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公平、效率、产权

(一)公平

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

(2)三级内涵:

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

重点公平

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

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

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2、效率的具体形式

(1)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

(2)生产效率:

(3)X效率:

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

(三)产权:

1、产权是指对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

2、产权的界定:

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矛盾论:

2、补充论:

(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

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

(一)行政管理成本

(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

(三)储蓄与投资

(四)社会信号

§2.2 市场与政府

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 failure)

(一)收入分配缺陷:

(二)通货膨胀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会保障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基金投向三方面。

三: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

1、政府强制人们统一购买社会保险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不能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带来效率损失。

2、社会保障带有一定程度的均衡贫富的性质。

3、社会保险运行机制的低效率。

4、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独立从事社保事业,没有其他机构竞争

四、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政府与市场的选择:

(一)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作用

1、利用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

2、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制度设计。

3、产权的界定:对一起模糊的产权进行界定。

4、在某些方面直接介入,用强制力来保证社保的正常运行。

§2.3权利与义务

一:在社会保障领域,需要分析:国家、单位、个人三大主体。

国家:义务→承担最终责任;

权利→收税(费)

企业:义务→缴费;权利→?

个人:义务→劳动的义务、缴费的义务;

权利→享受保障、参与管理、监督

二:缓和权利、义务的分离

1、互济性

2、有劳动能力,必须按规定随时承

担缴费义务

3、产权界定:

§2.4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再分配效应分析

一:“收支平衡”原则

(一)横向平衡:当期收支平衡——现收现扶制,代际平衡。

(二)纵向平衡:被保险者投保期——给付期平衡——纵向平衡:代际转移二:两种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一)现收现付制:

(二)基金积累制:

§ 2.5 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及其

效益分析

一: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规律——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数要低。

二: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律:

三:社会保障效益的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

(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二、19世纪末

(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

社会改良思想:德国,俾斯麦采用新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福利国家蓝图”

(二)福利经济学: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均等化。

(三)凯恩斯主义: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三项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

原则共计六项

2.6 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回顾与创新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社会保险是剩余劳动的理论

二、社会保障理论的创新

(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理论

(二)权利与义务统一理论

(三)风险共担理论

(四)劳动力个人所有理论

(五)社会保险是必要劳动的理论

2.7国际社会保障前沿理论

以公平为主坚固效率的理论

政府失灵理论

新自由主义理论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社会保障学》教学管考一体化试题库 2014年5月25日第一单元(1、2、3、4章,5章1、2节) 一、单选: 1.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D )学科。 A.经济 B.基础 C.管理 D.社会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C )。 A.公平性 B.福利性 C.储蓄性 D.多样性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C )。 A.经济因素 B.道德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4.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 A )为标志。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济贫法修正案》 C.《日志》 D.《基督慈善的典范》 5.19世纪80年代,( A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德 B.英 C.法 D.美 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B )。 A.国家保障制 B.国家——单位保障制 C.城镇单位保障制 D.农村集体保障制 7.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 D )出版了《福利经济学》,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帕累托 D.庇古 8. ( C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 A.经济学 B.政治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9.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B )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A.初次分配 B.再分配 C.第三次分配 D.第四次分配 10.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D )。 A.属于公共政策范畴 B.不以营利为目的 C.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色 D.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11.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A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2. 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是( B )。 A.征收社会保险税 B.国家财政拨款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doc 8页)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doc 8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1.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包含如下构成要素: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国家,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对象是全体劳动者,以劳动权利为基础;目的是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生活;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经济手段,提供物质帮助。 2.产生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过程就是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与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1)社会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8世纪产业革命后,工厂机器大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劳动者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社会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导致家庭规模缩小和联系分散,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这种变化使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保障及养老保障面临严重挑战。这就构成了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强大推动力。 (2)经济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经济背景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进人工业社会以后,社会化大生产真正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使当时社会有足够的财力去考虑用社会保险这种经济手段规避劳动者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财富的增加是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 (3)政治背景社会保险产生的政治背景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发展。由于在垄断竞争中普遍存在排挤和吞并等现象,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工人阶级对疾病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问题异常尖锐。工人阶级为争取社会保障进行了不懈斗争,社会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工人运动空前高涨。 3.社会保险的分类由于社会保险所承担的风险是劳动者丧失收入的风险,在实践中表现为劳动者在其全部生命周期内遇到的各种失去收入的风险,包括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风险,因此,社会保险通常分为五类,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 1.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缴费等义务。劳动者在满足一定的资格条件后可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任何法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2.预防性社会保险的预防性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上。多方筹措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基金,可由国家用在每个投保者身上,防范他们一旦发生社会保险立法规定范围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起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的作用。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则事先难以掌握,更侧重善后,应急性较强而预防性较弱。 3.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主要限于收入损失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人中断时才有权获得给付。通过社会保险得到的补偿只是对受保障者收入损失一定程度的补偿,即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4.福利性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看,因为社会保险由政府、雇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参与和责任分担,受益者所得大于所费。因此,具有明显的福利性。 5.共济性社会保险实行互助共济,按照大数法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社会保险覆盖的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如失业保险是全体参与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分担失业者的失业风险,工伤保险是全体参与工伤保险的劳动者分担遭遇工伤事故(含职业病)的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风险。因此,社会保险具有典型的互助共济特征。 6.责任分担社会保险的主体虽然是国家,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但保险责任却不是由国家来单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 陈希有)习题答案第一章

答案1.1 解:图示电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a 指向b 。当时间t <2s 时电流从a 流向b,与参考方向相同,电流为正值;当t >2s 时电流从b 流向a ,与参考方向相反,电流为负值。所以电流i 的数学表达式为 2A 2s -3A 2s t i t ? 答案1.2 解:当0=t 时 0(0)(59e )V 4V u =-=-<0 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反,即b 为高电位端,a 为低电位端; 当∞→t 时 ()(59e )V 5V u -∞∞=-=>0 其真实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同, 即a 为高电位端,b 为低电位端。 答案1.3 解:(a)元件A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元件A 消耗的功率为 A A A p u i = 则 A A A 10W 5V 2A 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 (b) 元件B 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元件B 消耗的功率为 B B B p u i = 则 B B B 10W 1A 10V p i u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c) 元件C 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元件C 发出的功率为 C C C p u i = 则 C C C 10W 10V 1A p u i -===-

真实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答案1.4 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 节点③: 42A 3A 0i --=,得42A 3A=5A i =+ 节点④: 348A 0i i --+=,得348A 3A i i =-+= 节点①: 231A 0i i -++=,得231A 4A i i =+= 节点⑤: 123A 8A 0i i -++-=,得123A 8A 1A i i =+-=- 若只求2i ,可做闭合面如图(b)所示,对其列KCL 方程,得 28A-3A+1A-2A 0i -+= 解得 28A 3A 1A 2A 4A i =-+-= 答案1.5 解:如下图所示 (1)由KCL 方程得 节点①: 12A 1A 3A i =--=- 节点②: 411A 2A i i =+=- 节点③: 341A 1A i i =+=- 节点④: 231A 0i i =--=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 凯恩斯学派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创立 一、德国历史学派 1、德国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二、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二、“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1、改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贝弗里奇报告》

第三节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1、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2、供给学派理论中有关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消费理论和交叠世代模型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原则 2、社会保障权利 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考试范围: 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是什么? 2、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思想具有哪些特征? 4、列宁的“国家保险”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5、试分析新福利经济学与旧福利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6、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 主要参考书: 1.郭士征.社会保障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b)吸收10W ;(c)、(d)发出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 t V; 1.75cos2t A; 3Ω; 1.8cos 22t W. 1-4. u =104 i ; u = -104 i ; u =2000i ; u = -104 i ; 1-8. 2 F; 4 C; 0; 4 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 0, 3.2mJ. 1-10. 1– e -106 t A , t >0 取s . 1-11. 3H, 6(1– t )2 J; 3mH, 6(1–1000 t ) 2 mJ; 1-12. 0.4F, 0 . 1-13. 供12W; 吸40W; 吸2W; (2V)供26W, (5A)吸10W. 1-14. –40V , –1mA; –50V, –1mA; 50V , 1mA. 1-15. 0.5A,1W; 2A,4W; –1A, –2W; 1A,2W. 1-16. 10V ,50W;50V ,250W;–3V ,–15W;2V ,10W. 1-17. (a)2V;R 耗4/3W;U S : –2/3W, I S : 2W; (b) –3V; R 耗3W; U S : –2W, I S :5W; (c)2V ,–3V; R 耗4W;3W;U S :2W, I S :5W; 1-18. 24V , 发72W; 3A, 吸15W; 24V 电压源; 3A ↓电流源或5/3Ω电阻. 1-19. 0,U S /R L ,U S ;U S /R 1 ,U S /R 1 , –U S R f /R 1 . 1-20. 6A, 4A, 2A, 1A, 4A; 8V, –10V , 18V . 1-21. K 打开:(a)0, 0, 0; (b)10V, 0, 10V; (c)10V,10V ,0; K 闭合: (a)10V ,4V ,6V; (b)4V ,4V ,0; (c)4V ,0,4V; 1-22. 2V; 7V; 3.25V; 2V. 1-23. 10Ω. 1-24. 14V . 1-25. –2.333V , 1.333A; 0.4V , 0.8A. 1-26. 12V , 2A, –48W; –6V , 3A, –54W . ※ 第二章 2-1. 2.5Ω; 1.6R ; 8/3Ω; 0.5R ; 4Ω; 1.448Ω; . R /8; 1.5Ω; 1.269Ω; 40Ω; 14Ω. 2-2. 11.11Ω; 8Ω; 12.5Ω. 2-3. 1.618Ω. 2-4. 400V;363.6V;I A =. 5A, 电流表及滑线电阻损坏. 2-6. 5k Ω. 2-7. 0.75Ω. 2-8. 10/3A,1.2Ω;–5V,3Ω; 8V ,4Ω; 0.5A,30/11Ω. 2-9. 1A,2Ω; 5V ,2Ω; 2A; 2A; 2A,6Ω. 2-10. –75mA; –0.5A. 2-11. 6Ω; 7.5Ω; 0; 2.1Ω. 2-12. 4Ω; 1.5Ω; 2k Ω. 2-13. 5.333A; 4.286A. 2-14. (a) –1 A ↓; (b) –2 A ↓, 吸20W. 2-16. 3A. 2-17. 7.33V . 2-18. 86.76W. 2-19. 1V , 4W. 2-20. 64W. 2-21. 15A, 11A, 17A. 2-23. 7V , 3A; 8V ,1A. 2-24. 4V , 2.5V, 2V. 2-26. 60V . 2-27. 4.5V. 2-28. –18V . 2-29. 原构成无解的矛盾方程组; (改后)4V,10V . 2-30. 3.33 k , 50 k . 2-31. R 3 (R 1 +R 2 ) i S /R 1 . 2-32. 可证明 I L =- u S /R 3 . 2-33. –2 ; 4 . 2-34. (u S1 + u S2 + u S3 )/3 . ※ 第三章 3-1. –1+9=8V; 6+9=15V; sin t +0.2 e – t V. 3-2. 155V . 3-3. 190mA. 3-4. 1.8倍. 3-5. 左供52W, 右供78W. 3-6. 1 ; 1A; 0.75A. 3-7. 3A; 1.33mA; 1.5mA; 2/3A; 2A.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自考复习

07484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自考复习 第一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1】 2、《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基本原则:【3】 (1)普遍性原则;(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3)充分就业原则;(4)费用共担原则 3、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3】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2)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4、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4】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非洲国家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英国首创,北欧流行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原苏联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7】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 社会福利;------------高层次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 6、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8】 (1)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2)个人账户和社会保障基金问题;(3)就业与失业问题;(4)城镇的贫困人口问题;(5)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6)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问题 第二章 1、简述西方保障理论的流派及其发展脉络【31】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1)民主社会主义学派;(2)自由主义学派;(3)中间道路学派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1章习题答案详解

答案1.7 解:如下图所示 ① ②③④⑤ 1A 2A 1A 8V 6V 7V 5V 1i 2i 4i 3 i 1A 1l 2l 3l 4l (1)由KCL 方程得 节点①: 12A 1A 3A i 节点②:411A 2A i i 节点③:341A 1A i i 节点④:23 1A 0i i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2)由KVL 方程得 回路1l : 14 12233419V u u u u 回路2l : 15 144519V-7V=12V u u u 回路3l : 52 511212V+5V=-7V u u u 回路4l : 5354437V 8V 1V u u u 若已知支路电压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压。答案1.8 解: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元件1消耗功率为: 11110V 2A 20W p u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得 21410V-5V 5V u u u 元件2消耗功率为: 2215V 2A 10W p u i 元件3消耗功率为: 333435V (3)A 15W p u i u 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4131A i i i 元件4消耗功率为: 4445W p u i 答案1.9 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 节点①: 35A 7A 2A i 节点③: 47A 3A 10A i 节点②: 534 8A i i i 对回路列KVL 方程得: 回路1l : 1 3510844V u i i 回路2l : 245158214V u i i 答案1.10 解:由欧姆定律得 130V 0.5A 60i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 10.3A 0.8A i i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 1600.3A 50 15V u i 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 分别为 S 30V 30V 0.8A 24W u P i S 0.3A 15V 0.3A 4.5W i P u 即吸收4.5W 功率。 答案1.12 解:(a)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a)所示。由欧姆定律得 S /10cos()V/2A 5cos()A R i u R t t 又由KCL 得 S (5cos 8)A R i i i t 电压源发出功率为 S S 2 10cos()V (5cos 8)A (50cos 80cos )W u p u i t t t t 电流源发出功率为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2017.01.13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电路理论基础课后习题答案陈希有主编第二章

答案2.1 解:本题练习分流、分压公式。设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a) 由分流公式得: 23A 2A 23I R Ω?= =Ω+ 解得 75R =Ω (b) 由分压公式得: 3V 2V 23R U R ?= =Ω+ 解得 47 R = Ω 答案2.2 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20k Ω 1U + - 20k Ω (a) (b) + _ U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 9 R +?=+ΩΩ= Ω= Ω ++ 由分流公式得: 220m A 2m A 20k R I R =? =+Ω 电压 220k 40V U I =Ω?= 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 13= =30V 1+3 U U ? 答案2.3 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 2325k 5k R R R ?Ω= +Ω (1) 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

32 1 13 130.05(2) 40k (3) eq R U U R R R R R ?==? +??=+=Ω ? 由方程(2)、(3)解得 138k R =Ω 32k R =Ω 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R = Ω 答案2.4 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1820mA 8mA (128)I Ω=?=+Ω 2620mA 12mA (46)I Ω=? =+Ω 由节点①的K C L 得 128mA 12mA 4mA I I I =-=-=- 答案2.5 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图 题2.5 10A 120Ω (a) (b) 图中 1(140100)240R =+Ω=Ω 2(200160)120270360(200160)120R ??+?=+Ω=Ω ??++? ? 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2112 10A 6A R I R R =? =+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 321201A 360120 I I =? =+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 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 ●第九章社会救助 ●第十章社会保险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 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 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 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 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 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 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 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 福利。 ●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 保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

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陈良瑾(1990):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 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2000):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 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本教材的界定: 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 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 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 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核心要素 ●1、责任主体:政府 ●2、目标: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实施依据:社会立法

电路理论基础 孙立山 陈希有主编 第2章习题答案详解

习题2答案部分(p57) 答案2.1略 答案2.2略 答案2.3 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1k Ω 3k Ω 5k Ω 20k Ω 20m A 1U +- 20k Ω 20m A (a ) (b ) + _ 2 I 2 I U R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13)k //5k k k 1359 R +?=+ΩΩ=Ω=Ω ++ 由分流公式得: 2 20m A 2m A 20k R I R =?=+Ω 电压 2 20k 40V U I =Ω?= 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 1 3==30V 1+3 U U ? 答案2.4 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 2325k 5k R R R ?Ω = +Ω (1) 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 32 1 13130.05(2) 40k (3) e q R U U R R R R R ?==?+??=+=Ω? 由方程(2)、(3)解得 13 8k R =Ω 32k R =Ω

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 R = Ω 答案2.5 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1 820m A 8m A (128)I Ω =?=+Ω 2 620m A 12m A (46)I Ω =?=+Ω 由节点①的K C L 得 12 8m A 12m A 4m A I I I =-=-=- 答案2.6 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10A 140Ω 100Ω200Ω 120Ω 270Ω 160Ω U -+ 1 R 10A 2 R (a )(b ) 1 I 2 I 3 I 1 I 2 I 1U + - + - 3 U 图中 1 (140100)240R =+Ω=Ω 2(200160)120 270360(200160)120R ??+?=+Ω=Ω??++?? 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2 1 12 10A 6A R I R R =?=+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 32 120 1A 360120 I I =?=+ 由KVL 得, 3131 200100400V U U U I I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是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结合体,在对就读该校的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上,既有学术性,又有职业性。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22所,共109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1。由此看来,地方本院校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包揽了本科教育中大部分教育服务的任务。在培养人才上,它密切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业类别上,由于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紧跟时代发展,所以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上,教学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日渐灵活多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相对亦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具有创新性,其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更加慎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和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带动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的科研水平,科研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流的应用型高校。 2.1.2学生满意度 学者对学生满意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主要是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有的将学生直接等同于顾客,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到学生满意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产生的机理相同,但是由于学校顾客还包括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等顾客,学生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学生满意与顾客满意还是有很多差异,概念的界定应该区分开来。不少学者对学生满意度进行了界定,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比如徐卫良、黄忠林(2005)定义学生满意度包括四个方面:理念满意,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行为满意,这是指学校的运营状态带给学生的满意程度;视听满意,这是学校可视性和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学生的满足状态;服 1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9-04-22.

社会保障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保障学》题库 2020年5月29日 第一单元 一、单选: 1.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学科。 A.经济B.基础C.管理D.社会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 A.公平性B.福利性C.储蓄性D.多样性 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B.道德因素C.社会因素D.政治因素 4.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为标志。 A.《伊丽莎白济贫法》B.《济贫法修正案》 C.《日志》D.《基督慈善的典范》 5.19世纪80年代,()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德B.英C.法D.美 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 A.国家保障制B.国家——单位保障制 C.城镇单位保障制D.农村集体保障制 7.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出版了《福利经济学》,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A.亚当·斯密B.萨缪尔森C.帕累托D.庇古 8. ()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 A.经济学B.政治学C.社会学D.管理学 9.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方式与途径,通过各项制度安排,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保障。 A.初次分配B.再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 10. 与社会保险相比较,以下属于商业保险特点的是()。 A.属于公共政策范畴B.不以营利为目的 C.国家财政充当担保人的角色D.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11.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12. 军人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是()。 A.征收社会保险税B.国家财政拨款 C.个人缴费D.企业缴费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b)吸收10W ;(c)、(d)发出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t V; A; 3Ω; W. 1-4. u =104 i ; u = -104 i ; u =2000i ; u = -10 4 i ; 1-5. 1-6. 0.1A. 1-7. 1-8. 2F; 4C; 0; 4J.1-9. 9.6V,, ; 16V, 0, . 1-10. 1– e -106 t A , t >0 s . 1-11. 3H, 6(1– t )2 J; 3mH, 6(1–1000 t ) 2 mJ; 1-12. 0.4F, 0 . 1-13. 供12W; 吸40W; 吸2W; (2V)供26W, (5A)吸10W. 1-14. –40V, –1mA; –50V, –1mA; 50V, 1mA. 1-15. 0.5A,1W; 2A,4W; –1A, –2W; 1A,2W. 1-16. 10V,50W;50V,250W;–3V,–15W;2V,10W. 1-17. (a)2V;R 耗4/3W;U S : –2/3W, I S : 2W; (b) –3V; R 耗3W; U S : –2W, I S :5W; (c)2V,–3V; R 耗4W;3W;U S :2W, I S :5W; 1-18. 24V, 发72W; 3A, 吸15W; 24V 电压源; 3A ↓电流源或5/3Ω电阻. 1-19. 0,U S /R L ,U S ;U S /R 1 ,U S /R 1 , –U S R f /R 1 . 1-20. 6A, 4A, 2A, 1A, 4A; 8V, –10V, 18V. 1-21. K 打开:(a)0, 0, 0; (b)10V, 0, 10V; (c)10V,10V,0; K 闭合: (a)10V,4V,6V; (b)4V,4V,0; (c)4V,0,4V; 1-22. 2V; 7V; ; 2V. 1-23. 10Ω. 1-24. 14V. 1-25. –, 1.333A; , 0.8A. 1-26. 12V, 2A, –48W; –6V, 3A, –54W . ※ 第二章 2-1. 2.5Ω; ; 8/3Ω; ; 4Ω; Ω; . R /8; Ω; Ω; 40Ω; 14Ω. 2-2. 11.11Ω; 8Ω; Ω. 2-3. Ω. 2-4. 400V;;I A =. 5A, 电流表及滑线电阻损坏. 2-6. 5k Ω. 2-7. Ω. 2-8. 10/3A,Ω;–5V,3Ω; 8V,4Ω; 0.5A,30/11Ω. 2-9. 1A,2Ω; 5V,2Ω; 2A; 2A; 2A,6Ω. 2-10. –75mA; –0.5A. 2-11. 6Ω; Ω; 0; Ω. 2-12. 4Ω; Ω; 2k Ω. 2-13. 5.333A; 4.286A. 2-14. (a) –1 A ↓; (b) –2 A ↓, 吸20W. 2-16. 3A. 2-17. 7.33V. 2-18. . 2-19. 1V, 4W. 2-20. 64W. 2-21. 15A, 11A, 17A. 2-23. 7V, 3A; 8V,1A. 2-24. 4V, , 2V. 2-26. 60V. 2-27. . 2-28. –18V. 2-29. 原构成无解的矛盾方程组; (改后)4V,10V. 2-30. k , 50 k . 2-31. R 3 (R 1 +R 2 ) i S /R 1 . 2-32. 可证明 I L =- u S /R 3 . 2-33. –2 ; 4 . 2-34. (u S1 + u S2 + u S3 )/3 . ※ 第三章 3-1. –1+9=8V; 6+9=15V; sin t + e – t V. 3-2. 155V. 3-3. 190mA. 3-4. 1.8倍. i A 0 s 1 1 2 3 1-e -t t 0 t ms i mA 4 10 0 t ms p mW 4 100 2 25 i , A .75 t 0 .25 ms (d) u , V 80 0 10 -20 t , ms (f ) u , V 100 0 10 t , ms (e) p (W) 10 0 1 2 t (s) -10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第1章习题答案详解

答案1.7 解:如下图所示 (1)由KCL 方程得 节点①: 12A 1A 3A i =--=- 节点②: 411A 2A i i =+=- 节点③: 341A 1A i i =+=- 节点④: 231A 0i i =--= 若已知电流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流。 (2)由KVL 方程得 回路1l : 1412233419V u u u u =++= 回路2l : 15144519V-7V=12V u u u =+= 回路3l : 52511212V+5V=-7V u u u =+=- 回路4l : 5354437V 8V 1V u u u =+=-=- 若已知支路电压减少一个,不能求出全部未知电压。 答案1.8 解:各元件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元件1消耗功率为: 11110V 2A 20W p u i =-=-?=-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得 21410V-5V 5V u u u =+== 元件2消耗功率为: 2215V 2A 10W p u i ==?= 元件3消耗功率为: 333435V (3)A 15W p u i u i ===-?-=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 4131A i i i =--= 元件4消耗功率为: 4445W p u i ==- 答案1.9 解:对节点列KCL 方程 节点①: 35A 7A 2A i =-+= 节点③: 47A 3A 10A i =+= 节点②: 5348A i i i =-+= 对回路列KVL 方程得: 回路1l : 13510844V u i i =-?Ω+?Ω= 回路2l : 245158214V u i i =?Ω+?Ω= 答案1.10 解:由欧姆定律得 130V 0.5A 60i = =Ω 对节点①列KCL 方程 10.3A 0.8A i i =+= 对回路l 列KVL 方程 1600.3A 5015V u i =-?Ω+?Ω=- 因为电压源、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为非关联,所以电源发出的功率 分别为 S 30V 30V 0.8A 24W u P i =?=?= S 0.3A 15V 0.3A 4.5W i P u =?=-?=- 即吸收4.5W 功率。 答案1.12 解:(a)电路各元件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a)所示。 由欧姆定律得 S /10cos()V/2A 5cos()A R i u R t t ωω=== 又由KCL 得 S (5cos 8)A R i i i t ω=-=- 电压源发出功率为 S S 2 10cos()V (5cos 8)A (50cos 80cos )W u p u i t t t t ωωωω=?=?-=- 电流源发出功率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