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篇一: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导论 ?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广义地理解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地理解,国际政治学即指有关国际政治的学说。 ? 国际政治:是指行为主体间围绕权力和利益实施对外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与关系的总称。 ?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 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一章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马列主义基本观点: ? 1.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系 ? 2.要依据时代性质及其特征来认识世界的发展阶段,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条件的政策 ? 3.殖民地理论 ? 殖民主义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具有双重作用。灾难;积极意义。 ?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4.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相互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 5.世界各国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外国经济的关系 ? 6.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要用一切力量来维护和平 ? 7.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列宁认为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产生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且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则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见ppt) 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4.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5.合作共赢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 ?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 第二,国际新秩序中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 ? 第三,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不得把某种特定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 第四,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 ? 第五,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中国国际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一)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理论(P54①)

90年代确立自己的理论框架(P54②)(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论文、专著、教材)(三)与世界的学术接轨正在进行 ? 参加学术会议 ? 发表论文 ? 刊发国外学者的论文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相互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 ? ? ? ? ? ? ? ? (一)整体性是无政府的,又是统一的整体(二)联系性1.经济决定政治2.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有反作用3.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相互渗透(三)不平等性形式上平等、理论上平等等级性:国内社会权力决定等级(南非) ?国际社会实力决定等级(联合国)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国际政治格局可以区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 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 ? 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 ? ? ? ? ? ? ?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一)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三)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四)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 (一)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二)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三)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性的运动能够形成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一)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1.对外政策是国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集团利益的集中体现 2.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受着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制约 3.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二)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区别 1.对象不同 2. 形式不同 3.制约因素不同结论: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甚至能够对国家的对内政策产生影响和作用。 ? (三)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 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 对外政策

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服务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 1.对外政策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国家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是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国家的对外政策影响着对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 ? ? ? ? ? ? ?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 ? 1.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和行为能力 ?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 (一)国家行为主体(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国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 (一)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 (二)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 暴力手段→对内镇压,对外防御 ? 管理机构→对内协调各阶级利益、协调关系,对外交往合作 ? (三)拥有主权 ? 国家最根本的属性。 ? 否则是殖民地或者行政区。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如何认识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1.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和国家主权观正受到强烈的冲击 ?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现实挑战。 ? 主权被分割(受限)的现象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是常见的:一是国家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二是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三是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 国家主权受限的原因: ? 冷战结束后,主权的内容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量变,表现为行使主权时受到国际社会公约、条款、规范、惯例和舆论的限制。在主权的四个基本内容(管辖、独立、平等、自卫)中,对内管辖权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 经济上,国际规则越来越多。 ?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很多国家的经济决策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 一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主权受到市场的制约,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作用减弱。 ? 二是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强,限制了主权的行使。 ? 另外,国家对资源和居民的管辖权也受到新的限制。 ? 政治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人道主义干预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原则。 ? 首先,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后,其他大国在安理会的影响力减小,这使得

安理会达成一致决议的机会增加,并能调动足够的军事力量保证决议的执行。 ? 其次,发展中国家无法再利用美苏矛盾,抵抗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集体对其干涉的条件更加不利。 ? 最后,建立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多边集体安全合作的呼声增高,要求每一个国家对集体安全承担义务,自我限制,接受他国监督。 ? 2.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的基本属性 ? 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 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其依据仍然是现有的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 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的让渡具备三个基本的属性,即: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P91)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 跨国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 1.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 ?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两大类。 ?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国际组织还包括世界性政d (政d

)、国际宗教组织(教会)、世界性运动(国际组织机构)等。? ①按其资本构成的国度,跨国公司一般可以分为由几国资本共同形成的多国公司和由一国资本形成的跨国公司两大类。? ②按其资本所属国的经济社会性质,跨国公司也可分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社会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等。跨国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 ? 1.二者的联系 ? 跨国行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和延伸; ? 跨国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一样,具备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四大基本要素,即行为能力、职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权。 ? 2.二者的区别? ①跨国行为主体没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 ②跨国行为主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暴力工具③跨国行为主体的成员来自两个以上的国家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 ? ? ? ? ? 1.行为作用的跨国性①跨国行为主体成员构成的多国性②跨国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面临和解决的是共同问题)③跨国行为主体自身利益的超

国家性 2.参与方式的间接性跨国行为主体一般不拥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而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召开国际会议,通过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和制定的准则和规范,通过动员世界舆论,通过其成员广泛、积极的活动等途径,对成员国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对国家间的关系起到调解和推进的作用,从而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由于行为作用的跨国性、参与方式的间接性两个特点所决定,跨国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4.措施手段的非强制性跨国行为主体作为若干个国家成员的集合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关和暴力工具。因此,各成员国共同协商做出的决议和规则对成员国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主要还是通过道德和舆论压力的约束。即使是联合国安理会这样拥有一定强制力的机构,其做出的决议如果没有某些拥有巨大权力的成员国的支持,也往往不能得到执行。 ? ? ? ? ?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一)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 (二)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 (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权力的概念 ?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 ? 这一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 ?权力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 ? ?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 ?权力所体现的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篇二:政治学概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如何定位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以市场为主,辅之以政府的干预,将政府职能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之内,将政府职能转化为以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 [关键词] 政府;职能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10) 0088- 02 12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

上遇到了很多障碍,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为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协调许多新矛盾,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些已施行的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队政府职能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革,政府由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化,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的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的政府。在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职能或政府干预行为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在这一时期所应该采取的是“国家指导型”“政府主导型” 或的干预行为模式,而不是“市场导向型” 或“自由市场型” 模式。从长期看,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可以适当的放松政府管制,以市场为主,辅之以政府的干预,从而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发展中国家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有必要了解市场的缺陷,以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后发优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选择了市场,选择了市场经济,正是因为市场是一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能够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效率,并能充分的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缺陷,在应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经济的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外在效应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上,就需要由政府来起作用,但是,有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更可好,而且政府干预失败的代价更高、怕。因此政府干预应该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行政体制的改唯物史观认为,市场是社会的基础性的内容,而国家则是从社会产生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最终将会消亡,政府的行政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但只要国家政府存在,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围绕着市场优化,即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使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

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行政到现代行政的变革。(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公共服务时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定器。(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一、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政府职能定位 [作者简介]杨三敏(1983- )女,,河南汝州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88 今日南国 THE S OUTH OF CHINA TODAY 2010.12 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提高科学行政、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一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社会福利、公共医疗、过完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使经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

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由于各种原因,质量也显著提高。但是,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1 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错位的问题。)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2 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3 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果和经济效益。解决“三位” 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政府的职能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之内一般来说,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需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政府成为调控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得政府穷于应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减。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而且,政府职能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干预。的行驶,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驶,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都应避免。(二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应当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上的共同体形式,不能

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因此,政府职能一改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三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效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必须统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政府职能要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四、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政府职能都不可能是一个“理想” 的固定模式,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是调整政府的职能。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循序渐进的另外,现实与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差过程。距,不尊重客观现实,盲目地依据理论要所以,求,确定政府职能,只能适得其反。政府职能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现实,符合国情、省情、市情。政府职能转变要符合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要符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要符合我国社会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政府职能定位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相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吻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决不能“循序渐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另外,我们也要退” “ 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知道,前进” 因为,前进” “ 要面对很多未知的风险;而“倒退” “有理” 因为,倒退” 总会的,“ 任何面对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已经熟悉的世所以,政府职能定位既是行政体制改界。革的关键,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对我们的国家或政府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能予以适当、合理的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像计划经资源分配以及济年代那样,成为对生产、产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的主宰者,而是扮演服务的角色,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的政府,正确地界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小宁.

政府经济学[M] .团结出版社 [2]宋焕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J ].辽宁大学学报,2002, (11) [3]池元吉.论市场与政府[J ].经济评论,2001,(6) [4]郭红玲.市场条件下政府行为缺陷的原因分析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2002,(1) ECONOMIC RES EARCH 经济学研究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范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 THE S OUTH OF CHINA TODAY 2010.12 今日南国 89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清楚政府职能的定位,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本文根据职能定位提出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转变,并对如何进行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关键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对策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当前而言,既有政府垄断资源导致权力经济、寻租腐败等反市场化行为,也有政府放弃自己的基本职能,将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还有对一些本该履行的职能,如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失业保障体系,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实施的力度不够。体制转轨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协调许多新矛盾,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些已施行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的定位和转变作进一步的思考。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 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它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也远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认清政府职能的定位,并进行相应的转变。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根本

理念,以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政府。它突出以人为本,以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竞相迸发的社会理念和文化环境。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是:(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事业、社会治安等,不断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3)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社会自治功能。(4)健全公共政策体系,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当为全社会创造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实现均等化,体现普遍性和公平性。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定器。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前,我国正面领着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② ② 吉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276-277 页。 3 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使经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

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解决“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二、政府职能的定位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简单来说, 政府具有四大职能:(1)政治职能, 也称阶级统治职能, 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级统治、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能。这是政府最主要的职能之一。(2)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角度, 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责与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组织经济建设, 是政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自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不同方式存在。它鲜明地体现着上层建筑决定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特性。(3)文化职能, 是指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事业, 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4)社会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它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前提之一。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 4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之内一般来说,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需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政府成为调控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得政府穷于应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减。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干预。而且,政府职能的行使,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都应避免。 2、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

务管理的机构。应当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上的共同体形式,不能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这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社会规范地高效运行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着的一些背离公共利益的倾向和环节,主要是由于在我国新旧体制交替、转轨时期,政府外在的制衡机制残缺不全,政府内在自律机制难以有效运作,政府职能被任意扩张和放大。而政府职能超越了公共利益,就会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障碍。因此,篇三:政治课程论文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刘向阳20134214058 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关键词:科学精神; 诺贝尔奖; 功利主义; 科学文化自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华人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华人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极不相称,而且他们的工作没有一项是在中国做的。为什么中国不能在本土产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不少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有4点原因:(1)科学知识积累不够;(2)科学研究时间不足;(3)缺乏科学家群落;(4)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但除了这四点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缺乏科学精神。 1 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传统的一部分,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所体现的精神,是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体现。亚里士多德[1]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即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这是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认为高级学术并不是一门“制造学术”,“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学术的理想主义科学观。这种“爱智”精神的实质是非实用、非

功利的,它显示了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古希腊哲人倡导的这种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在欧洲复苏而绵延数百年,至今仍是西方理解科学的主导观点,其精髓就是对宇宙万物之“发生”的惊讶心态和由纯粹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究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自由探索的精神。爱因斯坦把科学家的自由分为两种,即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外在自由主要指一是有发表和交流科学思想的自由,二是有从事科学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精力。内在自由也称为内心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2]。自由探索不仅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执着精神,而且体现了追求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由开放和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2)勇于批判的精神。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仔细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论证的矛盾。任何合理的批判性的评论应当立刻公布于众。这项规范在科学共同体内使证实的程序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是明显的”[3]。(3)大胆创新的精神。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这项规范强调科学认识论中的发现因素。它迫使科学家们要有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的’行为和‘富有想象力’的思想”[3]。科学如果失去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理论和假说诞生,科学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需要有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意味着科学的严格性,表明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科学发展过程中凡事皆求证明,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除此,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4]。 2 科学精神失落中国古代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国度,应用科技发达,思辨与逻辑落后。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学”的目的不是把握客观事物本质,而是人的教化。隋末唐初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科举制度,它把学校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而优则仕”,做官是学习的唯一目的。1922年,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阐明:教育只有

摆脱政d

控制,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全部目的,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其潜能,造就自由人格。教育与政治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于政d

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造一种特殊的群性,抹杀个性;它只求近功,不顾远利,违背教育是百年大计的根本。政权更迭,教育方针随之改变,教育“成果”便化为乌有。中国政治不仅影响教育,还终身束缚科学家的思想自由。中国古代本不存在真正的科学传统,只存在科学萌芽及几千年的“注经式”学术传统,近代隐约可见的一点科学精神也是由早期欧美留学生从西方引进的。建国后,仅具雏形的科学传统又遭受政治因素影响,对知识分子进行的历次思想改造运动,是两千多年前“以吏为师”的现代翻版,导致科学精神丧失殆尽。我国现代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融会贯通,身不到全面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压制。大学科学教育单纯重视科学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精神培养:课堂教学偏重讲解科学原理和概念;实验教学注重按照规范的实验程序验证已有的定律和现象;学业考核侧重知识的再认和重现。贝尔纳曾经指出,科学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基础;二是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于探索及检验知识的方法。第二方面恰好是我国科学教育最大的失败。我国学校教育强调效率和整齐划一,导致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这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由于上述原因,科学精神从未在中国扎过根,致使科学文化的灵魂从中国飘逝。 3 功利主义在中国中国科学基本是循依功利主义科学观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是一种很强的工具主义科学观,它注重科学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功利价值,并以科学的效用来评价科学。由于科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功利主义科学观在当今社会传播非常广泛并居于支配地位。将科学的价值仅仅归结为功利价值,正如将艺术价值仅仅归结为商品价值一样,是相当肤浅的。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精神,它比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利益更加宝贵,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是一种高品位的学术活动,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逻辑,外部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正如默顿所说:“特定的发现和发明属于内部科学史的范围,并且大量地独立于非科学的因素”[4]。科学作为一种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非功利的,因为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提出科学思想或科学理论。首

先,科学思想或科学理论往往并不能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直接挂钩,它们同实际应用往往存在很大距离;其次,科学理论往往具有超前性,即在眼前看来不一定是“有用的”,只是在几代人之后才有可能导致某种实用结果;再次,有些科学理论的提出和证明其意义甚至只是理论上、认识上或智力上的,也许永远不可能“有用”,因此不能用功利主义观点来评价它们的意义。所以,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研究的忽视,从而影响科学的健康发展。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生于内忧外患之时,兴于改革开放之际,其整个发展过程都因肩负“强国”使命而具有工具理性色彩,在“博学穷理”与“学以致用”之间后者是当然之选,因而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便放在专业教育和应用开发研究上,这不仅使高等教育近乎专业训练,甚至出现了实用性凌驾学术性的不良倾向。中国科教界的功利主义非常严重,从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政策到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的心态,从学校制定的学科与教育发展规划到学生选择专业的倾向,无不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量利而行”、“惟利是图”已成为普遍的行为取向。这种对待科学与教育的功利性态度,不仅使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少、科研后备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等,还彻底侵蚀了科教界应有的学术品格与精神。中国学术重“术”轻“学”,只从科学的物质成就去了解科学,从根本上忽视了科学精神。功利主义科学观固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中国不缺乏功利主义,强大的外部动力足以促使科学研究主体朝这个方向发展,可是外部动力却难以惠及基础科学研究,公众和社会集团意识不到纯科学的意义,他们只需要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很少关心技术的源泉,因此,在中国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并无丧失科学功利价值之虞。 4 诺贝尔奖的启示二十世纪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获得56和36项诺贝尔奖,名列全球之冠。分析这两所大学的成功经验发现,科学精神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剑桥大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希腊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自由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它功利主义目的和为某种职业做准备。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发展智力重于获得知识;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专业与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知识面宽的博学家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

培养等。在这种办学理念引导下剑桥大学形成了注重学术深博与自由、重视知识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自由教育思想及由此而形成的剑桥学术传统熏陶了历代剑桥学子,使他们学术功底深厚,各种能力,尤其是质疑创新力出类拔萃。作为美国的“剑桥学院”,哈佛大学不仅保留了剑桥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而且美国自由、宽松与务实的环境使其教育更具融通性。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坚持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相融合的办学思想,对哈佛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承认大学的职责是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但同时也坚持外部环境不应迫使大学牺牲其独立性而参与政治斗争,或者要求大学作一些有损于学术公开性和自由的事情,因为公开性和自由是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特性。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摇篮,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历来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不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传统,从而使不同学科能够按照内在的逻辑发展相互会通、结合和渗透,逐渐在校内形成了博大恢弘、兼容并蓄、视野广阔、富于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6]。美国之所以取得诺贝尔奖优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家则不敢怀疑权威和书本,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理论只是通过严密的逻辑体系对客观世界描述出了具有一定精密度的对应,作为某个时期的思想产物,它只是人类漫长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它进行发展、怀疑、批评、纠正以及部分原理的否证等都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整个理论的否证都可能出现。创新就是要标新立异,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钻研,才可能创新。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都属于常态科学研究,有成功的案例可效仿。在常态科学研究中,基本要求科学家“教条”地对待它所依据的范式,这只能产生常态科研成果,但是要产生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仿效性的工作和“教条”地对待科学研究是没有指望的。科学家的创造活动深受科学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现在要做的不是刻意追求诺贝尔奖,而是培育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创新意识,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总之,诺贝尔奖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杰出成果的体现,科学精神在每位获奖者身上都得到集中反映,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首先必须从遏制功利思想、铸造科学精神开始。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5. [2]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80. [3] 约

翰·齐曼. 元科学导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125-126, 163. [4] 孟建伟. 论科学的人文价值[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44-250, 193. [5] R K 默顿.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347. [6] 谷贤林. 学术精神与诺贝尔奖——剑桥、哈佛的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00(1): 6-91.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政治学导论汇总1

政治学导论 一、政治的性质 (一)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3、政治博弈 类型:零博弈、非零博弈 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4、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路径: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5、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西方政治学可以划分为: 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6、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的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是: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7、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们研究组织行为 国际关系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化 制度主义(特点)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反对把技术与观念的关系简约为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9、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行为主义 基本特征: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 理性选择主义(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纪人”假设)包括: 社会选择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二) 1、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政治权力(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3、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 以性质划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以组织划分:政府的公共权力、政党组织的权力、政治社团的权力 以层次划分:中央的权力上级的权力 地方的权力下级的权力 以功能划分: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 4、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关系: 价值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 5、权力转化为权威的条件: 合法律性 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陕西师范大学高起专政治学概论考试及答案

政治学概论-高起专 一单选题 1. 国家机构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 A.机构体系结构 B.国家统治集团 C.国家政治体制 D.国家经济形式 2. 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是() A.民族差异B.民族运动C.政治仇恨D.剥削制度 3.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 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是()A.政党B.利益集团C.压力集团D.社会团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 A.民族问题的性质B.历史文化传统 C.自然环境D.经济结构 6. 中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 A.最高人民法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7. 美国的政治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严格三权分立制 C.混合权力体制 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 8.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 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西方学者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A.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 B.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C.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D.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 10.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A.直接利用宗教 B.间接利用宗教 C.政治思想宗教 D.直接利用封建迷信 11. 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 A.中央集权制 B.三权分立制 C.等级制 D.官僚制 12. 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B.《国家与革命》 C.《论列宁主义基础》 D.《共产党宣言》 13.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问题 B.权力问题 C.经济问题 D.文化问题 14.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 () A.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 B.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 C.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 D.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 15. 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6. 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A.国际会议 B.国际条约 C.国际贸易 D.国际交往 17. 西方学者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政治学导论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名词及概念: 政治: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公共选择理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答: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辅助理解: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答: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 性分配的过程。(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第一,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第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 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关系的新范式: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决定了制度绩效。第三,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此外,即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答:(1)政治哲学: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 什么”。(2)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科学”泛指知识的集合与掌握知识的方法。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答:第一,制度中心论。第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答:制度主义以各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国家宪法、国家政体、政府形式、权力分配结构等。虽然制度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政治学发展的制度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包含着丰富的制度主义方法论。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中所蕴含的制度主义方法论对后来的制度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制度主义的一系列概念,诸如作为技术的生产力、作为权力结构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突变方式的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作为最重要社会关系的阶级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等,都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不可忽视的概念。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流派:(1)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视为对行为起着建构作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14号考 第一章 1.政治的含义:⑴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⑵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学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 3.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⑴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⑵按功能划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⑶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⑷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划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⑸按照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4.政治学的研究方法:⑴历史分析方法 ⑵经济分析方法 ⑶阶级分析方法 ⑷利益分析方法 5.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⑴社会学分析途径 ⑵经济学分析方法 ⑶心理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1.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政治权力的含义:国家统治机关拥有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垄断性的公共权力.

3.政治权力的主体:国家统治机关 4.政治权力的性质:垄断的公共权力 5.政治权利的范围:特定区域 ⑴政治权利都是有作用范围的 ⑵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权力发生碰撞 ⑶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⑷政治权力在自己的范围内不发生作用就是失职 ⑸在相邻的政治之间的范围内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6.政治权利的特性:⑴强制性 ⑵垄断性 ⑶自力性 ⑷扩张性

7.消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不得侵犯只能消极的不作为的权利。 积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积极行为的权利 8政治权利的内容:⑴自由权 ⑵参政权 ⑶述愿权 9.名词解释:①自由:一般意义上是指免于外在的强制;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除法律规定禁止以外主体行为皆被许可的一种状态。 ②权利: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做活不做的某种行为的自由;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指的是法律规定并加以保护的自由。 10.权利与权力的区别:⑴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是不受侵犯的正当性;权力则是一种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强制力。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自考真题】2017年04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04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是(D)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希腊化时期 D.文艺复兴 2.“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出自于(A) A.《共产党宣言》 B.《国家与革命》 C.《列宁全集》 D.《毛泽东选集》 3.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思想家是(D) A.柏拉图 B.洛克 C.孟德斯鸠 D.亚里士多德 4.“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所体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D) A地主占有制 B.领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 自耕农占有制 5.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C) A.垄断 B.暴力统治 C.自由竞争 D. 福利国家 6.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划分国家政体的标准是(D) A领土 B.阶级性质 C.经济基础 D.国家主权 7.“一国两制”的提出,最早是为解决(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南海问题 8.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是(C) A.民族平等 B.民族联合 C.民族自决权 D.民族团结 9.法家主要的政治思想是(D) A.无为而治 B.王道 C.仁政 D.霸道 10.英国的政党制度属于(C)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1.我国实行的政权组织形式是(D) A.总统制 B.君主制 C.集权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2.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是(A) A官僚等级制 B.分权制 C.帝国制 D.分封制 13.A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历史类型是(C) A.奴隶制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资产阶级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2017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讲义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七章政府 关键词:政府体制、政府职权、政府行为、行政机关、官僚部门 本章重点:国家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而政府是国家的实际代表,执行国家的具体职能。本章应重点理解政府体制的基本知识、行政机关的不同类型和官僚部门的行为及影响。 第一节政府体制 一、政府体制理论 1.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广义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构。 2.不同国家政府设置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阶级性质与国家职能。 3.政府机构是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4.两种政府体制学说:

(1)分权制衡: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波里比阿的制衡观念;西塞罗立法与行政分立的思想;洛克对英国体制的阐发;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系统论述。 (2)议行合一:卢梭的思想启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批判;巴黎公社的政治实践;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实践;苏联体制的变迁;中国的议行合一。 二、政府职权理论 1.新古典学派。政府的作用应只限于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具体而言: (1)制定法律,维护秩序; (2)界定产权,保护财产; (3)监督合同执行; (4)维护本国货币价值。 新古典学派基本沿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职能观,但是其缺点在于: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无法应对市场失灵。 2.福利经济学派。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具体而言: (1)提供公共物品; (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减少经济外部性; (4)限制垄断; (5)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6)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福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在成熟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3.转型国家中的政府作用。在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除了以上所陈述的政府职能以外,还包括: (1)界定和保护产权,政企分开; (2)培育市场,建立市场机制; (3)提供其它公共物品。 总之,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政府行为理论: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1.基本主题: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政党政治、官员政治等。

政治学导论

一: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答:(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 运行。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权力问题,它还涉及到权力和权 威的基础。(2)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信仰体系为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势力不超过法律。(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人们 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的安排则属于认同,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力可能使人服从,但却得不到忠诚。(4)权力和权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权威被所有人当作正当法则接受,权威的行使既为同意者认可,也为反对 者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对权威则是服从。(5)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是关键。它要求: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绩效的有效性;合法性 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6)权威虽然在合法性上产生,但有独立性,反过来会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二: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答: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 并不总是可靠的。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意识并获得政治 立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中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一个基本没有悬念、能很快达成共识的论题,那就是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政治教育功能日渐式微,而大众传媒凭借无与伦比的社会穿透力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机构。换而言之,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大众媒介以其超强的渗透性和独有的信息传播效果,对社会成员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信仰的巩固、政治态度的改变以及社会政治文化传承产生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播 较传统的传播方式更能适应政治活动的要求。1.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2. 影响政治态度,激发政治参与3. 提高政治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4. 树立价值判断标杆,提高受众 思想政治素质。 三:如何认识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的关系?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 答:(1)国家类型是根据国家基本权力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稳定 性的政治形态,对国家的政治过程和人们的政治观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即使在同一种类 型的国家中,如所谓的自由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还必须分析国家的具体形态。(2)失败国家、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 家。 四:官僚制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自考真题】最新政治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最新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 本大JK共20小題,毎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列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題干】“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选项】 A.亚里士多德 B. 31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答案】C 【解析】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o戴维?伊斯顿的“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考点】政治的含义 2.【题干】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选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所谓的“无为而治” .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3.【題干】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选项】 A.《共和六论》B,《君主论》C.《社会契约论》D,《政治学》 【答案】D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4.【題干】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选项】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答案】C 【解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人阶级的出现。恩格斯称其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考点】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5.【题干】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选项】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C,暴力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答案】A 【解析】神权论一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考点】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6.【题干】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选项】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白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答案】B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西方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考点】封建制国家 7.【題干】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o 【选项】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利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答案】D 【解析】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 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 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8.弹性化治理的定义。 P219:弹性化治理是在批判传统的官僚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主张政府机构不能仅仅依靠僵硬的政府组织、一成不变的制度条文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要变革政府机构、放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导论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概念题 1.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答:(1)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 (2)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2.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案例研究法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前者是对该事实本身进行解释,类似于历史性研究,而后者则是为了检验或发展理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用案例法对理论进行检验,可以进行证实,也可以进行证伪。

3.定量研究法 答: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4.形式模型 答:形式模型是指作为一种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博弈论的运用最为普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描述、演绎和验证。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用形式模型说明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 5.诠释法 答:诠释法是指一种理解与解释文本的途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针对的是事实的不可观察的方面,功能是说明事实的社会(历史)意义。这种意义主要指事实中蕴含的主观因素,包括: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事实中体现的行为体的意图与观念,这种意图与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建构,文本作者所处环境和自身观念对其诠释的影响等。 6.证伪方法 答:证伪方法是指有针对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来订正原来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者是卡尔·波珀。该方法论认为,任何事实本身都是不可穷尽的,采用传统的归

政治学概论真题2012.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主张“无为而治”的流派是( B )1-14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 2.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这句话表明国家是( C )1-22 A.在历史上存在过 B.还会在未来存在 C.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D.国家总会被消灭的 3.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 C )3-66 A.国家形式问题 B.国家结构问题 C.国家的分类问题 D.国家的政体问题 4.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 A )3-75 A.购买 B.分封 C.赠予 D.强占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开始于( B ) 4-101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6.实现公民权利的最重要形式和保障是( B )5-127 A.法律 B.民主政治 C.权力结构 D.国家机器 7.邓小平理论形成于( D )5-136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办法是通过( A )3-72 A.社会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改革 C.资产阶级革命 D.资本主义改革 9.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想出划分标准的是( C )6-148

A.希罗多德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布丹 10.指出国体是“社会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是( A ) 6-144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列宁 D.马克思 11.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是( C )7-184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2.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一切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和政策的国家机关是( C )7-179 A.国家元首 B.议会 C.中央政府 D.最高法院 1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B )8-225 A.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B.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C.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D.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14.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C )8-202 A.剥削制度 B.民族压迫 C.民族差异 D.民族矛盾 15.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未掌握政权的政党称为( C )9-242 A.参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非法政党 16.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 C )9-246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7.亨廷顿认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是( B )11-316 A.贵族掌权 B.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一般大众参与政治 18.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 C )11-328 A.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B.社会舆论的改变 C.国家政权的改变 D.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19.南北关系矛盾是指( A )12-399 A.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B.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人大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课堂笔记精华版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1-1什么是政治?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1-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2-1什么是政治权力? 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 1原则: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2:实现机制: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制 3国家和社会的二元论造成了新的矛盾,形式上政治平等,实际上经济不平等 4实现形式:代议制与选举制相结合 2-3我国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 1社会主义民主 2议政合一 3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4民主集中制 3-1什么是政治文化? 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2政治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4-1当代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 3新自由主义 4新保守主义 5社群主义 6民族主义 4-2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 1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2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固化和精华。政治文化只有固化为意识形态时,才有稳固的结构体系

《政治学概论》试卷答案

备考重点 相关习题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的含义 识记: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根源的是经济;政治的实际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 1.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 的利害冲突。 2.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 3.政治的利益性决定了政治学不可能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行简单归纳的 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4.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认为:政治主要是指国家的活动。 5.我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指统治的意思,主要讲治国之道。 6.对政治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是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 方政治学者的解释;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认为只有通过有道德和智慧的政治领袖来进行统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目的。二是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三是把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认为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四是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 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五是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的活动。(简记:道德法律权术公事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