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

(一)二因素说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因素),和“特殊因素”(因素)。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和两种因素决定的。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适应能力。

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大脑的右后部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

能力,易于迷路,其辨别面孔和关注细节的能力明显减弱。

()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其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右

半球损伤会造成成人的“失歌症”或音乐能力丧失。

()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

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

()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其主要作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虽然不会影响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但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像社交智力一样,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能力构成的因素方面,学者们的看法还不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能力中的一般因素大致相当于智力,而完成各种特殊活动又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说

把能力看成具有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称为能力的结构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弗农(,. .)的层次

结构。

验。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智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的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戴斯(,)提出的“智力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一)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试图用智力的三元理论来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它们在智力活动的信息加工中起着不同作用。

所谓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有三种机能的成分。一是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执行成分(或操作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三是知识获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所谓情境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它有三种形式。一是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的技能和行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区分有毒和无毒

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方法 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放任学派的核心异同 严格意义上,所谓结构就是组成的整体相对独立的“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构成。 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问题。 (传导机制的拓扑关系) 比例关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比重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其数学表达式: 产业的含义: 产业就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确切的说,产业是某种共同功能和经济活动特点的企业集合.(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纯技术化的经济学标准)。 产业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古典学派和历史学派以及马克思的划分属于该层次) 上述定义的产业相当宽泛,含有几个层次的产业概念。 第一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第二层次: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产业; 第三层次:以经济活动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 从第一层次的产业概念入手解释产业,逐步切换到第二和第三层次,尤其是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等理论时,将注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产业。 基于你所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目的,可根据不同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 第一种分类标准: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典型分类就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二种分类标准:以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横向可比性为主要目的的标准分类。比如联合国所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第三种分类:各国根据自身特点所确定的产业分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主要依据:1994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 分类大项为门类:如 A 门类(广义农业),B 门类(采掘业),C 门类(制造业),D 门类(电1i x n i i x r X ==∑() (,1,2.......1,1,.....) j k x f x k o j j n =?-+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物质结构专题测试卷

《物质结构》专题测试卷 1、若在现代原子结构理论中,假定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一个电子,则原子序数为42的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将是怎样的(请写出完整的电子排布式)?按这种假设而设计出的元素周期表,该元素将属于第几周期、第几族?该元素的中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又将怎样? 2、已知苯具有六角形对称性,萘结构包含着两个连接在一块的共面六边形碳骨架。此外,只能是相邻原子成键。试画出下列物质所有的八隅体共振结构图; (1)苯C6H6;(2)萘C l0H8 3、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它的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工业上曾普遍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300℃反应获得。 (1)氨化硅晶体属于______________晶体;(填晶体类型) (2)已知氮化硅的晶体结构中,原子间都以单键相连,且N原子和N原子、Si原子和Si 原子不直接相连,同时每个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请写出氮化硅的化学式; (3)现用四氯化硅和氮气在氢气气氛保护下,加强热发生反应,可得到较高纯度的氮化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Lewis结构中至少有一个原子周围多余8个电子的化合物叫超价化合物。出现超价化合物对于第三至第六周期而言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例如PCl3和SF6结构中的P和S原子。传统的解释认为这些元素的低能级未满d轨道能够容纳额外的电子,如果利用3d轨道,P 的价层电子数就能超过8,PCl5中至少必须利用一个3d轨道,第二周期较少出现超价是由于这些元素没有2d轨道。然而,新近的计算表明传统的解释方法过分强调了3d轨道在超价化合物中所起的作用,空轨道并不是形成超价化合物的主要原因。超价SF6分子中的成键作用不必用d轨道扩大S原子的八隅体就能做出解释。 (1)试说明第二周期元素很少出现超价化合物的主要原因;(2’) (2)用第1问得出的结论解释为什么可以稳定存在SF6和PCl5;(2’) (3)S2F10也为超价化合物,试画出其Lewis结构;(2’) (4)已知SF6不容易水解,其原因可归结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及S已达到最高配位等因素,但TeF6却可在水中明显的水解,请说明理由;(3’) (5)写出TeF6水解的反应方程式。(1’) 5、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应用十分广泛。1979年化学家将H2O2滴入到SbF5的HF溶液中,获得了一种白色固体A。经分析,A的阴离子呈八面体结构,阳离子与羟胺NH2OH是等电子体,而且此反应未发生电子转移。 (1)确定A的结构简式。写出生成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室温或高于室温的条件下,A能定量地分解,产生B和C。已知B的阳离子的价电子总数比C的价电子总数少4。试确定B的结构简式,写出B中阴、阳离子各中心原子的杂化形态。 (3)若将H2O2投入到液氨中,可得到白色固体D。红外光谱显示,固态D存在阴、阳两种离子,其中一种离子呈现正四面体。试确定D的结构简式。 (4)上述实验事实说明H2O2的什么性质? 6、根据下列数据,设计玻恩-哈伯循环计算溴化镁的晶格能(6’) 溴化镁的生成热-523.4 kJ/mol 镁的原子化热147 kJ/mol 镁的第一电离能738 kJ/mol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围之。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力。 (2)应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学生活动一】 (3)拓展:探讨强度和应力的关系 示例:粗绳和细绳,两种相比粗绳更结实,牢固,换句话说是抗拉强度更大。绳子所受拉力一定,即构件受到的外力一定,而粗的横截面积大,所以应力小,此时变形小,而抗变形的能力大,即强度大。 结论:应力小,强度大应力大,强度小 【学生活动二】 (4)结合课本分小组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同时完成26页问题,答在学案上。 结构的强度,一般取决于它对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具体取决于以下因素: 形状、材料(不同的材料有承受不同应力极限的能力) 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受力传递方式和效果不一样) 师生探讨:如何改进物体结构的强度?

【结构稳定理论概念问题(考试)】

结构稳定理论基本概念 态。 2. 什么是结构的第一类稳定问题(分支点失稳),什么是结构的第二类稳定问题(极值点失稳)?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平衡形式发生.. 变化的失稳现象。 第二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变形形式不发生... 变化的失稳现象。 划分:按照结构或构件在失稳前后变形形式是否发生质变。 特征:第一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的变形产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即原来的平衡形式不稳定后,可能出现与原来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平衡形式,这种改变是突然性的。 第二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变形的性质不变,只是原来的变形大大发展直到破坏,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式。 3. 判断结构平衡的稳定性准则有哪些? 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4. 什么是静力准则? 处于平衡的结构体系,收到微小扰动力后, 若在体系上产生正恢复力,当扰动除去后结构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则平衡是稳定.. 的; 若产生负恢复力,则平衡是不稳定... 的; 若不产生任何作用力,则体系处于中性.. 平衡,处于中性平衡状态的荷载即临界荷载。 (静力法只能求解临界荷载,不能判断结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5. 什么是能量准则? 当0>?p E ,则总势能是增加的(p E 为最小值),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稳定.. 的; 当0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因为它研究的既不 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2020农学统考315化学考研大纲

2020考研农学考试大纲 2020考研农学考试大纲将发布,农学考研大纲对于考研农学复习具有指导意义,让复习方向化零为整,提高复习效率,在考研大纲发布后,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第一时间整理2020考研农学考试大纲,速来查阅吧!更有2020考研大纲名师解析,全程助力备考,不容错过。 化学 I、考试性质 农学门类联考化学就是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招收农学门类得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得具有选拔性质得全国联考科目。其目得就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就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得知识与能力要求,评价得标准就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得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得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 农学门类化学考试涵盖无机及分析化学(或普通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与掌握化学得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与解决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50% 有机化学5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填空题35空,每空1分,共35分 计算、分析与合成题8小题,共55分 IV、考查范围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得一般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误差与数据处理得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与电势分析等常用得分析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有关化学问题得能力。 一、溶液与胶体 考试内容 分散系溶液浓度得表示方法稀溶液得通性胶体溶液 考试要求 1、了解分散系得分类及特点。 2、掌握物质得量浓度、物质得量分数与质量摩尔浓度得表示方法及计算。 3、掌握稀溶液依数性得基本概念、计算及其在生活与生产中得应用。 4、掌握胶体得特性及胶团结构式得书写。 5、掌握溶胶得稳定性与聚沉。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考试内容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热得计算化学反应方向得判断 考试要求 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及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得性质,功与热等概念。 2、掌握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得计算:恒压热与焓变、恒容热与热力学能变得关系及成立得条件。 3、掌握化学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进度、标准态、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反应得摩尔焓变、化学反应得摩尔熵变、化学反应得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基本概念及吉布斯判据得应用。 4、掌握化学反应得、、、得计算。 5、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得计算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得影响。 6、掌握化学反应方向得自由能判据。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考试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及移动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结构稳定理论试题答案A卷

西安XX学院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结构稳定理论》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使用班级:命题教师:主任签字: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2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薄板薄膜 3.中性平衡(随遇平衡)平衡微分方程 4.边缘屈服准则极限承载力准则 5.能量守恒 6.等弯矩二阶弯矩最大值 7.平面应力线性偏微分方程 8.位移边界力学边界(自然边界) 9.横梁梁柱线刚度比 10.压弯杆件梁柱 11.分支点失稳极值点失稳 12.侧向弯曲应变能自由扭转 13. 轴向力效应 14.F cr=π2EI/l2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理想压杆:受压杆件两端铰支、荷载作用于形心轴(轴心受压)、杆轴线沿杆长完全平直、 横截面双轴对称且沿杆长均匀不变、杆件内无初应力、材料符合虎克定律。 2.二阶弯矩:在压弯杆件中,考虑轴力和纵向弯曲变形影响的弯矩称为二阶弯矩。 3.翘曲:非圆形截面的杆件扭转时,截面除绕杆件轴线转动外,截面上各点还会发生 不同的轴向位移而使截面出现凹凸。 4.柱子曲线:临界应力σcr与长细比λ的关系曲线,可作为轴心受压杆件的设计依据。 5.等效弯矩系数βmx:其意义在于把各种不同荷载作用的压弯杆件转化成梁端等弯矩的压弯 杆件来处理。 三、识图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A跃越失稳 B分支点失稳 C极值点失稳(每空1分) 2.D 扭转失稳 E弯扭失稳 F弯曲失稳(每空1分) 3.五点分别为: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屈服强度) 极限强度(抗拉强度)破坏点(颈缩段) (评分标准:图形趋势正确且五点无误得5分,每点1分,图形错误扣2分) 4.环流方向与外扭矩方向一致:前者逆时针,后者顺时针(每图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6分) 1.①采用二阶分析②不能应用叠加原理③不必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每项1分,共3分) 2. 三个基本准则: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三个物理量:产生怎样的恢复力、结构体系总势能的变化量、结构振动频率 (每项1分,共6分) 3. ①荷载沿梁轴的分布情况②杆件侧向抗弯刚度、抗扭刚度、翘曲刚度以及跨度③ 荷载沿梁截面高度的作用位置④梁两端的支撑情况 (每项1分,共4分) 4. ①构件是等截面直杆;②压力始终沿构件原来轴线作用;③材料符合虎克定律,即应力 与应变呈线性关系;④构建符合平截面假定,即构件变形前的平截面在变形后仍为平面;⑤构建的弯曲变形是微小的,曲率可以近似地用挠度函数的二阶导数表示。 (每项1分,共5分) 5. ①变形是微小的,材料为弹性体,杆件无缺陷②集中荷载沿柱轴线作用于柱顶,即假定 在屈曲前所有杆件中没有弯矩③荷载按比例同时增加,各柱同时丧失稳定④刚架失稳时,不计横梁中的轴力(每项1分,共4分) 6. ①初弯曲将降低柱的承载能力,初弯曲越大,荷载降低得越多。受荷初期,挠度增长较 慢,当P→P cr时,中点挠度显著增加(2分) ②初弯曲和初偏心两个缺陷对柱子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相似,可以用其中一个缺陷来模拟 两个缺陷都存在的实际压杆(1分) ③残余应力降低比例极限,使柱子提前出现弹塑性屈曲。当超过比例极限后,残余应力 使杆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变成非线性,同时减小了截面的有效面积和有效惯性矩,从而降低了杆件的刚度和稳定承载力(3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作者:蔡文联文章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01期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8-3-24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 蔡文联饶志明余靖知 摘要:根据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定的高中化学教材已通过审定的有三种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课程8个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模块。本文将对新版三种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有助于教师理解新课标、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 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分析 日本东工大学教授雨宫好文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培养思考能力,其核心就在于教科书的编写上。”因为教材概括了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以它对教学和学生的影响很大。“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对理科特别是对化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教材的编写对学生在物质构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行分子设计和研究反应规律等的诸多方面影响很大,所以本文就对这本教材做一简单分析,谈谈自己对这本教材的看法。 一、教材体系结构 1.详细目录

表1 二、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及学习的规律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代表人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点之后,进行相应的教学。”他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本教材每节均通过联想.质疑来进行导入教学,并通过活动.探究或交流.研讨展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弄清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Piaget,1973)认为,理解是通过儿童积极参与而逐渐构建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儿童必须发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情景中的各种想法和关系。布鲁纳(Bruner,1966)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他们当前和过去的知识而建构新思想、新观点的一个积极的过程。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来,而这点教材做的相当出色,多次用到交流.研讨,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三、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是围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教材在设计时基本上是这三条线同时铺开,三条内容线索融合贯穿。下面以教材第1章第1节为例:

结构稳定理论

结构稳定理论

—拉普森方法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更利于求解收敛的迭代法,引入了一个附加的未知项一荷载因子λ,其迭代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弧长法 非线性屈曲分析比线性屈曲分析更精确。主要步骤设置:(1)考虑几何非线性,激活大变形效应;(2)材料模型定义。材料非线性由材料屈服准则、流动准则、强化准则定义;(3)施加荷载;(4)求解设置。定义荷载步、子步数、平衡迭代数,定义收敛准则,指定程序终止选项。划分的子步数对屈服荷载的预测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荷载增量不宜过大;(5)采用弧长法。不指定荷载步TIME 值,也不能使用线性搜索、时间步长预测、自适应下降和自动时间步长。可以减小初始半径和降低弧长半径的下限来克服收敛困难;(6)结果。观察结构屈曲变形和相对应力分布;得到结构上任意节点的荷载—变形曲线。 3 多层钢框架整体稳定性分析 6层钢框架,横向(Y)为3跨,柱间距为6m ,纵向(X)为6跨,柱间距为4m ,层高4m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kN/m ,沿轴线方向的所有梁上施加均布的水平线荷载q 。 钢框架梁为H 形截面,截面尺寸为w f H B t t ???=350×200×20×10,柱

图3-1 Beam188单元 图3-2 Shell181单元 3.1.2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和加载 定义单元截面、材料性质,创建几何实体模型,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的优劣直接影响结构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对钢框架的梁柱网格进行了细划分。为了反映多层钢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受力状态,在框架柱脚节点约束了所有方向的自由度,即假定框架柱脚与地面为理想刚接。按照实际情况考虑混凝土楼板以及框架梁柱的重力荷载,楼面的活荷载作用,沿轴线方向所有梁上作用均布水平线荷载q,方向与Y轴的正方向一致。 有限元模型如图3-3所示。

产业结构演进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 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 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 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 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相关理论 一、产业分类理论 产业分类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的过程。产业分类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2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二次产业分类法 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将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将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将第二产业再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分分别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则指: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克拉克分类法”,上述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克拉克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表示,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二是库兹涅茨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各类和依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资本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长处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一国的产业结构,而不足之处在于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界定。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有序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中渐进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而第二、二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第二种:库兹涅茨法则

浅谈化学学科思想的八个方面

浅谈化学学科思想的八个方面 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灵魂,它与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科体系的三个方面。不同学科它所包含的学科思想也必然不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既抽象又具体,其学科思想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立统一思想对立统一思想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学化学学科中无处不在。这一思想所体现的相互对立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从关系。运用这一思想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很有帮助。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氧化和还原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依从又相互对立。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电子的得失,又有化合价的升降,既有氧化剂又有还原剂,既有氧化产物又有还原产物,有氧化反应发生,必有还原反应发生等等。这一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颇有帮助。另外在其他方面,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电化学中的正负极和阴阳极,等等都包括对立统一思想。 2. 量变与质变的思想哲学中明确告诉人们,物质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物的量的多少,如足量,适量,少量必然会引起生成物的改变。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会引起生成物的改变。另外,如碳和氧气,硫化氢和氧气,铁与硝酸,三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偏铝酸钠和盐酸,浓

硫酸和酒精制备乙烯气体时1700c和1400c会生成不同物质。p2o5与冷水和热水反应的产物不同等等。这一思想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想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思想在化学学科中体现得更为具体和直观。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特殊性使学科内容多姿多彩。化学中各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性质的相似性是一般规律,而其中所包含的许多特殊性更是不容忽视。卤族元素中氟元素无正化合价,氟单质与水反应产生氧气,与二氧化硅反应等等。碳族元素中大多数元素的正四价化合物是稳定的,但铅元素的正二价化合物是稳定的,正四价化合物很活泼。这一学科思想的渗透,对青年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很有益处。 4. 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的发现,知识的形成都源于具体的化学实验而非理论推理来推测产生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以及其他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结论。又知fe3+与scn-产生红色溶液,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只能说是实验结果,只能告诉学生这是客观事实,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的,这必然会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分类思想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两种极限状态是指哪两种极限状态? 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承载力极限状态包括哪些内容? 结构、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3、什么是一阶分析?什么是二阶分析? 对绝大多数结构,常以未变形的结构作为计算简图进行分析,所得的变形与作用的关系是线性的,称为几何线形分析,或一阶分析;而某些结构,如张拉结构,必须用变形后的结构作为计算依据,作用与变形呈非线性关系,称为几何非线性分析,或二阶分析。 4、强度和稳定问题有什么区别? 强度问题关注的在结构构件截面上产生的最大内力或最大应力是否达到该截面的承载力或材料的强度,因此,强度问题是应力问题;而稳定问题要找出作用与结构内部抵抗力之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属于变形问题。 5、稳定问题有哪些特点?进行稳定分析时,需要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吗? 1.稳定问题采用二阶分析; 2.不能用叠加原理; 3.稳定问题不必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6、结构稳定问题有哪三类? 1.分支点失稳; 2.极限点失稳; 3.跃越失稳。 7、什么是分支点稳定?什么是极值点稳定?什么是跃越稳定? 1.原有的平衡形式可能成为不稳定,而出现与原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的平衡形式,即结构的变形产生了本质上的突然性变化。 2.结构的弯曲变形将大大发展,而不出现新的平衡形式,即结构的平衡形式不出现分支现象。 3.跃越失稳既无平衡分支点,又无极限点,但与不稳定分支点失稳又有相似之处,都在丧失稳定平衡后经历一段不稳定平衡,然后达到另一个稳定平衡状态。 8、什么是临界状态? 结构由稳定平衡到不稳定平衡的界限状态。 9、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归纳总结静力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0、什么是能量守恒原理?什么是势能驻值原理?基于势能驻值原理的方法有 哪些? 保守体系处在平衡状态时,储存于结构体系中的应变能等于外力所做的功,这就是能量守恒原理。势能驻值原理:受外力作用的结构,当位移有微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