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元文化史

宋元文化史

宋元文化史
宋元文化史

宋初(太祖和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直接控制军权: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更戍法(兵不常帅,帅无常师)、设枢密院直

接管军(以文驭武)

2、行政权:中央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并设“计相”分其财权。

3、地方权力:文臣任职,削夺地方官权力。一地方官只管辖一地;地方无财、军、司等权。

4、控制财权:设转运使“制其钱谷”。

5、任命制度:官、职和差遣使,防止对官职位长期霸占和滋长腐败。

6、科举考试:严格程序、增加名额、提高待遇、倡导

7、管束宗室,防止外戚和宦官专权【陈邦瞻: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

宋朝处理宗室问题的原则:

“赋以重禄,别无职业” ;“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

限制宗室参加科举,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宗室不得统帅军队,宗室不得担任宰相

外戚不得任“文资”,外戚不得任“侍从”,外戚不得任地方官,外戚不得统帅军队

北宋的积弱: 1. 中央集权政治 2. 重文轻武政策

辽与北宋的关系:979年,高粱河之战

986年,雍熙北征“不敢北向”

1004年,澶渊之盟

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获,辽亡

宋辽关系

979年,高粱河之战(宋太宗亲自率军攻打幽州城,萧太后放权给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两位名将,宋太宗狼狈地骑驴逃脱)

986年,雍熙北征(宋太宗遣3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幽云,向辽国南境发起全线进攻。萧太后[绰]率幼帝御驾亲征,杨业也在陈家谷一战中遇难。)“不敢北向”

1004年,澶渊之盟(萧太后“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在澶渊城下摆开阵势。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真宗勉强亲征,宋军大振,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审时度势,顺势采取了与宋通好的建议,逼迫宋朝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双方以白河沟边界;沿边维持现状;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边关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和平共处120年)

【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虏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富弼《上河北守御十三策》】

唐宋文化的比较

(一)绘画

唐:李思训、李道昭父子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吴带当风”;

韩干画马雄健肥硕——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

宋:文人画北宋中期,苏轼、文同等人极力提倡抒情写意、追求神韵的文人画,他们多以枯木、竹石之类为题材,在作品中注入书法技巧和文学趣味,其艺术实践和美学理论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文同的《墨竹图轴》;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卷》

《寒林平野图》(北宋李成)李氏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以平远构图法表

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从《寒林平野图》,可以感受到画中的那份萧瑟和清旷,画面上近景长松亭亭,古柏苍虬,老根蟠卧,远处山峦绵亘,溪流迂回,空气中烟霭迷蒙,一派萧森景象。画中松树用墨极为清淡,松干枯瘦、多节,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整个树身以淡墨通过,树身显得格外中空灵秀挺拔。正如米芾所说,“乃若天成”。树冠枝针繁茂,凄然生阴,树梢细枝出笔劲锐,形如蟹爪。郭若虚说此处用笔“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从中可看出李成用笔尖俏爽利的特色。(二)书法

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

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

宋代书法名作:苏轼为宋四家之一,也是开创宋代新书风的主要倡导者。他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调突破前人成法,以书法来表现个人的情感、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极富天真烂漫之趣,尤能体现宋人“尚意”的艺术特色。苏轼传世名迹之一《黄州寒食诗帖》。

唐宋文化差异原因

?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

?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唐宋词的艺术特质

?表达心绪的文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钱钟书《谈艺录》世界史家评论:“宋朝的文化是中国人天才最成熟的表现”,“几乎每一位有教养的中国人,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哲学家”。

宋代艺术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情感,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转向精灵透彻的心境意趣的表现。

它有中年人的睿智、冷静和洞彻,却没有了少年时代的野性和青年时代的豪迈。

封建社会前期艺术的壮美淡化乃至消失,代之以优美的艺术风格——含蓄、和谐、宁静,甚至是平淡。这种备受有宋一代文人推崇的平淡绝非贫乏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平静而隽永,淡泊而悠远,是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美术史一般将宋代绘画分为 4 个时期

(1)北宋前期(960 一1100 年) :这一时期由南唐、后蜀和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画家称雄画坛。山水画尤其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其后有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翟院深、郭熙、李成宗等。花鸟方面以赵昌、崔白、易元吉为名家。

(2)宋徽宗时期(1101 一1125 年) :皇帝、朝廷对书画的提倡,画院的建立,为画家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宋徽宗在位时,画家如云,朝野创作都十分繁荣。代表人物有李唐、张择端、李公磷、王诜、赵令攘、米芾、王希孟……。

(3)南宋前期(1127 一1194 年) :南宋迁都临安后,重建画院。宋孝宗、宋光宗时期,

画院依然兴盛。这时期的著名画家有李唐、刘松年、赵伯驹、李嵩等人。

(4)南宋后期(1195 一1279 年) :当时宋王朝偏安已久,湖山秀丽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风格的变化。南宋后期的巨匠马远、夏圭开一代风气,梁楷开写意人物画之先河,皆成后世楷模。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宋代画坛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峙立】(1)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2)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赵昌、崔白、易元吉、吴元瑜、马贲、李安忠、林椿、李迪等均在艺术上各有独诣专长。崔白影响尤大。

1、繁荣阶段

徐熙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黄荃《琵琶山雀图》徐熙《豆花蜻蜓图》

这两派因为生活境遇和性格的不同,在绘画上自然形成了取材、意趣的不同。徐黄二人的成就不仅标志着花鸟画的技法已趋成熟,促进了宋代花鸟画的空前繁荣,而且对一千多年来众多的花鸟画风格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历代花鸟画家,虽在技法上各有创新,但莫不源自“徐”、“黄”二家。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派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主要体系。

2、鼎盛阶段

崔白,宫廷画家,工花竹翎毛,尤以善画败荷凫雁著名。画风特点是“体制清淡,作用疏通”,其《双喜图》画深秋寒风中树梢秃落,秋草枯断,好似有萧瑟风声和喜鹊的喳喳声,整个画面有一种不安的气氛。

宋徽宗赵佶是花鸟画集大成者,他设立画院,奖励画艺,优遇画家,甚至开科取士,征集画工。由此,工笔花鸟画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达到盛极一时的黄金时代。赵佶传世作品很多,如《芙蓉锦鸡图》为双钩重彩画风,画面上景物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造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生动传神。

【宋元山水意境】宋元山水画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北宋山水画气势宏伟,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而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墨色恬淡;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北宋的山水画

李成:善画寒林平远,史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

范宽:名中立,字中正,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生卒不详。活动于北宋早期,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 一1032 年) 尚在。生性宽厚、豁达大度,故有范“宽”之称。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受李成影响更大。遗存到今天的代表作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史评:“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

郭熙:字淳夫,河阳( 今河南温县) 人,宋神宗时画院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他的山水画理论,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传世作品还有《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林泉高致集》:三远论;“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王希孟:宋徽宗时画院学生,后入宫廷文书库。宋徽宗曾亲自授其画艺。年方18 岁时,

王希孟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创作了横1188 厘米,高51.3 厘米的青绿山水画巨制《千里江山图》。此图献给宋徽宗后不久,王希孟即去世,时年仅20 岁。

南宋山水画

南宋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开创南宋山水画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的南宋四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其影响直至明清不衰。

李唐( 约1066 一1150 年左右) :字唏古,河阳( 今河南温县) 人。48 岁应宋徽宗翰林图画院考试,以“竹锁桥边卖酒家”列为首选,遂为画院画家。《万壑松风图》是代表李唐风格的作品。

刘松年: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图》长卷,在技法上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

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典范画家,以斧劈皴写边角之景的艺术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尤为充分的体现。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夏圭的《雪堂客话图》。

《寒江独钓图》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范围比起唐代、五代的绘画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平民市井乡村生活,各种社会风俗活动,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描写民俗和城乡风物的风俗画,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前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市民生活安乐而丰富多彩,于是把风俗画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历史故事画的创作,则是画家通过对前代故事的描绘,以古喻今,表达作者对当时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绚烂的工笔重彩向线描和水墨写意演化。刘松年《中兴四将图》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元代美术

元代美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整个绘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成为画坛主流,绘画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同时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元代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

“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绘画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大致有两种风格类型:

一种为浅绛,山头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富春山居图》是代表,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誉为浙博“镇馆之宝”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

居图》其实只是它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第二种风格是作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九峰雪霁图》是代表。

宋元瓷器

两宋时期,中国瓷业臻于空前繁荣。制瓷工艺在前代基础上有长足发展,技术手段更为丰富而精湛。

官窑与民窑、南方与北方,皆在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基础上,发展至极为成熟的阶段。

不同的瓷窑体系,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仿效与融合,形成名窑并列,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宋代名窑瓷器定、汝、官、哥、钧

宋代先后在开封和杭州建立官窑,其釉色多为月白、粉青、灰青等,器表多有大小开片,器底无釉,露出赭黑色胎,称为“紫口铁足”,器型规范,有洗、盘、碗、碟等日用瓷及贯耳瓶、海棠瓶、双耳炉等陈设瓷。

哥窑窑址尚未确定,目前仅见传世品,其瓷釉多灰青、米黄等色,釉面光泽柔和,最大特色为釉面开片,大小纹片结合,匀整清晰。纹片经人工染色,大的呈黑或深褐色,小的呈黄褐色,世称“金丝铁线”。左上图为官窑花瓣式洗;右上图为哥窑海棠式洗。

一、宋瓷概况

1、宋代被称作“瓷的时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2、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北方都有许多名窑。

3、釉色增多,装饰方法丰富多彩。

4、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代替了金属、漆器。

5、定、汝、官、哥、钧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二、宋瓷兴盛的原因

1、饮茶之风盛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之后,海上形成一条“陶瓷之路”。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

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

三、宋瓷的特点:

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元代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当釉开始熔融后,火焰呈还原性,烧到最后阶段要成为中性或略带氧化性,此时釉料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元代烧成的青花和釉里红,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宋代文学

特点:1)主题:政治关怀、道德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2)审美情趣的转变:以俗为雅,追求平淡。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平淡而山高水深。--黄庭坚

3)讲求理趣的意境,好发议论。

4)讲究格律技巧和用典。

题材:世俗化、政治民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等为多。

文体功能:文实用、诗言志、词娱情。

各体文学的发展地位:(一)词的发展:鼎盛

(二)文的发展:六大家、理学家古文

(三)诗歌的发展:别有特点

(四)小说的发展:话本

(五)戏曲的发展:杂剧、南戏

宋代文学在词、散文、诗歌与小说、戏曲等各方面都有发展和创造;它在我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词:1、词的出现:隋唐

2、词的特点:(1)在形式上具有音乐上的标志

(2)在体制上长短大小各不相同

(3)在格律上某些方面比诗自由些,某些方面又比诗要求更严

3、词的发展进程:民间-豪门宫廷-文人的创作

文:散文:杨亿、刘筠-骈俪;柳开、石介-恢复韩柳传统;欧、苏诸家的努力,发展到高潮。

古文:道学特盛,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文从容平易,专发挥性理、表彰经义;语录体,比较通俗,但缺乏文采

诗:1)思想内容广阔: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五大特征——议政、爱国、民生、社会

画面、品评艺术

2)艺术形式独特:议论化,才学化,散文化;重手法的翻新与改造

【原因探究(钱、闲、敢说、能说)

1、知识分子自身素质

知识分子科举出身,集学者、文人、官僚为一身。出入儒佛,亦官亦文,深于学问,涉身世事,使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趋于冷静、哲理和务实,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薄(放得开则能淡泊,参得透则能自由)。沉湎于理性生活的結果,培养出了崇尚自然、平淡、老境的审美情趣。其具體表現就是在文章內容上谈理的作品多,其手法上常表現為長篇大论、在詩中则表現為“理趣”。

2、有品节又有涵养的精神

这使他们对物对己的心态更为圆融、宽容。表现在审美活动则雅与俗、刚与柔兼收并容,甚至以丑为美。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表现出对世间

生命循环的哲性思考。又如梅尧臣《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有机结合,既怀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追求个性的自由超迈。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道家:清静自然,逍遥无为;

佛教:众生皆苦,世事无常,随缘任运,和光同尘。戒贪、嗔、痴。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与唐人相比,宋人更加理智、冷静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审美情趣转变:以俗为雅。

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黄庭坚:“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题材: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躬耕、狩猎、烹茶、饮酒、习字、游览……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语言: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恁”、“怎”、“争”、“看承”、“都来”、“抵死”、“次第”等。

宋诗

唐诗与宋诗异同:

1)题材不同:宋诗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日常生活。

2)语言不同:宋诗采用俗字俚语。

3)表现手法不同: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4)美学风格不同: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5)宋诗在思想内容上有别于唐诗:在宋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统治阶级不恤民瘼(人民的痛苦)的作品为数很多,而忧国伤时、力主抗敌御侮、心系失地的优秀

诗篇,则成为南宋诗坛的主流。

6)宋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别与唐诗:在艺术旨趣上,宋诗主要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散文化、议论化、使事用典等特征明显。呈现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7)宋诗显露,唐诗含蓄;宋诗以议理见长,唐诗以神韵取胜。

宋诗发展脉络:北宋初期:模仿唐诗

北宋中期:别开生面

北宋中后期:宋诗极盛

南宋时期:中兴四诗人

宋诗尾声: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宋诗艺术特征的成因:1)唐诗给宋人的沉重心理压力

2)宋人读书条件好,重视学问

3)理学、心学流行

4)宋人生活的精细化

宋诗的影响:1)创立了与唐诗相对的诗歌典范。

2)历史上围绕宋诗的争论。

宋诗对后代,特别是清代很有影响。清代前期的翁方纲、蒋世铨等推崇宋诗,查慎行、袁枚、赵翼等都受到苏轼的影响;晚清“同光体”的盛行,更标志着宋诗的“中兴”。在中国诗歌史上,宋诗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江西诗派:1、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由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师法江西黄庭坚,故称江西诗派。

2、方回《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杜

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3、此派诗人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

喜用拗律、险韵。

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南宋中期诗人

?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谈宋诗主要特点

其它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於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在唐代是发展到了顶峰,紧承唐代的宋代诗歌只有走出唐诗的藩篱,另辟蹊径才能得到发展。在宋朝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宋代诗人不懈的探索当中,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最终形成。与唐诗相比宋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诗歌的体裁和语言趋于通俗化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较唐人有了很大的转变。宋代文人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潮下,尤其是禅宗这一世俗化的佛教宗派的影响,加之宋儒弘扬了韩愈吧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修养。所以,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之中的雅俗之辩,关键在于主题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以上两点原因成就了宋诗在题材上的开拓。

宋诗在题材上较成功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被宋人写入了诗中。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送别诗、山水诗在宋代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宋人的送

别诗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多写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诗歌的语言也开始采用俗字俚语。

2、诗歌中鲜明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北宋王朝覆灭,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宋朝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节结束的。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面对这样严重的国家形势,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国家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的宋代士大夫们忧心忡忡。

爱国主题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它是深沉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宋朝历史环境的产物。最能体现爱国主题和时代精神的是陆游和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义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

宋诗的特点,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4、诗歌平淡为美的风格追求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代很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等等都可视作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这种“平淡”

实指一种超越了雅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这种风格的形成于前面我们提到的宋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有关,也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有密切的联系。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正如范仲淹所

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

宋诗的理趣意味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通过象征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典籍,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其内在蕴含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的理趣,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富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句。比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篓篙满地芦芽短,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后两句的议论,却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一种豁然开朗的了悟感油然而生。诗歌的意思就到此为止吗?结合诗题,我们仿佛又找到了通向真理的命门,“原来作者借‘看一庐山’作比喻,表达对佛家置身世外的赞美和作者对佛理的认同。于是此诗从析理入佛理,发妙思于奇想之外。”’诗歌巧设玄机,初慧叠出,耐人寻味。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很形象、很新鲜的比喻,说明书中内容那么精深,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活的写作源泉。完全通过形象在说话,使人感到生动可爱,充满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景入理势,就是将理完全融在诗里,诗完全化在理中,令人初初看去,似无哲理可言,细细味来,却有深意可道。

比如苏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断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就不仅有深刻的讽喻作用,而且很富有哲理。这首诗的原意是作者向身为州守的范仲淹说明,自己作为一个掌竹练兵的巡检,权力不大,关系疏远,所以得不到推荐。而那些直属州府管辖的官兵,因为与州守较为接近,就好像近水的楼台,先得月光,向阳的花木,易为春色,容易被优先举荐。这首诗很巧妙地利用两组景物,暗示了上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直至今日,“近水楼台”仍被用来比喻利用与某人或机构的亲近关系,取得某种利益与便利,进而批评那些为了照顾关系而给子他人以特殊利益和便利的人。

宋诗更加加深了对象征意象的理解,它用象征的手法使物与人产生紧密的对应关系,把“意义的表现”寄托于“感性的观照”,不仅能增强表现力,更能把深刻的道理蕴涵于外物,使诗歌富于趣味。首先,通过意象玩味宇宙力物的奥秘。比如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弗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通过雪、梅两个意象的互相比较,暗藏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前两句以轻快的笔调生动活泼地勾勒出春临大地,万物争春的热闹景象。后两句中,把梅和雪置于一个审美角度加以比较,才发现雪与梅各有短长。就色彩而言,雪的洁自是梅难以匹敌的,而梅的清香也是雪所不及的。雪因洁自取胜,梅以清香出众。从而引出了一个对万物都适用的真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惟有善于捕捉事物的闪光点才能得到真正的美。可观世界也汇是因为这些“不完美”和“不完美”的存在,才一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因而,本诗借雪和梅这两个意象象征了在某一方面有一特长的事物,探究了宇宙间的最普遍的真理。

其次,通过意象玩味社会哲理。比如著名的王安石的《登匕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于山颠之上,居高临下所抒发的感慨。“浮云”象征奸佞小人,不要害怕奸佞小人阻挡改革的步伐,只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诗中用感性的意象象征了一个社会道理,表达了富有哲理意味的政治情感。而且诗中洋溢的胸襟开阔,目光远大,气魄宏放,超越一切障碍,高瞻远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使诗歌超越了一般的登高望远情怀,具有了更深的哲理的社会内涵。

再次,通过意象玩味人生人格。比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咐千声随意转,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通过画眉鸟在林间“百啡千声”的啼叫和花丛林间的自山飞翔与“锁向金笼”的****羁绊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厌倦仕途的黑暗,想归返山林的思想。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喻,以余笼象征为官入仕,虽然荣耀,但它的代价却是失去了可贵的自由和天性,这也代表了古代文人在为官和为民两种生存方式间徘徊的困惑。

可见,宋代哲理诗通过对山水景物诗意的观察和描写,深深蕴藏着大自然的奥妙和人生的警语。让读者剥开层层意境的“迷层”,看清诗中的哲理,也是领略到诗中至美至善的人类智慧的时候。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中外文学史1998-2013整理版

2013年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普通话 2、形声字 3、词类活用 4、《古诗十九首》 5、性灵说 6、问题小说(五四时期) 二、简答: 1、说明轻声的用法及作用。 2、“瓦、虫、谤、诛、响”的今义与古义相比,有何不同?(一共七个字,还有两个不记得了) 3、论述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 4、试析孙犁小说的风格。 5、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1、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性格。 2、“新女性小说”有何艺术特征?你对此有何看法? 3、试论劳伦斯《虹》的艺术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文学类考研真题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30分) 1.现代汉语 2. 六书 3. 互文 4.唐传奇 5.拟话本 6.革命历史小说 二、简答 1.字典与词典有什么不同。(15) 2.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5) 3.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10) 4.简述“十七年文学”政治抒情诗的艺术形态。(10) 5.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10) 三、论述(20*3) 1.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西游记》说:“作家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又每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结合这段话,简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论析“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不足。 3.论析福克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成就。 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九歌 2、唐宋派 3、七月派 4、元小说(新时期) 5、骑士文学 6、魔幻现实主义 一、简答。(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孟子》的论辩特点。 2、南戏与杂剧在形式上有何区别。 3、简析《白鹿原》中的“寻根”意识。 4、简述巴金文学创作的精神历程。 5、人文主义文学。

希腊文化--欧洲文化史复习资料

Greek Culture: Two Major Elements of European Culture ?The Greco-Roman Element Parthenon:the chief temple of the goddess Athena( the goddess of wisdom, arts and warfare) built on the acropolis at Athens She-wolf: Romulus & Remus the Colosseum: gladiator ?The Judeo-Christian Element menorah Greek Culture ?Historical Context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Literature ?Philosophy ?Lasting Effect Historical Context: Trojan War (1,200 B.C.) The Trojan War broke out at the end of the Mycenaean Civilization. All the city-states in Mycenae sent troops to help form a coalition army for the battles. Not long after the war, the Dorians from the northwest of Greece invaded and destroyed Mycenae in about the 12th–11th centuries BC. The war originated from a quarrel between the goddesses Athena, Hera, and Aphrodite, after Eris, the goddess of strife and discord, gave them a golden apple, sometimes known as the Apple of Discord,

中国文化史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三是浩然正气。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欧洲文化史的五个阶段

欧洲文化史 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B.C~476 A.D) 主要是古希腊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罗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践(Paganism)。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 二、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 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杰作是史诗《神曲》(Divine Comedy)。 三、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15~16C) 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的是人文主义(Humanism),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对抗(reaction)。 代表人物有: 1.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 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Pope,pontiff)专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穹顶上的壁画《创世纪》,(Genesis)以及圣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卫》(David)等。米氏又是建筑师、诗人。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代表作有《蒙娜丽莎》(Mona Lisa),《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工程师,确是多才多艺(versatile)。 3. 拉斐尔(Raphael,1483~1520):代表作有《圣礼之辩》,(The Triumph of Religion,又名Disputa),《雅典学派》(the School of Athens)。他所设计的52幅梵蒂岗壁画世称“拉斐尔圣经”(Raphael's Bible)。 4. 提香(Titian,1490~1576):威尼斯画派中的调色大师。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venus of Urbino)等。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论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摘要:清朝时期,曾经拥有与西方交流的良好契机,却因统治者的专制、愚昧而夭折。至使清朝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清朝末年,虽有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政治、思想、科技的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制统治封建思想改革 说起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不得不提起传教士这一重要媒介。16世纪中叶起,以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作为文艺复兴之温床的“建学育才之法”。传教士从上层入手,改变传统的传教策略,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某些形式进行传教,传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清政府还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组织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采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与此同时,康熙还开设蒙养斋,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人才,组织编纂了包含有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律历渊源》。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清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等都相当得感兴趣,如果当时在中国大力推广西学,中国应该早就走向了近代化,思想和科技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保持世界先进国家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超级大国迈进。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为什么没能大力推广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清政府的历代皇帝大多不傻,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限制西学的传播。当时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受过多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们都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是先进于封建主义社会的,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

[0268]《中外文化史》 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0268]《中外文化史》 第一次 [论述题] 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 一、名词解释 1.文化 2.文化传播 3.文化冲突 4.文化相对主义 5.文化模式 6.文化元素 二、简答 1. 列举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分别简要解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3. 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2.文化传播 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或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将之融入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 3.文化冲突 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常表现为某一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5.文化模式 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6.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二、简答 1. 列举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分别简要解释。 答:一、规范特征,对文化分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感,规定其应当或不应当、善或恶;二、艺术特征,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歌唱、装饰等;三,认知特征,文化的知识分子对所在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以及人事周遭所做的认知了解的总和;四、器用特征,文化的知识分子因生存或求知等需要而采用的工具之特征。 2.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答: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相对地,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3. 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 答:文化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的物质文化,它不但是人类创造的器物,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带有某种文化价值;第二个层次是以行为规范为主体的规范文化,这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办事规则和共处规范,即制度文化;第三个层次是认知文化,是指人们的各种知识,包括态度、价值和信仰等,即精神文化。 第二次 [论述题] 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 一、名词解释 1. 罗马法 2.小农经济 3.西方文化 4.荷马时代 二、简答 1.农耕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发展有何影响? 2.西方文化的起源的克里特文化有什么突出特征? 3.为什么说宗法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 4.中国文化的起源主要有哪四项,并简要说明。 三、论述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 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 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1.直立人,亦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 巫山人。1986年发现于四川巫山,距今200万年左右。 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的直立猿人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蓝田人。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65至80万年,脑容量约在780ml,同时出土还有旧石器初期的打制石器。 北京人。1929年发现于北京西南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距今50万年左右,平均脑容量为1075毫升,身长约法156厘米,群居洞穴,狩猎为主,打制石器,用火痕迹明显。

欧洲文化的起源读书笔记

《欧洲文化的起源》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我最近在拜读《欧洲文化的起源》,一本充满智慧与历史文化底蕴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出版的年代太过久远了,泛黄的书页,生锈的书钉,却给了一份与众不同的读书感觉。细细品味,仿佛在翻一份老黄历,内容真实而吸引人,总是给予我新的知识与见解。 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传说与事实这一部分里面的神话了。其实这学期我在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就特别对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特别感兴趣,而《欧洲文化的起源》这本书正好凤毛麟角般的涉及到一点,简直就是无巧不成书。 美丽的古希腊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神奇的梦。这里有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在神的故事里,有着一个庞大的神的谱系,这些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并不像那群东方之神一样忧患重重、忍辱负重,而是打打闹闹地过着人一样的世俗生活。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正是因为幻想与人性的融合,才使得这些神话故事拥有无穷魅力。在英雄传说中,则大多是英雄们为民除害的故事,有赫剌克勒斯的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珀尔修斯取女妖头颅的故事,忒修斯杀死食人牛的故事,奥德修斯漂泊的故事等。在这神话的遐想中,古希腊人寄寓了自己的智慧、理想、情感、愿望。虽然,神话是先民们通过想象对自然和社会的解释,但也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因而它的天真浪漫,它的活泼乐观,它的纯真质朴,都成为人类童年时期自由天性的真实写照。童年,有粗野的儿童,也有早熟的儿童,而马克思却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今天,当人性的童贞逐渐为成年的理性所取代的时候,这时你却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回那份童年的纯洁无暇。这便是古希腊神话所显示出的“永久的魅力”。 同时古希腊神话是一部以神话方式记载的人类历史。古希腊神话中有的传说,可以看成是用象征文化方式记录的人类发展简史。比如,英雄传说中,海格立斯曾作了十二件大功,他杀死了九头水蛇。那么据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考证,这实际是代表了人类所走过的文明历程。涅墨亚雄狮是大森林的象征,九头水蛇是沼泽地的象征,实际是表明了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征服大森林,迈进农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又如,提修斯杀了米诺托牛,则是曲折地反映了雅典王子提修斯冒险到克里特岛获取航海术这段历史。又如,著名的三美神金苹果之争,其实是关于土地平等权益的一场争端。由此引发的特洛伊战争则是古希腊为拓展生存空间,谋求海外制高点的一段挑战自然的历史。人们考证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

中国文化史标准答案答案

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及答案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①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也使中国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 ②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 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 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 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④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学者刘 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 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著名学者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林语堂抓住南北人文的差异特点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如果以区域细分的话,在中华土地上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 2、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①人本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仁 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与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②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 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上把和谐放在首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③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官制度经过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1.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靖康之变。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光武中兴B.绍兴和议C.庚申之变D.甲午战争 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 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通过对秦国18位宰相的出身进行详尽考证,最终发现这18位宰相中出身贵族的只有5人,其他的是以平民身份跻身卿相的。许先生的这一考证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 ①宰相制度还不健全②墨学曾为显学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大④走向富强的原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我国古代商人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大多数人认为“无商不奸”或者“无奸不商”。但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商人却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他们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儒商比较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主要表明当时社会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发生改变B一部分士人考取功名做官后兼营商业 C商人“见利忘义”和行为遭到批判D儒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人的价值观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京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规范之美”与“自由之美”也适用于评价唐朝和宋朝的 A政治制度B对外关系C绘画艺术D儒家思想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欧洲文化中世纪四位伟大的人物

欧洲历史的中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公元5-11世纪为初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12 -15是中世纪的中期,也是它的全盛时期;公元16-17世纪是中世纪的末期,是封建社会衰落瓦解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是在混战的状况中。在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中,以六世纪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公元8世纪末和九世纪初,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查理曼国王在1800年被教皇加冕,授予“罗马皇帝”之称。查理曼大帝应该说是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人物了。 在学术和科学方面,中世纪的欧洲知识为即将道来的西方新兴世界作一些铺垫。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和他的卡罗林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阿尔弗莱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和他的学术中心,还有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的经验哲学(Scholasticism)和托马斯主义,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Roger Bacon)的实践的重要意义,无一不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harlemagne and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Backgrounds ?Born in Aachen city in 742, where became his capital later ?Grandpa. Charles Martel was mayor of palace of the Merovingian Dynasty ?His father Pepin Ⅲ was the king of L…empire carolingien(法语:法兰克帝国), who was also created the les Carolingiens (法语:加洛林王朝) ? A great organizer 、administrative person and the real politician ? A great barbarian ? The father of the European 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大帝是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建时期的政治家,他不仅促进和巩固了西欧封建制度,而且在宗教文化政策上也有过很多建树。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宗教文化政策,给后代欧洲的文化风貌奠定了基础。 根据传记作家爱因哈德(Einhard)的描写,查理大帝大约生于742年,死于814年。他的晚年,仍然躯干伟壮,高约七尺,巨目炯炯,面赤色常常带着喜容,颇具胆略。他的私人生活虽然有不道德的地方,但恪守宗教礼节,对于传教和教会的学校,都具有深切的兴趣。“他虽然不能写作,但是懂得日耳曼语并且学着阅读拉丁文,他更十分羡慕别人的学问。总之,查理曼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行政者,真正的大政治家。”[1](P78-79)查理是于768年继他父亲矮子丕平之后承继大统的。在他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查理大帝功不可没。 查理大帝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武功;二是文治。先说武功。据史料记载,8世纪中叶,欧洲西北角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矮子丕平得到教皇的支持,罢黜了有名无实的国王,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到了丕平之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之后,他开始对外扩张。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复征战,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广阔疆域。查理在位47年,曾经进行了55次对外的扩张战争,强迫被征服的民族信奉基督教。当时他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公元780年,他在颁布的《萨克森敕令》中规定,信奉异教和不洗礼者处死;制造阴谋反对基督教,杀死主教或教士者处死;不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者处以罚金[2](P35-39)。不仅如此,查理大帝为了扶植基督教教会势力的发展,还将大量的土地与财物捐献给了教会,并强迫信众向教会“捐献”土地、房屋、财物等东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