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通信作者:高晓平,gxp678@163.com

metabolome study by GC-MS in China[J].Clin Biochem,2008,41:616-620.

[14]Fu HY,Zhang SR,Wang XH,et al.The mutation spectrum of the SLC25A13gene in Chinese infa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and aminoacidemia[J].J Gastroenterol,2011,

46(4):510-518.

[15]宋元宗,郭丽,杨艳玲,等.Citrin缺陷导致的生长发育落后和血脂异常:一种新的临床表现[J].中国当代儿科杂

志,2009,11(5)?328-332.

[16]〗Chen HW,Chen HL,Ni YH,et al.Chubby face and the bio-chemical parameter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intra-

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8,47(2):187-192.

[17]尹利芳,温鹏强,刘晓红,等.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生化改变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

志,2012,(20)2:79-80.[18]Ohura T,Kobayashi K,Tazawa Y,et al.Clinical pictures of 75patients with 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J].J Inherit Metab Dis,2007,

30(2):139-144.

[19]Nagasaka H,Okano Y,Tsukahara H,et al.Sustaining hyper-citrullinemia,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augmented oxidative

stress in Japanese children with aspartate/glutamate carrier

isoform2-Citrin-deficiency even during the silent period

[J].Genet Metab,2009,97(1):21-26.

[20]Saheki T,Kobayashi K,Terashi M,et al.Reduced carbo-hydrate intake in citrin-deficient subjects[J].J Inherit

Metab Dis,2008,31(3):386-394.

(2012-07-16收稿2012-09-12修回)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刘苏玮高晓平窦云龙宋娟

[关键词]脑卒中;平衡功能;治疗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3.01.042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趋势,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系统的功能改变,易导致平衡失调[1]。良好的平衡功能是人们完成各项日常生活、动作的保证[2]。因此,帮助患者恢复其良好的平衡功能至关重要。本文综合了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新治疗进展,旨在为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的一方面做参考。

1平衡和卒中平衡功能障碍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自动地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是一种自动反应,包括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等[3]。平衡的维持需要3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而前庭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和肌群的力量对人体维持平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高位神经中枢丧失了对低位神经系统的支配,常出现肌紧张反射亢进,平衡反射减弱和肌群间相互协调能力丧失,表现为躯干重心向健侧偏移、身体失衡,从而影响平衡功能。平衡功能受损后一般表现为静态平衡障碍和动态平衡障碍两方面。

2徒手平衡训练的新进展

2.1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2.1.1运动再学习法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是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的技能。该方法将成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的过程。它强调患者主动参与,以任务或功能为向导,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研究表明运动再学习法和易化技术均可使偏瘫患者的功能得到良好改善,但前者在改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方面治疗效果更优[4]。“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是运动再学习的一种形式,因其能优化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技巧而逐渐得到推广[5]。它强调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目标上,而不是动作的本身。段春兴等[6]采用该治疗方法对脑卒中

501

第34卷第1期

2013年1月

张慧芳等:Citrin缺陷病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进展

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观察 肖勇

SE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观察肖勇 发表时间:2018-11-17T11:48:58.62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作者:肖勇 [导读] 现有对我国脑卒中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现有中风患者约7000万人。 郴州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SET(Sling Exercise Therapy,悬吊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48例,均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SET,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BB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 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SET可改善平衡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SET;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ET(Sling Exercise Therapy)on the balance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a total of 148 subjects,all of whom were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period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sults:FMA and BBS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while FMA and BB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thel index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combined with SET can improve balance function,exercise function and living ability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SET Stroke;Hemiplegia;Balancing function;impact 现有对我国脑卒中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现有中风患者约70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1]。因脑卒中导致偏瘫不仅带给患者本身及整个家庭沉重的身心负担,对于社会而言同样对造成较大的负担。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目前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等[2]。其中SET是基于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技术,通过使用由无弹性、有弹性的悬吊带组成的悬吊辅助训练系统,对刺激神经、恢复躯干肢体控制有积极目的。本次研究共纳入1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8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4例,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在49-65岁之间,平均年龄(62.59±5.63)岁,类型:脑梗死45例,脑出血29例,偏瘫侧别:左侧39例,右侧35例。观察组74例,男性50例,女性24例,年龄在53-64岁之间,平均年龄(61.99±4.98)岁,类型:脑梗死42例,脑出血32例,偏瘫侧别:左侧40例,右侧34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认可。 (1)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颅脑CT、MRI等确诊脑卒中;②肢体偏瘫;③意识清楚、查体合作;④第一次发病。 (2)排除标准:①合并痴呆、失语等;②发病前合并明显活动受限、肢体残疾、无法生活自理;③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 1.2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翻身、坐位、站立、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等,每次训练半小时,2次/天,每周共训练12次。 观察组在上述训练基础上结合SET训练,①腰背控制训练:患者取仰卧位,身体放平后在腰背下放置保护带并用拉力较大的两根弹力绳吊起,将患侧脚放置在另一根悬吊带上,嘱咐患者抱臂挺起腰背,调节悬吊带在下肢的位置,调整力臂,鼓励患者挺背持续20s,每个位置3组。然后进行仰卧位下患侧单腿悬挂,另一侧下肢水平外展,每次外展10次,做3组。②将患者健侧腿的踝部用无弹性悬吊带给予弹性悬吊带减重,将躯干与双下肢保护在同一直线上维持,持续20s,每个位置3组。③患者取仰卧位,健侧腿踝部使用无弹性悬吊带腾空悬吊,患侧腿踝部和膝部以无弹性悬吊带疼痛悬吊,进行休息位、双下肢、躯干保持在同一直线体位的交替动态训练。 1.3观察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3]评估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改善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平衡功能的评定,总共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4]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纳入的148例研究对象所有相关临床资料全部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组内相关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小于0.05则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 两组在治疗前FMA评分、BB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一)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患者,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多达25%~73%1],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患者还可因进食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康复护理,可避免因吞咽困难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尽早改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及时从消化道用药,还可以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心理护理 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心理,易激怒或抑郁,甚至失去生存信心。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要注意调整患者心态,在患者进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其安全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轻或消除孤独感。 2摄食训练 2.1进食体位 (1)坐位:躯干垂直,头轻度向前屈曲,这种体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气管,有利于吞咽动作形成。尽可能进食后保持此体位30min。(2)仰卧位:躯干45°仰卧,喂食者位于患者的健侧,该体位可促进残留食物从咽峡部排出,防止吸入气管。(3)侧卧位:向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残留于瘫痪侧。(4)平卧头偏向一侧:由于病情特殊,如脑出血急性期需要平卧时,可采取此体位,防止误吸入气管。 2.2一口量 指最适宜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一口量过多,食物就易从口中漏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所以一般先以少量食物(一汤匙)试探,后酌情加量。 2.3进食速度 进食速度不能过快,以较正常人相对缓慢的速度咀嚼和吞咽,每进食一口后,要让患者反复吞咽数次。每次进食时间控制在45min左右,进食时尽量不要与患者交谈,防止误吸、误咽。 2.4食物选择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密度及形态均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过咽部,不易在食道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可选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从小量逐渐增加固体食物并进而过渡到进食普通饮食和水。治疗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喜好、营养成分及食物的色、香、味、温度等。 3吞咽训练 对摄入、吞咽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次,每次20min 左右。 3.1舌体运动训练 让患者以舌尖抵硬腭部,舌在齿内侧回旋并发“la”音。对舌体运动障碍患者,用压舌板按摩舌部,护理人员用纱布包裹患者舌尖,向左右口角及上下牙龈等不同方向软牵拉,后嘱患者用力缩舌,促进其舌体前后运动或左右反复伸展。

偏瘫的运动处方

写在课前的话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脑血管意外与心脏病及肿瘤,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其中脑血管意外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是非常高的。在幸存者中,50% ~70%的患者遗留严重的残疾。偏瘫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如何提高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的疗效是值得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临床医生考虑的重要课题病学。 一、概述 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家人亲戚或朋友,或者周围的人,突然中风,急诊送到医院。1~2周后病情平稳。却发现患者不能说话,不能行走,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自理日常生活。接踵而至的是一些社交障碍、心理障碍等。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脑血管意外与心脏病及肿瘤,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其中脑血管意外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是非常高的。在幸存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严重的残疾。 (一)脑血管意外的定义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 (二)脑血管意外的分类 脑血管以外分为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其中出血性疾病占20%,缺血性疾病占80%。出血性疾病常见的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疾病常见的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及脑栓塞等。 (三)脑血管意外的临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常见的有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治疗。出血性疾病,常见的治疗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手术。 目前,现阶段药物治疗没有根本性的进步时,出路在于康复治疗。而且已经有证据表明,康复医学的介入,使得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有明显的提高。那么何时进行康复、如何康复、如何掌握康复的强度及时间,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订一个科学规范并量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指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锻炼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运动的目的、运动的项目、运动的强度、时间、频度,以及注意事项等。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脑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约有60-7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坚持可靠药物治疗、针灸等综合措施外,缺血性脑中风康复还包括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偏瘫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 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 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 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 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 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 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 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的步态分析 来源:刘传雪的日志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分期康复治疗 一、软瘫期患者主要以被动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肢体良肢位、被动运动 1.肢体良肢位: 患侧卧位:头部和后背用软垫支撑,患侧上肢前伸,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放于患侧下肢膝前的软枕上; 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肩前屈90度,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下肢髋膝自然屈曲,膝下垫一软枕,患足与床面呈90度,健侧下肢平放于床上,轻度屈髋屈膝。健侧卧位是病人感觉舒适的卧位,该体位同时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的作用,同时还方便治疗者对偏瘫患者的治疗操作; 平卧位:将患肩垫高5-10度,患肢前臂伸直,掌面向上,患手五指伸展,患髋下垫一软枕,使之置于伸展中立位,膝下垫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成5-10度,足部可佩戴踝支具、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踝关节保持直立位,该体位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及膝过伸。坐位:先取30-40度座位,没2-3天增加10度,每天持续5-10分钟,达到能维持80-90度,持续能维持30分钟后,即可进行座位平衡训练。 2.被动运动: 为患者被动活动患侧肌肉和各个关节,包括关节的屈伸、外旋、内收、外展等。被动活动时,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幅度由弱到强,运动时间由短到长。注意:急性期肩关节外展屈曲均不能超过90度,运动的肢体要放松,关节活动范围要充分,动作要缓慢轻柔,患肢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每次重复5-7次。 二、痉挛期患者主要是控制痉挛异常,以主动运动为主 缓解痉挛的主要方法

1、康复治疗内容: 增加患侧躯体的意识,预防患侧忽略和健侧的过度代偿。强化躯干控制与平衡训练。中线偏移及非对称性的纠正。从近端入手,刺激主动运动,降低痉挛。强调整体意识,增加对患侧感觉训练。不同环境中功能的使用,自理能力的训练缓解躯干肌紧张: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训练人员一手扶着患侧肩,另一只手扶患者髋部,两手向相反方向运动。 缓解下肢伸肌紧张: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手指交叉,紧握双手,肘伸展至头上方,注意患侧手拇指在上,双腿屈膝。训练人员扶住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做骨盆控制运动。 缓解手指屈肌痉挛:将患者的患侧上肢被动外展。然后前臂旋后维持数秒,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 利用发射抑制模式抑制痉挛 抑制下肢伸肌痉挛的方法:下肢伸展,髋外展、外旋,踝独指、背曲于拇指外展减轻痉挛 抑制上肢躯干痉挛的方法:患者取坐位,颈于躯干伸展,患侧肩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四指背曲,拇指外展,放在与臀部同一水平面上,将身体的重心放在患侧手上。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达到2级,室外步行,平衡能力必须3级以上。下肢主要的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力必须在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条腿完成向前摆动的动作。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 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

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 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 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 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 3.屈膝无力导致过度屈髋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在人群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易患此病。 人至中老年,动脉血管逐渐开始退化,慢慢由老化变至硬化。人体微细循环血管、运动神经等首先开始硬化。 单纯靠1种方法治疗偏瘫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本法采用气功、中医、催眠、点穴、刮痧、丹药等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较为全面,循经推拿,按跷,排病气,拍松粘结的脉道,气功疏导、补气、化血栓、行内气、意识导引、肢体牵引、通经活络、整体调理、重点改善,内服丹药,补髓生血,强肾理肝,要穴刺激一整套方法。一般偏瘫,皆可在短期内康复,更甚者通过一次性治疗,而达行动自由无碍,气功师给患者治疗时,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如一身体较强壮的人初患此症,用点压秘穴、按跷,基本上可一次治愈。对于几年的患者,就要耐心点,全套手法套着用。 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此处只讲原发性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通过活检发现有些三叉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索变细或消失,认为有些因素使三 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面部三叉神经以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疼痛以面颊、上下颌、舌最为常见。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为痛性抽搐。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等可诱发,一般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或数分钟,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都很正常,多呈周期性发作。本病程长,很少自愈。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止痛为目的。先止痛,继以采用多次催眠诱发自身恢复的潜能,辅以气功、药物、按摩、 拍打、静功等手段,共同促进神经恢复正常。 三叉神经痛属“偏头风”或“面瘫”的范畴。 此症痛的部位在头面部,与内脏肝胆胃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同时又与风邪密切相关。风寒毒邪外袭,导致寒凝血瘀于头面,或平时过食煎炒辛热之物致肝胆郁热或胃火,痰火蕴积,火热上炎,或复因内毒乘虚而入、引动痰火,引起风火痰循经上攻于头面,久病不食,迁延日久,久痛入经入血,往往导致瘀血避阻而成顽痛之症。 一.风寒型:发作性剧痛多以前额及眉棱骨周围为甚;患处有冷麻木感,甚则肌肉抽搐,伴有恶寒肢冷,身倦乏力,口 淡,清涎多,纳呆,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缓。 主以温经散寒,祛风镇痛。 二.风火上炎型,此症多见于面颊、上、下颌部阵发性电击样剧痛,患处如火灼样,或有齿龈肿胀,痛甚有面肌抽搐, 伴有面红目赤、流泪、口干口苦、烦渴引饮,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主以清热泻火、祛风镇痛。 三.瘀血避阻,此症由上述2症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且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发作时间长,常常以夜间剧痛如锥刺, 伴有面色暗晦形瘦纳呆,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主以活血通络,祛风镇痛。 急性脑血管疾病 此症指各种血管性原因而引起的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其发病急骤,故称脑血管意外,脑卒风、中风。 本病因有血管壁、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液成分等诸多因素,而且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存在而发病。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 目的/意义 采用偏瘫肢体功能评定量表对偏瘫患者上肢、手指、下肢的联合反应、随意收缩、痉挛、屈伸肌联带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速度协调性、运动控制、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 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如脑外伤、脑卒中、儿童脑瘫等及运动控制障碍疾患。 禁忌症 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设备与用具 矮训练台或床、床边桌、椅子、棉球、铅笔、小卡片纸板、小瓶、叩诊锤、网球、蒙眼带、秒表。 操作方法与步骤 (1)、Brunnstrom评定量表:能简单并客观地反映中枢性瘫痪的本质恢复过程,成为评定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偏瘫临床治疗的基础。初期的“休克”状态;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在II级出现常持续存在而不完全消失,III级时完成,以后逐渐减弱;IV级时开始向部分关节的分离运动过渡;V级时基本完成各关节的分离运动;VI级则分离运动的协调性大致正常,速度也逐步正常化,大致恢复到或接近原来正常的水平。具体评定内容和标准如下(表1) (2)、上田敏评定量表:上田敏以Brunnstrom评价法为基础设计了十二级评价法。 BrunnstromⅠ、Ⅱ、Ⅲ、Ⅳ、Ⅴ、VI级分别相当于上田敏十二级评价法的0、(1、 2)、(3、4、5、6)、(7、8)、(9、10、11)、12级。具体评定内容和标准 如下(表2-1至2-2) (3)、Fugl-Meyer(FMA)评定量表:瑞典学者Fugl-Meyer主要根据Brunnstrom 的观点,设计了定量化的Fugl-Meyer评价法并于1975年发表,该量表是一种累加 积分量表,专门用于脑卒中偏瘫的评测。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 动度和疼痛五项,共113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分为三级,分别计0分、1分和2 分,总分为226分,其中运动功能积分为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平衡

偏瘫患者康复训练

(7)关节被动运动:康复护士协助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可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再做患侧。一般从肢体的近端到肢体的远端,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伸展,手指伸展。髋关节伸和外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活动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以免拉伤患者。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一次,每个关节做3~5遍。要注意做两侧关节的练习,以维持健侧肢的功能。 (8)早期离床活动:当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患者要尽早离床主动训练,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等其他废用综合征。康复护士要积极协助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离床前康复训练的心理护理,做好早期训练的心理准备,在日常护理中尽量恢复患侧的功能,保持健侧的功能。如与患者交谈时应站在患者的患侧,避免患者的患侧被忽视,不利于患侧的康复。 2.恢复期康复护理 恢复期是指病情已经稳定、功能开始恢复的时期。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进行性加重后的1~2天,患者就可以开始主动康复训练,以康复第一,治疗第二。先从躯干、肩胛带和骨盆带开始,按坐位、站立和步行,由肢体近端到肢体远端的顺序进行训练,此期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抑制痉挛,建立随意控制运动的能力;加强ADL训练,为回归家庭、社会和职业做好准备。患者康复训练虽然大多数情况是在康复治疗师的训练下在体疗室完成的,但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维持和巩固其目的就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活动当中,康复护士要将患者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指导、监督、协助患者保证康复计划的完成。 (床上训练) ①翻身训练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训练下,学习翻身动作后,康复护士要将患者学到的翻身动作运用在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指导、协助患者翻身。翻身的方法介绍如下: ●向健侧翻身:通过躯干的旋转和肢体的摆动来完成躯干功能的训练。患者仰卧位, 用健侧的手握住患侧的手,肘关节伸展,双膝关节屈曲,护士或治疗者站在患者 的患侧指导患者利用健肢的力量带动患肢进行左右躯干摆动,治疗师或护士可以 给予口令或标志物加以引导,同时一手扶着患者的手,另一手扶着患者膝部,给 予助力,翻向对侧取侧卧位。然后以相反动作翻身还原,如此反复练习。 ●向患侧翻身:患者仰卧位,护士或治疗者站在患者的健侧,患者用健侧的手握住 患侧的手,肘关节充分伸展。治疗师或护士一手放在患侧臀部,一手固定患足, 在患者双手摆动躯干向健侧翻转时,同时给予患者臀部和和下肢同方向助力,以 帮助翻转至对侧成侧卧位。然后以相反动作翻身还原,如此反复练习。 ②床上腰背肌群训练为了训练患者腰背肌群和伸髋,为站立做准备,康复护士可在病床上帮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训练、床上四点跪位及跪立位练习。 ●桥式运动训练: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双足平放在床面上,双上肢放在体侧,患 者慢慢抬起臀部,伸髋,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如患者早期完成此动作有困 难,康复护士可以帮助固定患者下肢,并用手扣击患侧臀大肌刺激其收缩,协助 患者完成此动作的训练。当患者能较容易地掌握此动作后可以增加难度,由双腿 桥式动作变成单腿桥式动作,注意加强对患者的保护。 (2)床上抑制肌痉挛训练 ①抑制躯干肌痉挛康复护士协助患者进行包括床上正常体位、翻身和桥式运动,牵拉患侧躯干,被动或主动旋转躯干,以缓解躯干和偏瘫肢体过高的肌张力。 ②抑制上肢屈肌痉挛肩胛骨和肩关节被动或主动的前伸运动,康复护士站在患者患侧,一手握住患侧上臂,一手放在肩胛骨下面,向上、向前按摩和活动肩胛骨,并告知患者主动配合。上肢外旋位并充分上提,肩胛骨和肩部的痉挛下降后,护士可帮助患者将偏瘫患上肢持续外旋,然后将上肢慢慢向前举起,注意保持肩、肘关节前伸。当完成上述动作后,

偏瘫的康复流程

房山中医医院中医康复科偏瘫康复流程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定义: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4小时或死亡。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及时住院抢救治疗。同时制定早期与恢复期的康复治疗程序,积极及早与正确的康复治疗,将使80%的病人的功能明显改善,只有10%~20%的病人留有严重或中度残疾。 (一)脑卒中康复的重要依据 1.自发恢复: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血管的自发再沟通,侧枝循环的开放; 2.脑的可塑性(脑有适应能力)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实际情况; 突触发芽、失神经支配后的超敏感性、区域性功能重组、次要通路开放、脱抑制; 2.突触发芽:从未受累神经的脑的树突中萌发向受累区生长的新芽; 3.失神经支配后的超敏感性: 失神经支配部分靶细胞对神经递质可增强突触后的反应,对持续存在的传入神经的传入变得敏感;

4.区域性功能重组:与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密切的关系。 (二)脑卒中的评定 急性期: 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1.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scale, GCS) GCS用以确定病人有无昏迷及昏迷 严重程度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内容及标准 我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推荐应用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来评定脑卒中损伤的程度。 MESSS的基础是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SSS),SSS和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均已建立可靠性和有效性资料。该评分标准简单实用,是脑血管意外最基本的功能评定之一。它的最高分是45分 最低分是0分 轻型是0~15分 中型是16~30分 重型是31~45分 脑卒中的主要功能障碍: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

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

中风偏瘫的中西医康复意义 摘要中风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康复治疗则是运用多种康复手段减轻患者的疾患程度,对残疾人残留的功能进行代偿、恢复和重建,使他们残而不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 1.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及治疗 1.1偏瘫的概念 偏瘫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原发病引起。急性脑血管病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1】。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

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中风偏瘫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中约80%-9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1.2偏瘫康复治疗的意义 偏瘫是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的常见症状之一,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部血管疾患。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正规、全面的综合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的恢复工作能力,能够使其尽早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2.训练方法 2.1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2】;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2.2作业疗法 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功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