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意篆刻欣赏

写意篆刻欣赏

写意篆刻欣赏
写意篆刻欣赏

写意篆刻欣赏

最早将“写意”这一美学概念引入篆刻的是明代的徐

上达,他在《印法参同》中说:“如画家一般,有工有写,工则精细入微,写则见意而止。”徐氏认为篆刻犹如绘画一样分“工”和“写”两种表现形式,且明确了两者的区别,即“工”者要精细入微、严谨工致,陈澧说“作篆极工,但依墨刻之,不差毫发”;“写”者能表达意志、情趣等内在情感即可。看来“工”

的篆刻注重技法的工致细腻,“写”者则不强调技法,重在意

趣的表达。当然“写意篆刻”也不能弃技法而不顾,更不可胡

刻乱画、肆意狂怪,“写意篆刻”的技法更是建立在纯熟技巧

之上的,需要有“庖丁解牛”游刃有馀的幻化之境。故汪维堂说:“写意刀法,须刀口纯熟,犹如戏墨兴笔,随意情趣,锋芒草草,与急就刀法不同,别是一种狂肆,若非刀熟,不可学坏手。”写意刀法是受篆刻家情感意趣所遣使的,随心而动,使刀如笔,是纯熟基础上的有别于“急就刀法”的“另一种狂肆”,是进入化境的游刃有馀,其精神境界是与写意画相一致的。

“写意篆刻”虽然到明清才有人正式提出,但其形式、意

趣及精神内涵早在篆刻的萌生期就已有流露,并贯穿于篆刻艺术产生发展的始终。尚处在印章萌生期的商代族徽玺稚拙生动的造型、浑厚朴茂的质感、高古神秘的形式无不成为后来“写意篆刻”的理法参照,不可否认,这些审美意趣的产生

大多是由铸造技艺的局限及自然锈蚀残损的作用所造就,而并非出自审美的自觉追求,但也要看到其所蕴涵的意外之趣确与写意的意趣相契合,更不可忽视远古以来便形成的认识、表述事物时所采取的会意概括的传统。战国古玺字法的奇古诡异、变幻无端正是“写意”艺术率性、随意特征之写照;富

有意蕴大开大阖的章法布白与写意画的空白之处有异曲同

功之妙,显得疏放有致、气韵生动,画意不期然而然,加之时日的残破、淤积,更添几分古朴与空灵。迫于军中急务匆匆而就的将军章无法从容以对,其不记工拙、粗率放旷、错落纵横、疏密激越、气势流畅的审美形式,可能是无意为之的,但其中的自然率性、真切激昂无疑启发了“写意”篆刻的

审美意趣。经过胶泥“二次创作”捶拓后的封泥,线条弯弯斜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体式歪歪扭扭或偏或欹无不暗合着“写意篆刻”的理法意趣。隋唐官印表现出的圆融含蓄的笔致、遒柔流美的律动、雍容平和的意趣及打破大小匀一、僵化对称的格局,随意自然,无不是“写意篆刻”审美意蕴的体现。虽然这些率意随性、自然真切的审美意趣并非出自本意,并非审美自觉的主动追求,但却暗合了“写意篆刻”的种种审

美理想。或许当初的美学意蕴并没现在这么丰富,然而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符合“写意篆刻”的各种意趣,并昭示

着“写意篆刻”的形成和发展。篆刻在宋元与书画作品的结合,使文人对其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无形中推动了文人参与印章的创作,以米芾、赵孟钗在《印史·序》中倡导既“合乎古意”又“异于流俗”的审美取向。自王冕发现理想印材花乳石后,文人不必再借以工匠之手,可以自篆自刻了,从篆印到镌刻都由自己亲自完成,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审美,为“写意篆刻”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人参与篆刻的创作,不自觉地会将书画方面的经验与实践带到篆刻创作,文人画重视文化涵养、反映生活理想、强调主观意趣的审美旨归自然成为篆刻的自觉追求。入明后,篆刻进入流派纷呈的时代,以周鼎、杜琼为代表的印家开始出现书写笔意与刀法结合的端倪,创造出富有笔意的印风,开创“印外求印”的探索。至

朱简出,借赵宧光的草篆入印,以刀法表现篆书笔意,将书写情趣反映在篆刻当中,并明确提出了表现书写情趣的论调,他在《印经》中说:“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成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以印写意的先导。“写意篆刻”

后经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几代印人的传承和发扬,才逐渐走向抒情达意、随性寄兴的理想境界,走向“写意篆刻”的精神深处。通过以上对“写意”文本意义的阐释,“写

意”概念生成和美学渊流的梳理解析以及“写意篆刻”萌生发

展的回顾整理,“写意篆刻”的精神内涵就变得清晰起来。

“写意篆刻”精神不外乎“写”和“意”两个重心。篆刻是借助刻刀在印材上镌刻汉字表情达意的艺术,那么“写意篆刻”自然就是突出写意性的篆刻形式,所以写意篆刻的要点就在“写意”的范畴上。然而仍有不少人把“写意篆刻”当成了篆刻的一种技巧形式,成为只重荒率简练、野逸粗犷、夸张变形等技法表现,而忽视内在情感意蕴表达,缺乏知识修为涵养和独立思考精神的花哨空洞、乏味雷同篆刻的代名词;还有人错误地把“传神”等同为“写意”,“传神”这一审美范畴首先是由顾恺之提出的,是指人物画创作要“以形写神”,在准确的传达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要突出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重在反映对象的神态和生气,意在强调表现客观对象神态的重要性,反对一味的肖似而忽略人物内心神情的表现。作为造型艺术的篆刻自然少不了客体对象的形式表现,即指篆刻表现文字的风神,而“传神”只关注到文字形体之意而缺少印家主体情感意蕴的关照,“写意”则兼顾到文字形态之神和主体心性意志两个方面,又强调两者的融汇统一。前面我们已经对“写意”的文本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写”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意趣、心性和情感等痛快准确的表达出来。落实到篆刻上就是通过汉字的镌刻,达到以刀代笔,尽意挥洒地抒发篆刻家的心志意趣,重在篆刻技法的熟练自如,任

意驱使以表露心性。篆刻和书法的渊源及特殊刀法的运用又赋予了“写”许多附加的意义和要求及其品评法则,“写”要体现倾吐、挥洒、表达、抒发之意,同时要借助篆刻特定的技巧方法完整无缺地呈现表达主体的内在心境,“写”要同书法一

样表征人本精神内涵,要“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要像心电图一样表现主体的内心波动,成为生命状态的体现,方可尽其意。“意”指篆刻家主观内涵的精神情感,是作者秉

性品格、学识修养、审美趣味、情感意志和生命状态等内在意蕴的综合统一体。“写意篆刻”是心性的外化,是印家内在

精神意蕴的篆刻形式表现,重在“写”和“意”两个要点的体现。“写意篆刻”精神是主客观精神的融合统一。篆刻和其他造型

艺术一样,涉及到表现对象和表达主体两个方面,所以“写意篆刻”既离不开汉字形体之意的表达,更不可或缺印家主体情思的抒发,并且两者不可分割而单独存在,没有形之寓所,便无神情意蕴的存在,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缺

少主观精神志趣统摄的篆刻形式必将是乏味的、僵死的,只是徒具其形而已。“写意篆刻”不仅要传达表现对象汉字的形

态神情,还要像文与可画竹那样“其身与竹化”,把印家主体

的情性意蕴倾注其中,达到物我齐化、融会贯通,方能将主体长期养成的情性气质和一时的内心感触借助篆刻之形式

完整地表现出来。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中就提出了对山水情性和主观意趣表现关系的见解,他认为:“凡画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布满落笔不板呆矣。或问山水何性情之有?不知山性即止而情态则面面生动,水性虽流而情状则浪浪具形……俱在生化之意。画写意者,正在此著精神,亦在未举画之先,预有天巧耳。不然则画家六则首云气韵生动,何以得气韵耶?”在唐志契看来,山水写意要把握山水之性情,并且要寄予我情,要把作者之情和山水之情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唐志契虽然谈的是山水画主客观情性的融合统一,但应用到同为造型表意艺术的篆刻来说同样如此。

“写意篆刻”强调主体精神世界的表现。“写意”从构词上讲属于动宾结构,“写”是表达“意”的方式,仅是表意所采取的手法而已,而“意”则是“写”的内容,是“写意”一词的中心。运用到篆刻艺术的创作,“写”就是篆刻的表现手法技巧,即刀法的运用,“写意篆刻”的关键和内容就在“意”的表现,关于“意”的含义前面已经有过详细的论述,篆刻上主要指印家的情感意蕴和秉性志趣等内涵的精神世界。写意艺术的重点不在于“写”的形式,而重在“意”的表达。远在“写意”一词出现以前,崇尚心性和意趣的表达就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周易·系辞下》“立象以尽意”,“立象”的目的在于“尽意”,在

于内在意象的表达。《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是通过“言”来表达的,但“言”只能体现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意思是语言无法精准完整的表达人的内心所想所思和表述对象的内涵特征。庄子在此提出了语言作为表现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说明“言”的目的不在

于说话这一形式,而在于“意”的表达,要“得意而忘言”,突出主体意图心思的表达。扬雄的“书为心画”,宗炳的“畅神”,陆机的“诗缘情”,张彦远的“怡悦情性”等论说,无不在强调心性意趣表达的灵魂作用。近代白石老人也有“善写意者言其神”

的论调,同样在倡导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内涵表现的重要性。写意艺术的主旨就应该是表现主体神情意蕴的,故杨晓阳在《大美为真—十论大写意》中说:“'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更是文人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它们都是以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句中“所有造型艺术”当然也应当包括篆刻,“写意篆刻”是以表现主体精神内涵为旨归的。

“写意篆刻”精神重在个性的表现。个性是个人区别于他

人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这种特性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形成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质,是人内在性情、气质、品格、思想、情感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相对于篆刻而言,就是通过篆刻的技巧形式来表现,是

印家心性的外化。如邓石如的圆厚劲拔、赵之谦的清新雅致、吴昌硕的苍浑朴厚、齐白石的雄肆野逸、黄牧甫的光洁高简无不是以独特的个性彪炳史册,虽然这些独特的风格特征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技巧和形式显现出来的,但这些形式只是借以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而已,其主旨还在于主体思想、个性品质和审美情趣的抒发。石涛:“画者从于心者,画者凭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意在说明画家虽然以客观事物为表现对象,但不是被动的模拟对象,而是经过画家心性陶铸的主观意念下的形象,表现对象注入了画家的不同秉性和感受,赋予了画家独特的个性。明代袁宏道提倡的“性灵说”,

也是对张扬个性的倡导,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继之袁枚也说:“凡诗之传者,

都是性灵……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23认为诗的灵

魂就在于性灵的抒发。画论中也不乏对于“性灵”的提倡。沈

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又说“惟以古人之矩矱运我之性灵,纵未能到古人地位,犹不失自家灵趣也。”两处都提到灌注“性灵”的画作对于个性表现的重要作用,即使达不到古人的水平,但也不失独特的面貌和情性。董棨的“抒写自己之性灵”;王

昱“丘壑从性灵中发出”都在倡导绘画中抒发“性灵”,吐露真情的重要性。后恽寿平又提出“自己胸中灵气”,“灵气”,亦当为个性、性灵解。近代陈师曾也认为艺术之所以值得珍贵的原

因就在于陶写性灵,表现个性,他说:“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并且认为:“文人画有何奇哉?不过发挥其性灵与感想而已。”在其看来文人画的主旨正在于性灵和感想的发挥,作为艺术的篆刻也同样需要性灵的抒发、个性的张扬。个性是“写意篆刻”精神意蕴的灵魂,也是区分篆刻艺术风格的关键所在。

“写意篆刻”精神是书法书写性的体现。“篆刻”概念中的“篆”即篆写和布置印文的意思。篆刻是书法为基础的,与书法不同之处就在于使用工具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书法是用毛笔在纸面上书写的,篆刻则是以刀代笔在石材上镌刻的,尽管两者存在着表现工具与手法的不同,但在表情述意的写意性上却是相同的。周应愿在《印说》中说:“锥画沙与刀画石,其法一耳”。认为书法追求的“锥画沙”般的圆劲凝涩的中锋用笔与以刀刻印的方法和审美是相通的。朱简《印经》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在朱简看来刀法要传笔法,要使刀如笔,篆刻的刀法要像书法的笔法一样表现丰富的书写笔意,而“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既不可随意、粗率,也不可精雕细琢,而应像书法一样以刀代笔、直抒胸臆。又说:“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

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在此,朱简对“使刀如使笔”的刀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提出了表现书写笔意刀法的种种要求和方法。朱简对于刀法的阐述,意在强调要使刀如笔,要有书法书写的笔意,要以熟练简率的刀法抒发、书写内心的情感意趣。另外,篆刻和书法一样具有瞬时性,属于时间艺术,创作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完成,伴随着时间流动,是过程的呈现,这一点像书法一样体现在书写的过程中,伴随着书写的节奏。书写的笔意及节奏正是书法书写性的体现,而“写意”的精神意蕴正是通过书写性来呈现的,所以书写性具有直抒胸臆、表情述性之意,对于书写性的把握就掌握了“写意篆刻”精神的内核。

“写意篆刻”不仅是篆刻表现手法的技法写意,更是印家主体精神意趣的倾吐与抒发,是内心情感活动、个性及其生命状态的真实反映和外化,同样是书法书写性的体现。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

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古代篆刻欣赏81~100

1 官印漢定安令印(077b-4 2 官印漢西鄉(049b-6) 3 官印漢大醫司馬(077b-1 4 官印漢關外侯印(077b-3 5 官印漢魏率善氐邑長(078b- 6 官印漢騎督之印(076b-4 7 官印漢未央廄丞(038b-5 8 官印漢濟南司馬(030b-2 9 官印漢楚騎尉印(030b-6 10 官印漢濟南尉丞(030b-3

1 官印漢右苑泉監(031b-4 2 官印漢楚中候印(031b-1 3 官印漢都水丞印(031b-5 4 官印漢楚衛士印(031b-2 5 官印漢溫水都監(031b-6 6 官印漢大官監丞(031b-3 7 官印漢上將軍印章(026b-3 8 官印漢代郡農長(038b-1 9 官印漢楚司馬印(030b-4 10 官印漢器府之印(038b-6

1 官印漢上昌農長(038b-3 2 官印漢上久農長(038b-2 3 官印漢渭成令印(039b-4 4 官印漢康陵園令(039b-1 5 官印漢單父令印(039b-5 6 官印漢安陵令印(039b-2 7 官印漢僮令之印(039b-6 8 官印漢狼邪令印(039b-3 9 官印漢梁菑農長(038b-4 10 官印漢陷陳募人(028b-5

1 官印漢御史大夫(014b-2 2 官印漢護軍印章(027b-1 3 官印漢軍假侯印(027b-5 4 官印漢軍司空丞(027b-2 5 官印漢候丞之印(027b-6 6 官印漢校尉之印(027b-3 7 官印漢外里祭尊(046b-2 8 官印漢落索平難司馬(081b- 9 官印魏晉南北朝兼南陽別屯司馬(103b 10 官印漢楚都尉印(030b-5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老年朋友,由于年龄原因,大都无法再从系统的、高深的理论入手,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年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注1);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注2);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注3)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注4)“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注5)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注5)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内容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内容 一、诗文书写 二、 (一)古代 1.宋·刘望之 水调歌头·夜郎溪春泛 劝子一杯酒,清涙不须流。人间奔名走利,骑鹤梦扬州。向见楚玉台畔,云雨无情有恨,眠却数沙鸥。聚散随来去,天地亦虚舟。 谪仙人,换了马,抛了裘。共君何事流觞,曲水附悠悠。鸟亦弹丝吹竹,花亦飞香舞艳,泥饮更何求。三万六千日,日日此酣游。 2.宋·王坚 游观音岩 两载南州客,悬岩此日登。翠环千丈壁,红映一龛灯。 索句拈枯笔,凭高倩老藤。闲身何所托,抛剑欲依僧。 3.明·王白云 山中漫兴 城中山林去路赊,历书颁不到仙家。 社前社后惟观燕,春浅春深只看花。 全仗酒杯扶道力,不须甲子计年华。 醉来笑坐东风里,鬓也蓬松帽也斜。

4.明·赵贞吉 赠衣契 僧慧宗,号别传者,綦江人,年七十也。住峨山凡四十年。修铜瓦殿,铸大钟三口,造铜佛像数十,他佛不胜数。其费甚鉅,所以勤劳庄严,峨山之意至矣。顷下山谒余,余问:“此回当作何事?”曰:“欲种千百万亿松柏,以覆荫此山耳。”余曰:“噫嘻!此谓之德林也欤?”因解余拥寒裁绒氆氇衣与之曰:“以御子种树,风露苦寒其毋辞。”乃顾谓弟子左右辈曰:“谚云‘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种树在力,种人在智。种树为当时力之广也,种人为天下后世智之广也。”嗟乎!充老僧之心,在士大夫中,则文太守、郭有道、王文仲、范希文、程伯淳,其人必能种一时之人才矣。在有国宰衡,则菁莪棫朴,吐握恺悌之化,必能种一代之人才矣。又大之则洙泗指迷,继往开来,种千万载之人才矣。嗟乎!老僧今一起予哉!乃老僧默然,漫不知为何指。予语之曰:“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弃手中插,即得别传之旨。汝其后身耶?”老僧始一笑书之,为赠衣契。 5.明·周作乐 荐死难兵民疏 伏以天道远而人道迩,机捷感孚,神罔怨而鬼罔恫,礼崇禋祀。无文不载,有赫斯灵。言念綦江遭罹播恶,无辜横死刀兵。寒烟空二将之魂,长江流万人之血。刺婴儿于槊,胁幼女以兵。折妇离夫,含生悲于异域;剖棺伐冢,抱幽愤于穹泉。覆宗绝嗣之家,蒸尝无主;伤生殒命之众,掩瘗凭谁。白骨交横,空城寂寞。致今无依之鬼,几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经典收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经典收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张志庆(河北)行草书《书画轶事》册页?40cm×30cm×12提名评委:李有来 这件行书册页是十一届国展所有作品中的一个亮点,取法“二王”一脉,进而下探宋人消息,尤用力于米南宫。笔墨精到,温润妍雅,收放有度,擒纵自如,率性自然中不失法度,且前后一贯,无有懈怠。可以想见,此作当是作者平心静气时倾力所为。窃以为,判断作品高下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笔墨功夫是否精到,二是能否于笔墨中寓性情。此作两者兼备,故得评委一致好评。当代书家经常为了强调章法变化而穿插小字,此作于文中、眉头兼有两色小注,虽亦碍眼,然细细品读,小字亦有古风,多为其习书心语,亦属博综。李良东(江西)行草书《古诗二首》中堂?243cm×98cm 提名评委:李木教李良东大字行草作品用笔娴熟干净,结体匀称平正,章法疏朗自然,虽行草相杂,但燥润相生而绝去矫饰造作之病,显见作者在王、米、赵、董帖学一路的深厚功力上熔冶有成,面目初具。作品兼具小字的精到与大字的洒脱,与时下一些专事摹仿、油滑描划乃至扭捏作态、矜才使气者迥异,清新雅逸、平淡沉稳中亦有才子气,殊可玩味。篇中断行抬头稍嫌刻意,虽出于手札习惯用以布白变化,

但毕竟小处着力非大家手段。张胜伟(陕西)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240cm×100cm 提名评委:刘洪彪 作者以纯正之行书录柳永《望海潮》词,洋洋107字,一气贯注,优游不迫。其点画精致而不流滑,字形端丽而不媚俗,章法工整而不刻板,墨色匀和而不迟暮。统观全幅,依稀可见“二王”风韵,清晰窥得“苏米”形神,于帖学一路、“二王”一脉涉猎甚广,钻研颇深。时人作书之流弊,大抵三类:或不临古,下笔无由,正书立不住,行书走不端,草书跑不稳;或浅临古,不得要领,行笔欠技法,结字缺古韵,谋篇少文气;或死临古,照猫画虎,点线喜描摹,造型好程式,章法多雷同。此作不然,虽属恪守传统、遵从前贤之典型,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古法为己有,实为既到位又有味道、理性调控而能感性书写之佳作。 蒋乐志(山东)行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堂?248cm ×129cm 提名评委:刘洪彪此作一张白纸、48个大字、40个小字、三方印章。作者心无挂碍,信手由心,率意行进,自然排布。大格局,正能量,磊磊落落,力健气雄。其远追魏碑古拙之气,近熏时代快捷之风,深得赵之谦外形内蕴,兼融各流派墨趣笔情。作者操大笔,用宿墨,多扁锋,惯方折,取横势,喜密实,自始至终情绪饱满,从头到尾笔法统一,个性语言

[篆刻]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行家、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篆刻历史与文化

篆刻历史 玺印的产生和它在古代的用途 一、玺印的产生 (一)商代已具备了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但尚无使用玺印的社会要求。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印章,是战国古你(秦以前的印章统称古你―“你”即后世的“玺”字),多是用铜、锡、铅的合金(间有用银)铸成的。印文奇古,有的已无法认识。 古你的产生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要有较完善的文字作前提;二要有熟练的刻字技巧;三要有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就这三点而论,商代已具备了。从文字和契刻技巧来看,甲骨文不但比较完善,契刻技法娴熟,而且文字结构和章法,也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从冶炼、铸造工艺来看,商代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已达高峰,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其代表作。北京尊古斋有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据说出土于殷墟,详细来源不明),青铜质,有环钮,朱文。甲骨文、司母戊鼎和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说明商代已具备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但类似玺印的商代遗物极少发现,这说明商代社会生活或许还没有使用玺印的需求,玺印尚未产生或没有广泛使用。 (二)春秋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玺印应运而生从历史记载来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武子取卞,

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襄公二十九年为春秋中期。一般认为玺印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普遍使用。鲁迅先生曾说:“尝闻艺术来源于致用”(《蜕完印存代序}) )。作为实用艺术的玺印,必然是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的。它所以会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由于: 1 ,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代已出现了商业,但还不够发达。春秋时,商业在各诸侯国间广泛发展起来。随着商业的发展、物资交流频繁,需要一种类似符节的信物作为转运和存放货物的凭证,于是玺印应运而生。《周礼,地官·掌节》中说:“货贿用玺节”。注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可以说玺节是古代允许经商的凭证。 2 .适应政治制度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战争频繁,宗族制逐渐破坏,家族制逐渐兴起。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任命官吏需要授予一种行使权力的信物,玺印的产生又增加的新的社会需要。 (三)玺印是由“符节”和“母范”演化而来一种实用艺术的产生,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观察历史文物,玺印可能是由“符节”和“母范”演化而来。上文提到的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可能就是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产物。至战国时,齐国的陶文绝大多数是用“字范”直接压印出来的。 二、古代玺印的用途 (一)在商业上的用途 1 .是古代允许经商及商品出入的凭证。《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

2020智慧树知到《篆刻欣赏》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

2020智慧树知到《篆刻欣赏》章节测试[完 整答案 ] 智慧树知到《篆刻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面哪个不是古代印章的用途 A:器物记名 B:烙马 C:殉葬 D:称重 正确答案:称重 2、明清以前制作印章主要的材料是 A:金属 B:象牙 C:石头 D:泥 正确答案:金属 3、下面哪个不是古代印章的制造方法 A:铸造 B:凿刻 C:蟠条 D:吹制 正确答案:吹制

4、下列哪种白文印大多都有边框 A:古玺 B:汉印 C:将军印 D:玉印 正确答案:古玺 5、从考古可知最早的印章出现在( )时期 A:商 B:周 C:春秋 D:战国 正确答案:商 第二章 1、真正把文人印开一代风气的人是 A:米芾 B:赵孟頫 C:王冕 D:文彭 正确答案:文彭 2、文人印的涉及 A:自篆 B:自刻

C:使用易于刻制的石材 D:在文人间流行 正确答案:自篆,自刻,使用易于刻制的石材,在文人间流行 3、“以书入印”的开创者是 A:邓石如 B:黄牧甫 C:何震 D:文彭 正确答案:邓石如 4、“印外求印”的开创者是 A:黄牧甫 B:吴昌硕 C:赵之谦 D:陈巨来 正确答案:赵之谦 5、“西泠八家”的主要刀法为( ) A:冲刀法 B:切刀法 C:舞刀法 D:顿刀法 正确答案:切刀法 第三章

1、田黄属于( ) A:寿山石 B:昌化石 C:辽宁石 D:青田石 正确答案:A 2、下列哪个不是篆刻四大石材之一( ) A:青田石 B:寿山石 C:巴林石 D:辽宁石 正确答案:D 3、寿山石产自( ) A:浙江 B:江苏 C:广东 D:福建 正确答案:D 4、巴林石产自( ) A:内蒙古 B:江苏 C:广东

欣赏 陈巨来篆刻作品欣赏

欣赏陈巨来篆刻作品欣赏 陈巨来:一代宗师赵叔孺先生弟子。便专玫元朱文。乃师叔孺赞他“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我国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其篆刻被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陈斝(1905-1984) 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墒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人。幼承家学,篆刻初从嘉兴陶惕若,十九岁起拜一代宗师赵叔孺先生为师。赵先生指导他认真以《十钟山房印举》为本,学习汉印。又由叔孺老师介绍得识富于收藏的吴大澂之孙吴湖帆,吴慷慨将家藏汪关《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其参考,经潜心研究七个寒暑,使他的治印炉火纯青,更为工稳老当。后又得见平湖葛书征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玫元朱文。乃师叔孺赞他'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他自言平生刻印不下三万方,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请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当代书画大家张大千、溥心畬、吴湖帆、叶恭绰、冯超然、张伯驹、谢稚柳等用印,大多出自巨来之手。著有《古印举式》《盍盖斋藏印》《安持精舍印存》《安持精舍印存》。陈巨来(一九○五——一九八四),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斋名安持精舍,晚年自号安持老人。浙江平湖人,

生于福建,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早年曾从嘉兴陶惕若游,弱冠之年间业于二弩老人赵叔孺门下。时《十钟山房印举》适由涵芬楼影印行世,赵师即指点由此研习秦汉玺印,兼及赵之谦、黄士陵两家。陈朝夕探求,艺事大进。稍后又因赵师推介,得识沪上名书画家吴湖帆,吴氏认为他的刻印颇与明代篆刻家汪关的意趣相契,遂出示家藏珍本《宝印斋印式》十二册予其参考。他于此研习七个寒暑,遂由汪关直入两汉堂奥。汪关的刻印,致力于汉铸印风格,于工稳严谨中寓流动意趣,烂铜印斑谰剥蚀的自然风貌经过他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朴茂高古、雄深瑰丽的情趣。陈氏心领神会,更广泛采集资料丰富他的创作。吴大徵、陈介棋、吴云、罗叔言、黄宾虹诸家藏古玺印之精严者均悉心双钩廓填,不爽毫发,成《古印举式》正续两集。陈氏又得见平湖葛书徵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攻元朱文,遮观宋元明名迹收藏印,穷其源流之变,融会贯通,独步当代。赵叔孺题识曰:「陈生巨来,篆书醇雅,刻印浑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平生治印三万余钮,海内外书画名家,收藏家如叶恭绰、张大千、溥心畲、冯超然、张伯驹等竞相委其治印,并为全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作元朱鉴藏印记甚多民国时期,赵叔孺活跃于海上印坛之初,正是吴昌硕声誉如日中天之时。诚如沙孟海在《沙村印话》中称:「历三百年之推递移变,猛利至吴岳老,和平至赵叔老,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陈巨来也在《安

写意篆刻欣赏

写意篆刻欣赏 最早将“写意”这一美学概念引入篆刻的是明代的徐 上达,他在《印法参同》中说:“如画家一般,有工有写,工则精细入微,写则见意而止。”徐氏认为篆刻犹如绘画一样分“工”和“写”两种表现形式,且明确了两者的区别,即“工”者要精细入微、严谨工致,陈澧说“作篆极工,但依墨刻之,不差毫发”;“写”者能表达意志、情趣等内在情感即可。看来“工” 的篆刻注重技法的工致细腻,“写”者则不强调技法,重在意 趣的表达。当然“写意篆刻”也不能弃技法而不顾,更不可胡 刻乱画、肆意狂怪,“写意篆刻”的技法更是建立在纯熟技巧 之上的,需要有“庖丁解牛”游刃有馀的幻化之境。故汪维堂说:“写意刀法,须刀口纯熟,犹如戏墨兴笔,随意情趣,锋芒草草,与急就刀法不同,别是一种狂肆,若非刀熟,不可学坏手。”写意刀法是受篆刻家情感意趣所遣使的,随心而动,使刀如笔,是纯熟基础上的有别于“急就刀法”的“另一种狂肆”,是进入化境的游刃有馀,其精神境界是与写意画相一致的。 “写意篆刻”虽然到明清才有人正式提出,但其形式、意

趣及精神内涵早在篆刻的萌生期就已有流露,并贯穿于篆刻艺术产生发展的始终。尚处在印章萌生期的商代族徽玺稚拙生动的造型、浑厚朴茂的质感、高古神秘的形式无不成为后来“写意篆刻”的理法参照,不可否认,这些审美意趣的产生 大多是由铸造技艺的局限及自然锈蚀残损的作用所造就,而并非出自审美的自觉追求,但也要看到其所蕴涵的意外之趣确与写意的意趣相契合,更不可忽视远古以来便形成的认识、表述事物时所采取的会意概括的传统。战国古玺字法的奇古诡异、变幻无端正是“写意”艺术率性、随意特征之写照;富 有意蕴大开大阖的章法布白与写意画的空白之处有异曲同 功之妙,显得疏放有致、气韵生动,画意不期然而然,加之时日的残破、淤积,更添几分古朴与空灵。迫于军中急务匆匆而就的将军章无法从容以对,其不记工拙、粗率放旷、错落纵横、疏密激越、气势流畅的审美形式,可能是无意为之的,但其中的自然率性、真切激昂无疑启发了“写意”篆刻的 审美意趣。经过胶泥“二次创作”捶拓后的封泥,线条弯弯斜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体式歪歪扭扭或偏或欹无不暗合着“写意篆刻”的理法意趣。隋唐官印表现出的圆融含蓄的笔致、遒柔流美的律动、雍容平和的意趣及打破大小匀一、僵化对称的格局,随意自然,无不是“写意篆刻”审美意蕴的体现。虽然这些率意随性、自然真切的审美意趣并非出自本意,并非审美自觉的主动追求,但却暗合了“写意篆刻”的种种审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简介 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 术。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 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 私人用印统称“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 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 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 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 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 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 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 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艺术概述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 因为中国文字具有 这些特点,才使得 篆刻这门以文字书 写形式为表现内容 的传统艺术,有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 用,一般以大篆、小 篆和汉篆(即缪篆) 为主。宋元之后,用 字范围渐有拓宽, 隶书、楷书,甚至行 楷等,有时也被引 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摘要:篆刻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这个经济文化高速 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忽视了对它的传承,像陕西的剪纸,徽州的木雕,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于是关于很多民族的、传统的继承呼声越来越高,毕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才能代表自己。篆刻艺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太远了,也可能会认为比较它深。然而,其实篆刻艺术在我们身边也是有很多例子的,而且它在我们的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篆刻艺术当今的社会价值文化承载价值审美欣赏价值经济 价值 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艺术。在古代,尤其是汉朝和明清时期在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可见其地位之高。因此,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将其继承发扬。让篆刻艺术在当今的社会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文化承载价值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证据,为我们当代人研究历朝历代的文化历史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依据。这些留下来的篆刻艺术品,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丰富的遗产,这个遗产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它更是具备了宝贵的精神的遗产。这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去努力学习的。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篆刻艺术还丰富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世界文化也更加多彩,这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审美欣赏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篆刻这一门艺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具有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作用。篆刻也是具有意境的,欣赏它们,可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它也像书法和绘画一样能够从中领略到篆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体会篆刻者创作的动机和思路。一方好的篆刻作品,能够欣赏者从中体会出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体会丝毫不亚于欣赏书法、绘画作品的感受。 三、文化交流价值,增进国际友谊。 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鉴赏于毫发之间,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人才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于世界。2001年的APEC会议,我国以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的篆刻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来宾,以增进个成员国间的友谊;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其标志,为中华传统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春涯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乐琴书以消愁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文彭(公元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中有影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后发现一种硬度较低的被称为灯光冻石的青田石。他曾听到过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灯光冻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铜、玉等作为印章的材料,经过操刀试验,青田石较易受刀,使作品更为灵动流畅,效果很好,从此篆刻治印成为他的一项创作活动。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认为是卑贱的工匠的手工劳动,文彭不畏社会偏见,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创作,并带动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参加,开了流派艺术印章的先例。文彭在文字学方面曾作过深入的研究,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印文规范,提倡学习汉印传文彭文彭之印统,以典雅庄重的法度,矫正宋元印风中不合篆法、故作佶屈盘回的风气。文彭的篆刻风格被公认为典雅秀润,所刻白文印取法于汉印,朱文印取法宋元并参照小篆结构。他还创造了在印章侧面镌刻边款的作法,用双刀刻行书边款,署明创作时间和作者。这一作法为后来的篆刻家延续,成为篆刻作品的一项固定格式。 何震(公元1515—1604年)字主臣、长卿,又号雪渔。新安人。最初以画竹著名。投入篆刻创作后,长期与文彭合作,

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何震又是“皖派”的开创者,主张师法汉印,并广泛吸收先秦各种篆书的艺术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力求变革创新,故其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被公认为篆刻的“集大成者”。他所制的印章篆法简洁质朴、章法平正自然,尤其在刀法上有过人的功力,能自如地把握刀与石的性能,挥刀直入,或冲或切极其犀利。刻白文印刀痕显露不加修饰,益增苍劲朴厚的气势。他制边款,用单刀刻行书,讲究起驻笔的意态,力造手写体的韵味。何震的篆刻作品以生辣苍劲的艺术个性为当世所推重,追随者很多。更多资讯关注:篆刻微刻苏宣(生卒年不详)字尔宣,号泗水。安徽歙〔she社〕县人,是何震开创的“皖派”篆刻艺术的中坚。苏宣在古文字学方面有过长时间的研究,制印广泛取法于秦汉印和碑碣石刻。篆法自然生动,章法吸收汉印铸造并笔和急就章率意欹斜的手法,寓巧于拙,刀法参用切刀、冲刀和削刀,切中带冲。还首创了以单刀刻草书表现飞舞奔放的笔意。苏宣的作品节奏明快、气势壮伟,形成豪放雄健的风格。朱简(生卒年不详)字修能,号时臣。安徽休宁人。朱简曾潜心研究过古篆,对古鈢印的考证研究颇多创见。他的篆刻作品也深得古鈢印的神韵,形成与世迥异的风格。他的治印特点是以草篆入印,以切刀表现书写用笔的效果。他还首创了短刀、

中国独有的艺术篆刻

中国独有的艺术—篆刻 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 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清代皇帝二十五宝(皇帝奉天之宝)篆刻,就是以刀代笔, 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 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 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 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个重要 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 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 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 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汉篆(即缪篆)为主。宋元之后,用字范围渐有拓宽,隶书、楷书,甚至行楷等, 有时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 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 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 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 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 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编辑本段篆刻艺术溯源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