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

【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积累

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3.学习欣赏对联,

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

基本常识。2.尝试对对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预习案——“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知识链接——对联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

联互相对称,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

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chǎng)因

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

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

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

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

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喜欢

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

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

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清康熙、乾隆年间,

这种风习达于极盛。凡遇大典,楹联如林。如康熙皇帝六十寿

辰,从大内(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

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

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

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楹联的字数,无一定数,从两个

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

联之风,最长的当数清朝“长联圣手”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

江楼联》,上下联长达1612字,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必须是上下两联相对,上下联字

数要完全相等,而且上下联要结构相同,断句一致。

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上下两联位置相同的词语的词性要一

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

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

和风吹柳绿

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

细雨润花红

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

3.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传统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古音分为“平、上、去、入”四

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的四声分为“阴平(一

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上声、去

声”为“仄”声,“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必须用仄声,下

联末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对

仗,音调和谐,读起来极上口。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古代对

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

大门,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

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一、

二声”。贴春联,贴春联,从左到右,一二三四。

4.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

但又不能完全重复。从内容的关联性上可把对联分为三类: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

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树一代新风,立百年

大计。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

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

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如:才饮长沙

水,又食武昌鱼。

总之,字数相等,断句一致。(用字不重复)词性相对,位

置相同。结构相当,停顿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仄起平

收)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二、师生合作——欣赏教材中的名联

1.欣赏、品味下面的书院学堂联。

①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此联是李秀峰(一说为朱熹)为白鹿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

“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之意。下联“读万卷书”即含“读书破万卷,下笔

如有神。”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劝勉后学诸子勤奋读书,立

志成才。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

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写读书不忘救国,有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下联对仗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琅琅书声。

2.欣赏、品味下面与文学家相关的名联。

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此联是清朝张鹏翮(hé)题四川眉山三苏祠联,三苏即苏洵、

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此联颂赞了三苏在诗词文章方面的巨大

成就和影响。

②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宵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此联是陕西韩城司马迁祠联,作者不详。上联是说司马迁不

顾个人安危,据直为李陵辩争,凛然一身正气。下联是说他忍

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发愤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

《史记》,开创了中国和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后世历史学和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欣赏、品味下面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名联。

①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甫吟。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成都武侯祠题的联。《梁甫吟》是古代用

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后人多用于抒发志不

得伸的感叹。此联写诸葛亮立志出师一统天下,却难以实现远

大志向的感慨。

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王庙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前的楹联。忠骨指岳

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等。上联写此地以能埋忠臣岳飞而

感到有幸;下联写岳飞坟前无辜之白铁,因铸造成秦桧夫妇像

而日夜为人所唾骂。“青山有幸”“白铁无辜”,天地万物仿佛

都有了灵性,此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人们仰慕英雄痛斥败类

的心声。

4.欣赏下面的名胜联,谈谈你的体会。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朝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之联。上联高度概括诸葛

亮在四川七擒孟获,用兵贵在“攻心”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

功。下联总揽诸葛亮审时度势、宽严有度治理四川的特点,借

此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启迪后人。这副对联,语意简明,怀

古喻今,寓理于情,阐明了治国的道理。

5.欣赏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

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

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

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

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朝窦垿为湖南岳阳楼撰写的著名长联,全联一百零

二字,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上联咏史,借助名人典故、诗文

名句、传说逸事,追昔抚今,无限感慨。下联写景,描绘了洞

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突出了岳阳楼的雄伟奇特。这副

对联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湖、江、山、城,经过许多朝代兴亡,

许多人事沧桑,但却不因此而改变它们的风貌,依然或潴、或

流、或峙、或镇。比起大自然看不出的缓慢变化,朝代的兴替、

个人的得失多么渺小,实在算不了什么。不以个人的坎坷遭遇

耿耿于心。这种感受,有几个人能真正领会呢?

三、预习检测

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对联讲究平仄,,。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

等。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等。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

两种,仄声包括、两种。

7.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A.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时雨润物长城内外百花香高一语文必修1

导学案

B.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C.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气象随新年来到

8.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划对应线)

A.人梯巧搭登攀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心血勤浇栋梁材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自主探究】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①春晖盈大地②科学能致富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3.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处处春光好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5.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下联:

6.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7.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井拟出恰当的横批。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横批:

8.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

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

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合作探究】1.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名胜类、、

、、、、等。

2.妙联撷趣

哀挽联: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洒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千古奇冤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③恩泽曾为天下雨来仪不愧古人风

④此志得舒为民舍予

谐讽联:①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②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行业联:①闻香下马知味停车

②由此登堂入室任君平步青云

③虽为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

④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南西北四方宾至如归

集句联: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

其他:①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汉高祖封侯洛阳萧红韩寒

②闲人免进盗者休来

训练案巩固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一)补对联,知名人:

1.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曾为茅盾纪念馆作了一副对联,其中巧

用了茅盾的小说篇名。请你补全对联: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

2.把下面悼念鲁迅的挽联补充完整。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

(二)读对联,猜人物: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

2.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

3.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4.披上战甲,踏上霜花,将一腔热血抛出,沙场里傲那些英

雄好汉;洗了征尘,妆了水粉,把双目柔情施尽,人世间活他

个万紫千红。

(三)赏对联,游名胜:

1.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四)朗读《笠翁対韵》和《声韵启蒙》的部分内容。

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节选自《声韵启蒙》

(五)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

打乱,请根据所给上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

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

(六)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

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课内拓展】“读你千遍不厌倦”——趣联妙联绝联欣赏

1.清朝才子纪晓岚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

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

“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

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

谢君王。”

2.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一高兴便出了上联:

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非常聪明,也特别能拍乾

隆马屁,随即对出下联: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3.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

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

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

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

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

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4.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上的一副对联,此联的“朝”“长”都

是多音字,因断句不同有多种读法:

①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②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涨消。

③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④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消。

⑤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

消。

⑥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浮云涨!涨!涨!涨!长

涨长消。

此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表面上看是描述海水

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

实际上反衬出孟姜女的忠贞不变,精神永存。

5.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

铁,坐北朝南打东西;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

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上联集七色彩四方

位于一体,下联以味觉相对,“凉”不当;“妻子儿孙”对“北

南东西”也不工整,但能对出来,已属不易。)

6.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上联以五行偏旁字出对,下联也以五行偏旁字应对,妙绝。)

7.寂寞寒窗空守寡,惆怅忧怀怕忆情。(上联全用宝盖头体字,

下联全以竖心旁字对,十分工整,且内容也紧密相关。)

8.鸟在笼中欲张飞,望孔明,无奈关羽。

(此联镶嵌三国三位名人之名,竟十分妥帖,难倒众多对家。)

作业: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取一个作为话题,

撰写一副对联。

对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对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自主预习) 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对联讲究平仄,。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词,,,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两种,仄声包括、两种。 7、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A、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联:时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B、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C、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随旧岁离去下联:春风习习新气象随新年来到 8、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人梯巧搭登攀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心血勤浇栋梁材 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合作探究) 1、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名胜类、、、、 、、等。 2、分小组讨论,欣赏、品味教材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交流意见,汇报探究成果) 我最喜欢第副对联,理由是: 3、妙联撷趣(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奇联共欣赏) 哀挽联: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弹指之间,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已快三个月,我还来不及停下脚步回思自己上过的课,段考已经匆匆结束。虽然孩子们考得还行,这是学生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并不是我教得好;但有些学生本应该考好的却不如人意,是我的失职。今天开完家长会,标志着高一第一学期的段考真正结束。 回首担任高一语文老师以来上过的100多节课,必修一的16篇课文以及两次作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太多不足,本想趁着余味认真反思,以此鞭策勉励自己,但总是拖了又拖。 一、研读文本不够透彻。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滔滔不绝。不然在语文课堂语言就显得生硬,不生动,不美。有些课文自己读起来挺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自己在课堂上分析连我自己都觉得不美,估计学生也不能有深刻的感受。师父说,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认真研读三遍,把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讲给学生就够了。当班主任的日子,每天都可能会有未知的班务要处理,当第二天要上课,今天我还没把课备好,我就会很慌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急切地去翻阅教案,往往是翻阅了几篇教案之后,再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状态让人颇不踏实,感觉自己就像一台转换机,把书本上的东西搬上课堂运输给学生,这和学生做题没有思考就去抄答案有何异? 二、老师课堂讲得过多。每一篇文章自己都尽力去弄懂,即使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是尽多去翻阅多篇教案,力求读透文本。当自己吃力地把握了整篇课文,发现可讲的实在太多了,一时不知如何取舍。当我自以为把该讲的东西讲了,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积极响应,课本空空如也如新书。这样的课堂没有重点,老师讲满40分钟下来很累,估计学生听着也累。我们的配套练习《创新设计》上已经把课文解读地很到位了,只是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预习,带着空腹来接受每一节新课。上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就得一字一句地细讲,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在课上给学生预习,这样就太浪费课堂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开始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这就加重了语文老师的作业量。但课堂的生成明显会好些,老师也能稍微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如果课前没有预习,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带着要求自己读文本,然后教师再来检测或答疑,我认为也是可行的,但这对教师的备课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预设学生可能提问的一切问题。 三、课下反思不够充分。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师父教诲,每天都要坚持写一点心得,哪怕是一句话都好。我也一直希望自己都是如此的,在当老师和班主任以来,每天都在思考,每一节语文课,每一天和学生的交流当中,都会出现许多问题和收获解决问题的心得,有时候甚至在睡觉早梦里都在思考白天出现的问题,但就是没有时间写下来,确切地来说是自己不会挤时间或者是坚持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人是很会遗忘的动物,如果不写下来,收获的心得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想要坚持做反思真是不容易啊! 四、开学以来没有读书。怀念大学时代自由的读书时光,自己随时可以去图书馆,不用受任何时间限制地读书。我真的觉得现在没有时间读书啊,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课下的时间都用在研读教参上了。当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觉得脑袋有一种生锈的感觉,每天的脑子里塞满了课本上的知识。当老师都没有课外阅读的时候,又何以给学生延伸扩展呢?面对着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自己也很想写“下水作文”做范文,当学生都把作文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思路都没有想好,实在惭愧!为了安慰自己,课余时间去校图书馆借了三本书,至今封面上都沉淀了一层细细的灰。李镇西老师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来约会。准备等发工资的时候,去订阅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每天睡前还能翻阅一下。虽然我记住,师父说要抽时间多读书,但是我没有做到。不仅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竟然连身边的小阅读也忽略了,在我们班上课半个学期了,在段考监考的时候我才注意到教师里贴的名人格言是鲁迅和巴金的,而高一必修一就刚学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以及巴金的《小狗包弟》,其实在讲课文介绍作者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抬头看看身边的阅读。上《奇妙的对联》这一课时可以讲讲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上的对联,也被我忽略了。 五、学生喜欢有趣课堂。师父说,语文老师一定是要有个性的老师。其实我也并不觉得师父上课很有趣,但我就是喜欢上他的语文课,或者更多的是喜欢他这个人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听喜欢我的语文课的,但我估计不是喜欢我的讲的课,而是对这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有新鲜感。现在的学生很喜欢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_模板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_模板 《奇妙的对联》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用四川才子杨慎的故事导入 杨升庵巧对县令 杨慎,字升庵。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娃娃堰”的故事。 有一回,他在家乡的一个堰塘里洗澡。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没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裳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副对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县令话音刚落,杨升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

《奇妙的对联》导学简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知识及写作方法; 2.提高欣赏对联的水平; 3.获得审美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学会欣赏对联。 【学习难点】对仗、平仄知识,尝试拟写对联。 【导学用具】多媒体、手写嵌名对联若干副。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对联堪称一支馨香四溢的奇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文化百花园,去采撷对联这一束奇葩,感受对联的奇妙之处,欣赏对联之美。 (板书:奇妙的对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提示语:下面我们按读对联、识对联、赏对联、拟对联、评对联这几个步骤来学习。 板书:

对联 读识赏拟评 三、导学对联 导学一:读对联 用多媒体投出以下七副对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提示语:中国的名联数不胜数,我们在这里仅选出七副,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七副对联,犹如一扇窗户,打开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对联的宝库里,有着那么多的奇珍异宝。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洪应明)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7.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导学二:识对联 提示语: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语句才称得上是对联呢?对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77页的内容,归结出对联的特点。 合作探究:学生用7分钟的时间,讨论、分析、归纳对联特点。 学生充分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后整理归纳对联特点(投影):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3.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导学三:赏对联 提示语:明白了对联的特点后,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对联。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小组最喜爱的对联来赏析。 让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赏析。(15分钟) 导学四:拟对联 提示语:赏析了那么多的美联,咱们现在小试牛刀。老师给出上联,请同学们拟出下联。要求内容健康,符合对联要求。 出示试题: 第一题:静聆雨润绿草 第二题:中华日丽风光好 学生做题,把答案写在白板上。(8分钟左右) 导学五:评对联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泉州七中陈龙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教学设想 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 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 【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我们可以得出的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对,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板书)。 我们将我们自己修改好的对联齐读一遍: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2、我们再看这幅对联字数是否相等,词性是否相同? 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在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其坚实的群众基础、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均衡和谐的对仗格律、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但学生对其中的知识还存在疑问。例如,对联产生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基本要素,用途分类等。这些相关知识在网络上应有尽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收集、分析、总结,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使其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并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模块《奇妙的对联》,选修课《语言文字的应用》等均有对联知识。我校“楹联”课程既独立于语文课程,又依附于语文教学,作为第二课堂,确立了校本课程试用教材《柳苑联书》。互联网既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教材也要整合网络资源,使学生能感受到新课程教和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所学知识。 ●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各乡镇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所有学生已初步接触对联并已掌握对仗的基本知识,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教学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调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迅速、准确地筛选对联的信息;理解、掌握对联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视频演示等教学环节,培养运用网络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媒体设计 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教学视频,大屏幕投影仪,课件等。 ●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利用互联网开展“对联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是一个构建在网络研究性学习方式下的教学设计,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地方。本课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对对联知识学习所产生的种种疑问,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探究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两个这样的情境:①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征联视频。②播放一个婚嫁视频,突出对联图景。引入探究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有哪些?对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对联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并选择主题之一进行网络探究。教师也可要求实力强的小组探究两个主题。 (2)指导运用互联网检索信息的方法 教师指导使用“分类检索法”和“引擎检索法”,并特别提示学生利用“百度”、“搜狗”两个常用的搜索引擎。 学生观看大屏幕投影仪上教师演示过程,选择自己掌握的检索方式进行模仿操作。 (3)网上检索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对“搜索→阅读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这一流程进行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不能操作的学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一一走进对联(自主预习) 1、对联由_______ 和_______ 组成,要求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对仗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对联讲究平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等。(请

6、 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两种,仄 声包括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两种。 7、 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A 、 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时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B 、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C 、 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气象随新年来到 8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 、 人梯巧搭登攀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B 、 学海无涯勤可渡 阵阵渔歌卷春风 C 、 山高自有人行路 D 、 风吹杨柳千门绿 E 、 点点轻舟腾巨浪 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一一欣赏对联 (合作探究) 1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名胜类、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 2、分小组讨论,欣赏、品味教材第二部分“对联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 雨滋桃杏万户红 书山有径志能攀 心血勤浇栋梁材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1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升审美水平。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写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能够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板书:奇妙的对联) 国文科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课本P78)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下联——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下面我们翻到课本P78,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对联欣赏1、2、3中的六副对联,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积极肯定。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即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学生可能回答的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当;(4)仄起平收;(5)内容相关。) 教师以“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为例解说对联的特点。 教师总结: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能够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板书: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联”内容相关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理解了对联,但我们不但要识其形,还要赏其韵。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试试吧 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对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文学形式,虽然它字数不多,但却意蕴悠长。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对联,一起感受一番对联的独特魅力! 二、说说吧 1、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2、对联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对联,学生总结对联的特点。 上联:春风春雨春色 下联:新年新岁新景 上联:恒心搭起通天路, 下联:勇气冲开智慧门 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下联:斩白蛇,入咸阳,高祖是刘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

奇妙的对联 编辑整理:曹亿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趣闻。 4、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故事一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鷄。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鷄。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黄氏长得丑。 瑜曰: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导。 劝曰: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三人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故事二 郭沫若少年进的私塾设在一座古庙里。一次,他和同学偷吃了和尚种的桃子。和尚责怪老师管教不严。老师很恼怒,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挖苦偷桃的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称对出下联者免罚。郭沫若一听便说:“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二、对联常识 1、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对联的概念:对联,又叫对子、楹联、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3、对联的种类:常见的有春联、寿联、喜联、挽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古迹联、诗词书画联等。 4、对联的张贴:右为上联,左为下联。字数相等,仄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名动名名动名名动名名动名 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 5、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②词性相当,结构相称。③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 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沫若为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福州市聋哑学校李锦希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奇妙的对联》是高中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一课。总体而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这几堂课的课堂效果不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课型。我想,除了教学内容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课前,我提出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形式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和对联相关的材料,比如对联小故事、对联的种类等,丰富学生的知识。我想,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材变得更生动,如何使普校的教材更好得为我们所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师生互动活跃。从根本讲,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在处理《奇妙的对联》一课,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前布置预习题,印发的资料,课堂上设置的活动环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超越老师的预设,比如同学们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的理解就与我的预设有所出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当然,我也认识到自己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节好课层次的高低首先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材料,讲练结合的做法,都在教学设计中完成,而这些的优劣决定着这一节课能否成为上乘之作。我上的是《奇妙的对联》的第一课时,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在积累有关对联的知识、欣赏对联的同时,对先前的词性、词语结构等语法知识进行复习。后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太过繁琐、死板,有点约束了学生的发挥,而且影响了后面的进度。在听了几位老师的评课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有的时候一堂课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以上这些,是我的一点体会。如果我把这些试着运用到其他课型中去,是不是也会有更多的收获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导学案(含答案)

19 奇妙的对联 1 四中崔宝安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巩义四中崔宝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文具的家 教学反思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 (一) 优点: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通过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读好对话是本课朗读教学的重点,特别是第3、4、5自然段对话的形式,在整节课中反复的指导朗读,先是自由读,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让孩子们有朗读的兴趣,喜欢上朗读,所以我就用欣赏的方式表扬他们读的越来越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并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写字时间太短。每节课最起码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关于写字的指导,对于左右结构的字,口诀:一看左右,二看上下,三看重要笔画。这样让学生更加明确左右结构的字该怎样写的好看又正确。然后互相交流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生字书写得正确、美观。 (二) 本单元是围绕“习惯”这个主题,4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具的家》这篇课文通过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一、教学效果:《文具的家》这篇课文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开课伊始,我就出示学生们丢失的文具引起他们的注意,以让他们帮助文具找家的方式引入课文,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他们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养成将物品收拾整齐的良好习惯。最后举行一场整理书包的比赛,从言到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亲身感受将文具收拾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从而巩固所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想】 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 (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 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 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博苑 09-01 0540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子。 教学建议 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2、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一些奇联妙对,这是把本单元内容教活的基础。 3、本单元注重小学、初中以及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要与本册课本中古诗文课文相联系,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名联。 4、对联与书法紧密相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5、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对联。 有关资料 一、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 (一)关于“对联常识” 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子夜、春蚕 (二)关于“对联欣赏” (1)李秀峰题白鹿洞书院联;(2)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陈澧题钟山书院联) (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信江书院联) (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 (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玉屏书院) (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船山学社) (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桂山书院) (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 (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 (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