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

中国

美的

艺术美

形式美

美学

杂谈

分类:调查报告

《美学原理》第三版

杨辛甘霖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2003年11月第二版

2004年2月第2次印刷

总第27次印刷

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

·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怎样学美学

(1)懂得哲学;

(2)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结合;学习美学史,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调查研究。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单向性”的思维。什么是“单向性”的思维呢?即忽视了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积累自己的经验,注意研究中的连续性。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研究美的本质难在什么地方呢?困难主要不再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对个别事物作审美判断或经验描述),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和其他事物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对美的本质的科学解决有赖于科学的世界观产生。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荷迦兹、博克、狄德罗);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是和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墨子、孔子、孟子、荀子)。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中国从先秦以后,在哲学上系统地研究美的著作很少,而结合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来谈美的论著却十分丰富。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从风格上研究美;

·风格的特色与时代的条件、作家的个性都密切相关。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美学史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美学史在探讨美的本质时,直接与世界观联系起来;中国则是很朴素的,与世界观联系不是那么直接、紧密。其次,中国美学史上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等,是西方美学史上所未有的。

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对美的研究的途径和对美的根源的说明也不同。

(一)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实践的产物,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客体的形式,实际上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的产物。

(二)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形式,但是这种喜悦的根源并不在于情感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些感性形式成为美的。·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所谓自由,并非毫无必然性,不受必然性的约束;也不是任何随便的意思。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活动。自由创造势和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二者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继承以往发展全部丰富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使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

力受到压抑与损害,但创造也没有停息,只是由于条件不同,创造的特点不同罢了。

·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三)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和形象的生动表现。

·在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是一切都是美的,并不是所有劳动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自然形式问题。人类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各种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自由创造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对对象进行能动的自由的加工的结果。·美都是有形式和内容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美。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正是由于美表现者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的特性),

所以它才能普遍地引起人的喜悦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四)美和生活

·作为自由创造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人,而是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人,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的人。·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的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并不是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一大部分形象是不美也不丑的。美只是那种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的那种生活形象。

·美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

·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在探索美德本质上十分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秘密,说明事物的感性形式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是和自由创造的主体分不开的。

五真善美和丑

(一)美和真善的关系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美以善为前提。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二)美和丑

·在美学史上对丑的论述远不如对美的研究充分,往往是在论述美的本质时为了进行比较才对附带地谈到丑。

(三)艺术丑

·衡量艺术作品德美丑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

·作品的美是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形象的丑事体现客观对象的性质。

·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艺术美并不是完全决定于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决定于艺术家如何去反映对象。·如果是在进步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揭露丑,那就是从反面肯定了美。

·艺术家在反映现实丑的时候,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一切

丑的细节,而是着重刻画丑的本质特征。

六美的产生

(一)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没有专门创造出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结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为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能直观到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二)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大羊为美;

·“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

(三)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彩陶的图案的来源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直接反映自然的形象(如鱼纹、鸟兽纹、花果纹);在这些自然形象的图案纹饰中,有一部分形象可能是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标记。

(2)几何图饰的纹饰;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注意从整体上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对象的主要组成部

分,这一点只有依靠在长期劳动中的观察才能办到。许多几何图形的来源虽然和客观事物的外形有直接联系,但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在几何图形中各种形式美的产生,往往是对现实中许多事物的共同形式特征的概括,实际上是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形成的,虽然现在有些环节已经很难具体考察了。

(3)有些几何纹饰是和生产技术过程相联系的。

·美产生于劳动;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七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一)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美的理想的形成不仅根源于实践,同时受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深刻影响。

·理想是人的心灵美的精华。

·理想的审美价值正是在实践中才显出它的光辉。

·美的理想就是以真善为内容,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

(二)社会美重在内容

·内在美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

·长相的美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美,而表情、动作、语言却和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着密切联系。

·衣着的美,不在于华丽,主要在于整洁、协调、适度。·人体美具有形式美的意义。

·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精神、灵魂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的美——而最好的则是二者的结合。

八自然美

(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

·某些自然物由于与人的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客观联系,先具有了某种社会价值,然后才成为审美对象。

·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和自然建立了广阔的联系,人们不仅学会了狩猎、驯养动物、捕鱼、

采集果实而且学会了种植植物。自然事物不仅愈来愈多地成为人们生活中有用的事物,而且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兴味和喜爱,逐渐成为美的对象。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向多方面发展。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我们所说的改造自然,首先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这是改造自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自然事物能够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改造自然不仅仅指劳动改造,而应是在更广泛的实践基础上包括利用、掌握、科学实验等等,来改变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便为人类的目的服务。·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运用形式美于美的创造,使事物的美的特征更加鲜明,扩大了美的领域。

·同一自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有的特征是美的,有的特征却是丑的。

·自然事物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没有对人的激情,就不会真正理解风景的美丽。

(四)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还能使人们在怡静中恢复疲劳,得到休息。热爱自然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九形式美

(一)什么是形式美

·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在具体的美的事物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

·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人们在实践中具有“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开它们的数以外的其它一切特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形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

(二)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齐一、反复能给人以秩序感。在反复中还能体现一定的节奏感。对称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性,对称还可以衬托中心。均衡在静中倾向于动。调和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在艺术创作中不能掌握正确的比例往往会产生形象的不真实。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

·原始音乐中的节奏往往是伴随劳动,为了协同动作,使劳动具有准确的节奏,还能起到减轻疲劳的作用。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

·形式美法则的最高形式,也叫和谐(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运用应当有助于美的创造,而不是束缚美和艺术家的创造。研究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培养我们对形式变化的敏感,善于在探索美的形式时,从内容出发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十艺术美

(一)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生活用品首先要考虑实用,其次才考虑审美要求。艺术则

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艺术所以能培养欣赏美的大众,正是由于艺术本身具有美的特性。

(二)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即记忆中的表象。(表象是认识的范畴,已经是对生活形象的初步概括,不等同于生活原型。)艺术家对这种感性材料掌握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只有大量观察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把握对象的特征,“扼其要”、“传其神”。·艺术是不能凭空创造的

(三)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

·创造才是艺术美的生命。

·艺术家的创造是一种长期的辛勤的劳动。

·艺术的典型性是指运用典型化方法所达到的概括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程度,这种结合程度愈是完美就愈具有典型性。·在艺术美中包含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艺术美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因此艺术形象的审

美特征很鲜明。人们常说:“江山如画”。为什么要把江山比作图画呢?因为杰出的山水画集中了自然的精粹,很美。在这里“图画”成了美的代名词。现实美虽然很生动、丰富,但往往比较粗糙分散,不大为人注意,在艺术中由于精粹、集中,形成整体,美的特征就更显著。

·临摹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借鉴,为了创造。

·正是由于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因此现实美不论如何生动丰富都不能代替艺术美。艺术家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美,而是创造了“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从本质上看是艺术家的精神产品。

·在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内容,否则这种欣赏就失去了意义。

·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精辟的论述:

(1)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

(2)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显示内容;

·技巧,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实际本领,也是创造艺术美的实际本领。

·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的美,最大的毛病就是破坏形象的真实性。

·为表现内容而探索形式是一件艰苦的工作。

(3)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高明的艺术家不是把形式法则看作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善于根据创作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形式法则。

十一意境与传神

(一)意境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祝允明)这里所说的“事”是指生活、事件;“境”指与生活相联系得景物。情感正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

·在意境中情是“景中情”,情是消溶在形象中。

·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象的“景”,它只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而无须罗列一切细节。

·我们说情、意是主导,肯定情、意在意境形成中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情、意是意境产生的源泉。意境的形成要有生活基础,这是前提。见景生情,再缘情而取景,这是在构思过程中情景的交互作用,然后在作品完成时才能寓情于景,达到在艺术形象中的情景交融。因此不能说意境只是“主观作用于客观”,“主观拥抱客观的结果”。

·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

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情感溶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所以意境特别富有美的情趣。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

(二)传神

·所谓“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

·古代的艺术鉴赏中认为神似高于形似。

·形似虽然是神似的基础,却不能停留在形似的水平。

·一切杰出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对个别事物精细的观察。·如果说意境是寓情于景,传神则是寓情于人。

·与艺术家对人物的理解相联系,还有一个情感问题。这里所说的感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更好地体验对象本身的感情;一是指理解了对象才能激起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感情。不论是对人物的理解或艺术家的感情都是来自生活实践。

·在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雷同、概念化、千人一面,这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认识的表面性和主观性。

·一个优秀的画家总是善于根据对象的不同性格和自己的不同感受而采取不同的笔法。

十二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分类的原则

·艺术分类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寻找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审美特性和特殊规律,自觉地掌握它们、认识它们,它对于促进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的百花园地具有特殊意义。·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从内容上看,物化形态的内容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也就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是艺术的一般特点。认识与再现是基础,情感与表现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挺拔、不屈不挠的气概,并由此联想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审美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只有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时刻对古松取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取审美的态度时,必须放弃实际和科学的兴趣,哪怕是暂时的放弃. 朱先生又把物的形象称作为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离开客体的景,或者离开主体的情,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我和物就达成一气了,这是审美中凝神的特点。尽管朱先生对意象的解释不尽相同,然而就其实质而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景,也不是外物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而是情和景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由于意象产生于情景交融,面对同一个景,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象。“情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 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 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 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 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 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 了“美本身”的问题 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 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15.美在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 心雕龙》)。朱光潜也在《论美》中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16.审美意象的主要性质:第一,审美意象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 完整的、充满意蕴、崇安情趣的感性世界;第二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第三,意象世界显示一个真实的世界;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17.为什么美感不是认识?(美感的三个层次) “现在”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是“心目之所及”。“现成”就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篇一:《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电影之美 1.简述戛纳电影节 2.简述“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影片” 路易斯·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导演;他和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摄影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对托马斯·爱迪生活动电影放映机的演示十分着迷;受到父亲的影响,卢米埃尔兄弟也开始研制一种被他们称为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的机器;1895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皮欣大道上的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播放了他们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看完首场电影后,巴黎的一位记者预测了光明的前景:摄影的对象已经不再是静止的物体,它使运动的场景成为了永恒;当它被公众所掌握之后,当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下自己心爱的人的影像、运动、动作、熟悉的手势和口中的话语后,对于他们来说,亲人的死亡就将不再是彻底的消失; 1895年获得了电影专利证书,1903年发明了第一代彩色胶片,1937年研制出了立体电影;在电影诞生的早期阶段,两兄弟也拍摄了很多以表现百姓日常生活为内容的短片,为纪录片的发展奠定基础;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 ,他原是喜剧演员、戏剧导演、魔术 师、摄影师,后从事电影;他是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他对电影 技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创造了快动作、慢动作、停机再拍、叠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他把电影技艺变成了电影艺术,他引进了戏剧因素,创造了戏剧电影;他所摄制的几百部电影,都是以戏剧结构的电影表现形式,影片大都是自编、自导、自摄、自剪;梅里爱的代表作是圣女贞德他在影片剪辑中运用了各种特技,如淡入如同舞台开幕、淡出如同舞台闭幕等,开创 了电影有画面技巧剪辑,从而使电影剪辑从技术变为艺术; 3.现代雕塑美人鱼铜像的简介 北部的长堤公园langelinie;远望这个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她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恬静娴雅,悠闲自得;走近这座铜像,您看到的却是一个神情忧郁、冥思苦想的少女;铜像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 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据安徒人卡尔雅格布森carl jacobsen出资建造的; 当初有一天,卡尔·雅格布森在皇家剧院观看首演的芭蕾舞剧海的女儿后,深受感动,产生了要为美人鱼制作一座铜像的设想;他感到安徒生的童话在艺术中已有芭蕾舞、音乐及油画等形式;惟独缺少一座雕像;于是卡尔·雅格布森就同雕塑家艾瑞克森商量,希望艾瑞克森用雕刻艺术来表现美人鱼;雅格布森还为此邀请艾瑞克森观看了芭蕾舞剧“海的女儿”;艾瑞克森从芭蕾舞剧 中获得了灵感,并构思了铜像的形态; 当时有种说法:芭蕾舞剧的女主角艾伦·帕丽丝ellen price是艾瑞克森雕塑美人鱼 的模特;事实并非如此,艾瑞克森把他的妻子作为模特,铸成了这座美人鱼铜像; 美人鱼铜像从1913年在长堤公园落成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人们流传着这种说法: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美人鱼铜像已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但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南通大学 美学 高金生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课程描述 教材使用 电子教案 绪论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第二章 美的形态 第三章 审美范畴 第四章 审美感受 第五章 审美教育 多媒体课件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考核办法

单元测验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试题库 参考文献 《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美学 学分: 3 总学时: 5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理论的讲解与研读,借助已有的历史考古文献、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充分发掘学生的审美潜能,调动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储备,使之在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期基础上,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然的奥秘,人生的价值、社会的真谛和艺术的意蕴 ,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6学时) 本编着重探讨审美现象与审美学科的区别,美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以及美学与人生之间的根本联系。掌握美学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性与人生切己性。 第一章审美现象和美学学科的形成(2学时)

1. 了解:人生与审美现象 2. 识记:审美的历史性 3. 掌握:美学学科的诞生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2学时) 1. 识记:美学发展简明线索 2. 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 3. 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2学时) 1. 识记:美学的哲学基础 2. 掌握:美学的内在问题 3. 了解:审美与人生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9学时) 本编主要探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以及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与类型。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美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人的存在因为拥有美而升华。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3学时) 1. 识记: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2.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4. 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3学时) 1. 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2. 掌握: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3. 识记: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3学时) 1. 了解:审美发生理论概述阿 2. 掌握: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3. 识记: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第三编审美形态论(10学时) 本编主要论述中西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主要审美形态,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以及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范畴的内涵与精神。 第一章审美形态概说(3学时) 1. 掌握: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美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2、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3、应当怎样学习美学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5、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6、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看法和他们的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 3、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的 4、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的 5、博克、狄德罗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 6、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的 7、莱辛的《拉奥孔》和丹纳的《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黑格尔的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 9、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2、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 3、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 4、孔孟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 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3、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什么是美 5、美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丑的本质是什么 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 4、现实中的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六章美的产生 1、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2、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 3、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社会美 1、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2、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4、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八章自然美 1、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 2、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3、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 第九章形式美 1、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2、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

克罗齐美学思想

克罗齐美学思想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沦 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出生于维柯的故乡、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个地主家庭。富裕的家境使克罗齐能够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学术研究,最终成为意大利的学术巨壁。在政治上,克罗齐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曾两次出任政府的内阁部长。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时期,他拒绝效忠法西斯政权,被撤去部长职务。慑于他在意大利的声名,墨索里尼才未敢杀害他。克罗齐早年曾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相反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修正。1902年,克罗齐创办了意大利著名杂志《批判》,并长期担任主编。从那时起他着手建立自己的精神哲学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精神哲学》的第一部著作《美学》。在哲学上,克罗齐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其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除黑格尔之外,还有两位人物曾对他发生重要影响,这就是他的两位意大利前辈维柯和德桑克蒂斯。他们给在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方面给克罗齐以重要的影响。 克罗齐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卷本《精神哲学》,包括《美学》(1902年)、《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年)、《历史学》(1914年)。他的主要美学著作陈《美学》即《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学原理》,第二部分是《美学的历史》)之外,还有《美学纲要》(1912年)、《诗论》(1936年)等。 克罗齐的精神哲学体系 克罗齐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作为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他是从右的方面批判和承袭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方面他继承了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遍的精神当作世界万物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百他否定黑格尔所承认的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和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认为除了精神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唯有精神存在,精神创造了一切(历史和事物),正是精神赋予了精神的对象以规定性的东西。克罗齐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唯一存在的精神活动。因此他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克罗齐认为,人类只有四种基本和相互有别的精神活动。这四种活动依次分别为: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前两种活动为认识活动,后两种活动为实践活动,整个精神活动就是由这两大类四阶段构成的,对它们的研究均成了克罗齐的精神哲学体系。 克罗齐指出,在整个精神活动中,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属于低高“两度”,认识活动先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基于认识活动,它们彼此又循环相生,构成一个既循环往复又不断发展的运动。“两度”又各分为两个阶段:认识活动自直觉始,至概念止;实践活动自经济活动始,至道德活动止。这四种活动依其所产生的结果而各有其正反价值:直觉活动产生个别意象,正反价值为荣与丑;概念活动产生普遍正反价值

美学原理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美学原理课程章节教案

美学原理课程章节教案 教案标题:美学原理课程章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美学原理在艺术、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美学原理在艺术、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或投影仪。 2. 美学原理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3. 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创设艺术氛围,播放一段与美学相关的音乐或视频。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美?美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美、审美、艺术等。 2. 介绍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希腊美学、启蒙时代美学、现代美学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1. 呈现不同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的美学元素。 2.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就所观察到的美学元素进行解读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15分钟) 1. 提供一些与美学原理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室内设计、服装搭配等。 2. 引导学生运用美学原理分析和评价这些场景,提出自己的设计建议。 五、总结归纳(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2. 强调美学原理在艺术、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美学原理的教材或参考书籍,并要求写一份读书笔记。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欣赏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的积极程度。 2. 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学原理,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践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填空 重要美学家 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 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 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 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 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 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 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 3.亚里士多德 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 4.黑格尔 ·关于审美问题 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 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于悲剧方面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 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②悲剧快感 ·关于艺术 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 ·关于崇高问题 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 5.康德 ·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 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 ·关于崇高的观点: 1.康德《判断力批判》 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 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 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 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3)、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5).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 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6).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 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7).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 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 9).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 中国 美的 艺术美 形式美 美学 杂谈 分类:调查报告 《美学原理》第三版 杨辛甘霖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2003年11月第二版 2004年2月第2次印刷 总第27次印刷 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 ·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怎样学美学 (1)懂得哲学; (2)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结合;学习美学史,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调查研究。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单向性”的思维。什么是“单向性”的思维呢?即忽视了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积累自己的经验,注意研究中的连续性。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一、背景介绍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哲学体系的影响。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艺术、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和本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理念和实在的统一,是人类精神的表现。 二、深入分析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显现,即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主观的感受。这种美的理念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因此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是否符合美的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即能够代表人类精神的表现。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因此,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 三、个人观点 个人认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在于,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但是,他的美学思想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情感性和审美性,这使得他的美学思想过于教条化和抽象化。

四、对比与参照 与其他的审美理论相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之处。例如,与现代审美理论相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加注重艺术的哲学性和思辨性,而现代审美理论更加注重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但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五、结论与评分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在于,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但是,他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总体来说,我认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要给他的美学思想打分的话,我会给予7分以上的评价。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 黑格尔美学(Aesthetics)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于1817 至1825年间创作的作品,全书共三卷,包括了序言、导言、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西方美学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比与参照: 在黑格尔美学中,作者对审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与其他美学流派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美学不仅仅是研究美的艺术,还包括对整个审美领域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3000字

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著作,作者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美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美的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现,更是一种理性的体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美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而在中世纪时期,美则被视为一种道德的象征。到了现代时期,人们开始将美视为一种个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之上的。 第二章美的形态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形态及其特征。黑格尔认为,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存在性;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所制造出来的美,它具有一种主观的创造性。此外,黑格尔还介绍了美的三种表现形式:优美、崇高和喜剧。优美是指一种轻盈、柔和、和谐的美;崇高则是指一种庄严、威武、雄浑的美;喜剧则是指一种滑稽、幽默、讽刺的美。 第三章艺术创作 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特点。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它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作品。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即艺术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艺术作品 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整体。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重要性,即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才能使其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艺术史 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黑格尔认为,艺术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些艺术风格和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此外,黑格尔还强调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美学十五讲》读书 笔记) 作为一部面向高校文科学生的美学原理教材,应当区别于一般的美学理论研究著作。《美学十五讲》在学科性与知识性、学理性与趣味性、基础性与前瞻性、思想呈现与话语叙述等方面做到了统一和平衡,它既具备了扎实可靠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作出了前沿学说的最新探索,达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和谐一致。该书涉及了美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话题。索解美的神秘本质,诠释难以捉摸的美感,缕析美的范畴,触类美的缘际,标的美的功用,弘扬美的襟胸。仔细阅读本书的内容,发现这不只是一本让人了解美学的书,更能谆惠人去美丽地生活。 “直觉说”是朱光潜先生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美学十五讲》涉猎美学和文艺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朱光潜正是在对“形象的直觉”的探讨中,确立了自己前期美学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那么,朱光潜是怎样阐释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的呢?“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如果一个事物你觉得美,它都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

体情境或一幅有趣的画面,而你的心眼在欣赏的霎时,必定被这种情境或画面所霸占,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以至把它以外的其他事项都暂时忘去。这种在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时的心理活动,就是美感经验”。在这个经验中,心所以接触事物的是“直觉”,而物所以呈现于心的是“形象”。因此美感经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形象的直觉”。 本来,一件外界事物被人的心灵感知,除了它的形象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相关的因素,如成因、效用、价值等等;人们把握一个事物,除了用直觉以外,还要用知觉和概念等等。但是,直觉是对于个别事物本身的知,是“审美的知”;知觉是对于诸事物关系的知,是“名理的知”。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的其他事项。因此,树种指出:“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段话,可说很好地概括了《美学十五讲》谈美感经验的要义,即美感经验就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地对形象的凝神观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书记提到,鲁迅在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审美观时提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