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菜谱选山家清供

古代菜谱选山家清供

古代菜谱选山家清供
古代菜谱选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内容夹叙夹议,丰富多采。作者林洪,南宋晚期泉州晋江人,擅诗文,对园林、饮食也颇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事》一卷、《山家清供》二卷,其著述常被后人引述。《山家清供》一书中著录了大量宋代泉州著名的菜谱,描述了山居人家清淡饮食的清雅韵致,记述全面,多来自民间,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讲究、细致,可以称作当时民间生活的一幅风情画卷。许多菜肴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不仅可窥见当时烹饪水平,而且也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记载。

林洪文笔优美,记叙中多有生动的描述。另外,书中还有不少第一次出现的饮食记载,比如“酱油”一词,就因为见于《山家清供》而被认定起于宋代,当时作为调味品,已广泛地应用于烹调。在食谱中,他还特意记录了当时具有药用价值的食谱,比如萝菔面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经很注重食疗和养生。从林洪遗留下来的著作

看,他在弘扬我国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方面,还是功不可没的。

青精饭

【原文】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颜。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石为何也。按《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为丸,如李大,白汤送服,一二丸可不饥。是知石脂也。二法皆有据,第以山居供客,则当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当用后法。

【译文】

青精饭,以此饭为第一饭,因为这饭以谷为重。根据《本草》所说的:“南方的烛木,如今的名字叫黑饭草,又叫旱莲草。”也就是青精。采集它的枝叶捣出汁,浸泡上等又白又好的粳米,不管多少,等一两个小时,蒸成饭晒干,坚硬又呈绿色,再收藏起来。如果要食用,先把水烧开,放进适量的米,煮一个滚饭就熟了。水不可放多,也不可放少。常吃延年美容。

仙方还有青精石饭,世人从不知石是指什么东西。根据《本草》记载,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细做成像李子大小的饭团,白开水送服,吃一两丸就可以不饿。由此知道石就是石脂了。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但是,以山居供客,就当用前面的说法,如果想效仿子房(张良)辟谷,就应当用后法。碧涧羹

【原文】

芹楚,菜也,又名水英。有二种: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洗净入汤灼过取出,以苦酒研芝麻,入盐少许,与茴香渍之,可作蔊。惟沦而羹之者,既清而馨,犹碧涧然。故杜甫有“青芹碧涧羹”之句。或者芹微草也,杜甫何取焉而诵咏之?不暇不思,野人持此犹欲以献于君者乎?

【译文】

芹楚,是菜,又叫水英。有两种:一种叫荻芹,取根食用,一种叫赤芹,取叶与茎,都可以吃。二月三月要做羹时就采来,洗净放进开水中烫过取出,以苦酒研芝麻,少加点盐,与茴香一起浸着,可作小菜。而用它来煮羹,又清新又馨香,就像山涧的清水。因而,杜甫才有“青芹碧涧羹”的佳句。或者有人要问,芹不过是小草样的东西,杜甫怎么偏选它作为诵咏的

对象呢?不用想了吧,乡野之人会把这种东西献给君王吗?

冰壶珍

【原文】

太宗问苏易简曰:“食品称珍,何者为最?”对曰:“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心知齑汁美。”太宗笑问其故。曰:“臣一夕酷寒,拥炉烧酒痛饮,大醉,拥以重衾。忽醒渴甚,乘月中庭,见残雪中覆有齑盎。不暇呼童,掬雪盥手,满饮数缶。臣此时自谓上界仙厨,鸾(音孪)脯凤脂,殆恐不及。屡欲作冰壶先生传记其事,未暇也。”太宗笑而然之。后有问其方者,仆答曰:用清面菜汤浸以菜,止醉渴一味耳。或不然,请问之冰壶先生。

【译文】

太宗问苏易简说:“食品称上珍品的,哪种为最好?”苏回答说:“食无定味,合口的就是珍品。我觉着菜汁就很好。”太宗笑着问他原因何在,苏说:“我有一晚冻得厉害,围着火炉烧酒痛饮,大醉,钻进厚被窝里睡了。忽然间醒来口渴,就乘着月光到了院子里,看到残雪里盖着一盆菜汤,来不及叫童仆,就捧起雪洗手,满饮几碗。这时臣认为就是上界的仙厨做的鸾脯凤脂,恐怕也赶不上它。几次想写冰壶先生传

记此事,没有空儿。”太宗笑着说你说得对。后来有人问这菜方,仆人回答说:用清面菜汤浸上菜,也就是醉了以后喝点罢了。要不然,就请去问冰壶先生。

蟠桃饭

【原文】

采山桃用米泔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候饭涌向煮顷之,如罨(音掩)饭法。东坡用石曼卿海州事诗云:“戏将核桃裹红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作锦绣,绮天照海光无数。”此种桃法也。桃三李四,能依此法,越三年皆可饭矣。

【译文】

摘山桃用米泔水煮熟,滤放水中去核,等饭开了再一起煮一会儿,像焖饭法。苏东坡用石曼卿海州事的诗句:“戏将核桃裹红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作锦绣,绮天照海光无数。”这是种桃的方法。桃三李四,能照这个方法做,过了三年就可采桃做饭了。

黄金鸡

【原文】

李白诗云:“堂上十分绿醑(音许)酒,杯中一味黄金鸡。”其法烔鸡净洗,用麻油盐水煮,入葱椒,候熟擘(bo)钉,以元汁别供,或荐以酒,则白酒初熟、黄鸡正肥之乐得矣。有如新法川炒等制,非山家不屑为,

恐非真味也。或取人字为有益,今益作人字,鸡恶伤类也。每思茅容以鸡奉母,而以蔬奉客,贤矣哉!《本草》云:鸡小毒,补治满。

【译文】

李白诗中说:“堂上十分绿醑酒,杯中一味黄金鸡。”黄金鸡做的方法是把鸡毛脱去净洗,用麻油盐水煮,加入葱椒,等熟了剖开,把原汁做别的用,同时准备酒,那么白酒刚熟,黄鸡正肥之乐就享受到了。就像新学到的做川菜等技术,不是山家不屑去做,怕的是不是真味。或者取人字为有益,如今益做人字,鸡恶伤类也。每当想到茅容用鸡奉养老母,而用菜招待客人,就觉得他太好了。《本草》上说:鸡小毒,补治满。槐叶淘

【原文】

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即此见其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沦,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音希)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末句云:“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不惟见诗人一食未尝忘君,且知贵为君王亦珍此山林之味。旨哉,诗乎!

【译文】

杜甫诗句说:“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由此可知制作的方法:在夏天采摘高处长得好的,用开水煮一会儿,研细滤清,和面作淘,就以醋酱做成调味汁,槐叶一簇簇细细的,用盘端着,青碧新鲜可爱。末句说:“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不仅可见诗人吃点饭还没有忘了君主,可知就是高贵的君王也珍视这山林之味。这就是主要意思所在,才有了诗句。

地黄餺饦

【原文】

崔元亮《海上方》治心痛,去虫积,取地黄大者,净捣汁,和细面作餺饦(音博托),食之,出虫尺许即愈。正元间通事舍人崔杭女作淘食之,出虫如蟆状,自是心患除矣。《本草》浮为天黄,半沉为人黄,惟沉者佳。宜用清汁,入盐则不可食。或净细截,和米煮粥,良有益也。

【译文】

崔元亮《海上方》说治心痛,去虫积,取大的地黄,洗净捣汁,和细面做成汤饼,吃了,从腹中出来一尺来长的虫子,病就好了。正元年间,通事舍人崔杭女做淘吃了,出来的虫像蛤蟆的形状,自此病就好了。《本草》上说,浮在上面的是天黄,半沉的是人黄,

只有沉在下面的好。要用清汁,加上盐则不可吃。或者洗净切细,和米一起煮粥吃,非常有益。

梅花汤饼

【原文】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译文】

泉州的紫帽山有高人,曾经做过这种食品。开头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做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用梅花样的铁模子凿出来。等煮熟了,才放进鸡清汤内,每位客人只二百多个花,可想吃一次就忘不了。后留有玉堂元刚的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椿根馄饨

【原文】

刘禹锡煮樗(音初)根馄饨皮法,立秋前后谓世多痢及腰痛,取香椿根一大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大,清水煮,日空腹服十枚,并无禁忌。山家良有客至,先供之十数,不惟有益,亦可少延早食。椿实而香,樗疏而苦,惟桩根可也。

【译文】

刘禹锡煮香椿根做馄饨皮的方法,是在立秋前后,那时世人多痢疾及腰痛,取香椿根一大把捣筛,和面做成馄饨,捏的像皂荚子那么大,清水煮,每天空腹服十只,吃的时候没有禁忌。山家有良客到,先让他吃十几个,不光有益,也可以推迟一下开饭的时间。香椿实而香,臭椿疏而苦,惟有椿根好。

玉糁羹

【原文】

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捶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音伞)食之。忽停箸抚几曰:“或非天竺酥酡(音驼),人间决无此味。”

【译文】

苏东坡有一天傍晚与弟弟子由饮酒,喝到非常痛快的时刻,把芦藤捶烂煮上,不用其他料物,只研碎白米和着菜汤吃。忽然放下筷子拍着桌子说:“或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没有这样的美味。”

《山家清供》古今对译(二)

文/(宋)林洪

百合面

【原文】

春秋仲月,采百合根曝干捣筛,和面作汤饼,最益血

气。又蒸熟可以佐酒。《岁时广记》二月种法:“宜鸡粪。”《化书》:“山蚯化为百合,乃宜鸡粪。”岂物类之相感耶!

【译文】

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采百合根晒干捣筛,和面作汤饼,对血气最有益。蒸熟了还可以作下酒菜。《岁时广记》二月种法说:“用鸡粪好。”《化书》上说:“山蚯蚓变成百合,才适合用鸡粪。”难道不是物类互相感应吗!

括蒌粉

【原文】

孙思邈法:深掘大根,厚削至白,寸切,水浸,一日一易,五日取出,捣之以臼,贮以绢囊,滤为玉液,候其干矣,可为粉食,杂粳为糜,翻匙雪色,加以乳酪,食之补益。又方:取实酒炒微赤,肠风血下可以愈疾。

【译文】

孙思邈的方法:深挖它的大根,削到露出玉白的穰,切成一寸大小,水浸,一天一换水,五天取出,在碓臼里捣,用绢囊包着,滤为玉液,等滤干了,可做粉食,掺杂粳米做成糜,用勺子一舀雪白色,把乳酪加入,吃了有补。又方:取实酒炒到稍微发红,可以治

好肠风血下的病。

黄精果饼茹

【原文】

仲春深采根,九蒸九曝,捣如饴,可作果食。又细切一石,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入绢袋,压汁澄之,再煮如膏,以炒黑豆黄为末,作饼,约二寸大,客至,可拿二块。又采苗可为菜茹。随羊公服法,芝草之精也,一名仙人馀粮。其补益可知矣。

【译文】

仲春时节深挖采根,之后九蒸九晒,捣成稀糖样,可做果食。又一做法是:细切一石,水两石五斗,煮去苦味,装入绢袋过滤,压汁澄干,再煮成膏状,以炒黑豆黄为末,做成约二寸大的饼,客人到了,可让他吃二个。还可以采苗做成菜吃。随羊公的吃法,把它当作芝草之精华,又叫仙人余粮,它的补益可想而知。傍林鲜

【原文】

夏初林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曰傍林鲜。文与可守临川,正与家人煨笋午饭,忽得东坡书,诗云:“想见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不觉喷饭满案,想作此供也。大凡笋贵甘鲜,不当与肉为友。今俗庖多杂以肉,不才有小人,便坏君子?

【译文】

夏初竹林中笋长得正盛的时候,就在竹林边扫树叶生火煨熟,它的味道特别鲜,因此,名叫“傍林鲜”。文与可做临川太守,正和家人煮笋午饭,忽然收到苏东坡的书信,有诗云:“想见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不由得把饭喷得满桌都是,想来就是做这种饭。一般情况下,笋贵在甘鲜上,不应与肉同吃。当今没水平的厨子大多笋中杂肉,难道不是有这样无能的小人,才坏了君子?

雕胡饭

【原文】

雕菰叶似芦,其米黑,杜甫故有“波翻菰(音姑)米沉云黑”之句,今胡穄(音季)是也。曝干砻(音龙)洗造饭,既香而滑,杜诗又云:“滑忆雕菰饭。”又会稽人顾翱,事母孝著。母嗜雕菰饭,翱常自采撷。家住太湖,后湖中皆生雕菰,无复余草,此孝感也。世有厚于己薄于奉亲者,视此宁无愧乎?

【译文】

雕菰叶像芦叶,其米是黑的,杜甫因此有了“波翻菰米沉云黑”的诗句,雕菰就是现在的胡穄。晒干脱壳洗净做饭,又香又滑,杜甫诗中又说:“滑忆雕菰饭。”还有会稽人顾翱,侍奉老母非常孝顺。母亲喜欢雕菰饭,

顾翱经常自己去采摘。他家住太湖,结果后来湖中到处长着雕菰,没有别的草,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自然。社会上有厚待自己而薄待老人的,看到这里难道不惭愧吗?

金煮玉

【原文】

笋出鲜嫩者,以料物和薄面,拖油煎煿(音博),如黄金色,甘脆可爱。旧游莫干访霍如庵正夫,延早供,以笋切作方片,和白米煮粥,佳甚。因戏之曰:此法制惜气也。济颠笋疏云“拖油盘内煿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二句,兼得之矣。霍北司贵公也,乃甘山林之味,异哉!

【译文】

取鲜嫩的笋,用调味品和面糊,拖油煎炸,炸得像黄金色,甘脆可口。从前游莫干山访霍如庵正夫,早饭时,把笋切成方片,和白米煮粥,好极了。还开玩笑说:这种做法省力气。济公笋疏写出“拖油盘内煿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二句,两样都有。霍北司是高贵的人,还喜爱山林之味,让人惊异啊!

土芝丹

【原文】

芋名土芝,大者裹以湿纸,用煮酒和糟涂其外,以糠

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安坳地内,去皮温食,冷则破血,用盐则泄精,取其温补,其名土芝丹。昔懒残师正煨此牛粪火中,有召者,却之曰:“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又山人诗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其嗜好可知矣。小者曝干入瓮,候寒月用稻草罨(音演)熟,色香如栗,名土栗,雅宜山舍拥炉之夜供。赵两山汝涂诗云:“煮芋云生钵,烧茅雪上眉。”盖得于所见,非苟作也。

【译文】

芋名叫土芝,拣大的用湿纸包起来,再把煮酒和糟涂在外面,用糠皮火煨之。等香熟取出来,放在坳地里,去了皮趁热吃,冷吃则破血,用盐就遗精,服用芋是取它的温补的性能,所以叫土芝丹。从前懒残师正在牛粪火中煨这东西,有求见的,他拒绝人家说:“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还有山人的诗写道:“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其喜爱的程度可想而知。小的芋晒干了可装进瓮里,等天冷了用稻草火焖熟,色泽香味都像栗子,故名土栗,很适合山村人家围着火炉在晚上煨着吃。赵两山汝涂诗说:“煮芋云生钵,烧茅雪上眉。”诗中的意境都是来自于所见到的真情实景,不是胡乱编造的。

回复引用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小| 中| 大我是地球[1楼] 发表于:2010-11-12 18:17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版主

UID: 4282

精华: 718

发帖: 1656

威望: 7850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泰州

在线时间:447(小时)

注册时间:2010-10-21

最后登录:2012-05-17

柳叶韭

【原文】

杜诗“夜雨剪春韭”,世多误为剪之于畦,不知剪字极有理。盖于炸时必先齐其本,如“烹薤(音谢)圆齐玉箸头”之意。乃以左手持其末,以其本竖汤内,少剪其末。叶其触也,只炸其本,带性投冷水中,取出之,甚脆。然必竹刀截之。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能利小水治淋闭。

【译文】

杜甫诗“夜雨剪春韭”,世人大多以为是在韭畦里剪韭,不知剪字有特别的意思。因为在炸韭的时候,必须先把它的本弄齐,像“烹薤圆齐玉箸头”的意思。也就是用左手拿着它的末稍,把它的本竖在开水里,稍稍剪去它的叶梢。叶只是拿着,炸的只是它的本,在水中稍微一焯,不要失去菜性,接着放入冷水里,然后取出来吃,很脆。可是,韭叶必须用竹刀截断。嫩韭菜用姜丝、酱油、醋拌着吃,能利小便治淋闭。

松黄饼

【原文】

暇日过大理寺,访秋严陈评事介。留饮,出二童。歌渊明《归去来辞》,以松黄饼供酒。陈角巾美髯,有超俗之标。饮边味此,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匀作,如古老

涎饼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延永纪算。【译文】

闲暇无事到大理寺,造访秋岩陈评事介。被主人留下喝酒。一会儿出来一两个童仆。唱陶渊明《归去来辞》,并用松黄饼来佐酒。陈戴着角巾留着美髯,一副超俗的样子。边饮酒边品松黄饼,使人由然生起山林之兴,觉得驼峰、熊掌都拜下风。松黄饼的做法是春末取松花黄和炼熟蜜拌匀制作,像古老的涎饼一样。不只是香味清甜,也能养颜健脑,增强记忆力。

酥琼叶

【原文】

宿蒸饼薄切,涂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铺纸地上散火气,甚松脆,且止痰化食。杨诚斋诗云:“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形容尽善矣。

【译文】

把前一天的蒸饼薄薄地切成片,把蜂蜜涂上,或者涂上油近火烤,然后放到纸上散散火气,吃起来非常松脆,并且还能止痰化食。杨诚斋诗中说:“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形容得很贴切。

紫英菊

【原文】

菊名治蔷,《本草》名节花,陶注云:“菊有二种,茎

紫气香而味甘,其叶乃可羹,茎青而大,气似蒿而苦若薏苡,非也。”今法:春采苗叶,略炒煮熟,下姜盐羹之,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叶尤妙。天随子《杞菊赋》云:“尔菊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其杞叶似榴而软者,能轻身益气。其子圆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杞菊微物也,有少差,尤不可用。然则君子小人岂容不辨哉!

【译文】

菊又叫治蔷,《本草》叫节花,陶潜注解说:“菊有两种,紫茎气香而味甘,它的叶才可做羹;茎青而大,气味像蒿而苦像薏苡的,不能吃。”今天人们的做法是:春天采苗叶,略炒煮熟,下姜盐做羹吃,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叶尤其好。天随子《杞菊赋》中说:“尔菊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上说:那些杞叶似榴叶而且柔软的,吃了能轻身益气。它的子圆而有刺的,叫枸棘,不可食用。杞菊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稍有差别,就不可用。那么,君子和小人又怎么能不加以辨别啊!

《山家清供》古今对译(三)

文/(宋)林洪

紫英菊

【原文】

菊名治蔷,《本萆》名节花,陶注云:“菊有二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其叶乃可羹,茎青而大,气似蒿而苦若薏苡,非也。”今法:春采苗叶。略炒煮熟,下姜盐羹之,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叶尤妙。天随子《杞菊赋》云:“尔菊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其杞叶似榴而软者,能轻身益气。其子圆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杞菊微物也,有少差,尤不可用。然则君子小人岂容不辨哉!

【译文】

菊又叫治蔷,《本革》叫节花,陶潜注解说:“菊有两种,紫茎气香而味甘,它的叶才可做羹;茎青而大,气味像蒿而苦像薏苡的,不能吃。”今天人们的做法是:春天采苗叶,略炒煮熟,下姜盐做羹吃,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叶尤其好。天随子《杞菊赋》中说:“尔菊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本草》上说:那些杞叶似榴叶而且柔软的,吃了能轻身益气。它的子圆而有刺的,叫枸棘,不可食用。杞菊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稍有差别,就不可用。那么,君子和小人又怎么能不加以辨别啊!

凫茨粉

【原文】

凫(音浮)茨粉可作粉食,其滑甘异于他粉。偶天台陈梅庐见惠,因得其法。凫茨,《尔雅》一名芍。郭云:生下田,似曲龙而细,根如指头而黑。即荸荠也。采以曝干,磨而澄滤之,如绿豆粉法。后读刘一止《非有类稿》有诗云:“南山有蹲鸱(音吃),春田多凫茨。何必泌之水,可以疗我饥。”信乎,可以食矣。

【译文】

凫茨粉可作粉食,它的滑爽甘甜不同于其他粉。偶然有一次在天台陈梅家见到这种东西,因此学得做法。凫茨,《尔雅》又叫芍。郭说:生长在下田,样子像曲龙而细,根像指头但黑。也就是荸荠。采来晒干,磨成粉滤去汁,像做绿豆粉那样。后来读刘一止《非有类稿》有诗说:“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何必泌之水,可以疗我饥。”相信了吧,可以吃。

檐卜煎(又名端木煎)

【原文】

旧访刘漫塘宰,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极可爱。询之,乃栀子花也。采大瓣者,以汤灼过,少干,用甘草水稀稀面拖油煎之,名檐卜煎。杜诗云:“于身色有用,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其在文化 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为它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本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个体生命的存在,而且还升华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境地,成为人们积极地充实人生、提高 人生体验的表现。透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品位, 可见中国人的饮食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饮食器具、食物的香、味、名、音等方面。而情趣美可理解为感情与志趣两方面。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审美情趣食物形象饮食环境饮食器具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有少数人由于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便把中国文化概括为饮食文化,甚至武断地说 ,中国人活 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吃”。[1]这实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鉴于此,有必要透过吃喝 的外在形式,来透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品位。这种品位在美学上也有突出表现。中 国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色香味俱佳”,“色”就是要好看 ,“香与味”是强调好闻好吃, 合起来就是又要好看又要好吃 , 眼福口福都要享受。在“好看”的追求中,就有审美意识在起作用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创造美活动中的思想、情感、意志。它包含着审 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态度、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观、审美理想等, 其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和核心。审美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即人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美感是创造美的心理基础 俄罗斯作家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就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人把“吃喝”看作是 生活的头等大事 , 因而在饮食文化中讲究美感是非常自然和合乎情理的事。中国有许多文化名人对中国饮食文化都有相当的研究 ,他们对饮食的看法绝不同于不得温饱的百姓 ,仅 仅是为了果腹求生而已。他们把饮食当作人生的乐趣和人生的艺术。享誉中外的大画家 张大千先生曾说过“吃是人生最高艺术”。虽很夸张,但不无道理。中国的饮食审美 情趣 , 主要表现在物形象、饮食环境、饮食器具、食物的香味名音等方面 , 现分 论于后。 一、食物的形象美 食物形象美包括有色彩和造型。在中国较特殊而丰富的是食雕、花摸、油香、点 心等的造型及彩。中国菜肴 , 是用食品天然色彩调色的 , 即利用蔬菜、肉食、水产品 等食物本身具有的天然色彩进行调色。蔬菜的色彩很多,如红的有蕃茄、胡萝卜、红辣 椒黄的有冬笋、黄花菜、老姜。绿的有菠菜、韭菜、蒜苗。青的有青葱、青椒、青笋即笋。的有白菜、白萝卜。黑的有黑芝麻、黑木耳等等。色的配合非重要 , 配色虽然不会直接影响菜的口味和香气 ,但会影响人的食欲。一个菜 , 应有主色与副色。一般副料色只起点缀衬托作用 , 以突出主料 , 如“芙蓉鸡片”是以白色鸡片为主料 , 配料用绿色的菜心、红色的火腿之类加以点缀衬托 , 就显得鲜艳而和谐。 菜“形”的优美 , 不仅使人精神愉快 , 赏心悦目 , 增加食欲 , 而且起潜移默化 的审美教育作用 ,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 激励人们热爱生活。早在多年前 , 孔子就“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说。形美的菜肴,往往刀工精细,要求粗细一致,厚薄均匀 ,长短相等,互不拖连 ,干净利落。根据烹饪的要求可以切成段、块、片、丝、丁、茸、丸等。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技术的发展,对菜肴“形”的要 求也不断提高。在形态上并不局限于一般的段、块、片、丝、丁、茸、丸、条、粒、泥等, 搭配上也不仅仅是块配块,片配片、丁配丁、丝配丝的一般搭配方法。而是在块、条、丝、丁、粒、茸、泥、整只、整条的基础上, 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致的操作手法 ,使这些常 用的形态 , 变成丰富多彩形象悦目的花色形态 ,这就是“配型”。行业中又称“配花色菜”。

男人的一周壮阳食谱(经典)

壮阳菜谱对于因身体虚弱而造成的性功能减退者,有一定的疗效,又美味可口,经济实惠,富有营养。现将1周中的壮阳菜谱推荐如下: 星期一: 天然“伟哥”——韭菜 在中医里,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还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不但如此,韭菜还有很多名字。韭菜还叫草钟乳、起阳草、长生草,又称扁菜。韭菜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本草纲目》中,韭菜的功效是: “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能止消咳盗汗。” 推荐: 今日靓汤: 壮阳开胃韭菜生蚝羹 以韭菜为主料做成韭菜炒鸡蛋、韭菜炒肉等,或以韭菜为主料包饺子、包子等。家常菜也可韭菜炒鸡蛋: 新鲜韭菜100克,洗净切碎,鸡蛋3只(去壳),同切碎之韭菜捣匀,用素油、食盐同炒至熟佐食。 功能: xx养血、温肾暖腰膝。 注意: 由于韭菜不易消化,故一次不应吃得太多,中医认为,阴虚火旺者(症状: 心烦,颧骨潮红,口干不想喝水,舌红少苔,盗汗等),患疮疡目疾者忌食韭菜。不喜欢吃辣味的人不宜吃,易引起过敏的人也不宜吃。

星期二: 自古就有——羊肉壮阳 早在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将当归生姜羊肉汤归为食疗方剂,载入《金匮要略》。 而《本草拾遗》更是将羊肉与人参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温补、强身、壮体的肉类上品。 现代营养学也证实,羊肉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微量性激素,的确有壮阳作用。 推荐: 巧做补肾壮阳的羊肉烧土豆(图) xx炖羊肉: 羊肉是冬季餐桌上的常见菜,属热性,本身就有助阳的作用,而杜仲则是补肾的良药,能缓解腰膝酸软、疲倦遗精的症状。杜仲是杜仲树的树皮,《本草经集注》里记载,在选择杜仲时可以把它折断,里面有像棉纤维一样的白丝,就是质量较好的杜仲。 可以取20克杜仲配合250克羊肉做成“蜜月菜”进补,一般先把杜仲煎成药汤,然后再把药汁加在炖羊肉里,一周吃一两顿就可以了。 注意: 这虽是一道药膳,也不宜连续服用,只要觉得腰膝酸软等症状缓解了,就要停一停。另外,吃羊肉进补禁忌较多: 一是不宜与醋、茶叶同食,否则会降低壮阳效果,产生鞣酸蛋白质,引发便秘;二是忌与西瓜、黄瓜等凉性食物同食,否则不仅会大大降低羊肉的温补作用,还会有碍脾胃功能。 星期三:

古代食医技术

祖国医学,丰富多采,就医疗的性质古来分做四种:疾医、疡医、兽医三种是我们现在已经继承下来的,内中有一种叫做“食医”,几乎绝传,正式就业的食医大夫,在宋代以后,就已绝迹了,一直到今天,连影子也见不着。然而,这套宝贝学问,却还保留在少数丹道家手里,很宝贵的东西竟埋藏在故纸堆中,没有人去留心挖掘它,真是可惜!而被少数人保守起来,当作私有,更不合理了。 食医远在古代,是为广大人民服务和专门研究营养学和烹饪学的。后来逐渐被封建社会的帝王和士大夫、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所独占享受,而广大人民也逐渐看不到食医了。同时历代的封建社会里的经济情况,广大的劳动人民,都被封建统治阶级压榨得喘不过气来,假定食医大夫替他们拟好一个服饵方,用来营养营养、滋补滋补,结果饭都没有吃饱,那里来钱去配材料,还不是等于零么?因此,以食医为职业的人,自然没人来请处方,连食医大夫也落得一贫如洗,将不自保,那还能去保卫人民的健康呢?因此只有被迫改行了。这是食医失传的主要因素。 丹道家摄生服饵方法与近代营养学 食医的失传,已如上述,当中有少数人投降了封建统治阶级,变做了官僚,如光禄寺卿光禄寺大夫之类,它的本质因此而逐渐变成了御用品,不再与广大人民见面了。另有一种人研究养生之术,虽然自私保守,却还能保存这套学术,即所说的丹道家了。他们与反动阶级是素有联系的,所以他们也得安然享受,而把食医术变成专用品了。 所谓丹道家就是研究养生方法的一些人,大概都有宗教信仰,他们对祛病延年很有研究,掌握了一套气功疗法的丰富经验和饮食疗法的营养学理与技术,二者配合得非常合理。用气功疗法来调整全身的气脉循环,锻炼五脏六腑,筋骨皮肉的功能,以抵抗外来疾病的侵袭。用饮食疗法来补充人体内部的元气,增加人体内部的“水火相济”、“生化相需”,以求精力充沛,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理论和技术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它,完全是古代食医在那个时代里的科学创造。从政治观点上看它,对于人民保健事业,直接起了保卫作用,间接地于劳动生产和社会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再从近代科学的营养学来看它,祖国古代食医所研究的“五味相调”,“性味相胜”,“以类补类”,“所宜所忌”等等理论也都是比较科学的东西。所谓相调相胜的古老说法,也就是新式科学的化合道理。例如:酸、碱相化合,可以中和。假定我们的胃酸过多了,会胃酸水和呃逆气,吃些富有碱性的食品即能够中和胃酸,不药而愈了。所谓以类补类的方法,也等于近代科学对肝功能减退或者血色素不够标准的病员,主张吃猪肝、羊肝和打肝精针的道理是共同的。所谓宜忌的问题,例如近代科学对于胃病患者给予“半流”或“全流”的饮食;肾脏炎或腹水鼓胀的病员,不许吃盐也是不谋而合,古今同理、中西合辙的。 近代科学的营养学所说的蛋白质,动物脂肪,植物油脂,各种维他命,淀粉质,铁质,磷质,一切一切的营养品。讲究某种成分配合百分之几十,某种又配合百分之几,这种方法细细研究起来,似乎落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圈子里去了。我们再研究祖国食医的服饵方法和方式,那就大大的不同。它掌握了一套灵活运用的辩证法则,以病者的客观条件为对象,各人的身体需要不同,则各人的处方配合也有分别,连庖厨的方法,也各式各样,变化多端,决不是把一个圈圈生硬地套在每一个人的脖子上。因此用食医的方法与处方,调配的营养服食品,保证病者乐于接受,既合口胃,百食不厌,又能吸收,吃了才能确实发生营养的作用。反之,用机械的营养学来绐病人服食半流或者全流食品,那就不可能完全合理想了。这样说,不是故意歪曲事实来提高祖国食医的地位,而有意打击西医的营养学。同志们!不妨作一番了解,即可证明我的话不是胡说八道了。例如:“胃阳虚”的患者,如果你认为他是胃病,消化不良,应该吃全流,就硬性给他鲜牛奶喝,请访问这类患者,作个统计,你问他喝了牛奶好不好?他一定说:“哎呀!牛奶吃了半天不想吃东西,闷胀得很。”甚至“脾虚”的人吃了牛奶,会泻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

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

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

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

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

经典广东菜谱大全

经典广东菜谱大全 一、菜系的形成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古代聚居于广东 一带的百粤族善渔农,尚杂食。秦汉以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杂食之法更加发展、完善。近代又吸取西餐技艺,融汇贯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南国风味菜系——广东菜系。近年来,广东菜更为发展,新派粤菜风靡全国。广东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个地方菜组成。香港地区菜也应属广东菜系范畴。 二、 广东菜的特点 1 、 选料广泛广博奇异, 善用生猛海鲜。 广东菜取料之广, 为全国各菜系之最。 " 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 " 。如在动物性原料方面上,除了 常用的鸡、鸭、鱼、虾、猪、牛、羊外,还善用蛇、狗、狸、鼠等许多动物。善 用鲜活原料为广东菜一大特色,其中以潮州菜用海鲜最为见长。 2 、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技法上注重朴实自然,不象 其它菜系刀工细腻。 3 、清淡爽口广州菜口味上以爽、脆、鲜、嫩为特色,是广东菜系的主体口 味。东江菜的口味则以咸、酸、辣为特色,多为家常菜。 4 、烹饶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经不断改进而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其它菜系的烹调体系。烹调方法多用煎、炒、 扒、煲、 、炖、蒸等。 广东菜的调味品多用老抽、汁、柠檬汁、豉汁、蚝油、海鲜酱、沙茶酱、鱼 露、栗子粉、吉士粉、嫩肉粉、生粉、黄油等,这些都是其它菜系不用或少用的 调料。 广东菜的代表菜有 "

文昌鸡" 、 " 东江盐鸡" 、 " 两柠煎软鸡" 、 " 梅菜扣猪肉" 、 " 铁板煎牛柳" 、 " 白灼基围虾" 、 " 八珍扒大鸭" 、 " 脆皮烤乳猪" 、 " 豉汁茄子煲" 、 " 蚝油扒生菜" 、 " 潮州白鳝煲" 、 "

本心斋疏食谱

本心斋疏食谱(宋)陈达叟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出版 素食菜谱一卷,被收入《百川学海》《丛书集成新编》。原书署名“门人清漳友善书堂陈达叟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作者是一位名叫“本心”的老人,编者陈达叟是其门人。 本心翁斋居宴坐,玩先天易,对博山炉,纸帐梅花,石鼎茶叶,自奉泊如也。客从方外来,竟日清言,各有饥色,呼山童,供蔬馔,客尝之,谓无人间烟火气。问食谱,予口授二十品,每品赞十六字,与味道腴者共之。 ◎啜菽。菽,豆也,今豆腐条切淡煮,蘸以五味。 礼不云乎,啜菽饮水。素以绚兮,浏其清矣。 ◎羹菜。凡畦蔬根叶花实皆可羹也。 先圣齐如,菜羹瓜祭,移以奉宾,乃敬之至。 ◎粉餈。粉米蒸成,加糖曰饴。 天官笾人,糗饵粉餈。未见君子,惄如调讥。 ◎荐韭。青春荐韭,一名钟乳草。 四之日蚤,豳风祭韭,我思古人,如兰其臭。 ◎贻来。来,小麦也,今水引蝴蝶面。 贻我来思,玉屑尘细;六出飞花,天一生水。 ◎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 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 ◎琼珠。圆眼干荔也,擘开取实,煮以清泉。 汲金井水,煮琼珠羹,蚌胎的[百乐],龙目晶荧。 ◎玉砖。炊饼方切,椒盐糁之。 截彼园壁,琢成方砖,有馨斯椒,薄酒以盐。 ◎银齑。黄齑白水,椒姜和之。 泛泛水白,剪剪银黄,齑盐风味,牙齿宫商。 ◎水团。秫粉包糖,香汤[氵吞]之。 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玉版。笋也,可羹可菹。 春风抽箨,冬雪挑鞭。淇奥公族,孤竹君孙。

◎雪藕。莲根也,生熟皆可荐笾。 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 ◎土酥。芦菔也,作玉糁羹。 雪浮玉糁,月浸瑶池。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炊栗。煮开蜜渍。 周人以栗,亦可以贄,紫壳吹开,黄中通理。 ◎煨芋。煨香片切。 朝三暮四,狙公何为?卻彼羊羔,啖吾蹲鸱。 ◎采杞。枸杞也,可饵可羹。 丹实累累,绿苗菁菁,饵之羹之,心开目明。 ◎甘荠。荠菜也,东坡有食荠法。且物为幽人山居之福。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天生此物,为山居赐。 ◎绿粉。绿豆粉也,铺姜为羹。 碾破绿珠,撒成银缕,热蠲金石,清澈肺腑。 ◎紫芝。蕈也,木蕈为良。 漆园之菌,商山之芝,湿生者腴,卉生者奇。 ◎白粲、炊玉粒,沃以香汤。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有一箪食,吾复何求。 已上二十品,不必求备,得四之一斯足矣。前五品出经典,列之前筵。尊经也。后十五品有则具,无则止,或樽酒醻酢,畅叙幽情,但勿醺酣,恐俗此会。诗咏采蘋,礼严祭菜;涧溪沼沚之毛,可羞王公,可荐鬼神,以之待宾,谁曰不宜?第未免贻笑于公膳侯鯖之家,然不笑不足为道。彼笑吾,吾笑彼,客辞出门大笑,吾归隐几亦一笑,手录毕又自笑。目阅过辄一笑,乃万一此谱散在人间,世其传,笑将无穷也。 附錄: 疏食譜一卷(内府藏本) 明汪士賢山居雜志載此書題曰淸漳陳達叟撰不著時代千頃堂書目亦作達叟題曰宋人考左圭百川學海載有此書則宋人無疑然百川學海所刻其序自稱本心翁而書前標題乃作門人淸漳友善書堂陳達叟編則達叟乃編其師之書非所自撰也所載食品二十種各繫以贊皆粗糲草具故曰疏食千頃堂書目加草作蔬失其旨矣(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譜錄類存目) 本心先生疏食譜序(宋)何夢桂撰

【男子秘方】古代常用回春壮阳秘药集锦

【男子秘方】古代常用回春壮阳秘药集锦 人类生殖过程有两个大的方面,即房事与生育,而房事是更为普遍和受重视的内容。“精气有限,情欲无涯”,由于房事能给人带来极度的身心舒泰,所以有不少人不顾身体精微物质的大量损耗而滥交。滥交的结果,首先是性功能的减退。凡性交过度而导致的性功能减退,理应节欲养精,调理性功能,采用药物、食物、体育锻炼、气功、情志调节等综合措施来综合调理。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房中秘方秘药,以供研究。古代常用回春壮阳秘药 1、神龙丹药方:人参、鹿茸、麝香、老虎鞭、海豹鞭、鹿鞭、蛤蚧、淫羊藿、巴戟等 制法、用法:等两配方,提炼成丸,每日二次,1-2丸/次,温水送服功用:温肾壮阳闺房至宝 2、一丹药方:人参、制附子各等分 制法、用法:碾碎,炼蜜成丸,每次1-3克,温水送服 功用:适用阳萎不举3、五子丸药方:菟丝子、炒韭子、益智仁、炒茴香子、炒蛇床子各等分 制法、用法:碾碎,酒糊成丸,绿豆大小,每次30-70丸,盐水送服 功用:温肾壮阳4、乌龙丸药方:九香虫100克,车前子、陈皮各40克,白术50克,杜仲80克

制法、用法:九香虫、车前子微炒,碾碎,炼蜜成丸,绿豆大小,每次5克,盐水送服 功用:兴阳益精5、海马汤药方:海马6克,九香虫、仙茅、淫羊藿各9克,熟地、菟丝子、山药各15克制法、用法:碾碎成末,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温服 功用:促进性欲,兴奋6、龙雄蛇油药方:野人参20%,鹿茸10%,海狗鞭10%,冬虫草10%,海马5%,大蛤蚧5%,鹿胎5%,鸡睾丸5%,杜仲5%,淫羊藿5%,锁阳5%,西药10% 制法、用法:中西医结晶品,日本传入房事前20分钟喷在yin茎龟头部位 功用:兴奋、延时7、治女子性冷淡方药方:海马研末5克,淫羊藿10克 制法、用法:煎水冲服,每日两次 功用:刺激女子性欲8、治女子性冷淡方药方:蛤蚧粉5克,合欢皮 制法、用法:煎水冲服,每日两次 功用:刺激女子性欲9、春蚕壮阳方药方:大蜻蜓20对、蚕蛾15对、大蜈蚣5条微火炒,露蜂房、生枣仁、酒当归、首乌各20克,丁香、木香、桂心各10克,胡椒5克,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 饮食文化餐制主食 中国有句俗语: 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 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1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10-3 任课教师:程莉莉 姓名:潘志祥学号:10064060330 成绩: 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转变中国人聚餐,一般喜欢大家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并且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劝菜”,就是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客人。随着现代人对卫生习惯的重视,这种饮食方式确实算不上优良,因为会食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到危险已经逼近了。 现今接待外宾的国宴以及高档宴席已经实现了分食,但是社会上的一些中低档餐馆以及占绝大部分的家庭聚餐都很难实行。除了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餐馆或者家里招待客人或者自家人吃饭,分食而吃会觉得很不礼貌或者很见外。 其实中国的会食的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久,也就是一千多年的历史。比之存在三千多年的分食的历史,会食似乎更加不地道,因为会食的出现,很大原因是五胡乱华时期传入的“胡床”而引发的改变。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分餐而食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说,战

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裳。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一定与田文两样,要不然怎么会故意挡住光线而不让人看清楚。这侠士一时怒火中烧,他以为田文是个伪君子,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谢误会之罪。一个小小的误会,致使一位刚勇之士丢掉了宝贵的性命。试想如果不是分餐制,如果不是一人一张饭桌(食案),如果主客都围在一张大桌子边上享用同一盘菜,就不会有厚薄之别的猜想,这条性命也就不会如此轻易断送了。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过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新出现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家具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

21世纪人类健康家庭长寿必备-食物平衡=长寿食谱

21世纪人类健康家庭长寿必备-食物平衡=长寿食谱 21世纪人类健康家庭长寿必备-食物平衡=长寿食谱 转自网络食物平衡=长寿食谱 药疗不如食疗,救治于后,不如摄养于先。——皇帝内经 大米:煮粥最为养人,具有补脾、和胃、清肺的功效。煮米粥时不要放碱,以免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导致B1缺乏,出现“脚气病”。 糯米:又叫江米,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之称。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肾脏病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 黑米:黑米是稻米中的珍贵品种。具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滑涩补精之功,对于少年白发、妇女产后虚弱、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肾虚均有很好的补养作用。病后消化能力弱的人不宜急于吃黑米。 小米:又称粟米,性味甘咸、微寒,具有滋养肾气、和胃安眠、清虚热的功效。小米熬粥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常吃小米的人一般不易患失眠症。 高粱米:高粱米释放的热量很高,仅次于玉米,高于其他禾谷类作物。高粱米补气、健脾、养胃止泻。糖尿病患者禁食。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所含营养物质能增强人体新陈

代谢、调整神经系统、降低血脂,常食长寿。玉米油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发霉的玉米中含致癌物质,忌食。 薏米:营养价值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日本将其列入防癌食品。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薏米富含维生素B1,可防治“脚气病”。 小麦:营养价值很高,小麦也是供人治病的药物。能够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进食全麦可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 大麦:具“三高二低”的特点,即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燕麦:含有亚油酸,有抑制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肠胃功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各种粮食中,燕麦含钙量最高。对预防缺钙、骨质疏松有益。燕麦还有降糖、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 莜麦: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B1的含量居谷类之首。莜麦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脱发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莜麦含糖分少,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较好的食品。 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含量比一般谷物丰富。有“消炎粮食”的美称。荞麦具有清理肠道

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

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男人一周壮阳食谱大公布(组图)

男人一周壮阳食谱大公布(组图) 菜谱对于因身体虚弱而造成的性功能减退者,有一定的疗效,又美味可口,经济实惠,富有营养。现将1周中的壮阳菜谱推荐如下: 星期一:天然“伟哥”——韭菜在中医里,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还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不但如此,韭菜还有很多名字。韭菜还叫草钟乳、起阳草、长生草,又称扁菜。韭菜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本草纲目》中,韭菜的功效是:“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能止消咳盗汗。” 推荐:以韭菜为主料做成韭菜炒鸡蛋、韭菜炒肉等,或以韭菜为主料包饺子、包子等。家常菜也可韭菜炒鸡蛋:新鲜韭菜100克,洗净切碎,鸡蛋3只(去壳),同切碎之韭菜捣匀,用素油、食盐同炒至熟佐食。功能:温中养血、温肾暖腰膝。注意:由于韭菜不易消化,故一次不应吃得太多,中医认为,阴虚火旺者(症状:心烦,颧骨潮红,口干不想喝水,舌红少苔,盗汗等),患疮疡目疾者忌食韭菜。不喜欢吃辣味的人不宜吃,易引起过敏的人也不宜吃。

星期二:自古就有——羊肉壮阳早在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将当归生姜羊肉汤归为食疗方剂,载入《金匮要略》。而《本草拾遗》更是将羊肉与人参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温补、强身、壮体的肉类上品。现代营养学也证实,羊肉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微量性激素,的确有壮阳作用。推荐:杜仲炖羊肉:羊肉是冬季餐桌上的常见菜,属热性,本身就有助阳的作用,而杜仲则是补肾的良药,能缓解腰膝酸软、疲倦遗精的症状。杜仲是杜仲树的树皮,《本草经集注》里记载,在选择杜仲时可以把它折断,里面有像棉纤维一样的白丝,就是质量较好的杜仲。可以取20克杜仲配合250克羊肉做成“蜜月菜”进补,一般先把杜仲煎成药汤,然后再把药汁加在炖羊肉里,一周吃一两顿就可以了。注意:这虽是一道药膳,也不宜连续服用,只要觉得腰膝酸软等症状缓解了,就要停一停。另外,吃羊肉进补禁忌较多:一是不宜与醋、茶叶同食,否则会降低壮阳效果,产生鞣酸蛋白质,引发便秘;二是忌与西瓜、黄瓜等凉性食物同食,否则不仅会大大降低羊肉的温补作用,还会有碍脾胃功能。 星期三:小小豆腐——壮阳有功别小看一块小小的豆腐,其实,豆腐和中,生津润燥,与其他食物配伍,可有补肾壮阳,养阴益血之功效,为滋补强壮之品。适用于身体虚赢,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等症。同时亦可

广东菜谱大全

广东菜谱大全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经典广东菜谱大全 一、菜系的形成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古代聚居于广东 一带的百粤族善渔农,尚杂食。秦汉以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杂食之法更加发展、完善。近代又吸取西餐技艺,融汇贯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南国风味菜系——广东菜系。近年来,广东菜更为发展,新派粤菜风靡全国。广东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个地方菜组成。香港地区菜也应属广东菜系范畴。二、 广东菜的特点 1 、 选料广泛广博奇异, 善用生猛海鲜。 广东菜取料之广, 为全国各菜系之最。 " 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 "

。如在动物性原料方面上,除了 常用的鸡、鸭、鱼、虾、猪、牛、羊外,还善用蛇、狗、狸、鼠等许多动物。善 用鲜活原料为广东菜一大特色,其中以潮州菜用海鲜最为见长。 2 、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技法上注重朴实自然,不象 其它菜系刀工细腻。 3 、清淡爽口广州菜口味上以爽、脆、鲜、嫩为特色,是广东菜系的主体口 味。东江菜的口味则以咸、酸、辣为特色,多为家常菜。 4 、烹饶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经不断改进而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其它菜系的烹调体系。烹调方法多用煎、炒、 扒、煲、 、炖、蒸等。 广东菜的调味品多用老抽、汁、柠檬汁、豉汁、蚝油、海鲜酱、沙茶酱、鱼 露、栗子粉、吉士粉、嫩肉粉、生粉、黄油等,这些都是其它菜系不用或少用的

调料。 广东菜的代表菜有" 文昌鸡 " 、 " 东江盐鸡 " 、 " 两柠煎软鸡 " 、 " 梅菜扣猪肉 "

古代菜谱山家清供

国立东华大学历史系同学:吴柏岳、李政翰、蔡欣达、廖育伶、李季霖同学,负责点校。 指导老师:陈元朋 青精饭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米金黑,饭草,即青精草也。采枝叶捣汁,浸米蒸,饭暴干,坚而碧色。久服亦颜延算。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石为何也。按《本草》:用赤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越三日,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可不饥。是知石即石脂也。二法皆有据,第以山居供客,则当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当用后法。读杜诗既曰:「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又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当时才名如杜李,可谓切于爱君忧国矣。夫乃不使之壮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瑶草之思,惜哉。 碧涧羹 芹楚,葵也,又名水英。有二种: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洗净入汤取出,以苦酒研△△,入盐与茴香渍之,可作△。惟△而羹之者,既清而馨,犹碧涧然。故杜甫有「香芹碧涧羹」之句。或者芹微草也,杜甫何取焉而诵咏之?不暇不思,野人持此犹欲以献于君者也? 苜蓿盘 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为左庶子,以诗自悼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朗夕,何由保岁寒?上幸东宫,因题其旁,有若嫌松桂寒, 任逐桑榆暖之句。令之皇恐,谢病归。每诵此诗,未知为何物。偶同宋雪岩伯仁访郑△墅△,见所种者, 因得其种并法。其叶绿紫色,而尖长一作实或丈一作尺,采用汤焯油炒,姜盐如意,羹茹皆可。风味本不恶,令之何为厌苦如此。东宫官僚当极一时之选,而唐世诸贤见于篇什,皆为左选。令之寄兴,恐不在此盘。宾僚之选,至起食无鱼之叹,上之人乃讽以去,△薄矣。 考亭蔊 考亭先生每饮后,则以蔊菜一作茎供。蔊,一出于盱江,分于建阳;一生于严滩石上。盖建阳种集有蔊诗可△。山谷孙崿,以沙卧蔊,食其苗,云生临汀者尤佳。 太守羹 梁蔡遵为吴兴守,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世之醉醲饱鲜,而怠于事者,视此得无愧乎!然茄、苋性皆凝一作微冷,必加芼姜为佳耳。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 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噣洁”。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 注意食后活动。孙思邈说:“饮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认为“食毕而步……则事物易消”。而且还告诫“饥忌浴,饱忌沐”。华佗创五禽戏,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框,终不朽也”。民间流传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科学与否,有待商榷,但也不无道理。 古人还认识到,用膳时需情志舒畅。祖国医学历来重视七情对于人体的影响,如吕坤曾说过“喜则志意畅适,饮食多进而不伤,气血冲和而不郁”。奉劝人们在饮食时必须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千金要方》曰:“人之当食,须去烦恼”。现代医学认为,用餐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消化腺体则正常分泌,此时如脑神经受到抑制,肠胃分泌功能就会减弱,使食欲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瞧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与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与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瞧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与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就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又就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这个社会属性与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所以,对食物就是否进行烹饪加工就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就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即就是烤。燔就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就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就是这样的:炊,爨也。从火,吹省聲。昌垂切。欠,既就是声旁也就是形旁,就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它的本义就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灶,在金文里的字形就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就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与五味之宝器也。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她,她凭借铸鼎与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 就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就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鼎也就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从金省,父声。它的本义就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说的便就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就是进食器。

唐朝食谱

唐朝食谱——各种饼+各种粥 作为当之无愧的吃货帝国,关于吃的历史自然久远。别的不提,今天就单来看看盛世唐朝的人们都吃些啥吧。 唐朝的主食,以面食为主(米饭还是有的啦),或者可以更具体地说,是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其实各种馒头什么的也叫饼,当时饼包含的类别比现在大多了),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各类史书、小说、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 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吃牛肉在名义上是犯法要被重判的,猪肉虽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个问题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非常贵。什么,你问怎么不吃鸡鸭鹅肉?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啦,因为在唐朝有的时候,鸡鸭鹅等禽肉是不算肉的——这里有个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但唐初名相马周到地方特别喜欢吃鸡肉,然后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意思大约是我怕铺张浪费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鸡怎么能算肉呢? 关于肉食,再补充点,当时唐朝渔猎风气很盛,钓鱼很常见,而且当时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实就是当今的生鱼片。打猎得来的猎物,诸如鹿、兔子、野猪、熊,也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菜单里。 再说蔬菜,现在很常见的西红柿、土豆、青椒、红薯、洋葱、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这些当时都没有。 即使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当时叫“菘”)、菠菜(当时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见的蔬菜。白菜是因为品相不佳,菠菜则是刚刚引进价格太贵。 那么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什么?秋葵,叫“冬苋菜”,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现在已经不大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吃。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做薤,杜甫同样有诗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现在这菜也还有,名字叫“藠头”,但同样也很不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 再说做法,当时的做法比较单调,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种,炒什么的要到宋代才有。 突然想起来,居然忘写调料了,补充上: 当时辛香料还是蛮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陈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较复杂的调料诸如豆豉、豆酱,葱姜蒜也都有了,盐肯定是有的啦。不过味精、鸡精这些近代才有的当时肯定没有,辣椒也没有。很多古诗里都提到了当时做饭用的调料,诸如“蒸豚搵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