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作品分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别然总数不过五十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

《春醪集》

1序

2讲演

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4醉中梦话(一)

5“还我头来”及其他

6人死观

7查里斯`兰姆评传

8文学与人生

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

11醉中梦话(二)

12谈“流浪汉”

13“春朝”一刻值千金

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

1泪与笑

2天真与经验

3途中

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

5观火

6破晓

7救火夫

8她走了

9苦笑

10坟

11猫狗

12这么一回事

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

15黑暗

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17善言

18KISSING THE FIRE(吻火)

19第二度的青春

20又是一年春草绿

21春雨

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

梁遇春资料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去,从容起舞。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梁遇春的文正如他的人,即使是观火,也是一种把自己燃烧进去的视角。他早已知道生命的火焰最终将熄灭,变成一堆灰烬,所以这投入就带上了一丝悲壮的色彩,也早已蕴涵了最为深刻的绝望与无奈。梁遇春一生的散文创作,正如他在《谈“流浪汉”》里所说的“溶入生命的狂潮里写作”,率真随兴,昙花一现,而今天我们读他的散文,仍然还会为其中闪现的智慧灵动与强烈张力而惊诧、激动。

一、“流浪汉”散文

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读来令人激动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态度和文章风格,也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谈的流浪汉那样,无拘无束,热情随兴。梁遇春在这篇散文里说:“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那一刹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别的他什么也不管了。”又说:“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这种“无人无我”的流浪汉气质,也正是梁遇春散文的一大特点。

1、“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

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距离”,这种内心的距离起源于游戏的审美态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意志来处理原来必须一本正经地办理的事情的能力。游戏的审美经验教我们“把另一种生活置于我们的近旁,把另一个世界置于我们的世界的近旁。”就假面舞会这个例子来说,就会导致对三种类型角色的偏爱:骑士、牧人和小丑。“我们的一些客人寻找似乎高于或者低于社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文学传统的三种重要类型就植根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美认同倾向:英雄式的、田园式的和流浪汉式的。梁遇春的这种流浪汉式散文就是基于那种“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当然,耀斯的解释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与中国现代散文作者的整体文化视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创作显然受到过西方散文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他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

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再加上梁遇春大学时就读于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讨论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小丑式的审美认同表现出读者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的某种渴望,相对于同时代的许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显然是更加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种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关怀,很少有时事和具体社会背景的痕迹,他曾说过“就是把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一笔勾销,我们也希望能够过个有趣味的一生。”(《谈“流浪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小丑那种以个人的表演来自娱或娱他的生存方式,使得他的散文自辟出一片蹊径。

2、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一种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一个含糊的,界定不清的归类,在这里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写作者的年轻,更是指创作过程中特有的风格不成熟,思想尚且庞杂混乱的探索阶段。辛弃疾说少年是“为赋新辞强说愁”,迷茫和感伤是大多数青春写作所带有的色彩,而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种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置疑感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宣泄,这一点从他的《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等文章中可以明确感知,可以说,梁遇春的幽默,正是基于一种骨子里的忧伤。

(1)“火”的意象

梁遇春对“火”有着一种独特的迷恋,他写给徐志摩的悼文题目即为《吻火》,他本人也经常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瞬息万变的火焰。他希望自己来生能做一个波斯人,因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而即使是没

有钱买烟,他也会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来“解这火瘾”,(《观火》)可见其对火的痴迷。

火具有一种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绚丽的、迷人的;另一方面,它是短暂的、危险的。喜欢火的人,性格里也注定有这样一种美丽而又危险的双重因素。火所蕴含的悲剧性在于它注定要熄灭,因而它的燃烧就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色彩。梁遇春的散文深处都有一种幻灭的忧虑,特别是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泪与笑》中。而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烧的理想主义式执着也通常会让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人们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绝望,梁遇春也不例外。他认为人们都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救火夫,因为凡是生到人世来都具有救人的责任。“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用人间世的灾难做锤子来使他迸出火花来,他总是那么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们天天都是在极剧烈的麻木里过去——一种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而面对现实的无奈也让这个渴望“救火”的作家除了自责外无能为力,“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同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般弱者的态度。”(《救火夫》)对“火”的迷恋与无奈,是梁遇春散文悲剧性的一大体现。

(2)伤春

充满生气活力的春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然而在梁遇春这里,“春”却充满了感伤,他对“春”的描写总是包含了一种“盛景易亡”的忧虑,这跟他性格中沉积的忧郁不无关系。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他开篇便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接着又说:“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的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把春天和丧钟联系起来实属少见,《红楼梦》

里黛玉葬花或许有几分这样的情绪,因为林黛玉也是一个对自己命运和世事抱有天生的悲剧心态的人。

(3)对“泪”的肯定

梁遇春从不认为流泪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他对痛哭的人怀有一种温暖的同情,因为能感受到痛苦比全然麻木要好得多。他说:“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笑与泪》)把“流泪”这种源于悲痛的反映作为对人生进行肯定的一种标志,足可见梁遇春性格里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二、“笑中带泪”的写作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笑中带泪”,叶公超评价他具有“Lamb 那种悲剧的幽默。”他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说自己“是个常带笑脸的人,虽然心绪凄其的时候居多。”这种含泪的歌唱态度与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1、世界观

梁遇春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无穷的二元对立构成了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和宇宙万物。“坟墓旁年年开遍了春花,宇宙永远是这样二元,两者错综起来,就构成了这个杂乱下劣的人世了。”(《又是一年春草绿》)而“诙谐是由于看出事情的矛盾”,所以梁遇春的散文里就出现了“泪”与“笑”这样的二元对立,“常常发笑的人对于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类共同的弱点,事实与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醉中梦话(一)》)这又和小丑那种泪中求笑的态度相吻合。

2、人生观

梁遇春对人生可以说是极度热爱的,尽管他口口声声谈“人死观”,因为太热爱美好而不堪面对和承受现实的黑暗。正如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所有的反抗和绝望都是为了爱”,梁遇春对人生、对生活是抱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中他曾明确表示:“在这短促的人生,我们最大的需求同目的是爱。”抱着这种态度,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多关注和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以及人性的矛盾、脆弱和敏感。他希望多领略人生之味,极力反对麻木、中庸、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生活方式,所以他会对火的那种恣意燃烧有特殊的迷恋,也会对流泪抱有深切的体认和怜悯。

3、文章基调

(1)“笑中带泪,泪中求笑”

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里说:“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或许可以看作他本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流泪是因为看到人生的困窘与无奈,而笑是看透人生之后一种对人生的肯定;流泪也是因为彻底投入到这场生命的火焰中受到灼伤,含泪的微笑则更像是一种超越痛苦的旷达胸襟,是不甘麻木的宣誓。“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了黑暗,黑暗可以说是人生核心;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在乎怎样去处理这个黑暗。……只有深知黑暗的人们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黑暗》)梁遇春的散文,正是在黑暗中不断地赞美着光明。他在《醉中梦话(二)》里曾引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话说:“我不得不老是狂笑着,怕的是笑声一停,我就会哭起来了。”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对他自己做文态度的某种写照。

(2)经验陶冶后的天真

梁遇春的少年锐气,勇于思考以及热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还我头来”以及其他》一文中,他敏锐地指出了人云亦云的现状:“他们的态度,观察点总是大同小异———简直是全同无异”,他主张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思考,推翻所谓“正宗”而不应迷信权威。他甚至揶揄了当时的导师梁启超,“梁启超先生开个书单,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的刽子手行为,”他又意犹未尽地嘲讽了胡适的自以为是:“胡适先生在《现代评论》曾说他治哲学史的方法是推一无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会失败……(我)打算舍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个羊肠小径来”。其语气措辞可谓率真直白,一派天真而无城府之气。但这种天真又不同于不知世事的“无知的天真”,梁遇春的散文?格自有其才?所本,他广征博引,却又能自创雅趣,使文章显得亲切有味,呈显自然的风雅情趣,让作品读起来清晰深刻,且充满生命张力。他认为小孩子的天真不足称道,是“无知的天真”,和桌子的天真没什么区别,人们追求的应该是“超然物外的天真”。他说“经验陶冶后的天真是见花不采,看到美丽的女人,不动枕席之念的天真。”(《天真与经验》)这从他对妓女的态度上就也可窥见一斑,“所以天下最贞洁高尚的女性是娼妓。她们受尽人们的揶揄,历遍人间凄凉的情境,尝到一切辛酸的味道,若使她们的心还卓然自立,那么这颗心一定是满着同情和怜悯。”(《黑暗》)由此可见,梁遇春散文所流露出的率性与天真,是建立在深刻积累和理解基础上的天真,因而显得更加可贵。

三、率性而为

率性而为可以用来形容梁遇春的做文态度,这种流浪汉般恣意忘情的文风源于他做人的一种基本态度,用一句著名摇滚歌词来形容即是“如果注定凋零,索性忘情燃烧。”按照他的观点,如果要写出好的文章,必然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而那在第一时间内打动自己的、让自己激动欣喜的想法或灵感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好友冯至在他的散文集《泪与笑》所作的序中说:“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甚么都收藏得起来。”可以看出他写作的即兴性。即兴往往带来一种全新的创造,所以梁遇春的散文能不落窠臼,周国平也曾在《泪与笑》的序里对他的这种独创性作出过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

1、妙手偶得之

梁遇春的散文大多数属于“妙手偶得之”之作。他在《醉中梦话(一)》中曾专门以“做文章同用力气”为题写过一段专述,陈述自己的做文观。他觉得胡适之所说的“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未免太正而不邪了,费力气如果是为了矫饰堆砌以迎合读者,还不如随手记下的随笔日记来得真实自然。“可见有时冲口出来的比苦心构造的还高一筹。”然而梁遇春主张的随兴写作却并非指不加构思信口胡说,他赞赏的是一种在吃透技巧后的游刃有余状态,“卖力气的理想目的是使人家看不出卖力气的痕迹。”这也就是要先有“妙手”,才能把偶然迸发的灵感化为精妙作品。而梁遇春写作的随兴也可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找到痕迹,如他在谈做文章同力气时引用一个记不清姓名的英国作者的话,就直接打个括号说:“名字却记不清了”,引了一段英文,又在后面打个括号说:“句子也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吧”,丝毫没有为了使文章显得更加完满而细查引文出处的打算;在《醉中梦话(二)》中第四篇干脆就以“这篇是顺笔写去,信口开河,所以没有

题目”为题,尽显其率性而为的做文态度。虽然看来似乎稍欠严谨,但却正显示了梁遇春的真实个性(他曾说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有于而热情不足的人)。

2、矛盾的言论才是真挚的

梁遇春既然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是不会在文章中掩饰自己内心种种矛盾混乱的想法。他在《一个“心力克”的微笑》里谈到人们为何要做“心力克”时说到了自己对于人世的许多苦衷。“自己呢,没有冷淡到能够做清闲的观客,隔江观火,又不能把自己哄住,投身到里面去胡闹一场,双脚踏着两船旁,这时倦于自己,倦于人生,这怎么好呢?”,他拿排架子来比人生,“比如,有人排架子,有人排有架子的架子,有人又排不屑计较架子有无的架子,有人排天真的架子,有人排既已世故了,何妨自认为世故的架子,许多架子合在一起,就把人生这个大虚空筑成八层楼台了,我们在那上面有的战战兢兢走着,有的昂首阔步走着,终免不了摔下来,另一个人来当那条架子了。”这种对命运人生的看透或多或少包含了些无奈,但不妨碍梁遇春继续冒着摔下的危险努力构建他自己的八层楼台,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退观一切。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天下只有矛盾的言论是真挚的,是有生气的,简直可以说才算得一贯。矛盾就是一贯,能够欣赏这个矛盾的人们于天地间一切矛盾就都能澈悟了。”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后来的略带沉重,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如水,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而对于他散文中存在的不足,台湾一位文人这样评论:“作者由于年轻、涉世未深,因此生命的历练,并未达深刻沉练的地步,文章的表现也并非完美无缺。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一窥他努力经营生命的深刻与幽默

的企图。对如此天才横溢的作者的作品,我们是可以用更宽容的眼光来欣赏的。”的确,在短暂的生命中,这个蹈火者散发的能量和热度,已足以令我们出汗

一、梁遇春的生平及事迹

梁遇春,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一中)。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就读北大英文系,师从叶公超、温源宁等名师,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犯猩红热,在北京盎然长逝,年仅27岁。

从1926年冬到1932年夏不满6年的创作生涯里,他为《语丝》、《现代文学》、《新月》和《骆驼草》等杂志撰写了36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后结集为《泪与笑》与《春醪集》。同时他又翻译了二三十种外国文学作品,如《英国诗歌选》、《英国小品文选》,《草原上》,《摩尔·弗兰德斯》等。短短六年能有如此丰富的作品问世,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二、梁遇春的译路历程

翻译是跨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艺术。翻译大家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一文中说: "一个成功的译者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

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回顾梁遇春短暂的一生,他的确具备一名成功译者的一切素养。十八岁进北大就读英文系,成为叶公超等一代英语名师的得意门生,广泛涉猎英美文学,沉浸于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学世界。毕业后留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在专业上的出类拔萃。他为人敏感,且具有诗人的情怀。友人刘国平在《泪与笑·序》里如此评价他:"什么东西都可以在他的脑海里来往自由一有逗留,一幅对联,半章诗句都会引起他无数的感想和傅会,扯到无穷远去,与他亲密的人领会这错中错,原谅他,佩服他,引起同感非常曲折深邃……。"在一篇文章里,他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进行对比。他向往古今中外行过万里路的作家与诗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壮丽的篇章。然而他自己的人生路却极其平凡,不外乎福州-北平-上海-北平,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作为学生和助教度过的。因此在他短暂的青春中,他追求探索人生的基础和人生经验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书本,而非生活。平时他看书极其驳杂,堪称博览群书的典范。冯至在《谈梁遇春》也提到"他博览群书,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换言之,他的多读深思弥补了自己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缺乏。而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则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那两本广为传诵的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醪集》文章醇厚,文字隽永,被称为新文学的六朝文。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长卷中,《泪与笑》和《春醪集》以其独特的风格曾经大放异彩。

三、梁遇春的翻译风格

梁遇春短暂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忙于创作译书的一生。尽管他没有总结自己的翻译理论,但从他的译作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翻译原则和他在翻译上的追求。下文谨以《英国小品文选》为例,对其翻译特点及风格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收起

梁遇春的作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他的散文则从 1926 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 年)和《泪与笑》(1934 年)出版。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 1序 2讲演 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4醉中梦话(一) 5“还我头来”及其他 6人死观 7查里斯`兰姆评传 8文学与人生 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10文艺杂话 11醉中梦话(二) 12谈“流浪汉” 13“春朝”一刻值千金 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 1泪与笑 2天真与经验 3途中 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 5观火 梁遇春先生的作品:一、翻译作品代表作 《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梁遇春译文集》、《鲁滨逊漂流记》、《追蝴蝶》等二、散文《观火》、《吻火》、《又是一年春草绿》、《醉中梦话(一)》、《醉中梦话(二)》、《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第二度的青春》、《“还我头来”以及其他》、《天真与经验》、《一个“心力克”的微笑》、《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谈“流浪汉”》等不超过50篇。三、散文集 《春醪集》、《泪与笑》、《梁遇春散文集》四、其他 《海外文学谈》、《梁遇春书信》、《勿忘草》、《苦笑》

梁遇春 个人简介

梁遇春 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中文名梁遇春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1906 逝世日期1932 职业语言学家,散文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 人物生平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1]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人物评价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去,从容起舞。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梁遇春的文正如他的人,即使是观火,也是一种把自己燃烧 进去的视角。他早已知道生命的火焰最终将熄灭,变成一堆灰烬,所以这投入就带上了一丝悲壮的色彩,也早已蕴涵了最为深刻的绝望与无奈。梁遇春一生的散文创作,正如他在《谈“流浪汉”》里所说的“溶入生命的狂潮里写作”,率真随兴,昙花一现,而今天我们读他的散文,仍然还会为其中闪现的智慧灵动与强烈张力而惊诧、激动。 梁遇春倾心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译路历程 翻译是跨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艺术。翻译大家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一文中说: " 一个成功的译者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回顾梁遇春短暂的一生,他的确具备一名成功译者的一切素养。十八岁进北大就读英文系,成为叶公超等一代英语名师的得意门生,广泛涉猎英美文学,沉浸于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学世界。毕业后留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在专业上的出类拔萃。他为人敏感,且具有诗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梁遇春

梁遇春语言风格浅析 在“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1)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 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他说“最可爱的女子是像娼女,女优,歌女等这班风尘人物里面的痴心人”。因为“她们流落半生,看透了一切世态,学会了万般敷衍的办法,跟人们好似是绝不会有情的,可是若使她们真正爱上了一个情人,她们的爱情比一般的女子是强万万倍的,她们不像没有跟男子接触过的女子那样盲目,口是心非的甜言蜜语骗不了她们,暗地皱眉的热烈接吻瞒不过她们的慧眼,她们一定要得到了个一往情深的爱人,才肯来永不移情地心心相托。”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杜十娘这样痴情善良风尘女子。确实,许多与世俗相悖的观点,往往经过梁遇春的一翻分析,惊世骇俗似乎也变得颇合情理了。 梁遇春有一篇文章叫《谈“流浪汉”》,世人抑贬流浪汉,梁遇春却赞美“流浪汉”能按照自己的心性行事,做事痛痛快快,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他在文中列举了许多他喜爱的具有流浪汉味道的作家,夸赞他们具有“流浪汉”心性,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流浪汉”个性的作家,他写作不太考虑是否符合某些传统观念,是否违背某些人们一直遵循的规则,它只求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性,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以今天的眼光看,在倡导新文学的作家中,许多人虽然用白话写作,标榜新思想、新风格,但大多数人在骨子里并没有逃出传统的束缚。梁遇春的率性文字才应该说真正体现出了文学革命的精神。他的“流浪汉”心性使他的作品在众多的白话散文中保持一种独特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 [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 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 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 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 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 [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 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 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 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 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 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 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 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 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 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

梁遇春:途中

梁遇春:途中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遇春:途中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路上的行人也只是稀稀的几个,连坐在电车里面上银行去办事的洋鬼子们也燃着烟斗,无聊赖地看报上的广告,平时的燥气全消,这大概是那件雨衣的效力罢!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喜欢系乩戳俚男∮甑悖用嫔洗碓拥每上驳南讼擞杲拧4送饣褂蟹郯愕男∮甑愦悠屏说牟AТ敖矗 苤乖谖业牧成稀N宜淙挥行剑鞘芰擞晁南蠢瘢?精神变成格外地清醒。已撄世网,醉生梦死久矣的我真不容易有这么清醒,这么气爽。再看外面的景色,既没有像春天那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毁灭了,却只是静默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

禁微吟着乡前辈姜白石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忽然想到今天早上她皱着眉头说道:“这样凄风苦雨的天气,你也得跑那么远的路程,这真可厌呀!”我暗暗地微笑。她那里晓得我正在凭窗赏玩沿途的风光呢?她或者以为我现在必定是哭丧着脸,像个到刑场的死囚,万不会想到我正流连着这叶尚未凋,草已添黄的秋景。同情是难得的,就是错误的同情也是无妨,所以我就让她老是这样可怜着我的仆仆风尘罢;并且有时我有什么逆意的事情,脸上露出不豫的颜色,可以借路中的辛苦来遮掩,免得她一再追究,最后说出真话,使她凭添了无数的愁绪。 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是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电车上和道路上的人们彼此多半是不相识的,所以大家都不大拿出假面孔来,比不得讲堂里,宴会上,衙门里的人们那样彼此拚命地一味敷衍。公园,影戏院,游戏场,馆子里面的来客个个都是眉花眼笑的,最少也装出那么样子,墓地,法庭,医院,药店的主顾全是眉头皱了几十纹的,这两下都未免太单调了,使我们感到人世的平庸无味,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却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只要你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了卅分钟,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同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

18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作业_4北语

一、单选题 1. (4分)《风雨天一阁》中作者着重介绍的天一阁的创建人是谁? ? A. 范钦 ? B. 范大澈 ? C. 范镇 ? D. 丰坊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7.中国当代散文,7.3 “文化普及者”——余秋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2. (4分)《林海雪原》的作者是谁? ? A. 曲波 ? B. 吴强 ? C. 罗广斌 ? D. 冯志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5.中国当代小说,5.3 “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3. (4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 ? A. 《我是你爸爸》 ? B. 《看上去很美》 ? C. 《浮出海面》 ? D. 《动物凶猛》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5.中国当代小说,5.10 你不是一个俗人——王朔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4分)《名优之死》是几幕剧? ? A. A多幕 ? B. B三幕 ? C. C独幕 ? D. D两幕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4.中国现代戏剧,4.2 新浪漫派戏剧——田汉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5. (4分)《苇塘纪事》的作者是谁? ? A. 杨沫 ? B. 曲波 ? C. 吴强 ? D. 孙犁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5.中国当代小说,5.2 “成长小说”——《青春之歌》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6. (4分)《文化苦旅》的作者是谁? ? A. 史铁生 ? B. 余秋雨 ? C. 巴金 ? D. 张承志 纠错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7.中国当代散文,7.3 “文化普及者”——余秋雨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4分)丁西林《压迫》剧本是为了纪念谁而作的? ? A. A徐志摩 ? B. B曹禺 ? C. C郁达夫 ? D. D刘叔和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4.1 独幕喜剧翘楚——丁西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4.中国现代戏剧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8. (4分)曲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 ? A. 《山呼海啸》 ? B. 《林海雪原》 ? C. 《桥隆飙》 ? D. 《红日》 纠错

2017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 A 解析:潘先生形象分析 (1)性格:刻画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 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 对其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 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 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2)形象意义: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

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 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2.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B 3.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D.黑衣人为王复仇 C 4.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A.《天狗》 B.《凤凰涅槃》 C.《天上的街市》 D.《静夜》 B 5.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A.烂铁破铜铁罐 B.桃花菊花青荐 C.青蛙花蚊苍蝇 D.珍珠泥土青蛙 A 浙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第1页(共7页)

梁遇春先生作品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0年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散文创造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 代表作《梁遇春散文》为作者代表性散文的精选本,包括《春雨》、《泪与笑》、《论麻雀与扑克》、《春醪集》、《人死观》等名篇。《春醪集》中“偷饮春醪”的豪情,与《泪与笑》中费尽心机而得 的“空心的笑”,恰如少年激情与现实无奈的碰撞,也是梁遇春绚丽一生中的几许黯然。周国平曾在《泪与笑》中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 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梁遇春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舞。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译作多为英国的,亦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从1926年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数量虽不多,但善于从“漫话絮语”中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散文的艺术个性鲜明,深受英国随笔影响,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品中独树一帜。 [著作书目] 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 1983,百花 [翻译书目] 近代坛论(论文)英国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书局英国诗歌选1931,北新草原上(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1,北新荡妇自传(小说)英国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尔?弗兰德斯》,1982,人文红花(小说)俄国迦尔逊著,1931,北新吉姆爷(小说)波兰康拉德著,1934,商务(李丽) 作品集如下: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答案分析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 A解析:潘先生形象分析 (1)性格:刻画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对其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2)形象意义: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2.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B 3.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D.黑衣人为王复仇 C 4.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A.《天狗》 B.《凤凰涅槃》 C.《天上的街市》 D.《静夜》 B 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A.烂铁破铜铁罐 B.桃花菊花青荐 C.青蛙花蚊苍蝇 D.珍珠泥土青蛙 A 6.诗歌《再别康桥》中被喻为“夕阳中的新娘”的是 A.西天的云彩 B.河畔的金柳 C.软泥上的青荐 D.彩虹似的梦B 7.下列各项,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描述正确的是 A.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的哀伤 B.意象朦胧,充满象征意味 C.诗句长短不一,具有散文化倾向 D.诗行整饰,格律严谨 C 8.下列诗句中,出自诗歌《断章》的是 A.“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D.“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B 9.穆旦所属的诗歌流派是

梁遇春简介

人物生平 梁遇春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 《春醪集 梁遇春——《春醪集》 》 1序 2讲演

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 5“还我头来”及其他 6人死观 7查里斯`兰姆评传 8文学与人生 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 11醉中梦话(二) 12谈“流浪汉” 13“春朝”一刻值千金 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泪 梁遇春——《泪与笑》 与笑》 1泪与笑 2天真与经验 3途中 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 5观火 6破晓 7救火夫 8她走了 9苦笑 10坟 11猫狗 12这么一回事 13无情的多情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业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业名称:12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业四出卷人:SA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北京人》的作者是谁? A、A丁西林 B、B曹禺 C、C田汉 D、D郭沫若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 内容小说《酒后》的作者是谁?、A徐志摩 A 、B凌淑华 B 、C郁达夫 C D 刘叔和D、 :B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5 本题得分 :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题号:3 : 内容《名优之死》的作者是谁?丁西林、AA 曹禺B、B C、C田汉D郭沫若D、 :C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5 本题得分 题型题号:4 :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5 本题分数: 内容? 《古潭的声音》的场景是哪里A剧院、A 原野B、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C卧室 D、D郊外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巴金的《家》被谁搬上了话剧舞台? A、A丁西林 B、B曹禺 C、C田汉

D、D郭沫若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南归》的作者是谁? A、A丁西林 B、B曹禺 C、C田汉 D、D郭沫若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5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下列剧作家中,创作的喜剧结构比较简单,被称为独幕剧高手的是哪位? A、A郭沫若 B、B曹禺 C、C田汉 D、D丁西林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5 :5 本题分数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题型:8 题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内容: 《北京人》完成于哪一年? A、A1940 B、B1941 C、C1938 D、D1944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5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梁遇春(1906~1932),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主要作品: 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 选集》1983,百花; 《春醪集》 1序 2讲演 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4醉中梦话(一) 5“还我头来”及其他 6人死观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题型:填空(10分、10空)、默写(10分)、简答(32分、4个)、论述(32分、2个)、文学鉴赏(16分)基本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碰撞交融下产生的,用现在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里的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 近代文学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即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文学, 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 20年代,这一时期的散文大家有: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 散文概述:(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2)言志派:周作人、俞伯平、钟敬文、废名等。(3)以朱自清、冰心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丰子恺、梁遇春、许地山、瞿秋白等。(4)郁达夫和创作社作家散文(郭沫若散文)(5)语丝派

散文(鲁迅、周作人、林语堂)。(6)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徐志摩、陈西滢)。 周作人的散文分类 周作人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体。他最擅长的是冲淡平和的闲谈体,意蕴深远、风格独到、造诣极高、更显示出周作人的创作性格。“凌厉浮躁”的散文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更为积极。代表性作品《碰伤》、《前门遇马队记》等。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和“隐士”的二重性格。 周作人散文风格 1、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 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却又无“卖智与玄学”之嫌,并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 2、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籍而诙谐”的“淡 淡的喜悦”里,参杂着几分忧郁、惆怅的苦味。 3、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冲淡平和的境 界,同时有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 郁达夫散文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郁达夫的散文,其视角都是“内焦距” —叙述是以抒情主人公的口吻去诉说,带着抒情主人公浓厚的主观色彩。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体创新 梁遇春一生写了36篇灵智与文化内涵浑融的抒情言 志散文,其散文的内容涉及到文艺、教育、爱情、朋友、家庭、社会等各种知识领域,有些作品自由挥洒了他的超人见解和文化积累,在对人生的灵性的剖析中浓缩了他洞悉世事的智慧,这一类的文章以《一个“心力克”的微笑》、《谈“流浪汉”》、《途中》、《春朝一刻值千金》、《泪与笑》、《天真与 经验》、《观火》等为代表。在梁遇春的这些散文小品中,灵智的言说和文化的书写总是融会得那么灵巧、严密。读梁遇春的抒情散文小品,总感到作者文思飞腾,语出惊人,对事理的见识别有洞天。在《春醪集》中,他作出这样的陈述:“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这里用了《洛阳伽 蓝记》中的一段典故,把青春期的美好和短暂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梁遇春在抒情言志散文中表达的文化内蕴和智慧灵光,伴随着他灵巧捕捉到的思想和情趣俱佳的审美意象,在随笔体的散文结构中焕发着惊人的生命活力。 梁遇春的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冯至曾说:“从他散文里的旁征博引就可以看出,他还 是从书本里得到的更多。”[1]梁遇春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他

对西方文化很熟悉,而且理解得透彻,他的散文小品在针对现实人生问题而纵意挥洒性情时,总能轻巧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典故”引入行文中,这些“典故”经他的创造性阐释,十分贴切和深刻地表达了人情事理,也自然、灵活地抒写了他独具情韵和品味的心智、性灵。梁遇春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相当扎实,他那种纵笔驰骋、兼容并包的文风颇有晚明小品风味。他的散文构思和表达,熔冥想、情韵、哲理于一炉,而且中外语言、句法的融会也能做到轻松自如,也就是说,梁遇春的散文从结构、内涵、行文方式,到语词的运用,都深得西方随笔体散文及中国古代性灵散文的精髓,而且,作者以超群的智慧和才情将中西性灵散文给予会通。他的这些广征博引、融会中外文化知识精华的抒情散文小品,字字句句都透着他的过人才气和灵性,他从书本读透了人生的玄奥,从人生中领略了书本的真义,他剖析的人生奥妙尤如欣赏眼前发生的“神话”,他谈及的人生话题,是对日常生活的感触,然而,他透视的这些命题的真谛,却让人如同聆听奇人高论,深深感佩于那些奇异的妙言。梁遇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人性本能的感知,都是独具情调的,他的灵智散文表现出中外文化内涵时,也呈现着对时代情绪的感应。 梁遇春的抒情言志散文十之八九是围绕人生高唱反调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独立思考的思想光泽,“他在否 定中寻觅着重建世界的光――崇高性精神在他的幽默、调侃

梁遇春翻译研究

梁遇春翻译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落潮,但文学革命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文学各种文类都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散文也不例外。在有选择地继承本国传统的同时,中国现代散文还从外国散文那里汲取了新鲜的养料。翻译则是其获得这种外援的主要途径。在“文学为人生”这一时代需求的召唤下,散文抒发个人性灵的特性开始受到重视,而源自法国、发达于英国的外国小品散文(essay)则正好以此见长。于是,有关外国小品文的理论与作品译介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而梁遇春则是在英国小品文译介方面出力最多的重要译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遇春是以散文家的身份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实际上在短暂的一生中,梁氏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创作作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遇春是由翻译走上创作道路的。对梁遇春而言,翻译活动不仅贯穿了他整个文学生涯的始终,而且还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翻译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作为散文家的地位。凡此等等,都说明以梁遇春的翻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意义。但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译介英国小品文的主力译将,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即使偶有提及,也每每只是寥寥数笔,语焉不详。而关于其翻译的专门研究则迟至本世纪初才有出现,且仅见于几篇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合理吸收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梁遇春翻译研究”作为论题,对梁遇春的译事译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

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论文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正文共分六章,依次论及梁遇春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译事概貌、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翻译作品语言特色以及翻译对创作的影响。第一章为绪论。在简要介绍梁遇春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对有关梁遇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尤其是对关于梁遇春翻译的现有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和评析,指出了其价值和不足所在,为正文部分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第二章对梁遇春从事翻译活动的背景条件进行了描述和考察。我们依次介绍了梁遇春得以具备良好英语语言素养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和英语教学的发展)、梁遇春走上英汉翻译道路的时代诗学语境(文学革命思潮与外国文学译介)以及梁遇春翻译作品得以问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人资质准备(传播媒介的兴盛和个人资质的准备)。其中外国文学译介和个人资质准备两个部分是本章重点,大致勾勒了梁遇春翻译活动赖以发生的时代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主体条件,为客观中允地评价和看待梁遇春译事译作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参照。第三章概述了梁遇春的译事译作及其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我们首先分类介绍了梁遇春对英国小品散文、诗歌、小说及其他文类作品的译介,着重描述其所译作家作品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译介学价值。本章的第二部分挖掘整理了梁遇春对翻译活动的理论认识,主要从翻译目的、翻译路径、翻译标准和翻译风格等涉及译学基本问题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考察了梁遇春译作中因采用特定翻译策略而呈现出的语言特色。梁译采用了“直译”的主导翻译策略,因而使译作呈现出杂合度颇高的语言特征。我们首先简略介绍了译学中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