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和处理:

《大气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第二册。教材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大气的厚度,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并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简单介绍各层的高度、温度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课时安排如下:首先介绍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尝试分层的基础上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并简单的介绍各层的特点,同时灌输学生保护大气层的思想。

设计理念:

本节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习的实践性,重视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课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台风引入,使学生更容易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接着,又用一个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变的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本文设计了一个用棉花模拟大气层的实验,意在强调大气层的重要性。接着又设计了一个用诗句引出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的环节,将文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设计了一个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然后,又用两幅对比性很强的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最后,用几组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文的板书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一是为了增加板书的新颖,二是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反过来再给对联加横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观察、想象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根据此特点让学生尝试大气的分层,掌握各层的名称。

3、了解各个大气层的特点

4、知道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气层模拟实验的相关器具。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国庆七天长假之后的第八天本来应该到学校读书,但是同学们,在哪里呢?为什么?

展示图片:台风登陆的一些图片,介绍台风给我市造成重大损失。

设问: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层的有关知识,老师先用两句顺口溜引出我们今天的新课。

板书:大气大气地球的保护衣,分层分层,能分几层?

二、新课学习。

1、大气层的重要性。

师:有些同学可能纳闷了,老师,大气怎么是地球的保护衣呢?刚刚我们还看了那些惨部忍睹的图片,现在,怎么用成了保护衣了呢?好,同学们,老师也不去强调大气

层如何如何重要,要不,大家又要说老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同学们讨论

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生:大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月球表面进行比较。并进行想象、讨论和交流而得出多种结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结了讨论结果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加深大气层的重要性的认识。

实验:

2、大气的厚度。

师:通过实验,我们更加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此重要的一件保护衣,它到底有多厚呢?

生:主要集中在距地表1000千米的地方。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地球的半径有多少?(6378千米)相对于地球的半径大气层就显得很薄。如果把它们比成一个橙子,那么,大气层就只相当于橙子外面的皮。

3、大气的温度。

师:大气层相对地球来说,很薄,但就是在这层大气层的保护下,大自然才呈现出一片美景,看,同学们,这些桃花美吗?美,很美,美的大气层也忍不住吟诗一首,听,大气层传来了声音————

诗文:人间四月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为什么山外的花都谢了,而山上的桃花却开的很旺呢?

生:高度越高温度越低。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读图: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小结,并补充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5—2500摄氏度之间,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逐渐上升。]

4、大气的分层。

师:(过渡)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大气的结构和特点,要对大气进行分层,而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生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的表格中。(各小组汇报分层的结果,交换各自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师讲述:在科学上,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

通过幻灯片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

三、游戏小结。

小组竞赛:

假如你是大气层中的某一层,介绍自己的特点,如:“我是对流层,我……”

老师出题,采用抢答式。要求只要讲出一方面即可,答对记一分,答错倒扣一

分。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作业本上的相应练习。

选做题:

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五板书设计

五、教学设计的说明。

本课安排二课时进行教学,由于教材的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必须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第一课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和读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由于大气的其他几层,教科书的内容很简单,大气层的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部分内容的补充也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放意识,以及课外的合作、交流能力。本堂课的内容较多,必须在上课时注意掌握好时间。

大气层

大气大气 地球的保护衣 衣分层分层

能分几层? 外层 暖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表现美的。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复习,了解“搭石”是普通的石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齐读课题。打开书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知道什么是搭石? 生回答,课件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请同学们齐读句子,读的时候表示搭石特点的词适当读重音,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搭石是什么样子的。(生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什么是“搭石”,回顾上一节的内容,也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搭石是一些天然的石头,在农村实在是太普通了。然而,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生接)一道风景。”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 “一道风景”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 出示2幅图(一幅景物风景、一幅人物风景),这就是一道道风景,美吗?(美丽的画面就是一道风景,这风景可以是山水虫鱼、风花雪月,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让你读这句话,你会强调哪个词?(一道风景) 请学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本课的中心句,统领全文。在学生一向理解中,“风景”指风光景物,忽略了人物的风景,而这恰恰是本文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要先打开学生的思维,为理解全文铺垫。】 读完了这句,你有疑问吗? 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学生的质疑能力很重要,有疑才有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阅读,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感悟:“搭石”是一道风景。 (一)自由朗读。 师:是呀,这么普通的石头到底美在哪里呢?有疑则有进,请同学自由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画出体现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从中获得感受。】 (二)分享交流。 师:搭石的美在哪?请你把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件做好超级链接,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相关段落)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造物体及人 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本教案 根据自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 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出示利用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 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

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 其它物体)。 (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 (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 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 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 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 (1)讲述: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先不要 松手) (3)提问: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 会流出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大气层》教学设计(1)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搭石 教案教学设计

搭石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在河北兴隆县,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清波漾漾的小溪,更有那让作家魂牵梦萦,恋恋不舍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21课,继续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 二.感知课文

1.在上一节课老师留了一道作业,(1。什么是搭石?2。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 指名回答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出工必须_______?收工必须 _________?赶集必须_________?访友必须___________?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_________-?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感到___________ 3.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还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人们还愿意脱鞋绾裤过小溪吗______?到了水寒刺骨的冬天人们还愿,还能脱鞋绾裤过小溪吗_________?了解了这些,请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______ 三,品读文本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读出来. 2.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 师:请大家用心默读2-4自然段,寻找文中的美丽风景,将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精读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他找到的风景? 你找到的是这道风景〈出示第三自然段〉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 大气层 教案

课题:2.1 大气层 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大气的成分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 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1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21 《搭石》教学设计

手过一遍”,就是这个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方格本上工工整整的写一写这六个词语。(师巡视,随时指导,强调写字姿势。)(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3. 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走一走家乡的搭石。在课文中,让我们来找找搭石是什么吧!(学生自己找出原话) 课件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大家齐读两遍)(三)、精读品悟 1. 为什么作者会如此喜爱呢?搭石在作者的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请你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学生勾划句子) 课件出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合作探究)原来,这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那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然后小组内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正音“背”。说说你的感受?理解“相背而行”。(2)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什么叫“理所当然”?“理”是什么?(尊敬老人)是的,这不是理所当然的“理”,而是“礼”。(板书) (3)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精神。 4. 文本补充: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直到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一道道计数.十里路竞走了32道搭石。我是从1962年起当上村干部的,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刘章爷爷的心里如此重要了吧?带着理解,带着体会,再来赞美赞美搭石!(四)、情感升华 1.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些怎样的搭石? 2. 美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家乡人。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知识网络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基础梳理 1.大气热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特别提醒 1.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温度越来越低,波长越来越长。 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整合构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 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典例分析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搭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设计 河北省饶阳县饶阳镇小学肖子敬李艳芬 教学设想: 《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 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感悟“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体会作者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 个生字,学会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 (3)摘抄喜欢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得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学设计 浙教版

《大气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目标 导入新课图片:黄山雾蒙蒙的山景、黄山云海奇观 【提出问题】:1月球上也有这样壮观的 云海吗?为什么? 台风、云、雨、雪等现象在发生,我们无 时无刻在呼吸,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 与什么有关? 【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 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 护伞”——大气层。 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 月球上没有空气 这些现象 与大气有关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一、大气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1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 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的呢? 【小组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 伞,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重 要。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 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 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 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 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皮那样,然而,它 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 样保护着地球。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的 成分是什么吗?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 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展示情景图片: 【提出问题】:1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 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 却都是积雪,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现象呢? 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会相差那么大 呢? 【提出问题】:2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 温度就一直越低呢? 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 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 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 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 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图片展示, 【活动一】阅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 一说大气温度的随高度变化有什么规 律?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至 2500℃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 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 强)。 2.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 光合作用、流星等 一片寂静,没有生 命,鸟类不能飞翔, 植物不能生长,地球 会经常受到陨石的 袭击,布满陨石坑, 昼夜温差会很 大…… 氮气、氧气、二氧化 碳、稀有气体、臭氧、 水蒸气等 观察并思考:高度越 高对气温的影响 是或不是 小组讨论:同学合作 学习,结束后小组代 表学生发表意见最 终完善表格 学生对照温度垂直 变化图随时回答问 题。 对流层,因为对流层 中大气温度随高度 增加而降低,在登山 时,人登得越高,大 气温度越低。 半分钟后集体回答 或个别回答:对流层 的特点与最显著的 是有强烈的对流运 动。 都是下面温度高,上 面温度低。 不能,平流层温度随 高度升高而升高。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 教案

大气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3.能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给大气分层; 4.探究大气的对流的形成; 5.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2.学习并初步学会“尝试分层、体验分类”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中国“神七”发射成功以及奥运圣火的传递,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风和降水知识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转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特点,大气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难点: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通过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理解对流现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大气层

播放视频《神舟七号》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有烧毁的痕迹? 第一节大气层。大气层指的是包围地球的所有大气的总称,又称大气。 活动2【讲授】大气的作用 展示:幻灯片---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大气的厚度图片。 :哪些自然现象能证明大气的存在? 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总结:(保护作用、生命存在的条件、温差减小、减少紫外线、陨石伤害等) 活动3【讲授】大气温度 观看视频《圣火登珠峰》 :珠穆朗玛峰山顶冰天雪地山脚却是青草葱葱?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如果高度继续增加,大气温度的变化情况还是这样吗?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 讲述: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乘上热气球一起进行太空旅行,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总结: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呈垂直分布的特点。 活动4【讲授】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教师巡视、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小组汇报 讲述:其实科学家就是像你们这样分层的,只不过他考虑的因素更多一些,他还考虑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等特点,从下至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观看视频:《大气的分层》,在看视频的同时完成2个学习任务。 教师巡视、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请学生回答有关问题。 活动5【活动】对流运动 教师巡视、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小组汇报 1、加热后的烟(空气)为什么会上升?你能用第一章中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它吗?

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2.1 大气层 课题:大气层课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体会大气的存在和大气层的重要性。②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③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④进一步熟练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技能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并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对流层的特点,并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准备:CAI课件、水槽、烧杯、酒精灯、高锰酸钾、淀粉、蜡烛、冰块、 教学设计备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 生答: 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 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 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今天我就 开始学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一节大气层 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但是我们能否感受 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 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 飞机在大气中飞翔…… 介绍: 1、大气厚度: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调查研究结果: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在 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展示:幻灯片2------地球外大气圈的图片) 2、大气重要性:虽然大气很薄,但是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生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 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 讨论:大气对人类的作用? 一、大气的重要作用

《搭石》教学设计(公开课)

21、《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搭石这一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

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汛期谴责懒惰间隔 俗语平衡伏身联结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强调“衡”字的书写 2)出示: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B、仿佛看到溪水长得很快、很高。——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同学们,真能干!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出示:给间隔、谴责找近义词 间隔:距离(旁边板演)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交流: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突出新科学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认了解大气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的直分布规律目 通过视频和读图活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制技教学目大气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目 初步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观点,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情 识,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目 教学重难大气的垂直分 教学关键指导好分组讨论、制作好大气分层示意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气分层示意图的素课前准学生:剪刀、胶水、铅笔、橡 【教学过程】 教师活设计意学生活 播放神州七号飞天过程,分三组,分别叫号、神号和神州三号,神号是导游我们跟着它一起去旅游。导游发门票了观察、思考、神号飞天过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和猜谜,激发兴趣论、回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有谁知道——空气(引出“大气层个谜底是什么 (进入大门,导游带我们到数码电视机前 通过前面的录象和预习解决下面放影片 个问培养学生的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使我们感受到大气的力、合作能力、观察、讨在言表达能力和想、大气主要集中什么范围内能力、大气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变得怎样 我们生活在这样大气使地球上有丰富的景色,的环境中感到非常舒适。——日本富士山(Fujisan)屹立在本州中南部的富士山[资料]山峰高耸入云,海拔是日本最高的山峰,3776米,,圣岳“”山巅白雪皑皑。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公里,跨静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它东距东京约80建立学生的探究意比较、猜想、设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山顶白.识,培养猜想、合计雪山脚繁花似锦。作、设计等能力][探究: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会如何变化?学生猜想[]2种情况猜想使用什么实][设计你准备怎么证实你的猜想, 验器材?(探空气球)我们需要测出哪些量?(温度和高度)我们可以以图像形式纪录温度和高度的数据。 1 大气温度观看][激发认知冲突,训温度计水银柱让学生观察随着高度的上升,能练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小的变化,或者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的变化。力。使学生了解大组讨论、交流、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可w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呈“”型纪规律。培养分析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温度分布特层高问根据什么把大气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物质的组成等特点,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是大气分层主要依据观察、小组讨讲授大气分层情培养观察能力、各层的高度、制作大气分层把下列图片贴在相应的层中组合作能力、动度变化和主要特 能力,掌握大气的点,制作大气分垂直分层规律。层示意图。]

浙教版科学八上2.1 大气层 练习题(含答案)

大气层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B. 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A. 大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B.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C. 大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D. 以上都是 3.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的( ) A. 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B. 2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C. 3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D. 1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4.下图为气温垂直分布图,对照该图,分析关于大气层的气温特点,下列各图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5.据英国媒体《BBC》报道,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39 043.9米纵身跃下并 成功着陆,成为这个星球上首位成功完成超音速自由落体的跳伞运动员。这一高度属于大气层中哪一层(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暖层 6.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暖层 D. 外层 7.地球大气层分层的依据是( ) A. 大气的厚度 B. 大气的质量 C. 大气的物质组成 D. 大气的温度、密度等 8.以下有关大气层特点或作用的说法中你最认可的是( )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B. 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 C. 暖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9.大气垂直分层中,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 A. 高层大气 B. 电离层 C. 平流层 D. 对流层 10.小科暑假乘飞机第一次深入我国的西北,游览了蓝色的青海湖,白色的茶卡盐湖,土黄色的敦煌 等西北的色彩。飞机起飞时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起飞一段时间后,突然窗外阳光明媚,天空碧蓝碧蓝的,白云都在他的脚下,看上去像无际的雪原。小科对这些现象作出了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 “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是描述当地的气候特征 B. 在飞机上升的过程中小明感到耳朵有点不舒服,是因为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的缘故 C. 地面阴雨绵绵,高空却阳光灿烂,这是因为飞机进入了对流层 D.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平流层 11.小明暑假乘飞机旅行。飞机起飞时,天下着蒙蒙细雨,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 脚下。小明对此过程中出现的情作出了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飞机起飞时,飞机受到空气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 B. “下着蒙蒙细雨”描述的是当时的气候 C. “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进入了大气层的中间层 D. 飞机上升过程中,小明感到耳朵有点疼,说明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减小 12.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高度升高,温度降低 B. 大气运动比较稳定,利于飞行 C. 太阳辐射是其主要的热量来源 D. 臭氧层位于该层 二、填空题 13.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降水、云、雾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 大气层的________层。 14.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将神舟十 一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先经过对流层、________和中间层等,最后奔向月球。大气这样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________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大气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大气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学生通过对大气污染、臭气洞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记录并整理讨论结果。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指出了本课研究的指向:“你知道地球大气层的秘密吗?”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本课设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大气及大气层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地球大气层结构及人类活动情况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大气层分层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大气层的定义及大气层的结构。 活动二:由问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生物就会……”,情境图展现了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阐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三: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含义,又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结果。 拓展活动中提出“行动起来,组织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利用自然的美为铺垫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录像导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录像 (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从乡亲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的情景中体会人性美。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品悟词句、朗读感悟,体会搭石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同学们,站在这里跟大家谈话的是我—谭老师,来自禾云镇,禾苗青青,白云飘飘,那是我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一次来到太平镇,看着你们亲切的面孔,感觉真好!能再加点微笑、加点掌声欢迎谭老师吗?谢谢!可爱的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个平凡的小乡村。(幻灯片2:你注意到了……) 注意到这不起眼的搭石了吗?(点击)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读:21、搭石)围绕“搭石”,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板书:是什么怎么样)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认读生词 谴责懒惰人影绰绰清波漾漾间隔联结溪水猛涨协调有序 平稳平衡俗语汛期俩人伏下山洪暴发脱鞋绾裤 (1)、开火车读有拼音的生词。(幻灯片3) 认识家乡的搭石,先合作,搬开这“生词石头”,第一个是……(“谴责”有一个近义词叫责什么?)第二个是……(做人不能懒惰,那就要……)(你发现这两个词怎样,观察真仔细! 第二行的每一个词中,都有多音字,多音字要结合词语意思去读。 好,把“生词火车”开起来,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读错了,小组里的同学要轻轻地给个提示,别让火车停下来。 (2)、齐读没有拼音的生词。(幻灯片4) 2、感知课文(幻灯片5) (1)自主学习下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B、用===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轻轻地打开书本103页,拿起笔来,开始吧! (相机提示:文章的中心句,有的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它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交流汇报 A、找中心句:(幻灯片6 齐读第5节) 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这5个自然段里,哪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B、理清脉络: 在前面的4个自然段中,围绕“搭石”分别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在小组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怎样交流呢?你可以一段一段地讲,每一个自然段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最好用几个字起个小标题来概括,例如什么搭石或者搭石怎样?如果说同样一个方面内容的自然段就可以合并起来。(板书:摆搭石走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