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文翻译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注释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同步练习题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

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

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分)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

得生意盎然。

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10.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答案二: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

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②不够 6.D 8.C 10.行孤山寺白沙堤早春“行不足”。

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

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

高三语文重点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三语文重点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高三语文知识点1 中国现代文学 1.小说《祝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另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鲁迅原名周树人,另有代表小说《祝福》《药》《孔乙己》《故乡》《社戏》《阿Q正传》,代表性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灯下漫笔》,代表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3.郭沫若,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成立“创造社”,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4.叶圣陶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

《多收了三五斗》《夜》。 5.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有长篇小说《子夜》和两个“三部曲”:①《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②《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另有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 6.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是《再别康桥》。 7.新中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作者是现代剧作家田汉。 8.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散文有《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绿》《荷塘月色》。 9.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代表性诗集《红烛》《死水》。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 11.《可爱的中国》一文的作者是革命家。 12.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儿童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代表散文《小桔灯》。 13.夏衍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上海屋檐下》等。 14.长篇小说《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 15.巴金原名李芾甘,字尧棠,现代作家,著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导入(3分)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那么,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同学们积累的有哪些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词?给大家分享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还有没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首先,学习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会感情朗读和背诵)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其次,古代诗歌讲究炼字,所以要用心品味诗歌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准确体会作者情感) 三、检查作者预习及课下积累(3分) 西湖赏景,怎能少得了导游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时: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地:今山西太原人。 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7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老师想补充的一点是:朗读七言律诗可以按照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自由大声朗读本诗。 2、点名朗读。请按四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读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请按照二二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又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3、齐读诗歌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首先请戴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四三节奏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 再请不带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同学们无论用哪种节奏读这首诗歌,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够读的抑扬顿挫、读

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总结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有哪些知识点是必背的,有哪些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夜夜曲》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夜夜曲》原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1、1901年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聂盛林 通过《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我有如下拙见: 反思一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反思二 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

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反思三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展示自己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 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作家及作品 (指一生说) (白板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三、朗读 6、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白板出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1、出示白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中去,画一画西湖春景图,(小组合作) 2、展示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充当小导游解说诗中的画面, 六、赏析(根据学生画的画,抓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注意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水几谁乱浅绿 面处家花草杨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篇一:《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

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二:《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诗人抓典型的景物,并体会精妙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整体设计,明确目标。结合一幅西湖图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师:欣赏完西湖美景的图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了解,体会诗人如何抓住诗歌的意象; 2、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全班齐读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再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1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有关文学常识 2.赏析名句 3.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预习积累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二、感知探究: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为传神?试品评。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三、学习测评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卢建明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3、说说印象中的西湖美景及古今描绘西湖的诗句、故事。 二、粗读、熟悉全诗: 1、播放课件,学生听读,要求正音、正字; 2、学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老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

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景物。 生:准备、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播放课件——姑苏行)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老师给大家搜集了“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大家任选其中一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重点知识点.doc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重点知识点高考语文必背必记知识点(一) 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文本+社会+文化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直接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侧面烘托写:景物烘托+人物映衬 高考语文必背必记知识点(二)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

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课外必读《红楼梦》知识点 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姓名:方敏华学号:2009101510 一、教学回顾 我所上的课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整首诗的基调是比较明朗和愉悦的。因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所以,我在上这首诗前,我让同学们先回顾以下之前所学过的有关于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然后再接着和他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内容——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篇。当我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钱塘湖春行》四个字后,我便从“钱塘湖”三个字入手去介绍有关“钱塘湖”即西湖的一些知识,接着引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来反映苏轼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与热爱,然后便说要和同学们走进春天的西湖,去领悟、感受在白居易笔下的“西湖”之美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何不同之处。 在正式开始学习诗歌内容之前,我让学生边读诗歌边思考两个问题,即“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和“诗中描写了西湖春天的哪一个阶段?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综合多个学生的答案之后,我认为这时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便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读完诗歌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我便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同学们的回答,然后再围绕着诗歌的语言与练字方面展开讲解,对诗中的一些字及词语进行品味和解读。最后我让同学们再看一下整首诗,概括出全诗的思想感情并布置作业:课后背诵整首诗歌,尝试着写一篇描写四季景色的抒情散文。 二、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导入比较自然。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我讲得比较不错,从回顾之前所学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入手,导出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新诗,再引用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来与白居易笔下的西湖美景做对比,引导中我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所以刚开始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很不错。 2、运用想象教学法。我让同学们把读完整首诗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补充和描绘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较好地运用“朗读法”。《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中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而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发挥“朗读法”的作用,在刚开始上课时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诗歌也没有播放课文范读,在课堂中也较少让同学们自己朗读诗歌,在最后让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时也没有先让全部同学齐读一遍。 2、教学考虑不够充分。在上这首诗时,我没有将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先给指出来,也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所以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将文中的一些字音读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 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 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 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 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 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梳理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 【诗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春。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几处”写出了早莺之少,如果改为“处处”,不符合时令的特点;“谁家”改为“家家”,那就是说新燕很多,而在早春,燕子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只。“几处”“谁家”贴切地写出了早春的特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小燕子忙碌的神情,把小燕子写得活灵活现。这两个字写出了莺、燕的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得繁盛、色彩缤纷的景象;“浅”字写出春草的低矮柔嫩;“渐欲”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长势。这两句诗不但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诗歌主旨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一①体裁分类: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名称)。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②题材分类: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三考点分析: 1人物形象类答题模式盖帽子; 找依据; 析感情 2意境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感情意境一般由双音节词构成四字短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 冷寂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淡雅 3 炼字类答题 答题步骤: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引述关键词语+分析用法用意+表达 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①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等) ②描写方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衬静,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 动静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景衬情, 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 描写角度: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 ③修辞手法:有赋、比、兴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问而不答)——加强语气,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着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钱塘湖春行》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识点归纳: 1、点明游览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6、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7、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8、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9、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10、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