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化VS民族文化文化的世界性VS文化的民族性

世界文化VS民族文化文化的世界性VS文化的民族性

世界文化VS民族文化文化的世界性VS文化的民族性
世界文化VS民族文化文化的世界性VS文化的民族性

世界文化vs民族文化文化的世界性vs文化的民族性

在高二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与生活》的教学中,每当讲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知识时,教师和学生总会感到有点困惑,困惑之处在于:从教材来看,似乎把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都定位于共性和个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而且很多复习参考书和练习也是这样讲和这样考查的。但教材中又讲到,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共同组成,世界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则应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不是共性与个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另外,又让人困惑的是,教材第13页谈到文化既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在这里根据书本的编写逻辑,强调的应是文化民族性(个性)和文化世界性(共性)的关系,但后半句却用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这一整体与部分知识来解释文化是世界的观点,显然不妥,容易又让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产生混淆和偏差。

那么,到底怎么来准确理解和把握上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呢?笔者试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同行一起商榷。

一、从文化的外延看:世界文化vs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和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和状态,反之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制约整体。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与生活》第13页讲到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世界文化相对于各民族文化而言是一个整体,而各民族文化则是构成世界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部分。当然,世界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有机组合的一个整体。而且,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影响,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所以,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从外延上看应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不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二、从文化的属性看:文化的世界性vs文化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特殊性(个性)的统一体,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而是不可分割的。矛盾普遍性(共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个性)体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个性)就没有普遍性(共性);同时矛盾特殊性(个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共性)。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与生活》第13页讲到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见,各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着各自的个体性、独特性,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从而使得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区分开来。而各民族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才是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没有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文化的世界性。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从文化的外延和属性来看,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绝对不能把世界文化与文化世界性、民族文化与文化民族性等同起来,否则,无论从哲学还是从现实意义上去理解都是不妥的。为此,笔者建议教材在编写

过程中可以从外延和属性两个角度来透视文化的多样性,以减少教师和学生理解的困惑。比如:在教材第13页结尾时谈到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这一论点时,可以这样明确地写道: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又都贯穿着共同的、普遍的规律。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校首先让各个班级确定研究对象,即民族,然后各班主任拿出研究方案,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一学年要出研究成效。耿车小学的孩子六年下来,会至少了解六个民族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和知识财富。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民族文化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我们能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很深刻的。为了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

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并要求所讲述的道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或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 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厚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螺旋上升,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民族文化的多元素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二、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文摘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新世纪里,面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我们要从根源、借鉴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辩证关系艺术发展中国 引言: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我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正文: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必然造就民族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针对西方和东方这两个代表文化详细谈论,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首先,不能盲目的接受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对待艺术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和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不顾国情和自己的传统盲目照搬现代诸流派艺术,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态度除了反映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包含着一个误解——即将经济和物质技术上的进步和艺术发展水平混同为一了。 其次,也不能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夸耀本国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均GDP已经接近2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这样的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的精神文化支出就会越来越超过物质方面的支出。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城市来说,市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告别了昔日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的局面,他们急切盼望“文化下乡”,希望有更多的好书、好戏、好电影和科技知识进村到户。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并创造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光是依靠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产品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这种不断高涨的文化需求。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经济生活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本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我国虽然在文化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尚有大量潜在需求没有得到开发。我们一定要从整个世界大背景的层面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力举措,千方百计地将我国的文化产业搞上去。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不仅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其独特的智慧不断积淀,并创造出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加以弘扬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了解、感知,进而热爱中华文化。只有使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只有借助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技术,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第四,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全面协调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到重要作用。在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

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郑艳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三年四班李思佳 指导教师:唐晓峰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他们前赴后继、关怀民生、保卫祖国。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礼、积淀,升华出民族精神的核心,那就是爱国主义。幼儿园时,常听妈妈讲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故事。上学后,自己又知道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顾炎武等文人志士,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他们感人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无比的敬仰,不禁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悠中华,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扑来。孔孟之

道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更让世界叹为观止,“四在发明”的科技引领世界潮流,唐诗宋词再现盛世繁华。在此我不能不赞叹我们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精湛文化遗产。 今天,我国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促和谐求发展是当今两大主题,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让文明之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谢谢大家! 点评: 这是一篇包含强烈爱国之情的演讲稿,感情激越,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排比句和段落,层次分明,气势磅礴,富有号召力,感染力和鼓动性,文章通过列举古代文人志士的名言名句,以及中华古文明成果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弘扬中华文化的迫切性。文章结尾注意联系当前的现实情况,立志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44?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罗丽娜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进入这个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精神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主题,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1.艺术的民族性 1.1 艺术的民族性的涵义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1.2 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同是奴隶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是单调无味。 1.3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于你是新的,于我确是旧的,于你是古代的,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缘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 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缤纷的艺术种类。现我们立足于东方看世界,艺术的交流过程主要体出了三种形式: 第一,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绘对线条、色彩的理解。 第二,中外民族间的艺术交流。如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 第三,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古代的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如在西域民族学习汉族的书画艺术过程中就有一位元代的艺术大师——高克恭。他 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成为了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画家,和他同属一个民族的边鲁,则在水墨细笔花鸟画中独占鳌头。 因此我们仅仅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她的历史可以很肯定的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使艺术越加的丰富多彩。 2.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都是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 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的两个方面。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又如孔雀开屏时固然美丽,但却难免会将它难看的部位亦展现无疑。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有明就有暗的对比。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4.结论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的现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2]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A].毛泽东文集(第六册)[M]. [3]吴迈.文化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关于民族的几个问题[M].1996(1):10.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唱响古典诗词 弘扬民族文化

唱响古典诗词弘扬民族文化 ——海曙区图书馆中华古诗词吟唱大赛[实施背景]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江泽民总书记就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丽至宝”。 挖掘古老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吟唱是前人的一种唱读方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这门艺术来自民间,与方言及民间音乐密切结合。但随着普通话朗读与朗诵的倡导和推广,吟唱之道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不被人广泛关注。然而,五千年文化文明古国,渊博精深的古诗词,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断发展的艺术奇葩,吟唱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根基,让他们在深厚的文化、优美的字里行间资源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寻根固本。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中国有着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君子务实、重德好仁等美德。吟古论今,既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因此,我馆联合学校、社区举办系列活动,利用传统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索实践,让未成年人吟唱一些古诗词名篇,从而进入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之中,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养成、一生的发展大有好处。让让孩子从小学阶段背诵一些古诗词名篇,从而进入古典诗词发展大有好处。

[基本做法] 在未成年人读书节期间,我馆通过在辖区的学校、社区进行宣传活动,联合爱菊艺校联合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华古诗词吟唱大赛等形式进行推广和深入。 未成年人以年龄段、班为单位进行诵读经典吟唱古诗词活动,每个班级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古诗各不相同,表演得让人耳目一新。在舞台上,他们用不同的风格和多种形式来演绎古诗词的风采。蓓蕾班的小朋友们虽然年龄小,但不管是朗诵、吟唱,还是舞蹈,每个人都非常投入,让人赞不绝口。有的在吟唱中,还穿插使用了英文和越剧的形式来表现古诗词。有的运用武术表演更让人啧啧称赞。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从学生的吟唱和创造中充分体现渗透力所在,通过听、唱、试、画、创等音乐手段把孩子带入音乐世界,更深地认识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精髓,了解古代诗人的爱国之情、生命价值取向。 [成效评价] 活动在邵逸夫大剧院举办,主要内容以适合未成年人吟唱的古典诗词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社区效益和广泛的好评。 通过吟唱表演,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诵技巧,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更能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古诗词的典雅蕴藉。广大未成年人在经典诗文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美德,提高了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艺术设计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艺术原理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系部:艺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 姓名:李小梅 学号:1043111186 指导老师:唐济川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当然对于本国家或是本民族的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术语中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艺术的民族性特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当然不同的民族艺术有着不同的色彩和艺术芬芳,像是奴隶社会时期,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希腊有维纳斯雕像和具有永恒魅力的神话;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众多的凯旋门。同样是在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与齐白石的花鸟鱼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还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埃菲尔铁塔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民族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而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性存在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律,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下面来谈一下中国艺术的民族性: 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当然每个民族都有其本民族不同个性的地点、风俗习性。在艺术上也同样表现出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如我国黄河以北诸多地区: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山重旷野,形象轮廓刚劲明显,色彩也单纯强烈。其与南方水木清秀,云烟速漫,色彩轻松流明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故而形成两个不同派系的山水画体貌:金碧辉煌与水墨苍劲的水系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体系。这些具有特色的中华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从而影响到了诸多东南亚的国家文化艺术。但自清衰落,西洋绘画渗透到中国人的视线后,长期以来,对诸多的中国艺术家发生了较强烈的影响。、 好的地方是中西艺术的交流融合,让艺术的创新发展有更多的空间和表力。然而诸多的艺术者确因而产生了速感。就简单而言,20世纪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多次热烈的学术争论。例如有的同志一概地吸收西洋的所谓科学的表现手法,而对中国纯眼睛感官的观察表现方法不屑一顾,尚且这是对艺术褒读。假如科学的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央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2-7 9:18:5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2010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在继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档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材料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s://www.doczj.com/doc/ec3709707.html,/n51660c972.aspx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 第二,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第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的现代化既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 第四,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如果忽视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不讲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贪污腐化、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就会大量滋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配合立法,文化部已在启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各地也对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关系着民族的利益。传统文化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一样,是一种国家资源。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典籍文化上,也大量地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化上。实际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传统文化的最终体现,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第一,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富于革命的精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闻名全球的四大发明,又被称为“礼仪之邦”。 第二,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墨子》强调要“举公义”,贾谊《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俗之辨”,在剥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性 如今,现行音乐教学贫血、缺钙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重音乐知识的传播,轻音乐素养的培养;重课本音乐的被动教学,轻学生生活音乐的主动学习。音乐教师就教材而教,不去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补充;不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广大农村中小学缺少专职音乐教师难以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一些音乐教师配全的学校对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认为音乐就是教会学生唱会课本上的几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了,更不可能结合本土音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所以音乐教材的干瘪、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含糊、教学效益的不高等诸原因造成中小学音乐教育贫血缺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如果能将民族特色的乡土音乐如戏剧文化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补充内容,就能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对中小学音乐的冲击,就能有效治疗当前音乐教学的缺憾之处。 西方音乐的充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里,也包括在音乐语言里,并经世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我们自身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如今,异彩缤纷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纵观学校音乐现象,流行音乐充斥校园。谈起民族音乐就认为“没劲”,民族器乐更是无人问津,许多学生家长不顾经济实力,纷纷买钢琴、高档电子琴,千年的民族音乐文化大有被遗忘、丢弃之势。在一次音乐研讨会上,中央民族乐团宋飞说:“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于教育,最近在中日韩亚洲民族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中,我们的演奏员及领导都感觉到中国的乐器改革较多较‘科学’,但通过排练演奏感觉他们的作品保存要多得多,我们的作品已经欧化了很多。……”中国音乐学院管建华说:“我们目前学习母语音乐的语境已被‘置换’,倒像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学中国音乐,基本听觉、音感训练、音乐演奏操作、音乐史观、美学等课程、语法规则、价值观等,都是西方的……”通过两位教育家的对白,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家周大风先生大声疾呼:“我们所培养的儿童如果不从民族艺术方面进行熏陶,而唱的、听的、接触的都是洋腔、洋调、洋味,那无形中会从小养成一种什么都是外国好的印象,对有千年文明史

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在当今,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博弈的重要战场。事实证明,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面对拥有13亿人口的文化大国,国外文化企业势必大举进军我国的文化市场。所以本属起步阶段的民族文化产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推动支撑。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观念支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文化观念。文化产业是现代生产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先进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不同于单独叠加,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产业凸现着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我们要从文化只是政治、经济的附属和消闲娱乐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策支撑。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的支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幼稚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提出了文化经营单位所得税返还和征税优惠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地方很难得到落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政策落实与政策创新的问题。对国家已有政策各级应当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对国家没有禁止的政策,也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含金量”更高的优惠政策,使之真正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市场支撑。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支撑。文化项目或者文化产品只有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把培育市场、激活消费作为首务。要打破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地区壁垒等各种障碍,取消部门、行业和地区保护主义,实行部门、行业、地区内外平等进入、平等竞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要善于用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抢占市场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当抓住全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开辟国外文化市场。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技术支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视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中国文化产业一定要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产业化道路,用现代技术辅助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人才支撑。人才是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当前,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各地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文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措施,切实抓好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和文化经纪人三支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现代双语实验学校中学部第一节“中国成语节”大赛决赛侧记成语,是汉语言历经数千年积淀的瑰宝,是汉语言浓缩了的精华。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的活化石,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可以折射出古人的思维与言语观念。它们有的文雅庄重,有的风趣通俗;有的来自古代寓言或历史典故,有的截取或浓缩自古文中的语句,也有的产生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了解成语、熟悉成语,其实就是在了解和熟悉祖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祖国文化,使我校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和品位,按照校长室[2014]01号《关于举办系列活动节的决定》和《现代双语实验学校第一届中国成语节活动方案》要求,2014年5月9日夜晚,现代双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第一届成语节”决赛在文渊楼二楼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 此次决赛答题按照环节进行,一个轮次的题难度为同一类,前三个环节九个队的1号队员先答题,再由2号队员进行下一轮次,依次类推。后两个环节小组合作完成。 共分五个环节进行。环节一:听写成语(比赛规则:主持人读题后,选手30秒内完成,并亮出答案,每答对一个记一分,答错得零分。)环节二:根据意思写成语(比赛规则:主持人念完意思说“开始”,选手开始写成语,30秒内完成,答对记一分,答错为零分。)环节三:按要求写成语(比赛规则:根据主持人的要求写出相应成语,1分钟内完成,每写对一个加一分,上不封顶,计时员说:“时间到”。选手亮题板,否则视为零分。)环节四:成语接龙(比赛规则:主持人出一个成语,各组选手合作接下去,每个成语第一个字必须与上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相同,否则算错。一分钟时间,每答对一个记一分,超时视为零分。)环节五:看视频、听故事、写成语(比赛规则:看视频,听故事,然后把成语写下来,小组商议,30秒内完成,答对记一分,答错或有错别字均不给分。)前三个环节按轮次选手依次来自三个级部的九个队27名选手(每个级部3个队,每个队有3个队员)沉着冷静,积极应答,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各显神通。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成语英雄班”被914班、715班、906班、806班夺得。获得“成语英雄”称号的分别是914班何淑梦、906班李梦雨、715班张美玉、914班贾蕊蕊、914班李曼曼、905班宋卫峰、716班姜梦、715班杨嘉慧、906班赵佳佳、807班张慧、715班刘枭一、806班赵洋洋、812陈晶晶、807班王雪敏。 最后的成语互动环节,把大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看视频,猜成语,现场的所有观众和选手都可参与,谁最先把成语写出来,就可以获得奖励。既缓解了比赛选手的紧张心理,又给观众同学们一个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既然是比赛就会有输赢,虽然不是每队选手都能称心如意的拿到奖项,但是他们努力了,拼搏了,尝试了,同样是胜利的。是他们用笑声与激情铸造了大赛的完美谢幕!第一届“中国成语节”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华夏炎黄子孙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义不容辞,愿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