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摘要: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斑岩型铜矿床往往不是呈单一矿种产出,它们多与Au伴生或者共生产出,成为了金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金矿成因类型,这类矿床又统一被称作是富金斑岩型铜矿床。该类矿床基本特征是:该类矿床主要产出在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岩浆弧中,形成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三纪,古生代和中生代也有部分矿床的产出;该类矿床产出与典型的安山质-英安质或者粗面安山质-安粗质特征岩石密切相关;该类矿床的产出从下往上发育Ca-Na硅酸盐蚀变、钾-硅酸盐蚀变(钾化)、青盘岩化、中度泥化、绢云母化(千枚岩化)、高级泥化蚀变;另外,以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为中心,其外侧还可以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矽卡岩型矿床等,矿化类型多样。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一直在演变并拓宽。这是因为斑岩型矿床的矿种,由铜矿拓宽到钼矿、钨矿、锡矿、铅锌矿、铀矿和金矿等;也因为对斑岩型铜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出现概念演变是正常发展。斑岩型金矿往往并不是独立产出,而是与斑岩中铜矿等共、伴生产出,比如江西德兴铜矿,西藏玉龙铜矿等;但是也有独立斑岩型金矿的产出,比如智利北部马尔泰斑岩型金矿等。

若斑岩型铜矿床中Au的含量>0.4g/t(Sillitoe,1979)或者全岩的Cu/Au的原子数之比小于40000(Kesler et al.,2002),则可笼统的称为富金斑岩型铜矿床。这类矿床具有与贫金、富钼斑岩型铜矿类似的地质特征(李金祥等,2006)。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组成了由Cu-Au、Au-Cu到Au斑岩型矿床的连续系列(SIllitoe,2000)。世界上富金斑岩型铜矿均具有可观的Au金属量,印度尼西亚Grasberg斑岩型CU-Au矿床的Au储量可达到2560t。正是由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有相当可观

的Au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是矿业公司的首选勘

探对象,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如Panguna、Grasberg、Batu Hijau、Alumbrera、Far South East、Oyu Tolgoi等,并从不同方面对该类型

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根据对青藏、新疆、北美西部典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实地调查,

结合大量最新文献的阅读分析,扼要总结了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希望能与广大学者一同探讨,为寻找该类型的金矿提供科学素材。

1、富金斑岩型铜矿床时空分布特点与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产出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岩浆弧中,是在区域压性背景下侵位形成的(Sillitoe,2000),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智力、秘鲁及太平洋西南缘的东南眼地区,在这些地区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同广泛分布。在中国也发现有多宝山(杜琦,1988)、小西南岔(芮宗瑶等,1995)、滇西北衙(徐兴旺,2006)、锡杖班公湖-怒江带上新近发现的多不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哈冈底斯中西段雄村Cu-Au矿床,其品位高,规模大,但对雄村矿床的成因类型尚有不同认识(Qin et al.,2005).但是,也有一些富金斑岩型铜矿床西城与陆缘弧后背景,例如美国Bingham和阿根廷Bajo de la Alumbrera矿床。目前研究表明有利于形成富金斑岩型铜矿可能的构造背景有平缓俯冲作用的开始和结束

阶段(Kay and Mpodozis,2001)、俯冲带极性反转(Solomon,1990;Tosdal,2001)、由于碰撞使俯冲作用终止的阶段(Mclnnes and Cameron,1994;Sillitoe,1997)。另外,人们注意到太平洋东岸的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Cu、Cu-Mo矿为主,而西南岸以发育富金的斑岩型Cu矿床为主,一些学者研究指出该分部特点可能与两岸不用的基底性质、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应力状态有关(Ishihara,1998;秦克章等,1999);而Xia et al.(2003)指出太平洋西岸的张性背景控制了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最新研究表明斑岩型铜钼矿床多形成与构造背景有挤压向伸展过度转换的阶段(Qin et al.,2005)。而且,世界上明显表现出一种趋势: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地带,例如秘鲁北部Cajamarca带、加拿大科迪勒拉山(Cordillera)的中部、智利北部的Maricunga带和菲律宾Luzon带和印尼伊里安带遗迹中亚造山带的南蒙、中国天山及中亚地区的一些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

从全球范围来看,矿床形成时代主要以第三纪为主(64%),但是也有中生代(例如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Mount Polley等)和古生代(例如澳大利亚东部Lachalan造山带的3Cadia和中亚造山带乌兹别克斯坦Almalyk矿床)的矿床实例。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Sillitoe,2000),例如乌兹别克斯坦Almalyk、加拿大Galore Creek,以及新

近发现的南蒙Oyu Tolgoi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等。

2、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含矿斑岩特征

富金斑岩型矿床通常在地壳浅部(1~2km)侵位(Cox and Singer,1988),与同期的火山岩紧密共生。而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多形成于地壳浅部1~3km 深度内,并不总伴有同期火山岩。且这些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共生的火山岩在成分上具有典型的安山质-英安质或者粗面安山质-安粗质特征,通常形成层状火山地貌,但其地貌特征一般只有部分被保存。圆柱状垂向延伸(1~>2km)的斑岩体是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中心,包含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矿石,直径范围通常100m 到大于1km。而且通常是复式的,早期的斑岩体被成矿期和成矿后的岩相侵入,导致岩体幕式的膨胀(inflation)。后期的斑岩相常侵入到早期岩体的轴部,从而形成鸟巢状套合的几何特征(nested geometry)。

与富金斑岩型矿床成因相关的斑岩体属于I型、磁铁矿系列,具有高氧化性的特征(Chappell and White,2001;Blevin,2004)。斑岩体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而且,Blevin(2004)研究表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与氧化性高、分异演化程度较低的花岗闪长质岩浆(闪长质斑岩等)有关;而斑岩型Mo矿床主要与氧化性较低、高度演化的花岗质岩浆(花岗质的斑岩等)有关;斑岩型Sn 矿床主要与高度分异演化、还原性的花岗质岩浆(流纹英安质斑岩)有关(李金祥等,2006)。

与富金斑岩型Cu矿有关的斑岩SiO2<65%,分异系数DI (58~70)较低;而与Cu-Mo矿床有关的斑岩SiO2>65%,DI (68~80)较高;而斑岩型钼矿床的斑岩大多SiO2>70%,DI (>84)最高(Lang et al.,1995b;芮宗瑶等,2004)。由此可见,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对斑岩体的岩性有选择性,多偏中性或碱性且分异程度较低。

3、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热液蚀变类型

与经典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的硅化核、钾化带、绢英岩化带、粘土化带蚀变组合有所不同,富金斑岩型矿床蚀变类型主要分为六种,发育于富金斑岩体内及其围岩中,空间上从下向上依次为:Ca-Na硅酸盐蚀变、钾-硅酸盐蚀变(钾化)、青盘岩化、中度泥化、绢云母化(千枚岩化)、高级泥化(Stillitoe,2000)。

它们各自的特征分别为:

(1)Ca-Na硅酸盐蚀变:主要由角闪石(阳起石)、钠长石或奥长石及磁铁矿构成广泛交代和细网脉,有时透辉石也可能出现。角闪石和磁铁矿主要以细脉形式出现,而钠长石更多以细脉的镶边以及交代长石斑晶的形式出现。在一些矿床中,石英-磁铁矿(±角闪石)细脉是该蚀变类型的最主要形式,并且这种石英是玻璃质( vitreous)和自形的,类似于“A”型细脉。但是,这类蚀变常被稍晚的钾化蚀变交代而难以识别。另外,该带是贫硫化物的。

(2)钾硅酸盐蚀变:主要以发育交代和细网脉状充填的黑云母为显著特征,并且黑云母通常是富镁的,这种黑云母常常伴生有热液钾长石和(或者)阳起石。绿帘石和碳酸盐也可以出现。在钾化蚀变组合中,硬石膏呈浸染状和细网脉状广泛分布;但粗粒的硬石膏细脉是晚期的,并穿插了铜金矿化。在钾化带中,发育有丰富的热液磁铁矿,体积百分比平均从3%到10%,以磁铁矿或者石英-磁铁矿细脉、不规则的团块状、浸染状和磁铁矿颗粒加大的形式出现。在与碱性岩相关的富金斑岩型矿床中,K蚀变程度(K2O>10%)明显高于与钙碱性岩浆相关的斑岩型矿床(K2O一般为1%~3%)(Jensen and Barton,2000)。

(3)浅绿色中级泥化:主要是叠加在钾化带上,矿物组合包括绢云母、伊利石、绿泥石、方解石和蒙脱石。

(4)绢云母化:以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组合为特征。在许多的斑岩型Cu-Mo 矿床中,绢云母化的蚀变晕常常是围绕K硅酸盐蚀变带发育。但在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中该类蚀变只在局部发育,并且叠加在K硅酸盐蚀变和中级泥质化带上,例如阿根廷Bajo La Alumbrera矿床等。

(5)高级泥化带:发育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顶部,特别是在火山岩中普遍发育,在该蚀变带中可能套合有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 矿化,其矿物组合主要为蛋白石、石英、明矾石、叶腊石、水铝石、地开石和高岭石。

(6)青磐岩化:构成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外带晕,发育于围岩中,主要矿物组合是绿泥石、绿帘石和碳酸盐。另外,钙和镁的矽卡岩也可能出现在富金斑岩系统周围,例如在Ok Tedi、Majdanpek、Majdanpek、Bingham、Cerro Corona、Minas Conga矿床中所见。

另外,在一些与碱性侵入体有关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中,如在加拿大不列颠

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地区,石英脉是很少见的(Lang et al,1995a)。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在澳大利亚Cadia地区的Ridgeway矿床石英脉则是广泛发育的(Wilson et al,2003)。这可能与岩浆是否硅饱和以及在蚀变的过程中成矿流体中是否硅饱和有关(Jensen and Barton,2000)。而且,在这些碱性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中所有的蚀变带中,都可以见到石榴石、萤石、石膏。

在上述蚀变带中,从早到晚相应地可识别出至少6种密集的网脉系(Gustafson and Hunt,1975;Sillttoe,2000):(1)磁铁矿-阳起石细脉(M型脉);(2)条纹状黑云母细脉(EB型脉);(3)石英-磁铁矿-黄铜矿脉(A 型脉),常伴有钾长石的蚀变晕;(4)中心具黄铜矿线的石英脉(B 型脉),常伴有钾长石的蚀变晕;(5)绿泥石-黄铁矿脉,绿泥石常以蚀变晕形式出现;(6)石英-黄铁矿脉(D型脉),常伴有石英-绢云母化的蚀变晕。各种脉发育在不同的蚀变带中,M型脉发育在早期的Ca-Na蚀变带,而EB型脉、A型、B型脉则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绿泥石A黄铁矿脉通常发育在中级泥质蚀变带;而D型脉则主要发育在绢云母化带。西藏斑公湖-怒江带的多不杂铜金矿床脉系则更为复杂多样,除上述6种外,还发育有黄铜矿-石膏脉和丝状黄铜矿脉等,表明该矿区热液流体作用强度更大,过程也更复杂。

与经典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相比,富金的斑岩型铜矿中硅化、绢英岩化发育较弱或者范围较窄,而黑云母化、钠长石化、磁铁矿化、青盘岩化发育更加充分。这与其岩浆的氧逸度和围岩性质(同期的火山岩多为中基性火山岩)是密切相关的。

4、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相伴的其他矿化类型

富金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体是广泛热液蚀变的中心,在其周围也可以形成其它的矿化类型,包括高硫型、低硫型浅成低温Au矿床、夕卡岩和产在碳酸盐和非碳酸盐(noncarbonate)岩中的交代型矿床(Li et al.,2005)。例如菲律宾群岛远东南矿床(Far southeast)伴生的浅成低温Au(Cu)矿体(Hedenquist et al.,1998)和Bingham矿床碳酸盐岩容矿的多金属矿床等都是围绕富金斑岩矿床中心分带的典型实例。通常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套合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高硫化物型,而低硫化物型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则发育在距斑岩体较远处。

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Au矿床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之间的过渡是钙碱性火山

深成岩浆弧的特征(Hedenquist and Lowerstern,1994;Sillitoe,2000)。而与碱性岩有关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过渡的矿化类型不是高硫化物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甚

至缺乏高级泥质蚀变的岩盖(lithocap),而是低硫化物的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Ladolam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与其下低品位富金

斑岩型铜矿床(Muller et al.,2002)、Porgera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地区(Richards,1995)等,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伴随着K-Ca蚀变产生高效缓冲的酸性流体限制了高硫

化物型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和高级泥质蚀变的发育(Silliotoe,2002)。

总而言之,富金斑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往往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一些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金储量可达300~1500t,均发育于大陆和岛弧造山带中,其主要成矿时代可以是任何时代,但主要是新生代和中生代,更主要的是集中于第三纪(姚凤良等,2006)。控矿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钙碱性和富钾钙碱性斑状侵入体,一般直径小于2km,在岛弧环境中同时代的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常见,在

大陆环境中富钾钙碱性岩石常见。围岩蚀变同早期核部的钾化,岩体末端的似千枚岩化,晚期的绢云母化、高级和中级泥化蚀变发育(姚凤良等,2006)。矿体主要受与侵入体有关的脆性构造控制,矿石以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为主,少量角砾状。矿石中金属矿物包括早期的斑铜矿-磁铁矿,中期黄铜矿-黄铁矿,晚期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硫砷铜矿,或黄铁矿-斑铜矿。矿化元素组合:中心为Cu-Au (Mo、Ag),外围为Pb-Zn(Ba、Mn)。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形式赋存。最重要的富金斑岩型矿床主要在环太平洋带内,金的品位为0.3~1.6×10-6。典型

矿床如美国的宾汉姆(Bingham)和印尼的格拉斯堡(Grasberg)富金斑岩型铜矿。宾汉姆铜矿,矿石储量近3000Mt,为斑岩铜矿中之佼佼者,它含w(Cu)=0.73%,w(Au)=0.31×10-6,Au金属量933t,属超大型金矿;90 年代发现的印尼格拉斯

堡斑岩铜矿,已探明矿石储量730Mt,w(Cu)=1.13%,w(Au)=1.22×10-6,是超大型铜矿,Au金属量1599t,也是超大型金矿。

参考文献

[1].Sillitoe Rh.1979.Some thoughts on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Mineralium

Deposita,14:161-174

[2].Kesler SE,Chryssoulis SL and SimonG.2002.Gold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ts

abundance and fate. Ore Geology Riviews,21:103-124

[3].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2006.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

氧化岩浆!流体演化.岩石学报,22(3):678-688

[4].Sillitoe Rh.2000.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descriptive and genetic models and

their role in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In :Hamemann SG and Brown PE(eds.).Gold in 2000.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Reviews in Ecnomic Geology,13:315-345

[5].杜琦.1988.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386

[6].芮宗瑶,张洪涛,王龙生等.1995.吉林延边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型金铜矿床.矿床地质,

14(2):100-114

[7].徐兴旺,蔡新平,宋保昌.2006.滇西北衙喜山期碱性斑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其成因特征.

岩石学报,22(3):631-642

[8].Qin KZ,Tosdal R,Li GM,Zhang and Li JL.2005.Formation of the Miocene porphyry

Cu(MO-Au) deposits in the Gangdese arc, southern Tibet, in a transitional tectonic

settings.In:Zhao Cs and Guo BJ(ed):Mineral Deposits Research: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China land publishing House,Volume 3,44-47

[9].Kay SM and Mpodozis C.2001.Central Andean ore deposits linked to evolving shallow

subduction systems and thicking crust.GSA Today,11(3):4-9

[10].S olomon M.1990.Subduction arc recersal, and the origain of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in island arcs.Geology,18:630-633

[11].T osdal RM and Richards JP.2001.Magmatic and structural controls an the development of

porphyry Cu±Mo Au deposits.Society of Ecomomic Geologists Riviews,14:157-181 [12].M clnnes BIA and Cameron E M.1994.Carbonated,alkaline hubridizing melts from a sub-arc

environment:Mantle wedge samples from the Tabar-Lihir-Tanga-Feni arc,Papus Nes

Guinea.Earth and Planetary Scinence Letters,122:125-141

[13].S illitoe RH.1997.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gold and

epithermal goid deposit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Australian Jouanal of Earth

Sciences,44:373-388

[14].I shihara S.1998.Granitoid series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Circum-Pacific Phanerozoic

granitic belts.Resource Geology,48:219-224

[15].秦克章,汪东波,王之田,孙枢.1999.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与

成矿系统.矿床地质,18(4):359-371;

[16].X ia B,Chen GW and Wang H.2003.Analysis of tectonic settings of global super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Science in China(Ser.D),46(supp):110-122

[17].C ox DO and Singer DA.1988.Distribution of gold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88-46,22

[18].C hallell BW and White AJR.2001.Two contrasting granite types:25 years

later.Aust.J.Earth.Sci.,48:489-499

[19].B levin PL.2004.Redox and Compositionaol Parameters for Interpreting the Granitiid

Metallogeny of Eastern Australia:Implication for gold-rich ore systems.Resource

Geology,54(3):241-252

[20].L ang JR,Stanley CR and Thompson JFH.1995b.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Related to

Alkalic Igneous Rocks in the Triassic-Jurassic Arc Terranes of British Columbia.In Bolm J and Picrce FW(eds).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of the American Cordillera.Arizona

Geological Society,Digest,20:219-236

[21].芮宗瑶,张立生,陆振宇,王龙生,刘玉琳,王义天.2004.斑岩铜矿的源岩及其源区探

讨.岩石学报,20(2):229-238

[22].J ensen EP and Barton MD.2002.Gold deposits related to alkaline magmatism.In:Hagemann

SG and Brown PE(eds).Gold in 2000.Society of Ecnomic Geologists.Reviews in Economic Geology,13:279-314

[23].L ang JR,Thompson J F H and Stanley C R.1995a.Na –K-Ca Magmatic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ssociated with Alkalic Porphyry Cu-Au deposits,British Columbia.In:Thompson JFH(ed).Magamas,Fluids and Ore Deposits,MAC Short Course V olume,23:339-366 [24].W ilson AJ,Cooke DR and Harper Bl.2003.The Ridgeway Gold-Copper Deposit:A

High-Grade Alkalic Porphyry Deposit in the Lachlan Fold Belt,New South

Wales,Australia.Economic Geology,98:1637-1666

[25].G ustafson LB and Hunt JP.1975.Th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at EI Salvador,Chile.Economic

Geology,20:857-912

[26].L i GM,Qin KZ,Ding KH and Zhang XC.2005.Cenozoic skarn Cu-Au deposits in SE

Gangdese:Features,ages,mineral assemblage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In:Jingwen Mao JW and Frank Bierlein F(eds):Mineral Deposit Research: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Springer,V olume 2,1139-1141

[27].H edenquist JW,Arribas A Jr and Reynolds TJ.1998.Evolution of an intrusion-centered

hydrothermal system:Far Southeast-Lepanto Porphyry and epithermal

system,Philippines.Economic Geology,93:373-404

[28].H edenquist JW and Lowenstern JB.1994.The role of magmas in the foumation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Nature,370:519-527

[29].M uller D,Kaminski K,Uhlig S,Graupner T,Herzig PM and Hunt S.2002.The transition from

porphyry-to epithermal-style gold mineralization at Ladulam,Lihir Island, PaPua New

Guinea:A reconnaissance study.Mineralium Deposita,37(1):61-74

[30].R ichards JP.1995.Alkalic-type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A review.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 Short Course V olume 23,367-400

[31].姚凤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斑岩铜矿的找矿 , ,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 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朱砂红铜平均品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

常见含铜矿物

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硬度2.5~3,比重8.5~9,延性和导热性强,导电性高。由于这些性质以及能与锌、铅、镍、铝和钛组合成合金的性能,铜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器、机械、车辆、船舶工业和民用器具等方面。 在自然界中出现的含铜矿物约有280多种,其中16种具有工业意义。 第一大类——自然铜 1、自然铜——化学式Cu,理论含铜量100%,但常含银和金等。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但少见;一般呈树枝状、片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铜红色,表面易氧化成褐黑色;条痕呈光亮的铜红色;金属光泽;硬度2.5~3;具强延展性;断口呈锯齿状;为电和热的良导体;密度8.5~8.9g/cm3(如图片1)。自然铜常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内,一般是铜的硫化物转变为氧化物时的中间产物;热液成因的原生自然铜常呈浸染状见于一些热液矿床中;含铜砂岩中亦常有自然铜产出,大量积聚时可作铜矿石利用。 第二大类——铜的硫化物 1.黄铜矿——化学式CuFeS2,理论含铜34.56%。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双锥或四方四面体,但很少见;经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黄铜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暗黄或斑状锖色,条痕绿黑色;硬度3~4;密度4.1~4.3g/cm3。主要产于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铜矿、矽卡岩铜矿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中。在风化作用下,黄铜矿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后者当与含碳酸根的溶液作用时便形成孔雀石、蓝铜矿。它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2、斑铜矿——化学式Cu5FeS4,理论含铜63.33%。等轴晶系;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新鲜断口呈铜红色,表面因氧化而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条痕灰黑色;硬度3;密度4.9~5.0g/cm3。斑铜矿在许多铜矿床广泛分布。内生成因的斑铜矿常含有显微片状黄铜矿的包裹体,为固溶体离溶的产物;次生斑铜矿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 岩铜矿床10大特征: (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 (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 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 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 (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 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 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 (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 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 (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 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 (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

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 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 (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 可能性, (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 富集带 (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斑岩铜矿在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的克拉通造山带(表1)。世界上90%的超

铜精矿介绍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精矿介绍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紫红色,比重8.89,溶点1083.4℃。铜及其合金由于导电率和热导率好,抗腐蚀能力强,易加工,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好而被广泛应用,在金属材料消费中仅次于钢铁和铝,成为国计民生和国防工程乃至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和战略物资。在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国防工业等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铜是一种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即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当前,我国选冶铜矿物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我国铜矿物原料具有以下特点:1)适合选冶生产的铜矿物原料,赋存于多种矿床类型。其中,具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床类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和多金属矿床、热液脉型铜矿床、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型铜

论述玢岩型矿床

论述玢岩型矿床 资源一班黄永龙20114495 摘要:本文结合前人工作成果,重点论述玢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式,矿体形态以及围岩蚀变等。 关键词: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 前文:玢岩型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是指产于录像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这种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的成矿作用特点。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宁芜地区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盆地内发育一套火山—侵入杂岩。火山岩的总厚度达到2500米,火山旋回(由老到新)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四个旋回的每个旋回以强烈、较强烈爆发开始→较宁静的喷溢活动结束;各旋回末期均有次火山岩产出。其中,铁矿均与大王山旋回末的富钠辉长岩、闪长玢岩、辉石安山岩、粗面岩的次火山岩体有关。矿化围绕火山中心分布。 正文:一、玢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 (1)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陶村式):铁矿化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石组合为钠柱石-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属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2)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凹山式):部分矿体进入安山岩,凝灰岩等围岩中。矿化呈脉状、网脉状、角砾状和块状。矿石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为特征,成因上属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3)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磷灰石-磁铁矿(梅山式);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矿石组合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凤凰山式)。两类矿石的构造均以块状、角砾状为主,偶有条带状,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床。 (4)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龙虎山式):围岩为安山岩及凝灰角砾岩,矿体受围岩中的断裂构造、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理控制,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和硅化。矿石矿物主要由镜铁矿组成,属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5)产于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状铁矿床(龙旗山式):矿体的围岩为沉凝灰岩、沉凝灰角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 1.基本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 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

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 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夏斌等(2002)指出,环太平洋可分东西两带,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板块理论建立之后,许多矿床学家试图用板块理论来解释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可以在板块俯冲、碰撞和拉张环境下形成,其中,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数量最多。 从斑岩铜矿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但有研究者认为,有利于斑岩铜矿成矿的构造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Richards等(Richards et al.2001)对智利北部Escondida 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讨了斑岩铜矿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在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形成斑岩铜矿的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辉钼矿Re-Os 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发生在14 Ma 左右,在这一时期,该区已处于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侯增谦2003)。 三、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1.成矿物质来源 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

斑岩型矿床精编版

斑岩型矿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 Py →、Au、Ag、Pb、Zn 多金属;

自然界中含铜矿物有200多种

铜精矿(COPPER SULPHIDE CONCENTRATE) 1.概述 自然界中含铜矿物有200多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只有十几种,最常见的铜矿是硫化铜矿,例如: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铜兰(CuS)等,目前世界上80%的铜来自此类矿石。铜精矿是将矿石粉碎球磨后,用药剂浮选分离捕集含铜矿物,使品位大大提高,供冶炼铜用。少数铜矿中(如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常常夹杂有孔雀石,这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色泽优美,经琢磨雕刻,可做成佩饰或项链等装饰品,属稀有宝石类,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开采冶炼铜矿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距今2700多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经考古发掘,已清理出从西周至西汉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式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鼓风竖炉,随同出土还有大量的用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生产工具,在遗址旁近2平方公里的地表堆积着约40万吨以上的古代炼渣,渣样分析,其铜含量小于0.7%,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采冶的规模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我国现代化的大型炼铜采冶企业有:江西铜业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湖北)、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江苏)、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山西)以及云南冶炼厂、沈阳冶炼厂、葫芦岛锌厂等。由于自采铜矿的品位和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而对进口铜精矿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我国有过贸易往来的铜精矿生产国有: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蒙古、摩洛哥、莫桑比克、南非、波兰、秘鲁、智利、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 2.特性 进口硫化铜精矿一般为墨绿色到黄绿色,也有灰黑色,其中时有夹杂少许兰色粉末。铜精矿是浮选产物,粒度较细,接近干燥的铜精矿在储运过程中易扬尘散失,也不适宜远洋运输,因此生产过程中常保持10%左右的水份。气温高时,硫化铜精矿易氧化,特别是远洋运输时间长,或在夏季交接货物时,氧化现象更为严重。验收这种铜精矿时,往往铜品位降低,收货重量增加。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铜精矿在贸易的交接过程中,是以总金属量来衡量的。用于品质分析的样品,应密封于铝箔袋中存放。实验证明,封存于纸袋或聚乙烯袋中的样品,放置干燥器中保存一个月,铜的百分含量明显降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铜品位还会继续下降,而封存在铝箔袋中的样品,即使存放半年,铜含量也无明显变化。 从冶炼的角度来说,铜精矿中硫和铁的含量高些好,一般要求铜硫比为1∶1左右,Fe>20% ,Si<10%,这种矿在反射炉中造渣性能和流动性能都较好。对杂质元素As,F,Cl,Cr,Hg,Pb, Zn,Bi等含量要求愈低愈好,主要是为了满足冶炼的要求和对环境的保护。 3.用途 铜精矿供炼铜用。从矿石冶炼得到的“羊角铜”即粗铜,经电解可得到纯度很高的电解铜。在冶炼和电解过程中,还可以从阳极泥、电解液、烟道灰和尾气中分别回收金、银、钯、铂、镉、铅、锌、铋、硒、碲、硫等元素或化合物,余热可发电。综合利用不仅可减少废液、废渣、废气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同时变废为宝,提高了铜精矿的利用价值。 4.化学成分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 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经历了早期岩浆阶段和晚期大气水阶段,然而在搬运和沉淀矿石的是早期岩浆热液还是晚期来自围岩的流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争论,这一分歧也扩大到金属、S以及其它组分的来源方面,特别集中在成矿元素是源自结晶岩浆还是通过对流流体从围岩中萃取的。一种观点认为成矿元素Cu源于围岩,证据出自稳定同位素、热质输运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以及围岩成矿元素降低场等方面的研究。

金属铜

1.1.1 金属铜 铜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属IB族金属元素,是一种过渡金属,原子序数为29,相对原子质量为63.55,元素符号为Cu。铜原子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FCC),这种结晶构造是自然界结晶构造中对称性最高的一种。铜呈紫红色光泽的金属,密度8.92克/立方厘米。熔点1083.4±0.2℃,沸点2567℃。常见化合价+1和+2。电离能7.726电子伏特。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最好的纯金属之一,属于重金属这一行列,稍硬、极坚韧、耐磨损。同时铜它也是人体所含微量元素之一。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物存在。铜矿物与其他矿物聚合成铜矿石,开采出来的铜矿石,经过选矿而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 纯的铜一般指纯度高于99.3%工业用金属铜。颜色紫红又称紫铜,主成分为铜加银,含量为99.7~99.95%;主要杂质元素:磷、铋、锑、砷、铁、镍、铅、锡、硫、锌、氧等;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便是其具有极佳的导电性,其电导率为58m/(Ω·mm2)。这一特性使得铜大量应用于电子、电气、电信和电子行业。固体铜中含有自由电子所产生的另一重要效应就是其拥有极高的导热性,其热导性为386W/(m.k),导热性仅次于银。加之铜比金、银储量更丰富,价格更便宜,因此被制成电线电缆、接插件端子、引线框架等各种产品,广泛用于电子电气、电讯和电子行业。铜还有各种换热设备如热交换器、冷凝器、散热器的关键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站辅机、空调、制冷、汽车水箱、太阳能集热器栅板、海水淡化以及医药、化工、冶金等各种换热场合。铜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优于普通钢材,在碱性气氛中优于铝。铜的电位序中是+0.34V,比氢高,是以电位较正的金属。铜在淡水中的腐蚀速度也很低(约0.05mm/a)。并且铜管用于运送自来水时,管壁不沉积矿物质,这点是铁制水管所远不能及的。紫铜在大气、海水和某些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碱、盐溶液及多种有机酸(醋酸、柠檬酸)中,有良好的耐蚀性,用于化学工业。另外,紫铜有良好的焊接性,可经冷、热塑性加工制成各种半成品和成品。纯铜为抗磁性物质,室温磁化率为-0.085×10-6,温度对其磁化率的影响不大。铁磁性杂质(特别是铁)若在铜中呈不溶状态,则使铜显铁磁性。 铜是不太活泼的重金属元素。在常温下不与干燥空气中的氧反应。但加热时能与氧化合成黑色的氧化铜CuO;继续在很高的温度下燃烧就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Cu O有毒,广泛应用于船底漆,防止寄生的动植物在船底生长。在潮湿的 2 空气里,铜的表面慢慢生成一层绿色的铜锈,其成分主要是碱式碳酸铜;在电位顺序中,铜在氢之后,所以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作用放出氢气。但在空气中铜可以缓慢溶解于稀酸中生成铜盐;铜容易被硝酸或热浓硫酸等氧化性酸氧化而溶解:常温下铜就能与卤素直接化合,加热时铜能与硫直接化合生成CuS。此外,铜还能与三氯化铁作用。在无线电工业上,常利用FeCl3溶液来刻蚀铜,以制造印刷线路。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铜在

常见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背景

VMS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存在于海相火山岩系中,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黄铁矿和贱金属的硫化物组成的矿床。 ②地质背景: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VMS型矿床有着不同的有利构造位置。 ③成矿时间:时控性也比较明显,其成矿主要时代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新生代。 ④容矿岩石:不同类型的海相火山岩中均可以产出VMS型矿床,如富钠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称细碧角斑岩系列产出含铜、铅、锌的和含铜的矿床;正常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系列中产铅、锌、铜的矿床;镁铁质火山岩的蛇绿岩中产的铜矿床。 ⑤形态与产状:似层状、透镜状。 ⑥围岩蚀变:VMS型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尤其是下盘绿泥-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较显著。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和少量的毒砂,偶尔可见金、银。 ⑧矿床规模:一般规模较小,品味较低。 ⑨矿物组构:块状、密集条带状 ⑩成矿温度:温度较低,50-140℃。 SEDEX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的沉积岩系中的,已发育条带状和纹层状的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②地质背景:多产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裂陷盆地边缘。 ③成矿时间:具有较强的时控性,成矿年代集中在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中期。 ④容矿岩石:含矿岩系多为海相的、远洋或半远洋深水静水环境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碳酸盐岩。 ⑤形态与产状:常具有“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具体形状取决于距热液通道口的远近和海底地形,以层状、似层状为主。 ⑥围岩蚀变:围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不对称蚀变。主要为硅化、硅铁碳酸盐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组合较简单,主要为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少量黄铜矿。 ⑧矿物组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组构特征。主要为条带状构造。 ⑨矿床规模:一般规模巨大,品味较高。 ⑩成矿温度:140-280℃。 MVT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 ①定义:指产于碳酸盐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的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物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发育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②地质背景:一般形成于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间的隆起带的边部。控矿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带及破碎带 ③成矿时间: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晚期 ④容矿岩石:矿床的形成于演讲活动无明显的成因关系,主要受一定的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断裂带中,含矿主要为碳酸盐岩,少量为硅质岩、泥岩粉砂岩 ⑤形态与产状:矿体取决于溶洞、中间破碎带等空间形态,主要形态为层状、桶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 ⑥围岩蚀变:典型的后生矿床,围岩蚀变较弱,白云石化、硅化 ⑦主要矿物:矿物是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为闪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 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 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斑岩铜矿介绍

斑岩型矿床总结 斑岩型矿床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研究表明,最具成矿潜力的含矿斑岩,通常具有埃达克质岩浆亲合性,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iO2,高AL2O3,极度富集Sr,极度亏损Y和轻稀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