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动”的蒙古包教案设计

“游动”的蒙古包教案设计

“游动”的蒙古包教案设计
“游动”的蒙古包教案设计

“游动”的蒙古包教案设计

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

附件2 论文中英文摘要格式 作者姓名:金光 论文题目:传统蒙古包装饰的研究 作者简介:金光,男,1981年06月出生,2007年09月师从于内蒙古农业大学郑宏奎教授,于2010年06月获硕士学位。 中文摘要 传统蒙古包作为一种穹庐式毡帐建筑,是游牧民族先民不断适应独特地域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其成熟的室内与建筑装饰既向世人诠释了游牧民族对居住空间的理解,又深刻反映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地域文化。 传统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游牧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传统艺术宝库。游牧生活和秩序以民族艺术的方式凝固为视觉形态,既有美化生活、传递信息的使用功能,也有表现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审美意识。 本文从建筑学、设计学、民俗学、图案的角度,综合运用测绘、走访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方法,结合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因素,梳理和探究传统蒙古包的室内及建筑装饰特色,总结归纳出传统蒙古包装饰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以室内外的构成、造型等为典型素材对其结构装饰及图案特征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如蒙古包装饰的向心装饰、同心圆和由下至上逐级加重的装饰规律等。旨在为现代设计者提供设计依据,以便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 蒙古民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守望者,其历史所积累的生活状态以运动为核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静态的、凝固的、视觉艺术形态——装饰艺术的热爱和执著。本人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对此深有体会,这也是撰写这篇论文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快速发展。其中,蒙古包式建筑艺术和蒙古族传统图案在营造草原文化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草原文化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背蒙古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传统蒙古包的装饰特征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系统分析。本文试图通过民俗学、设计学、图案的视角,对传统蒙古包的结构装饰及图案运用进行初步归纳。 一、传统蒙古包内部装饰特征 1、传统蒙古包内部装饰色彩特征 传统蒙古包内部装饰色彩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不同色彩的精神内涵及运用,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以大面积的围毡为底色,网纹结构的围壁和其上的皮钉都不

内蒙古汉族民居的特点

浅谈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以呼、包、鄂民居为例

1.呼包鄂民居的形式

1.1呼包鄂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1.1.1呼包鄂民居建筑形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建筑,古民居建筑主要是在清末时期的建筑,清末 时期我国唐宋以来的州和明清以来的府大部分保持稳定, 全国地域民系的格局和分布基本定型。民族、民系、地域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稳定到定型,必然需要建造宅居。 呼包鄂的民居主要是砖混建筑、和土木砖建筑;是清末时 期硬山式建筑的演变。 我们谈的民居,主要是谈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开始大发展,出现了农村个体建房的高潮。农民普遍向往城市生活,新建的房屋以砖墙代替传统的土坯,以空心楼板平屋面代替草泥与瓦屋面,铝合金门窗白瓷瓦片成了普遍的乡村景观。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八十年代前建筑八十年代后建筑

1.1.1呼包鄂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 八十年代后建筑 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西北民居 (陕北民居)、晋商民居 1.1呼包鄂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

●呼包鄂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蒙古族民居 ●蒙古族民居(蒙古包):中国北方游牧民 族的典型民居 ●空间形态与院落特征:顶高3.3-5.0米,围 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 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 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 门。大部分蒙古包没有院落,今年来,游 牧民族逐渐定居,蒙古包四周有篱笆栅栏 围合。栅栏高度在1.2米左右。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计。这与古代北方草 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 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 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 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 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1.1.1呼包鄂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 1.1不同民居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蒙古包建筑简介

蒙古包建筑简介 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技术。考证其知识和技术,我们发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的知识和应用科学理论的技术,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技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基本生活层面的知识和技术。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半圆形包顶,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景观设计说明范文

景观设计说明范文 兰州石化学校园林规划设计 1.总述 石化学校新址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兰州交通大学后部,新增总面积约128亩左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40%,道路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0%,景观面积约占3~5%,绿化面积约占30~35%左右.新址新建行政楼一栋,教学楼一栋,图书馆与实验楼各一栋,学生宿舍四栋,综合楼一栋,体育场一个,食堂一座,还有活动中心与体育器材室及配电室等。建筑小品主要包括入口处的大门主广场、假山喷泉、花架一座、还有小游园的亭子一处、主楼边的广场与喷泉、主楼后花园中的亭子、以及宿舍楼前的花架一座、还有图书馆周边的小型广场以及雕塑,设计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小品设计。总体效果见图纸2。 2.主体规划思想与设计理念 该设计以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宗旨,目的在于为学生、老师提供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优美的居住、生活、休息、活动场所。 该设计主要以规整式布局为主,在游园以及主楼后部林区采用自然式布局,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在山水之间为学生提良好的学习环境。 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

的教学区。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为方便师生通行,多采取规则式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考虑到室内的通风、采光的需要,靠近建筑物栽植了低矮灌木或宿根花卉,离建筑物八米以外栽植乔木,在建筑物的背阴面选用耐荫植物。园内树种丰富,并挂牌标明树种的名称、特性、原产地等,使整个校园成为普及生物学知识的园地。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通过建筑、小品等现代材料的应用,建筑造型等的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宽度为8米,次要道路设计路宽为4~6米,路边人

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

中国民俗旅游期末考试

中国民俗旅游 一、名词解释 1、民俗:民俗是世代传袭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 的事象,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象,是有比较相对稳定形式的 事象,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是反 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 2、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 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人类文明进步 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3、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中国传统的 饮食结构包括主食、菜肴和饮料三部分。 4、居住民俗:顾名思义,就是平民百姓在居住行为上的民俗习惯。 5、蒙古包:主要流行于我国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的游牧民族居住 区,蒙古族的蒙古包呈圆形尖顶,包身用若干个称作“哈那” 的木条围成,通常用羊毛毯一层或两层覆盖,样似草原上洒落 的莲花。 6、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 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7、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进行社会活动的日 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8、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 意思,起源于13世纪,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

般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进行5~7天,主要活动项目 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的比赛。 9、游艺民俗:它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 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二、选择或填空题 1、民俗的种类:(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人生礼仪,岁时节 日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3)意识民俗 2、(1)腊八要喝八宝粥(2)春节吃饺子(3)正月十五吃元宵(4) 二月初二煮猪头(5)立春吃春饼(6)五月端午吃粽子(7)八 月十五吃月饼(8)重阳节吃花糕 3、(1)山东菜“一菜一味,百菜不重”。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 (2)四川菜系“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灯影牛肉、毛肚火锅、水煮肉片、清蒸江团。(3)福建菜,佛跳墙。(4)湖南菜系, 腊味合蒸,冰糖湘莲。(5)安徽菜系,无为鸡。 4、“津门三绝”:“耳朵眼炸糕”“桂发祥麻花”“狗不理包子” 5、肉制品有蒙古族的“风干肉”,彝族的“坨坨肉”,纳西族的“琵 琶肉”,苗族的“酸鱼” 6、绿茶,“清汤绿叶,色泽光,清香芬芳,味爽鲜醇,滋味收敛性 强”的特点。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 7、红茶,安徽祁红、云南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等。 8、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9、黄茶,君山银针。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 我选择蒙古包来分析介绍的原因是我来自新疆博尔塔拉蒙 古自治州,身边有很多的蒙古同学,从小到大也常常在蒙 古包里喝奶茶吃羊肉,听热情的蒙古同胞辽远壮阔的歌声。 所以蒙古包是我最熟悉的民居,我对它也有特殊的感情。 功能与外形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 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蒙古包。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就可以入住了。 结构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而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有三个特性,这是蒙古包装卸、运载、搭盖方便的重要原因。一是它的伸缩 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 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 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 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 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 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 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 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三是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 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 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的正中心到哈那头 (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 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 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顶棚使得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 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而剩余的外罩裁制等苫毡、绳带的部分就不一一赘述了。 架木 顶棚

草原上的蒙古包

草原上的蒙古包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蒙古包建筑在风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蒙古包建筑在风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0T14:55:35.2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王文君[导读] 本文以中国蒙古族传统居住建筑蒙古包为切入点,以风景区设计为载体,分析蒙古包建筑的相关特色,总结目前蒙古包建筑艺术的应用现状,提出蒙古包建筑在风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符号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身份证号码;23010319830511XXXX 本文以中国蒙古族传统居住建筑蒙古包为切入点,以风景区设计为载体,分析蒙古包建筑的相关特色,总结目前蒙古包建筑艺术的应用现状,提出蒙古包建筑在风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符号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蒙古包建筑风景区设计应用策略 Based on the Mongolia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design of scenic spots as the carrier,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yurts,summariz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Mongolian yurts architecture art,and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Mongolian yurts architecture in the design of scenic spots,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and landscape design.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can provide meaningful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Mongolian yurt architectural scenic spot design application strategy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居住房屋,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作为蒙古族特色民居,蒙古包的建造方式、内部布局和外部装饰都体现着蒙古族的生活智慧和美学观念。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将蒙古包这一特色建筑形势在风景度假旅游区中予以展示,同时赋予新的内容和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蒙古包建筑的相关特色分析 《隋书?突厥传》说突厥“弯庐毡帐……肉为酪、乳为浆,穹庐为帐,毡为墙。”这部中国历史典籍中提到的“弯庐毡帐”就是后来蒙古包的早期形式。[1]蒙古包的造型向来以圆形尖顶的形式出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体现了蒙古族古典文化对于天圆地方理念的基本认知,蒙古包的建筑艺术,首先是向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理解,蒙古包的建筑形式是草原游牧生活的自然选择。 蒙古包具有可移动、容易搭设的特点,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作为可移动建筑,蒙古包可以独立安装,也可以形成组团,具有安装便捷、分布灵活的特点。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面积大小变化灵活,从3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不等,满足不同类型功能的面积需求,蒙古包室内可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不怕风吹日晒。此外,圆形的建筑形体和圆形穹顶式屋顶设计,更有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利于在广阔的草原上抵御狂风,同时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蒙古包的主要色彩以金色、白色和蓝色为主,以白色底、蓝色装饰的线条多见,蒙古包的色彩在绿色的草原上极其突出,具有很强的识别性,特别是许多个组合构成蒙古包群,更有视觉的冲击力。 2.蒙古包建筑在风景区中的应用现状 蒙古包建筑的特点及其灵活性,使其在风景区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和兴起,蒙古包建筑成为草原旅游中的重要景观节点,并且根据功能的不同和建筑形式的不同,可以简单划分为可移动式蒙古包、固定式蒙古包和蒙古包类小品三大类。 可移动式蒙古包,多以传统毛毡蒙古包为主,搭建灵活,在季节性旅游较强的草原上十分实用,夏季搭设,作为餐饮和居住使用,冬季回收,便于保管,满足游客人数的弹性需求。“草原上极少数牧民因草原的划分不在同一区域,牧民则需要来回转场,蒙古包随着专场而移动,蒙古包的可移动特点也随原有方式未作改变。”[2] 固定式蒙古包,多以游客中心、综合接待、演艺大厅等功能为主,采用现代工程材料建设,外形是蒙古包造型,内部装饰则以满足现代功能为主,通过供暖等技术保障,实现四季运营。 蒙古包类小品,多以蒙古包为艺术原形,抽象出景观雕塑等各类小品,比如以蒙古包框架形式为原型抽象出景区大门,以蒙古包的包顶形式抽象出圆形景观亭,以蒙古包外部装饰抽象出地面浮雕石刻等,延伸了蒙古包建筑的艺术内容,丰富了风景区的景点构成。 蒙古包建筑做为蒙古族民居文化的核心,在与风景区建设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可移动式蒙古包内部功能应用简单、拓展性差,固定式蒙古包造型美观度不足,蒙古包类小品重复度高等方面,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与风景区设计相融合的难度。 3.蒙古包建筑在风景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蒙古包建筑特色及应用现状分析,针对目前应用的不足,提出以下应用策略: 3.1重视文化传统,合理合制应用 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渐渐,只有在风景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蒙古包,风景区设计更肩负着展示蒙古包,发扬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蒙古包建筑的布置和设计,首先要尊重历史文化,尊重传统,蒙古包的大小形制,蒙古包的色彩装饰要符合蒙古族文化特征,随心所欲的造型设计,大红大紫的色彩涂抹,是一时的哗众取宠,经不起审美的考验,只有尊重传统,才使得传统可以延续和传承。 3.2强化人本设计,突出功能优化 蒙古包的建设和设计,应该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技术进步,可移动式蒙古包的结构形式已经向新材料方向转变,在外部形式上,也在不断增加丰富性。除展示蒙古族居住文化的传统布局蒙古包外,在餐饮蒙古包、居住蒙古包的设计上,内部功能也应以人为本,强调舒适性,才能提高接待标准,更好的满足使用功能。 3.3深研造型设计,实现艺术升华

蒙古包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蒙古包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蒙古包与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蒙古包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二、学生者特征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踊跃,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趣味性、多样性的教法会比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线条的基础,对颜色的名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型的勾勒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动手能力较差,对色彩的领悟感不强。 三、教学内容、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目标: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蒙古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包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漂亮的充满画面的蒙古包。 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蒙古包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蒙古包画好。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有:游戏激趣法、直观教学法、指导观察法、启发想像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 六、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蒙古包视频、蒙古包的范画和图片。 学具:相关蒙古包图片、图画纸、彩笔、油画棒。 七、教学效果预计: 整节课以“美”为主线,运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欣赏艺术之美、讨论美从何来,达到创造个性美,领会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创造的目

的。学生通过体验、尝试、思考、讨论、游戏、交流、创作等活动层层深入,自主学习,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创作中表现自我,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及动手能力和谐并进。 刚刚步入小学的他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绘画方法及涂色,但他们还没有学会大胆尝试满幅作画,对整幅画面的设计还没有进行训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之外,他们会知道自然界中的蒙古包与美术作品中的蒙古包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蒙古包画好,及尝试画满整幅画面的画。懂得了装饰画的概念。

中国地理西部地区:西北、西南重点整理

中国地理 西部地区:西北、西南(试题) 年 班 号 姓名: ○、西部区域概述 1. 西部区域包括【 1 】地区与 【 2 】地区。 2. 蒙新地区: (1)位置:位于欧亚两洲往来中途,自古即为东西经济与文化交流要道。 (2)特色:地形以 【 3 】、【 4 】为主,距海遥远,气候干燥,居民多从事 ( 畜牧 )活动。 3. 青藏地区: (1)位置:位居中国西南部,因地势高耸,成为交通的障壁。 (2)特色:受地形、气候影响,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内蒙古高原东部:1. 距海较近,属于候。 2. 因雨量较多,产业以牧为主。 【 14 】走廊: 1. 狭长走廊地形,交通地位重要。 2. 以【 15 】城市为主,沿着【山麓分布。 【 】盆地: 1. 【 7 】农业发达。 2. 【 8 】族的聚居地。 3.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最大沙漠。 隔南疆、北疆。 地势较高,产业以【 7 】为主。 等能源矿,发展工矿业。 鲁木齐为西北地区最大绿洲都市。

二、地理区填图(A~E表示地理区,F~J表示山脉,K表示河川): ▲图1 A.【17 】盆地 B.【18 】盆地 C.【19 】走廊 D.【20 】平原 E.(内蒙古)高原 F.【21 】山 G.【22 】山H.【23 】山I.【24 】山 J.【25 】岭K.【26 】河 三、内蒙古高原东、西两侧的产业比较 地区气候雨量产业内蒙古高原东侧【】较多【】牧内蒙古高原西侧【】较少【】牧四、新疆南、北两侧的产业比较 盆地位置别称盆地缺口气候民族产业发展条件 【27】 盆地天山 以北 北疆向【28】【29】多民族聚居 畜牧业、工矿 业。 能源矿丰富 【30】盆地天山 以南 南疆无缺口【31】 【】族 为主 【】 【32】水较 多 “三山夹两盆”相对位置示意图: ▲▲▲阿尔泰山 准噶尔盆地 伊犁河谷--------▲▲▲天山-----------【34 】洼地---哈密盆地 塔里木盆地

特色蒙古包,时尚的住宿方式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草原梦, 想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 尽享草原美景, 徜徉在草原特色的民俗文化中, 那么热爱草原的你对草原的住宿方式了解吗? 该选择宾馆住宿? 还是来一次趣味的蒙古包住宿体验? 如果你来哈布其盖,有许多居住的方式可供选择。有常见的现代化宾馆,宾馆的内部干净整洁,并且在装修的细节上更加用心,装饰花纹带有更多的蒙古元素,风情十足,给与您舒适 的住宿体验。如果你想更深刻的体验蒙古风情,那么就选择草原上的蒙古包吧,接下来让哈 布尔带你了解更多关于蒙古包的事儿!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传统的住房,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日常居所,易于拆装, 便于游牧,其中“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包呈圆形尖顶,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 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 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则覆以羊毛毡。蒙古包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 居住,是一种符合草原牧民居住,并极富表现力的创造建筑。 发展至今,人们在蒙古包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而且也不仅仅只是在草原上建设,人们非常喜爱蒙古包这种充满了趣味性的建筑,它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现代的蒙古包内 部设施一应设全,在装饰上既继承了传统蒙古纹饰的富丽与特色,又融合了现代装饰的流行 元素,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住一次蒙古包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体验。 以上是蒙古包的历史由来和介绍,时尚的蒙古包有没有吸引到你,接下来则走进哈布其盖的 住宿。在哈布其盖可以选择住宾馆,也可以选择露营,但是这里的最具有特色的住所就是蒙 古包了,各种类型的蒙古包都各具特色,而且分为不同功用的蒙古包,有的作为住宿,有的 作为餐厅和宴会使用。 住一次民俗特色的蒙古包, 体验时尚的住宿方式, 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蒙古包的搭建

蒙古包的搭建 蒙古包及蒙古包的搭建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哈日雅琪(又叫套瑙)(圆形包顶);乌尼(圆形木棍);铁日木(又叫哈那)(支撑在地面的圆形的围栏);木门、门槛组成。 蒙古包的搭建步骤: 一、首先立围扇,木栅,就是铁日木(又叫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 铁日木(又叫哈那)是以柳木条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就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为四、五、六个哈那,也有八、十个哈那的大蒙古包。 铁日木(又叫哈那)近图 铁日木(又叫哈那)全图 铁日木(又叫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 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撑力;其三是外形美观。制做哈那的木头一般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变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二、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门,蒙古语称作“唔得”,也叫“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铁日木(又叫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新疆蒙古族门主要向两边开。 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与乌尼。

乌尼 乌尼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下接铁日木(又叫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其数量,要随哈日雅琪(又叫套瑙)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哈日雅琪(又叫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铁日木(又叫哈那)头套在一起。乌尼卡在铁日木(又叫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一)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二)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蒙古包天窗,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它可 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窝呢,即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注意它上面的孔,是留给乌尼(椽子)的。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的链接。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的链接(一)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的链接(三) 蒙古包的木框架搭建完毕(一)

蒙古包的文化特征

蒙古包的文化特征 一、特点 1、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2、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3、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 4、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5、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保的居室 二、蒙古包的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陶脑、乌尼、哈那、门槛。(1)陶脑 蒙古包的陶脑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陶脑的区别在于:联结式陶脑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陶脑不分。联结式陶脑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陶脑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陶脑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陶脑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陶脑,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哈那

生活竟可如此随意 可移动的简约蒙古包设计

生活竟可如此随意可移动的简约蒙古包设计 akery Group设计的蒙古包休闲房屋Yurta。灵感来自中亚,东亚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可作为长期或短期居住(如平房或嘉年华摊位),便携性和轻松地组装,根据其目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个平台上,或直接在地面上)。作为穷乡僻壤探险队,大本营,休闲度假的房屋是一个理想的住所。 akery Group设计的蒙古包休闲房屋Yurta。灵感来自中亚,东亚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可作为长期或短期居住(如平房或嘉年华摊位),便携性和轻松地组装,根据其目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个平台上,或直接在地面上)。作为穷乡僻壤探险队,大本营,休闲度假的房屋是一个理想的住所。

akery Group设计的蒙古包休闲房屋Yurta。灵感来自中亚,东亚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可作为长期或短期居住(如平房或嘉年华摊位),便携性和轻松地组装,根据其目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个平台上,或直接在地面上)。作为穷乡僻壤探险队,大本营,休闲度假的房屋是一个理想的住所。

akery Group设计的蒙古包休闲房屋Yurta。灵感来自中亚,东亚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可作为长期或短期居住(如平房或嘉年华摊位),便携性和轻松地组装,根据其目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个平台上,或直接在地面上)。作为穷乡僻壤探险队,大本营,休闲度假的房屋是一个理想的住所。

akery Group设计的蒙古包休闲房屋Yurta。灵感来自中亚,东亚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可作为长期或短期居住(如平房或嘉年华摊位),便携性和轻松地组装,根据其目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个平台上,或直接在地面上)。作为穷乡僻壤探险队,大本营,休闲度假的房屋是一个理想的住所。

景观方案文本内容

景观方案文本内容(从介绍到分析到设计) 1、封面 2、目录 3、设计说明案例分析、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规范。 例:1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中心区,地处三江交汇处,在世界双遗产乐山大佛对面。改造主体及周边地区整体占地十余亩。项目整体位于城市重要地带,其整体及长远影响十分深远。 计划目标 依据项目报告的发展方向评估,此项目主要定位取向是针对市区发展要求改造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市政广场。根据其规模,旅游形态与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并充分考虑配合城市环境利用与保护。使其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市政形象广场,以增进地方繁荣,发展旅游业,同时提供市民生活休憩的场所。因此在设计规划时,拟定下列目标: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地方人文特色,用设计规划手段来配合特殊地域环境。 2.提供高品质的都市开放空间,并预留未来朝国际化发展的设计空间。 3.配合物理条件,采用合理且可行性高的绿化栽植方式。 4.全面采用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设计理念 “山好、水耗、人更好”——成为了本设计贯穿整体的中心思想,并通过材质与设计表达方式的变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进行了抽象化的暗喻。这一整体理念是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及文化特征而提出的。 “山好”——是指峨嵋山以及河对岸的绵绵山峦。(漫漫地和岸观景步道可饱览群山) “水好”——是指地处三江交汇。(在中心区设计了一注水雕塑) “人更好”——是指当地民风淳朴,更是自古人才辈出,如:郭沫若等。(设

计中有一个小型的纪念广场。此广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市政广场,由于旁边即将建设乐山市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要求广场与其构成一个整体,并与步行街相融。故规划范围内,在提供基本设施及公共设备的同时,还兼顾考虑可以继续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建设。规划设计之初,以安全自然为主,提供堤岸景观的设计理念,除自然景观的设计手法外,结构安全更是主要考虑的因数。堤岸结构的材质以钢筋混凝土为结构基础。以提高安全与使用年限,并以自然石材等为装饰材料,融合于自然景观中。此广场规划设计共分为5大区:中心广场区;郭沫若纪念广场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观佛休闲广场区。 2、秋思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现状概述及分析 1、区域位臵分析 秋思园位于XX市的中间部分,是在市文化用地和建设局旁,是唯一的一个公园。 2、场地现状分析 根据对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园的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不包括公园门口专用停车场),东至建设局办公用地,西至文化馆用地,整个用地比较完整。 公园实际的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其中有体育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地区的蒙古包,还有小孩子的乐园——儿童乐园.每一处地方都是按照其所有的要求来的,按照低挖高堆的方式来整理土地的,进行规划全园。 3、周边环境 公园西临文化馆用地,南临城市主要道路,东部与建设局办公用地相邻,其他部分与城市道路相邻,其中该地的中部有着一条河流。其中,公园东北角的住宅区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在基地内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高层建筑。详见“现状图”。 4、现状分析 根据公园的区域位臵、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优美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东北部的建筑群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