;结晶颗粒度≤

0.03mm,红外波谱最大波长≥ 17μm,超声波成分达到4个波者为3A级。达到3A级的砭石也称为砭具佳石。4.3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

各种砭具中的砭石部分,其表面应保证平整、光滑,不得有深度裂纹和凹窝,以免在操作时造成人体皮肤的划伤,砭石与其它材料(如木制手柄)的衔接部位应牢固,与电子和机械器件的衔接应安全可靠。用热水浸泡加热砭块时,水温应在60~70℃,用电加热砭石时,砭石表面的温度应控制在37~53℃。

5 操作步骤与要求5.1施术前的准备实施砭术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手法个体化,有针对性,着重于解决关键问题。准备好治疗时所需要的砭具,用75%医用乙醇擦拭消毒,大块砭石可用温水擦洗清洁;对电热温

熨类砭具要提前加热。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实施砭术前,首先要使背部等施术部位充分暴露,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无破损、溃疡以及化脓性皮肤病等影响操作的情况。5.1.1

体位选择受术者体位选择以无不适感觉,能有效暴露施术部位和有利于操作为原则。受术者常用体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端坐位、伏坐位等。施术者体位应以有利于施术者手法操作及减轻体力消耗为原则。常采用站立位和坐位,以前者更为常用。5.1.2介质选择与使用使用砭具操作一般不需要润滑类介质,特殊情况下,可选择下列介质,实现辅助作用。

红花油有活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可用于心腹诸痛、风湿骨痛、腰酸背痛等。刮痧油或刮痧乳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解肌发表、缓解疼痛、之功效,多用于络脉受邪的痧症。各种植物精油如薰衣草精油有镇静、安神、降压等功效,可用于心悸、失眠、高血压等患者。5.2 操作方法根据砭术手法动作形态的不同和砭石的物性,将砭术操作方法分为五大类:即摩擦类、摆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熨敷类。5.2.1摩擦类方法:5.2.1.1刮法

使用板形砭具的凸边或凹边,竖立并沿垂直砭板的方向移动,对体表进行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试或往返双方向刮试,一般以循经纵向为主,特殊情况下也可横向刮试。

在不要求出痧时,以皮肤表面微微发红为度。此法可活跃体表微循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砭术刮痧是使用板形砭具的凸边实施力度较大的刮法,并使皮肤表面出痧。此法以清热毒为主,可按照刮痧的基本要求加用刮痧油或刮痧乳,砭具与皮肤之间的夹角以45°为宜。

头部刮法可使用梳形砭板(砭梳子,附录A 图1右上)的齿边进行刮试,一般采用梳头式刮法,沿督脉、膀胱经和胆经由前向后顺序进行梳头样的操作,也可采用散射式刮法,即以百会为中心向四周刮试。5.2.1.2 推法用手将块形

砭具(如砭砧,附录A 图4左)或球形砭具(如椭圆砭石,附录A 图5左)按压于体表,作直线单向移动,用力稳重,速度缓慢均匀。常用于腰背、四肢部,以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体液流动,疏通滞结。上述刮、推二法,其中单向推刮时,其补泻特点同于针灸疗法中的迎随补泻,即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另外,也可以力度大、出痧重为泻;力度小、只发红为补。5.2.1.3 抹法用板形砭具的凹边,以小于90度的角度,在体表做单向或往返轻柔、缓慢地抹擦。此法常用于头面、颈部桥弓、手足心、皮肤较薄距骨头较近的腕踝关节等部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可开窍醒神降压明目、疏导气机、滑利关节。5.2.1.4 摩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

面接触皮肤,平行于皮肤,做快速的环转移动,使砭具产生大量而多频的超声波脉冲,从而发挥砭石独特的超声波物理

性能。此法多用于关节、手足、面部等身体的曲面部位,可祛瘀散结,促进生物分子的运动,提高组织的能量代谢水平。

5.2.1.5 擦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接触皮肤,平行于皮肤,做快速的直线往复移动,使砭具产生大量而多频的超声波脉冲,从而发挥砭石独特的超声波物理性能。此法多用于肢体、躯干等身体的平直部位,可祛瘀散结,促进生物分子的运动,提高组织的能量代谢水平。摩、擦二法对组织的作用力较小,常用于组织急性损伤疼痛较重拒按情况下的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当使用一段时间受术者不感觉疼痛时,可适当增大砭具与皮肤的夹角,逐渐加大作用力度。5.2.2

摆动类方法5.2.2.1 揉法使用砭具的弧面在体表摆动按揉,如用椭圆砭石的弧面(附录A 图5左)对肢体和躯干部位进行大面积的移动揉压,用T型砭锥的指形头(附录A 图2右)或砭镰的短边(附录A 图1中)对足部、腕踝等细小肢体部位进行揉压。除直线运动外,还可以做旋转、前后摆动等运动,力度由轻到重,方向以纵向循经为宜,具有放松肌肉、活血祛瘀、行气导滞、消肿止痛的作用。5.2.2.2 缠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尖端(如砭锥、砭擀指和T型砭锥的锥头,附录A 图2)或板形砭具的尖端(如砭板的角或砭镰的尾锥,附录A 图1左、中)抵住穴位或压痛点,然后作高频往复摆动。该法可用于除头面及骨骼显露处以外的各穴位及压痛点,具有舒筋理脉、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的作

用。5.2.2.3 滚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棒体部分压在体表,然后作往返滚动。此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各部肌肉丰厚的部位,具有疏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等作用。5.2.2.4 划法使用板形砭具(如砭板的凸边、小角,附录A 图1左;砭镰的凸边,附录A 图1中)或锥形砭具(如砭擀指的锥头,附录A 图2中;T型砭锥的刀形头,附录A 图2右)沿经脉或肌肉的缝隙方向缓慢地划动,对某些粘连的间隙,可进行反复划动。该法常用于四肢和躯干部的经脉线上,可扩大经脉的组织间隙,达到化结通脉的作用。

5.2.2.5 拨法用板形砭具较薄的凸边或锥形砭具(如T 型砭锥的刀形头,附录A 图2右)在肌腱或结节处沿垂直于肌肉的方向进行往返拨动,多应用于肌肉筋腱或结节性病变(经筋病),是针对较浅层组织的一种解结法。5.2.3 挤压类方法5.2.3.1 点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锥头、板形砭具的角或尾锥,对相关穴位或病变局部施以压力,其力度由轻到重,以不刺破皮肤,能够耐受为度,尽量出现酸、麻、胀的得气感。锥度较小(钝)的锥头用于肌肉丰厚的臀部、大腿、肩头等处,锥度较大(尖)的锥头用于肌肉较薄的肢体、手足头面部。该法可起到类似针刺的调节作用,常用于禁刺部位、小儿惧针和晕针的情况。5.2.3.2 按法使用块形砭具的平面(如砭砧,附录A 图4左)或球形砭具的弧面(如椭圆砭石,附录A 图5左)置于体表,用单手或双手

施加一定的压力,作用一段时间。此法多用于腰背及腿部,可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5.2.3.3 振法在用砭具按压体表的同时,通过操作者力量的调节,使砭具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作用于组织。此法可调和气血,祛瘀消积、愉悦精神。5.2.3.4 拿法使用球形砭具(如椭圆砭石,附录A 图5左)或板形砭具(如砭板,附录A 图1左)对肌肉做捏拿、提拉动作。此法主要施用于四肢肌肉,可舒筋活血、放松肌肉。5.2.4 叩击类方法:5.2.4.1 拍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如砭镰,附录A 图1中)或块形砭具(如砭砧或砭尺,附录A 附录A 图4)的平面有节奏地拍击身体的相应部位。砭具的平面要尽量与皮肤平行,不要用力过大,在接触皮肤后的瞬间,操作者停止用力并放松,使被拍击的组织有一个回弹。拍击频率可以因部位、体质而异。该法主要作用于肌肉丰厚之处,具有松解肌肉粘连、疏通经络的作用。5.2.4.2 叩法用板型砭具的突起部位(如砭板、砭镰的钝角,附录A 图1左、中)或球形砭具的突起部位(如椭圆砭石的短弧边,附录A 图5左)叩击穴位,此法可对穴位产生较大的力学刺激作用,以产生“酸、麻、胀”的得气感为佳。注意叩击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软组织,频率可以因部位、体质而异。使用砭具对相应的穴位进行叩击时,叩击力度要以受术者感到类似得气的舒适感为宜,此法主要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对其产生刺激作用。5.2.4.3

剁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两个边或球形砭具的弧边(如椭圆砭石的长弧边,附录A 图5左)击打身体部位。板形砭具凸边的力度较大,可用于肌肉丰厚及不敏感的部位,凹边的力度较小,可用于皮肤较薄、骨头凸起的周边和弧度较大的身体部位;椭圆砭石的质量较大,只能用于臀部、大腿等肌肉极厚的地方。剁法的频率可以因部位、体质而异。该法主要用于肌肉丰厚的肩头、大腿等处,可放松肌肉,活跃气血。

5.2.5 熨敷类方法:5.2.5.1 温法使用块形砭具(如大、小砭块,附录A 图3),先将砭块放入60~70℃的热水里几分钟,然后拿出来擦干,平放于患处或经脉部分。如果感觉很热,可以先垫一个毛巾,待温度有所下降时再拿走。砭块的特点是面积较大,可以对多条经脉同时进行治疗。由于体积和热容量,砭块的温度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总趋势是不断降低的。砭块的体积较大,更适合于做静止的温法,不太适合于手持做带运动的熨法。该法具有温经通络,祛寒散邪的作用。5.2.5.2清法将块形砭具放在冷水或冰箱中适当降温,然后放置于受术者发热、红肿的部位。常将块形砭具中的砭砧(附录A 图4左)置于额部和眼部做清法。此法有助于吸收人体内多余的热量,收缩血管,用于清镇退热及帮助红肿的部位消肿。5.2.5.3感法将较小尺寸的佩戴类砭具放置或佩带于人体体表的不同部位,利用人体自身的热量加热砭石,使砭石发出一定的远红外能量,并进一步使体

表感应增温,达到活跃人体气血的作用。5.2.5.4 电热砭石温熨法在砭石的内部或一面增加电加热元件和温度传

感装置,并连接到相应的加热控温仪器上(附录A 图6、7),使砭石的温度达到超过人体体温的较高温度,并保持恒温和精细地控温,使砭石释放更多的热能和远红外能量,实现长时间、舒适的物理能量调养。该法主要用于风、寒、湿引起的痹证疼痛的缓解及补充人体的元阳之气。目前已有几种类型的电热砭石,其中A型电热砭石(附录A 图6下)为长方体,其大小便于持握,有一个弧形边和一个球形角,主要用于砭石的熨法(热按摩),可进行刮、拍、点、摩、擦等常规砭术手法,也可放在颈部、腘窝、丹田等部位做温法,补充元阳之气。B型电热砭石(附录A 图7左下)接近方形,体积较大,主要用于温法,适合于施加于表面大而平坦的人体部位,如肩部、腰骶部和膝部,对这些部位的寒痹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用B型电热砭石也可作一定的手法操作,如压法。C型电热砭石(附录A 图7右下)其面积与艾灸的加热面积接近,有一个固定用的松紧带,可绑于穴位处做灸疗,是一种新型的无烟灸法。用C型电热砭石也可在面部施行小范围的摩擦手法,改善局部微循环,实现美容和面部保健。另外,还有电热砭石床、(电)热砭石房等更大型的类似保健设施。

6 施术时间与疗程

实施砭术手法时间一般每次20~30min,电热砭石温法在达到设定温度后,可继续施术30~60min。疗程根据病情或个体情况可采取每日或间日一次,5~10次为一个疗程。

7 注意事项7.1集中注意力在砭术操作过程中,施术者和助手要全神贯注,手法操作要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切忌使用暴力;注意解剖关系和病理特点;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经常询问受术者的感觉,必要时调整手法。7.2 使用时的力量使用拍法和叩法时,力量不要过大,着力点要浅,次数勿多,以防止软组织损伤。7.3 面部的操作面部有痤疮者或疮疤时,不要使用力度较大的手法如刮法等。

7.4 颈部的操作在颈部的侧面进行点揉按压时要注意此处的颈动脉,不可持续按压。7.5 使用前的检查使用砭具操作前,应检查砭具边缘有无破损、裂痕,以免划伤皮肤,不合格的砭具不能使用。7.6 砭具忌摔使用砭具操作时,注意不要让砭具与硬物碰撞,不要将砭具摔落到硬地上。7.7 电热砭石温度的调节使用电热砭石时,其电加热仪器的温度要从39℃逐步向上加温度,并询问受试者的感觉,不要直接使用较高的温度作用于人体,以防烫伤。7.8 砭具的消毒术后应对砭具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浸泡于1:1000的新洁尔灭消毒液中30min后,放在硬质盒中,存放在清凉、干燥处备用。7.9 砭具使用后的注意事项使用温熨类砭石进行操作后,受术者常会有出汗发热现象,会损失一定量的体

液,故在术后可让受术者饮用一些温开水。电热砭石的电子加热部件在使用后,应关闭开关并拔掉电源插销,收好备用。

8 禁忌

8.1 不宜使用砭术的情况不宜使用砭术的情况包括:某些感染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如丹毒、骨髓炎、急性肝炎、肺结核;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或外伤出血者;手法操作区域有烫伤、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的病人;急性脊柱损伤诊断不明者,或者不稳定性脊柱骨折以及脊柱重度滑脱的患者;肌腱或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的患者。8.2 妊娠妇女的注意事项妊娠妇女的腰骶部、臀部和腹部在怀孕前3月和后3月禁忌使用砭术。8.3 皮肤病患者的注意事项对皮肤病患者使用的砭具应保证专人专用。8.4 不宜立即使用砭术的情况凡遇过饱、过饥、醉酒、大怒、大惊、疲劳过度、精神紧张等情况,不宜立即使用砭术。9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9.1意外情况实施砭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烫伤、皮肤破损

等意外情况。9.2处理措施9.2.1 烫伤的处理使用砭术

温熨方法不当时,如出现一度烫伤(局部红肿),应将创面

放入冷水中浸洗半小时,再用麻油、菜油涂擦创面。如出现二度烫伤(有水泡),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要适度。9.2.2 皮肤破损的处理

若用力不当致皮肤破损,应做局部消毒处理,无菌纱布敷贴,

破损较轻也可局部涂敷红药水,并避免在伤处操作,预防感染。

附录A(规范性附录)砭具的分类砭具是各种不同形状的砭石及砭石与其它材料如木材、电子器件、机械振动器件等组合而成的医疗保健工具的总称,根据使用的方法,可分为按摩类砭具、温熨类砭具、割刺类砭具和佩戴类砭具。还可根据砭具的形状和组合方式分为板形砭具(如图1所列)、锥棒形砭具(如图2所列)、块形砭具(如图3、4所列)、球形砭具(如图5所列)、复合砭具(如图1中的砭镰、图2中的砭擀指)、电热砭具(如图6,7所列)和振动砭具等。不同类型的砭具适用于不同的方法和部位,可产生不同的功效,是砭术的主要特色之一。图1. 板形砭具左:砭板,中:砭镰,右上:梳形砭板,右下:肾形砭板图2. 锥棒形砭具左:砭锥,中:砭擀指,右:T形砭锥图3. 块形砭具左:小砭块,右:大砭块图4. 块形砭具左:砭砧,右:砭尺图5. 球形砭具左:椭圆砭石,右:砭球图6. 电热砭具下:A 型电热砭石图7. 电热砭具左下:B型电热砭石,右下:C

型电热砭石附录B(规范性附录)砭术的适应证砭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砭具进行的医疗保健技术,在本规范中主要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此外,砭术对于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后遗症、肌肉痉挛、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有较好的康复作用,

对于头痛、头晕、感冒、近视眼、皮肤病、糖尿病、腹泻、腹胀、便秘、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砭术可较好地缓解其症状,在美容和减肥等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ian-stone technique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砭具标准与砭术的应用范围 (2) 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 2 3.1.1 医疗级标准 (2) 3.1.2 保健级标准 (2) 3.2 砭石的物性标准.. 2 3.3 砭具的分类.. 3 3.4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 5 3.5 砭术的应用范围.. 6 4 准备工作 (6) 4.1施术前的准备.. 6 4.2 体位选择.. 6 4.2.1患者体位选择... 6 4.2.2医生体位选择... 6 4.3介质选择.. 7 4.3.1红花油 (7) 4.3.2 刮痧油 (7)

4.3.3 各种植物精油... 7 5 操作方法 (7) 5.1摩擦类方法:.. 7 5.1.1刮法 (7) 5.1.2 推法 (8) 5.1.3 抹法 (8) 5.1.4 摩法 (8) 5.1.5 擦法 (8) 5.2 摆动类方法.. 9 5.2.1 揉法 (9) 5.2.2 缠法 (9) 5.2.3 滚法 (9) 5.2.4 划法 (9) 5.2.5 拨法 (10) 5.3 挤压类方法.. 10 5.3.1 点法 (10) 5.3.2 按法 (10) 5.3.3 振法 (10) 5.3.4 拿法 (10) 5.4 叩击类方法:.. 11 5.4.1 拍法 (11) 5.4.2 叩法 (11) 5.4.3 剁法 (11) 5.5 熨敷类方法:.. 11 5.5.1 温法 (11) 5.5.2 清法 (12) 5.5.3 感法 (12) 5.5.4电热砭石温熨法... 12 6 砭术治疗时间与疗程... 13 7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3) 7.1集中注意力.. 1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试题----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序号科室姓名计时得分 项目要求分值扣分细则扣分 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着装整洁。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操作前准备医生洗手,核对,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0 未洗手扣2分,未核对扣2分,未评 估扣2分。 物品 治疗盘(内铺治疗巾)、75%酒精、探棒、棉签、镊 子、一次性耳豆贴、弯盘(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 5 用物缺一项扣1分,一项不符合要 求扣0.5分。 患者 核对患者、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 5 漏一项扣1分,不解释扣2分,解释 不到位扣1分。 体位舒适合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取体位)。 5 体位不正确扣3分,不舒适扣2分。 操作流程定位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 选区内找敏感点。 5 30 选穴定位不正确扣3分,选穴定位 时未询问患者感受扣2分。 皮肤 消毒 再次核对穴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其范围视耳 廓大小而定,以擦净耳部油脂为度)。 5 未消毒扣5分,消毒不符合要求一 处扣2分。 压豆 压豆方法正确:取压豆贴依次按压在相应穴位上, 并依次按压。 15 按压时未询问患者感觉每穴扣2分, 按压方法不正确扣5分、籽偏离穴 位每穴扣5分、粘贴不牢每穴扣3分。观察 按压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等不适情况。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5 未观察扣2分,未询问扣2分,未告 知扣2分。 操 作后整理 再次核对,合理安排体位。 5 10 未核对扣2分,体位不舒适均扣2分。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物品处理符合要求。 (探棒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 未洗手扣2分,未口述探棒消毒处理 扣3分。 合计70 注:操作时间为5分钟,从消毒皮肤开始计时至压豆完成结束,每超时10秒扣1分。 监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2018年01月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3.1作用 3.2适应范围 4 注意事项 5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顺序 5.2常见操作方法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6.2禁忌病证 6.3禁忌体质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7.1不良反应

7.2处理措施 前言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

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 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维波,谷世喆,耿引循,田宇瑛,谢衡辉,买文军,付小苏,李小军,侯中伟,衣华强,陆宙雄,黄涛。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砭术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砭术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砭术是指使用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进行按摩、温熨等操作的养生保健技术,其中的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称为砭具,适合制作砭具的特定石头称为砭石,砭石在古代的文献中同时具有砭具和砭术的含义,砭术用于医疗机构,以治疗为目的,则称为砭石疗法。砭石(具)曾是古代的一种针灸器具,砭术是一种古针灸术,在《黄帝内经》中被列为古代五大医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砭具佳石的匮乏等原因,砭术自东汉以后逐渐失传。20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古泗水流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头,称为泗滨浮石,原用于制磬,后发现制成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具有良好的效果,砭术被重新挖掘出来,并诞生了新砭具和新砭石疗法。新砭具和砭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了制作砭具石材(砭石)的物理特性和医学安全性,按照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学等原理,使用具有优良物理特性、安全、易加工和保存的石材,按照适合在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操作的原则,制作成一定形状或与其它材料组合形成的器械,针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施行器械按摩、刮痧和理疗,通过穴位刺激、理筋通脉和温养筋脉等原理,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保健作用。砭术具有五大特点:1)无损伤、无传染、安全的中医外治法;2)不刺入皮肤、痛苦小;3)作用范围广,可对经筋、皮部甚至多条经脉同时作用;4)作用方式多,有机械按摩、超声波和远红外等多种作用;5)简便易学,无需专业解剖知识,老百姓可在家中自行操作。主要适应症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

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 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2011-03-11 23:51:28)转载标签:养生保健技术养生规范标准养生国家标准养生技术规范中医养生中医分类:中医养生规范国家标准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ssage for children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指导原则. 1 4 准备工作. 1 5 操作手法. 2 5.1强肺卫、增体质推拿. 2 5.2 健脾胃、增食欲推拿. 3 5.3 补肾益智推拿. 4 5.4 养心安神推拿. 4 5.5干浴健身推拿. 5 6 禁忌症. 7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8 7.1意外情况. 8 7.2处理措施. 8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山西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德仁,王建红、贺磊、金义成、王国才、栾长业、廖品东、刘震寰、周俊亮、崔伟亮、樊新荣、黄博明、于天源。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少儿推拿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少儿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少儿推拿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少儿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8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目次 1 范围. ... ... ... ... . ... ... ... ..... ... ... .. (79) 2 术语与定义. ... ... ... ... ... ... ... . ... ... ... .. 79 3 指导原则. ... ... ... ... ... ... ... ... ... ... .. (79) 4 准备工作.. ... ... ... ... ..... ... ... ... ... ... . (81) 4.1 药物选择. ... ... ... ... ... ... . ... ... ... ... (81) 4.2 赋型剂的选择. ... ... ... ... ... ..... ... ... ... (81) 4.3 剂型的选择. ... ... ... ... ... ... ... ... ... .. (81) 5 操作方法.. ... ... ... . ... ... ... ... ... ... ... . (83) 5.1 穴位选择.. ... ... ... ... ... ... ... ... ... ... .. 83 5.2 贴敷方法. ... ... ... ... ... ....... ... ... ... (83) 5.3 贴敷时间.. ... ... ... ... .... ... ... ... ... ... .. 84 6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84) 7 禁忌症. ... ... .. ... ... ... ... ... ... ... ... . (84) 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 ... ... . ... (84)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就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未病预防,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1、养神: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修养。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法“内养功”。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 5、食养:主要是对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等。食养为中医养生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6、药养: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中药饮片)。 7、术养:是以上养生方法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的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 总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因人而异,即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

根据以上中医养生方法着重讲两方面中医养生技术,适合大多数人群: 气养的一种方法:八段锦养生功 术养的一种方法:人体十大重要穴位的日常按摩 一、八段锦养生功 1、八段锦养生功法: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有800多年的有历史。古人把这套功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优美,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八段锦”。练习时无需器械,不受场地限制,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显著,适合男女老少,可使胖者变瘦、瘦者变强。 八段锦功分南北流派,各流派做法有差异。现代对过去的八段锦功在内容和名称上均有所改变,今天针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对八段锦改编后的要领进行学习。 2、邓铁涛八段锦口诀: (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需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攒拳怒目增力气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 方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强化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提升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根据《肃州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年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建立创新中医药事业发展机制,激发医务人员使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居民使用和掌握中医药防病治病基本知识,提高社会中医素养,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氛围,并最终为群众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实施原则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坚持“因人立项、广泛参与,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严格审核项目申报人资质、设施设备、团队协调等条件,评估医疗安全环境,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运用辩证施治原则,因人、因病、因时开展和推广适宜技术。 三、实施范围 区属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证书的医务人员。 四、实施阶段

申报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有医务人员根据申报条件,在本单位同意的基础上,提交申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申报。 审核阶段(2014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由区卫生局根据申报资料及实际工作情况,确定项目实施人(或团队)。 实施阶段(2014年2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有项目实施人负责实施,区卫生局进行督查、巡查,随时了解项目进展及实施质量,作为年终项目验收依据。 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有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验收,出具项目验收评估报告。合格者,拨付项目经费,不合格者,予以相应处罚。 五、项目内容 区卫生局设立以下适宜技术项目进行招标: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华佗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技术、穴位埋线治疗相关适宜病种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温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技术、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技术、电针配合艾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上病下治推拿法治疗肩周炎技术操作、四步十法推拿治疗失眠技术、健脑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症技术、三步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小针刀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篇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附件 zyyxh/t176-20xx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specificationofhealthpreservationandpreven tion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i)— acupuncturepointapplication 、 目录 引言 (1) 1范围................................................. . (8) 2术语和定

义................................................. . (8) 3指导原则................................................. (8) 4准备工作................................................. (9) 4.1药物选择................................................. . (9) 4.2赋型剂的选择................................................. .. (10) 4.3剂型的选择................................................. . (12) 5操作方法................................................. .. (14) 5.1穴位选择.................................................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oxibustion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2) 作用 (2) 适应范围 (2) 4 注意事项 (2) 5 操作方法 (2) 基本操作顺序 (2) 常见操作方法 (3) 6 禁忌症 (5) 禁灸部位 (5)

禁忌病证 (5) 禁忌体质 (5)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6) 不良反应 (6) 处理措施 (6)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本《规范》依据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_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保延,彭锦,訾明杰,房繄恭,吴夏秋, 黄丹卉,杨丽华。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保健需求,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②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有效减少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但也有相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强化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提升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根据《肃州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年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建立创新中医药事业发展机制,激发医务人员使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居民使用和掌握中医药防病治病基本知识,提高社会中医素养,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氛围,并最终为群众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实施原则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坚持“因人立项、广泛参与,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严格审核项目申报人资质、设施设备、团队协调等条件,评估医疗安全环境,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运用辩证施治原则,因人、因病、因时开展和推广适宜技术。 三、实施范围 区属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证书的医务人员。 四、实施阶段 申报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有

医务人员根据申报条件,在本单位同意的基础上,提交申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申报。 审核阶段(2014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由区卫生局根据申报资料及实际工作情况,确定项目实施人(或团队)。 实施阶段(2014年2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有项目实施人负责实施,区卫生局进行督查、巡查,随时了解项目进展及实施质量,作为年终项目验收依据。 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有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验收,出具项目验收评估报告。合格者,拨付项目经费,不合格者,予以相应处罚。 五、项目内容 区卫生局设立以下适宜技术项目进行招标: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华佗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技术、穴位埋线治疗相关适宜病种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温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技术、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技术、电针配合艾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上病下治推拿法治疗肩周炎技术操作、四步十法推拿治疗失眠技术、健脑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症技术、三步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小针刀治疗相关适宜疾病、熏洗疗法治疗相关适宜疾病、针刺治疗相关适宜疾病、拔罐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建华,王和生,糜中平,刘兰英,陆斌,夏晨,鲍超,彭拥军,耿昊,裴丽霞,周俊灵,李彦彩,吴晓亮,李浩,陈璐,甘可,郭慧。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艾灸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艾灸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