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展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营盘中学郝全林

摘要:民族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它的人文价值正逐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它其实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部分,。但在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常常被人遗忘。本文就开展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原因、民族地域文化的内容以及地域文化教育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用自己的见解说明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域文化语文教育学生人文素质保护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强调了中学语文教学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语文课的另一个任务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际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因此,各地区各学校的语文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性,开发学校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从目前的情况看,多为名著阅读活动。笔者认为学校对经典文化的倡导和尊重,这是主流。但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不能为了追求这一目标把语文课变为脱离世俗的胜地,在重视名著阅读的同时,应立足本地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因为地域文化也是民族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是保护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感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所要了解的地域文化内容及结构

地域文化就是流行于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服

务于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经济关系、时代风云、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众生心态的综合反映。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但丰富着和娱乐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以启迪和受益,而且还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这里我们以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举例他们的文化类型;

1.建筑文化。这是地域文化中的有形部分,它形象的记载着民族的变迁、

图腾崇拜、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等。

2.音乐文化。这是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长期在生产劳

动中用来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大体可分为:民歌、舞蹈、乐器。其中民歌占主导地位。从内容看,有生产劳动中的“生产歌”,男女青年表白自己爱慕之情的“爱情歌”进行宗教祭祀的“宗教歌”欢庆丰收喜庆的“喜庆歌”,婚丧娶葬的“婚葬歌”。从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等。表演上又有对唱、合唱等。民歌的歌词大多采用比、兴、赋的手法,形象生动、幽默诙谐、自然风趣,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如流传于白族支系拉玛人之间的<<开益调〉〉。

江上漂下大头与小头

我轮过,轮到你

年年岁岁

日日月月

自己先走好

拉玛人的“打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带有很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打歌一般在节日或婚丧娶葬时进行。晚上,在地上烧起一堆熊熊的篝火,歌者一般分为甲乙两方,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个

甚至二三十人,每方有一个“歌主”领唱,众人应和,围在篝火边慢慢的走动,双方一问一答,答不上的算输。“打歌”的音乐较为简单,调子有时洪亮有时深沉,无乐器伴奏。

舞蹈有傈僳族的“木刮”、普米族的“羊皮舞”、白族的“锅庄舞”等等,大多动作简单,舞蹈时众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一个人在中间吹笛或弹琴,众人随着音乐节拍起舞,场面蔚为壮观。乐器有土笛、达比亚、三弦、树叶吹奏等等。

3.服饰文化。地域文化中服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大多数民族服饰色

彩斑斓,图案别致,风格各异,表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的笃诚和追求,给人以特殊的艺术享受。

4.语言文化。民族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神话传说两部分。大多采用比、

兴、赋的手法,形象生动、幽默诙谐风趣,富有音乐美。神话传说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多口传心授,表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5.婚娶丧葬文化。这是民族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在这里民族

的饮食、宗教、文艺表演、风俗习惯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是多种文化汇聚的场所。

二.对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绚彩斑斓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到今天,它的人文价值正逐步被人们所看重。首先,它能提升地方的底蕴和人文气质。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是作曲家雷振邦根据云南大理

民间音乐剑川白族调改编而成的,它不但使电影增添了光彩,更主要的是使大理蜚声海外,既而是强大的物质经济利益。王洛宾的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让远在天边的小地方扬名中外,为世人所知晓。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它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正被人们所重视,人民都在加强这一文化品牌来振兴地方的经济,可以说巨额的收入中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含金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学到“在激动人心的二十一世纪里取胜的东西”。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单单把学生看做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具,而是把学生看做是民族地区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从而应该注重学生民族地域文化的教育,因为地域文化就是“在激动人心的二十一世纪里取胜的东西”,这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目标应和了现代社会对所有成员的素质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客观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知识,能够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根据这一目标来对应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对学生进行民族地域文化教育,其意义在于:1.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素质,学生就具有了“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对自己民族“负责的生活态度”。2.学校教育

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走出学校后将是社会的人,对他们进行这样的教育,就是实现“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3.民族学生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知识,走入社会后,随着云南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将会实现,“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长远目标。

(二).对学生进行地域民族文化教育是地域文化保护发展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述,地域文化大多口传心授,没有文字图象记载,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近来有些专家大声呼吁要保护地域文化。他们甚至出资出力,以自己的行动保护地域文化。如已故作曲家田丰创办的“云南文化传习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云南印象”、政府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挖掘民间文化,出资保护民间老艺人等,目的在于使云南文化能延续发展,发扬广大。但笔者认为,这种专家保护和政府保护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的,失传的原因,既有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更主要的是因人而失传。以前,少数民族地区受自然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相对落后,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从祖辈那里出了学会生产劳动外,接受的文化教育就是口传心授的民歌、舞蹈、叙事诗、和神话传说等,民族地域文化才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开始进入学校,从识字到名著阅读,他们视野开阔了,他们读会了《老人与海》知道了海明威、巴尔扎克、普希金,却对自己的民族叙事诗显得十分的陌生;他们会唱〈〈爱你一万年〉〉,但不会吟唱本民族优美的山歌、调子等;他们穿起了时尚的甲克牛仔,却忘记了自己民族的漂亮服饰。这正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地域民族文化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用鄙视的目光看待它们而造成的结果。

三.民族地域文化教育,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阿拉伯民间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有这么一个人,为了寻找钻石,告别自己的妻儿老小,不辞辛劳,踏遍千山万水,但一无所获。最终到东海边跳海自杀。而一个商人路过他家,不小心毛驴创到他们家后院饮水时,商人发现在他家后院的溪流中有一块金光闪闪的钻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钻石就在你的脚下!这个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面对这样的形势,任务是艰巨的。作为语文课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挑起这个重担。我们在强调汉语言文化和文学名著引导的同时,应该重视属于自己的,别人没有的东西,思想上要树立一种全面发展的民族学生观。我们要转变自己过去对民族地域文化歧视的态度,不要让“钻石从你身边溜走”,因为钻石就在你的脚下!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宣传学习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这一文化的热爱。教师同时要扮演好文化的传承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深入民间虚心向老艺人学习,收集民间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对学生进行民族地域文化的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文化保护和延续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不要以为高雅的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才登得了大雅之堂,把民族地域文化拒之于课堂只外。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只有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结合起来,做到雅俗共赏,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投入也显著提高,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

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 举措与主要经验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给予了特殊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当前和今后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继续坚持,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曾相继制定或发布过一些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比如明、清统治者把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作为“治国安边”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义学、社学、书院等,但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且这些都建在临近汉族的地区或民族地区较发达的城镇,在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学校可言。民国时期,受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虽然也设立了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民族教育,上述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蒋介石出于军事的考虑和政治目的,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兴办了一些学校。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了倒退局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乃至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只是寺院和经堂教育,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中小学校,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几乎是空白。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新疆地区192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宁夏1949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及凉山彝族为2%。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盲率极高。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在95%以上。即使文盲率较低的朝鲜、蒙、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文盲率也在40%-60%之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坚持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多种政策,不断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95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和任务,并决定在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山西路小学刘素娥摘要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练习说话突破难点演示过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电化教育是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各种电教器材,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这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特别重要。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

小学语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第二课时:展示修改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请作者朗读,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1)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2)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3)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作文就是这样简单、快乐,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人、事、物,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作文。写好一个人,只要写一件能够表现他特点的事情,并且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来写,你写的这个人就会活灵活现地站在文中了。 3.展示作品: (1)孩子们,每个同学的作文都有自己的优点,说说这次作文中,哪些地方你认为写的不错?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一个标点,只要你认为写得精彩,用得恰当的,都可以起来展示给其他小伙伴听听。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1)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2)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四、将自己的作文配上美丽的插图,张贴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作文的快乐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第六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童年生活”,全单元主要包括《童年的水墨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肥皂泡》和《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剃头大师》前后充满趣味和无奈,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小沙“怕剃头”的感受。《肥皂泡》全文质朴优美,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并查找资料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很常见的故事,记得结合课文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找出关键词,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练习写作。 3.单元教学建议: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和感悟童年生活。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实现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将对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民族地区经

济的振兴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接力,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拖累和包袱。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一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团结;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普通话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1.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农村老师的重要性及意义 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了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度并不高,教师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另外,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不够广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普通话的表达事物的能力稍有欠缺,导致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所偏差,影响力学生的学习效率。 2.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及意义 普通话的教学,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习惯养成以及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学好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是他们未来走出山区、与外界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1.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对于普通话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普通话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普及度以及应用程度有很大的欠缺。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普通话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或者是方言进行授课。 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普通话的接触程度不到位,学生一旦长时间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会大大降低对普通话的学习能力。 2.受地方语言的影响 由于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语言系统,所以在对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相当于另一门语言,他们

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进行非常系统的学习,加上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学习条件并没有那么好,导致了学生以及老师在进行普通话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通话教学效率的对策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广泛,导致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语言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影响了各个地区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普通话的大力普及,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普通话对于整个社会的进一步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学校是孩子打下语言习惯以及学习基础的主要环境,所以,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通话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创建良好的普通话教学氛围 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殊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无法在学校以外的地方接触普通话,没有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对普通话进行学习。普通话是一门语言,要想从根本上对其进正确的学习,教师首先就应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融洽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普通话的学习。另外,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直观的发现学生在普通话发音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的纠正。 例如,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普通话,让学生跟着录音机中的声音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发音不标准的情况要及时的进行校正,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发音习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普通话与学生进行游戏互动。例如,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利用普通话轮流朗诵老师提前准备的绕口令,对读的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小红花。对于朗诵结果不是很理想的同学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普通话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如询问学生吃饭了么,吃的什么,从这些简

浅谈少数民族 地区的教育工作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要求我们:当今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可是,这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又谈何容易呢?简直就是一个最高要求和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地区差异和现实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要想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我肤浅地认为,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情况基本都趋于有家庭贫困,单亲孩子、孤儿、汉语不熟练、不会写字和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做等。这些因素就是造成该地区适龄儿童辍学、逃学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如在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发动全班同学去关心帮助,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家访等,一步一步地使这部分学生转变或彻底放弃厌学、逃学的观念,这样就养活了学生的辍学。 二、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有部分家长的思想极为落后、守旧。他们认为孩子读书无用,官都被我们“大汉族”当完了,送孩子读书不但

家里少了一个找猪菜或放牛的劳力,而且还要支付他们眼里认为不该开支的笔墨纸张钱,所以他们宁愿强留孩子在家干活,也不情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这就给我们正常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要彻底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思想落后、守旧的观念。我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多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谈心,对他们进行道理说服,或向他们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让他们知道读书不仅是对个人、家庭,甚至对他们祖祖辈辈所耕作的那遍土地,对社会,都极其重要。 三、对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虽然极为落后和守旧,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听村寨中有声望的领头人的话。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来开展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向他们大力宣传,目前党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从而让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学。其次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小组领导搞好关系,充分利用他们在寨中的威望去做好群众工作。第三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地区群众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对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困难的、艰巨的。但面对困难,没有哪个人选择逃避,而是在现实工作中去探索、学习、尝试一切实用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认真、细致地去努力工作,才能较好地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7-11-23T10:19:58.1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8期作者:李文丰[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凉山彝族边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新建乡中心小学校李文丰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凉山彝族边远山区的语文教学情况,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如何提高其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凉山彝族边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凉山彝族边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涵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具有关键地位。特别是针对我国凉山彝族边远山区的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对其未来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如何通过有效而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者 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在凉山彝族边远山区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积极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凉山彝族边远山区的生活质量已获得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教育事业也更加重视,而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更是得到当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是彝族学生运用以及掌握汉语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品德以及情感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对凉山彝族边远山区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当前凉山彝族边远山区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2.1 农村学生教学难 当前,在凉山彝族的农村地区,由于语言环境的因素,多数语文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基本使用本族语言开展教学,在长期的教学中,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汉语的思维模式和使用习惯。同时,部分语文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也较差,导致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较低。 2.2 汉语应用环境差 在凉山彝族的边远山区,学生的长辈和父母依然使用本族语言交流,本族语言是其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而在缺乏汉语环境的条件下,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3、在凉山彝族边远山区开展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分析 3.1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凉山彝族地区,其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沿用固化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前领读文章,学生坐在台下跟着教师复述,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汉字,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书写,而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下,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难以激发彝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引领,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给予学生信心,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文章,当学生遇见不懂的问题和不认识的生字,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对句子和文章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在平等而互动的环境下,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 3.2 积极引入双语教学 由于凉山彝族的学生从小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家中长辈甚至父母也在使用本族语言,因此,对于语文知识经常会感到学习困难,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走进校门不久,难以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双语教学的模式,将彝族语言和汉语充分结合,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研究,通过双语为学生编制儿童和民谣,进而在欢乐的气氛下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3.3 将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充分结合 由于凉山彝族地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与汉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将彝族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充分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提炼教材中与彝族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并且将其科学整合;其次,以语文知识内容为融合点,抓住一切机会,将实际生活与语文知识充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句子和词汇,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将已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而更加牢固的记住语文词汇和句子。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届别2012届 论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题目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阿智翠 学号20080840138 指导教师李佳 教务处制 ‘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没有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前言 (1)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1) 1.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 1.1.1“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出现的问题 (1) 1.1.2 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1) 1.1.3科技落后 (1) 1.1.4 贫困面大,辍学率高 (1) 1.1.5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 (2) 1.1.6 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2) 1.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2) 1.2.1 政府教育投入主要以“自上而下”投入模式 (2) 1.2.2 农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没有得到实现 (2) 1.2.3 就业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就业援助机制不健全……………………………(3 ) 二、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 (3) 2.1 物理学科学内涵 (3) 2.2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的调查 (3) 2.2.1 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 (3)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 三、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发展趋势 (11) 3.1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政府的责任 (12) 3.1.1 教育资源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 (12) 3.1.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 3.1.3 建立、健全西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机制 (12) 3.1.4 把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与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结合起来 (12) 3.2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措施 (12) 3.2.1 针对“撤点并校”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2) 3.2.2 针对经济投入不足,科技落后,辍学率高的问题要实施的办法 (12) 3.2.3 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应改进的办法 (13) 3.2.4 针对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问题应做的事情 (14) 四、附录 (15) 关于高中学生物理难学的问卷调查 (15) 五、致谢 (15) 六、参考文献 (16)

多媒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

多媒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科技发展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的应用使语文教学情景交融,让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让古老的中国诗歌融进了画意,让优美的图画酝酿了无限的诗情。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 一、多媒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开始讲解生字,之后是读课文、讲解课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用贴切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比如,在讲解贺知章的《咏柳》时,把春水微微荡漾、柳丝款款轻舞、紫燕嬉戏柳帘的画面在课堂上播放出来,配以反复的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课堂仿佛被搬进了春天的烟雨江南,教师带领学生在诗情画意里自由地徜徉,充满了活力。 二、多媒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色”起来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让课堂“活”起来,还能够让课堂“色”起来,多媒体本来就集声、光、色于一体,在课

堂教学中,“色”更是发挥了无限的魅力,在《我的祖国》这堂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色”带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博大,湛蓝的大海、洁白的雪山、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稻谷……课堂立刻变得五光十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愫,加深课堂的记忆,领悟课文的内涵。 三、多媒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乐”起来 多媒体教学还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欢乐,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动画片的熏陶下长大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以动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课堂洒满欢笑,让课堂“乐”起来。比如,在《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动画片的效应,把课堂内容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加入动画的搞笑元素,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享受动画片的欢乐之时,学到课堂教学的内容,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四、多媒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满”起来 多媒体教学,让课堂丰满起来,使整个课堂没有留白,学生也没有“满堂灌”的疲惫感,而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接受知识。这样不仅使语文教学更生动而贴切,而且能够表现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比如,在《生命,生命》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表现出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生命律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赞歌,每一次生命的涌动都是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从而让学生领略每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

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吸引外来的优秀的教师资源,本地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水平不高,学生没有机会领略知识的真正魅力,潜力难以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直观、形象的特征,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因而得以广泛推广。 本文就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问题,从三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二是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三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小学生求知、表现欲、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模仿、有效注意时间短;对那些有趣、放松、快速、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生动形象、直观的变幻多样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运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儿童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信息海量,能充分创造出个性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示出多媒体教学无于伦比的优势。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培养旺盛的求知欲,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而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像、幻灯、配乐朗读、播放音乐、配备图片,恰恰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活,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以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唤起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给予体验之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我在教白居易的《暮江吟》,运用多媒体,首先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映入同学们的眼帘,优美的古筝声作为背景音乐,一位诗人站在江边赏月吟诗,一轮明月高挂天中……整个画面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进入情境,同时也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样让学生伴着音乐朗诵时,自然就能体会诗中的韵味了。 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海量信息,拓宽学生见闻。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终审稿)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宜州市民族中学陈绍斌黄汉帅 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是实施义务教育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老大难问题,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它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滞后因素。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陈腐、教育内部缺乏活力三个因素。鉴于此,为较好地解决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在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然面临很大歧视,报告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全球女童小学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男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小学年龄段,全球有1.04亿儿童失学,其中女童仍然占57%。此外,在128个向报告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只有52个达到或将要达到中小学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报告认为,教科文组织希望在2005年前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任务十分紧迫。报告还指出,中国在改善女童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不过在中学阶段,男生仍普遍多于女生。 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哪一个国家实现了农村女童的义务教育,那么,就可以认为它已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这充分说明,女童教育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民族风俗等对女童教育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各地区的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女童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这一高一低,并不是由女童与男童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和他们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一般说来,制约男童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制约女童教育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各地区的女童教育所以展现出不同特点,是与这些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等诸多因素,严重损害了女童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拮据,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女童教育发展陷入困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