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渐过度的气候,地貌变化丰富多姿,以此为基础,植被变化与民族分布,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甘肃省的历史底蕴也异常的雄厚,由于地处西域地区与中原文化区的交接地带,因此,甘肃这块土地上凝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史,它一方面凝结着汉文化在边陲地区的独特呈现,一方面也是汉文化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前哨,它更是西部各民族吸收汉文

化的地方,因此,甘肃这方土地上曾发生出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文化事件:首先,由于它地处黄河上游,渭河穿境而过,所以,可以说是这块土地孕育并滋养了华夏文明,陇东和天水地区就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其次,这块土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交流的遗迹,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就是见证,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看到佛教传向中原地区的历史,纵贯甘肃全境的无数佛教石窟就是见证;它也是汉民族展示自己力量的一个舞台,汉长城和明长城的终点都在甘肃,而且军镇和古代兵城散布于甘肃各地;它更是西域各民族展示自身的舞台,藏族的佛教文化,回族的伊斯兰文化,蒙古族、裕固族等二十多个民族,还有古代的各少数民族,如党项、吐谷浑、楼兰,回鹘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文化遗迹。最终,所有这一些历史文化的意蕴又汇集为一个点——敦煌,它是历史的凝聚点,也是文化的凝聚点。

在这样一种地理格局与历史底蕴之上,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异常雄厚,而且,这种人文旅游资源与地理格局相呼应,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我们分为四个板块进行分析。

三、陇东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旅游价值

陇东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这得益于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该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源头性的地位,是炎黄部落的发祥地,特别是穿越该地区的渭河谷地,是华夏文明早期的栖息地,而且这个地区是甘肃与陕西与交接地区,也是从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因此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这个地区是以历史积淀与文化遗迹见长。

这个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心是天水市与平凉市,所依托的重点资源是天水麦积山石窟与平凉道教圣地崆峒山。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保存有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到明清为止的历代石窟149个,雕像7000余尊,壁画1300平米,被寓为“东方雕陈列馆”,其中泥塑最负盛名,与其它三大石窟相比,兼雕兼塑,在艺术传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麦积山所处位置自然风光优美,群峰青翠,温润多雨,植被茂密,称秦州林泉之冠。此山因酷似农家之麦堆而得名,山壁陡峭,佛像依峭壁而雕,加之常年云雾缭绕,佛因云而弥远,云因佛而显辉,颇显佛国之庄严与神秘。这种自然景观与佛像艺术的交融在四大石窟之中是唯一的,加上与之相邻的仙人崖等自然风光景区与其相互辉映,因此它既有文化艺术旅游的价值,也有自然风光游的价值,是这个地区旅游资源的重心所在。

天水本身是历史文化古城,原名秦州,是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城,该城有“羲皇故里”之称,城中有伏羲庙,是国内最早、得到公认的伏羲宗祠,也是海内外华人认祖归宗的圣地。庙内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农历五月十三都有大型的祭典活动,现已扩展为伏羲文化节。城杜甫曾居住过的杜甫草堂与颇具规模的道观玉泉观,都具有相当的人文旅游价值,与伏羲庙共同构成天水市内的人文旅游资源。与天水互为猗角的平凉市,其重点旅游资源为崆峒山。崆峒山是道教文化圣地,历史悠久,相传为黄帝得道处,山上道观林立,景色怡人,道教文化遗迹与宗教活动是该处人文旅游资源的重点,可以与天水共同构成陇东人文旅游资源的骨干。

从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天水地区与其相邻的陇南地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文资源——三国文化。该地区属于川甘交接地带,正好是三国时期蜀魏交战的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数次伐魏都是在这个地区与魏交战,五丈原、街亭等古战场都在本区。因此,发展三国文化旅游也是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之一。

就人文历史价值而言,陇东地区是最深厚也是最具开发性的,该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展开地,它的重要性毋须多说的。就其当代旅游价值而言,它可以满足当代人三个方面的人文需要,首先是文化寻根与民族寻根。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对民族起源的追思和民族文化起源的探寻已经成为一个热潮,伏羲文化,八卦文化,对每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炎黄子孙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它们的人文历史价值是超时代的,而对它们的追问与

探源,构成了它们在当代的旅游价值。其次,与这种文化寻根相应,大地湾文化遗址又能够满足在文化寻根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考古的要求,这就把文化寻根与上古文化遗迹考古结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两者都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再加上这个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特别是三国文化,盛唐文化,使得历史考古与文化的地域体验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凸现出了这个地区在文化考古与历史考古方面所具有吸引力与潜力,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历史素养的提高,它们势必成为富有当代旅游价值的热点地区。第三,宗教艺术文化资源。特别是麦积山的佛教文化艺术资源与崆峒山的道教文化艺术资源,它们都是极具人文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在宗教上和艺术上,都是久负盛名的名胜之地,它们的当代旅游价值必将随着人文旅游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陇中与甘南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从陇东地区向西北方向前进,我们就到了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市古称金城,是西北地区重工业和商业中心,也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兰州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穿城而过。南面有五泉山,林木蔽天,泉水甘美,景色清幽,是兰州第一胜景。山上有寺庙五座,依山而建,绵延不绝。北面有白塔山,因山上有白塔而得名,山上梵宇遍布,钟声不绝于耳,更有以索靖、张芝作品为核心的兰州碑林,尽收淳华阁帖与西北书法之精萃。登上白塔山顶,兰州全景尽收眼底,白云孤城,落日长河,实为登临休闲之胜地,更兼此山自1958年辟为公园以来,经过兰州人民近50年的不断绿化,山上已林木参天,在植被缺乏的周边环境中,令人感叹人工之奇。山上还有缆车横跨黄河,壮观惊险。近年来,兰州市依黄河沿岸而建成黄河风情线,黄河母亲、搏浪等著名雕塑依河而布,有黄河水车、羊皮筏子漂流等旅游项目,还有回汉群众自发的民歌花儿会。落日时分,夕阳无限;河山相应,灯桥互辉;更有清风拂面,歌声缭绕,黄河风情颇令人心醉。

在兰州周边,还有两处人文胜景,共同构成兰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一是离兰州市区约40余公里的兴隆山,此地是以原始的温带针叶林为主的自然景观,清泉甘冽,古木参天,雪山远立,云气氤氲,各种野生动物时现林中,景观迷人,是感受温带森林、避暑消夏的胜地。除自然景观外,此地还有成吉思汗的陵寝,与之相对的栖霞山上还有清初《西游原旨》的作者刘一明道人的曾主持过的道观,深山访道,颇有“云深不知处”的野意。兰州的另一处人文胜景是居刘家峡水库上游的炳灵寺石窟。该窟始凿于公元420年(西秦建弘元年),是我国所能考证的最早开凿的石窟。“炳灵”为藏语十万之意,其中有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余平米,颇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该窟紧临水库,乘船方可到达,船程约二小时,沿途峭壁林立,奇峰对峙,水蚀与风蚀地貌千奇百怪,素有小三峡之称,湖光山色与石窟艺术相佐相伴,是此处人文景观的特点所在。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版块是地处兰州西南的以临夏市与夏河县为中心的甘南地区。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缘,处甘青川三省之间,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人文资源的核心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风情和夏河县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愣寺。临夏市是回族集居区,市区建筑富有伊斯兰风格,各色民族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州内还有一些风景区定期有民歌花儿会,是体验西北民族风情的胜地。与之相伴的是相距不远的夏河县拉卜愣寺,该寺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依山而建,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因建筑顶端全部嵌金而显得金碧辉煌。该寺是藏传佛教的学术中心,宗教气息浓郁,宗教艺术发达,定期有大型宗教活动如晒佛节等,是感受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欣赏藏传佛教艺术的圣地。而且此地紧临桑科草原,游览寺院之后可以信马游缰,夜宿藏包,颇能感受高原山河与草原风光,是体验青藏高原风情与牧民生活的绝好去处。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陇中与甘南地区的特点在于民族风情、高原风光、宗教艺术。它的优势在于,它们围绕省会城市兰州而展开,因此旅游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

线路开发成熟。资源的重点在于兰州及其周边富于西北特色风光与人文遗迹,重中之重是拉卜愣寺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将它们与高原风光,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将人文旅游与自然风光游结合起来,这是这个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就其当代旅游价值而言,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的桥梁作用上,它下接陇东,上接河西,具有中介作用,而它自身的当代旅游价值也不容忽视,它自身是对西北人文旅游资源的一个浓缩,兰州是西北城市的代表,穿城而过的黄河可以满足非黄河地区的人对黄河文化的向往,兴隆山可以作为温带原始森林的代表,炳灵寺堪为西北佛教石窟艺术的一个缩影,而拉卜愣寺所代表的宗教文化与高原民族风情也是极富代表性,再加上具有“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城所体现出的伊斯兰文化风情,因此对于那些对于西北地区的神秘想作一个概览的人来说,这个人文旅游板块是一个好选择。

五、河西走廊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自兰州向西北方向前进就到了沿河西走廊人文旅游区,该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自古以来西部边陲的重要城市,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必经之路,自古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接处,是东西贸易的中转站。它的旅游资源结合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石窟艺术、历史考古等,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兰州出发趋车穿越祁连山最南边的山口乌鞘岭,就开始进入河西走廊。乌鞘岭就是传说中的周穆王会西王母处,此地海拔3000余米,草场辽阔,雪山高耸,牛羊遍野,野马成群。入夏时分,油菜花遍野开放,白云、蓝天、雪山、黄花,加之西风古道瘦马之意境,且有古长城踪迹伴随左右,实为领略西部风光之绝佳之处。过乌鞘岭不久就可进入河西走廊。

首先是历史文化古城武威。武威古称凉州,是丝绸之路要塞,也是西部边陲军事重镇和边贸中心。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史上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佛教进入中原的中转站和中心,高僧鸠摩罗什曾长住近二十年译经,市中心的罗什塔和罗什冢是世界佛教徒常往的祭扫之地。该市历史古迹众多,最富特色的是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庙(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建筑群之一,现为博物馆,富藏历代文人题记,举世闻名的西夏碑就收藏其中),还有雷台道观,享誉世界的马踏飞燕(中国旅游的标志)就是出土于此。武威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辟有沙漠公园供游人游玩,是享受沙漠风情的好地方。武威盛产瓜果,农业发达,适于葡萄种植,加上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水质好,因此酿酒业发达,白酒和葡萄酒酿造久负盛名。

沿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就到了丝绸之路重镇张掖,西汉时期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丝绸古道之重镇,西北交通之咽喉。该城的人文景观有黑水国西汉墓群,大佛寺(寺内有中国最大之卧佛)等名胜,该城布局富有边塞军镇特色,城中心为钟楼,四方有城门。张掖近处的山丹县有著名的山丹军马场,是国内唯一可以看到万马奔腾景象的地方。毗邻的肃南藏族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寺牧区是张掖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草原风光、裕固族风情和石窟艺术三位一体。游客可欣赏祁连雪峰、草原风光;在裕固族帐篷内,品尝民族餐饮,观看民族歌舞;在草原上骑马游乐,并参观马蹄寺石窟艺术。

出张掖向西可达酒泉市,一路之上可领略戈壁风光、雅丹地貌与海市蜃楼景观,茫茫戈壁,一望无垠,静寂无限,间或有绿洲出现,就是一个小城市,穿城而过,马上又投入到无生命带中。酒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素有“戈壁绿洲”之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酒泉主要名胜古迹有酒泉公园、钟鼓楼、酒泉博物馆、东晋壁画墓等。酒泉公园是一座有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迹园林,园里的酒泉原名金泉,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上,泉旁一碑,上书“西汉胜迹”四字,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征匈奴凯旋,返至酒泉,汉武帝派人送来一罐御酒以示慰劳,霍去病不愿独饮,将御酒倒人泉中与将土分享,酒泉也因此得名。酒泉城也是典型的西域军镇格局,现在是一个工业城市,也是一个科技城,现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闻名于世。

自酒泉往西北方向前进,穿越茫茫戈壁,可到达举世闻名的嘉峪关。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麓,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嘉峪关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作为“河西第一隘口”,是古往今来的军事要塞。嘉裕关城南枕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锁紫如铸铜的马鬃山,南北之间有两翼伸展的长城切断东西走向的河西走廊。关内外有众多的城堡、烽火台,地势险要,固若金汤,号称“天下雄关”,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城设计精巧,建造严谨,关城有东西两城楼、四个角楼等,城墙高11,7米,总长733.3米,关城面积33500余平方米。东城楼的瓮城外有关帝庙、文昌阁等清代建筑,登城楼可远眺祁连雪山、戈壁瀚海。附近有黑山石刻画像和魏晋壁画墓等多处名胜古迹。

从武威到嘉裕关构成了沿河西走廊展开的人文胜景,雪山、戈壁、沙漠、绿洲等自然风光与古道、残垣、边关、佛国、石窟、古墓为主体的人文风光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民族风情、地域风情,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最能体现西部风情的地区,在这个地区汇集了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只要穿越河西走廊,就意味着既穿越了丝绸之路,也穿越了长城,穿越了边塞,也穿越了两千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到过了河西走廊,就可以说到过了西部。

六、敦煌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敦煌位于甘肃西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北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敦煌石窟举世闻名,敦煌学已成国际显学,其主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经历代增修。窟中主要艺术晶为雕塑和壁画。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有“丝路明珠”之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她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佛教艺术的巅峰。置身于莫高窟中,佛国之庄严神秘,艺术之俊美崇高,文化之宏大深厚,令人身陷其中,有不知今夕何夕之叹。敦煌除莫高窟外、还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等佛教艺术胜地,其他名胜古迹有敦煌故城遗址、白马塔、阳关古城和玉门关,以及汉代烽火台等。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然后是阳关。阳关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与玉门关南北呼应,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和通道。唐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阳关随之被废弃,逐渐荒芜并消失。如今只剩下“阳关耳目”墩墩山烽燧孤立于大漠戈壁之上。多数人都是先从唐代诗人王维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首次知晓阳关的大名,而一曲如泣如诉的《阳关三叠》更使阳关成为了绝域荒凉的代名词。如今阳关关城早已湮没,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砂质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残高4.7米,底长宽8米。遗址周围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不由自主回忆起丝路上阵阵悠远亘古的驼铃。阳关附近有南湖,也是是西汉以出天马而闻名的渥洼池,和葡萄长廊,风格独特,在这里可以探访当地民俗。阳关与玉门关,在民族文化中饱含深情,是怀古抒怀之绝佳之境。

敦煌的人文景观还有榆林窟值得一览。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

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现存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敦煌地区的人文价值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100年以来,已经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是西部最具有国际性旅游价值的地方,它的当代人文旅游价值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到过敦煌,那么他的文化之旅就是不完全的。它已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修养、艺术熏陶问题,它的显赫地位使得它已经成为文化人心目中的圣地,对它的敬仰已经到了宗教的地步,它本身已成为一种愿望,而不是一种价值。

从人文旅游资源的宏观角度来看,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陇东、兰州——甘南、河西走廊、敦煌四大块。各有特色,陇东以人文历史胜,甘南以宗教与民族风情胜,河西以域外风情与人文历史胜,敦煌以历史与艺术胜。各区又有互补,兰州的人文旅游和甘南的民族风情游结合起来,河西走廓旅游本身和敦煌游也是融为一体的。这就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以敦煌为重点,以天水为支撑,以甘南为辅助的旅游格局,可分为东南西三线。东线:到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以平凉崆峒山为辅;南线:为兰州、临夏、夏河的宗教和民族风情旅游线,以兰州近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辅;西线:经武威、张掖、嘉峪关等历史文化名城到敦煌。现在甘肃省对人文景观的开发,除传统的丝绸之路全线精华旅游线路(西安一兰州(夏河)—嘉峪关——敦煌一吐鲁番——乌鲁木齐)外,还在完善河西“丝路画廊”和“大漠黄河风情”旅游线,并推出了宁夏一甘南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和天水一平凉一庆阳丝路胜迹、黄土风情、寻根朝觐旅游线等。虽然甘肃的人文景观过于分散,基础设施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但其人文旅游资源与价值,无愧为祖国大西北人文旅游的明珠。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 特征文本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旅游资源概况重点

1.掌握理解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等相关概念。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游资源:指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其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前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旅游产品: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自然旅游资源: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天然形成的旅游资源,是可以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它寓于自然界的一定空间位置、特定的形成条件和历史演变阶段。 人文旅游资源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 包括五大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居住类、陵墓类、园林类、社会风情类。 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都称为水体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间物质制度和精神习俗。 2.掌握旅游的特征和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一)旅游的特征1. 异地性 2. 暂时性 (二)旅游者行为的特征1. 消费攀高 2. 道德感弱化 3. 文化

干涉 4. 物质摄取 3.理解掌握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 (二)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 (三)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4.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1. 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榫卯”结合——“斗拱” 2. 优美的艺术造型 如祈年殿;鸱尾(吻)、走兽,等等 3. 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如中轴线对称;曲折多变 4. 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如琉璃瓦、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5. 丰富的雕塑装饰 如石窟寺的雕塑; 6. 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5.理解并掌握民俗风情的旅游功能。 (一)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激励大家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可以满足旅游者猎奇心理和丰富知识的需要 (三)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交流

陕西省·甘肃省旅游数据图(表)

项目地 图2-2 陕西省“168”旅游总体发展格局 该旅游战略凸显了陕西省以秦岭为主题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在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陕西省依靠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资源,旅游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升,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图2-3 陕西省2010-2013年旅游业基本情况统计图 安康市旅游业: 安康市以生态旅游为旅游发展核心,以“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提升中心城”为发展思路,以“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着力打造“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区)”核心景区。整合旅游优势资源,实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精心培育精品线路,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服务接待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 统计指标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内游客(万人次)1218.01 1560.08 1834.8 2163.8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47.5 63.15 76.14 95.21 全市旅游业总收入(亿元)47.68 63.38 76.22 95.3 表2-3 安康市2010-2013年旅游业基本情况统计表(转表格)

在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依靠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自然资源,旅游业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升,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统计指标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内游客(万人次)4284.45 5826.48 7824.06 10068.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236.2 332.57 469.58 618.9 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亿元)237.2 333.7 471.28 620.2 表3-1 甘肃省2010-2013年旅游业统计表-(图)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1 旅游资源为中国十大资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指出,中国有十大资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报告认为,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 2 中国旅游资源四大特征 ①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

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②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③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高祖时置县,以“胡服骑射”着称的战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就埋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灵丘因此而得名。境内文物名胜众多,自然景观迷人,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文物古迹。 1、赵武灵王墓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之墓,灵丘也因此而得名。它原位于灵丘县城西,现在随着县城的扩张,已经处于中心地带新华西街了。原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现保护面积10900平方米,墓冢巍峨,碑石林立,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以及一代英君赵武灵王生平的重要历史文物。现在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修建于唐代天宝元年的曲回寺石佛冢群。位于独峪乡曲回寺村,又称哭回寺。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记载,该寺为五台山佛寺下院。开元二十一年由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旨赐曲回山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360座佛塔,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目前已查明43座石佛冢,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寺院辽、金、元、明历代均有较大规模重修,清代依旧维持,最后于1939年被侵华日军焚毁。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觉山寺,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又称普照寺,北魏皇家寺院。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是孝文帝拓跋宏为报母恩而敕建的。该寺历代屡有重修,时至五代,战火连绵,觉山寺开始衰落,庙宇毁败,辽代又重加修葺。明天启六年(1626)灵丘

七级大地震,全寺庙宇全部倒塌,惟有辽代重修的砖塔仍巍然屹立。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寺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行修葺,后又倾颓。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1885—1889),寺僧龙诚在本县大儒杜上化等全力支持和四乡民众资助下重建佛寺,除砖塔为辽大安六年重建外,现存庙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建筑。寺院座北向南,依山就势,寺内建筑有一井一塔七殿一堂一厅六楼二阁。布局为三条轴线,五个院落,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房屋共计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寺院西北山崖上悬一洞,称为悬钟岩舍利洞,亦称翠云洞。洞深14米,洞口宽19米,建有观音殿,面阔三间,“文革”后期被毁,2000年动工,现已修葺一新。西南突兀一山,顶置小砖塔,总高5.33米,实心,平面呈方型,背西面东,属寺院附属建筑,是晋北地区最小的砖塔。东北矗立笔架山,交错中显稳定,自然景色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自古被人们称为“井塔山齐——觉山寺”。属灵丘“九景”之一。 觉山寺辽代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塔位于觉山寺内,为全寺建筑中的精华。北魏创建,后倾圮,辽大安五年重建,八角密檐式,十三层,高44.23米。塔基由须弥座、平座、仰莲组成。下层束腰每面施壶门三间,内雕人物,门间雕兽面,八角为力士;上层束腰壶门内雕佛、菩萨、歌舞乐伎,门侧立侍女或飞天,门上为二龙戏珠,门间雕力士,转角金刚两侧施龙。砖雕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镂刻手法,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炼,是砖雕艺术和音乐文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塔身第一层有塔室,南北为板门,东西为格扇假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室内八面存辽代壁画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为壁画中的瑰宝。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木椽砖飞,每层收分7厘米,每层每面悬铜镜,每椽每梁挂风铃。塔刹由镂空天球、相轮、宝盖、仰月、宝珠及刹杆组成。天球可转动,兼起风速风向标的作用。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杨昌宏 (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 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 (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 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旅游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甘肃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就目前而论,甘肃旅游资源开发量还不到位。旅游投入低,缺乏`有计划、系统的旅游开发建设。很多景区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进行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这种状况实际上是对甘肃旅游资源的浪费。此外,从业人员主动发现市场,开发市场的观念淡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很强。 明确旅游业的地位,这虽是旅游发展中的第一步,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多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和企业对旅游业的态度影响程度的多少,因而对其后的各项工作均有深远影响。如果缺乏强烈的发展旅游意识和产业观念,发展旅游业要取得成功难度很大。 此外,对甘肃旅游资源的不清楚,也进一步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对甘肃的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范围、自然环境、开发价格、客源前景都还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因而不利甘肃旅游资源的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资源观上的浅层次,使得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4、各大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型的典型主题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经济: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别 社会文化: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特别是地价的上涨 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拥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 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文化上: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对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留下 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 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3、狂热交换的旅游产品 4、价格 入境旅游市场特点:我国国际空日元市场的市场格局转为亚洲国家为主。 停留时间较长,人均天消费量较高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外汇增速快于入境旅游人次增速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1、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比重大 3、旅游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旅游的地域分布将向中西部扩展

出境旅游的特点:1、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2、因私出境旅游者比例不断增大 3、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4、出境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支出额大 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出境旅游市场将会持续成长,出境旅游人次将会继续增加,而且出境旅游的人员范围和旅游目的地也将会继续扩大

河南旅游概况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及其开发构想》 1. 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从河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看出,河南是一个地域广大、位置居中、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强的地区。而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种类、风景特色和地区分布等方面也必然具有一些特殊性。概括讲,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具有以下特色: (1)多样性 多样性,是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特色之一。 首先,从地貌景观看,从海拔不足百米的黄淮海平原,至海拔2413.8米的河南第一高峰——老鸦岔垴,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的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其次,从气候和旅游资源来看,河南不仅有纬向性的南北地带变化,还有因地形起伏造成的垂直立体气候效应。以避暑山水胜地来说,河南就有山地、林地、湖滨等多种气候景观类型。 第三,从生物景观来看,河南的优势就更为明显。河南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几乎全部是就生物保护而言的,无论植物或动物,旅游资源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 第四,在风景水体方面,河南也具有除海滨风景以外的多种类型,江河、湖泊、涌泉、溪流、瀑布等,各种水景可谓应有尽有。(2)过渡性

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过渡性特点与其所处的过渡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地貌方面,河南省正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与此相对立,我国地貌风景的构成由西至东分别是山地、丘陵和平原,其过渡性不言而喻。 在气候方面,河南正处于从亚热带向暖温带、从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气候的温度适中。从旅游的角度看,河南是一个不太冷也不太热、不太干也不太湿的地区,非常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从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雨景、云雾景,或是北方地区的冰雪景,河南都兼而有之,兼具南北景观综合之美。 并且,由于地形和气候的过渡性,河南生物景观的过渡性也就自然而然了,即生物的“边缘效应”非常明显。 在我国的植物区系中,河南省处于华北植物省和华中植物省的过渡地带,兼有华北暖温带植物区系和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某些特点。伏牛山——淮河以北属华北植物区系,也兼有东北温带植物区系和西北干旱地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伏牛山——淮河以南属于华中北亚热带植物区系,也兼有东北亚热带植物区系和西部高寒植物区系成分。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植物区系成分十分复杂,除河南特有的成分外,还汇集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和黄土高原等区系的成分。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 期中作业 1、请分析莫高窟艺术在不同的三个时期他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哪些差别? 参考资料: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 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 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 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2、请分析兰州黄河风情线开发中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不足与对策。 参考资料: 兰州市政府规划了百里黄河风情线,范围西起西固工业区的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长40公里,流域面积27.44平方公里,于2000年开始动工建设。不到8年时间,黄河两岸相继建成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雕、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近水广场、亲水平台、东湖音乐喷泉、黄河音乐喷泉、人与自然广场,以及龙源园、体育公园、春园、秋园、夏园、冬园、绿色公园和其他沿河景观。 兰州的黄河风情线与其他城市的一些景点相比,还存在着总体规划亟待完善、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等问题,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黄河风情线还有亟待提升改造的地方。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前言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甘肃省旅游 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包括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的广大范围;地形狭长,两头稍大,中间细长,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之中;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海拔最低500米,最高近5000米,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2008年底总人口为2628.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甘肃是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自古以来商贾云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丰富的旅游资源 甘肃地域广阔,地貌类型齐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风情浓郁。与其它省区相比,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品位较高,地域特色明显;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黄土高坡、大漠戈壁、冰川雪山,以及裕固、回、藏等少数民族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按旅游活动主题,甘肃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四个方面和20个基本类型,是甘肃向外界重点宣传推介的“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的主要内容。到甘肃来,将会让您实现“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梦想。 文化甘肃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曾经历了伏羲文化的启蒙,周文化和先秦文化的提升和拓展,秦汉文化、长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洗礼,大唐文化的熏陶,东西文化的汇聚和近代文明的传播,为甘肃的历史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汉唐以来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散布在丝绸之路甘肃沿线的著名文物古迹有莫高窟、玉门关、阳关、榆林窟、锁阳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武威文庙、雷台汉墓、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平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品位极高、价值极大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文物大省、石窟之乡。 山水甘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形狭长、气候多样,有八个气候类型区,植被种类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学家认为,甘肃是最丰富的地质和地表特征博物馆,从旅游角度分析,这些地貌特征都极具观赏性和开发价值,甘肃不仅有面积广大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草原森林、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雪山,而且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武都万象洞;丹霞地貌,如永靖黄河三峡、景泰石林、兰州天斧沙宫;雅丹地貌,如敦煌的魔鬼城,以及甘肃南部数以百计的绿色峡谷群。多种地貌类型使甘肃的山水风光旅游产品具有了选择的多样性。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1、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是————。 2、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又以————、————和————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8%。 3、————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峡谷。 4、五岳是指————、————、————、————和————。 5、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和————。 6、四大道教名山是指————、————、————和————。 7、————作为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有“风景的血脉”之美誉。 8、我国五大淡水湖是————、————、————、————和————。 9、世界最高的大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10、我国古代的五大名泉是————、————、————、————和————。 11、我国三大河湖名瀑是————、————和————。 12、————是我国最著名的雾凇奇景。 13、————、————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活化石”。 14、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15、————、————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16、————、————、————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和————是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 “三大名锦”是————、17、我国的“四大名绣”是————、————、————和————; ————和————。 二、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资源: 3、生性旅游资源: 4、萌变性旅游资源: 5、主题公园: 三、简答题: 1、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值得采用? 2、旅游资源有哪些分类? 3、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分析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功能。 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我国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以下分为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 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水域风光(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大气与太空景观(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古典园林(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现代设施(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民俗风情(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饮食与购物(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2)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世界级旅游资源

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

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10 | 来源:甘肃国土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 一、土地利用现状 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根据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主要地类面积及地类构成情况为: ●农用地2541.66万公顷(38124.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90%。其中: 耕地462.37万公顷(6935.52万亩); 园地20.60万公顷(309.01万亩); 林地518.32万公顷(7774.82万亩); 牧草地1410.69万公顷(21160.32万亩); 其它农用地129.67万公顷(1945.19万亩); ●建设用地97.67万公顷(1465.1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15%。其中: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8.17万公顷(1322.55万亩); 交通用地6.63万公顷(99.39万亩); 水利设施用地2.88万公顷(43.16万亩); ●未利用地1908.41万公顷(28626.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98%。其中: 未利用土地1849.70万公顷(27745.52万亩); 其它土地58.71万公顷(880.57万亩)。 全省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占有耕地2.65亩,居全国第六位。

全省耕地中包括果园在内的灌溉面积共有123.09万公顷。以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计算的森林覆盖率为9.19%。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8.02%,尚未利用的土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98%,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 根据2006年变更调查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小于150坡耕地4751.22万亩,占68.46%;150-250的坡耕地1800.96万亩,占25.95%;大于250坡耕地388.51万亩,占5.59%。 二、耕地变化情况 2008年度全省增加耕地3362.27公顷(5.04万亩)。其中:开发土地1828.38公顷(2.74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54.38%;复垦增加耕地365.43公顷(0.55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10.87%;整理增加耕地1026.08公顷(1.54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30.52%;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75.18公顷(0.11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2.24%;其它增加耕地67.2公顷(0.10万亩),占新增耕地总量的2%。 2008年全省耕地减少4348.43公顷(6.52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587.29公顷(3.88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量的59.50%;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915.37公顷(1.37万亩),占耕地总减少量的21.05%;2006年实地变更调查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68.33公顷(0.40万亩),占耕地减少量的6.17%;灾毁耕地575.18公顷(0.86万亩),占耕地减少量的13.23%;其它原因减少的耕地2.27公顷(34亩),占耕地减少量的0.05%。

旅游资源的特点

旅游资源的特点: ①多样性②吸引力的定向性③垄断性④易损性⑤可创新性 旅游业的特点:1综合性产业2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产业3。政策性较强的产业4。脆弱性产业。旅游活动的要素 1.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要素 2.旅游活动体系的构成要素 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1.旅行目的(消遣型,因公差旅型和因私事物型三大类型)。2.运输价格 3.旅行距离4.旅行偏好和经验 旅游企业的类型1。直接旅游企业2间接旅游企业。 旅游景点的类型 1.按照旅游景点的设立性质,可将其划分为商业性旅游景点和公益性旅游景点。 ①商业性旅游景点是投资者完全出于营利目的而建造和经营的旅游景点,因而这类旅游景点纯属企业性质,②公益性旅游景点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出于社会公益目的而建造和营理的旅游景点。2.按照旅游景点所依赖的吸引因素的成因可 将其划分为自然旅游景点和人造(人文) 旅游景点。3.按照旅游景点所含内容 的复杂程度,可将划分为单一型旅游景 点和复合型旅游景点。4.按照旅游景 点的内容或表现形式,可将划分为①古 代遗迹②历史建筑③博物馆④美术馆 ⑤公园和花园⑥野生动物园区⑦主题 公园⑧早期产业旧址5.按照旅游景点 的质量等级进行类别划分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生理, 安全,爱的,受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①身体方 面的动机②文化方面的动机③人际方 面的动机④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⑤ 购物方面的动机,其中最主要的三种心 理类型,依赖性②冒险性③中间型 游资源分类;(根据内容性)1。 自然旅游资源2。人文旅游资源3社 会旅游资源(根据本身再生性)1。 可在生性,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根 据存在状态)现实的,潜在的旅游资 源(根据品位或级别)世界级,国家 级,省级,市(县)级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构成:三大支柱”①旅行 社②交通客运③住宿㈡“五大部门①旅 行社②交通客运③住宿④旅游景点⑤ 旅游管理组织㈢我国旅游业的基本构 成:①交通运输②旅游景点③住宿服务 ④餐饮服务⑤旅游纪念品/用品零售部 门⑥娱乐服务⑦旅行社⑧旅游行政机 构和旅游行业组织。 消遣性旅游者:①人数多,比重大 ②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③拥有较大程 度的选择自由④对价敏感.因公差旅型 旅游者(1)出游频率高(2)出游活动无季 节性(3)出行活动的自由度小(4)消费水 平高(5)价格敏感度低 旅游交通的主要旅行方式: 汽 车,航空,铁路,轮船※我国国际旅 游局1982年8 目前世界旅游组织有将近500个成 1841 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 租火车的方式,这次旅游活动的参加者 多达570人,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与 1841年的活动相比1845年的商业性尝 试的组织特点:1.商业性 2.长途过夜 3. 编写指南 4.导游服务. 旅游的影响:经济影响,社会文 化影响,环境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