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具体生动、形象化的情境。这样能够启发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参与到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经成为广大农村教师的普遍共识。

然而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所谓的“参与”仅仅是低层次的行为参与,简单的行为参与或许能让部分学生学好数学,但研究表明,简单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认知参与,必将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要营造轻松氛围的情境,创造适合学生认知参与的氛围和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

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巧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边拍衣兜边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衣服口袋里装着一个人。”“啊?怎么装呀?”学生惊讶!“把人变小呀!”教师学着变戏法模样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相片。“哦!”学生恍然大悟,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再如,一位教师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测量一条边呈水平方向的“标准”角后,教师说:“刚才我们测量的都是一些‘规规矩矩’的角。这里还有几个比较‘调皮’的角。你会测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可见,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给枯燥的数学知识囊上了一层“糖衣”,使学生如沐春风。幽默的语言就好像课堂的“味精”一样,如果投放适量的话,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其中,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善用赞赏鞭策的语言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认知参与

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作为教师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赏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学困生。宽容是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因此,教学,可以运用语言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课堂上常进行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完成”,“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多好的问题(解法、思路),会思考,你真行”……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与教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高层次参与学习的信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由和谐地发展,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二、教师要科学设计学科教学情境,把握学科知识规律,提高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

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科知识规律。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到出来的?我们能不能继续用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有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经验,也非常愿意动手试试。很快学生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问:“你们非常聪明,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在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下,学生由于解决了问题就兴趣倍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一会又多了几种推到方法。这样教师就把握住了学科知识规律,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感,学生认知参与的积极性大增,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创造探究机会的情境,提高学生课堂认知参与度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山上”。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

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中互动,在参与中发展个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教学“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A:“是一个平角!”学生B:“就是180o!。”学生C:“他说的没错,我加过的。”师:“那你能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加的吗?”学生B:“用量角器分别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在加一加就知道了。”师:“说的不错,谁还有其他想法?”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小结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师: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索。”这时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充满了探索欲望和激情,兴趣昂然,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在操作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新欲望,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的机会。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操作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认

知参与学习的目的。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5-03-19T14:06:06.4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2月总第170期供稿作者:陈米兰 [导读]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陈米兰广西桂平市金田镇古东小学537227 摘要: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切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校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想“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能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要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3.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的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理清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和产生误区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 (4)要有“吸引力”。如果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09-09-25T10:03:34.827Z 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8月第4期供稿作者:冯文忠(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小学213373)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大家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我们不得不反思, 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本文通过数学课堂中创设的常见几种情境形式阐述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故事情境—充满儿童情趣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是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向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2生活情境—展现数学魅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计了“货比三家”的数学情境:“小明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他们来到大统华,发现一种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6元。小明的爸爸建议再走几家看看。后来,他们又走了新月和五星两家商场,发现同样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2元和899元。他们该到哪家商场买洗衣机?为什么?”。要解决到哪家买的问题,学生就必须对洗衣机的三种价格(946、1002、899)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枯燥的和无意义的,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这样,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数的大小比较中的生活价值就是小学生所能感觉和体验的 3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便产生新的知识。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我较好的为学生创设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数学情境。课上,我说出意义相反的三组数据,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数据信息准确的记录下来,还要让别人能看明白所表示的意思。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明显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不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于是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为了区分意义相反的量,有的学生加注文字,有的学生画出不同的符号。这时我又提出“你用的符号你明白,他用的符号他明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再一次暴露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负数的知识。在教师不断的制造冲突,并引导学生化解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有关负数的知识,更深刻的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数学语言的统一性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这些都是借助于情境的创设,使数学学习的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的。 4活动情境—启迪深层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运用剪贴拼装,把手里的梯形(学具)转化成不同图形的组合,这些图形都可以直接运用公式求面积。这里的活动情境看似比较简单,学生却创造出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情境在这里相当于学生思维的“引爆器”——促使他们主动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取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和建构,找到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真正内化了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无疑是有效的。 5应用情境—拓展生活空间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学生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把知识用于生活,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 内容摘要: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切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误区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原本比较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针对过去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只要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思考性原则。教学情境不能只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或产生疑惑,或激起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更为深刻的数学思考,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高效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最终能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情境创设时,要避免其他干扰因素,能够直奔主题,迅速进入学习内容中,以最佳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 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2006]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2006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

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生:能够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 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很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

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有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实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 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不过,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很多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摘要】数学,总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已而学,结果学生们学得很累,老师也教得很累。数学课堂教学的改变,在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显的非常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部分教师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尝试创设问题情境,但是大部分的往往流于形式。要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及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有一定的成效,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必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什么是问题情境呢?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为了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继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发现和质疑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科的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广泛,即便是有,大多数教师也是应付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并未真正重视。要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及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有一定的成效,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 一、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去学习。而学生的

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所以,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构造新的认知结构,我们在向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必须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相适应。简单地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教授新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新知与旧识进行对比,带着学生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使学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思路,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入到下面知识的学习。 二、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将数学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那么为了有效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我们必须在生活中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由此开始逐渐引入新课,师生之间就会显得很亲近,学生就会觉得倍感亲切,那么它们就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上好这一节课。 三、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要形象生动具体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情境教学已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钟爱,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 余文森教授说过了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多么重要啊。因为有了情境数学教学就会焕发生命活力,只有在现时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感到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目标,创设具有引导性的情境 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有更新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而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目标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各异,因此创设情境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真理于情,情境交融,情通理达,增强体验,提高实效。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用具有引导性的提问来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而引导性的提问就是充满了“数学味”的提问,这种提问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能为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数学方面的支持。

二、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现实的情境 [案例二]:《最大公约数》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可以怎样截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从几个数中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从公约数的运用入手,学生印象深刻,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情境创设中,一定要从生活出发,尽可能真实。 三、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有趣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情境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日期: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四大原则:趣味性、针对性、思考性、探究性;重点阐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举例说明:从与知识有关的实际生活、具体实践操作、已有的知识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同一问题选择不同角度中等等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头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形成一种教学情境。这样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活动式学习。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高度地参与数学思考活动,才会产生疑问,才会提出问题。本人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因此,“问题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原则,使得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问题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如故事、游戏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0的认识”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时,从“小猴吃桃”这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猴来到果园,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还有几个桃子?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数量呢?从而引出没有了用0表示。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