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就是:德国得古典哲学、英国得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得空想社会主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得。但她们对世界得发展之提供了轮廓得说明,对构成世界得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得主体瞧作就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3、现代马克思主义得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得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得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得统一与斗争得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等)具有得特点,都包含着内在得矛盾性,都就是矛盾得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得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得发展过程与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得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就是量变得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得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就是生命力得表现,其特点就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得实质。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5.、历史观得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问题就是它得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实践与物质生活各种条件得总与,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得生产、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得对社会存在得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问题之所以就是社会历史观得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第一,它就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得问题。

第二,它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得延伸.

第三,它就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得历史观得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得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得不同回答所决定得就是对社会历史现象得不同解释与认识上得分歧得根源。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得多样性

社会主义得发展道路不就是单一性得,而就是多样性得.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就是不可避免得,但就是一切民族得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得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得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得社会主义改造得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得特点.”[4]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得原因

1、各国生产力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得经济原因

已经取得胜利得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得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得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得差异性就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得历史原因

各个民族得历史文化传统,就是人们进行活动得既定前提与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得普遍原理与本国得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得历史,但就是她们并不就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就是在她们自己选定得条件下创造,而就是在直接碰到得、既定得、从过去承继下来得条件下创造。”[5]

3、时代得不断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得现实原因

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与实践得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得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得重要保证。

最佳答案

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得创造者,只有人民才就是历史进步得唯一动力.群众史观就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得,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与社会发展规律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得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得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得,历史活动就是群众得事业,群众就是历史得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得根本利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得本质特征,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她政党得显著标志。无产阶级得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无产阶级得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得革命就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得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得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得一切运动都就是少数人得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得运动。无产阶级得运动就是绝大多数人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得独立得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得无产阶级政党,总就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得阶级目标服务,就就是为最广大得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得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得一己私利。

1、①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得社会物质财富,就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得物质保障。人民群众得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得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得劳动群众,乃就是生产力得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得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科学、文化、艺术得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与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得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得作用。

③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既就是社会革命得决定力量,又就是社会改革得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得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得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得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就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得创造主体,就是社会变革得主体,同时也就是实现自身利益得根本力量

①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得结果;

②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③意识就是对物质得反映。

意识得起源:

意识得产生既就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得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得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得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得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得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得感觉与心理;3、由一般动物得感觉与心理到人得意识得产生。

纯粹得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就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得。意识就是社会性得劳动、语言与人脑得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就是社会得产物。1、劳动为意识得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得需要与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得语言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与发展得;3、在劳动与语言得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得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而且就是社会得直接产物.

意识得本质:

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得特征。

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

人脑就是意识得物质器官。

意识作为人脑得机能,就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得精神活动。

人脑只就是思维得器官,并不就是思维得源泉。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得主观映象,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得反映过程,就是对外界输入得信息不断加工制作得过程.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得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意识得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来瞧;

2、从意识得主观差别与客观根源来瞧;

3、从意识得主观特征与客观基础来瞧(歪曲虚假得主观映象仍然就是对于客观对象得反映)。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得能动性,就是指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有目得、有计划、

积极主动得有意识得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得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得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得变化,但就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就是作为一种无形得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就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得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得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得变化,这种力量就就是人得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得含义

客观规律:就是指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世界得规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含义:客观规律性就是事物内部所固有得、本质得、稳定得联系,它得存在与作用不以人得主观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但基本得有3种1、世界本身固有得,世界上一起物质都遵循得规律,具有确定性。(属于唯物主义)2、世界向我们主观表现出来得,世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得规律,具有不确定性.(属于唯心主义)3、“绝对精神”得内在规律通过世界外化。(属于唯心主义)

6.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得极大发展与劳动生产率得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得程度。??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得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得束缚。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就是劳动者,又就是生产资料得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得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得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与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得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得某些事实上得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与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得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得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与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得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共产主义觉悟与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就是谋生得手段,而就是人们生活得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得科学知识、广泛得专业知识与高尚得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得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与阶级差别得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得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得机构虽然存在,但它得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

2018年6月思想汇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6月思想汇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敬爱的党组织: 6月3号,我作为学生干部很荣幸的参加了沈阳农业大学20181年千人层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学习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与实践相结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次大会是由校团委副书记李晓安主持,辽宁省团校副校长常家树和学生代表王美力应邀出席此次大会,并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我也因此接受了一场深刻而又意义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令我感触颇深。 常教授用慷慨激昂又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很多关键性的事件,尤其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充满智慧的语言中饱含了对中国***的钦佩与崇敬,也充满了对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殷切期望与信心。下午学生代表王美力同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她提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做乐于奉献者,眼界开阔者,结果导向者等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实践的一个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为了 1 / 9

实践,服务于实践。任何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是为着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建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成立是紧紧地依赖于实际的,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必须以理论原则为指南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离开实际的“理论”学习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是在掌握“理论”,但决不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能离开对现实的考虑,不能单从词句和字面上来学习、研究,以为首先要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粹精神”,然后才考虑现实问题,这样学到的东西实际上没有脱离抽象“理论”的窠臼,与真正、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们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与实践化。 1.从宏观上来讲,学习理论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服务于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我们作为年青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身负建设祖国的重任,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并使之中国化,为我所用! 2.从微观上来讲,学习理论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一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各种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二是用以促学。带着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其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 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 的统一体 .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 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 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 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 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犹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4)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辨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辨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5 试述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辨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辨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 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 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立足国情,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 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 具体的,特殊的,各具其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 有离开共性的个性。C、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他,就不能正确 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 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历史文化传 承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时代和实践 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的真实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在政治课上都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楼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概念,楼主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

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读书报告

读《共产党宣言》及感想 姓名:王磊学号:2016310492 组别:第3组组长名字:段小宇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推动作用。《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指出了为共产党的目标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之间的联系。自从1848年2月发表以来的160多年里,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命运而抗争,为了人民的命运而奋斗。 1.《共产党宣言》的思维框架 在《共产党宣言》的正文框架上,引言部分主要讲的《宣言》的发表背景与目的;正文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历史使命;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与理论原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阐述共产党的主义和指导思想,批判错误思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讲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现实中的斗争策略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它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整个理论的源头。自从发表以来,它就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帷幕,象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的开始,指出党在阶级斗争中要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相结合,要建立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同时指出所有制问题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以及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就是主要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通过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剥削、压迫最为残酷,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同时与小农、小手工业相比,它与坚定的社会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同时它能够组织起来,也具有组织性,同时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具有广泛性。因此无产阶级肩负着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世界历史使命。 恩格斯曾强调过《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说的实际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