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自身的反思,对世界的思考,其基本宗旨在于探究人获得自由解放的条件和途

径。

一、社会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的历史过程。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其指的是社会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力是社会文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社会进步首先通过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文明的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次,社会进步还表现在每一社会形态本身的发展过程中。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然而,在构成历史的某一局部或发展时期,有可能会出现曲折和倒退。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都是暂时的,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

二、人类解放

人类的解放,即人类从自然的、社会的以及自身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与束缚下摆脱出来而获得自由。

这一过程要经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1.必然和自由。

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自由的理解遵循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使人服从于客体,即人通过对客观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一种是赋予人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人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前者是旧唯物论哲学的自由观,后者则是唯心论哲学的自由观。这两种自由观都是片面的。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克服了上述自由观的片面性,正确地解决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为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提供了伟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自由的本质。它认为,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人如果失去了主体性,只是顺从客体,或者只是消极地逃避外在的限制,是不会有自由的。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的限制。但是,人又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毛泽东作了简练明确的概括:“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页。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支配人类生活的是两种客观必然性: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人在自然领域的自由是对自然必然性的自由,人在社会领域的自由则是对历史必然性的自由。这两个领域的自由是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的,因

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由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人在社会领域的自由是人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人在自然领域的自由,也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凭借社会文化的力量而争取的,这种自由实现的程度和具体状况都取决于社会关系的状况。因此,自由不是标志着个体存在的状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范畴,就是揭示不同社会状态的本质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于这对范畴,正确地阐明了自然和社会这两个领域内自由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自由的实质。

在私有制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在这两个领域内的自由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驾驭自然必然性的力量空前地强大,社会生产力迅猛地增长,表明人类在自然界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越来越受到异己力量的奴役,人对自然界的每一个新胜利都转化为奴役人的新手段,人被异化。简单的说,就是人行为的目的本身已经不再是为人,而是一些诸如金钱等异化物。从而导致“人吃人”的极端异化现象。人们在自然领域的自由同在社会领域的自由恰成反比。只有到了共

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

3.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按照事物的本性,只有当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时,才在那里开始了自由王

国。

马克思使用了物质生产领域的“此岸”和“彼岸”这样一对概念。物质生产领域的“此岸”和“彼岸”不是空间概念。所谓物质生产活动的此岸和彼岸的对立,实质上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劳动时间是人类为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时间,自由时间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从事科学、艺术、社会管理等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劳动者能够超出自身的需要而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时,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时,人类就无须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而是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去从事物质生产以外的科学、艺术等活动。这种以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自由时间的出现,对于人类自由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自由时间,才有人类能力的发展,才有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

的自由王国就是依靠自由时间建筑起来的。

然而,在人类历史已经走过的长时期里,一直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上,能够腾出的自由时间十分有限,因而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受这种有限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必然地会发生阶级的分化。社会中一部分人通过占有剩余劳动而从物质生产活动的领域中摆脱出来,把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劳动转嫁给他人,成为不劳动的阶级、剥削者阶级。他们侵占了剩余劳动,也就是窃取了社会的自由时间。而另外的占较大数量的一部分人则被迫承担起整个社会的劳动重负,成为终生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阶级、被剥削者阶级。他们创造了自由时间却不能享有自由时间,他们的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变成了劳动时间,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艺术、科学等等是在这些人之上的上层社会内实现的。(在历史上,这种现象就成为诸如血统高贵论等人生而不平等理论的证据。)事实上上层社会把持了人类能力发展的垄断权,是因为他们独霸了自由时间。下层社会即广大劳动者由于自己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变成了劳动时间,因而也就“丧失了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这种空间”。可见,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深刻地表现着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在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发展以劳动阶级丧失发展为前提,一般人类能力的发展以牺牲占人口多数的劳动者的发展为条件。人类的自由在这种对抗的形式中发展,就谈不上什么“自由王国”。

自由王国的实现,即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是“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的扬弃”。

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成了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实现劳动的普遍化以扬弃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为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下述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有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自由时间足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劳动的普遍化,才具有消除劳动时间与自

由时间对立的物质基础。

第二,必须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必须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通过侵占他人剩余劳动而窃取和独霸社会自由时间的现象,使—切劳动者能够真正占有和自由地运用自己所创造的

自由时间。

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这一历史过程的重大转折点,却不是这一过程的完成。要完成这一过程,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去推进社会关系的全面改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前进,并且只有把它同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充分显示它的意义。

总之,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变革实践中,人自身也获得改造、发展与进步,从而克服种种异己力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到那时,人不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尽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最终实现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步,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实现,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是合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趋势,是不可阻遏的历史必由之路!

人类解放的内涵和本质

为了阐述他的人类解放观,马克思引入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政治解放和人

类解放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政治国家中的人是以政治共同体的方式存在

的,而市民社会中的人则是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政治国家的前提,因为个体的存在是

先于普遍性的,离开了个体之间的分离、分别的普遍性只是一种真空。政治国家层面上实现的种种公民权

(Civil Rights)实际上都是市民社会范畴内的人权(Human Rights)的体现,由此可见,政治国家总是自觉地以市民社会为目的。

在未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解放的国家,即不完备的基督教国家,宗教是属于政治国家范畴内的事务,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统一于宗教之中。政治国家把宗教看作自己的基础,使宗教成了不完备的政治,而使二者都降低为假象。政治解放的意义在于使政治国家从宗教中获得解放,将宗教从政治国家的领域驱逐到市民社会的领域中,在政治国家的范畴追求一种剔除了人的自身规定性的抽象的平等,同时也使市民社会实现非政治化(depoliticalization),回归自然状态。

政治解放的完成带来了完备的基督教国家的建立。之所以仍然称其为基督教国家,是因为它仍然需要宗教来补充它作为国家的一般缺陷。宗教不再是政治国家的基础,但是成为了它前提的一部分。这种缺陷和宗教的世俗基础是不可分的:政治解放实际是通过一种类宗教的中介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它宣布在政治国家的层面上实行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分配,并以为这就是自由的终极实现,但是它忽视了市民社会中的人的自身规定性,而把政治国家的生活当作了真实的生活,把虚幻的彼岸世界认作根本的规定性,从而使人沉浸于一种抽象的平等之中。这样的政治国家,实际上是宗教精神的一种实现,虽然抛弃了宗教的语言和形式,但其本质仍然是基督教性质的民主国家。

自由、平等在抽象的政治国家领域的实现,并未带来真正的解放,反而加重了市民社会中个体的人所受的压迫和限制。人与人的差异在政治国家层面上已经不复存在,这导致了他们更加强烈地希望追逐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和荣耀,也要求政治国家为这种追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护。政治解放的过程中树立起的人权理念,即自由、平等和安全,看似冠冕堂皇、顺应自然,实际上无不出于对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捍卫,体现了市民社会的人的自私性和低下性。

不难理解,生活在政治解放后的市民社会中的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和不自由。在政治国家宣布自由平等已经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在市民社会的生活中感受了扭曲和异化了的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挣扎。这种生活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他们无法回避和解脱,因而宗教潜入了市民社会之中,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信仰,试图帮助他们在这种人和世界的异化了的关系中

寻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

那么,完备的基督教国家所展现的这些问题,能够通过政治解放来解决吗?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既然政治解放的任务是把政治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那么在完备的基督教国家,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政治解放有其自身的限度,而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应当进一步发展为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政治解放自身的局限,才能够将批判深入到市民社会的层面。

人类解放的本质在于实现对宗教的彻底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批判生活本身的宗教性质。这种批判绝不局限于对政治国家中的理论化的基督教生活的批判,也包含对市民社会中的实践化的犹太教生活的批判。这里的犹太教,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拜物教,即以金钱为唯一上帝的宗教信仰。在市民社会中,金钱本是人的异化了的外在本质,却反过来统治了人,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宗教生活,即人臣服于自身异化了的本质,并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寄托其中。

惟有消灭生活本身的宗教性质,把人和世界的关系交还给人类自己,我们才能说真正的人类解放得以实现了。

二、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

在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人类解放的内涵之后,马克思并未满足于对此给出哲学上的解答。问题之抽象地被解决等于是没有解决,停留在精神层面的哲学讨论和现实批判,不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马克思提出,必须穿透哲学本身,通过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革命,来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

宗教解放使原来依靠教阶实现自我的人成为了得以独立与上帝沟通的僧侣,而人类解放的目的则在于使这些僧侣还原为能够独立实现自我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这场革命必须由彻底的理论为立足点,以期完成宗教改革未完成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解放必须具有的普遍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它必须针对人的生活的纵深问题,而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深度。

要实现这样普遍的人类解放,就必须要求哲学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无产阶级以哲学作为领导革命的精神武器,而哲学依靠无产阶级的物质力量得以成为现实。为什么是无产阶级,而不是其他人呢?

首先,无产阶级是一个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社会各个领域的局限性在这一个阶级身上均可以呈现出来。由于无产阶级所受的不公并非任何特殊的不公,而是加于市民社会全体人身上的一般的不公,因而它领导的革命并不要求任何特殊的权利,只要求实现人的权利。这个阶级本身的形成是人工制造的,是社会解体的结果,市民社会中人的高度异化和完全丧失在无产阶级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无产阶级惟有打破这种扭曲的现状,解放一切社会阶级,才有可能解放自身。因此,它所要求的解放就具有了人类解放的普遍意义。

其次,无产阶级所要求的革命,无非是把社会加诸其身的原则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即贯彻废除私有财产的原则。无产阶级没有私有财产,也不想拥有,这个原则已在它的内部率先得到实现。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有资格领导这样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才有可能贯彻这样的原则,使哲学完成actualization。

无产阶级以哲学为武器完成人类解放之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理论将得以实现,哲学将得以实现,无产阶级将被自身消灭。政治国家、政治哲学和宗教作为过去人类借以实现自由的中介将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因而国家、阶级也将成为历史,人们梦寐以求的平等将在人类社会中真实地建立起来。人不再需要在自身和世界之间寻找中介,自由将以一种直接而永恒的方式得以实现。

“社会解放”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解放”的一般含义是指将

“属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少i展现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层而和历史阶段。木文认为解读马克思的

“社会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价信学意义和现实生话中社会改苹的指导意义。

“社会解放”是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泞言》两文中,提出Jl二加以讨论。马克思认为,社会解放从最抽象的层而上讲,它指的是在社

会各领域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将“属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①而从具体的欧洲的

历史进程来看,则可划分为前后相继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阶段。“政治解放”是带

有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资木主义印记的“社会解放”,而人类解放是彻底的、普遍的“社会解

放”。

马克思的“社会解放”范畴是作为一个普适性范畴提出来的,因为社会解放相对政治解放

而言,它是基础,是一种普遍解放。“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干}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

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切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社会解放是指整个社会的解放,社会所有等级(阶级)都得到解放,

亦即社会不再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个人获得自山,人们处于一种全而的平等的社会关系之中。相应地,政治解放作为一种特殊范畴,是社会解放在特定历史条件卜的“部分的”特殊表现形

式。

1、社会解放之所以是基础,概括地说,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即一般人权的获得。而具体地

说来,这种普遍基础地位指的是人们在获得政治公民权之外的其他权利的获得。政治公民权一一公民“参加政治共同体、参加国家”的权利,当然属于广义的一般人权的范畴,但它同时也属于“政治解放”的范畴,当我们将国家、公共政治领域与社会对置起来分析人权时,则这里的

人权指的是摒除了政治公民权之外的人们的其他社会权利,以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

中的话来说,就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

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首先是指人身自山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处于一种普遍的依附关

系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在封建关系的缝隙中,生成自治城市,形成市民社会,也

仅仅是在自治城市中公民才是自山的。在中世纪欧洲,当摆脱封建束缚和保护的农民进入自治

城市时,他们便获得城市的自山空气的滋润,带来山身份到契约、山统治一一服从关系到商品

交换关系、山庄园经济、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山臣民到公民的社会转型。在城市里

的市民是自山的、平等的,也是独立自主的。他是他自己,他不属于任何人,至少在形式上,在公

民的法律权利层而上,他可以独立地、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

其次,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指的是个人则产权。封建社会的则产所有制是私有制,但Jl=不

属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的个人所有制,则产的主要形态即地产的所有制关系,因封主与附庸

关系的生成或中止而同时发生变史,则产的自山处置权Jl=不存在。反之在市民社会里,市民具

有完整的个人则产所有权,可以凭借自己的自山意志处置自己的则产。

再次,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还指的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也即L心主的权利。中世纪欧

洲,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是山封建义务和贡任来维系。人们包括封建主普遍地受到封建关系的

束缚,不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他们Jl二没有自主生活、自主活动即自

己管理自己的普遍权利。反之,在市民社会里,山于封建义务和贡任的废除,不仅私人生活领域

山人们自己决定,而II‘社会的公共活动领域,如市政建设、城市管员的选择,要山市民社会成员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决定。

2、社会解放具有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两个历史阶段)。第一种形式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

首先表现为国家从宗教领域当中解放出来。③第一,在国家政治层而上,是消除神权(教权)与

世俗工权}i二立,从权力的一元结构转向世俗权力一元结构的历史过程;其中,从宗教信仰的角

度看,是人民获得宗教信仰自山的历史过程;从经济层而和社会地位的视角看,又是一个教会

的特权被逐渐剥夺、寺院的则产不断被没收、侵占的历史过程。第一,与上述过程相伴随,政治

解放将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的差别”,“每个人都是人民

主权的平等的参加者”。④第二,政治解放在木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⑤是封建主义包括封建专制权力解体的历史过程。在这场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要求

}i!权利获得一种普遍性形式,或者说除封建统治等级之外的其他等级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体现在资产阶级身上,进而资产阶级的解放就获得}i二被理解为社会解放。⑥

社会解放的第一种形式是一般人类解放。马克思认为政治革命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部分

的,因为政治革命只是在国家政治的层次上“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的差别”,却“任

凭私有则产、文化程度、职业按其固的方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物质生活领域,“国家

远远地没有废除所有这些实际差别,相反地,只有在这些差别存在的条件卜,它才能存在,……

才会实现自己的普遍性。⑦因此,政治解放还不是社会解放的彻底形式一一一般人类解放。所

谓一般人类解放是指山社会最后一个等级即无产阶级所推动的社会解放,这最后一个等级必然是“一个被彻底锁链束缚着的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它的解放不可能像市

民等级那样诉求于“则产资格”,也不可能像农民那样诉求于“历史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

权”,因为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进而,无产阶级所从事的社会解放将全而“实现社会自山”,这一社会自山将

不再受到“人类社会造成的一定条件的限制”,Jl二从“社会自山这一必要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

在的一切条件。".

衣尽管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有限的、部分的社会解放,但仍然给子高度的历史评价。

因为不论是政治解放还是一般人类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⑨虽然政

治解放在将“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的过程中将这种力量与人自己分隔开来,但相对于教权

和工权及封建等级制对人的束缚来说,依然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从“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

给人自己”的视角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解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政治解放“尽管它不是一

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勿

概而言之,所谓社会解放其核心内容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各领域建立人与人之

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将“属人的关系还给人”。

二、社会解放的价值学意义

这里的所谓价值学意义是指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宏扬,或者说在社会关系层而上,人之

所以成为人的那些质的规定性的赋子。

人之所以成为人,可以从两个方而去加以理解。从人的自然关系去理解,最初人通过劳动

的历史性成长而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从那时起,人就不再是“动物”,而成为

人,但是,人的木质规定性史为深刻的内容还在于他的社会性。如果说,人仅仅限于从动物界提

升出来,那么这还只能说是人的木质生成的开始,而不是它的完成。人的木质生成的完成,还必

须从社会关系方而将人从其他物种中提升出来,亦即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奴役关系中提升出来,这一提升过程,亦即人类历史的生成过程,或者说是文明史的演变过程。

整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木质上是人的权利、尊严发展史。旱在奴隶社会,奴隶的地位与动物

相差不远,在社会关系层而上,奴隶Jl=不被当作人来看待,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制的消亡,

基木上消除了人不被当人对待的社会现象,但是在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里,在法律层而上,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按等级来划分的,进而人的尊严也是按等级来划分的,“附庸”制度将人们束

缚在“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中。资木主义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彻底否定了“统治和

服从”关系,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的差别”,从而在社会关系层而上开始确

立人的自山身份、平等地位以及人的尊严的齐一性。而共产主义运动则力求在资产阶级政治革

命止步的地方开始。将人类历史的社会解放过程推向史加深刻的层次,要求在经济关系方而消

除“实际差别”。皿

尽管己完成“政治解放”的先进国家,社会解放的历史性任务己转移到“人类解放”这一目

标,但在还未进行“政治解放”或“政治解放”不彻底的国家当中,依然需要继续推进社会解放历

史长河中“政治解放”的还未完成的任务。从而,人们获求在社会、法律层而上的自山、平等和尊

严,就不仅有它纯粹学理上的意义,而II‘还有它现实的实践意义。

首先,社会解放首次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卜,人们逐

渐地打破“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各个个人“独立地”、“自山地互相接触}i=在这

种自山中互相交换”,卿这些个体从“统治和服从”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了社会压迫和政

治压迫的锁链。

其次,独立个体构筑自山、平等的社会关系(洛克、马克思分别用“原始状态”、“物的依赖关

系”来指称个体的这种社会关系状态)。马克思指出,“从交换行为木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

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攀力;把自己当作手段,或者说当作提供服务的人,只不过是当作使自己成为自我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0进而,“他木人可以随

意从事这种或那种劳动;他对特殊的劳动的特殊关系不是山社会决定;他的意愿是他的人赋、爱好、他所处的自然生产条件等等自然而然地决定的”。时换言之,社会解放产生独立个体,这

些独立个体又编织一张平等和自山的社会关系体系(尽管它也属于历史范畴),这一社会关系体系中,平等是自山的前提,自山却是平等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二,当人们从“统治与服从”关系中解脱出来时也直接否定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层而

上的“整体主义”,人们的个性获得独立的发展: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出发点,私人利益构成社

会活动的利益的推动力,整个社会生活环绕个人利益旋转,共同利益却作为总的运动结果在事

后体现出来;人人都直接追逐自己的利益,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翻武和才能;同时,这种追逐自己利益的活动必须在人们的相互交往、相互交换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所以,他

同时也就在不自觉地为一切人的利益服务,结果自然也就促进了普遍的社会利益。马克思与

同时代的多数经济学家在分析现代社会生产的劳动时曾证明过这一点,马克思指出,“分工被

这样理解为特殊个性的社会再生产。这种个性因而是人类整个发展中的一环,同时又使个人能

够以自己的特殊活动为媒介而享受一般的生产,参与全而的社会享受,……这对个人自山的肯

定,而不是对个人自山的否定”。的

第四,在独立个体、“物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使得人类的地域史向“世界史”转变成为

可能。与受“人的依赖关系”的束缚,人们闭关自守、安上重迁相反,以广泛的社会生产分工体系

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活动使经济活动的空间无限地扩大化,J1二进而使人们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交

往和社会联系,它消除着各地区、各民族的孤立状态以及因孤立封闭而形成的愚昧,开创了人类的世界史,使人山“地域性”的“民族性”的居民发展为世界公民,使历史山民族史转变为世界史。

人类解放专题

研究人的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需要从人的角度入手。 从人的本性的角度看,风险社会中人的发展走人困境,是因为人性的迷失造成的。人怎样认识自己,人也就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困境表明,人类对自然、对人自身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性的迷失是导致人的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应该说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也是伴随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但是这种发展和深化并不代表完美,正是人的不完美性,才使人具有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正是人的不完美性(包括不完整性、未完成性、不完善性等)的内在的缺陷,才使人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斗争,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成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尤其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成果,更加强化了人类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以至于人类任由欲望的膨胀而不加以限制,结果使人类陷入了由自己造成的生存危机之中。应该指出的是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所以人的需要也同样是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也即人的活动是自然活动、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也即人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也即人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如果只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或者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而忽视其他属性;如果只重视人的物质需要,甚至物质欲求,而忽视社会需要 从人的认知能力的角度看,不管是风险社会还是其他社会形态,人的认知能力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代表了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扩展,可以说,人们总是不断地扩展着、逼近着对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因果性的科学认识,但是对外部世界的正确的认知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够完成的,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都处在认知和掌握世界的过程中,对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来说,他们只是依赖于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实现对世界的更深层的认识,来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就充满了时代的局限性。 从人的价值观的角度看,在风险社会中,人追求某种利益或某些团体的利益而造成的价值体系的完整性的缺失使人的发展走入困境。 当前我国人的发展面临的困境:量化目标的缺失 (一)在学理上,对人的发展目标缺乏系统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学界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的深入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原著文本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及现实性和可能性、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人的发展目标缺乏系统性研究,尤其是对量化目标的研究几乎很少涉足。因而,很难研究出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真正能指导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可操作性理论。学界对人的发展目标的忽视,导致人的发展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很茫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学界对量化目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客观上,人的发展目标确实不容易做到量化。 (二)在实践上,人的发展缺失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当前人的发展目标,缺乏系统性,阶段目标模糊不清。人的发展目标由总目标和层次目标组成的。人的发展的量化目标的缺失,导致人的发展缺失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由于衡量标准的缺失,我们在考察人的发展状况时,不能直接检验人的发展本身所达到的程度,而要借助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出相应的估量。从而把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看作是同等量的人的发展。这种衡量方法是存在缺陷的,并不能真正衡量人的发展达到的程度。社会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不能等同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但人却被高度异化。 (三)在价值上,人的发展的内在价值缺失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在价值。“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协议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思想上的进步 [“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跨越、社会大进步”大讨论活动整改提高阶段汇报]》

《思想上的进步[“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跨越、社会大进步”大讨论活动整改提高阶段 汇报]》 【摘要】 :根据县委《关于全县“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跨越、社会大进步”大讨论活动第四阶段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中心立即召开了整改提高、完善措施阶段动员会,会上认真学习贯彻县委书记在全县十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明确整改根据县委《关于全县“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跨越、社会大进步”大讨论活动第四阶段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中心立即召开了整改提高、完善措施阶段动员会,会上认真学习贯彻县委书记在全县十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明确整改重点,完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此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8月初,县委决定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心党支部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了传达和学习,立即成立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由中心领导张培臣同志任组长,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还抽调原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的同志组成大讨论活动办公室,负责工作的具体开展。并根据县委的要求,结合中心实际,研究制订下发了《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活动方案》,从大讨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安排。活动开展以来,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分别先后组织集

中学习11次,召开专题讨论会3次,开展“解放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1次,制订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提炼形成了“依法行政,心系群众,高效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人文精神,使全体工作人员达到了思想上大提升、作风上大转变、工作上大进步。 二、基本做法 (一)狠抓“两个学习”。我们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一是狠抓党支部集体学习。我们做到五个“不少于”,即集中学习不少于8个学时,每次党支部学习做到1人不少,主要领导授课不少于1次,支部书记授课时间不少于2个学时;通过学习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黄道功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县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大讨论活动学习材料》等内容,使大家加深了对县委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狠抓业务学习。首先中心领导对培训作了动员和小结,然后分管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分别从《行政许可法》、公务员行为规范、业务技能、服务标准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授课。通过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熟悉了业务,狠抓工作的落实,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注重营造宣传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宣传标语开设“思想大解放、经济大跨越、社会大进步”大讨论活动专题栏目等方式,营造了思想大解放、

总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综合分析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A、B、C、D、E)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E、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军事学 E、马克思主义法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分别是(A、B、D)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人权宣言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人生而自由平等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两大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两大学说分别是(A、D) A、唯物史观 B、劳动价值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法 E、认识论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实践 D、唯物史观 E、人民群众 6、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A、B、C、D、E) A、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 B、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E、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A、B、C、D)

A、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B、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C、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D、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E、这是领袖的选择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A、B、C、D、E) A、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C、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D、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E、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9、科学社会主义(A、B、C、D、E) A、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 B、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 C、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E、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目的与结论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C)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观与社会观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E、空想与科学的统一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 正确。 同历史上力图把自已的观点和学说说成是最终的、最后的封闭体系的形而上学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看成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注视现实、面对实际.关心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它从不自认为是终极真理,而是强调创造性,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首先要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条件,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斗争,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后创立的。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 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正确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单选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单选题】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正确答案:英国宪章运动 5.【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都在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进行研究。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和世界命运的思想武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是从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开始的。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国前的初步研究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系统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研究。在这三个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之路上,中国人民的人身自由不断得到解放,中国人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人民不断得到解放,物质不断得到丰富,思想得到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这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方。本文一方面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类解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看到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这才会我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马克思人类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一、关于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解读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追求是追求人类解放。在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人类解放理论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资源为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构成其深度理论背景。如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实证哲学与实业制度、傅立叶德“情欲引力定律”①和劳动思想、欧文的分工批判与“劳动公社”实践)的未来社会构想就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提供了最原始的构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学的形成。关于马克思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更是让马克思从自己亲身实践角度理解了人类解放的内涵。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史是集思想,实践,总结与一体的伟大思想。 (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发展 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世界里,“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对人①

政治解放_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_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 刘 同 舫 追求人类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题,然而,学界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思想上,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实际上,进入经济学研究以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明显地具体化为社会层面和个体劳动层面两个不同的维度;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以后,这两个不同维度又分别潜蕴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中,并相应地演变为社会解放思想和劳动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 1843年初,带着物质利益难题的困惑,马克思重返书斋,围绕着国家、市民社会、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著作。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神秘主义实质:/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293页),/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0;/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0,但黑格尔/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0,使国家/理念变成了独立的实体0(同上,第251页)。马克思同时超越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然主义人本观,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0;而且,是/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0,所以费尔巴哈从人本异化角度对宗教的批判应该继续深入到对国家、社会等/尘世现实生活0的批判。/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0(同上,第453页)就成了马克思自觉的理论使命。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解放的实质和局限性的过程。 马克思明确肯认:/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0(同上,第429页):其一,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0,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0(同上,第426页);更具体地说,就是/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0(同上,第283页),而不再是基督教国家。政治解放使宗教不再是国家公权力量,/不再是国家精神0;它完成了/宗教从国家向市民社会的转移0(同上,第430页),使宗教成为个人私事。其二,/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获得解放0(同上,第442页)。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变成了社会差别,即没有政治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0(同上,第344页)。然而,马克思更深刻的地方、远远超越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之处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0(同上,第426页);相反,政治解放在完成对宗教和封建特权的批判之时,在完成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0即宗教异化的克服之时,也形成了/非神圣形象中#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⑴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⑵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消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③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⑶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②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李从勋 思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属于“意识”、“精神”的范畴,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形成人对世界的一般印象,是感性认识;思想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形成对客观世界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是理性认识,一般也称为“观念”。思想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的形成。古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促进了其大脑的发育,使其最终进化为人类。可以说,思想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思想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对此,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其实,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特

色。一种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革命性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是正确的思想,也会逐渐变得僵化、古板,不合时宜,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锢。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想到,才能做到。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类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挣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大厦。可以说,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动力,促进社会发展也是人们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解放思想”这个词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后,才在各种文件、讲话、媒体上大量使用,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的。其实,思想的解放一直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在进化成人类以前,古猿潜意识里对火是惧怕的。直到有一天,克服了对火的惧怕,开始使用火,甚至钻燧取火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发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第七章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第一节社会进步 一、社会进步是客观的规律性的现象:社会进步既指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向上的、向前的运动,也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进步。社会进步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性的现象,但又排斥其中的暂时的倒退、发展的曲折,并且社会进步又是不平衡的。 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进步观:一般地承认社会进步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立场。一般地说,当历史学家所属的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这个阶级的利益与社会进步相一致,他们就比较多地肯定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认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对社会进步的考察,把社会进步看作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过程;把社会进步看作一系列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前进运动;既把物质生产当作社会进步的基础,把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三、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就是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评价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是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的统一。但是又必须注意到:其一,生产力标准只是一个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而社会生活是全面的、多领域的,人的需要也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因此单凭生产力标准不能解决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评价;其二,社会进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进步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如果一个社会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却拒绝把它真正用于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进步这个角度看,是不值得肯定的;其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 一、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在于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科学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崇高理想的实现;既是客观真理,又是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者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既表明他尊重历史客观规律,又表现出他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这两者是统一

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角度入手研究妇女解放问题,提出关于女权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呈现热潮,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为代表,男女平等、性别意识观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伴随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而创建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丰富和补充。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品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妇女解放既要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解放被压迫阶级的过程中,求得妇女的解放,又要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切入,改变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586页.)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妇女运动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610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而且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时代,依据当时所能提供的思想材料,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历史上所形成的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妇女解放问题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当我们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时,我们会得到两位伟人很多的女权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文本考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考察妇女问题,确认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二者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神圣家族》、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其中恩格斯写于 1884 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代表作。通过梳理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始终是建立在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关注和对妇女的关

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混淆宗教问题与政治解放的关系,以及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治权利问题归结为单纯的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提出政治解放的两个层次;分析了金钱崇拜的问题,提出变革市民社会。 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类解放金钱崇拜 犹太人问题在欧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1842年,普鲁士政府颁布的一项关于犹太人的法令,引起德国新闻界的激烈讨论,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鲍威尔就此发表了《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而马克思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辩论之中,并作出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论犹太人问题》就是马克思针对他这两篇文章而展开的论战性著作。在文中,马克思梳理了德国复杂的现实问题,批判了鲍威尔混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观点,并澄清理论困惑,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类解放的观点。 一、政治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经商活动使得德国的犹太人在经济上比较富有,但是在政治上他们却饱受基督教国家的排斥,处于无权地位,犹太人为了争得自身的政治权利不断地进行反抗。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一句话“德国的犹太人渴望解放。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解放?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便点出了当时犹太人的愿望。“如果犹太人想从基督教国家解放出来,他就要求基督教国家放弃自己的宗教偏见。而他,犹太人,会放弃自己的宗教偏见吗?就是说,他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放弃宗教呢?”鲍威尔认为,犹太人要获得解放,首先要克服自己民族的狭隘性,即放弃犹太教。“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怎样消除对立?使它不能成立。怎样才能使宗教对立不能成立?废除宗教” 鲍威尔认为,犹太人问题也就是解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废除宗教。把犹太人的解放路径停留在彻底消灭所有宗教上,让犹太人从自己的宗教中解放出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的提出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回答。“指的是哪一类解放?”“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犹太人面对的问题是什么,鲍威尔所讲的犹太人解放是界定在基督教国家之中的,批判的是基督教国家,不是指“一般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犹太人问题就是神学问题。我们应该把神学问题世俗化,把政治国家首先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二、市民社会从国家中解放出来 政治解放本身不等同于人类解放。“只有在北美的各自由州——至少在其中一部分——犹太人问题才失去其神学意义而成为真正的世俗问题。”国家的世俗化使得美国的犹太教徒和其他教徒同国家的关系以“本来的、纯粹的形式”表现出

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2

第七章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进步的观点,把握社会进步的动力、尺度和形式,领会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掌握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懂得实现人的价值的基本路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领会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掌握实现人的解放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社会进步 (一)进步的历史观 近代以来产生了进步的理念。 进化论的提出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 西方人的线性时间观与进步的概念有着直接联系。 人类对于进步理想的追求,来自于人类超越的本性:现实的缺憾与不足,使人渴望完美;现实中的假恶丑,使人渴望真善美。 生活总是指向未来,在现实与未来的交互转化中,体现了人自我追求的有限与超越。 (二)社会进步的动力与尺度 1、社会进步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 2 社会进步的标准 社会进步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等等,但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最高的标准。 生产力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评价改革的根本标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社会进步是一个系统工程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物质的与精神的进步密不可分,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3、社会进步的形式 社会进步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中。 社会进步还表现在统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三)、社会进步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社会进步的统一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尽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有共同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有规律的历史

论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

目录 一、五四运动的孕育于诞生 (3) 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 三、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功绩和成果 (6)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论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这场以挽救祖国危亡为目标的伟大群众斗争,带来了千万人思想的大解放,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在斗争的高潮中,人们处在异常激动和兴奋的状态。斗争中新旧社会势力生死搏斗的场面,更把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摆到人们面前,迫使他们严肃地寻求答案。当运动从奔腾澎湃的大潮中逐渐平伏下来时,一部分人回到自己原来习惯的生活轨道上去,而一些先进分子却转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并且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聚集在一起,结成新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它的主流。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 一、五四运动的孕育与诞生 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复辟丑剧,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再加上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把中国败坏到了极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一次尖锐的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五四运动以前,是初期新文化运动。其性质是反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它为五四运动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封建专制独裁,反对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以及集中体现这些思想观念的孔教。提倡科学,就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观点,去反对一切封建迷信和盲从,去探索中国的命运和未来。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经过近80年的坚持不懈的苦苦探索,终于开始找到了民族解放的新道路,出现了民族解放的新曙光。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开始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的紧要关头。而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和催化剂,就是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伟大的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它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巴黎和会暴露了英美帝国主义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统治;人类解放 [论文摘要]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者们一般认为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压迫和剥削,然而,并没有指明其后的更深刻的原因。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人类解放理论的提出及其为人类解放理论确定的任务以及人类解放的力量、条件、实现方式和未来理想的重新解读,便会发现,究其实质,马克思提出其人类解放理论,是基于他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统治的根本性质的把捉;是针对资本的统治及其所带来的现代性困境;是为了把人类从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 自从马克思提出人类解放理论以来,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者都熟知这一理论,并一般认为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压迫和剥削。应该说,把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解为消灭阶级、消火国家、消灭压迫和剥削确实是合乎马克思的本意的,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类奋斗的路标。但是,我们要问的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提出要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压迫和剥削之后的更深刻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重新解读、重新认识,我们发现,究其实质,马克思提出其人类解放理论,是基于他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统治的根本性质的把捉,是针对资本的统治及其所带来的现代性困境;而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压迫和剥削只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实质的逻辑引申。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之所以提出其人类解放理论,是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与他对时代根本性质的认识密切相关的。那么,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然处于现代性的时代困境之中。“现代性(modernity)意味着现代世界(现代社会或现代文明)的实质、基础、核心,意味着全都现代世界围绕着旋转的那个枢轴,一句话,意味着这个世界之本质的根据。作为这样的本质一根据,它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基本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随着现代性在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发和巩固,现代性存保留其诸如高扬人的主体性等合理性方面的同时,越来越凸显出其弊端,从而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处于诸如抽象理性、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人生意义的丧失和生活世界的物化等种种现代性的时代困境的包同之中,导致技术的繁荣与人文的贫困、“物”的增殖与“人”的贬值、交往的普遍与殖民的相伴等社会生活世界的症状。 在马克思看来,置身于现代性时代困境的背后,并从而决定它们的存在在的基础,就是资本,它是现代市民社会的主导原则。资本的存在论意义有:(1)资本的增殖自身的“生活本能”。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2)资本作为支配劳动及其产晶的经济权力。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一种“普照的光”。(3)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及其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批判地说:“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他认为,“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

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

人类解放的审美之维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追求自由解放是人类最初的,也是最朴质、最真实的梦想。古往今来,为这个梦想探索、奋斗、抗争的仁人志士不可胜数,但梦想仍然遥不可及。直到马克思主义的横空出世,才打开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通道。马克思打开的这条解放之路通往的理想社会不仅意味着通过发展生产力而实现的社会财富的极大涌流,也不仅意味着由于阶级的取消而实现的公平正义,而且意味着审美的实现,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审美绝不仅仅是闲情逸致的玩赏,而是人的自由本质和创造能力的体现,它的一端连着物质现实的感性生活和感性实践,另一端则指向人类解放的极境。因此,美学与追求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人类解放必然包含着审美之维。正是沿着这一思路,20世纪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美学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阵地,美和艺术被赋予了救赎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美学就是政治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政治美学传统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以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特里·伊格尔顿、安东尼奥·奈格里和雅克·朗西埃为代表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视,发掘审美的政治意义和解放功能,同时直面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和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深入思考当代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现象,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挑战,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美学话语。詹姆逊在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认为后现代的艺术、文化被商品逻辑所统辖,无法“再现”资本和后现代空间的全貌,导致认知的困境。他的“认知测绘”通过对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的深入解读,力图超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呼唤新的美学形式去“测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再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整体结构,进而重塑后现代破碎的主体,唤醒一度沉寂的乌托邦冲动,重燃对未来的希望,探寻建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方案的可能,从而打通人类的解放之路。伊格尔顿将审美、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交织,审美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与政治批评融为一体,坚持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阐发美学或审美的政治作用。通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他批驳了艺术无功利性的观点,在艺术与政治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把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纳入政治实践之中;通过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他阐明了审美发挥政治作用的特定方式,指出审美乃是塑造身体(感性)的政治行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张扬了马克思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为超越晚期资本主义现实、实现审美化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奈格里把对艺术问题的思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劳动形式的转变相结合,在生命政治语境中重新思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意义。在他看来,在生命政治语境中,审美与资本之间是“在其中并与之对抗”的关系。艺术和美内在于社会生产之中,受生命权力的制约并与之对抗,是反抗资本主义生产的“事件”,也是重塑劳动主体的生命政治行为,推动着劳动者的转变和诸众的形成,并把诸众的反抗聚合为持久的革命,从而导向对资本统治权力的解构。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思想与其说是政治与美学的交叉,不如说是

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篇一: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心得体会 思想就是工作的灵魂、工作路线的指南针,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打破思想禁锢,激发工作活力,思想也应视作一种生产力,解放思想就是与时俱进、思想开放就是一种进步。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提高个人工作能力。 一是思想要促动。通过学习讨论活动,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查找差距、激发潜在的思想活力,动脑筋,想办法,转变观念,解放自己的思想,用崭新的眼光、科学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自己还需要在那些地方努力。二是学习要改动。“活到老、学到老”,首先要树立学习终身制、“官”念淡化,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三是作风要变动。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目的,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查找、自我提高为主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四是实践要运动。重在行动,贵在落实,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促进发展。分析形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措施,努力确保工作的扎实推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歌。历史表明,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艰苦奋斗的美德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渐渐淡化了。有的人认为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的要求,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讲艰苦奋斗没有实际意义了。我们应当看到,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勇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万能钥匙”,是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为此,在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政治上始终胸怀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二是要在思想上始终像革命前辈那样具有威武不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移的凛然正气,保持饱满高昂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三是要在学习上始终刻苦钻研,勤学好思,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断地鞭策自己行为;四是要在生活上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反对奢侈之风。篇二: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破除四种陋习增强五种意识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工作 当前,按照县委的部署,一场紧紧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以“解放思想,**要发展,干部怎么办”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整个活动成效初显。我个人通过学习,感到我们**干部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认识机遇、捕捉机遇、抓住机遇,才不会坐失良机,留下遗憾;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超前谋划,才能在谋大局、明思路、求发展中不断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和用好机遇的本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势利导,才能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发展动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效。而要解放思想,推动**发展,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大胆破除四种陋习,养成良好习惯 一要破除思想庸俗,不爱学习的陋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对学风建设的问题党中央一直都高度重视,也有很好的传统。然而,我县仍有一些同志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态度还不端正。有的把理论学习当作额外负担,总认为只要干好工作,学不学习无关紧要,还存在重事务轻学习的现象。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学习,其思想就会逐渐庸俗起来,就会上班时萎靡不振,下班后精神百倍,沉迷于喝酒、打麻将,做社会“活动家”;就会耐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