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的心理治疗案例

自闭症的心理治疗案例

自闭症的心理治疗案例
自闭症的心理治疗案例

自闭症的心理治疗案例

本文是有关自闭症儿童乐乐接受沙盘游戏治疗的个案分析。乐乐从刚开始的语言障碍、刻板行为、破坏行为等,在接受沙盘治疗的过程中开始慢慢变化,治疗取得了成功。

时间:4月16日到6月24日,共11个工作日。

该个案于2009年9月13日接受了申老师的督导。

一、那眼神让人心疼——对乐乐的第一印象

缺乏目光交流;有言语障碍;刻板重复行为;旋转;拒绝玩具;咬物件;破坏行为。

他第一次走进沙盘室时,老师热情的迎上去,叫着他的名字,但他没有反应。他看起来和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可当你凝视他的眼睛时,却发现,乌溜溜的眼珠后是茫然,尽管在他的陪护老师引导下,冲着我们叫“老师好”,可流动着的眼睛却望着其它方向。当老师试着问他喜欢不喜欢这些玩具时,他不说话,盯着老师手上拿的玩具,那眼神真让人心疼。

他的言语也很少,有时虽然有回应,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除了那句“老师好”表达得较清楚外,其余的表达则声音很小或者发音不清晰,需要熟悉他的陪护老师在旁边给予理解性解答。

第一天工作,陪护老师就让我们看了他的“保留节目”,即穿鞋:从陪护室走出来的光着小脚的乐乐,先要到鞋架上找到自己的鞋。这时,只见他拿起一双显然是一个女孩儿的鞋,问陪护老师“这双吗?”陪护老师不做任何反映;他这把双鞋放回原处,又拿一双别人的鞋,重复着那句话,重复着那些动作,不管鞋架上有多少双鞋……最后才拿自己的;之后,他坐下来,左脚的鞋往右脚套,问陪护老师“这样穿吗?”陪护老师同样不做任何反映,他很快换过来;当他穿上一只鞋后,另一只鞋却往已经穿上鞋的这只脚上套,又问陪护老师“这样穿吗?”陪护老师依然没有反映。经过这样三个过程,他终于穿好鞋,走进了沙盘室。

另外,他还喜欢转圈,如在房间里围着沙盘转,或原地旋转,似乎在追着自己的尾巴,乐此不疲。老师即使是拦住他,他也要极力的挣脱,继续转。

至于沙盘游戏,对沙子,会玩弄,如在沙子里洗手、把沙子往外撒、用脚踩地上的沙子、吃沙子;对沙具,基本上不接触的;不过,对沙盘室里其它物件似乎有兴趣,如电脑、橡皮泥、绘画等。

对绘画,乐乐表现出极大兴趣,这也是让他能安静下来的唯一方法,他可以安静的坐在那里画上半个多小时。他对色彩的辨别能力很强,24种颜色的彩笔,他基本都能准确的说出,并且也只在这时,

才和老师有简单的言语反馈,如问“这是什么颜色?”答“黄色”等。他画的内容大部分是五角星,而且每一个五角星的最后一笔都合不拢;偶尔,他会画出一个歪着的没有门窗的房子。

有破坏行为,如随手抓到什么,就往外扔,或者往地上砸,沙架上的几只小龟的头就是被他这样弄断了;再如故意的往墙上、凳子、地上乱画等。

和他结束工作后,我们说:“乐乐再见”,而他不是注视我们的眼睛,却专注于我们说话时嘴巴的区域,那眼神……真的让人很心疼!

二、那笑声让人心动——乐乐对我们的接受

经过最初两次的工作,我们意识到,和乐乐建立咨询关系不仅非常重要,而且也非常困难。于是,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即:不急于让他接触沙盘游戏,首先要让他接受我们。

第二次工作的开始,乐乐仍对橡皮泥感兴趣,我们不打扰他。他把白色泥搓成细条,搓着搓着,开始活跃起来,吵着要洗手。

这时,老师引导他在沙子中“洗手”,洗着洗着,他安静下来,开始玩沙。突然,他抓一把沙子放到嘴里,咬得“咯吱”“咯吱”响,老师问:“好吃吗?”他回应:“不好吃”。但老师让他把沙子吐出来,他不仅不吐,又抓一把往嘴里塞。于是,老师拿出早就备好的糖,

引他把嘴里沙子吐出来,他很听话并照着做了;而且拿到糖的他,竟然开心地笑出声来。这一声笑,让我们的老师为之心动。

笑过后,他开始注意到架子上的沙具。先在架子上玩沙具,如马、车、房子、人等,拿一个,放下一个,无声无语;突然要小便;洗手间回来后,把汽车、飞机等沙具往沙盘里放,一个一个地放,叫得上名字的会说出来,其间,不时张望一下老师;对“乌龟”有感觉,先看,而后是摔到沙盘里,又从沙盘里拿起来,摔到地上;把一只小“乌龟”,放到“杯子”里,说“给它洗洗”,之后又放到嘴里;又拿一只“老虎”、一个“小天使”,都是放到嘴里玩;在架子上玩“车”,把“车”沙具转移到其它栏里,这里与老师有一个对话:“爸爸开车接乐乐,是吗?”“是的”。

这时,又想起了糖,找老师要糖;得到糖后,放进嘴里,又吐到沙子里;看着老师忙着为他清洗糖的样子,他整个人真是开心极了,大声笑,兴奋,那感觉是“我控制了别人”,“我指挥了别人”。

结束前,老师和他玩了一个“猜手”游戏,看看“小天使”在哪只手里;他依然是笑呵呵的,笑得很灿烂,笑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在陪护老师引导下,他与在场的老师握手、拥抱、亲亲脸。

第一次的笑声之后,乐乐开始接受我们。虽然偶尔也会耍耍脾气,但更多的时间里,则表现出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笑声也会在每一次

工作中响起,如看到老师弯腰去捡被他扔在地上的沙具时、老师引导他画画时、在自己手心里用各种彩笔涂抹时、和老师在沙子中玩埋手游戏时、把沙子扬起来时、将沙具放到嘴里时、听老师唱歌时、和老师手拉手跳高时……在笑声中,他的眼神不再游离,而是流露出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解读的一些渴望。

三、那行为让人心疑——乐乐4次大便在裤子上第1次是在第六个工作日。

这次乐乐最大的变化是在沙盘里玩沙子的时间较长,而且当他吃沙子和扔沙具时,对老师的制止能马上接受,立刻停止。画画时,出现不规则的人脸、有门窗的房子、菱型图案,并且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的参与有了互动。

工作到一半时间,正在画画的乐乐,突然抬起头,用一种胆怯的、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老师不解的问:“乐乐怎么了?”“乐乐不舒服吗?”他没有回答,保持着这种目光。这种目光牢牢地吸引住了老师,至今老师也是不解。后来,他的陪护老师发现他大便在裤子上了。

当时,我们只是当作一次意外。从卫生间回来后,他又继续玩沙子。我们只是感觉到他回来后特别开心,边玩沙子边笑。这次工作结束后,他第一次表现出不愿意结束,是在劝说下离开工作室的。

第2次是在第八个工作日。

这次乐乐的变化是站在沙架前玩沙具。从下面数上去的三层的沙具都玩到了,玩的方式是一个一个的玩,没有顺序,也不会对哪一个沙具“情有独钟”,边玩边说边吃,也还会往地上、往沙盘里扔;当拿到一只小船后,稍许安静,把小船放在沙子上玩了一会儿,而且在沙盘里露出了“水域”。

之后开始画画,三角形、月芽形、五角星、有窗有顶的大房子,画了以后涂掉,然后再画,如此反复,乐此不疲。画着画着,他又突然抬起头,还是用那种胆怯的、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有了上次的经验,老师直接问他:“乐乐,又想大便吗?”他看着老师,坐在凳子上的屁股微微翘起一半,一脸用力的表情,可是他却非常急切的说:“不大便……不大便”;看他的样子,老师没有再问他,让他继续画画。结束时,发现他确实又大便在裤子上了。他当时不承认,是不愿意离开工作室。

第3次是在第九个工作日。

这次是在工作了十五分钟后,就发现他大便在裤子上了。但他说什么也不去卫生间,拉着沙盘的边缘不松手,嚷着“不大便”“不走”。我们只好随他了。

他这次很乖,画好画后,自己将画笔和纸放到架子上。然后直奔沙架上,拿起小船放到嘴里,之后又放到沙子里玩,在沙子里分出水域,船与水。之后又在沙架前玩了小壶、蔬菜、小房子、核桃、塔等,

玩法和前几次基本相同。他还自己找到A4纸,撕成小条,放到嘴里,会吃下去。

玩着玩着,他突然开心的跳起来,拍着手,好像还唱着歌,可惜听不清歌词。于是,一位年轻老师跟着他的旋律也唱起来,他突然停止跳动与笑声,安静的专注的听老师唱歌,我们感觉到他被什么触动了!当老师停止唱歌后,他去撕了一条纸,给刚才唱歌的老师……老师们都被他感动了。两个老师拉着他的手,三人围成一圈,跳着唱着。他让年轻老师拉着他往高处跳,他用足了劲,往上跳,笑声是那样的单纯、那样的爽朗。

结束时间到了,我们才想起他裤子上还有大便。

在第十个工作日时,乐乐也出现想大便的表情与行为,但是,因为在进工作室前,被他的陪护老师厉声交待过:“乐乐,不要大便在裤子上啦!”所以,当老师关照他是否要大便时,他表现出较强烈的态度:“不是的、不是的……”

第4次是在第十一个工作日。

这次乐乐的变化是在纸上写40、37、5、4、3、8、7、10,而且是边写边念,后来老师参与进来,他非常开心;之后画了月亮和X型。这次他坐在架子前玩沙具,有水壶、塔、老虎、蛇、汉堡包、飞机、草莓、茄子等。对一次杯子、洗手液特别感兴趣。拿起一只盒子,打不开,老师说“我帮你打开,好吗?”很开心的声音说“好的”。当

老师帮他打开盒子后,发现他大便在裤子上,但这次的表情和行为不明显,因为他进来时和上次一样被陪护老师厉声提醒过,所以,此时老师保持沉默。

四、虽然只是一点点,但让人欣慰——乐乐的变化

咨询关系:从最初的不让拉他的手到手拉手唱歌跳高,从最初的目光游离到长时间的对视,从最初的有问不答到一问一答,从最初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到按“你”说的去做,从最初的视而不见到见面就说“做沙盘”。

沙盘游戏:用此技术工作的时间,从2分钟到后来的21分钟。

对沙子,最初是用手撒、扬,后来渐渐的把手放到沙子里,埋、画、写,再后来用沙具玩,用的最多的是船、水壶、茄子在沙子里玩;有两次是整个人进到沙箱里;最后一次时,老师在沙子里写字、画画,他回答,当画出一个小人时,他天真的大笑,边笑边说:“人”。

对沙具,在前三次工作时,基本不接触,是渐渐接近的;开始是站在架子前,拿沙具玩,最初只拿几个;后来渐渐多起来,如乌龟、小鸟、小猪、核桃、房子、小铲、锅、小勺、鸟笼、水杯、水壶、塔、老虎、蛇、汉堡包、飞机、草莓、茄子、车、树、花、长颈鹿、海螺、牛……后来两次是坐在沙具架前玩;玩的时间从几分钟,到二十多分钟。但是,不会用沙具在沙盘里摆放场景。

彩笔画画:用此技术工作的时间,从38分钟到后来的16分钟。

最初接触乐乐,他只对画画表现出极大兴趣,也只有坐下来画画才能让他安静下来。在前五次的画中,几乎是单一的“五角星”,而且最后一笔是合不拢的。从第六次开始,他的画中出现不规则的人脸、房子、菱型和长方形图案;到第十次,在纸上写40、37、5、4、3、8、7、10等数字,画了月亮、X形、井形图案。

画画时间是渐渐的减少。最初是进来就要画画,后来是玩好沙子要画画,画好画后玩沙具;再后来,画画时间减少了,玩沙具的时间增多了。

他很喜欢玩纸,把纸撕成条,或直接放到嘴里吃,或用手搓,边搓边说“面条”;后来,还会把撕好的纸条分给老师“吃”。

橡皮泥:由于他会吃橡皮泥,所以从第三次以后,就不给他玩了。

“鞋”的保留节目没有了:由于特殊原因,后面两次是我们自己去接乐乐来工作。这时,才发现光着小脚的乐乐从陪护室出来,直接就穿好自己的鞋了。老师还不太相信,问了一句:“乐乐,是这双吗?”只见他一脸茫然看着老师。旁边人也不解的看着老师,老师唯恐一点不慎,又惊动了乐乐的记忆,急忙牵着乐乐的小手,笑着领着他走进工作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案例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案例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就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成长的发展性障碍,主要症状表现 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与行为异常,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 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点 1.社会化行为缺陷。对人情感淡漠,对事缺乏应有的反应。与亲人不亲,与同伴分离,不会建立友谊与伙伴关系。不参与游戏或不懂游戏规则。 2.语言障碍。缺乏正常的有来有往的交流;常保持缄默,对语言的理解低下,常出现一些异常言语。 3.兴趣狭窄,行为活动方式刻板、单调。 4.感觉与动作障碍。不同程度表现出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痛觉的敏感或迟钝。 5.特殊依恋。对某些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物表现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 6.智力障碍。80%以上的患儿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智力障碍。但部分患儿可表现出某方面较强的能力。 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初期训练 一、研究对象 小华(化名)男孩,独子,4岁,出生时顺产,体重正常。母亲孕期无疾病与用药史。父母亲均为公司职员,学历专科以上,健康状况良好,无遗传疾病史。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偏上。该儿童现上幼儿园小班,过敏性体质,经常生病,患有气喘性气管炎,白天由爷爷奶奶照顾或去幼儿园,晚上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小华1岁3个月能开口叫“baba”、“mama”,能发出很多声音,身体动作发展良好。两岁以后声音逐渐消失直至没有。由于无语言、表现异常,家人带她到处求诊。据上海儿童医院听觉诱发电位测试与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但两岁半时的智 力测试结果为弱智。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结果表明无明显孤独症表现,但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得分高。 二、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 1.儿童行为观察 通过观察发现该儿童喜欢独处,常常发呆或玩弄某个物体,不与她人玩耍,不参加她人的合作性游戏,几乎与她人没有任何交流,比如对家人的叫唤没有任何应声或回头的动作,即使 对着她耳朵大声叫,也无任何反应。该儿童不喜欢拥抱,与亲人缺乏目光对视,父母离开时既没

八种自闭症的治疗方法缓解儿童常见焦虑 (1)

八种自闭症的治疗方法缓解儿童常见焦虑自闭症儿童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触觉、声音、图像的刺激而不知所措或情绪变得异常激动,甚至难以控制,遇到这种常见的情况,家长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东方启音专业治疗师提醒您,掌握以下八大方法,就能有效缓解自闭症儿童常见的焦虑情绪。 一、找出触发根源 简单来说你要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生活中父母认真观察,尝试找出何种原因会触发何种行为,并随时用笔记本做记录,在下一次行为刺激发生前,可以尽量防止和避免会触发该行为的出现。例如:每当自闭症儿童看到地铁经过,便会异常尖叫,哭喊,父母应尽量远离地铁,选择公交或其它出行方式。 二、坚持规律 当生活变得有章可循,自闭症儿童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通常他们会表现的比较平静。若即将有变化,应提前与他进行沟通,告诉他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变化,并耐心与他描述这些变化。例如:两天后将要带他去另一个城市旅游,可提前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该城市的特色建筑和住宿环境,缓解新环境给自闭症儿童带来的心理冲击。 三、安抚他抱紧他 许多自闭症儿童由于触觉本体觉失调,常常感觉到极度焦虑,缺乏安全感,平时生活中可以给孩子穿戴东方启音独家美国进口压力背心,保持身体被拥抱的安全感。例如:当自闭症儿童摔了一跤,擦破皮,他的安全感被破坏,可能会大哭大叫。你可以拥抱他,安抚他的肩膀,按摩放松,慢慢找回安全感。

四、分散注意力 当自闭症儿童产生刺激行为或发脾气时,不要试图阻止他,应当平静下来分散他的注意力,给他一个平时喜爱的玩具或平时喜欢看的视频,并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例如: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带他下楼散步,带他去看风卷云舒,带他去听鸟叫虫鸣,带他去看潮起潮落……当自闭症儿童心情得到舒缓,注意力被发散后,也许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他就自动删除了。 五、给孩子一个空间 有时自闭症儿童只是需要时间,在他准备迎接好新的触发之前,要尝试让他一个人坐下来,并选择毯子或毛绒玩具与他坐在一起,因为柔软的物品与抚摸会让自闭症儿童逐渐平静。东方启音专业治疗师提醒您,切勿将自闭症儿童一个人锁在房间或幽暗的衣柜中。 六、父母保持冷静 当自闭症儿童情绪失控时,作为他最重要的监护人,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发脾气。例如:当家长实在忍受不了当前局面时,可以平静地告诉他,自己需要离开房间静一会。有些自闭症儿童比较敏感,可以体会和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他也会因此而自我消化负面情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他平静下来之前,家长必须控制住自己。 七、保持适当的幽默 自闭症儿童有时会通过转圈圈尖叫或歇斯底里哭泣进行发泄,这时如果父母也跟着一起做,一起哭,会让他感觉得到认同。在此,东方启音专业治疗师提醒您,这种方法一定要小心使用,掌握好度,因为在有些情况下父母可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自闭症儿童天生敏感,过度的模仿会让他认为自己遭到嘲笑。因此,

827自闭症的病因_诊断及心理干预

自闭症的病因、诊断及心理干预 张文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小儿广泛性的发展障碍,语言障碍、社会性障碍和想象障碍是自闭症的三个核心障碍。研究者从生物学水平、行为水平、认知水平等多种图式来说明不同的自闭症障碍类型,认为自闭症的病因主要是脑生物学上的因素导致认知和情感上的障碍。对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引发自闭症的遗传因素正在得到确定。目前对自闭症的认知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心的理论0上。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国际上一般以D SM第四版(1994)中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来诊断。对自闭症的心理干预以教育训练和心理辅导为主。目前还不能证明心理干预完全有效,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自闭症心的理论心理干预 Origins,Diagnosi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the Autism W enyuan Zhang (Department of p sycholog y,East China No 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autis m is one kind o f pervasive develop mental disorders,w hich contain lang uage disorder,social disorder and imagination disorder.Many researchers investigate the autism from the biolo gy lev el,behavior lev el,cognitiv e level etc,regard it as a co gni tive and emotional di so rder who se origin may be so me brain-biolo gy causes.The studies fro m Neuro-biology have made a g reat progress,and the heredity facto rs has bein g ascertained.No w the research of co gnitive level concen trate on the0theory of mind0acco un t.The diagnosis standard of au tism experienced a pro2 cess,no waday s the po pular standard is fro m the D SM-?(1994).Psychological interven tions to the autism include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psycholo gical guidance,which have so me effect though have no t been confirmed co mplete v alidi ty. Key words au tism theory o f mind psycholo gical i nterven tion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小儿广泛性的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2 ders),最早由美国的卡勒(Kanner.L)教授于1943年提出,他通过对11名儿童的长期临床观察,发表了他的研究论文5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6(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 fective con2tact)。在该论文中,他首次使用/自闭症0这一诊断概念。卡勒教授的自闭症经典案例报告对自闭症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患儿显示出一种极端的自我封闭的行为,奇特的刻板、固执倾向;认知语言发展水平有障碍,活动千篇一律,对刺激过于敏感,不能对感觉刺激作出 5中国特殊教育62003年第3期(总第39期)Chi 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 on(Quarterly) No.3,2003(Serial No.39)

儿童自闭症三大表现

儿童自闭症三大表现 文章发布者:panpan来源:525心理网收藏本文 看过电影《美丽的心灵》的观众都会记得:那个看似怪异的孩子在数学方面有着超人的才能,他不仅能迅速正确地口算天文般的数字,而且十分复杂的数学算式在他看来却异常简单。他是一个有着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正如他一样,许多自闭症儿童在绘画、音乐、记忆等方面具备超常天赋,训练得当能开发出卓越的特殊能力。 杨晓玲教授说,多数自闭症患儿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滞后,他们当中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更强。如有位三四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障碍。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交往。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很少微笑。 (2)言语障碍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心理咨询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一)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对条件不利家庭儿童的受教育采取的补救措施,成为对成长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低龄儿童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教育与训练手段。早期干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教育、早训练。现在许多国家对特殊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时都会采用早期干预的方法。 孤独症儿童在小于6个月被认出的有30%,两岁前起病的有90%。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能在这一期间内施以及时、适当的行为矫正,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和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各种社会化缺陷多发生在幼儿期。抚养者若仔细观察,就可以早发现患者身上的可疑迹象。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障碍、语言困难就展示于人们眼前,只是他们的表现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他们行雾现加深之前就进行早期干预。 (二)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是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给被矫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个别化教育是为了让被矫正者的心里不受不良行为所影响而实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孤独症儿童的行雾现不相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因材施教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根据他们的情况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矫正与评估。 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我们对他们的行为矫正从以下方面进行: 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是在欧美国家获得最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地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所谓的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幻灯片1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幻灯片2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 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幻灯片3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 ●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 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 幻灯片4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 下方面: ●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 ●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 判断能力。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援助项目计划书--自闭症儿童家长课堂(修正版

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援助项目 —家长课堂 项 目 计 划 书 策划:柯丽华 制作时间:二0一三年十月一日

目录 一项目总体描述 (3) 二项目具体描述 (4) 项目理念 (4) 项目必要性 (5) 成员介绍 (5) 三理论架构 (5) 四目标及目的 (6) 五项目受益群体 (7) 六.项目服务费 (7) 七机构介绍 (8) 八项目服务结构图 (8) 九活动实施计划范例 (8) 服务对象 (8) 小组特征 (9) 招募方法 (9) 活动计划 (9) 活动内容 (9) 课程排表 (10) 时间安排 (11) 所需资源 (11) 工作日程 (11) 应变计划 (12) 评估方法 (12) 跟踪服务 (13)

附加说明 (14) 项目名称: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项目策划 项目地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实施单位:深圳市心之海残友心理援助中心 执行时间:为期一年(2013.11.1-2014.11.1) 联系方式: 小组成员:苏丽萍柯丽华江彩文李晓燕唐勇 一、项目总体描述 本项目以关注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援助以及家庭教育的社区服务问题为出发点,拥有丰厚的专业底蕴,是实事与专业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服务对象为城市社区残疾儿童和残疾家庭群体,服务的项目为自闭症儿童家属的社区、职康、康复训练中心工作。目的是通过改善自闭症儿童其家属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标准,解决心理压力,为家属提供自救训练服务平台,协助家长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潜能,提高家属社区参与程度和社区归属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能够感受到幸福家庭快乐感。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康复训练与进步和成长,它不仅需要残疾儿童的家长付出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扶。本项目从我市义务段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入手,找出解决方法,为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帮助。解决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从其父母入手,为此我们专门成立“残疾儿童家长俱乐部”。给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专门的交流学习平台,不定期的和我们心之海的“家长交流中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 【摘要】早在自闭症被认识和命名之前,具备所有自闭症表现特征的儿童和成年人可能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了。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看上去身体都是正常的,他们的外表往往非常漂亮。从人们认识到这些孩子患有自闭症以来,自闭症的康复、治疗就成了教育界、医学界的研究焦点。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还未找到,因此自闭症的真正治愈办法还未研究出来。但是,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却在不断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自闭症;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 自闭症是一种通常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广泛发展障碍,男孩发病率比女孩高。从19世纪欧美各国记录这种特殊疾病至今,自闭症的病因一直是个谜团,也没有治愈的药物或疗法。只有尽早发现并根据自闭症儿童显著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等。自闭症儿童发病早,起病缓慢,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语言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所以,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康复训练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单一的语言训练或者是单一的感觉统合训练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现如今的教育提倡综合素质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也应当讲究综合教育。长期的、综合的、有目的的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和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各个方面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法、音乐陶冶法和结构化教学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的综合康复训练,探其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李亮,男,2003年5月出生。医生诊断为中度自闭症,韦氏智力量表测试其智商为59。 2、研究前的行为表现: ①语言方面:语言流畅,语速较快,被叫名字时会回应但是不看对方,偶尔会莫名其妙的笑或是自言自语。 ②认知方面:能从1数到20,若给以引导能数到30,但不会书写;不会写字,能识别自己的名字;模仿能力强;用蜡笔给图画图上颜色的能力较好,上色慢却均匀。 ③情绪行为方面:易发脾气,有时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自己掐自己手腕的自伤行为;玩游戏时间长一点就表现出不耐烦,对别人的指令不予理睬;注意力不集中;让其洗毛巾或者餐具时如不命令其停止,他会一直洗下去。 ④生活自理方面:能自己如厕;会简单的自我清理,比如自己用纸巾擦鼻涕、饭后用抹布擦桌子;会系扣子,但是不会拉拉链。因此,老师针对亮亮的情况,在课上及课后进行了两个月的综康复训练,主

适宜于自闭症儿童游戏治疗的游戏有哪些

游戏本身有其固有的教育功能。游戏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认识成人社会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起着重要作用。 正如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国,凡是儿童的教育,其大部分莫不借助于游戏与竞技,而对于年幼的儿童,尤其不能不如此”。由于自闭症儿童疾病的原因,他们往往对于参与性游戏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需要教师、家长和同龄伙伴的鼓励和帮助。根据现代学前教育对游戏治疗教学研究的分类,游戏的种类有十多种之多。根据实践应用和理论推断,我们认为以下几类游戏较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教育康复。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活动。角色游戏是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最典型的游戏,产生于两三岁,学前晚期达到高峰。这种游戏即使没有成人的指导与参与,幼儿同样会进行。角色游戏的自娱自乐特点,充分满足了幼儿渴望平等.渴望长大、渴望独立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自闭症儿童常常一人独坐或手中一直拿着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而嘴里低声咕噜着谁也听不懂的话。据推断,实际上他们在进行着的就是一种特有的角色游戏。但是他们的这种角色游戏可能是单一情节的,似乎永远无法演绎到尽头的一种游戏。自闭症儿童进行这种游戏时是不允许别人干扰的,如果他在游戏时有意去干扰他,会出现自闭症儿童特有的抵制方式,尖叫或情绪紊乱。 自闭症儿童的角色游戏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的,角色游戏适用于低龄(5岁前)自闭症孩子。事先教师和家长要精心设计,游戏情节要十分简单明了。如一个布娃娃,起名叫牛牛,想要一个苹果,“他”拿一个杯子跟我换了一个苹果。这个游戏要求自闭症孩子给“牛牛”一个苹果,同时要拿回一个杯子。目的是帮助自闭症孩子建立“交换”的概念。组织这类游戏.教师和家长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游戏前,要反复跟孩子讲解这个游戏的情节;二是要反复告诉他们布娃娃的名字叫“牛牛”;三是要反复强调并示范“交换”动作。组织实施中,开始可以教师或家长拿着布娃娃并扮演成“牛牛”,当自闭症孩子可以熟练完成这个游戏时,可以将“牛牛”放在孩子对面,教师、家长站在自闭症孩子一侧,用口令叙述游戏情节,让孩子主动完成。当这一步完成后,教师、家长可以将对象“牛牛”换成其他名字,苹果和杯子也可以换成其他物品。如果这一步自闭症孩子也能顺利完成时.教师、家长可以直接提出自己拿任何一个物品换自闭症孩子自己的东西,并逐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物物交换的概念。 如果这个自闭症孩子有语言能力,可以让他边说边做,模仿已经学会的角色游戏。同时为防止自闭症儿童常有的总是重复做一件自己熟悉的事的行为,应鼓励他多变换人物来完成角色游戏。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又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活动形式。如幼儿演出的童话剧、歌舞剧、木偶剧和皮影戏等。 由于疾病的原因,自闭症儿童往往面部表情比较单一,语言中的语调呆板,行为显得僵硬。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因考虑上述因素,安排角色时应尽量安排语言少,动作幅度小,行动路线短,面部表情不需要很丰富的角色给他们。实际上,只要角色安排恰当,他们也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自闭症儿童参加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帮助。游戏前教师和家长要反复对他讲解角色,关键是要让他明白自己表演角色的特点(注意:他们所表演的角色要是他们熟悉的人物或拟人化了的动物),加强对他们语言和动作的反复指导。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组织的一次教学汇报演出,他们就让一名自闭症儿童(10岁)担任了一个角色,这个孩子表演得很好,得到了教师、家长和前来观摩的嘉宾的一致好评。这是一个表现敬老题材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这个自闭症孩子扮演一位老大爷,有两句台词,三个动作。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广场上玩耍,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经过这里时被一个石头绊了一跤,孩子见了急忙来扶起老爷爷,老爷爷很高兴并夸奖了他们。在这个游戏中,老爷爷的两句台词分别是“哎哟”“好孩子,谢谢你们”。三个动作分别是“学老爷爷的样子走路”“跌倒”“面对观众拍着孩子们的肩膀说感谢的话”。游戏结束后我们了解到,就这样一个简单情节的游戏,教师和家长用了近一个学期的课后时间来教他。一是解决他语调单一的问题,光“哎哟”一个词的声调纠正就用了十天,在第二句中的“谢谢”一词的轻重音的发音纠正上也是用了十天的时间。二是解决他在游戏中的行为动作。在老爷爷上场这一个动作的模仿上,教师和家长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教他。一开始他听到要上台的口令后,就很快地走到台上,而且挺胸抬头,并且眼睛总是盯着斜上方的灯光。后来教师和家长一遍遍地模仿给他看,家长回到家里也反复模仿并教他如何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终于学会了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蹒跚走路的样子。在解决他模仿老爷爷“跌倒”这个动作上,一开始他到指定位置时就往地上一坐,后来教师和家长反复讲解并模仿老人“跌倒”的动作,光这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属于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为特征[1],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0 个月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孤独症儿童并不从现实退缩,而是由于普遍和严重的发育障碍,使患儿缺乏进入现实世界的能力[2]。心理因素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因素才更有利于研究孤独症成因、诊断、发展和干预的机理及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和康复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严重交流和认知障碍,很难对其开展研究和干预工作[3];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导致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现实,使孤独症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很慢、成果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打破现在孤独症康复领域普遍存在的重“身”轻“心”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孤独症康复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1.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概念 心理干预是指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 功能进行发展性康复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和行为干预,心理干预贯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 2.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理论 通过对孤独症心理理论研究的分析,结合孤独症的心理特点,应用心理 理论的原理设计治疗方案,对孤独症患者进行康复矫治,给孤独症的心理干 预带来希望。 3.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原则 3.1 阶段性重点干预原则孤独症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心理干预要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3.2 身心结合干预原则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是孤独症儿童的生长 特点之一,在心理干预的同时要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在干预训练过程中既

机器人疗法:自闭症治疗新方向

自闭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却少之又少。如何帮助这些自闭症儿童恢复健康?最近,科学家将希望寄托在了机器人身上。 机器人疗法:自闭症治疗新方向 撰文申宁馨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UNCW)沃森教育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机器人NAO 正跟几个孩子一起玩儿“Simon Says”(类似“我说你做”一类的小游戏),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NAO扮演的是Simon,它眨巴着时而蓝,时而绿的眼睛,向孩子们发出指令:“Simon says jump up”(西蒙说,跳起来!)。有的孩子跳了起来,有的则在原地没有行动。刚开始时,孩子们有些畏手畏脚,但随着游戏渐渐深入,他们也慢慢开始放松,积极地与机器人互动。 在教室隔壁屋子里,沃森教育学院的技术主管杰夫·埃尔茨贝格(Jeff Ertzberger)和几位同事正通过摄像头悄悄地观察着这一切。孩子们情绪和表情上的改变,让他们有些兴奋。这是一群患有自闭症(autism,参见环球科学小词典)的儿童,而埃尔茨贝格等人正在做的,就是研究如何借助机器人来治疗自闭症。 为什么是机器人? 咋一看,你可能觉得自闭症儿童和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只要和自闭症儿童聊上几句,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其实非常严重:他们害怕与你用眼神交流,身体会不安地来回晃动,甚至用头撞墙,说话也经常颠三倒四。尽管他们也会有情感的波动,比如感到恐惧、愤怒和高兴,但对别人常常是漠不关心。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对某些细节的暗示,大多数孩子都能正确理解,但自闭症儿童却往往视而不见。 在美国,每10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患者。而联合国的报告称,全球现有自闭症患者3 500万人,其中40%是儿童,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名自闭症儿童诞生。而且自闭症儿童的比例还在增加。更让人担心的是,一名自闭症孩子一般需要2~3人照顾,但能够胜任的闭症诊疗和康复培训人员的数量远远低于自闭症患者人数。而随着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它们正被越来越多的自闭症研究者看做拯救自闭症儿童的希望所在。 除了可以弥补治疗师人数上的不足,随时随地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治疗,机器人或许还拥有更多人类治疗师所不具备的优势。自闭症儿童大多缺乏正常的社交、沟通能力,而人类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会让他们充满畏惧。而机器人恰恰相反,虽然以NAO为代表的仿人机器人具备和人相似的外表,但它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却要简单得多。 理查德·查普曼(Richard Chapman)来自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他也是沃森教育学院团队中的一员,负责为机器人编程,上面的“Simon Says”游戏程序就是他的杰作。查普曼说,我们希望让孩子们与机器人建立起联系,因为他们害怕与人面对面,害怕社交,而与机器交流则更加简单。而正是这种“简化”了的交流,也许能使自闭症患者更容易地接收外界信息,从而培养基本生活和社交技能。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自闭症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种,过去就有,但统计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自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和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产生的迟到是障碍的症候群,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语言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的可懂性差。 一、个案资料 本班有一名叫小王的男孩,7岁,患有自闭症。刚来校时,整天呆坐在位置上,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他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的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他到活动场地,他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来吧?要吃。做了。”等 二、调查与分析 小王的自闭症是天生就有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王的语言发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小王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例如:嘴经常地发出怪声;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手中总爱玩弄一些物品,如铅笔、橡皮、笔袋等。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且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不去厕所,有时大小便

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距离我们多近? 当用搜索引擎搜“自闭症”的时候,总能看到各种各样小心翼翼地求证。 “我的孩子快2岁了,还不会说话,经常喜欢用尖叫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有什么事情不能满足她,就会歇斯底里地哭。游乐场里,独自玩可以,小朋友一来她就要走,这是不是自闭症?” “我家宝宝到特别难接受变化,比如换一下被子他就不肯,一定要以前的被子。喜欢看广告,特别喜欢球,会重复地做一些他认为有趣的事情。怎么办?他得自闭症了吗?” 那么,自闭症距离我们多近?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5年的健康统计报告显示,自闭症儿童从2011—2013年的,每80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攀升到目前的每45个人中就会有一个。 在我国,根据2015年采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张雁华的数据统计,中国自闭症患者已超1000万,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200余万,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这些冰冷的数字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有一群这样的孩子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带着他们那份独有的安静。 你的等待,TA的终身遗憾 当发现宝贝有自闭症苗头,70%的家长会采取上面的做法:找度娘询问“我的孩子是不是自闭症”,只为求得心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说话比较晚、情感冷淡,觉得孩子只是大器晚成,再等一等,长大自然就会好。但这样的想法,可能耽误孩子的一生。 对于自闭儿来说,2-6岁是最佳治疗期,特别是两岁左右,是幼儿神经系统可塑性最佳的时期,通过大量良性互动和训练,孩子能很快地养成学习和沟通能力,走向正常轨道。 而事实是我国90%以上的患儿在2岁以后甚至更晚才发现异常,44%患儿从发现异常到确诊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自闭症是一生的博弈 2016年3月8日,人民教师张强杀死了19岁的自闭症女儿,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如今我已经被债务逼得喘不过气来,整天精

自闭症心理治疗

自闭症的心理治疗 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认知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0个月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自闭症儿童并不从现实退缩,而是由于普遍和严重的发育障碍,使患儿缺乏进入现实世界的能力。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一点早已为世界公认,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和康复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像一个“黑匣子”,很难开展研究和干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少有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所以导致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不良现实,使自闭症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打开自闭症儿童的“黑匣子”,打破现在自闭症康复领域普遍存在的重“身”轻“心”现状,应该引起社会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面对这个难题,因此少有人问津,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因素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重视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因素才能找到自闭症成因、诊断、发展和干预的机理及方法! 查阅了国内外主要文献和成果,经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系统的自闭症儿童心理治疗理论和操作方法,在实践中用于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各个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人们在对自闭症的病因进行探讨和研究中,观点很多,争论激烈,至今仍无确切和统一的说法,但这种情况并不妨碍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最迫切矫治,世界各国的人们采取积极、多样、及时和理智的态度进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应该说这是最明智的也是最伟大的举动!——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各种疗法运用面生,为自闭症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的验证,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方法。其实,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不仅能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或心理现象的解释,更在于心理干预理论在实践(研究和康复训练)中直接发挥指导作用,产生疗效。

【原始点案例】自闭症儿童康复案例纪实

【原始点案例】自闭症儿童康复案例纪实 即使你来自另一个星球,我也要为你找到回家的路。——一位自闭症患儿父亲的自述我叫鲍贤敏,家住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是一个八岁男孩儿的父亲。我原本有个安宁幸福的家庭,但平静的生活却被一纸诊断书打破了。 我的孩子从小不爱说话,自己能玩几个小时,同村老人都夸他乖。他七岁进入新建的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老师发现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老师、同学交流困难,课上经常大声喊叫、自己去楼道玩。而且他的智商似乎也低于同龄的孩子,简单的1+1=2,他两个多月也学不会。他的异常行为影响了全班同学,校长、老师多次找我谈话。我没读过多少书,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热心负责的校长帮我查找资料,怀疑孩子得了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建议我立即去专业机构检查诊断。听了校长的话,我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尽管家庭生活拮据,我还是想尽办法,四处求医。听说北医六院治疗自闭症的专科医院,我便带孩子来到了北京。2014年10月,我和孩子见到了北京治疗自闭症医院的权威教授。教授给孩子做了各项检查,最终诊断为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即自闭症谱系障碍)。教授建议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并向我们推荐了阳光友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就这样我带孩子在北京开始了康复训练。

在康复训练期间,我发现自闭症的孩子大多身体协调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易哭闹并且眼睛无神、黑眼圈、嘴唇发青、舌苔发白并时常有自残倾向。这让我想起朋友介绍的张钊汉医师原始点的理论。原始点理论认为所有疾病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需要补充热能及按推原始痛点才能使症状缓解和消除。于是我按照张医师原始点讲座光盘所教的方法尝试给孩子调理。慢慢我发现孩子上课哭闹少了,当他上课哭闹时,给他按推头部原始点后,他的情绪也能很快平静下来。同时,我也试着给同班其他孩子按推,同样也有效果。就这样我坚持按推了两三个月,孩子的症状有所改善,学习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有些提高,但身体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不大,同时孩子也出现了呕吐、皮肤过敏、肤色发黄、身体消瘦等。我给一位资深原始点义工打电话询问孩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他向我推荐了一位在北京的老师。我立即带孩子登门拜访。到老师那儿后,老师仔细给孩子做了检查,又详细询问了我给孩子按推的手法及内外热源补充的情况,最终确定孩子体内长期热能不足,各脏器组织运转失调,身体状况属于“严重热能不足及体伤”,老师给孩子认真做了评估并制定一整套身体调理方案:1.让他每日服用20g红参煎汤来补充内热源;2.每日做三次对应原始痛点(重点为耳后及枕骨下沿原始痛点)按推;3.用外热源24小时温敷;4.多吃温热性食物,禁吃水果等寒凉食物;5.加强体育锻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